那时汉朝-太子,太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邦终于回到长安了。

    此时,刘邦心情与出征前的悲壮截然不同。好啊,我终于还是活着回来了。人还是活着的,可是他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

    当生命进入倒计时,不管高贵者,或是贫贱者,往往都表现出相同的情绪,那就是对世界的无比眷恋和对亲人的牵肠挂肚。这就是死亡的力量。富贵如云烟,生命如燃灯,没有什么是不死的。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永远不死,它的名字就叫死亡。

    死亡是所有生命恐惧之源,可刘邦不是对生命即将消逝的恐惧。他担忧的是,我走了,戚姬和我那小儿刘如意怎么办?

    是啊,孤家寡人,漂泊人世,无依无靠。犹如浮萍跟着风儿走,朝不保夕,不知所归。这下怎么办?

    刘邦的担忧不无道理,从来以色艺事君者,士大夫所不屑也。刘邦就像一棵大树,戚姬犹如樊附树上的长春藤,别人仰望的不是你长春藤,而是那棵参天大树。一旦枝枯树倒,长春藤也将失去天空的高度。

    这还不是问题所在,最让刘邦恐惧的首推吕雉。将近二十年的夫妻了,彼此都是知根知底的。吕雉这个人,躺在怀里是一条温顺之蛇,惊吓起来却是一头无人不咬的母老虎。难道不是吗?韩信和彭越这两个军事大佬,纵横战场,屡建奇功,她一样下手凌厉,眼睛都不眨一下。

    这,实在叫人不放心啊。所以说,现在对于刘邦来说,想要保住戚氏母子俩,就必须力排众议,废掉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

    山雨欲来风满楼。其实,这将是太子争夺最后的PK赛,惊险度及竞争度都远超从前。这场比赛,年迈多病的刘邦既是主持人,又是裁判。地球人都知道,刘邦黑哨在手,随时都可以让吕雉等整个利益集团的梦想烟消云散。刘邦真要吹黑哨,是没有人敢奈何的。但是,吕雉这方成员已作好充分准备,如果刘邦真敢要吹,那就只好集体玩命了。

    决赛正式开始。

    首先,张良第一个出场。真不容易啊,张良都病得吃不下饭了,还要喘着大气走上大殿,向刘邦力陈废太子之害。但是,刘邦自有绝招对付张良这位十多年的老革命同志,那就是塞上双耳,什么都不听。

    张良说完,刘邦还挺客气地对他说道:留侯请回去,身体要紧,千万别费太多口舌,伤身啊。

    这是张良有史以来,在刘邦门前第一次吃闭门羹。人啊,真是一老就糊涂。张良摇头叹气,却又无可奈何。你爱咋整就咋整吧,从此以后,我懒得理你这等鸟事。于是,张良再次称病不朝,再也不轻易出门了。

    你方唱罢,我登场。第二个人物出场了,他就是刘盈太傅叔孙通同志。

    叔孙通总结张良游说失败经验教训,这次他一上阵没有多废口舌。他的第一句话就是:陛下如果敢废刘盈太子之位,请先从我的尸体上踩过。

    正所谓,蛮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刘邦一见叔孙通真玩命,不由紧张了。他连忙叫道:太傅不要急,有事请慢讲。刘邦此话一出口,叔孙通窃喜。好,既然你想有话好好说。那么,我就告诉你废刘盈的利害之处:

    第一,正所谓,前世不忘,后世之师。昔者晋献公您是知道的吧,当初他喜欢骊姬得不要命了,于是废掉太子,立幼子奚齐。结果呢,晋国乱者数十年,成为天下人的笑柄。远的不说,就来点近的吧。嬴胡亥你更是知道的吧。当初,秦始皇嬴政同志迟迟不立长子扶苏,结果被赵高诈立幼子胡亥。最后呢,身死国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第二,太子刘盈仁教,天下皆知。又,数十年以来,吕后不畏辛苦,跟随你南征北战,斩韩信,剁彭越,功劳赫赫。难道你就忍心掀她下位?

    叔孙通总结以上两条,只有一句话:幼子不可立,立必不祥;吕后不可抛,抛弃终受天下诟病。再浓缩一点,那就是,刘邦所作所为,于理不符,于情不合,大大的荒谬。

    刘邦骂了几十年的竖儒,这下子,他终于尝到了竖儒的厉害。

    刘邦一下子没话可说,只好打着哈哈地对叔孙通说道:太傅所言皆是,废立太子之事,不过是我开的一个玩笑。请你放心回去吧。

    刘邦这招就叫缓兵之计。惹不起总能躲得起吧。叔孙通不是傻子,刘邦想躲,两个字,没门。于是,叔孙通继续对刘邦说道:如果说是戏言,这就是陛下的不对了。太子本是天下之本,本一摇而天下震动,你怎么能够随便拿天下来玩笑呢?

    刘邦一愣,真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好你个叔孙通,我服你了行不。于是,刘邦不得不装出笑容,当场承诺道:我愿听太傅之言,绝不废掉刘盈。

    刘邦这招就叫活忽悠。他是口服,不是心服。所谓天子,高高在上,有时候苍天身矮,亲近大地,不过是风云所致。如果云淡风轻,他又不得不恢复原貌。此时,刘邦就是这么想的,满朝大臣,远近皆为刘盈力争,这是风云聚集之时。他就要等叔孙通这等遮天蔽日之云散去,再暗作决定。

    明战,只得转入暗战。第三轮,一场好戏即将登场。

    这天,刘邦置酒设宴,太子奉命侍候老爹。酒,当然是联络感情的好东西。但是,酒也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是一次别样的鸿门宴。刘邦想探的,就是培植刘盈这孩子的势力达到了何种程度。

    刘邦想看好戏,吕雉当然不能让他失望而归。吕雉决定安排商山四皓陪伴刘盈出席宴会,此四人出场,绝对是压轴好戏。

    果然,商山四皓随太子见刘邦。

    此四人一出场,各人鹤发童颜、衣冠雄伟、神采奕奕,活生生的四个老神仙。更让刘邦惊奇的还有,此四位老神仙,在刘盈面前没有一丝趾高气扬之气,反而乖得像圈养动物,伴其左右,不舍不弃。

    刘邦不由问道:“请问这几位老先生是……”

    商山四皓站起身来,各自报上自家姓名。

    刘邦一听,着实大惊。四位老人,国宝级人物啊。想当初,我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你们投附我,可是没一个人买我的账。今天,你们怎么跑到我太子家来了?

    刘邦又问道:“我求你们数年矣,可你们就是躲着不见我。今天你们为何全粘到我儿身上来了?”

    商山四皓淡然而笑,说道:“陛下想知道原由是吧。好,我们就明白告诉你吧。陛下向来轻士善骂,多少骨气之士都被你骂跑了。我等义臣决不受你耻辱,避之不及。但是,我们一听说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人,天下名士无不仰慕其人,愿引颈而为太子蹈死。所以,我们就毫不犹豫地奔过来了。”

    原来,四位老先生竟是我儿的追星族。原来,我多年以来的偶像,竟然也会追星啊。

    刘邦听得心里既是失落,更是悲哀,似乎还掺杂着一种莫名的沉痛。他的脸上不得不强挂笑容说道:“既然这样,那就麻烦您四老好好调护我家太子了。”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个道,就是人心。看来,刘盈木已成舟,玉已成器。如果穷争力夺,事情只会越来越糟。哎,黑哨是可以吹的,但是吹黑哨的后果只能是,引起球员和球迷暴动,破坏足球本来具有的美感,甚至还会被后人钉到耻辱柱上。既然如此,又何必引火自焚?

    就这样算了吧?当四位老人祝酒礼毕,刘邦目送他们悠然离去,怅然若失地指着商山四皓的背影对戚姬说:“我是真想换掉太子,推小儿如意上台。然而彼四位活神仙助之,羽翼丰满,难动矣!”

    绝望的眼泪,马上挂满了戚姬的脸。这个世界上最温顺、最柔弱的美女子,激起她对生命的守护,不是斗志,不是阴谋,唯有自甘认命的眼泪。死亡似乎提前登场,挽歌似乎只能为提前哀唱。此时,刘邦抚慰不胜伤悲的戚姬说道:“请君为吾楚舞,吾为君楚歌。”

    戚姬甩落长袖,为刘邦起楚舞。刘邦起楚歌,歌曰: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歌词意思是说,我儿刘盈已成高飞之鸟,我纵有利箭在手,也不能射之下地。这就好像远远地看着一颗飞弹横空而来,却又没有爱国者导弹拦截,只好闭眼受之。也难怪这歌声哀伤绝望,犹如利箭穿破了胸膛。刘邦连唱几遍,戚姬已不能起舞,唯有伏地哭泣。

    一切,即将拉下帷幕!

    卢绾,人生最后的悲歌!

    刘邦废不掉太子,连他自己都叹息:我真的老了,扳不动世界了。

    是啊,戚姬作为生命中神往的女人,刘邦竟然都没办法保住她。请问,他还能保住什么?命运的答案是:除了万里江山外,刘邦心底的私有情感,都是脆弱的,甚至是不堪一击的。包括卢绾和他几十年的手足之情。

    在这个世界,刘邦见过太多的夫妻反目,兄弟成仇。想当初,张耳和陈馀形影相随,那又怎么样?搞到最后还不是彼此撕破脸皮。想当初,卢绾就像刘邦的尾巴,现在呢?卢绾还不是反了!

    卢绾造反,那不是美丽的误会,而是活生生铁的现实。事情是这样的:陈豨造反时,时为燕王的卢绾发兵帮助刘邦攻打陈豨。陈豨抵挡不住,只得向匈奴求救。这时,卢绾得到情报,亦派使者前往匈奴处,说陈豨快不行了,即使帮也是不顶用的。所以,希望匈奴不要多事。

    然而,事情就坏在卢绾这个使者身上。

    卢绾派出的这位使者,名叫张胜。当张胜到达匈奴时,已经有人准备好了离间计,这人就是曾经被项羽封为燕王臧荼之子臧衍。臧荼造反被刘邦干掉后,儿子臧衍跑到匈奴啃沙子也有好几年了。当臧衍见到张胜时,犹如见到故人一般,拉着手就话起了家常。

    臧衍装出一副语重心长的样子,这样游说张胜道:你之所以被燕王倚重,是因为你了解匈奴。而卢绾同志之所以还能坐稳燕王之位,是因为诸侯接二连三叛变,汉朝没精力搞你,才让他有所缓解。你今天出使匈奴,是想劝说匈奴帮助你们搞掉陈豨。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陈豨一灭,接下来就是燕国了。燕国一灭,你多数也是个死囚。所以呀,我还是劝你回去说服燕王放弃攻打陈豨,并且与匈奴结交。这样,陈豨能活下去,燕王亦能坐长久,就算刘邦要打过来,也有匈奴这个好帮手。如此安得百年长寿之计,何乐而不为呢?

    臧衍以上这番话,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鬼话连篇。

    是的,刘邦是说过,非刘氏不能王之。也就是说,不是姓刘的,就不能让他称王。问题是,在刘邦看来,卢绾姓卢和姓刘已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他想搞死卢绾的话,他何必顶着大臣的压力把他封为燕王。再说了,也没有任何根据证明刘邦封卢绾为燕王就后悔了。刘邦之所以要搞死那么多异姓王,那是因为他们如刘邦当年为汉王一样,个个都是龙虎之辈,都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好鸟。如果个个都像长沙王吴芮一家,规矩一点,听话一点,天下何来那么多纠纷?

    鬼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要相信它。偏偏是,张胜相信了,卢绾同志也相信了。

    这个卢绾同志,估计在张胜身边安插了间谍。开始,他收到张胜私通匈奴和陈豨的情报,立即发书密报汉朝中央,并请求诛杀张胜。可是当张胜回到燕国,把臧衍那番鬼话重新演绎一翻时,他就后悔了。

    你个张胜,迟不回,早不回。情报都送往汉朝中央了,这下子怎么办?

    情报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卢绾马上找到一个替死鬼,并诛杀他全家。同时,又对刘邦称说,他已经把张胜斩首,诛灭全族。接着,卢绾再次秘密送张胜至匈奴,作为和匈奴联络的线人。再接着,卢绾又派人去游说陈豨要坚持打游击战,能拖一天是一天,千万不要为了斗气要一下子和刘邦决出胜负。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也难怪卢绾一辈子都是刘邦的跟屁虫,他自以为此主意实在美妙,陈豨不死,就能分散刘邦的注意力,他就能多做一天燕王。可是天意不如人意,陈豨还是被斩首了,其副将投降,把卢绾和陈豨暗通造反的情报全供出来。这下子,卢绾可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人。

    如果说谁反,刘邦都能相信,偏偏是这个卢绾,叫刘邦真的无法相信他会反水。

    数十年以来,刘邦身边有许多好兄弟,但是唯有卢绾享受最高待遇,那就是随时都可以推开刘邦大门走进去。刘邦熟悉卢绾,就像熟悉他的手足。从小到大,他们同吃,同穿,同住,就差没同睡一个女人了。如果说刘邦能返祖变回猴子,那么卢绾就是猴子的尾巴,已构成了刘邦身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是卢绾是不是真反,叫他回长安问问不就知道了吗?于是,刘邦派使人叫卢绾务必回京城汇报工作,可是卢绾却对使者说了一句话:我有病,恕我不能与你前往京城。

    当刘邦听到卢绾传回这话时,不由火大了。你个小样的卢绾,你身上有几根毛我难道不知道吗?说什么有病,为什么不直说你心里有鬼呢?韩信、彭越、英布,哪个不是说他有病,结果呢,还不是真反了。如果你敢不来京城把话说清楚,恕我六亲不认,斩你全家。

    刘邦再次派人去迎接卢绾。此次,派出的两个使者都是重量级的。一个是辟阳侯审食其,一个是刚刚挤掉周昌而登台的御史大夫赵尧同志。审食其曾经是刘邦老爹的私人秘书,也是吕雉阿姨同志最信得过的人。所以,审食其和赵尧联手出使燕国,可见汉朝中央对卢绾的重视程度。

    审食其和赵尧说是迎接燕王,实则是前来调查事实的。很显然的,卢绾也是知道此二人的厉害的。当卢绾见到手下大员一个接一个被两位中央特派员叫去问话时,他害怕了。卢绾真是跟屁有余,造反无门。大难当前,他没有发兵自卫,竟然躲藏闭门,打死都不肯见审食其等人。

    卢绾不仅仅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不彰自显,从医学角度讲,更属于脑袋进水,连审食其等这两个中央特派员都替之悲哀了。有问题,就得摆出来解决,而不是想躲就能想躲掉的。如果有能躲掉的问题,韩信和彭越他们还会有那么惨的下局吗?

    审食其请又请不走卢绾,只得留下来继续调查寻找确凿证据。很快的,他们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卢绾的大臣纷纷逃亡,不再待在岗位上了。再深入调查,原来燕国官员们集体出逃,全是被卢绾一句话吓出来的。

    卢绾这话就是:现在异姓王当中,就只剩下我和长沙王吴臣同志了。现在,刘邦年迈多病,吕后专权。而吕后又会找借口铲除异姓王,如果我前往长安,那非得落韩信及彭越等人一个下场不可了。

    更让燕国官员郁闷的是,卢绾明明害怕,也不见他有所准备造反。这还怎么混呀,不逃,难道眼睁睁地看着被审食其用牛车装回长安斩首吗?

    于是,审食其和赵尧回报刘邦。刘邦一听,震怒异常。这时,又有情报传来,有匈奴降者言张胜还在匈奴为燕使。

    好呀你个卢绾,你早不学,晚不学,偏偏在这个时候学造反了。我明明都快死的人了,还想让我斩你陪葬。好!既然你想死,我就成全你吧。

    刘邦当即命令樊哙,率兵攻打卢绾。刘邦发出这个死命令时,他已经病得只剩下一口气了。再加上卢绾一气,剩下的气就被气没了。

    夏天,四月二十五日,刘邦崩于长乐宫。

    此时,卢绾脑袋突然开窍,充分认识到不随审食其回京城的严重后果。然而他已经打听到,刘邦快要不行了,只好带着全家人及数千骑兵驻守燕界,等候消息。如果刘邦痊愈,他就马上亲自率队回长安谢罪。

    没想到的是,卢绾却等来了刘邦崩掉的消息。

    一切都是天意啊,悔情竟被无情绝。活人送死人,生死两茫茫,卢绾只有带着无限的哀伤告别汉朝,逃入匈奴陪臧衍啃沙子去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