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圣”。孟子生平
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在邹(今山东邹县)。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3岁时,孟子的父亲去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小便受到严格的教育,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地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告诫孟子要勤奋读书,否则就会像那块麻布一样,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公元前357年,16岁的孟子因被儒家思想吸引,投身于孔子门下,他的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
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于是,他决定到东方大国齐国去。
公元前329年,44岁的孟子第一次来到齐国。
孟子来到齐国以后,齐威王立即授予他卿位,位居三卿之列。这时的孟子雄心勃勃,“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乎?”孟子对齐国管仲的霸术不屑一顾,建议齐威王要“以德行仁”,齐威王不听。
孟子来到齐国的稷下学宫以后,遇到了淳于髡的发难,著名的有关于“男女授受不亲”的著名辩论。淳于髡问孟子说,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规定的吗?孟子回答说是。淳于髡又说,要是自己的嫂子落入水中,她正在伸手求救,那么是不是去伸手救她呢?孟子回答说,嫂子溺水不去救她,这是豺狼般的行为。男女之间授受不亲,是礼制的规定。自己的嫂子溺水去伸手救援,是权变的做法。
随后,孟子多次进见齐威王,向齐威王推销他的“仁政”学说。但这时正是齐威王任用孙膑、田忌大振国威之际,齐威王对于孟子的“仁政”理论根本不可能采纳。孟子没有虽然得到重用,但齐威王对他却仍然给予了充分的尊重。齐威王曾馈赠金一百镒,孟子却拒不接受。他的弟子陈臻感到不解。孟子说,齐国没有给他什么实际官职,没有采纳他的理论,他对齐国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因而没有什么理由接受馈赠,否则就等于是接受贿赂了;君子是不能用金钱收买的。
孟子感到在齐国已经无法有所作为了,于是,在公元前326年,宋王偃始称王,将行王政,孟子闻讯离开齐国去了宋国。
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接着,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然而,孟子的主张在宋并不能得到施行。于是,公元前325年,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公元前324年,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由于滕文公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来到膝国,推行仁政。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又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
公元前320年,孟子到了魏都大梁,梁惠王对孟子的学说不感兴趣。次年,梁惠王去世,梁襄王继位。孟子见梁襄王后,“望之不似人君”,于是离开魏国,自齐国的范邑(今河南省范县)来到了齐国,这是孟子第二次到齐国。
刚到齐国,齐相储子便派人给孟子送礼,齐宣王也在齐国当时的国宾馆雪宫会见孟子。这时,稷下学宫大为兴盛,“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齐宣王给了孟子“卿大夫”之职,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这次到齐国来已经与上次大不相同。这时候,孟子已经享誉列国,到齐国来的时候,“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在这段时间里,孟子曾经多次与齐宣王论政,其中,著名的“与民同乐”、“尚贤”、“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这时的孟子,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可谓高谈阔论,有时竟使齐宣王无言以对“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似乎在这里找到了感觉。于是产生了在齐国久居的念头,在他55岁的这年,也就是公元前318年,孟子将他的母亲从邹接到了齐国。
公元前317年,孟子56岁的时候,孟子曾经离开齐国到滕去吊唁滕文公,但随即回到了齐国。这年,孟母卒于齐国,孟子扶柩返邹,居家守丧三年。
公元前314年,孟子守丧三年完毕,随即第三次来到了齐国,在齐邑赢(在今山东省莱芜城西北)停留,不入公门,以终丧期之礼。这一年,齐宣王遣匡章五月内攻下燕都,灭燕国。
孟子在齐国继续推行他的王道之说。齐宣王灭燕后,曾问孟子怎么办,孟子主张“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但是,齐宣王正值雄心勃勃之时,急欲横扫天下,不可能接受孟子的王道之说。到了孟子61岁这年,也就是公元前312年,燕人叛齐,齐国不得不把军队从燕国撤出的时候,齐宣王慨叹“甚惭于孟子”。
齐宣王虽然不采纳孟子的“仁政”之说,但却对他的礼制之说很感兴趣,提出要用万钟的俸禄,请他在齐国用礼制教育学子,优化齐国风俗。这样的安排与孟子的政治理想相去甚远,孟子心中不快,于是产生了离开齐国的念头。
孟子虽然决定离开齐国,但他对齐宣王仍然存有幻想,他认为“贤者在位,能者在职”,齐宣王能做得到。因此,当孟子离开临淄之后,在齐国的昼邑一连住了三天,一再期盼着齐宣王能够派人来留他。三天过去了,齐宣王对他的离开没有一点行动。于是,“然后浩然有归志”。
与孔子一样,孟子周游列国,却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自己的政策。于是,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退居讲学、著书立说,他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公元前289年,孟子逝世。孟子著作
孟子师承儒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列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学派重要的经典著作。
《孟子》共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孟子》一书,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书中,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雄辩色彩。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