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注重刑罚,提倡“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子生平
约公元前280年,韩非子出生于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个贵族世家。韩非子自幼聪明好学,志向远大,但因口吃而不善言辞。
弱冠之年,韩非子为学有所成,独自一人游历天下,后投身于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门下,与李斯同学。韩非子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李斯曾公开承认自己的才能比不上韩非子。
韩非子为人正直、勤学不怠,深为荀子喜爱。荀子曾说:“帝王之术非韩非不能大,法家之思非韩非不能广。”
韩非子虽师从荀子,但他的思想观念却与荀子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在战国末期新形势下,他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在当时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中,韩国很弱小,常受邻国欺凌,已陷入“主卑国危”的境地。为挽救韩国濒危的局势,韩非子多次上书桓惠王,建议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
韩非子满腔热情,却报国无门,这使他孤独悲观、大失所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韩非子的文章仍未引起桓惠王的注意,可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文章得到了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的赞赏,秦王嬴政甚至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公元前234年,秦王为使韩非子入秦,发兵攻韩。桓惠王迫于秦王的压力,只得让韩非子作为使臣去了秦国。
韩非子到了秦国后,秦王非常器重他,多次向他请教。这引起了韩非子的同窗、秦国的宰相李斯的嫉妒,他担心韩非子得到重用,进而取代自己的地位。于是,李斯伙同姚贾利用韩非子建议秦王存韩以为蕃国的机会,在秦王面前说韩非子的坏话。李斯、姚贾对秦王说,韩非子是韩国人,他心底深处一定会为了韩国的利益着想,韩国非灭不可,而韩非子出于私心劝秦王不去攻韩,是为不“仁”,是对秦王的不“忠”。
秦王听了李斯、姚贾的话,将韩非子下狱治罪。
在狱中,韩非子多次请求面见秦王,却未能如愿。李斯、姚贾担心秦王改变主意而重新起用韩非子,遂派人送毒酒给韩非子,迫使韩非子自杀,这一年是公元前233年。
不久,秦王感到懊悔,想赦免韩非子,重新起用他,可惜韩非子已经死了。李斯、姚贾编造谎言,说韩非子在狱中病死。
韩非子虽然去世,但他的著作却留了下来,各国君主和大臣竞相研读之,秦王更是在其思想的指导下,成就了统一天下的伟业。韩非子著作
韩非子英年早逝,但他所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后人留下了先秦法家理论集大成之作品《韩非子》。
《韩非子》共55篇,分20卷,约10万言。纵观《韩非子》全书,构思精巧,说理缜密,描写大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语言幽默。书中全面论述了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韩非子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他把守旧的人讽刺为“守株待兔”之人,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
韩非子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赏罚分明,“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黑白分矣”;赏罚有度,“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
韩非子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威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才的重要性,指出“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一手独拍,虽疾无声”。认为用人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宜其能,任其官,轻其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韩非子还主张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韩非子》一书中还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