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能不知道的世界哲人.-11.诸葛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史书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诸葛亮生平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一望族家庭,他的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父亲诸葛�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有两个兄弟诸葛瑾、诸葛均。

    3岁时,诸葛亮的母亲张氏病逝。

    8岁时,诸葛亮的父亲诸葛�逝世。

    诸葛亮与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姐一起投奔叔父豫章太守诸葛玄。后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职务,诸葛玄便带着诸葛亮等投奔朋友荆州牧刘表。

    公元197年,诸葛玄逝世。诸葛亮等失去了依靠,便移居南阳,在隆中隐居十年。

    在南阳期间,诸葛亮结交了许多好友,如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等,并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交往,他“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诸葛亮的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

    这个时候,诸葛亮寻找到了人生的伴侣。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诸葛亮应允了这门亲事,立即迎娶黄承彦之女黄月英为妻。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经司马徽、徐庶推荐,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

    公元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公元223年2,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公元223年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公元227年,诸葛亮上疏(《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多次北伐,六出祁山。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公元228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公元229年,诸葛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

    公元230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公元231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8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事实上,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诸葛亮著作

    诸葛亮的主要著作有:

    《前出师表》

    《前出师表》出自《三国志・蜀志》本传。当时为建兴五年(227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的遗愿。于是,决意率军北进,准备征伐曹魏。临行上书后主刘禅,强调自己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咐,以“讨贼兴复”作为自己的职责,并规劝后主采纳忠言,和辑臣吏,励志自振,使他能专心一致于北伐大业。

    “表”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专为臣下对君王进行陈述求请时使用,类似的还有“章”、“奏”、“议”等。本文表达了诸葛亮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年)。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所指可能即系后表。

    《后出师表》作于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诫子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其原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是以心绪宁静来涵养德性,以生活节俭来提高品德。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进行学习需要安静的心情,增长才干需要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放纵怠慢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这样,年龄学问会同时时光一起飞逝而过,意志会随着岁月一天天消逝,最后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不被社会所接纳,到那时悲哀的守着贫穷的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