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能不知道的世界哲人.-19.刘禹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刘禹锡从小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二十二岁中进士,二十三岁登宏辞科,二十九岁入仕,先后任过节度使掌书记、主薄、州司马、州刺史、礼部郎中、太子宾客等职,死后受赠户部尚书。他在从政之余笔耕不辍,有“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刘禹锡生平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父亲刘绪在安史之乱期间逃到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这里就成了刘禹锡的出生地。

    刘禹锡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刘禹锡幼年时便显不同。当时文坛大家权德舆看见后,说他“恭敬详雅,异乎其伦”,意思比一般的小朋友都文静安详、谦虚庄重。

    从记事起,刘禹锡便开始诵读儒家经典,学作诗赋。稍大一点后,他去拜访住在吴兴的诗僧灵澈与皎然,现场作诗一首:“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邀得垂杨相发挥。”

    刘禹锡二十岁以前就具备了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并开始崭露头角。

    唐贞元七年(791),十九岁的刘禹锡离开江南到长安游学。贞元九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刘禹锡再入京师,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负责校理崇文馆的书籍,由此踏上仕途。

    贞元十六年(800),刘禹锡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805)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

    由于旧势力根深蒂固,积重难返。新政仅如昙花一现,只维持了一百多天,顺宗崩驾后,就被宦官、藩镇及在朝的大官僚扼杀了。王叔文王还惨遭杀害,刘禹锡柳宗元等“八司马”被窜逐。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至荆南(今湖北江陵)时,朝廷又以刺史“不足偿责”为由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刘禹锡在朗州任刺史长达十年。元和九年(814)十二月,刘禹锡被召回长安。不久他因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影射新得势的权贵,再次被贬出京师到连州任刺史。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又被任命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之后又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其名篇《陋室铭》就是在和州所作。

    十二年后,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从和州奉召调往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兼集贤殿学士。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大和三年(829),刘禹锡改任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大和五年(831),任苏州刺史。大和八年,任汝州刺史。大和九年,任同州刺史。

    刘禹锡在苏州任职时,政绩尤为显著。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开成元年(836年)秋,刘禹锡因患足疾,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刘禹锡晚年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会昌二年秋,刘禹锡因病逝世,享年71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著作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一生著作颇丰,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天论》等,内容涉及文学、哲学、政治、医学、书法等。以下从文学、哲学、医学方面予以着重介绍。

    (1)文学

    文学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刘禹锡,共有诗文800多篇遗世。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堪称“四海齐名白与刘”。

    刘禹锡诗歌题材广阔、取境优美、词藻瑰丽、精炼含蓄、思出常格、开朗流畅、可语可歌而又不流于平浅,在体系上自成一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彭城刘梦得,诗之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晚唐杜牧等及宋代苏轼、黄庭坚等均曾受其影响。

    刘诗大概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段是贞元年间至永贞年前,为创作积累期;第二阶段是永贞革新到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为创作上升期;第三阶段是元和十年至和白居易相识,为鼎盛时期;最后是分司东都洛阳任太子宾客的晚年时期,多为唱和诗,和感物诗。

    例如,他写的时事之作有《平齐行》、《城西行》、《平蔡州》等。另外,其感世伤怀、托物寓情之作甚多,如《养鸷词》、《聚蚊谣》、《读张曲江集作》、《有獭吟》、《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都反映他虽受打击而气骨桀骜、毫不屈服的精神。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皆为人们传诵,而尤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学习民歌的成绩卓著,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刘禹锡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2)哲学

    在哲学上,刘禹锡关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文论也有很多,如《天论》、《问大钧赋》等。其《佛衣铭》更有极好的表述:“初必有终,传岂无已。物必归尽,衣胡持久。”

    刘禹锡是唐代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提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宇宙观,说天国没有意识,不是上帝,而是“有形之大者”,即最大的东西;天的日月星“三光”,以地上的“山川五行”为基础;天是清、轻,地是浊、重,“浊为清母,重为轻始”,故地为天的根基。

    他阐发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认为天和人各有各的职能。在他看来,自然界遵循其固有规律,使万物生长变化,不干预人世的治乱;人则运用其特殊的能力,利用、改造自然界,但也不能干预天的“寒暑”,不能改变自然规律。

    刘禹锡还提出“天非务胜乎人”,而“人诚务胜乎天”,因为“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天之所能“胜人”,不是有意识的,而是其自然的特性,人却是有意识地“胜天”,能自觉地改变无意识的自然界。刘禹锡的这种思想,一方面反对了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3)医学

    刘禹锡自幼体弱多病,经常求医问药,由此对医药也颇有研究。三十年持之以恒,遂成良医。刘禹锡治病用药,讲求实效,不固守古法,提出“弭病于将然之先,而以攻治为后”的预防思想,治病善用单方、验方,并重视收集整理民间医药经验。

    他曾奉诏参加编撰本草和经方,著有《传信方》二卷,此书包括他在连州时,薛景晦送给他的十通方及民间经验效方共五十余首,因每方皆有所据,故以传从为名。其内容涉及临床各科,兼载急救内容,用药具有简、便、廉之特色,对后世之李时珍等大有启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