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能不知道的世界哲人.-20.曾国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今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是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谥“文正”。曾国藩生平

    清嘉庆十六年(1811),曾国藩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乳名宽一。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曾国藩祖父曾玉屏,文化虽少,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为塾师秀才。

    在这良好的成长环境中,曾国藩五岁起便开始读书识字,六岁时入私塾“利见斋”学习。道光十年(1830),十九岁的曾国藩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改号涤生。

    道光十三年(1833),曾国藩参加湘乡院试,中秀才,次年春入岳麓书院学习,同年秋中乡试第三十六名举人。道光十八年,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高中后,曾国藩便一步一阶的踏上了辉煌的仕途之路。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曾国藩人生前期仕途畅通,这与他的好学密切相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官吏中如此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

    曾国藩的人生后期,则是与正压太平天国起义分不开的。

    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次年七月,曾国藩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十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九月攻长沙,十月取决岳州。

    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

    当年一月,曾国藩接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当月三十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

    1854年,曾国藩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发布《讨粤匪檄》。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近两万人,挥师北上。五月,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七月下旬,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十月取武昌。咸丰帝令其部署理湖北巡抚。七天后收回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十二月攻陷田家镇。

    之后,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鏖战江南,并逐渐掌控局势。1861年,咸丰十一年底,曾国藩定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同治三年(1864)夏,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随后,曾国藩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勇毅侯)。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曾国藩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两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九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他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撕裂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十八人,充军流放二十五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四十六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垂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是年九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

    1872年春,曾国藩在南京病逝。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六月下旬,灵柩运抵长沙。七月,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底,改葬于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七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曾国藩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左宗棠、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曾国藩著作

    曾国藩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非凡功绩,成就了他伟大的一生。虽然他后半生戎马倥偬,但从根本上说,他更是一个文臣,一个文学者。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

    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

    曾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

    《曾文正公全集》由曾国藩撰写,李鸿章之兄、湖广总督李瀚章编辑,李鸿章本人校勘。共167卷,初于1876年刊行,几经刻印,卷数不一。全集包括奏稿、批牍、治兵语录、文集、诗集、杂著、日记、书扎、家书、家训等部分。

    但流传至今,并受世人重视的,亦只有其中的“家书”真正遗留下来了,难怪著名学者南怀谨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材料。

    《经史百家杂钞》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26卷。《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11类。

    在清代,在曾国藩之前,社会上已经流行着两部很有名的古文选本,一部是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纂的《古文观止》,一部是乾隆年间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这两部书,各有其优长,影响也都很大。但在许多方面,却比不上《经史百家杂钞》。

    《古文观止》,可以说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古文选本。但是,由于它是供学塾使用的读本,故而所选文章偏重文彩,偏重通俗,缺少一种学术的厚重和大文化的广博。《经史百家杂钞》则不然。《杂钞》在网罗文献的广博上和选文思想的学术底蕴上,无疑都是超过了《古文观止》的,而所选许多文章的可读性和观赏性,也是并不亚于《古文观止》的。“观止”者,观此为止也,其他不必看也。《经史百家杂钞》,可以说就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也可以叫作《曾氏古文观止》。

    《经史百家杂钞》,一共选入了700多篇文章,多为古代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选择范围不论从作者还是从体裁来看,都相当广泛,所选文章的内容也都很精当。这部书的用途,是多方面的:既可作为研读经史、哲学、文学等方面学问的入门读物、基础读物,又可作为各种文体的示范读物,还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参考资料,等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