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健康的身体.-12.煎炸食品,还须防着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家庭烹调菜肴时,常用油炸、油煎作为食品加工的方法,但应尽量避免使用持续过高的温度。用于煎炸菜点的油脂,温度最好控制在180℃~200℃,以减少营养成分过度遭到破坏和有害物质的生成。

    有专家实验研究发现,用加热过高的油脂喂养动物或皮下注射,可引发多种良性或恶性肿瘤。也有专家认为,煎炸食品如果油温过高(超过200℃以上),便会分解出大量的杂环胺、多环芳烃类等强致癌物。那么怎样才能减少或消除煎炸食品的致癌物呢?

    1.炒菜时油温不可过高。有些人认为,炒菜越是火旺、油多,效果越好,因此直至炒锅里直冒青烟,才将菜一并下锅,于是,油“啪”的一声燃了起来,他们觉得这样炒的菜好吃。其实,这种炒菜方法是很不科学的,因为油温过高容易产生致癌物质。饭馆

    厨师炒菜,爱用这种“油多”的方法,而且反复使用炒过菜的“回锅油”。这种做法应当改进。同时,我们提倡用精炼的食用植物油如色拉油、高级烹调油,其理由之一就是烹饪时油温不会很高也不会出现“生油味”。而用毛油和精炼不够的菜子油、大豆油,不仅有一定毒性,而且煎炸烧炒时油需彻底煎开,否则易出现“生油味”。菜子油直火加热彻底煎开的油温可高达250℃,这样高的温度容易产生有害的致癌物质。

    2.在煎炸的鱼、肉外面挂一层面粉,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杂环胺和突变源的形成。

    3.煎炸食物时要严格控制油温,最好在150℃以下(判断油温是否太高,可用花椒间接测定。如果丢几粒花椒在油里,立刻焦煳,说明油温过高。)最高不得超过180℃,倘若油温超过200℃,则煎炸时间不宜超过2分钟。

    4.使用过的食用植物油要马上过滤,以除去炸焦的食物及油脚,可适当延长油脂使用寿命。但反复使用次数不可过多,时间不宜过长,应及时更换新油。油烟大、泡沫多的油不可食用。

    5.煎炸食品(包括含油脂较多的食品),不宜久贮,更不要放在阳光下暴晒,以免氧化变质危害健康。

    多吃酱油也会致癌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酱油是每个家庭烹调菜肴的必备调味品,具有解热除烦、增强食欲、促进消化的功能。红烧、卤制、熏烤、凉拌等都少不了它,着色、起锅、调鲜也皆有酱油之功。离开了酱油,厨师也难当。

    酱油是以豆饼、麸皮、黄豆、小麦、精盐和水等为原料,通过制曲和发酵酿造而成的一种咸、甜、鲜、酸、苦五味调和的液体,再经过压榨、过滤,持续30分钟加热到60℃~70℃,最后加入适量的0.1%苯甲酸钠等防腐剂而制成的。酱油甜味来源于葡萄糖、果糖等;鲜味来自黄豆和麦类蛋白质分解产生的一些肽类和谷氨酸;酸味则来自乳酸等有机酸,可使咸味变得柔和;苦味则是由酱油中的苦味氨基酸所致。酱油按其品种不同可分为红酱油、白酱油、老抽等。如果将经常食用的酱油列入可疑致癌食品的范围,你可能难以相信,但近些年的研究确实证实,酱油与癌症存在着一些联系。

    据报道,经过发酵酿造的酱油中含有大量的致突变和致癌物,或存在致突变前体物质,它们可引起多种测试菌株发生突变,将这些物质从酱油中分离出来,再喂给大白鼠,可使多数大白鼠发生癌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酱油的消耗量与肝癌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吃酱油越多,发生癌症的可能越大。近年来,科学工作者们曾先后对39种国产酱油和1种进口酱油作致突变试验,结果发现,所有样品亚硝化以后,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菌均有致突变作用。这种致突变作用往往是癌症的先导,因为大部分有致突变作用的物质,同时也有致癌变或致畸胎的作用。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各种发酵酱油,其中亚硝胺的含量都很低,均不超过国家制定的卫生标准。但由于烹饪后,含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的食物进入人体,就会产生很强的致突变性。大量的实验证明,酱油质量越差,致突变性越强。

    预防酱油中致癌物质的办法主要有五:一是减少前体物质的摄入,即研制生产抗突变作用的强化酱油;二是阻断亚硝胺的形成,日常注意多食含维生素C及维生素A、B1、B2、B6、E等维生素的食物,因为这些营养素具有不同程度的阻断亚硝胺形成的作用;三是破坏已形成的亚硝胺,多数学者认为至今尚无较好的方法,有专家认为大蒜、洋葱等食物含有抑制、破坏亚硝化作用的物质,不妨经常食用;四是烹调菜肴时尽量少用酱油;五是酱油不宜生食,应加热到70℃~80℃后放后凉拌菜或面条中食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