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成功的捷径.-第十五章 不要过于追求完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要牢记,追求完美心理的背后隐藏着恐惧。当然,追求完美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必须冒着失败和受人批评的危险。不过,你同时会失去进步、冒险和充分享受人生的机会。说来奇怪。敢于面对恐惧和保留犯错误权利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快乐和更有成就。    强迫自己追求完善不但有碍健康,会引起像沮丧、焦虑、紧张等情绪不安的症状,而且在工作效果、人际关系、自尊心等方面,亦会招致失败。    最近进行一项调查,作为研究工作效果和情绪健康的一个环节,曾向150名每年收入1万至15万美元的推销员提出一系列问题,结果发现,他们之中约有百分之四十是属于追求完美的人。可以预料的是,这百分之四十的人所受的压力,比其他那些不追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但他们的成就是否更大呢说来奇怪,答案却是否定的。这些追求完美的人生活中显然经常感到焦虑和沮丧,可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们的收入较其他的人为高。    希望取得成功的原因来自我们文化传统中最具有自我毁灭性的四个字,你成千上万次地听到并使用的这四个字――“尽力做好”!这就是渴望取得成功这一心理的根源所在。“不管你做什么事。尽力做好。”可是,如果一般骑骑自行车郊游,或到公园去随便散散步,又有什么不对的呢?在你生活中,为什么不能仅仅去做一些事情,而并不“尽力做好”呢?“尽力做好”这种误区心理会使你既不能尝试新的活动,也不能欣赏目前的活动。    一位18岁的高中生,名叫卢安。她满脑子都是想要成功的概念。她是个标准的全优生,踏进校门以来就一直如此。她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拼命读书、做作业,因而没有时间过自己的生活。她简直就是一架储存书本知识的计算机。可是。卢安非常羞于和男孩子接触,长到这么大还从未同男孩子拉过手,更别说约会了。她养成了一种神经性抽搐的习惯。每当我们谈及她性格的这一方面时。她的面部就会抽搐。卢安一心想做一个成功的学生。并因此而忽略了全面发展。在询诊中,心理医生问她,在她生活中什么更重要一些,“是你的知识,还是你的感觉?”――她自己也搞不清楚。尽管她是个出类拔萃的优等生,但她却缺乏内心的安宁。而且实际上非常不幸福。在询诊之后,她开始重视自己的情感,她用学习课程的顽强精神来学习新的思维方法。一年之后,卢安的妈妈说她女儿在大学一年级英语考试中有生以来头一次得了个3分,她非常担心。心理医生告诉她,这是件大好事,正说明她女儿在其他方面开始有所用心,说明她在全面发展,当妈妈的应该带她到饭馆里好好庆贺一番。    实际上,追求完美的人由于经常遭遇到挫折和压力,因此可能降低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工作效果。当然。不重视素质的人根本就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但“追求完美的人”却强迫自己勉力达到不可能的目标,并且完全用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结果,他们便变得极度害怕失败。他们感到自己不断受到鞭策,同时又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事实证明,强逼自己追求完善不但有碍健康,还会引起像沮丧、焦虑、紧张等情绪不安的症状,而且在工作效果、人际关系、自尊心等方面,亦会自招失败。    我们必须研究一下,为什么追求完美的人特别容易情绪不安,为什么他们的工作效果会受到损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以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看人生。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认为不完美便毫无价值。譬如说,一个每科成绩都取得甲等的学生,由于在一次考试中有一科拿了乙等成绩,因而大感沮丧,认为那就是失败。这类想法引致追求完美的人害怕犯错,而且一旦犯错后又作出过分的反应。    他们的另一个误解是相信错误会一再重复。认为“我永远都不能把这件事做对”。追求完美的人不会自问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而只是自怨自艾,说“我真不该犯这样的错,我绝不能再犯了!”这种自责态度导致产生一种受挫和内疚的感觉。反而会使他们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为了帮助追求完美的人戒除这个心理习惯,我首先请他们列出追求完美的好处和弊端。一名法律系学生只举出一个好处:“这样做有时会得到优秀成绩。”    接着她列出六个弊端:“第一,它令我神经非常紧张,以致有时连普通成绩也拿不到;第二,我往往不愿冒险犯错,而那些错误却是创作过程中所必然会发生的;第三,我不敢尝试新的东西;第四,我对自己诸多苛求,令生活失去了乐趣;第五,由于总是发现有些东西未臻完美,因此我根本不能松弛下来;第六,我变得不能容忍别人,结果别人认为我是个吹毛求疵者。”根据这个利弊分析,她终于认为若放弃追求完美,生活可能会更有意义和更有成就。    温斯顿・丘吉尔曾讲过一句著名的话:“唯尽善尽美者为上”,这句格言的含义就是两个字:瘫痪。    是的,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拼命做好,这会使你自己陷入瘫痪。不要让尽善尽美主义妨碍你参加愉快的活动,而仅仅成为一个旁观者。你可以试着将“尽力做好”改成“去做”。    尽善尽美主义意味着惰性。如果你为自己制订尽善尽美的标准,那么你便不会去尝试任何事情,也不会有多大作为,因为尽善尽美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人,它也许只适用于上帝。因而你作为一个人,不必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你如果有孩子,不应要求他事事都要努力做好,因为这种要求会使小孩产生精神瘫痪的怨恨情绪。“去做”,要比“尽力做好”更为重要。例如,应该教小孩打排球,而不是让他们站在一旁说“我不行”。只要孩子喜欢,就应鼓励他们去滑雪、唱歌、画画、跳舞等等,而不应仅仅因为他们可能做不好某件事就不让他们去做。不要教孩子们去竞争、去努力甚至去尽力做好。相反,在孩子们重视的那些活动方面培养他们的自尊、自豪和兴趣。    如果你将自己的价值与成败等同起来。必然感到自己是毫无价值的。想一想托马斯・爱迪生。如果他以某项工作的成败来衡量他的自我价值,那么他在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就会认输,就会宣布自己是个失败的探索者,并停止用电灯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并没有认输。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可以激励人们去努力,去探索。如果失败指出了成功的方向,人们甚至可将其视为成功。正如一位作家说的那样:“我最近修改了一些名言,其中之一便是将‘一事成功,事事顺利’改为‘一事成功,事事失败’,因为我们从成功中学不到任何东西。唯一给我们以教益的便是失败。成功仅仅坚定我们信念。”    假如你目标切合实际,那么,通常你的心情会较为轻松,行事也较有信心,自然而然便会感到更有创作力和更有工作成效。我不是鼓吹放弃努力奋斗,不过,事:实上你也许会发现,在你不是追求出类拔萃成就而只是希望有确实良好的表现时,反而可能会获得一些最佳的成绩。    你也可能用反躬自问的方式来抗拒追求完美的思想,例如,“我从错误中可以学到什么?”你可以做个实验,想想你犯过的一项错误,然后把从中得到的教训详细列出来。千万别放弃犯错的权力,否则你会失去学习新事物以及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能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