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成功的捷径.-第十六章 敏锐洞察机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对于机遇,你一定要抱有正确的态度,要以清醒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去审视周围,是机遇千万别放过,是陷阱退避三舍。    抓住机遇,并不等同于迷信机遇,机遇并不是见谁爱谁的,她总是垂青于那些善辨真伪、准备充分的人,并且能敏锐洞察到他的人。    人们总是认为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事实上并没有绝对平等的机会,如果只是消极地等着机遇再次光临,想着总会有机遇降福于你,而不去主动出击,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机会,那么,等来的也只有失败的痛苦和教训。    德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研究了美国工业社会的发展后写了许多著作。    在解释美国经验时,他说:“那些在在19世纪下半叶控制美国企业的实力雄厚的资本家只是些不寻常的人物,只是他们用以获取财富的技术手段已经改变了。”那些重要的企业家之所以能在众多合作者中出人头地,是由于他们抓住了机会,那个时期的美国是不乏机会的。    韦伯指出:要是当初他们不去冒险的话,这种机会很可能被别人得去。这些实力雄厚的实业家左右着他们的时代,而时代赋予他们纵横驰骋的舞台。    另外,有些时候,你也许很努力地去寻找和创造机遇,也有类似机遇的“机遇”垂青于你,但却陷入了机会之神的陷阱,碰得头破血流,无法自拔。    所以,对于机遇,你一定要抱有正确的态度,要以清醒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去审视周围,是机遇千万别放过,是陷阱退避三舍。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坚忍不拔。坚忍,是克服一切困难的保障,它可以帮助人们成就一切事情,达到理想。    有了坚忍,人们在遇到大灾祸、大困苦的时候,就不会无所适从;在各种困难和打击面前,就仍能顽强地生活下去。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代替坚忍。它是惟一的,不可缺少的。    坚忍,是所有成就大事业的人的共同特征。他们中有的人或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或许有其他弱点和缺陷,但他们一定都是坚忍不拔的人。劳苦不足以让他们灰心,困难不能让他们丧志、不管遇到什么曲折,他们都会坚持、忍耐着。    以坚忍为资本去从事事业的人,他们所取得的成功,比以金钱为资本的人更大。许多人做事有始无终,就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的坚忍力,使他们无法达到最终的目的。然而,一个伟大的人,一个有坚忍力的人却绝非这样。他不管情形如何,总是不肯放弃,不肯停止,而在再次失败之后,会含笑而起,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继续前进。他不知失败为何物。    做任何事,是否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是测验一个人品格的一种标准。坚忍是一种极为可贵的品德。许多人在情形顺利时肯随大众向前,也肯努力奋斗。但当大家都退出,都已后退时,还能够独自一人孤军奋战的人,才是难能可贵的。这需要很强的坚忍力。    对于一个希望获得成功的人,也许要始终不停地问自己:“你有耐性吗?你有坚忍力吗?你能在失败之后,仍然坚持吗?你能不管有任何阻碍,都仍然前进吗?”    2,英明决断。世间最可怜的,是那些做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的人,是那些自己没有主意,不能抉择的人。这种主意不定、意志不坚的人,难于得到别人的信任,也就无法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    优柔寡断的人,不敢决定每件事,他们拿不准决定的结果是好还是坏,是凶还是吉。有些人的本领不差,人格也好,但就是因为寡断,往往错过了许多好机会,一生也未能成功。而决断的人,即使会犯些小错误,也不会给自己的事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因为他们对事业的推动,总比那些胆小狐疑的人敏捷得多。站在河边呆立不动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渡过河去。    如果你有寡断的倾向或习惯,你应该立刻下决心改正它,因为它足以破坏你各种进取的机会。在你决定某件事以前,你应该对这件事有个全面的了解。你应该运用全部的常识和理智,郑重考虑,但一经决定以后,就不要轻易反悔。    在做重大决定时摇摆不定,不知所措是一个人品格的致命缺点。具有这种弱点的人,从来不会是有毅力的人。这种缺点,可以破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信赖,可以破坏他的判断力,更会有害于他的事业。    要成就事业,必须学会胸有成竹,使你的正确决断稳固得像山岳一样。不为情感意气所动,也不为反对意见所阻。    决断、坚毅是一切力量中的力量。假如你想做一名成功的老板,成就一番事业,你必然养成坚毅与决断的能力,否则你的一生都将漂泊不定,事业也将无所成就。    3,乐观向上。一个能够在一切事情下顺利时含着笑的人,比一个遇到艰难就垂头丧气的人,更具有胜利的条件。    不管是否顺利,有些人总爱以颓丧的心情,忧郁的情绪,来破坏、阻碍他们生命的历程。其实一切事情,全靠我们的勇气和信心,我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如果一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放任颓丧。怀疑。恐俱、失望等情绪控制自己,我们经营多年的事业就会受到破坏。    学会肃清自己心中的悲观心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我们应学会时时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美好的事情上而非丑陋的事情上,放在真实的事物上而非虚伪的事物上,这样我们在困境中也能看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好,我们也就因此而乐观起来。    对一个精神良好的人来说把心中的忧郁在几分钟内驱出心境,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中的许多人在忧伤时却往往不肯开放心门,让愉快、乐观的阳光射进来,而妄图紧闭心扉靠自己内在的力量驱逐黑暗。其实只要一些乐观,我们心中的忧郁就会减轻很多。    当你感到忧郁、失望时,你应该试着改变环境。无论遭遇怎样,不要反复想你的不幸和目前使你痛苦的事情。想想那些愉快的事,有趣的话,以最大的努力去放射快乐,让自己乐观起来。    一些人对新事物的看法,通常由自己的判断来决定,而不会只听取他人的意见。这同样是他们往往能获得真理的原因。    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进行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国门的开放,既带来了国内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大变革,也带来了国外一些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经济模式。    这些全新的事物,冲击着习惯于以传统方式生存的每――个中国人。而其中为数不少的一部分人,则被这些舶来品搅得心花怒放、眼花缭乱。他们惊叹于外国人生活的富足、思想的自由、物质的丰富,因此一边自叹不如,一边迫不及待地喊出了“全盘西化”时口号。    但是,这个理想终究没能变成现实,因为另一部分人坚持否决了这种做法。事实证明,这部分敢于否定他们的人是自有其道理的。    显而易见,面对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仍有一部分人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们不反对好的观念和行动,却拒绝盲目和冲动。他们绝不保守落伍,也不会从俗如流。    实际上,新的事物或社会大变动在刚开始时,并不是以任何人均可辨其真伪好坏的形式出现,而是存心要欺骗众人的眼睛一般。以奇怪的、异常的、充满诱惑的形式出现。连专家都没有发觉,一般人更不用说了,即使察觉也无法理解它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因此。新的事物总是出乎预料之外,令人防不胜防。    如果询问一百万人对某种新事物的看法,他们一定会回答眼睛所看到的、报纸上读到的,或从交谈中听到的。以那些方式得到的都不是新的事物,而是旧的事物。如果再询问更多人,究竟人类有何共同点,问得愈多愈能明白一个事实,即人们所谈的都是先人为主的观念,亦即过去的事物和固有的观念。    那么,探寻新的事物,应该如何掌握它的细微征兆并识别其利弊呢?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必须把握消费者与竞争者的最新动向,以及市场变动的企业而言,更是个大问题,稍有失误,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决定。    此种情况下,人们会采取两种完全不同的策略。第一种策略就是听取各领域的专家意见,然后汇集这些意见,掌握大致的方向。    换句话说,社会变动大多是科学上的发明或技术革新导致的结果,其中有些是专家已经知道和能够应付的。并早已被若干国家采用。若能详细掌握先进国家、先进企业的现状,便可了解我国将来会发生什么状况,应该如何取舍这些新观念、新东西。    我们对未来的预测之所以会经常出现差错,最大原因之一就是人们认为规则要与别人的不同对自己才有效。我们的创造能力很有限,大多只是模仿别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虚心观察技术先进、效率更高的地方正在发展什么,就可预见我们的未来,找准突破的方法。    相反的,第二种策略与我们有更直接的关系。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认真观察新事物,因为我们是保守主义者,不喜欢重新检讨理解、分析世界的方法。而且,新事物正好与这种方法冲突。新事物不仅无法预测,甚至还很奇怪、疯狂,让我们焦虑。新事物使人心神不安、滑出常轨、忽正忽邪。但是,新事物也可能很迷人很新鲜,我们来不及思考、比较,或者在懒于思索的情况下,毫不迟疑地将之照搬过来。    我们所理解的新事物不仅搅乱人心、令人不快或焦躁不安,有时甚至让我们感到屈辱。这种理解方式正是妨碍我们认识新事物的障碍。它是内在的、感情上的障碍,但事实上,这个感情也能够引导我们察觉新事物。    我们必须倾听自己的声音,并学习将自己的反应保留在记忆中。当我们受到某种事物的搅乱,以致内心不安,或觉得已脱出常轨,或太过离谱时,必须更加细心地观察它,因为那正是我们所寻求的细微征兆,也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它的途径。    当我们被新事物搅得心神不宁,眼花缭乱时,免不了陶醉于其间而不假思索地接受它;或者又固执己见、因害怕它的负面影响而拒绝它,将它扫地出门,不予理睬。实质上,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    真正可取的态度是,正确面对新事物的出现,理智地吸纳它好的一面,比较地剔除它不良一面。要做到这样,惟有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一百万人中,至少有九十万人面对新事物时,仅以它的表面现象做文章。表面看起来邪恶、不可理解的东西,便立刻怒目相向,将之拒于千里之外;表面看上去美好、悦人耳目的东西,便心花怒放,以为捡到一件宝贝,全部把它收集起来。    有的人,则被全新的事物或现象搞得头昏脑胀,心乱如麻,不知如何取舍。这个情况发生时,这种人则注意别人的脸色,按照别人的行动来决定自己的行止。    而在此时仍能保持清醒,客观地看待新事物,作仔细的分析、研究,从容不迫地决定行动方案的人,虽不多见,却并非没有。这种人是站在成功之列的人。    这类人最显著的特征,是能随时随地,无论何种情况都保持冷静的态度,坚持客观地看待事物。    他们有丰富的阅历,沉稳的品性,很少人云亦云,也不会固执己见。他们经常接触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勇于向新事物挑战,善于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推断事物的真伪。然后设法从中学习新的有益于自身的东西。如果一时弄不明白,他们也不会盲目作出决断,而是向其他的权威人士请教、求证,以作出最后的定夺。    他们对新事物的看法,立足于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立足于科学合理的方式上,因而极少出现偏差和失误。    这类人对新事物的看法,通常由自己的判断来决定,而不会只听取他人的意见。这同样是他们往往能获得真理的原因。    每当出现了新的现象,每个人都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执一词,各抒己见。没有清醒的头脑,很难从中作出判断,无法决定何去何从。但是,清醒的人则能从这众多的信息中找出一些线索,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推断,从而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当然,在别人大声讨论或向他作出建议时,他也会认真倾听,获取重要的依据。用以帮助自己作出准确的结论。    此外,促使他们不被新事物迷惑的另一个因素,是这类人坚定的意志力。人是很难拒绝各种欲望诱惑的,面对有时出现的既得利益。很少有人能坚持不脱离正轨。    可以说,这类诱人的事物太多了。它尽管不那么合理,却又不具有什么风险。唾手可得。很多意志不坚定的人就是栽倒在各式各样的引诱、陷阱中。但真正清醒的人不会上当,他们坚持原则,严格要求自己的品行,因此,他们是最不容易上当的人。    不过。这类人绝不是保守、顽固的人。他心思慎密、判断力强,只要是合理、正当的事物,他们也敢于“拿来”为自己所用,使自己受益。    这使人联想起古今中外的许多改革家,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面对新事物,既能看到它负面的影响,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为所动;又能捕捉到它有利的一面,大胆加以利用,改良创新,使之成为促使他们建立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因素。    有准备的头脑就是要有抓住机遇的强烈意识,时刻准备着,一旦机遇来临,就可以紧抓不放。    世界上最可悲的一句话就是:“曾经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惜我没有把握住。”遗憾的是,这种事情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其实,机会对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它有可能降临在我们每一个的身上,但前提是:在它到来之前,你一定要做好准备。假如不能及时抓住对自己有用的机遇,它就可能稍纵即逝。因此,要掌握抓住机遇的技巧:    1.要有抓住机遇的准备    人们常说,机遇为有准备的头脑而出现。有准备的头脑就是要有抓住机遇的强烈意识,时刻准备着,一旦机遇来临,就可以紧抓不放。拿破仑・希尔说过,人的意志和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要想成功,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想方式。“你所意识到的,都可以实现。”    有一位著名的老教授准备在学生中招一名助手,学生们都非常想得到这个荣幸,纷纷踊跃报名。都是很优秀的学生,可名额却只有一个,教授也不知如何取舍。于是,他给学生出了一道非常简单的题:如果我下次再来时,谁将自己的课桌收拾得整洁,谁就会得到这个职位。    老教授离开后,每到星期三早上,所有学生一定会将自己的桌面收拾干净。因为星期三是老教授例行前来拜访的日子,只是不确定他会在哪个星期三来到。    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他一心想得到老教授的垂青,生怕教授会临时在星期三以外的日子突然来到。于是,他每天早上都将自己的桌椅收拾整齐。但是往往上午收拾妥当的桌面,到下午便又凌乱起来。他又担心教授会在下午来到,于是又在下午收拾一次。尽管这样,他想想还是觉得不妥,如果教授在一小时以后出现,仍会看到他凌乱的桌面,便又决心每小时收拾一次。到最后,他想到若教授随时会到来,仍有可能看到他的桌面不整洁。终于,这个学生想清楚了,他必须时刻保持自己桌面的整洁,随时欢迎教授的光临。    果然,一个月后的某一天,老教授不期而至,这个学生如愿以偿地获得了那个职位。    一个人,必须自己准备妥当,才不会在机会来临时手忙脚乱。随时保持最佳的状态,等待着机会的出现,并及时捉住它。    2.带着问题抓机遇    抓机遇,也可以说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在哪里,对这样的问题要心中有数,即使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但只要懂得问题在哪里,一旦机遇来临,答案就会不期而至。    3.在信息中抓住机遇    我们处在一个充满各种各样信息的时代。大量的机遇就来自这大量的信息,有时,一句话、一则消息中,就包含着难得的机遇。    4.在表现自我中抓机遇    人的才能需要表现。只有表现,才会为他人所知,知道的人多了,为你提供机遇的人也就会多起来。有时,甚至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在你的表现得到认可之时,就是机遇来临之日。    5.在冒风险中抓机遇    在很多情况下,机遇与风险共存。在风险中隐含着机遇;机遇中也会充满风险。只要在观察准确、目标正确的情况下,风险很快会化作机遇,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一个很善于在风险中抓住机遇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