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 笑对生活,是一种坦然、豁达和真诚的生活姿态。斯提德说得极为精彩:微笑无须成本,却创造出许多价值。微笑使得到它的人们富裕,却并不使献出它的人们变穷。 微笑传递给人的是一份对自己与他人的好感与善意。对自己微笑你的心境开始明朗,对他人微笑你的人际关系将会走向和谐。 斯坦哈德结婚已有18年了,这么多年来,从他起床到离开家这段时间内,他很难对自己的太太露出一丝微笑,也很少说上几句话。家里的生活很沉闷。 他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一天早晨他梳头时,从镜子里看到自己那张绷得紧紧的面孔,他就对自己说:比尔,你今天必须要把你那张凝结得像石膏像的脸松开来,你要展出一副笑容来,就从现在开始。坐下吃早餐的时候,他脸上有了一副轻松的笑意,他向太太打招呼:亲爱的,早! 太太的反应是惊人的,她完全愣住了,可以想象到,那是出于她意想不到的高兴,斯坦哈德告诉她以后都会这样。从那以后,他们家庭的生活完全变样了。 现在斯坦哈德去办公室,会对电梯员微笑着说:你早!去柜台换钱时,对里面的伙计,他脸上也带着笑容。他在交易所里时,对那些素昧平生的人,他的脸上也带着一缕笑容。 不久他就发现每一个人见到他时,都向他投之一笑。对那些来向他道“苦经”的人,他以关心的、和悦的态度听他们诉苦。而无形中他们所认为苦恼的事,变得容易解决了。微笑给他带来了很多很多的财富。 斯坦哈德和另外一个经纪人合用一间办公室,他雇用了一个职员,是个可爱的年轻人,那年轻人渐渐地对他有了好感。斯坦哈德对自己所得到的成就,感到得意而自傲,所以他对那年轻人提到“人际关系学”。那年轻人这样告诉斯坦哈德,他初来这间办公室时,认为他是一个脾气极坏的人。而最近一段时间,他的看法已彻底地改变过来。他夸斯坦哈德微笑的时候很有人情味! 斯坦哈德也改掉了原有对人的批评,把斥责人家的话换成赞赏和鼓励。他再也不讲我需要什么,而是尽量去接受别人的观点。这些事真实地改变了他原有的生活,现在斯坦哈德是一个跟过去完全不同的人了,一个更快乐、更充实的人。因拥有友谊和快乐而更加充实。 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疯狂屠杀被他们认为是劣质人种的犹太人,可是有一位年轻的德国纳粹军官却在生死关头为一位犹太传教士指了一条生路。 这位犹太传教士每天早晨,总是按时到一条乡间土路上散步。无论见到任何人,总是微笑着打一声招呼:“早安。” 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农民,对传教士这声问候,起初反映冷漠,因为在当时,当地的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然而,年轻人的冷漠,未曾改变传教士的热情,每天早上,他仍然给这个一脸冷漠的年轻人道一声早安。终于有一天,这个年轻人脱下帽子,也向传教士道一声:“早安。” 好几年过去了,纳粹党上台执政。这一天,传教士与村中所有的人,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在下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手拿指挥棒的指挥官,在前面挥动着棒子,叫道:“左,右。”被指向左边的是死路一条,被指向右边的则还有生还的机会。 传教士的名字被这位指挥官点到了,他浑身颤抖,走上前去。当他无望地抬起头来,眼睛一下子和指挥官的眼睛相遇了。 传教士习惯地脱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 米勒先生虽然没有过多的表情变化,但仍禁不住还了一句问候:“早安。”声音低得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到。最后的结果是:传教士被指向了右边――生还者。 一个微笑,一声问候,挽救了一个生命。生命中至真至深的情愫好让人感动。 在平时购物时,我总是喜欢去一家名叫维客的超市。这倒不是因为这家超市的货物比其他超市丰富很多,也不是因为这家超市的服务人员比其他超市的服务员更出色,而是喜欢他们贴在置物架上的那些宣传牌:“录影中,请微笑!”人生不就是一次特殊的录影吗?请记住,不要让生活的镜头缺少了你纯洁的微笑。纯洁是一种力量,因为它意味着一个人思想的诚实与行为的高尚。 心灵感悟 真正的微笑应发自内心,渗透着自己的情感,表里如一,毫无包装或矫饰的微笑才有感染力。所以,平时要让自己有一个快乐的心情,心地坦荡,自信自强,性情要阳光,对人要善良、宽容,一个好的心态才能有真诚的微笑。 知人里面的大学问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要想获得生活和事业的成功,就要学会与人打交道,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因为,只有人际关系理顺了,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远离各种可能发生的隐患。想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学会读懂人心的智慧,按照他人喜欢的方式与其交往。 掌握知人之法 曹雪芹认为:“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白居易也在诗中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人须待七年期。”辨物与辨人在时间上相差至此,其难度可见一斑。能知人是一种智慧,而只有智者才能知人。 运用辩证法看透人心 当我们与他人相处时,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他人。对于他人的品性、性格、习惯和需要,我们都有个最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 在理想情形下,我们可以凭借了解别人与之友好相处,相互体谅和帮助;同时,我们也可以借着了解别人,来避免一些人际交往上的风险,免受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有这样一个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大门上挂了一把非常坚实的大锁,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还是无法将它撬开。这时,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地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这是由于我最了解它的心。” 是啊,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再有力气的铁棒也是撬不开的。只有了解别人,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致的钥匙,进到别人的心中。 了解别人虽然很重要、很可贵,但了解别人也是非常不易的。 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不堪,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都没有吃上一粒粮食,白天只好睡觉。 他的弟子颜回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一点米。颜回把米放到锅里煮起来。当米快要熟了的时候,孔子看到颜回抓锅里的饭吃。过了一会,饭熟了,颜回就来请孔子吃饭。 孔子起身后说:“刚才我梦见了祖先,他要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 颜回回答道:“不行,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把饭弄脏了一些。丢掉又不好,我只好用手抓出来吃了。” 孔子听了叹息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脑子,但脑子有时也是靠不住的。你们要知道,了解一个人确实不容易啊!” 孔子的话饱含着丰富的哲理。的确,世间万物,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现象与本质在很多时候都不是一致的。要想认识清楚,又谈何容易呢? 正如陶潜所说:“知人不易,相知实难。” 人们常说知人不易,但并不等于人不可知。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遣王稽出使魏国,范雎的朋友郑平安趁机向他推荐了范雎。经过一夜的长谈,王稽认定范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将他带回秦国。在返秦的途中,当车马走到秦国湖这个地方时,迎面碰上了秦相穰侯魏冉的车子。魏冉是昭王的舅舅,依仗姐姐的地位把持朝政长达几十年。这个人厌恶招纳诸侯宾客,唯恐威胁了他的权势。范雎虽是一介布衣,但对当时各国的形势非常了解,也极为关心,当然对穰侯也有所了解,因而远远地看见魏冉,就藏于箱中避祸。一会儿,穰侯车马来到,一阵寒暄客套后,穰侯目视车中,又察看了一下随行人员,然后对王稽说:“你此次出使魏国,没有带诸侯的宾客来吧?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富贵,依靠口舌扰乱视听,全是些没用的东西!” 王稽忙附和说:“丞相所言极是!丞相所言极是!”穰侯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情况,便离开了。 一场虚惊过后,王稽正要上路,范雎从车厢中出来说:“穰侯这个人生性多疑,刚才分明已经起疑心了。虽未立即搜索,不久必悔,悔必复来,我还是再回避一下的好。” 说着下车从小路前行。果然如范雎所料,不久二十余骑飞驰而来,声称奉相命搜查,追索车中,见并无外国之人,这才转头扬长而去。经历这次变故,王稽对范雎佩服得五体投地,仰天长叹:“先生乃真智士,吾不及也!” 知人之所以不易,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动物。人既有闪光点,也有阴暗面,并且二者总是处在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因此让人很难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人们在识人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和偏差,有时是因为认识能力的不足,有时则是由于各自的价值选择在起干扰作用。人的认识常常被自己的喜好所支配,这对人的认识既有促进作用,也有误导作用。如果识人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还可调整自己的判断。如果识人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且还固执己见,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自己不喜欢的就是不好的,那麻烦可就大了。如果识人者按自己的好恶去判断人的话,他的好恶又不是从客观标准出发,那将会发生许多问题。 心理学感言 我们识人时要立体地看、长远地看,既不能囿于一时之成见,也不能拘于一己之得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全面地、客观地去了解、认识一个人。另外,对人的认识还要讲究辩证法。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冷硬的不一定是石头;笑着的未必幸福,流泪的未必痛苦;受到赞扬的不一定是君子,受到诽谤的并非就是小人;当面说好话的不一定真心,背后提意见的不一定恶意;所说的不一定是所想的,所做的不一定是所愿的。对人的观察,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细节观真心。切忌先入为主,片面主观。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可“知人”而不至于“误知”,就可以达到大哲大慧的高境界。 读人如读书 自古就有读书这一说,但现在又出现了读人这个说法。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读人,同时也在被别人读。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人就是复杂的、难以读尽又难以读透的一部大书。 尤为简单的读人莫过于读婴幼儿,每当婴幼儿啼哭时都表示着有什么要求,细心的父母自会读懂。大音乐家贝多芬曾把婴幼儿的啼哭比作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那么,婴幼儿的笑靥,也就可以比作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儿了。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来,要读透一个人也就日见其难。但尽管难,我们还得读。做主管领导工作的,能不读人吗?不然怎么能够做到知人善任;搞经营管理的,能不读人吗?不然怎么会知道与你打交道的是儒商还是奸商;搞文学的,能不读人吗?有道是文学即人学;即使你什么功利目的也没有,只是日常生活中交个朋友,也得读人,不然你怎么会交得知己良友? 读人也是一门必要的学问,会读的人读全面,不会读的人仅读到枝节;会读的人读内在的本质,不会读的人仅读表面的现象。由此,历史上因读人的正确与失误所得出的经验教训真是车载斗量,不胜枚举。 有一次,日本名古屋商工会议所主席土川元夫接待一位要求到他那里工作的人。谈了20分钟,他就作出了决定:此人不能留用。推荐者问他为何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决定取舍,土川元夫说:“这个人与我一见面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根本不给留有说话的余地,我说话的时候,他又满不在乎地根本就不在意听,这是他的第一个缺点;其次,他很得意地宣传他的人事背景,说某个达官贵人是他要好的朋友,另一位名人也是经常与他一起喝酒的酒友,沾沾自喜地炫耀出来故意说给我听,让我了解;第三,我所关心的话题,他又谈不出来,这种人怎么能够任用呢!”听了土川元夫的这番分析后,推荐人佩服得直点头。 人心隔肚皮,读人实在是不容易,但不得不读。只有读懂人,才有知人之明,而读不懂人,就会败事,甚至伤身。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因当初没有读懂庞涓,因而受到了剐掉膝盖骨的重刑,而韩非没有读懂李斯,最后竟被囚禁而死。 能读书的人,更要学会读人。哪怕仅仅是一颦一笑,一丛鱼尾纹,文学家从中透视人们深埋其中的哀乐人生,社会学家从中寻觅以往的历史,心理学家从中管窥人们的血型和性格,哲学家从中剖析人性的善恶,医学家从中判断人们的健康状况。 即使我们的人生并不是一首动听的牧歌,但首先自己得光明磊落,心地坦然,然后,才能以冷静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中的人,去读懂社会中的人。读好了人这部大书,有助于我们的事业。 心理学感言 如果我们能把人心像书一样拿在手上阅读的话,就会以更热情和自信的态度来面对芸芸众生。但是,要读懂人心,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人都有隐蔽着的内在思想、动机等,这些都是人们所不愿意轻易示人的。然而,这些隐蔽的东西总会不自觉地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从而被人们觉察到。 冷静客观地识人 世界是人的世界,想要读懂世界,就要读懂人。成大事者都知道自己成长的真正土壤就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所以他们走上社会之前先学习如何识人,看懂人心是他们成功的重要法宝。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都认识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发出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叹。这不仅是看重人才在决定战争胜败、国家兴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对知人识人不易的感慨。为此,所有成大器者,没有不会看人识人的,他们不仅是知人识人的专业研究员,也是深有资历的识人专家。 人的识别,是对人的觉悟、品质、知识、工作能力、性格、精力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历史考察与评价。“知人”既是人才管理的重要内容,又是对人合理评价和科学管理的前提条件。可以说,知人是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的基本保证。没有识人的“慧眼”,“近己之好恶而不知”,就不能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的原则。知人是对人才实施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知人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激励人才奋发进取的有效措施。 刘邦的长处是善于知人用人,大胆从基层中提拔人。陈平的重用就是其中一例。刘邦看中陈平的长处,因此,没有猜疑他是归降之臣而重用之。等到大臣谗言毁之时,刘邦却深明用人之道,不予理会,对陈平厚加赏赐,提升为护军中尉,监察全体官兵。从此,诸将再不敢谗毁陈平。 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曾说的“何代无贤”非常值得今天的识人用才者深思、借鉴。唐太宗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就是因为他知人识人。 “人之难知,不在乎贤不肖,而在于枉直。”即识别虚伪和诚实。人有坏人与好人之分,英雄有真英雄与假英雄之别,君子有真君子与伪君子之差。人还可以分为虚伪与诚实;有人表面诚实内心藏杀机;有“大智若愚”,表面看上去是愚笨的样子,而内在里却是聪明之人;有“自作聪明”而实际愚笨的人…… 难怪人们常说,“天下者,知人为难。”今天,大家懂得知人难,就不会对人轻易下结论,就会更科学地鉴别人,就会更冷静客观地证人。 “事之至大,莫如知人”。对于领导者来说,“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没有比识人更重要的了。对聪明的人来说,“知者莫于知贤”,没有比发现和了解贤者更重要的了;对于主持政务的人来说,“尚贤者,政之本也”,尊重贤士是治政的根本。“求治之道,首与用贤”。治理国家的方法,首先在于使用贤人。“安危之本在于任人”,即国家安危的根本在于任人。 “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之国,尚何足畏哉!” 这就告诉人们:对于治理国家的人来说,任命有才能的人为官,按照礼制确立政策法规,以仁爱之心安抚百姓,凭借信义结交邻邦。如此,官员由有才干的人担任,政事得到礼教的节制,百姓人心归附只因为他的德行,四邻亲近友善只因他的恪守信义。这样,国家则会安如磐石,炽如火焰,触犯它的一定被撞得粉碎,冒犯它的一定被烧得焦头烂额。如此,即便是有**的敌国存在,又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但要做到这一点,只有知人才能为事之至大。因此,一个成功人士首先必是一个善于识人知人的高手。 所以,我们说,成事之先要识人,识人方可兴大事。 心理学感言 一个人要想成事,先得学会识人。识人就要坚持“不一个人看人,不一只眼睛看人。”坚持用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人,做一个善于识别“千里马”的“伯乐”。 一眼知人心 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看透人心,就要掌握一眼看透人心的诀窍,这就取决于你的慧眼。慧眼得于秀心,秀心得于“知心”――具有对人性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敏感而且能够把握的素质和技巧。 内外结合看透人心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识人术的存在,识人基本上是出于一种对人心理上的判断,与现代的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有相通之处,但这与多少有迷信色彩的相人不同,它主要是以相人为基础,进一步分析眼神、表情和举止动作等一些细微的方面,从而得到对一个人综合性的判断。对于这些,说起来似乎神乎其神、不易做好,但只要你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也是可以具有一双慧眼的。 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做客吕公家,吕公见刘邦相貌奇特,当时就决定将唯一的千金许配给他。那就是后来也闻名一时的吕后了。 三国时的桥玄,初见曹操便直断其有安抚百姓的才能。桥玄观察曹操的一言一行,心中便已明白此年轻人不简单,因而也就给了很高的评价:“卿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也就是说曹操在太平无事的时候可以当一个能干的大臣,而在生逢乱世的时候就能成为世间的奸雄。据说曹操“闻言大喜”,认为桥玄是了解自己的人,而后来事情的发展也充分地证实了桥玄的预言。 要做好识人这一步,是需要坚持一些原则和要领的。 从外部表现看内部实质 识人当然是从人的外部表现开始,但是却不能停留在外部表现上,而要从一个人外在的表现看出他(她)内在的品性,这样做才是正确的识人之道,然而这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人的外在表现一般包括人的精神面貌,体格筋骨,气质色相,仪态容貌和言行举止等。人物志共列出了九征,分别为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根据这九种外在的表征,可以看出一个人所具有的性情,从而了解他(她)的勇怯、强弱、躁静、缓急等等。 性情的重点在于情而不在于性,原因是情是由性生出来的,同时情也要受环境的感染,人人几乎各有不同。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人情的变化相当繁杂,如果用分类法来加以区分和归纳,实际上都显得牵强而不够精细。但是,以简御繁,把人情归纳成几种简单的类型,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人物志》所采用的十二分法,便是把形形**的人,根据性情归纳成十二种不同的类型,通过进一步分析其利弊,便可以为知人善任提供有力的参考。 由显著表现看细微个性 我们做事情的原则,在于由小见大,由微见著。但是识人的要领,则正好相反,而在于由显见微。 有些人常常东张西望,心浮气躁;有些人则安如泰山,气定神闲。前者往往是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的人,而后者则很可能是临危不乱的高人。一个人的气质到底如何,很容易从他的容貌和姿态上看出来,无论是眼神、印堂还是眉宇之间,都相当地显著。 认识共同点,辨析不同处 人看来看去,似乎只有那么几种类型。然而只要再细加分析的话,那也不难发现,其实同一类型的人,往往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情性。从这些不同的差异中看出其共同的本质,固然对我们来说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一类人的普遍共同点,能够从一个新的高度对人的类型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从共同中要发现各自的差异,也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历史上的王莽和诸葛亮,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结果王莽篡位,而诸葛亮则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心理学感言 要想一眼判断别人的性情,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需要你综合地去看一个人。识人当然是从人的外部表现开始,但是却不能停留在外部表现,而要从一个人外在的表现看出他内在的品性。同时,还要看一些细节及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这样做,才是正确的识人之道。 看穿对手类型,掌控人心 每个人的爱好、想法都不一样,所以我们经常遇到的对手也各不相同。 有一位经理,为人沉默寡言,怎么看也不像是个中层领导。无论你与他说什么,他总是以沉默回答,你真是拿他没有任何的办法。当有人给他介绍客户的时候,他也只是淡然地说声:“哦!是这样啊。”然后手持对方名片,呆呆地看着。 这位经理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这样的人不爱开口讲话,与这样的人交涉事情,实在是十分吃力的任务;因为对方太过于沉默,根本就没办法去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自己是否具有好感。 对于这类型的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白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你不妨直接地问:“对于甲和乙的两种方案,你认为谁的方案比较好?是不是甲的方案好些啊!” 与人交涉时,倘若能够明白对手属于何种类型,应付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1)傲慢无礼的人:有些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像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是最不受欢迎的典型。但是,当你不得不和他接触的时候,你该怎样对付他呢? 某个单位的一位负责人,说话虽然客气,眼神里却有些许的傲慢,且不带一丝笑意,这种人实在是很不好对付的,当初次会见他的时候,给你的感觉是有一种“威胁”的存在。 对付这一类型的人,说话应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嗦,所谓“多说无益”,因此,你要尽量多加小心,以免掉进他的圈套里。 不要认为对方对你很客气,就礼尚往来地待他,实际上,他多半是缺乏真心诚意的;你最好在不得罪对方的情况下,言词尽可能做到“简省”。 当然,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苦衷,这位负责人可能自觉“怀才不遇”,或怨恨自己运气不好、无法早点出头;又由于其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甚久,城府颇深,故尽管不受领导眷顾,也会在“保卫自己”的情况下,与人客气寒暄。因此,我们只要同情他,而不必理会他的傲慢,尽量简单扼要地交涉就可以了。 死板的人:这类型的人,就算你很客气地与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做出你所预期的反应来。他一般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内容,甚至你会怀疑他听进去没有。 与这种人打交道,刚开始时多多少少会感觉不安,但这实在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就要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从他们的言行中,寻找出他们所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以随便和他们闲聊,只要能够使他们回答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就好办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这一话题,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一个人都有他感兴趣和所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说,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须好好掌握并利用这种人性心理。 顽固不通的人:顽强固执的人是最难应付的,因为不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知道坚持自己的意见,死硬到底。与这种顽固分子交手,是最累人且又浪费时间的一件事,结果往往徒劳无功。所以,你在和他交涉时,千万要记住“适可而止”,否则,谈得愈多、愈久,心里也就愈不痛快。 对付这类型的人,你不妨抱定“早散”、“早脱身”的想法,随便敷衍他几句,不必耗时、费力自讨没趣。 草率决断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他经常在交涉进行至最**的时候,忽然妄下决断,予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是性子过于急躁,因此,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由于他们的“反应”太快,每每会对事物产生错觉和误解。其特征是: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谈话,往往“断章取义”,自以为是地做出决断。 如此虽使交涉进行较快,但草率做下的决定多半会留下后遗症,招致意料不到的后果。 假如遇到此类型的人,最好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把谈话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一部分)之后,马上征求他的同意,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致发生错误,也可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深藏不露的人:我们周围存在着很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其心思,不愿让人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 当遇到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你只有把自己预先准备好了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做出最后的决断。 人们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给出答案或判断的时候,他也会故意装作不懂,或者故意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其实,这只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而已。 行动迟缓的人:对于行动比较缓慢的人而言,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你与对方交流的时候,或许也常常会碰到这种人,此时你绝对不能着急,因为他的步调总是无法跟上你的进度,换言之,他是很难达到你的预定计划的。因此,你最好拿出耐心,尽可能配合他的情况去做。 自私自利的人:这世上自私自利的人为数不少,无论你走到哪儿,总会遇到那么几个。 这种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将自身的利益摆在前头,要他做些于己无利的事情,他是不会考虑的。 他们始终在计算着自身的利益。正因为他们最看重数字,故有所坚持的,一定是自己的利益;至于其他事情,他们不会在意怎么做好它,只考虑怎样做才最省事。 这种悭吝之徒,任谁都不会对他们产生好感的。但是,当我们不得不与其接触、交涉的时候,只有暂时按捺住自己的厌恶之情,姑且顺水推舟、投其所好。当他发现自己所强调的利益被肯定了,自然就会表示满意,如此,交流就会很快获得成功了。 毫无表情的人:人的心态和感情,往往会通过脸部的表情显现出来,故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表情往往可供作判断情况的工具。 然而,有些人却是毫无表情可言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喜怒是不形于色的,这种人若非深沉,就是呆板。当你和这种人进行交际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特别注意他的眼睛和下巴。 常有人说:“眼睛是会说话的。”诚然,眼睛是灵魂之窗,“观其眸子”你自然可以知道他的心思。 同时,你还可以从对方的表情中,看出他对你所持的印象究竟怎样? 有时候,自己会过分紧张得连表情都不很自在,此时,你不妨看看对方的反应:是不加注意、无动于衷?还是已然察觉、面露质疑?留意他的眼神,你一定可以得到答案。 有时候,适度的紧张和放松也可以在交际中形成一种理想的气氛或局面。只是,当你明白对方的反应是受自己的应对态度所影响,进而影响到交际的结果时,就不得不特别注意、研究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了,尤其是脸上毫无表情的人更应注意才行。 心理学感言 如果想看穿你的对手,首先要先弄明白对手的类型。根据对手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方式应付他就比较容易了。一般对手的类型有上面提到的八种,只要你有的放矢地去辨别,相信你能看明白自己的对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