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职位不是最高职位,而是最适合你的职位。 对于一名职场中人来说,所谓的最佳职位,也就是能够让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价值的职位。很多时候,那些最有价值的高职位并不适合所有人,比如总统一职,就不是人人都适合的。对任何人而言,不适合自己的职位,就不是最佳职位。 当我们面临职位的选择时,不要考虑自己拥有了某个职位后会获得多少收入,也不要在乎自己会因此而获得多大的地位和名望。你应该考虑的是,哪个职位能够让自己发挥出最大的才能,能够让自我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这样的职位才是你真正需要的职位;而且,只有在这样的职位上,你才能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使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满怀壮志,做出一番成就。 有一个名叫汤姆的年轻人独自到纽约闯天下,他一连找了三份体面的工作,但是没干多久就又失业了。汤姆备受打击,决定回家乡去务农。就在这时,他意外地得到了一份推销刷子的工作。在向客户推销刷子的过程中,汤姆的心里总是有一种兴奋、激动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他在做以前那三份工作时从来没有过的。在这份工作中,汤姆擅长交际的优点得到了发挥,他不仅能与客户友好地进行交谈,还同其中的大部分人成了好朋友。在这份工作中,汤姆不断地取得好业绩,也因此大受鼓舞,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后来,他自己创办了一家推销公司,成了知名的企业家。 汤姆的自我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了实现,也让他获得了真正的成就感。收获这种事业成就感,比获得金钱和名望更重要,而且让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也比事业本身的价值更高。 如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位,即使那个职位本身是平凡的,你也极有可能取得出色的成就;相反,如果你拥有一个在其他人眼中非常好,却并不适合你的职位,你也可能会让自己的职场人生变得一团糟。 所以说,最佳职位不是最高职位,而是最适合你的职位。 如果你想找对自己的最佳职位,就应该去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如果你正在从事的是自己根本不喜欢的工作,那么这份工作对你来说就是一种折磨,在这种状况下工作,你将无法取得出色的工作成绩,也无法得到重用,只能一辈子做平庸的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发自内心地喜爱,才不会被工作的压力压垮,才能在工作过程中身心愉悦、激情澎湃,你的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的你不但能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也能为老板创造出可观的财富,老板当然迟早都会重用你。 找对自己的最佳职位,不但要有对相应职业的热爱,还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优势,要综合自己的特长、能力、性格特点、心理品质等诸多因素,判断出哪种职业对自己来说才是最合适的。如果你的优势和兴趣都在法律方面,那么你就去做一名律师;如果你的优势和兴趣都在文学方面,那么你就去从事与文学相关的工作。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优势和喜好,你就应该慎重地在自己最能适应的领域里做出选择。要知道,做一名一流的清洁工也比做不入流的其他角色强。 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其实就是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这一点,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很多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都会犯“爱面子、心气高”的毛病,在找工作的问题上总是与别人攀比,对工作抱有过高的期望,认为自己就应该拥有体面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之初就应该得到老板的重用。他们从来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因为他们觉得那样就是不受重视,不能实现自我价值。 美国有一家从事服务业的公司想要招聘一名员工,并预备将其培养为高级管理人才。由于他们的要求很高,很多应聘者都无功而返。 后来,有一位年轻人一路过关斩将,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和这家公司老板面谈的机会。 谈话间,老板出乎意料地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安排你去洗厕所,你能去做吗?” 这位年轻人在当时的企业界已经小有名气,让他去做洗厕所的工作,对他来说无异于是一种耻辱。但是这位年轻人却幽默地回答说:“我们家的厕所一直都是由我洗的。”后来他才知道,洗厕所是这家公司的所有员工必须经历的第一课,因为服务业的基本理念是“以客为尊”,所以他们需要从最卑微的工作开始学习。 如果这位年轻人持有庸俗的择业观念,他就会认为公司让他洗厕所是大材小用,会让他失身份、丢面子,那么他很有可能会选择气愤地摔门而去,这个机会也就与他无缘了。 所以,年轻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要抱有偏执的观念,认为只有体面、权威的工作才真正有价值,而琐碎、卑微的工作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很多人就是抱有这些错误的择业观念,才会在等待和寻找中让时间白白浪费掉,比如在纽约和华盛顿的街巷里,就有很多才华横溢的穷人。 还有一些年轻人,他们以薪水高低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如果目前的薪水太微薄,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这份工作,而从不考虑自己是否能在这份工作中获得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 以薪水高低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我有一位朋友是大学教授,他曾对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的两名学生来找他,请他帮忙推荐工作。这两名学生都很有才能,是同样优秀的学生,教授经过仔细思考,最后介绍他们两人去自己朋友开的公司应聘。其中一名学生回来后对教授说:“你朋友只给我们每月400美元的薪水,这个条件可不符合我的要求。”于是,他放弃了这份工作,自己找了另外一家每月可以给他600美元薪水的公司。另一名同学回来后却对教授说:“你朋友给的薪水虽然很低,但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精明干练的人格魅力,这一点很吸引我。”于是,这名学生就去教授朋友的公司上班了。 两年时间过去了,第一名学生在自己找的那家公司拿到的年薪还不足1万美元。而第二名学生在教授朋友的公司工作一年后,觉得自己通过学习已经具备了独立掌管一家公司的能力,就辞职开办了一家自己的公司,每年可以收获20万美元的利润。 这两名学生,为什么在就业两年后会产生这么大的差距?原因就在于前者在择业时过份关注短期的利益,甘愿让薪水支配自己的选择;而后者则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于是他找对了自己的位置,由自己主宰人生。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在择业过程中只关注眼前的小利益,就容易沦为金钱的奴隶,从而使自己目光短浅,看不清未来发展的趋势,找不到正确的道路,最后也就只能是芸芸众生。反之,如果我们在择业时能正确看待问题,就不会被短期利益蒙住自己心灵的眼睛,就会明白选择工作最重要的不是立刻拥有财富,而是锻炼自己创造财富的能力。 从事适性工作,通常能让人发挥己长,且较乐意投入工作,对工作有高度的承诺,因此更能胜任工作。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提出的问题:“我真正想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去做?我现在正在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这一连串问题也正是面临工作选择关键的社会新鲜人应该深思的课题。不知该选择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唯有彻底了解个人的人格持质、能力、工作价值观与工作适性等,才能理清生涯选择的迷思,展开工作生涯的第一项。 你真正想做什么? 性格分成六类: (1)调查型:喜欢观察、调查、分析、评估及解决问题。 (2)艺术型:具有艺术气质与创新能力,喜欢创造,不受拘束。 (3)社会型:喜欢与人一起工作,执行通知与沟通的工作,善于取悦和协助别人,以及言辞表达。 (4)企业家型:这类型的人也喜欢与人一起工作,但所担任的是影响、说服、领导、管理等角色。 (5)传统型:喜欢处理资料,具有文书或数字能力,能够接受上级指示从事细节工作。 (6)实际型:具有运动或机械天份,喜欢操作实际物品、机械,喜欢植物或动物,乐于户外工作。 一般人具备的性格可能是上述其一或二者以上的混合体。另一项影响个人生涯选择的因素是工作价值观,归纳出以下十一种工作价值观: (1)物质报酬:每个人都需要基本的收入以维生,但重视物质报酬的人在达到最低标准后,依然愿意继续投入,赚取更高的收入,以获得个人想要的东西。 (2)名望:通常是跟随职业、职位而来,因个人从事某种职业而容易获得别人尊敬。 (3)权力:拥有控制、教导、指引或影响他人的能力。 (4)安定性:指工作权、经济收入、心理需要或社交关系的不变性。 (5)自主性:个人能依自己的意愿及方式工作,不受别人的控制、监督。 (6)专精:是特定领域中的专家,成为他人的顾问或咨询者。 (7)亲和:重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 (8)多样性:希望在工作时,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人、地、问题和活动。 (9)创意:在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中工作,并能运用创造力改变现有的程序、产品和做事方法。 (10)休闲:希望工作时间缩短、假期增长,工作不致影响休闲生活。 (11)追寻意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及这件事对他人的贡献及影响。 在确定个人所抱持的工作价值观,及追求的工作目标之后,可以此做为追求更美好、充实人生的动力与踏脚石。从事适性的工作,通常能让人发挥己长,且较乐意投入工作,对工作有高度的承诺,应此更能胜任工作,获得更大的快乐和成就。日本讲谈社经营总合研究所所长伊藤友八郎拥有多年研究职业适性的背景,他指出,适职=能力×性格,性格比能力重要。如果性格与工作不合,再好的能力也无法发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