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成功的方法.-1.防守反击并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射人先射马,攻人先攻心。”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只要把握准了这一点,就基本可以说是无坚不摧。诚然,忠实不欺是交往之准则,但是有些时候善意的谎言和圈套也能帮助别人从忧郁中摆脱出来,找准自己的定位点,重新扬帆起航。

    人们都想保护自己,不愿被人伤害,而且警惕性很高。只要有一句话或一件很小的事使他感到难受,他就会觉得自己受了伤害。一旦感到了伤害,就会进行反击。轻者以牙还牙,重者则会变本加厉。所以,若不想让别人伤害你,最好不要去伤害别人。

    人是具有攻击性的,攻击别人的弱点、缺点,同时因为自己说穿了别人的弱点,而有一种强于别人的感觉,结果另一方感到被伤害了,可能立即进行回击。即使他可能当时不作表示,但一有机会,就会以毒攻毒,这伤害和被伤害形成恶性循环。生活在这种互相伤害的氛围里,心情是不会轻松愉快的。

    怎样避免无意地伤害别人呢?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在对待别人时,想一想如果别人也这么对待你,该是什么感觉。你不高兴听到的话,对方肯定也不高兴听。如果你能这么想一想,就不会无意地伤害别人。

    如果你没惹他,他伤害了你,最好也要冷静地分析一下。如果是有目的地伤害,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还击,如果对方是无意的,最好与其平心静气地谈谈,提醒他不要再这样做。

    在利益面前,有人为了多得一点,会起邪念,使你受到伤害。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伤害,一般不会是蓄谋已久的,只是由于有利可图才想到伤害你,当然那种蓄谋已久的伤害,你是防不胜防的。我们所说的那种有意但却是临时想起的伤害,一般还是有办法对付的。在与人合作中,为了避免受到伤害,就要多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对方稍有变化时,就要多加注意,不给他可趁之机。做事时要慎重,不要做不合适的事。如果做了让人抓住把柄的事,人家伤害你。就没有力量反击了。

    人具有两面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攻击他人的一面。在没有利益冲突时,人会和蔼可亲,一旦发生利益冲突时,人的攻击性会暴露出来。

    人一旦被人攻击就会反唇相讥。尤其是有第三者在场时,被攻击的一方无论多么理亏,无理也强争。而在人多的场合,若攻击他人,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你的本来面目,从而憎恨你转而同情另一方。同情弱者是人的本能,不管被你攻击的人是否有理,只要他被你无情地攻击,别人就会盲目支持他。这时,你就由主动而转为被动。

    所以,当你攻击他人的缺点和无理行为时,要选择在场人最少的时候进行,如果只有对方一人会更好。因为没有人给他帮腔,他会感到孤立无援,也就容易接受批评。而且没有第三者在场,对方承认理亏也不丢面子。如果自己做了理亏的事,为避免对方无情的攻击,在对方邀你见面,而你不得不见时,不妨多叫几个人同去,对方看人多,即使攻击,也不会轻而易举地取胜。

    我们可以明确地意识到,在人生旅途上,即使你自己谨慎小心,奋发图强,行得正站得直仍旧不能避免厄运的降临。这厄运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因素。而尤其令人防不胜防的则是那些谗言与阴谋,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由此,我们不得不学会一套人生的防守术。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目前的顺航状态下放眼未来,环顾四周,明察秋毫,防患于未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只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句话用到人际交往中再恰当不过了。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人对自身的了解以及对他人的了解是十分必须的。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确定自我,只有了解他人,才能确定他人;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沟通.交往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才能进一步洞察交往的性质,以便确定这交往是该继续还是该停止,是该小心防范还是应该敞开心扉。

    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与行为,总是以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及自己与对方的关系的意识为基础的。因此,要有效地人际交往,就要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呈现自我。

    自我认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根据自我认识的对象,可把自我认识的结构划分成物质自我认知、社会自我认知、精神自我认知三部分。

    物质的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容貌、身材、风度、健康等物质体的认知,又称生理自我认知。社会自我认知,则是指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名誉、财产及他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是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渐渐关注的反映。比如:我是个出色的人吗?我的才干的品德得到了主管和他人的公认和重视了吗?我是否为别人所喜爱和欢迎?我属于哪个阶层,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呢?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人生活在社会中,都希望得到他人尤其是个体所重视的他人或群体的关注和尊重,希望享受社会的权利,发挥自己的作用,获得一定的荣誉、地位。这种社会性的需要,促使人们对自己已获得群体所关注的程度进行认知,形成反映自身社会需要的自我意识。精神的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智慧能力、道德标准等内在精神素质的认识。可以说,精神自我是个体自我认识的核心,它促使个体根据主客体的需要,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观念。

    了解了自己之后,紧接着的一步便是了解他人。只有了解了他人,才能把握对方的人格之高下、品质之优劣、行为之策略,做到针对性强,并表现为坦诚相待或者持有戒心,从而能防患于未然。然而,认知他人也是不容易的,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通常需要根据三个主要的信息来源:认知者与被认知者互动的情境,被认知者所具有的角色;被认知者的外貌、言行、姿态等;观察者本身的成见以及概念系统的简单与复杂程度也对认知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要正确了解,判断一个人,不能只凭一行一言一事的表现,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特别是要把握他在失去主管监督及道德舆论约束时的言语表现,注意他对那些身处逆境或地位低下的人的态度。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出现,需要具体对待。要想很好地了解他人.那是必须要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具体实践的。

    知己知彼是人际交往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做到眼光敏锐,富有前瞻性,才能面对小人的暗害不轻易上当,不立即暴跳如雷,不惧怕,不消极,而是采取相应的恰当的对策,或迎头痛击,或暂避锋芒,或置之一笑不理不睬,或不依不饶对质公堂,或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以牙还牙。

    在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我们不可能用日久天长去考察衡量一个人然后在决定与他的交往方针,而是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光尽快判断制定方针以速战速决。据外国资料介绍,在上门进行推销的推销员中,有许多可以被称为“奸商”。他们在推销商品时,首先往往是和主妇们聊天,聊到推销这个行业时,便假装出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怒斥本行“败类”并热心告诉主妇们,有许多推销员在推销伪劣商品,说什么他们为了赚钱什么都肯干,蒙混拐骗,完全不顾顾客们的利益,并提醒主妇们要小心。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奸商”的一种推销方式。

    因此,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是非好歹,而不应轻易相信别人。听风便是雨,缺少自己的主见,把别人的话奉为圣旨,不是造成误会,与人发生纠纷,受骗上当,就是盲目行动,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

    面对上述这一切,我们不能不居安思危,为自己准备几招防积压术。同时,我们还不应满足于安全,还应主动出击,投入到社会中去,展示自己的魅力,在生活中犬显身手。

    首先,要有预见性,先发制人。只要我们能够确认自己了解自身也了解他人,那么我们在观察他人观察社会时就会有敏锐的眼光,对小人的行为早有防备并预先设下计谋。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看出魏廷有反叛之心,然而诸葛亮在世时,魏延不敢反。于是,诸葛亮授一锦囊妙计给马岱,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反叛时,马岱依计行事杀掉了魏廷。诸葛亮的预见性避免了重大的损失。我们在洞察敌人阴谋后,还要善于虚与委夷,以假对假,借刀杀人,在“群英会蒋干中计”里:蒋干为探刺情况而来,周瑜故作不知,大醉与蒋同寝,又让蒋干偷了假情报有机会溜走,借曹操之刀杀了曹操的两个水军都督。周瑜巧妙地与蒋干周旋,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孰高孰下,不难区分。

    总之,人际交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不幸总是突如其来,让人防不胜防,这不幸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因素。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到居安思危,在一帆风顺的时候,小心背后的暗箭,充分估计困难的重大性。既要防患于未然.又要通晓于主动出击。只有熟练掌握攻守技巧,才能在社会中“如鱼得水。”你要充分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明察秋毫,确立自己的独立人格,不卑不亢,不屈服,不妥协,不骄傲不自满,穿越重重障碍,稳步前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