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载:在鲁哀公十一年那场抵御齐国进攻的激战斗中,右翼军溃退了,孟之反走在最后充当殿军,掩护部队后撤。进入城门的时候,他用鞭子抽打马匹说道:“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不快。”他这样做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功劳。从消极方面说,人立身处世,不矜功自夸,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
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知道居功之害。同样,对那些可能玷污行为名誉的事,也不应该全部推诿给别人。
韩信是汉朝的第一功臣,在汉中献计出兵陈仓,平定三秦,率军破魏,俘获魏王豹,破赵,斩成安君,捉住赵王歇,收降燕,扫荡齐,力挫楚军。连最后垓下消灭项羽,也主要靠他率军前来合围。司马迁说,汉朝的天下,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项羽是靠韩信消灭的。但是功高震主,犯了大忌,加上他又不能谦逊自处,看到曾经是他部下的曹参、灌婴、张苍、傅宽都分土列侯,与自己平起平坐,心中难免矜功不平。樊哙是一员猛将,又是刘邦的连襟,每次韩信访问他,他都是“拜迎送”,但韩信一出门,就要说,我今天倒与这样的人为伍!自傲若此,全然不似当年甘受胯下之辱的情形。这样。终于一步步走上了绝路。后人评价说,如果韩信不矜功自傲,不与刘邦讨价还价,而是自隐其功,谦逊退避,刘邦再毒大概也不会对他下手吧。当然,对韩信的遭遇,这种看法是否恰当公允,是否还有别的公正的评价,这里姑且不论,但韩信的态度、遭遇的确是一个教训,也尤其应使有才有功者在这个问题上深思猛醒!从历史上看历代英才,多数都是开国功臣,但功高震主者则往往有亡身危险。
与韬光养晦相联系的是大智若愚,人人都自以为聪明,傻似乎对他是很难的。这需要有傻的胸怀风度,即能够愚,又愚得起。《菜根谭》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也就是说老鹰站在那里像睡着了,老虎走路时像有病的样子,这就是他们准备猎物吃人前的手段,所以一个真具有才德的人要作到不炫耀,不显才华,如此才能培养出肩负重大使命的力量。
古时有“扮猪吃虎”的计谋,以此计施于强劲的敌手,在其面前尽量把自己的锋芒收敛,“若愚”到像猪一样,表面上百依百顺,装出一副为奴为婢的卑恭,使对方不起疑心,一旦时机成熟,即一举闪电般地把对手结果了。这就是“扮猪吃虎”的妙用。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安定时是一个智者,在国家动乱时是一个愚人。他智的一面别人赶得上,那愚的一面,别人无法赶上!宁武子历任卫文公、卫成公两朝,在天下太平时,好像无所作为,并不巧立名目,兴事弄术表现自己的才干,晋成公无道,他曾做过成公的诉讼人,使成公败诉。
但当晋国把成公废黜囚禁的时候,他利用自己的品德和为晋人所赞赏的地位,立朝不去,“从容大国之间,周旋人君之侧”,倾力保全卫国。后来晋侯派人要毒死成公,他又贿赂医生,让他减少毒药的分量。保全了成公的性命。孔子赞扬的“其愚不可及”就是指上述这些表现,可见不露才华,不显才干,才能为日后的大业积攒后劲。
遍观生物界,人们或许认为最无能、最让人任意宰割的或许是昆虫类了。
岂不知昆虫自有一套避凶趋吉的妙法。如昆虫的保护色和拟态。蝗虫的身体颜色随着环境的颜色而改变。竹节虫和枯叶蝶在遇到天敌时,会装成竹节和枯黄的树叶,还有的动物遇危险时假死以迷惑敌人。
再说“虎行似病”,装成病恹恹的样子正是老虎吃人的前兆,所以深藏不露,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就是所谓“藏巧手拙,用晦如明”。人们不管本身是机巧奸猾还是忠直厚道,几乎都喜欢傻呵呵不会弄巧的人,这并不以人性情为转移,所以,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机巧权变是不行的,但又要懂得藏巧,不为人识破,也就是“聪明而愚”。
1805年,拿破仑乘胜追击俄军到了关键的决战时刻。此时,沙皇亚历山大见自己的近卫军和增援部队到来,便不想撤退而与法军决战。库图佐夫劝他继续撤退,等待普鲁士军队参加反法战争。此时拿破仑知道了俄军内部的意见分歧,害怕库图佐夫一旦说服沙皇,就会失去战机,于是装出一见俄军增援到来就害怕决战的样子,停止追击。派人求和,愿意接受一部分屈辱条件,这更加刺激了沙皇,以为拿破仑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这样傲慢的人决不会主动求和,因此判定现在正是回师大败拿破仑的时候,不听库图佐夫的意见,向法军展开进攻,结果钻进了法军圈套,被法军打得狼狈不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