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出色的领导者.-第八节“致远之材”与“鸳钝之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岳飞用良马与劣马来说明“致远之材”与“鸳钝之材”,对辨别贤与不贤也很有借鉴作用:《宋史・岳飞传》记载: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岳飞人见高宗,高宗间:“卿得良马否?”飞说:“臣有二马,日咬刍豆数斗,饮泉一躺,然非清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年至酋,犹可二百里。方鞍甲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袜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驾钝之材。”高宗赞许,说:“卿今议论极进。”

    岳飞谈良马与劣马,实是比喻贤劣之才。良马食大饮洁,故体力强,仁善用力,始跑不快,百里后才疾跑,半天能跑二百里,不流汗,不喘息,这是因“其大受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劣马则食量少,不择饮食,一起步便猛跑,跑不到百里,力竭汗喘,宛如死马,这是因“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驾钝之材也。”贤劣之人也类似,凡积德累才盼才能成为致远之材,负起任重道远的重任;而对于“缺德”的劣才,委以重任是无益甚至有害于国的。

    明太祖朱元库识别贤佞,则从另一角度,即从其所举的人去知其人贤否。(明太祖实录)(卷14)记载:

    1382年八月,有广东儒士上治平策。明太祖看后,对待臣说:“此人不识道理,岂有涉数千言论治,而不及用贤。天下之大,欲联一人治理之乎?虽有至圣之君,犹以用人为重,易尝谓人无足用也。盖独智自用,所见者狭,资贤而任,则所及者广。”学士宋呐说:“诚如圣谕。但贤才之在天下,在上岂能周知,必赖君臣荐举,然得贤与否,系手举之者何如耳!”明太祖说:“小人所举,未必为君子,君子所举,未必为小人。故观其所举,即可知其人贤否矣。”

    明太祖所说的话,说明他重视用人。他说:“观其所举,即可知其人贤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也算是辨别贤佞之一法。因为君子、小人一般不会混在一起,君子喜君子,小人交小人,其所荐举也如此。但不能以此法去衡量一切人。有的小人因善于矫饰,忠王之臣也被其所惑而为荐之,古代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