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天下纷争,唐高祖李渊决定在太原起兵,夺取天下,但李渊顾虑太多,犹豫不决。谋士刘文静、裴寂劝李渊当机立断,即刻发动兵变。刘、裴二人见到李渊说:公处嫌疑之地(指隋炀帝特使来太原宣召拘留李渊),副将败阵,反以罪问,事至如此绝境,只有立即举兵一途,才能解危难之急。刘文静、裴寂二人为打消李渊的顾虑,并分析了兵变有利条件。“晋阳之地,士马精强,宫监之中,府库盈积,以兹举事,可立大功。关中天府,代王冲幼,权豪并起,未有适从。愿公兴兵西人,以图大事。何乃受单使之囚乎?”李世民也向李渊建议,“今主上(炀帝)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小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并说:“不若顺民心,举义旗,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主帅的果断坚定,有时是来自谋士的果断与信心。谋士的果断之谋,影响与推动了李渊的行动,使他克服了过于谨慎,顾虑重重的缺陷,终于抓住时机,起兵太原,为建立唐王朝奠定了基础。世上没有任何人都满意与拥护的万全之策,再高明的谋略要想让每一个人都拥护、赞同是不可能的,每一个策略都要被人说长道短,甚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作为谋略者来说,要有自己的主见,坚持真理,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坚定自己的信念,直到谋略被接受并付诸实现。李渊太原起兵后,率大军西行关中,途中受阻,且军粮渐感不足,又传言说突厥联合刘武周率军乘虚进攻太原。有人主张回师太原,李世民则指出:“本举大义,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众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何以自全?诸人保家爱命,言不可见。定义取威,在兹一决,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但李渊接受了前一种意见,拔营北返,天黑后一部分军队已经撤离了前线。李世民坚持己见,立即去见李渊,在李渊休息的帐外失声痛哭。李渊闻声召见世民,世民说:“今兵以义动,进战则走,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李渊说:“军已发,奈何?”世民说:“右军严而未发,左军虽去,计亦未远,可即追回。”当夜世民、建成骑快马将左军全部追回。很难想象,李世民如果不坚持自己的谋略,如果不努力去争取实现自己的谋略,李渊进军关中、建立唐王朝的历史也可能要重新改写。由此可见,谋略者坚定的品质,不被别人左右的性格,在谋略中是显得多么重要啊!患得患失,谋而不断,会错失良机,给自己带来被动。秦朝灭亡后,有人建议项羽趁早杀掉刘邦,以防备刘邦今后与之争夺天下,项羽犹豫不决。在鸿门宴中本是杀刘邦的好时机,范增先是向项羽使眼色,又举起身上佩带的玉块,要他下决心杀掉刘邦,后又让“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的迟疑不决使刘邦得以逃脱,最后江山落在刘邦手中,自己兵败自杀。项羽的失算咎由自取,作为谋士范增,态度是坚决果断的,看来谋士只能对谋主起影响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