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可以理解为军功;也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世俗的名誉。除军功外,如名声、才情都是类此的东西。当你功高业隆、名倾天下之时你就要格外小心了。人君之侧,位高禄厚,人所垂涎,这是其一。其二“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沉浸在名誉的花环中,容易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居功自傲。因为君是至高无上的,从权力的角度来看,他们不希望受到威胁;从人的嫉贤妒能的心性来看,他们也不乐意有出其右者。更何况这时你可能已经由良友功臣变成了潜在的最可怕、最有力的敌人了。因此,当你大功显赫时。你可想到功成退身?当你名声雀起时,你可想到你正是众矢之的?当你才高过人时,你可想到要韬光养晦?春秋时的文种、范蠡,他们含辛茹苦,备受艰难,为越王勾践光复了社稷江山。报了大仇,雪了大耻。本来当可安享富贵了,范蠡却慧眼慧心,急遁江湖,并劝文种亦遁去。文种不信蠡言,后被越王赐剑自刎。而范蠡免了大祸加身。“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真是至理名言啊!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是位最能参悟保射之道的明眼人。攻下金陵之后,曾氏兄弟的声望,可说是如日中天,达于极盛,曾国藩被封为一等侯爵,世袭罔替;曾国荃一等伯爵。所有湘军大小将领及有功人员,莫不论功封赏。时湘军人物官居督抚位子的便有十人,长江流域的水师,全在湘军将领控制之下,曾国藩所保奏的人物,无不如奏所授。但树大招风,朝廷的猜忌与朝臣的妒忌随之而来。曾国藩说:“长江三千里,几无一船不张鄙人之旗帜,外间疑敝处兵权过重,权力过大,盖谓四省厘金,络绎输送,各处兵将,一呼百诺,其相疑者良非无因。”颇有心计的曾国藩应对从容,马上就采取了一个裁军之计。不待朝廷的防范措施下来,就先来了一个自我裁军。曾国藩的计谋手法,自是超人一等。他在战事尚未结束之际,即计划裁撤湘军。他在两江总督任内,便已拚命筹钱,两年之间,已筹到550万两白银。钱筹好了,办法拟好了,战事一结束,便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文,裁兵费早已筹妥了。同治三年六月攻下南京,取得胜利,七月初旬开始裁兵,一月之间,首先裁去25000人,随后亦略有裁遣。人说招兵容易裁兵难,以曾国藩看来,因为事事有计划、有准备,也就变成招兵容易裁兵更容易了。曾国藩是熟知老子的哲学的。他对清朝政治形势有明了的把握,对自已的仕途也有一套实用的哲学理念。他在给其弟的一封“余家目下鼎盛之际。沅(曾国荃字沅辅)所统近二万人,季(指曾贞干)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弟者,曾有几家?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俗语说:位盛危至,德高谤兴。历史上像韩信这样的开国大臣因功高而遭杀戮的不乏其有。汉初三杰的命运各不同。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生出后人多少感慨。张良是一个伟大的智者,他未必相信神仙、长生之类虚妄之说,但他知道自己曾一言而退百万之师,刘邦岂能容他?他及早抽身退步,司马光盛赞他“明哲保身”。另外像晋之谢安,汉之周亚夫,勾践杀文种更是尽人皆知的,三国时的杨修也是因为恃才直言、唐突君王而被杀掉的,这种教训太多了。为官处世,知进退是大道理、大本领。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还必须重新开始,老子说:“成功,名遂,身退,天之道。”纵观历史官场,功成不恃重,名成不恋位,不可为则不为,能为也能不为,见机而作适可而止,无所羁绊,才是官场人生的最佳境界。为人臣,不可不更居安思危。如果身在局中,既想从容,又想保身,该如何办呢?洪应明的《莱根谭》中有一则处世良策,值得玩味:“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