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出色的领导者.-第八节虚怀若谷,大智若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锋芒,刀剑等器的刃口和尖端。引伸为人的才干显露在外表。在生活中,寒光森森的锐器往往会使人感到忧心和震慑,一个人的才智过露,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会使人产生如上的感觉,会使人油然生出一种距离感,或产生回避、逃遁等心理意识,甚至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因为人从根本上讲是趋弱去强的。所以当人处在少壮年轻的时候如锋芒太露,就会丧失掉一些机会和朋友,就会延长成功的距离。等到你明白这种道理时,已经事过境迁,悔之晚矣。正应了“万事古难全”、“盈则损,直则折”这些话,弱者有弱者的不幸,强者有强者的不幸,而人生就在这幸与不幸之间。汉代贾谊,以诵诗通经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太守,闻其名,召至门下,很是喜欢他。孝文帝初立,闻河南太守吴公政绩为天下第一,且此人原来与李斯同邑,曾从师李斯,于是征召他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之为博士。”是时贾谊才20多岁,年少英姿。每次诏臣议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谊尽为之应对。诸生于是乃以为能力不及贾谊。孝文帝悦之,便越级提拔他,一年之内就官至太中大夫。贾谊以为汉朝此时已天下大治,因而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他还自作主张,草撰了新的仪规法礼,认为汉代的颜色应以黄为上,黄即土色,土在五行位第五,故数应用五,还自行设定官名,把由秦传下来的规定全都改了。虽然孝文帝刚即位,不敢一下子都按贾谊的意见去办,但却以为贾谊可以担任公卿。大臣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时等贵族都因此而忌恨贾谊,常常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文帝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建议,便让贾谊当长沙王的陪读太傅。过了一年多,文帝召见贾谊,与贾谊长谈至夜半,但是“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不能自陈政见。后又以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文帝又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谊数上疏谏,以为祸患从此起矣。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过了几年,梁怀王学骑,坠马而死。贾谊悔恨自己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哭泣岁余,亦死,年仅33岁。年少才子贾谊本来才高八斗,锐智英煌,得到皇帝的赏识也理所当然。但是,贾谊毕竟太年轻,成功之时看不到周身的巨大威胁,也不知道少而举高,已成众矢之的,不仅不预设保护,反更强求,致使自己力尽而寡助。落的少年悲哀。

    处世要随和,不可自命清高,这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明哲保身最有用的藏身三窟。韬光养晦虽然并无助人生积极进取,但从躲避敌害加身来说,则有一定的道理。作为处世攻防策略,古人讲究“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和为贵,忍为高”向来被视为处世的金科玉律。古人说:持盈保泰,总需忍让,而恃强者,乃自取灭亡。锋芒是独特的、具有个性的,正如你自己额头上的角,有角便会触人,你自己不磨平它,别人也会折你的角。所以讲要磨炼权之忍,势之忍,贱之忍,富之忍,贵之忍……人生最大的困惑是自己难以战胜自己。万事万物,博大精深,如果谁领悟了虚怀若谷的道理,那么他将受益无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