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输在不懂说话上-懂得互动,才能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互动是愉快交谈的基本途径之一,会说话的人在与人谈话时,懂得如何互动,知道如何找到对方喜欢的话题,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但是有些人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尽管他们拥有很好的口才,但是在谈话的时候却一直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令听者很难产生互动,甚至产生厌恶,最终不能达成所愿。

    推开“寒暄”之门,以获取话题

    两个初次见面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了解,交谈很容易陷入僵局,而打破僵局的一个好方法就是推开“寒暄”之门。俗话说“话要开好头,事要收好尾”,一番恰到好处的寒暄不仅展示了我们的礼貌和关心,还能在两个陌生人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由此可见,寒暄已经成了口才技巧中必可不少的一个环节。

    张鹏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员工,每个月他的业绩都是第一名,当有人问道他与陌生客户相处的秘籍时,他总是笑着说,秘籍就是寒暄。

    有一天,客户一家三口到张鹏所在的公司看房源,张鹏请他们坐下后对先生说道:“先生实在好福气,能娶到这么漂亮贤惠的太太!什么?快30岁且已经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了?实在看不出来,您太太真是驻颜有方,保养有术啊。”先生听了很高兴,张鹏转而又对太太说:“太太您实在是有眼光啊,嫁了这么体贴且又有责任感的先生,事业又做得这么大,真了不起。人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贤淑的夫人,今天见您一面,您实在当之无愧。”太太听了也乐得合不拢嘴,这时张鹏又把目光转向他们的孩子——一个4岁的小女孩,“小妹妹你今年几岁啦?好可爱,长得跟妈妈一样漂亮,尤其是这对眼睛又大又漂亮……”

    就这样,这一家三口都对张鹏很有好感,进而化解了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在张鹏的介绍下,这对夫妻顺利地选择了一套房子准备买下。

    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实际上就是感情的交流,而交流需要建立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引起他人的注意,得到他人的重视,此时寒暄就成了表达你对他人关注的方法之一。通过寒暄激起对方的谈话欲望,以共同的话题来引起共鸣,你的观点才更容易被对方接受。那么,你初次与人见面时,怎样把寒暄的话说到位呢?

    1.问候式

    “您好”是最常用的问候语,倘若你能够根据对象、场合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在面对德高望重的长者时,可以问候“您老人家好”,以表示尊敬;面对同龄人时,可以直接称呼其名字或名字的后面两个字或一个字,再说“你好”,使亲切感倍增;面对一些有职业身份的人时,可以说“李医生,您好”“王老师,您好”“陈会计,您好”等,也带有尊重的意味。春节时拜访他人要说“新年好”,让人感觉到节日的气氛;早晨见到他人要说“早啊”“早上好”,就比“您好”显得更加得体。巧用称呼语打开“寒暄之门”,然后在交谈的过程中,就能制造出无数的话题,不会让双方陷入沉默。

    2.敬慕式

    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是一个人热情有礼的表现。注意这种方式必须要掌握分寸,做到恰到好处,万万不能乱吹捧,倘若逢人便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一类的话就过头了。表示敬慕的内容要根据说话对象、时间以及说话地点来定。

    3.攀亲认友式

    这一招虽然不太被推崇,但的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常,只要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作一番认真调查,都能找到一些或明或隐,或近或远的关联。如果对话时再拉上这层关系,就能一下子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对方备感亲切。

    比如:

    “啊?您姓李啊?我也是,我们五百年前可是一家呀!”

    “您来自皖南,我出生在皖北,两地相隔咫尺。没想到今天遇到同乡了,令人欣喜啊!”

    这种初次见面互相攀认式的谈话方式很容易打开寒暄之门,让话题不断,而且可以让人在短时间内产生一见如故的印象。

    4.扬长避短式

    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看到并赞美自己的长处。那么,初次见面交谈时,你应该投其所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指出对方的长处并赞扬一番,这也是推开寒暄之门的一种方法,从而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也能激发彼此交谈的积极性。反之,倘若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触及对方的短处,伤及对方的自尊心,就会让你们的谈话因为不愉快而中断。

    被誉为“销售权威”的霍依拉先生有自己独特的交际诀窍:初次交谈,推开寒暄之门的方法,就是一定要扬人之长、避人之短。一次,为了拉广告,他前去拜访梅伊百货公司总经理。打招呼之后,霍依拉突然开口问道:“您是在哪儿学会开飞机的?总经理居然能开飞机,可真不简单啊!”话音刚落,总经理便兴奋起来,谈兴大发,广告之事当然不在话下,霍依拉还被总经理热情地邀请去乘他的私人飞机呢!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有的人相处一辈子却形同陌路,而有的人却一见如故。会说话的人,总是能巧妙地推开“寒暄之门”,不断地制造话题,让话题不断,做到言之有“续”,这样才能给人一见如故的感觉,而在寒暄之中,也能体现出一个人言论的精彩独到之处。

    好话题胜过好方法

    好的开始便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与人交谈,一个好话题往往胜过各种谈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与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的人一起交谈,尤其是和初次见面的人交谈时,会感到别扭、烦闷。这时候,如果能找到一个相互都感兴趣的话题,和对方发生共鸣,那交谈也就能够愉快地进行了。

    刘杰和章斌住在同一个小区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平时碰面彼此只是点点头、打个招呼而已,并没有什么深交。然而最近的又一次“偶遇”让他们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变。

    那天,刘杰到一家渔具店购买钓鱼竿,正在与店主讨价还价的时候,章斌来了,他看到双方僵持不下,就出面做了个中间人,最后双方以满意的价位成交——原来章斌也很喜欢钓鱼,是这家店的老主顾。回家的路上。这两个平时交谈不多的人边走边聊,从“渔具”说到“渔趣”,你一言我一语,谈得十分投机,俨然一对故友重逢。从此之后,两人就经常结伴去钓鱼,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你看,一对平时无话可谈的老邻居,却因为找到了“钓鱼”这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便有了谈话的兴致,自然也就少了那些拘谨和隔膜,并且两人有了聊不完的共同话题。

    事实上,真正的好话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对方是否感兴趣。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不仅可以使对方对你产生兴趣,而且可以使自己更关心别人,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要求。须知,谈论别人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很容易就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销售员陈美佳向一位陌生人推销产品,看到他的墙上挂有“制怒”二字,得知对方希望能克服易怒的缺点。陈美佳便问他:“您平时很爱发脾气吗?”对方说:“我的确易冲动,可明知自己有这个毛病,还是控制不了,为了提醒自己,就把‘制怒’这两个字挂到墙上。”陈美佳就从这个话题谈起,先表示了理解之情,继而说了自己的看法,对方也聊了些感想。两个人感觉很投缘,并迅速缩短了彼此的距离,竟有相见恨晚之感。自然,这次推销产品也就不在话下了。

    这次销售的成功,有赖于销售员知道如何制造话题,让彼此陌生的俩人有了进一步的交流,甚至成为朋友。

    网络上曾流行过这样一段话:“所谓的好朋友,就是面对面坐着,即使很长时间都不说一句话,也不会觉得尴尬。”但是真正的朋友又怎么可能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呢?试想一下,当你遇见朋友或熟人的时候,因找不到话题而冷场,那实在是一个相当尴尬的局面。所以,只有学会打开对方的话匣子才能够使交谈顺利进行。

    相反,如果在交谈中,只顾自己的喜好,讲自己遇到的奇闻逸事和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即便你说得口干舌燥,别人也可能完全不买你的账。

    马健是一个活泼外向的人,他很喜欢找人聊天,可是却很少有人愿意跟他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每次只要他一开口说话,就没人能找到说话的机会。不管面对的是熟悉的朋友还是陌生人,他都大聊特聊自己的故事。说是与人聊天,却好似在说自己的人生履历。不但要一一细数一遍自己曾经的光辉事迹,而且凡是别人提到一个事情,他都要尽力往自己的身上揽。别人说最近精神变差了,他就会说:“对呀对呀,我前段时间精神也挺不好的,但是我最近看上去还不错吧?我可是每天都给自己补充营养,隔两天就会去健身房锻炼哦……”别人没有了说话的机会,也就自然没有了与他交谈下去的兴趣了。

    通常情况下,与人交往,话题的好坏决定了双方沟通、交流效果的好坏。话题选择得好,便能让人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如果话题选择不当,便会导致四目相对、局促无言的尴尬局面。记住,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这个一方,最好是对方)熟悉,能谈;大家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那么,我们该怎么找到一个好话题,与对方进行互动呢?

    1.进行言语试探,寻找话题

    两个年轻人一起坐在杭州某车站的同一条长椅上。

    “你好,请问你在什么地方下车?”其中一人问对方。

    “到终点站,你呢?”

    “我也是,你到浙江干什么?”

    “我到杭州上学,你就是此地人吧?”

    “不是,我是来找女朋友的。”

    经过双方的言语试探,可知双方都对浙江很熟悉,又都是外来者,这样他们的共同点就彼此清晰了。这两个人发现对方的共同点后谈得很投机,还约定要一起喝咖啡。

    言语试探,我们不妨从天气、籍贯和衣着等方面着手。因为问对方这些方面的问题不易触及对方敏感处。

    2.借助媒介,引入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可以一定的物和事为媒介,作为引发交谈的“因子”。比如,你想结识坐在你身边看报纸的这位先生,你就可以以报纸为媒介,对他说:“先生,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您手里拿的报纸里面,今天有什么重要新闻吗?”如此一来,就开启了双方对话的话头。

    3.善于观察,找出对方在意的事物

    比如,对方一直把玩摄影机时,这就表明他对摄影感兴趣。你可以此为题,谈摄影的取景、胶卷的选择、各类相机的优劣等。如你对摄影略知一二,那你们一定能谈得很融洽,如你对摄影不了解,也可借此大开眼界。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话题即便双方都感兴趣,但最好还是回避。比如,特别容易引起争端或争议的话题,在公众场合,特别是对方也在场的情况下,不要无所顾忌地以对方的某些缺点或隐私为话题;对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故作深沉,装内行等。在与对方交谈的时候,要多说些漂亮话,拿捏好说话技巧,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魅力的说话高手。

    会倾听,情感才能升温

    倾听是一种礼貌,是一种尊敬讲话者的表现,是对讲话者一种高度的赞美,更是对讲话者最好的恭维。倾听能使对方喜欢你、信赖你,与你产生互动。

    汽车推销员乔·吉拉德被世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他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力量非常伟大,其一是倾听,其二是微笑。倾听,你倾听对方越久,对方就越愿意接近你。据我观察,有些推销员喋喋不休,因此,他们的业绩总是平平。上帝为什么给了我们两个耳朵一张嘴呢?我想,就是要让我们多听少说吧!”

    当然,这个道理并非乔·吉拉德生来就知道的,因为不懂得倾听,乔·吉拉德曾为此付出过惨重的代价。

    有一次,乔·吉拉德花了近一个小时才让他的顾客下定决心买车,然后,他带着顾客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准备签合约。

    当他们向乔·吉拉德的办公室走去时,那位顾客开始向乔提起了他的儿子。“乔。”顾客十分自豪地说,“我儿子考进了普林斯顿大学,我儿子要当医生了。”

    “那真是太棒了。”乔回答。

    二人继续向前走时,乔却看着其他顾客。

    “乔,我的孩子很聪明吧,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我就发现他非常地聪明了。”

    “成绩肯定很不错吧?”乔应付着,眼睛往四处看着。

    “是的,在他们班,他是最棒的。”

    “那他高中毕业后打算做什么呢?”乔心不在焉。

    “乔,我刚才告诉过你的呀,他要到大学去学医,将来做一名医生。”

    “噢,那太好了。”乔说。

    那位顾客看了看乔,感觉到乔太不重视自己所说的话了,于是,他说了一句“我该走了”,便走出了车行。乔·吉拉德呆呆地站在那里。

    下班后,乔回到家回想今天一整天的工作,分析自己做成的交易和失去的交易,并开始分析失去客户的原因。

    次日上午,乔一到办公室,就给昨天那位顾客打了一个电话,诚恳地询问道:“我是乔·吉拉德,我希望您能来一趟,我想我有一辆好车可以推荐给您。”

    “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先生。”顾客说,“我想让你知道的是,我已经从别人那里买到车啦。”

    “是吗?”

    “是的,我从那个欣赏我的推销员那里买到的。乔,当我提到我对我儿子是多么的骄傲时,他是多么认真地听。”顾客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你知道吗?乔,你并没有听我说话,对你来说我儿子当不当得成医生并不重要。你真是个笨蛋!当别人跟你讲他的有兴趣的话题时,你应该听着,而且必须聚精会神地听。”

    从此以后,乔·吉拉德都认真倾听别人的谈话,很快,很多客户都喜欢上了他,都乐意在乔·吉拉德这里买汽车,因为他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值得信任。后来,乔·吉拉德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汽车推销员。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受到别人的重视。当我们专心致志地听对方讲,努力地听,甚至是全神贯注地听时,对方一定会有一种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双方之间的距离必然会拉近。

    先做一个耐心地听取别人说话的人,才是谈话态度中的正确表现。一个善于静静倾听别人谈话的人,才有可能是一个富于思想、有缜密见识和具备谦虚柔和性格的人。这种人在人群中,也许不大受人注意,但最后必定是最受敬重的。因为他虚心,容易被他人所喜欢;因为他善思,才能为他人所信任。所以,聪明人总是少说话、少用嘴,多用耳、多用心。在这里,我们罗列一些建议,供读者参考。

    1.要搞清自己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首先要了解,自己在听别人讲话时有哪些好的习惯,有哪些坏的习惯,是否对别人的话匆忙做出判断,是否常常打断别人的话,是否经常制造交往的障碍等等。了解自己听的习惯是否正确是运用听的技巧的前提。

    2.不要无动于衷的听别人说话

    要记住,交往的双方缺一不可,既有说话者,也有听话者,而且每个人都应轮流扮演听话者的角色。作为一个听话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如果不明白对方说出的话是什么意思,就应该用各种方法使他知道这一点。在这里,可以向他提出问题,或者积极地表达出你听到了什么,或者让对方纠正你的听错之处。如果一言不发或者一点表示都没有,又有谁能知道你是否听懂了对方的话呢?

    3.听别人说话要注意姿势

    要面向说话者,同他保持目光接触,要以你的姿势和手势证明你在倾听。无论你是站着还是坐着,与对方要保持在对双方都最适宜的距离上。要记住,说话者都愿意与认真倾听、举止活泼的人交往,而不愿意与“木头人”交往。

    4.注意力要集中在对方的话上

    既然每个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你在听话时就要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要努力把环境的干扰压缩到最小限度,避免走神分心。积极的听话姿势有助于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所说的话上。

    5.努力理解别人话中的言语和情感

    也就是说,不仅要听懂对方传达的信息,而且要“听出”对方表达的情感。假设一个工作人员这样说:“我已经把这些信件处理完了。”而另一个工作人员却这样说:“谢天谢地,我终于把这些该死的信件处理完了!”尽管这两个工作人员所发出的信息内容相同,但后者与前者的区别在于他还表达了情感。因此,不仅要倾听对方讲话的内容,而且要理解对方话语中的情感流露,这样,在你做发言以前,就已经取得了交谈的主动权。

    6.要观察话中的非语言信号

    既然很多信息是在话中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的,那么,就不仅要听对方的语言,而且要注意对方的非语言表达方式,这就要注意观察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如何同他保持目光接触、说话的语气及音调和语速等。同时,还要注意对方站着或坐着时与你的距离,从中发现对方的言外之意。

    7.要对讲话者保持称赞态度

    如果有必要的话,对讲话者保持称赞态度更能增加良好的交往气氛。讲话者感到你称赞的越多,他就越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相反,如果你对讲话者表现出消极态度,则会引起他的防御反应,从而引起对方对你的不信任感和警惕性。

    8.适当地表示出理解对方的信息

    对方话语中传达的信息有时可能会含混不清,这时你无论是听懂还是没听懂,都要不失时机地通过点头、笑容等举止、表情,向对方传达你听懂了对方说什么的信息。这样,对方就会感觉到你不仅理解了他的讲话内容,而且还感受到了他的情感。

    合对方的拍子,交流自然就融洽

    说话就是讲给别人听的,怎样做到让人家愿意听、喜欢听呢?如果你与人交流时,你的一言一语对方都声声入耳,对方的话语让你听起来也很悦耳,整个交流的过程均在友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这无疑是一场成功的交流。怎样才能做到这样的效果呢?答案就是“合拍”。只有我们的话语和对方合拍,才能奏出和谐美妙的音符;如果不合拍,蹦出的一定是刺耳的杂音噪音,大家都不喜欢听。

    心理学家理查德·班得勒曾说过:“当你对一个人说话时,你不是想给他传达信息,就是想改变他。”没错,的确是这样。可是,当我们说完之后,对方是否会接受我们所表达的意思呢?换句话说,我们沟通的目的能否会实现呢?很多人以为只要自己把意思说清楚了,沟通就算是结束了。实际上,沟通远不止这些。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是双方之间的交流,因此,判断沟通是否成功、沟通的目的是否达到标准不是你说了什么,也不是你表述得是否清楚,而是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不接受你的言语,哪怕你说得再文采斐然天花乱坠,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想要让对方愿意听你说话,就必须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合对方的拍子。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合对方的拍子呢?

    1.话题要合拍

    双方说话就像是发出电波,而对方就像是一个接收器,接收电波。只有你的频率契合对方的频率,对方才会接收,才能产生共鸣。因此,所谓沟通时“话题要合拍”就是要谈论对方所关心的话题,只有对方对你的话题感兴趣,交流才能继续下去。如果对于你所高谈阔论的一切,对方只是在心里嘀咕“这与我有什么关系”,那么,即使你的思想再高明也是一次失败的沟通,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2.语调要合拍

    假如交谈的双方,一个气定神闲,一个火急火燎;一个慢条斯理,一个抓耳挠腮;一个像诗朗诵,一个像说唱,结果会是怎样呢?一定是早早收场不欢而散。说得夸张些,不是着急的那位被急死,就是悠闲的那位被烦死。没办法,谁让他们语调不合拍呢?真正聊得投机的人,必定是语气相称,声调相合,语速同步,声音大小相宜。

    3.体态语要合拍

    所有人都知道,甜美的微笑是沟通的“必杀技”,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可是,假如对方一脸阴沉,言语透露着沮丧,看上去像遭受了挫折和打击,你还嘻皮笑脸地迎上去,玩世不恭地跟他说笑,你想对方会是什么感受呢?会不会有想暴揍你一顿的冲动呢?应该根据对方心情的表露,调整自己的表情和神色,因此,尽可能多说一些安慰体贴的话。这样,他的感受就会好很多,并且觉得你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4.思想观念要合拍

    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观念,就是大家常说的价值观。根据思想观念,每个人都会在意识深处定下一系列约束自己言行举止的条条框框,这是根深蒂固的,很难改变。因此,在和对方沟通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对方的思想观念,不要轻易去挑战它,不要试图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于人。否则,弄巧成拙,只会招来对方的反感和抵触。可见,在沟通的过程中,应该和对方求同存异,尽量在思想观念上和对方合拍,尽量寻找共同点,不要只盯着不同点不放手。

    比如,当和对方的想法发生分歧时,绝对不能张口就来“你错了”或者“你怎么会这么想呢”,这样说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在以后的交流中,被对方打入冷宫——不愿再和你交流。记住,你要做的是在思想观念上与对方合拍,而不是奏出格格不入杂乱无章的音符。怎么办呢?你可以这样说:“原来还可以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很有意思。”或者说:“你是这样想的吗?我没有想到这些。”当你这样说的时候,你并没有迫不及待地亮出自己的价值观去教育对方,也没有立刻否定自己、改变自己的立场,而是既显示了对对方的尊重,又展示了自己作为一个沟通高手应有的礼貌和风度。

    5.风格要合拍

    写文章有风格,说话也要有风格吗?当然要有。因此,在沟通时,你在词语的色彩、句式的选择等方面也要与对方合拍。

    如果对方说话有条有理、逻辑性强,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逻辑思维型的人,这种人的特点就是思维缜密,对事物的见解独到而深刻,因此,和这种人沟通时,最好全神贯注,有条不紊地交谈,千万不要毛躁,流于肤浅,信口开河。

    如果对方说话爱发感慨,爱用形容词,喜欢抒发自己的感受,并且把事情描述得生动形象,那么,他很可能是一个形象思维型的人。和这种人沟通,你不妨也多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直抒胸臆的语句,千万不要干巴巴地讲道理,他很可能是听不进去的。

    如果对方是一个新新人类,开口闭口就是“哇,太棒了”“简直酷毙了”,你却对他说“古人曰,有朋自远方来……”“此话差也……”对方会是什么反应?当然是扭头就走。这还用问吗?一听就不是一路人嘛。

    说对方乐于接受的轻松话题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话不假,会说话的人,要看对象,根据对方的喜好、兴趣,说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威森是一位活力四射的小伙子,对工作兢兢业业。他的主要业务是向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推销一些花样设计的草图。曾经在一连三年的时间里,威森每个星期都去纽约拜访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家。“他从不拒绝接待我。”威森说,“但他也从来不买我的东西。他总是很仔细地看看我的草图,然后说:‘不行,威森,我想我们今天谈不成了。’”经历了150次失败后,威森开始分析自己的沟通方式。他下定决心,在每个星期中抽出一晚来研究与人沟通的哲学,以改善自己的交际能力。

    不久,威森开始尝试一种新方法。他随手抓起6张设计师未完成的草图,冲入一位买主的办公室。“如果你愿意的话,希望你帮我一个小忙。”他说,“这是一些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完成才能对你有所帮助?”这位买主默默地看了那些草图一会儿,然后说:“把这些图留在我这儿几天,然后再来见我。”

    三天以后,威森又去了,从那位买主那里获得了某些建议。他取了草图,回到画室,然后按照买主的意思把它们修饰完成。结果,买主这次竟出人意料地全部接受了他的产品。

    所有的这些草图都是根据买主的想法完成的——而威森却净赚了不菲的佣金。“我现在明白,这么多年来,为什么我一直无法和这位买主做成买卖。”威森说,“我以前只是催促他买下我认为他应该买的东西。

    我现在的做法正好完全相反,鼓励他把他的想法告诉我。他现在觉得这些图案是他创造的,确实也是如此。我现在用不着去向他推销了。”

    从那时候起,买主又订购了许多其他图案。而且,他们相互成了知心朋友。不仅如此,这位买主还把威森介绍给了他的其他朋友,使得威森的业绩每段时间都有一个新提高。

    威森之所以起初没有得到这位客户,是因为他没有了解客户的性格特点,在经过多次尝试之后,他才摸透了客户的心理,于是用向其寻求建议的方法谈成了交易。其实,如果威森在去推销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他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的话,这笔生意应该早就做成了。

    不久前,陈先生出差住在一家旅店。一个先他住下的人已悠闲地躺在床上看电视,陈先生放下旅行包,稍拭风尘,冲了一杯浓茶,边品尝着浓茶边问道:“师傅来了好久了?”“先来一会儿罢了。”陈先生又说:“听你说话的口音不是苏北人吧?”“噢,山东枣庄人!”“啊!枣庄是个好地方啊!小时候就在《铁道游击队》连环画上看过这个地方,三年前去了一次枣庄,还颇有兴致地玩了一遭呢。”

    枣庄的那个人听到了这些话马上来了兴趣,二人从枣庄和铁道游击队开始谈起来了,那亲热劲儿,不知底细的人恐怕还以为他们是一道来的呢。紧接着就是互赠名片,一起去吃饭,睡觉前双方居然还在各自身边带来的合同上签了字:枣庄的客人订了陈先生的造革厂的一批产品;陈先生从枣庄的客人那里弄到一批价格比较合理的议价煤。

    他们的相识、交谈与成功,完全是取决于找到了“枣庄”“铁道游击队”这些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这就是谈话的突破口。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么如何才能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呢?至少要掌握察言观色这一基本技巧。不会察言观色,就好像不看风向水流向便去转动舵柄,不仅世事圆融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在小河沟中翻了船。反之,如果能够准确窥知到对方的真实意图,就可做到有的放矢、随机应变。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多少会在他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方面有所体现,只要你仔细地去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之处。

    当然,察言观色要自己对此观念也有兴趣,还要同自己的情趣爱好相结合,打破沉寂的气氛才有可能。要不然的话,尽管发现了共同点,也会无话可说,或者说了一两句就“卡壳”了。

    互动的话最容易攻心

    小路今年刚上大一,来到离家千里之外的城市,她感到有点孤独。在同学的鼓励下爱好英语的小路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英语角社团。可是,社团里的人也都来自不同的系,她一时真找不到好朋友。

    社长是一位大三的师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们坐在一起聊天。社长问她:“学校那么多社团,你为什么选择报我们的英语角呢?”小路告诉她,因为自己从小就喜欢英语,在学校的时候,还经常参加英语比赛呢。社长听了显得十分高兴,说自己也是因为特别喜欢英语,所以三年前和几个同学一起办了这个社团,几乎把社团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经营,真是有喜有累啊。就这样,两人从英语聊开支去,越聊越投机,颇有相见恨晚之感,聊到后来居然发现,她们的家乡竟然是同一个地方。

    共同的兴趣和经历,让这两位姑娘找到了相同的感觉。除了社团里的工作,两人在私底下也成为了好朋友。社长作为师姐,还帮助小路准备、参加了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小路也交了很多社团里的其他朋友,再也没有感觉孤独过。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或关注的东西,找到对方喜欢的话题,便能抓住对方的心,拉近双方的距离。但是有些人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尽管他们拥有很好的口才,但是在谈话的时候却一直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令听者很难产生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最终事倍功半。所以,在挑选话题的时候,应符合对方的心理需求,投其所好,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对方的注意,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在这一方面,你不妨学习一下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先生。罗斯福的语言和交谈技巧令全世界的人为之叹服。他去世之后,以前那些服务于美国白宫的工作人员几乎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对这位前总统的哀思。在他们的眼中,罗斯福无疑是一位极具亲和力的总统。而事实上,这也是很多见过罗斯福的人对他共同的印象。曾经与罗斯福有过数面之缘的贾玛利·布瑞夫先生说:“无论对方是个驯马师、牛仔,还是个政治家、外交官,总统先生都能和他们相谈甚欢。”事实上,罗斯福之所以能够令交谈对象觉得满意,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他在接触某个人之前,总要先了解这个人的相关资料,这样在谈话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迅速赢得人心。或许我们做不到在聊天之前先去调查一下对方的背景资料,但可以在观察和聆听对方说话的时候找到他的兴趣点,并在聊天过程围绕着他喜好的话题展开讨论,这样便可以与他相谈甚欢。

    那么,面对一个刚刚见面的陌生人,怎样迅速找到他的兴趣点呢?如果没有事先的了解,我们可以对对方的行为举止、表情、服饰等方面进行细心观察,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例如,一个穿着精致的女士轻轻掸一下她的衣服——这样的细节随处可见,它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就是这位女士很重视穿着打扮,并对此有一定的心得体会,所以,在交谈的时候便可以向她请教一些时尚方面的问题。同样如果一个人眉飞色舞地谈论他的旅游见闻,你就可以以旅游资讯作为聊天的话题与他展开讨论。当然,如果一个人性格含蓄内敛,从细节不太容易观察出他的喜好,那么临时向别人打听一下他的身份背景,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除了从喜好方面着手之外,随处可见的资源也可作为“媒介”来拉开一次聊天的序幕。譬如,看到对方牵着小狗散步,你便可以走上前去,赞美这条小狗“模样可爱”,接下来便可以很自然地从聊狗到聊养狗,再聊到工作、其他情况等,在聊天中彼此间的距离就渐渐地拉近了。

    当然,如果和一群人坐在一起谈话,那么所选择的话题就应该照顾到大家的兴趣。比如,男孩子们喜欢谈论新闻时事、体育见闻,而女孩子们则比较喜欢聊时尚潮流、休闲娱乐等,以这些作为交流的话题,便可以很好地调节气氛。

    照顾他人的感受,才能达到互动的目的

    刘墉在《萤窗小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得意人前勿谈失意事,免得毫无反应;失意人前勿谈得意事,免得予人伤害。”就是说与人交谈要照顾对方的感受,不能信口开河、天马行空。否则,不仅达不到说话的目的,反而会激起听话者的反感。

    有一个人请客,但过了约定时间很久,还有很多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着急,“为什么该来的客人还不来,真是的!”一些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客人没来,那我就是不该来的喽?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看到又走了好几个客人,越来越着急,连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又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如果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就是该走的喽!于是又走了几个。最后剩下了一个客人。主人的妻子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说:“不是呀,我并没有叫他们走啊!”最后一个客人听了,便想:既然没有叫他们走,那就是我该走了。于是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照顾对方的感受,胡乱说话会让别人听了不舒服的。

    即使是亲密无间的朋友,说话也不能口无遮拦,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有些人之所以说话惹人恼,都是因为说话时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不将别人放在心上。

    当你看到一位身材肥胖的女同事,大声地询问她:“哟,你又长胖啦?你老公都弄什么给你吃,把你喂得这么肥啊?”我相信,你的女同事心里一定对你很不爽,说不定会立刻和你翻脸哩。

    一位刚刚失去亲人的朋友正处于悲痛之中,如果你冒失地说:“最近过得如何,开心吗?听说电影院上映了一部喜剧大片,要不要哪天咱们一起去看看。”想一想,此话一出,你的朋友会对你有什么感觉?

    新娘子在婚礼上穿了一件不太合适的衣服,聪明的人是不会去批评新娘的。如果你不注意场合,和周围的人议论新娘子的衣服:“哎呀,她这身礼服剪裁真不错,可就是颜色看着很不合适……”你的话不仅会让当事人对你不爽,甚至就连旁边的客人也会觉得你这个人不解风情,大煞风景。

    所以,在与人沟通交流时,我们要善用同理心,要照顾对方的感受,在必要的时候,及时打住不该说的话。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照顾他人的感受,从而达到互动的目的呢?

    1.说话要照顾对方的时间

    你有时间天南海北侃大山,可是,对方不一定有时间听。你的嘴巴有表达的冲动,可是,也要看对方的耳朵有没有倾听的冲动。与人交谈,一定要照顾对方的感受,还要照顾对方的时间,看对方是闲暇还是忙碌。如果对方很忙,时间很紧张,那么,你就闲话少说直奔主题,说话做到简明扼要。你若不知趣,没眼色,自顾自地海阔天空,根本不管对方是不是已经在频频看表了,你仍旧意犹未尽,那就让人讨厌了。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在一些需要发表看法和见解的场合,你却惜字如金,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或者,草草讲几句敷衍了事,也难免让人觉得扫兴,索然无趣。总之,是说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还是说得丰富完善、论据充分,要取决于听话人的感受和时间度。

    2.说话要照顾对方的时机

    一位老板正在和客户谈生意。就在谈得差不多的时候,这位老板的朋友来了,并且毫不见外、声情并茂地开始讲自己刚才在大街上看到的热闹事。老板使劲儿给他使眼色,要他不要继续说下去了,可是,他仍然滔滔不绝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客户有些不耐烦了,对老板说:“你先跟朋友聊,咱们改天再谈合同的事儿吧。”说完就走了。老板的生意就这样被朋友搅黄了。

    虽然每个人都有情不自禁地想表达自己的愿望,但如果不照顾对方的感受,不分场合与时机,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3.即使是正确的话,也不要过度重复

    如果是一个怨天尤人的人,他每天对别人重复着同样的话,那就是抱怨;如果是一个喋喋不休的家长,他每天对孩子重复着同样的话,那就是唠叨;如果是一个爱教训人的领导,他每天对下属重复着同样的话,那就是说教……不管是什么人,每天重复同样的话,即使是正确的,即使是真理,听话者也不会同情和接受,而只会无比厌烦。因为他们没有照顾对方的感受,把对方的耳朵当成垃圾桶,给对方倾倒着没有价值的废话。

    4.弦外之音更能让人接受

    一个小职员到上司家里请求上司帮忙办事。上司的太太很热情地招待了他,给他端茶倒水,让小职员感到很亲切,竟然在上司家里滔滔不绝地和上司聊起来。这时候,天色已经很晚了,上司的孩子要早点睡觉,第二天还要上学,上司的太太也已经很疲倦了。但是,小职员毫无眼色,仍旧热情洋溢地说个不停。

    如果这时候直接下逐客令显然是不合适的,那么,怎样才能既照顾对方的感受,又能达到说话的目的呢?上司的太太是这么做的:上司的太太到厨房去收拾了一下果盘餐具,然后回到客厅对先生说:“人家这么晚来找你办事,你赶快给人家想出解决办法,别让人家一直等着,这天都不早了。”然后,她对小职员说:“要不你再喝一杯茶吧,别着急啊。”这个小职员听了上司太太的话,当然懂得话里的玄机,马上起身告辞了。

    5.把“但是”变成“而且”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批评或指责别人的时候,先赞美对方一番,然后来一个转折“但是”,再开始批评指责,别人会比较能接受“但是”后面真正的语义。比如,很多家长都喜欢这样批评孩子,以为这样说会比较高明:“孩子,你最近的学习成绩进步了不少,我们都为你感到高兴。但是,如果你学英语能够再努力一些的话,就更好了。”孩子在听到前半句的时候一定会感到很开心,而听到“但是”之后,他可能会立刻怀疑家长表扬的可信度。他很可能会认为,之前的赞扬只是为了后面的批评。

    其实,如果我们想照顾到对方的感受,让对方真心地接受,我们只要改变两个字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只要用“而且”换掉“但是”就行了:“孩子,你最近的学习成绩进步了不少,我们都为你感到高兴。而且,只要你再努力一点学英语的话,你的总成绩一定会更高的。”这样说,孩子就会满心欢喜地接受表扬了,因为后面没有批评等着自己。

    揣摩对方的心理,从对方得意处切入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内心深处的所思和所想也是不尽相同的。在人际交往中,要想让别人放弃自己的坚持而认同你的观点,就必须先攻克对方内心世界的碉堡,这个时候需要你揣摩对方的内心,从对方得意处进行互动,让对方心甘情愿地为你效劳。

    历史上,隋朝著名的大臣封伦就是一位特别善于揣测人心的高手。封伦在隋朝覆灭后,归顺了唐朝。成为唐朝臣子的他有一次跟随唐高祖李渊微服私访,在途中经过秦始皇的墓地骊山,看着这座曾经气势恢宏、绵延不断、风姿卓绝、珍宝遍地的陵园在楚汉之争后被破坏殆尽,徒留下一地残砖碎瓦,冷冷清清,李渊不禁感慨道:“千古一帝王,耗尽了国家财力和万千百姓的汗水,如此大规模地修建陵园,有什么意义!”

    候在一旁的封伦听到李渊的话,顿时明白这位君王并不赞成大规模的厚葬。曾经以自家建筑奢侈而自鸣得意的封伦闻言立刻迎合道:“自古以来上行下效,一代影响一代。自从秦汉两个朝代的帝王将相实行厚葬,上至朝中大小官员,下至坊间黎民百姓纷纷效仿,坟墓里埋下诸多珍奇异宝,到最后往往落到了盗墓贼的手中。如果一个人死后无自知,厚葬岂不是白白地浪费吗?如果人死后有自知,知道丰厚的葬品被后人挖掘一空,难道就不痛心吗?”

    封伦的话说到了李渊的心坎儿上,他对封伦大加赞赏,自此昭告天下:“从今以后,我朝自上而下,实行薄葬!”

    你看,一个交际高手必定是善于揣摩对方得意的地方,结合对方所在的环境等各项因素,进行灵活应变。封伦无疑是揣摩人心的高手,他抓住了李渊的得意之处——喜爱简约的作风,站在这个角度说话,听起来自然推心置腹,让人身心舒畅。

    某公司老板陈先生在资金周转上遇到了麻烦,本打算向银行贷一笔款,但却遭到了银行的婉言拒绝。万般无奈下,陈先生只好去找某纺织公司董事长朱先生帮忙。朱先生为人非常吝啬,照常理推断,陈先生从他那里是绝对借不到钱的,不过陈先生还是想去试试。

    陈先生深知,如果用一般的方法向朱先生借钱,将会毫无希望。经过一番揣摩后,他打电话给朱先生,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到了约定的那天,陈先生很早就搭车前往,在离朱先生家还有150米时,他就下了车,然后快步跑向朱先生家。当时正值夏季,陈先生跑得满身大汗。朱先生见了他,非常诧异地问:“咦!你怎么搞的?”

    “我怕赶不上约定时间,只好跑步赶路!其实我很早就出门了,是坐公共汽车来的,不过,因为路上发生了车祸,便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我又怕时间来不及,只好下车跑来了,所以才会满身大汗的呀!”

    “怎么不坐计程车呢?”

    “怎么?您不知道我是个吝啬之人吗?我怎么会去坐计程车呢?坐公共汽车既便宜又方便。父母赐给我的这双脚最好了,碰到赶时间的时候,只要用它跑就可以,既不花钱,又可强身,多好呀!我这种吝啬的人,哪会像你们大老板一样开私家车呢?”事先,陈先生已经调查过,知道朱先生没有私家车。

    “我也很小气啊!所以,我没有私家车。”朱先生谦逊地说。

    “您那叫节俭,我这叫小气,所以才有‘小气鬼’的绰号。”

    “但是我从来没听说过你是这种人。其实,我才真的被人认为是吝啬鬼呢!”

    “朱先生,人不吝啬的话,是无法创业的。所以,人不能太慷慨。我们做事业的人,都是向银行或他人贷款来创业的,当然应该节俭,千万不能随便地浪费钱啊!”

    “我们要尽量地赚钱,以便报答投资者。钱财只会聚集在喜欢它、节省它的人身上……我经常对下属这么说。”

    陈先生的这些话,使朱先生产生了共鸣。于是,朱先生一反常态,轻易地把钱借给了令他觉得相见恨晚的陈先生。

    如果你是一个会说话的有心人,那么在求人时,可以效仿陈先生,先揣摩对方的心理,顺着对方的得意处说起,结果肯定会有所收获。其实,谈及对方得意的地方,实际上就是对对方人生价值的肯定,有谁不喜欢自己得到社会承认呢?看到他人的闪光点,既是对奉献者的尊重又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良知。

    避免冷场,巧妙引出新话题

    很多人在和陌生人交流的时候,因为事先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对方,因此在交流中往往会出现冷场的局面,这种局面令大家都很尴尬,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引出适当的话题,既能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又不至于让双方都变得很尴尬。没话找话说的关键是要善于找话题,或者根据某事引出话题。因为话题是初步交谈的媒介,是深入细谈的基础,是纵情畅谈的开端。没有话题,谈话是很难顺利进行下去的。

    茱莉和艾伦是同事,但是互相都不太熟悉,礼拜一早晨,她们聊了起来。

    茱莉说:“上个周末我家可热闹了。我的父母,还有姐姐一家三口,在我家玩了一整天,我又是做饭,又是陪他们玩,他们走后,我又把房间收拾了一遍,可把我累惨了!真想好好休息一下。”

    艾伦说:“真是够累的!但是上个周末,我生病了,所以我什么也没做,就在沙发上躺着看电视了,昨晚我看了一场台球比赛,奥沙利文的斯诺克,打得太棒了!真是大饱眼福……”

    茱莉说:“真的吗?……可惜我错过了……我其实更喜欢音乐,我看了关于爵士乐的录像,我十分喜欢那一类音乐。”

    谈话就此结束,两个人都觉得很是郁闷,茱莉对台球知之甚少,当艾伦谈到台球比赛时,她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很无知,如果继续这个话题,她的这些缺点将暴露无遗。所以,她改变了话题,结果造成了冷场,彼此都觉得很尴尬。

    如果你能巧妙地接答对方的话茬,可以把原来的话题引向另一个话题,使谈话转变一个角度继续进行下去,那么,场面就会很快热闹起来。

    刘娜是公司负责某一地区的销售业务员,公司为了加强和客户之间的联系,特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工商联谊会”。公司安排刘娜在会议期间陪同她的客户顾某,她们路过一家商场,谈起了商场销售情况。末了,顾某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市场竞争够激烈的。”刘娜接过她的话茬儿说:“就是,在你们单位工作的业务员也不少吧?”

    就这样刘娜既能把话题延伸下去,同时又使话题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拢。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陌生人要能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

    要做到变“生”为“故”,首先得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插入交谈,适时地“自我表现”,以便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交谈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能从你“切入”式的谈话中获取教益,双方自然会亲近。

    许女士到医院里就诊,坐在候诊大厅里,邻座坐着的一位大姐很健谈,大姐主动问她:“你是来看什么病的?听口音不像本地人,你老家是哪里呀?”当她得知许女士是山东青岛人时,很高兴地说:“青岛非常美,我以前出差多次去过……”许女士便问:“那您在什么单位工作呀?”于是她们亲切地交谈起来,等到就诊时,她们已经是熟悉的朋友了,分手时还互邀对方到自己家里做客。

    熟悉的事物总能唤起人们心中的温馨感和怀旧情绪。当你与陌生人交谈时,如果光说一些对方知之甚少的话题,只会使两个人更加疏远;相反,如果能根据对方的背景,多谈一些对方熟悉的事物,则能够勾起对方的回忆,使其“爱屋及乌”,从而对你产生亲切熟稔之感。

    另外,初次的会谈往往因为谈话主题结束,或是因为话不投机而使谈话突然中断,这时女性朋友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物为话题。其实话题是很容易发掘的,例如“你家小狗好聪明呀!”“这地方的装饰真别致!”只要你多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话题,这些话题不但轻松自然,还可以拉近你与对方的距离,增进亲切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