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输在不懂说话上-高超的交谈,离不开说话的技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日常交谈中,许多人说起话来漫无边际、让人摸不着头脑,还自以为能说会道,却不知别人根本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有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样,要想把话说得精、说得妙,并不在于话的多少,而是在于说话的技巧。会说话者,才能打动人心,达到交谈的目的。

    软磨硬泡是表象,心诚才能感动对方

    提到软磨硬泡,总让人感觉有些死皮赖脸的味道。然而事实上,软磨硬泡和耍赖、无理取闹有着本质的区别。软磨硬泡立足于人的韧性与耐心,对人笑脸相向,或者调动眼泪、苦苦哀求,着眼于感化对方,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现实中,求人办事,如果遭到拒绝,往往会把你搞得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无计可施。有些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打退堂鼓,撤回去了事,也不再有所行动了。但是也有一些性格顽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入,他们采用软缠硬磨法,友好地赖着对方的时间,赖着对方的情面,甚至赖着对方的地盘,如果不答应就不撤出,如果不将事情办成就决不回头,反把对方搞得急不得也恼不得,最终被逼无奈不得不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这才肯收兵胜利而归。

    软磨硬泡是办难事的一种特殊手段,这是因为它如果用好了就能够把对方感动,可是万一用不好就会把事情搞得更砸。所以,如何在对方的耐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下加以运用,使对方不致生出厌恶之心,是软磨硬泡的关键所在。

    小张刚刚被提拔为公司总经理,就遇上了公司资金紧张。于是,刚刚上任的小张不得不到处奔走为公司筹措资金。

    这天,为了筹措资金,小张端着一盒盒饭来到银行,与营业部部长商议贷款事项。小张一上来就摆出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营业部部长则装出爱莫能助很无奈的样子。

    双方你来我往,谈了半天也没谈出结果来。

    转眼间到了下班时间,一看到疲倦的营业部部长有点像要溜走的样子,小张便慢条斯理地拿出了带来的饭盒,说:“咱们边吃边谈吧,谈到天亮也没关系。”硬是不让营业部部长与营业员走开。营业部部长一看小张是有备而来,只好服输,最终借给了他所希望的款项。

    从小张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软磨硬泡的战术要领:第一,脸皮要厚,千万不能一见到“钉子”就缩回头;第二,明显地表示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第三,表面上是软磨硬泡无理取闹,实际上是以真诚感动了对方。

    既然软磨硬泡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我们何不将软磨硬泡做到完美呢?完美的软磨硬泡不讨人厌。

    首先,软磨硬泡不只是要能说会道,有诚心也是很重要的。其次,软磨硬泡不是消极地耗时间,也不是和对方耍无赖,而是要想办法影响对方,感化对方。比恩·崔西是美国著名的图书推销高手。他曾经说过:“我能让任何人买我的图书。”他也是一位很懂得软磨硬泡的推销员。

    有一次,崔西在推销书籍时遇到一位很有气质的女士。可是,当这位女士一听到崔西是推销员时,就立即收起来所有的笑容说:“我知道你们这些推销员很会奉承人,专挑好听的说。不过,我不会听你的鬼话的。你还是节省点时间吧。”

    从这位女士刁难的话语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多么固执的人。如果换成是别的推销员,可能听到这样的话就要知难而退了。然而,崔西一点也没有生气,仍然微笑着说:“是的,您说得很对,推销员是专挑那些好听的词来讲,说得别人昏头昏脑的。像您这样的顾客我还是很少遇到,特别有自己的主见,从来不会受到别人的支配。”

    就这样一句话,这位女士的脸一下子便乌云转晴。她接下来还问了崔西很多问题。最后,崔西赞美道:“您的形象给了您很高贵的个性,您的语言反映了您有敏锐的头脑,而您的冷静又衬出了您的气质。”话刚说完,女士就心里乐得笑出声来了,买了他好几本书。

    在后来的日子里,这位女士陆陆续续买了崔西上百本书。

    要想通过软磨硬泡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要克服害羞和自卑。有道是“伸手不打笑脸人”,被缠者很难翻脸正是继续泡下去的有利条件。大部分的人,都会对带着笑脸的人有一份莫名的好感。只要你拿出耐心,表示出诚意,总是让自己有一副明朗的笑脸。如此下去,对方很可能就被你“笑化”,答应你的请求。

    互相争论,没有真正的赢家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交谈的时候难免会出现摩擦,引起争论。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你应该尽量避免或减少争论,尤其是那些不必要的争论。通常来讲,相互争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它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还可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反之,如果其中的任何一方主动放弃争论,转而后退一步,宽容地低下头,忍让一下,事情就有可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因此,在遇到事情时最好不要与人争执。

    迈克是一位汽车推销员,对各种汽车的性能和特点都了如指掌,是一位真正的内行。按理说,这些本领对一个推销员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可是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争辩,每当客户过于挑剔时,他总要与顾客打“口水战”,结果总是把顾客驳得哑口无言。他虽然在口头上占了上风,可是业绩却一路下滑。他的这种态度让顾客很不舒服,怎么会买他的汽车呢?这使他的业绩受到极大影响。

    每当有顾客被他驳斥得无话可说时,迈克都非常得意:“这些家伙都被我驳得哑口无言,大败而归。”

    经理对他的这种表现很不满意,批评他:“在推销中,你越是把顾客驳得哑口无言,你就越失职。你这样做得罪了顾客,既影响你的业绩,还会影响公司的形象,你知道吗?”

    听了经理的话,迈克也开始反省了:虽然把顾客驳斥得哑口无言,逞一时口舌之快,但是自己的业绩实在是可怜!慢慢地,迈克不再逞口舌之能了。

    一次,迈克向一位顾客推销怀特牌汽车,顾客傲慢地说:“什么?怀特牌汽车?我喜欢胡雪牌汽车。怀特牌汽车,你送我都不要!”

    迈克听了,只是微微一笑,说:“你很有眼光,胡雪牌汽车确实非常好,他们工厂设备精良,技术过硬,你真是位行家!不过呢,怀特牌汽车也有很多优点,咱们改天讨论一下怀特牌汽车怎么样?”

    没等到“改天”,两人就热烈地讨论起来。迈克不失时机地宣扬了一番怀特牌汽车的优点,终于让这位“怀特牌汽车,你送我都不要”的顾客买下了怀特牌汽车。

    后来,迈克成为了著名的推销员。

    迈克争强好胜为什么遭到批评,而后来“痛改前非”成了模范推销员?这里他掌握了一项重要原则,那就是:“不宜争论!”

    美国有位总统麦金莱,因为用人问题,遭到一些人强烈反对。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野地讥骂他。他极力忍耐,没有发作。等对方骂完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道:“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力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详细解释给你听……”他的这种让人姿态,使那位议员羞红了脸,矛盾立即缓和下来。

    试想,如果麦金莱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进行反击的话,那对方绝不会服气的。聪明的人总是会像麦金莱一样,用说话化解争论,这不仅不失风度,而且也不会让坏情绪成为自己的致命伤,并且往往能够让对方在哑口无言中承受致命一击,从而轻巧取胜。

    你也许会经常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要么是自己失言失态,要么是对方反应不如预料的好,要么是周围环境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变化等。有时候当人们因固执己见而争论不休时,造成僵局难以缓和的原因往往已不是双方的看法本身,而是彼此的好胜心和较劲心理在作怪。因此,在化解争执时要抓住这一点,帮助争论双方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争执,灵活地分析问题,为对方找好台阶,这样就能平息争论。

    一位领导就曾如此告诫过他的手下:“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与别人计较,消耗自己的时间和人家争论;无谓的争论,对自己的性情不但有损害,而且还会使自己失去自制力。所以在尽可能的情形下,不妨对人谦让一点。这就如同跟一条动物抢行,不如让它先行一步。如果被它咬了,你即使把它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伤口。”

    关于争论,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也曾经说过:“争论的结果,十有八九会使对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还是输了。所以,真正赢得胜利的方法不是争论,而是不要争论。”

    会绕圈子,才能不碰钉子

    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让人不便、不忍或者是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内容,如果单刀直入地说,很容易让自己碰钉子。这时,你要将“词锋”隐遁,或者是把“棱角”磨圆一些,多绕几个圈子,好让语境软化一些,这样就可以让听者容易接受。

    这种绕圈子的说话方式说白了就是迂回表达。迂回表达就是不直接说出来。例如:一些直白的话,用委婉的方式说;老套的话,用创新的方式说;想要批评别人,用赞扬的方式说。既然直接说出来可能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反而会得罪别人,那么,何不用迂回的表达方式呢?

    有一次,一位朋友问美国总统肯尼迪:“您是怎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英雄的?”

    肯尼迪想了一会儿,说:“这可由不得我!是日本人炸沉了我们的船。”

    要回答自己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英雄,不是一句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于是肯尼迪总统采取迂回的方式,巧妙地说出美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可谓以少胜多,含义深刻。

    艾森豪威尔有一次去参加新闻界的聚会,席间有记者不断地向他提出问题。艾森豪威尔不好当面拒绝,但是有些问题涉及国家机密,他又不能说。于是,在大家请他讲话的时候,艾森豪威尔说道:“我记得小时候到农场里去,看到一名农夫在挤奶,我就问那位农夫:‘你的奶牛是不是纯种的呢?’农夫说:‘不知道。’我又问:‘那这头奶牛一个礼拜能挤出多少奶?’农夫还是回答不知道。我不停地问,最后农夫不耐烦了,他说道:‘你问我的问题我都不知道,我只知道,这头奶牛很老实,只要有奶,都会给你。’”说到这里,艾森豪威尔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说这个故事只是想让诸位知道,我和那头奶牛一样,只要有什么新闻,一定会告诉大家的。”听完艾森豪威尔的话,记者们都笑了,他们自然明白艾森豪威尔的意思——请别追着我要新闻了。

    艾森豪威尔用这种迂回的方式把本来可能会让人很没面子的话表达出来后,让人很容易接受,自然能得到记者们的体谅。其实,这种迂回的说话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见到。

    妻子想让丈夫给自己过生日,这样说道:“亲爱的,在26年前的今天,有一个女孩儿来到这个世界上,从那之后的每一年,她的父母都帮她过生日,去年她结了婚,那个英俊帅气的新郎发誓要永远爱她,和她度过以后的每一个生日……”

    丈夫听到这里,显然已经明白了妻子的意思,加上话语之间的恭维,自然会乐意为妻子办一个最好的生日宴会。

    当别人拒绝你的要求时,同样可以采用“迂回”的方法,迂回绕开当时的话题,与对方巧妙周旋,然后再见机行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一次,足球评论员黄健翔采访荷兰球星古力特。可交谈刚一开始,对方就拒绝了他,谈话陷入了僵局,怎么办呢?请看黄健翔是如何让谈话继续进行的。

    古:对不起,我不接受记者的采访。

    黄:您误会了,我不是想采访您。

    古:那么,你要做什么?

    黄:我只是想向您祝福,您看我手中这摞信,都是喜欢您的球迷写给您的,这些信中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向您祝福。

    古:中国球迷真让我感动。

    黄:那么,我能不能代表中国球迷问您几个问题?

    古:当然可以。

    黄健翔聪明地“迂回”,绕开了对方不愿触及的话题,以自己的诚恳争取和对方说话的机会,打动对方,转过了山路十八道弯,再回到起点,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就提出,每个人都有与他人意见不相符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面子观念。所以,当你用直截了当的方式反对别人时,无论你的口气和神态怎样,对方都会觉得你没有给他面子,伤了他的自尊,这样会使你在无形中多了一个不必要的麻烦。

    不会绕圈子很可能会使别人自尊心受损,大跌脸面。你的直言不讳,往往会使别人觉得脸上无光,你不给别人脸面,别人又怎会给你留面子呢。

    虚实结合才能把话说巧

    以虚对实法就是在某些特殊场合,由于某种原因或需要,对别人提出的某些问题,自己既不便拒绝回答又不能明确回答之时,往往需要虚与委蛇,做出貌似概括、实为空洞的“废话式”回答。然而其最大的妙处还在于:它是一种似答而非答的巧妙回避。

    说“似答”是因为它就问而答,答对其问;说“非答”,是因为答的内容空洞浮泛,且有意识地让对方得不到满足,从而使“答”事实上变得毫无意义。这是一种以虚答对实问的策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语言敷衍”。

    它在让对手无法探底的同时,又巧妙地将自己或者事物真相隐藏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语言境界。

    某些情况下,虽说对方不是故意找碴,但要回答起来内涵较深,表述较难,不是短短几句就能说清楚的问题,这时候同样可以采取以虚对实的方法,无须实言相告,而是虚言应之。

    某工厂有位老工人,几十年任劳任怨,为企业、为大家做了不少好事,一直踏踏实实,默默无闻。

    一天,一个邻居小伙子问他:“我说老伯,您几十年辛辛苦苦,既没当上官,也没见发财,您到底图个什么呀?”

    这是一个涉及人生态度、思想境界诸方面的问题,没有个一时三刻是说不清楚的,即使说清楚了,小伙子也未必认同,于是老工人笑着答道:“是呀!图个什么呢?我还真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到时候还得去请教佛祖呢!”

    这句话既隐现了老工人的精神品质,又使小伙子自讨没趣,不再深问。以虚对实除了以虚答来周旋实问外,有时候也表现为以虚言来消解实言,使实言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而虚言则因其不可捉摸的“玄妙”,反而产生某种奇效。

    王光英到香港创办光大实业公司,有一次他刚下飞机,一位女记者便以藐视的口吻,突然发问:“你带了多少钱来?”

    王光英先是一惊,少顷,便面带微笑地回答:“对女士不能问岁数,对男士不能问钱数。小姐,这是基本常识,你说对吗?”

    在场的记者哈哈大笑。

    王光英机智地虚晃一枪,不但使自己摆脱了窘境,而且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等于给他的新公司做了一次不费分文而效果特佳的广告。因为有这样口锋劲健、应对自如的企业家,你能不相信这家公司会光大起来吗?

    以实对虚就是当某些论敌故意运用一些虚幻的、无法验证的论题来设置语言困境,企图难倒对手时,对答方反其道而行之,以一些具体的、实在的答案来回敬对方,取得胜利。

    从前,有个国王召来修道院长,说:“听说你是个聪明人,很有学问,那么我问你:天地之间有多长的距离?给你三个礼拜想出答案!”

    修道院长回到家,挖空心思地想啊、想啊,可怎么也想不出答案来。

    一个磨石工知道这件事后,答应替他去见国王。

    磨石工打扮成院长模样,来到皇宫。

    国王开门见山地问:“天地之间相距多远?不要含糊,要回答精确。”

    磨石工回答:“报告陛下,天地相距129872公里又6米54厘米3毫米。”

    “精确得实在惊人,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数字确实可靠吗?”

    “请陛下去量一量,发现有半点差错,我甘愿受罚——砍我的脑袋!”磨石工自信地回答。

    国王对他的应对颇为赞赏。

    国王要对方说出在当时无法探测的天地之间的准确距离,以此来为难对方,磨石工随便报了个看似精确、实在的数字,由于国王无法验证其真实性,这样便有效地迎接了国王的挑战。

    这种以实对虚的方法,其特点在于:对手的论点是虚的、无法验证的;而己方用来回答的内容也是无法证实的,但却是以“实”的面目出现的。

    这种“实”可以表现为大,也可表现为小,可以表现为远,也可以表现为近,总之,应根据具体的场合选用对方无法验证的“实”来回答。

    因对方无法验证其真假与否,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这种似真实假的回答,从而拱手让出论辩的主动权。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国王自以为聪明,最喜欢出难题来难倒人。

    有一次,他找来1000个学者,问他们“世界的中心在哪儿”,自然谁也答不出。

    国王得意极了,马上出告示征求能回答这个难题的人,而且宣布,答对的有赏,答不对的要受罚。

    人们看了告示,都摇摇头走开了,只有阿凡提看了告示后,牵着他的毛驴来见国王。

    国王问道:“怎么,你知道世界的中心在哪儿?”

    “我知道,”阿凡提回答,“世界的中心就在我驴子左前蹄踩的地方。”

    “胡说,我不信!”国王笑道。

    “陛下,您如果不信,就把整个世界量一量吧!错了就罚我好了。”

    “这、这、这……”国王想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当时的情况下,国王是不可能测量出大地中心的,阿凡提随便指了个眼前的地方,便让国王无法找到依据加以否定,因而只能哑口无言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以实对虚的方法,只能用来制服无理取闹者,反击有意刁难者,而不能以此去代替严谨的科学表述。

    激将有方,让对方不得不做

    “激将法”是一种交流策略,通常把任务说得十分困难,暗示对方不能担当此重任,或者说对方没有担负此项工作的能力。这样,对方通常会激起承担这项任务的愿望,并决心干好。

    激将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激起了人的自尊心。心理学认为,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你认为任务艰难,他偏说困难不大;你暗示他不能干,他说我能胜任;你说想另选能人,他却认为你瞧不起他……这都是维护自尊心的心理动因在起作用。

    周灵王九年(公元前563年),宋平公子成(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2年在位)因受楚、郑二国屡次侵扰,便向晋悼公求救。

    晋国上军元帅荀偃和中军副将士匄都认为,要想从楚国手中争夺郑国,首先要安定宋国,并攻占楚国侵宋的桥头堡逼阳(今山东枣庄市南)城。这样一可以断绝楚、郑侵宋的必经之道,使晋国无后顾之忧,二可将逼阳封给对晋有功的宋国大夫向戎,使宋国专心归附晋国。

    晋中军元帅荀罃见二人攻打逼阳的决心很大,就故意说:“逼阳虽小,城却很坚固,对我们这样的大国来说,即使攻下来,也不算什么大的胜利,若攻不下来,必被各诸侯国所耻笑。”

    荀偃、士匄二将道:“一切全包在末将身上,如若不能成功,甘受军法处置。”

    晋悼公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于是荀罃就命荀偃、士匄率晋因军队攻打逼阳城。鲁、曹、邾三国军队也随同出征,听候调遣。

    在最初攻逼阳的战斗中,鲁国的三勇士叔梁纥、秦堇父、狄虒弥各显其能——叔梁纥力托千斤闸、狄虒弥以蒙甲大车轮为盾、秦堇父挽布三攀逼阳城。如此神勇顽强,使逼阳守军心惊胆战,不敢出城迎战,只有龟缩城内固守。

    好在逼阳城高坚固,晋军没明没夜地围攻了二十多天,愣是没有攻下。

    连续的攻坚战,已使晋军士兵出现疲倦现象,而逼阳守军还应付有余。偏偏天公也不作美,又连续下起了大雨,逼阳城外顿时平地水深三尺,晋军中开始骚动不安。

    荀偃、士匄见状,恐如此下去会发生不测之变,就一同到中军面见元帅,请求撤兵回国。

    荀偃面有愧色,对元帅荀罃说:“我等本以为逼阳城小易攻,没料久攻不下。现天降大雨,又逢夏季,恐怕瘟病流行,况且西有泡水、东有薛水、东北有漷水,这三条河都与泗水相通。万一大雨不停,三条河河水泛滥,那时恐怕想回都回不去了。不如现在暂时退兵,等来日再围攻不迟。”

    荀罃听了大怒,顺手将面前的案几朝二将掷去,大声骂道:“本帅当初说什么来着,逼阳城小而固,未必容易攻克。你二人却不听劝阻,执意要来,并在主公面前一再请战。我恐怕扰乱军心,所以没有反对你们。现在围攻了这么长时间,没有半点成效,偶然天降大雨便要退兵?战由得你们,退却由不得你们。国君已经为你们调动了诸侯的军队,既不坚持进攻,又想把罪名安在本帅头上,将来说什么都是由于本帅下令退兵。若不把逼阳城攻下来,本帅如何担当得起这样重的罪责!现如今限你等七天之内攻下逼阳,如若不成,照军法斩首。”

    荀偃、士匄二人吓得面如土色,喏喏而退。

    荀偃、士匄二将回到营中,招本部各将,对他们说:“元帅下了限令,七天之内若还攻不下逼阳,要取我等首级。我们也与你等诸将立个时限,六天内若不能攻破城池,先杀你等人头,然后我二人自刎,以正军法。”

    诸将听了面面相觑。

    荀偃又说:“军中无戏言!我二人当身先士卒。”

    恰好这时天已放晴,水稍退,荀偃、士匄率众将士开始攻城,城上滚木雷石纷纷而下,箭头如雨,二将全然不顾,冲在最前头。一连几日如此,城中箭石用尽,荀偃率先登上城墙,士匄紧随其后,其余将士乘机也都攻上了城墙,晋军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次战事,从攻城到最后胜利,总共才用了五天时间。若不是荀罃怒激二将,恐怕这次围攻逼阳将无功而退,这实际是从心理上鼓舞了他们取胜的士气。激将法的道理便是让你的好胜之心一跃而起,把什么都放在一边,命也不顾地要去争你想要的东西。

    用激将法的时候,除考虑对方的身份以外,还要注意一下对方的性格。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性格都是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与表情流露出来的,快言快语、举止简捷、眼神锋利、情绪冲动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开朗的人;表情细腻,眼神稳定,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稳重的人;安静、抑郁、不苟言笑,喜欢独处,不善于与人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口出大言,自吹自擂,好为人师的人,往往是骄傲自负的人;懂礼貌、讲信义,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尊重别人的人,往往是谦虚谨慎的人。对于这些性格各不相同的谈话对象,一定要具体分别开来,区别对待。

    比如,对待那些傲气十足的人,如果他把面子看得很重而又讲究分寸,你不妨从正面人手,让他飘飘然,他会因为虚荣而顺从你的意图。这类型的人只要你说他站得高,他便会跳起脚来给你看的。

    采用激将法往往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能量,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激将法是一把很有威力的武器,掌握了它,会让你在谈话中无往而不胜。

    见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

    “见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是一个重要的“沟通”的秘诀,人际交往中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它抓住了人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弱点,在语言上让对方得到自我满足,放松防卫意识,并且能使对方因为你的“关心”(对他的客套、亲切)而对你产生好感。

    商场也好,谈判也好,谋事也好,走到社会上,谁都离不开与人打交道。每见有人谋事处人,诸多阻滞,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与人不合拍、不默契;相反,有人善于解决难题,也在于合拍、默契。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善于“见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就能轻松接近对方并和对方建立初步关系,从而轻松地达到交谈目的。

    这天一早,黄馨前往拜访一家电子厂商的总经理,由于对方的订单大,而且是公司的贵宾客户,所以她亲自前往拜访。到了电子厂之后,黄馨被带到对方的会议室,不一会儿,总经理走了进来。

    双方一阵寒暄之后,总经理开门见山地说:“黄经理,我们之前做的服装不但面料不好,而且价格偏贵,这次您一定要给我们优惠,否则我们就要找别的公司合作了。”

    黄馨一听,就知道总经理在找借口,以不合作来威胁她,想要省钱。于是她笑着说:“那是自然,像总经理这样气度不凡的领导者真是罕见,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能让一家电子企业拔地而起,实在是了不起啊。”

    总经理笑呵呵地说:“那是,想当初我创办企业的时候,可以说是两手空空,靠的就是我的艰苦努力。那时候,我们只有三五个人,一两台机器,在这个瞬息变化的大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一条发展路。”

    黄馨深有同感地说:“是啊,是啊,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总经理一定吃了不少苦吧。”

    总经理点了点头说:“那是肯定的,当时为了省钱,连一顿5块钱的面都吃不起,为了联系客户,出租车也舍不得打。现如今,企业能有这样的成就,我也算没有白辛苦。”

    黄馨接着说:“嗯,在总经理的带领下,企业一定会迅速成长。”

    总经理笑呵呵地说:“那是,我要让我的企业在两年之内,业绩翻两倍。”

    黄馨一转话题说:“企业要发展,可不能亏待了员工,尤其是员工的服装,直接体现着企业的形象。像总经理现在有这么大的成就,野心勃勃,想必不会在服装这么小的问题上节约成本吧!”

    总经理点着头,笑着说:“没问题,就按你说的那样办。”

    故事中的总经理在黄馨的恭维下,一步步地顺着黄馨设置的路线,慢慢地走到了合作的道路上。由此可见,不同男人渴望得到的欣赏和赞美是不同的。每个人,由于生活环境、接受教育的程度、性格、性别、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所能接受的说话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也有不同。因此,与人说话,一定要看清对象,因人而异。“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人而异”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就会犯“对牛弹琴”的错误。

    一般情况下,运用“因人而异”要考虑哪些方面呢?

    1.看性别说话

    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说:“男人靠眼睛来爱,女人靠耳朵来爱。”这就指出性别对于接受是有影响的。性别不同,对言辞的接受也有一定的差别,无论是言辞涉及的内容,还是言辞表达的程度、声调都是如此。

    在现实生活的社交场合、会议间隙、公益活动中,人们在礼节性的互致问候之后,通常喜欢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交流。而这三个、五个的,又总是按性别组合——男士与男士侃,女士与女士谈。我们时常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男士的话题大而广,女士的话题小而狭。通常来说,男士爱谈的是时事、政治、法律、体育、文化、社会问题、经济动向等;而女士爱谈的则是孩子、丈夫、日常经济、消费心得、风流艳闻等。因此说话者必须依据性别选择说话的内容,努力使自己的言辞吻合接受者的性别需求。

    在说话者言辞接受的程度上,通常来说,男士较能承受率直、干脆、粗放、量重的话语;而女士则喜欢委婉、轻柔、细腻、量轻的话语。因此说话者必须依据接受对象的性别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与程度。

    在一般情况下,说话者假如是男士,而接受者又并非是自己的妻子、恋人或关系很密切的姐妹,那么,言辞就应当严格把握分寸,在内容上、方式上都要充分注意女性的接受特点。

    2.看性格说话

    言辞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因人而异,要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交往,你可以侃侃而谈,而同性格内向的人交往,则应注意循循善诱。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回答说:“不能。”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听了感到疑惑,就问孔子:“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孔子答:“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因此我要劝阻他。”

    由上述例子可见,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重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来回答他的问题。因而我们在日常交往、公关交往活动等各方面的交谈也要注意这一点。

    3.看教养层次说话

    教养是指接受对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准,包括文化程度、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涵养气度等。教养层次的不同,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些话说出来,甲听得懂,理解得很好,乙也许会听不懂,理解不了。

    作家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人物——工作组组长文采的演讲,就是没有区分接受对象的教养层次和实际的需求,而致使“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因此,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的时候,要认清自己的接受对象的教养层次,盲目表达不仅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在现实的交往中,说话者一时间还不能确定其教养程度时,所表达的言辞,应力求通俗化、大众化;那种故作深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看对方心境说话

    心境通俗地称为心情,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但能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大家都知道,在听觉方面,声波在耳蜗内转变成一种可供神经系统使用的密码。通过神经系统的处理,听者就把这些编了码的信号感知为能够表达说话者意思的词汇。既然听者要将接收到的信息通过神经系统处理,那么,听者的心境,必然会影响到语言的交流效果。

    人际交流中往往会有“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说话不注意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通常会出现意外的问题。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写到大观园中一个婆子教训自己的外孙女:“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这话恰好被黛玉听到,她误认为婆子骂她,于是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直气得“两眼一翻亡去”。

    婆子的话本来是不让外孙女到大观园中来,但黛玉不这么想,她那种寄人篱下的特定处境和心态使她产生了误会。因此,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感受会完全不同。

    5.看地域说话

    地域指的是接受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包括国别、省别、族别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认识、观念、习惯、风俗上都有区别,因此不同地域的人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就会有所不同。所以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应当认清接受对象的地域性,才会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表达差别,甚至在同一个民族、同一个省区的不同居住位置,也有表现。比如,都是汉族,居于大陆者与居于台湾者对同一个概念的表达与接受就不一样:接班人——传人,大学新生——新鲜人,表演——作秀……又如,同为贵州人,对西红柿的称呼,贵阳人叫毛辣角,遵义人叫番茄,兴义人叫酸角,独山人叫毛秀才。说话者如果不区分这些地域上的差别,说话目的就难以实现。有些严重的差异,如不分清,甚至还会对说话者产生严重的后果。

    6.看文化背景说话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聊天对象势必出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要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的特点,使我们在聊天中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比如,交际场合的称呼语,受文化背景的制约尤为明显。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称呼习惯,能使交际对象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如英、美人习惯称已婚妇女为“夫人”,未婚女子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统称为“女士”,如果称已婚者为“小姐”,那就是一个错误的称呼。所以,我们在与人聊天中,一定要积累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一旦需要时才不会出现错误。

    找准反驳的时机进行反击

    美国总统罗斯福刚刚任职时,遭到很多人的攻击,其中攻击他最为厉害的要数亨利·门肯。

    在一次大会上,政治人物云集,新闻记者在会场内外忙个不停。很快,轮到罗斯福演讲了。他清了清喉咙,对亨利·门肯面带微笑地说:“各位先生女士,我的朋友亨利……”

    听到这样的开场白,亨利·门肯显然吃惊不小。接着,罗斯福竟然大肆谩骂美国的新闻界,批评新闻记者的无知、愚昧与自大。在场记者听到罗斯福的指责后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并且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不过,听着听着,记者们便心领神会了,原来罗斯福所讲的,正是亨利·门肯在《美国新闻界》一文中所写的内容。

    说话不但要掌握火候还要抓住时机,如果能够在别人有意刁难的情况下,运用精妙的语言不失身份地反击,那么就说明说话的水平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1800年,美国人约翰·亚当斯参加了总统竞选。当时,一个共和党人煞有介事地指控他曾委派如今的竞选伙伴平尼克将军到英国去挑选四个美女做情妇,并把其中两个送给平尼克将军作为报酬,另外两个则留给自己享用。

    当时,约翰·亚当斯如此说道:“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平尼克将军一定是瞒过了我,把四个美女全都独吞了!”周围的人听后,都哈哈大笑起来。

    其实,这种花边新闻对于一个参加总统竞选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伤。但是亚当斯灵机一动,和大家开了个小玩笑,不但缓解了尴尬的气氛,还巧妙地告诉众人自己对此事毫不知晓,无疑是有人在造谣。这样,一个本来严峻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笑话。让人不得不钦佩亚当斯的说话技巧。

    很多人相信“沉默是金”,但有时沉默不一定是金,面对那些不怀好意者时,如果你总是沉默,不反唇相讥,还以颜色,那么就会遭到诬陷和羞辱。

    一个机敏的说话高手,总是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旦战机出现,便会做出最迅速的反应,使对方陷于被动,溃不成军。巧捕战机,需要我们具有非凡的洞察力。根据反驳过程中常有的失误情况,有利的战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捕捉。

    1.表达上的错误

    这里,我们有必要先解释一下表达的含义。凡用语言把思想“表之于外,达及他人”的,就叫表达,辩论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形式。在紧张的辩论讲话中,对方往往会出现“急不择语”,或“择语不慎”的情况。对方表达上的失误,也是反击的好机会。

    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喜欢在公众集会上朗诵自己的诗歌。他也常常收到很多小纸条,有表示支持和欢迎的,有提出问题的,也有无理攻击和辱骂的。有一次,马雅可夫斯基接到这样一张纸条:“马雅可夫斯基,你自以为你是一个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诗人,而你的诗却时常写‘我’‘我’‘我’,这说明什么?”

    马雅可夫斯基当众读出纸条内容,略加思索,反驳说:“哦,你以为尼古拉第二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吗?他时常说:‘我们’‘我们’尼古拉第二……可见不能在任何场合都说‘我们’,譬如,你向姑娘表白爱情时,难道你会对她说‘我们爱你’吗?如果这样,那她只好反问:‘你们有几个呀!’重要的是,你们要永远记住:‘我’是一个苏联公民。还有,为什么说我讲到自己或以自己的名义讲话时,也就是代表着你们呢?因为我首先认为,我已把我的笔,献给了今天的时代,今天的现实和它的勤务员……苏联政府和我们的党!”

    马雅可夫斯基痛快淋漓、十分风趣地批驳对方表达上的错误,使对方无言以答。

    2.认识上的错误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先天或后来的原因,理论或实践的原因,人们不可能思想统一,认识一致。人类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在论辩中的表现便是激烈的思想交锋,利用认识上的失误进行反驳是辩论成功的最佳战机。

    泾渭分明的立场,大义凛然的雄辩,有力地批驳了无端的指控和诬蔑,将对方逼入死角。胜利在于巧妙地捕捉对方认识上的错误,进行有力地反击,彻底击溃对手。

    3.逻辑上的错误

    人的思维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我们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发表演说,或争辩问题,都离不开逻辑推理。因此,捕捉对方逻辑上的错误,也是进攻的良机。

    一天,马晔和他的好友陈琳一起咏读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当他们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禁不住拍案叫绝。后来,陈琳叹惜说:“王勃这样的一代才子,可惜二十来岁就遇难了,智力早熟的人都会早亡的呵!”“怎么,智力早熟的人都是早亡的?”马晔颇有怀疑地问道。

    “是的,所有智力早熟的人都会早亡的。”陈琳再次肯定地回答。

    “不对,很多智力早熟的人就不是早亡的。例如,比王勃不过晚100多年的白居易5~6岁能作诗,9岁就通声律,却活到了74岁。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10岁入大学,14岁就毕业于哈佛大学,也活到了70岁。他们不都是智力早熟的人吗?但他们并不都是早亡的呀!”马晔为自己的论点进行着论证。

    在事实面前,陈琳承认了自己观点的错误。他的逻辑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即大前提“智力早熟的人都早亡”是假的,导致了整个推理的错误——智力早熟与早亡并无必然联系。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在现代人类事务的活动中,构成伟大的要素有二:能力与敏捷。前者往往是后者的产物。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善于捕捉反驳的战机是一个雄辩者敏捷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而这种有机的综合,正是我们取得辩论成功的关键,也是衡量是否具有现代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谁能在辩论过程中及时捕捉到对方的错误进行反驳,谁就能总是在辩论中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批评时,间接说出对方更容易接受

    批评往往具有否定性,极易造成对方心理上的排斥,激发对方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批评的效果,甚至比不作为更糟糕。我们可以试着用委婉的方式批评他人,虽然不能完全抵消对方心理上的抵触,却因为给对方留了面子,而更容易被受批评者认可和接受。

    有一家建筑公司的安全检查员,他的职责是督促工地上的工人戴好安全帽。刚开始,当他发现有不戴安全帽的工人时,立即会很严肃地批评工人,要他马上戴好安全帽。结果,被批评的工人很不高兴,等他一离开,就马上脱下安全帽表示反感。于是,安全检查员改变了方式,当他遇见有工人不戴安全帽时,就问是不是帽子戴起来不舒服,或是帽子的大小不合适,并且用愉快的声调提醒工人,戴好安全帽是很重要的,最后要求工人在工作时最好戴上安全帽。结果,工人很乐意地戴上了安全帽。

    要想使批评收到预期效果,首先就得让对方听进去话。很显然,那种不顾对方心理感受,任由自己真理在握、义正词严的批评方式,是无法实现这一目的的。所以,间接批评不仅是出于照顾对方的自尊心,更主要的是,它能实现我们想得到的预期效果。

    某高中的张老师听说学生小李要举办豪华的生日宴会,于是问他:“小李,你的生日派对准备怎么办呢?”

    小李说:“我家里要给我好好办一场,因为我是独生子,我们全家都特别疼我。”

    张老师说道:“哦,我们全班同学都是独生子。”

    这段话张老师就用了隐语,暗示小李,大家都是独生子,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就铺张浪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是人,就可能犯错误。其实,任何有上进心的人都不愿意犯错,要批评一个人时,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要帮助对方,而不是为了贬低对方的品格。因此批评以适可而止、给对方留有余地的方式为好,这会让对方感谢我们的宽容。

    有一个人在一处禁渔的水库捕鱼,远处走来一位警察,捕鱼者心想糟了,不知道要遭到怎么样的训斥和惩罚。警察走过来出乎意料地和气询问:“你在这里洗网,难道不会污染到下游吗?”

    这情景令捕鱼者十分惭愧,连忙道歉,主动交出了罚金。

    有一个小女孩一心贪玩,居然把她的小狗“豆豆”带进了一家严禁携带小狗入内的商场。小女孩只顾与她的“豆豆”玩耍,一点儿也不知道这条规矩。当她上了二楼突然看到墙上“严禁携带小狗入内”的警示牌时,这才发现小狗已没地方藏。她挺着急,便赶紧乖乖地站好,一边紧搂着“豆豆”,一边看着迎面走来的商场保安,等待着想象中的“狂风暴雨”。不料保安不仅没有生气,还笑眯眯地看了看她,问:“多么可爱的小狗,它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轻轻回答:“它叫豆豆。”而那位保安摸了摸小狗的头,说:“亲爱的豆豆,你怎么糊涂了?我们这儿是不准小狗带小女孩进来的,但既然来了也就不难为你了,请离开时记住,千万别忘了带走你身边的这位小姑娘!”

    这是多么艺术的劝告,又是多么艺术的批评啊!保安的这段话,给小女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事让我们知道,原来批评的语言可以是苦的,也可以是甜的。艺术地批评不但可以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而且还能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措辞才能言曲而意明,委婉而更容易被人接受呢?

    1.旁敲侧击

    不要急于说出自己的目的,而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告诉对方其实是他自己的做法出了问题,在哪方面没有考虑周到,对方一旦明白过来,就很容易接受这种委婉的批评。比如在《晏子谏杀烛邹》的故事中,烛邹养鸟不小心放走了鸟,齐景公大怒之下想杀掉他,晏子却说烛邹有三大罪状:弄丢鸟、让国君因鸟杀人、致使诸侯才士误会国君重鸟轻人。晏子委婉提醒并批评景公杀烛邹会影响自己的声誉,既避过了国君的盛怒,又达到了让君主明辨的目的。

    2.用反问代替肯定的斥责

    如果常常用肯定的语气斥责他人,诸如“你不应该这样做”“你不要做这件事”“这样做真是一团混乱”,极可能使对方恼羞成怒并将错就错。如果能用委婉一些的方式,比如“你是否可以考虑这样做?”“你认为这样做可以吗?”“你认为这样做怎么样?”“也许我们这样做,会比较好一点。”“我听某某说,你觉得这样做很好,我也觉得很高明。”并把“这样”修改成自己的建议。让对方觉得这个高明的方法出自他自己的意愿,当然更容易被对方接受。这样委婉含蓄的批评、建议方式,既维护了他人的自尊,也自然更容易被接受。

    3.先用赞美暖身

    在批评别人之前,不妨先说一些赞美的话给对方暖暖身,比如“我很欣赏你这次的工作表现,尤其是这次特别的促销方式,是一大亮点。”然后再进行建议改正“如果能稍微控制一下局面,货物摆放有条理一些,效果会更好一点。”用赞美欣赏暖身的禁忌是“但是”一词,不要用“但是”,否则会让对方的激情一下冷下来。泼冷水是最忌讳的批评之策,分享完你的欣赏之后,给对方吸收的时间,再用建议的方式提出批评,会好很多。

    4.用影射的方式批评

    某些具有批评意义的寓言、小故事,都能够委婉地批评、劝谏他人,而不引起对方的反感。当然也可以现编一些类似的小故事或其他人的事来委婉地告诫对方他的荒谬之处,也能给对方留面子。

    只要是善意的,谎言也美丽

    《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是这样的:

    在某医院的一个病房里,身患重病的病人房间窗前有一棵树,树叶被秋风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落叶萧萧、凄风苦雨的景象,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她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画的树叶装饰树枝,使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坚强地活了下来。

    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作为医生,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为了宽慰他,医生会对病人说:“只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康复。”几乎没有一个医生会对病人说:“你根本没有希望了,很快就会死。”同样,作为病人亲友,在去探望病人时,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几天了,也要与医生配合,把谎说下去,让病人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因为生命本身有时是会创造奇迹的,即使没有奇迹出现,让病人充满希望地多活些日子也是一种人道的表现。这个时候,说谎就是善意的。

    所以,说谎也是一门艺术,尤其在某些场合面对某些人,说假话绝对比说真话的效果好,如果说谎的技术再高明些,把假的说成真的,把真的说成假的,可能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有些谎话是非说不可的。

    比如一个肥胖的女人跑到你面前要你评论她的身材,你倘若实话实说——猪头脸,水桶腰,是个实力派的肥姐。对方听了你的话,一定会脸色铁青,肥肉乱颤,即使当场不发火也会在心里仇恨你一辈子。

    俗话说“矬子面前不说短话”,伤了人家的自尊,还弄得自己一鼻子灰。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谁都不想被别人指出缺点来。所以,人见人爱的女人就要一句话十样说。例如面对上面那个肥胖的女人,就不妨用“丰满”来代替“肥胖”。

    再比如你把很久之前朋友所托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当朋友问起的时候,你才恍然一惊: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如果这个时候你无奈地摇了摇头,两手一摊,说:“不好意思,我真的忘记了,我立马办。”这个时候,对方可能会表面上装出无所谓的表情,但内心肯定会把你责备得体无完肤。

    有这么一个故事:

    王员外家添了个孙子,在孩子满月的那天,来了许多庆贺的宾客,大家边看着孩子边有意无意地闲谈。

    李秀才说:“令孙将来一定福寿双全,飞黄腾达,富贵荣华,光宗耀祖!”

    罗秀才说:“人都是一样的,这孩子将来也会长大、变老、死去!”

    李秀才受到热烈的欢迎,被奉为上宾;而罗秀才则受到客人的鄙视、主人的嫉恨和冷遇。

    难道罗秀才说的不是实话吗?当然是实话,可这种实话是不中听的。相反,李秀才说的极有可能是假话,一个人“福寿双全”是很难的,但这种假话却讨得了主人的欢心,因为主人正是这么期望的。

    礼节性的语言和奉承话可给人们的幻想与虚荣心带来极大的满足,使人从困境与艰难中摆脱出来,它让人觉得自己在别人的生活中是受到尊重与重视的,因此它在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法国思想家卢梭在《阡悔录》中说:“我从没有说谎的兴趣,可是,我常常不得不羞愧地说些谎话,以使自己从不同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有时为了维持交谈,我迟钝的思维、干枯的话题迫使我虚构一些事情以便有话可说。”文学家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中国人的教养?我一直苦苦思索,于是发现了以下三点:一说谎;二具有像绅士一样说谎的能力;三以幽默感理解自己心境的平静,并且对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过于热衷。”

    因此,从某个方面而言,谎话也是生活的必需品,可能有的人认为说谎是不诚实的行为,但如果你非要实话实说,很直接地对一个长相不怎么样的女子说“长得这么丑就不要出来吓人了”,这简直就等于逼着人家自杀。

    生活中,会说谎话,把谎话说得滴水不漏,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何必那么较真呢?那么,我们该怎样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呢?

    1.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要编造一个谎言

    有时直言自己的真实想法对别人来说的确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毕竟人们对赞美之词的喜欢总是多于贬斥的词语,这也是阿谀奉承之人大有市场的缘由所在。所以,聪明的你要学会逆自己的想法而行,要会把一些真话放在心底。

    2.不需要把自己的过去都告诉别人

    每个人的过去都会留下几个污点,但只要此时你飞黄腾达,谁又会想到你也有过不堪回首的过去呢?可一旦你的过去被公之于众,你在众人心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不必把自己的过去一五一十地告诉别人,偶尔要撒一下谎。

    3.说谎能省去很多解释的话语

    假如你和一位异性同事出差,晚上来到宾馆,不幸的是旅店只剩下一个房间。无奈,你们决定共处一室将就一晚。当然,那一夜你们什么都没有发生。可回来后,就有好事的问你:“孤男寡女外出办事,晚上怎么睡?”这时,你撒谎说一人睡一间就可以避免很多解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