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北汉绝唱:黄粱一梦皆成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北汉(951年~979年)是十国中唯一一个属于北方版图的国家,也是十国中最后一个建国,最后一个亡国的政权。北汉夹在两个强大的政权中间,活得小心翼翼。在凭国力说话的乱世,北汉注定难有作为,只能看人脸色行事。即便如此,北汉还是先后经历四主,共存在了二十九年。

    太原称帝,背靠辽国战后周

    北汉(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山西北部的一个政权,为十国的其中一国,为刘旻所建。

    刘旻(895年~954年),原名刘崇,后改为刘旻,后汉并州晋阳人,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旻家世贫寒,少时不学无术,是一个市井无赖。他嗜酒嗜赌如命,穷愁潦倒,无以生计,遂投军为兵卒。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其兄刘知远为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时,遂推荐他做了河东步军都指挥。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后赴开封建都。为了安全起见,让兄弟刘旻守太原。继位后拜刘旻为河东节度使,加同平章事,也就是以宰相衔领大镇节度。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刘知远突然去世,隐帝刘承佑即位,后汉大权落入枢密使郭威之手。刘旻与郭威一向不和,便问判官郑珙如何做?郑珙献计说:“朝廷肯定要出事,晋阳兵强马壮,地形险固,十州赋税,足以自给。你是宗室,现在不作准备,将来一定会受制于郭威。”从此,刘旻概不上交赋税,并且开始搜罗人才,招兵买马,准备起事。

    后汉乾祐三年(950年),郭威率兵突袭后汉都城开封,城破之日,隐帝被弑。郭威原本想借此称帝,但是他很快发现隐帝虽死,后汉大臣们却并没有拥戴自己。他害怕刘旻出兵晋阳讨伐自己,遂假意与太后商量,立刘旻的儿子刘赟为帝,并立即派宰相冯道迎接刘旻之子于徐州。当时,人们对郭威的心思看得非常清楚——他想暂且稳住刘旻,不希望他借口起兵。

    但是,刘旻无知昏晕,以为自己的儿子真的能当皇帝,遂停止出兵,并派人前往开封。郭威见到刘旻的使者,得知刘旻果然未出兵,便欺骗刘旻的使者说:“我出身低贱,脖子上还黥了飞雀,自古哪有雕青天子,请你家将军不要怀疑我。”刘旻听后毫不生疑。

    太原少尹李骧劝谏说道:“郭威出兵弑帝,决不会甘心屈居人下,甘为人臣,更不会立刘氏后代当皇帝。”并诚告刘旻,“我们现在立即出兵,下太行、控孟律,陈兵于汴,观时局变化。这样或许公子尚能坐得帝位,到那时再罢兵也不为晚。”李骧之计,其实很高明,但糊涂的刘旻却不予采纳,反而大骂他:“你这腐儒,竟敢离间我父子。”遂命令左右把李骧拉出去杀掉,并派人把此事告诉郭威,以示坦诚。岂知未过数月,郭威即杀掉刘旻之子,称帝开封,建立后周,刘旻至此方大梦初醒,深悔没有听信李骧之言。然而,良机已失,儿子已死,悔又何用?遂据晋阳为都,称帝太原,建立北汉。

    刘旻虽然也当了皇帝,自称汉帝,历史上叫做北汉,但原本属于后汉的疆土,绝大部分都在人家后周太祖郭威手中掌控着,自己仅有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省的一部分,没有办法跟郭威较量。于是他便学起了后晋高祖石敬瑭,希望借助辽国的力量和郭威抗衡。

    北汉乾祐七年(954年)正月,好消息传到太原:郭威病死,皇养子晋王柴荣嗣位,

    史称后周世宗。刘旻以为报仇时机已到,乞得辽国骑兵一万,自带汉兵轻骑三万,攻伐潞州向后周宣战。初战告捷,兵临潞州城下。三个月之后,战况却急转直下,前锋勇将张元徽兵败被杀,北汉军顿时大乱。刘旻慌不择路率十余骑进归太原。柴荣则乘胜追击,直趋晋阳城下。后来后周兵虽撤走,但是裹胁迁走北汉臣民十余万于河南,使北汉政权的兵源和粮源发生很大的困难。第二年十一月,刘旻忧病而死,时年60岁。

    北汉开国皇帝刘旻,刚愎自用,昏聩无能,既无率兵之能力,更无称帝之德才;而且,乞求辽国为援,与辽国约为父子之国,称辽为叔,大损国人颜面。他所建立的北汉,也是偏于晋中一隅,终究难与兵广将强,人才济济的后周匹敌。

    舍命陪酒,客死他乡郑宰相

    五代时,后晋、后汉以及北汉几乎都是在辽国扶持下建立的政权,所以,这几个政权想方设法地讨好辽国统治者。据史料记载,在辽国人的宴会上,他们不仅自己嗜酒如命,而且还逼迫客人狂喝乱灌,被灌酒醉死的外交官不止一个。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记载,951年,后汉灭亡,节度使刘旻在晋阳建立了北汉政权。为了能与后周抗衡,他极力与辽国人套近乎,不断地向辽国派出使者请求结盟、庇护。辽国统治者一边接受北汉的援助请求,一边还与后周“眉来眼去”,还派人去祝贺郭威成功上位,即位大周皇帝。对于辽国首鼠两端的做法,后周与北汉都知道,但是谁也没办法,谁叫辽国实力强呢。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四月,辽穆宗耶律述律派人告诉刘旻说:“大周的皇帝郭威派特使来辽国访问,答应只要辽国同意和周朝建交,此后每年周朝赠送辽国十万缗的巨款。”刘旻当然清楚,这是辽国人在亮底线,在抬筹码。既然要依靠辽国与后周朝对抗,出的价码当然不能低于后周朝的十万缗了。于是,北汉主刘旻使郑珙以厚赂谢辽国,自称“侄皇帝致书于叔天授皇帝”,请行册“礼”。仅此不难看出,北汉对于辽国有多么的献媚。

    “特使”郑珙是北汉皇帝的心腹大臣,职务是礼部侍郎、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级别的人物。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此次出差有去无回。正史记载:“辛未,北汉礼部侍郎、同平章事郑珙卒于辽国。”实际情况是,郑珙暴毙身亡,死时肚肠腐烂。堂堂宰相出访,却暴死在邻国,即使在杀戮成性的乱世,也是重大的外交事件。郑珙到底是怎么死的,是病死?还是被毒药暗害?都不是,是被灌死的。

    天下人都知辽国人好喝酒。当时的辽国君主耶律述律一年四季离不开酒,高兴喝酒,不高兴也喝酒,游猎要喝酒,休息也要喝酒,而且还喜欢找一大帮人一起喝,经常喝一个通宵。只要有酒喝,什么政事也不管,喝完就倒头大睡,常常是一睡睡到中午,为此得了个“睡王”的雅号。当时,上行下效,辽国上上下下都“以能喝酒为荣,以不善饮为耻”,酒文化相当浓厚。

    郑珙到了辽国,又是送钱又是拍马,当然是辽国的贵客了,辽国皇帝一高兴,便摆好酒宴热情招待。郑珙知道辽国习俗,即不喝酒就是不给辽国人面子,再说,自己是带着使命来的,有求于人家,不喝酒会失礼,于是只好逼着自己喝。郑珙身材魁梧,在北汉也算“酒名赫赫”,但是辽国一口半瓶子,郑珙那点酒量根本不值一提。在宴会上,辽国大臣们争相邀请聚会喝酒,郑珙一个也得罪不起,来者不拒,也不敢拒。于是,喝了皇帝的喝大臣的,喝了大臣的再陪皇帝喝,真正是“舍命陪君子”。

    结果,宴会还没结束,郑珙就喝倒了。第二天,郑珙肚肠腐烂而死,“舆尸而复命”——也算是“因公殉职”。即使如此舍命陪酒,北汉还是没有改变亡国的命运,最终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被宋太宗赵光义从历史上抹去。

    对决中原,旧仇未报添新恨

    刘钧(926年~968年8月23日),原名刘承钧,沙陀族人,北汉世祖刘旻次子,北汉第二任君主,在位14年。刘旻去世后,刘钧被辽国册封为帝之后继位,不改年号,改名刘钧;辽帝下诏时,都称呼他“儿皇帝”。在位期间,他勤政爱民,礼敬士大夫,任用郭无为为相,并减少南侵,因此境内还算安定。

    继位后,刘钧经过几年经营,让北汉有了一些家底。北汉乾祐十年(957年)正月,他下诏改汉乾祐十年为汉天会元年,并大赦天下,用卫融为中书侍郎,段常为枢密使,蔚进主掌亲军。

    刘钧这时还没有亲生儿子,只有两个养子,大的叫刘继恩,小的叫刘继元。刘继恩和刘继元同是刘钧的外甥,但他们同母不同父,刘继恩姓薛,刘继元姓何。刘继恩的生父薛钊是个军营小兵,后来被刘知远赏识,做了侄女婿,从此直步青云。薛钊是个酒桶,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有一次又喝多了,拔剑朝老婆刘氏就刺。刘氏反应机敏,脱掉外衣逃去。薛钊酒醒后,害怕刘知远和刘旻追问起这件事,便畏罪自杀。刘旻见小外孙可怜,便让刘钧先收养,改名刘继恩。后来刘氏又改嫁给何某,生下一个儿子,没多久何某也死了,刘旻又发善心,再把这个小外孙过继给刘钧做养子,改名刘继元。

    刘钧让大外甥刘继恩做太原尹,太原是北汉国都,做太原尹实际上就等于确定了刘继恩的皇储地位。

    正好此时柴荣再次率后周军主力南下和南唐李璟争夺淮南,同时后周隰州(今山西隰县)刺史孙议得病突然去世,刘钧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北汉天会二年(958年)二月,发兵攻隰州。结果当头挨了一棒,吃了败仗。刘旻生前一直被郭威所压制,刘钧不甘心自己再受柴荣的欺负。北汉天会三年(959年)五月,柴荣北伐辽国,中途得病,只好转头南下。刘钧觉得复仇的机会来了,于是出兵偷袭,不料又功亏一篑,损兵折将。

    一个月后,从汴梁传来消息:柴荣病死,幼子柴宗训即位。刘钧不由得一振:天助我也,有仇此时不报,更待何时。就在他捋胳膊挽袖子时,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刘钧只好暂且观望,还是难泄心头之愤。

    驻守潞州的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深感郭氏父子厚恩,不愿为赵匡胤打天下。于是刘钧派人带着密信潜至潞州,劝李筠共同起兵灭掉赵匡胤。李筠不顾儿子李守节的苦苦哀劝,派判官孙孚、衙校刘继忠去太原向北汉朝称臣,并请刘钧发兵南下。

    刘钧欣然同意。临行前,北汉左仆射赵华劝刘钧说:“李筠恃勇寡谋,不足成大事,我们犯不着因为李筠得罪汴梁。赵匡胤一世雄才,万一彼引兵来犯我,陛下如何处置?”刘钧没当回事儿。其实赵华只说对了一半,李筠能力平平,但刘钧在河东坐以待毙终不是办法,他不南下,赵匡胤早晚也要北上。

    刘钧率军来到太平驿(今山西襄垣西南),李筠率文武伏拜山呼万岁,刘钧封李筠为西平王。当李筠看到刘钧只带了万把兵马,便哭着对刘钧说:“臣受周祖世宗厚恩,不得以为报,今天起事,为复故国故也。”

    刘钧一听,心气顿时掉了半截儿:“你既然如此怀念周室,怎么能忠于我呢?看来只能靠自己了。”于是便要拿下潞州。李筠只想灭掉赵匡胤为柴荣报仇,暂且顾不了刘钧,留下李守节守潞州,自率三万精锐赴泽州(今山西晋城)扼守。

    北汉天会四年(960年)五月,赵匡胤亲征李筠。结果宋军大获全胜,北汉监军卢赞战死阵中,李筠逃到泽州死守。六月,宋军攻克泽州。李筠上天无路,举族自焚。随后赵匡胤兵发潞州,李守节不敢应战,只好投降赵匡胤。

    正在太平驿的刘钧闻讯,也不敢打潞州的主意了,吓得连夜撤军回到太原。赵华知他刚愎自用,听不进良言,早有了归隐的意思,又见其无功而返,说什么也不跟他混,拍屁股走人了。此次南下,军队虽然没有损失,但人才却丢了不少:卢赞战死,卫融被俘,赵华又走了。身边没有什么智士,枢密使段恒给刘钧推荐了名士郭无为,说他是奇才,郭无为本有机会为郭威效力,但被郭威身边人给设计赶跑了。刘钧久闻其名,便任命他为宰相。

    此时,北汉夹在辽宋之间,北边的辽国贪婪无度,南边的赵匡胤野心勃勃,刘钧急火攻心,又没有办法。他对宰相郭无为叹道:“朕无亲子,只有继恩、继元两个外甥,但他们两个能力有限,朕恐刘家基业,旦夕必毁在他们手上。”郭无为也没什么办法,只好默不作声。

    北汉天会十二年(968年)的七月,在河东做了十三年皇帝的刘钧一病不起,临死前持郭无为之手,泪流满面,让郭无为看在他的面子上,日后尽心辅助刘继恩。不久,就病死了。

    晋阳陷落,二十九年小朝廷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为铲除割据政权,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与其主要谋臣赵普,参考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北部郎中王朴所献“平边策”,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案:准备先吞并南方各割据政权,在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强敌辽国,消灭北汉。

    早在宋建隆四年(963年)七月,赵匡胤在平定荆湖谋伐后蜀之际,就曾派安国节度使王全斌等进入北汉边地。北汉向辽乞援,想联合辽国共同抗击宋朝。

    北汉天会十二年(968年)赵匡胤平定后蜀之后,听说刘钧死了,北汉人心未定,不禁大喜,也顾不上先前的“千金之诺”,突然转兵布局河东。八月,以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南院使曹彬为一路;建雄军节度使赵赞、绛州防御使司超、隰州刺史李谦溥为一路;棣州防御使何继筠、怀州防御使康延沼为先锋,开始北上伐汉。此时,刚继位的刘继恩正在城外为养父守灵,虽有“礼不伐丧”之说,但在利益面前,赵匡胤并没有讲“礼”。

    宋军一路向上,势不可挡。刘继元见宋军已入其境,急忙向辽请援,同时命侍卫都虞侯刘继业、冯进珂等领兵扼守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南),以拒宋军。宋军迅速将该部北汉军击破,直逼太原。

    欧阳修《新五代史》记载说,北汉供奉官侯霸荣见势不妙,认为与其被宋军所杀,还不如来个顺水人情,立一个头功。北汉天会十二年(968年)九月,趁人不备,侯霸荣窜出太原城,提着刀溜进刘继恩居所。刘继恩正在哭丧,见侯霸荣一脸杀气,起身就要跑。说时迟,那时快,侯霸荣追上去就是一刀,结果了这位只继位了66天的皇帝。刘继恩死时34岁。宰相郭无为闻变,速遣甲兵来拿侯霸荣,侯霸荣逃脱不及,被乱刀劈死,随后众人迎立刘继恩同母弟刘继元即位太原。

    不过,民间也有一种说法:是郭无为派侯霸荣刺杀刘继恩,然后再杀侯霸荣灭口。此种推断在史料中找不到确凿证据,只是有“并人疑无为初授意于霸荣,后杀之以灭口也”之说。

    没过几天,宋军主力就杀到太原城下,赵匡胤写信给刘继元:“尔若知机,朕不负你,拜尔节度平卢军,另,郭无为可守安国军。”郭无为没想到赵匡胤还惦记着自己,心想:再跟刘继元混下去,只有死路一条,还不如去伺候赵匡胤。

    刘继元手下多不同意投降,郭无为不想跟着送死,开始演戏,拔剑狂号,做自杀状。刘继元不知是在演戏,忙下座制止,并问:“公何苦如此?”郭无为深深叹了口气,说:“陛下大误矣,河东军数万而已,怎么能挡住宋军百万虎狼师?不如从了宋主,至少还能保全富贵。”其实,郭无为说的也是实话,河东属弹丸之地,只能做一时的抵挡,迟早是要被攻克的。只是郭无为劝刘继元降宋并非出于公心,而是出于私利。

    这时,刘继元看出了郭无为的心思,故坚决不答应。同时,派人请求辽国增援,北汉天会十二年(968年)十一月,耶律述律遣南院大王耶律挞烈率军来救太原,宋军见辽国援军前来,只好后退。

    北汉天会十三年(969年)二月,赵匡胤亲征河东,留皇弟赵光义(赵炅)守汴梁,大军北上。北汉刘继业、冯进珂二将得知赵匡胤已至潞州,并派李继勋率前军赶往团柏谷,自知寡不敌众,仓皇逃回太原。三月,赵匡胤率军抵达太原,征发当地民工数万人,修筑长墙包围太原,并筑长堤,引汾水灌城,使用各种方法进攻,攻了三个月还是无法破城。

    北汉天会十九年(974年)的正月,刘继元下诏改元广运。这时,赵匡胤改变战略方向,主攻南线,这才让刘继元喘了口气。北汉广运三年(976年)十月,赵匡胤稀里糊涂地死于万岁殿,其弟赵光义即位。赵光义继续奉行“先南后北”的战略,这时江南只剩下吴越的钱俶和泉州的陈洪进,但他们已无力抵挡宋军的进攻。

    放眼中原,幽燕以北是辽国,泽潞以南是宋朝,中间只剩下一个不伦不类的北汉小朝廷。自宋朝建立以来,先后灭掉荆南、湖南、蜀、南汉、南唐、吴越、泉州,唯独河东在辽国扶持下顽强生存了近三十年。

    北汉广运六年(979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召良将,起雄兵,以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帅,总率三军,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四将各为一路,分攻太原四面。

    刘继元见赵光义率大军亲征,没了底气,便又再派人向辽国求救。辽国皇帝辽景宗耶律贤派人问赵光义:“南朝伐汉,打的什么旗号?”赵光义答复说:“河东久讳王命,肆行不道,虐治万民。为天下计,为黎庶计,朕当自讨之,以谢天下!若北朝能识天命,两家欢喜如初始,如果北朝救汉,则南北失和,唯有死战!”

    四月,赵光义亲行太原,先射信入城,劝刘继元早降,刘继元心有不甘,想一边死守,一边等辽国援兵。可赵光义不想再等下去,亲赴西南营中,于夜间大发将士攻城。刘继元在困守孤城、外无援兵、内部厌战的情况下,出城投降,北汉正式灭亡,这一天是北汉广运六年(979年)五月初五。从951年刘旻在太原称帝,到刘继元出降,历29年。

    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动荡于华夏大地的藩镇之乱,历经五代更迭、十国争锋,就此算是写上了一个句号。

    尘封历史,谁刺杀了刘继恩

    北宋乾德六年(968)七月,北汉国主刘钧死,养子刘继恩继位。不久,刘继恩遇刺身亡。一个刚登上位的小国皇帝,遭人杀害,十分可怜。那么杀人凶手是谁?有人说是北汉宰相郭无为,有人说是他的弟弟刘继元,有人说就是那个举刀砍人的军将侯霸荣。哪一种比较可靠?

    一种观点认为北汉宰相郭无为是刺杀刘继恩的元凶。宋太宗时编修的《九国志》谈到刘继恩嗣位仅六十余日,就被郭无为所弑。欧阳修《新五代史》对这件血案记叙颇详:“九月,继恩开设宴会宴请诸大臣宗子,饮罢,在阁中睡着了。供奉官侯霸荣率十余人拿了刀进入阁中,把门一关就把继恩杀了。这时,郭无为遣人登上梯子也跟进屋中,杀死了霸荣及其党羽。”

    刘继恩与郭无为原本关系不太密切,立为北汉主后,刘继恩想把郭无为赶走,但没有成功,侯霸荣刺杀刘继恩,一般人都认为这是郭无为主谋。现在侯霸荣死了,知情者遭到灭口,也就没有人知道了。这里欧阳修仅是怀疑郭无为是幕后主使者,但并没有十分肯定,然而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是当今的一种主流观点,即刘继恩被刺系郭无为指使侯霸荣所为。

    也有人认为刺杀刘继恩的元凶是他的弟弟,即其死后继位的北汉皇帝刘继元。清代王鸣盛根据北汉广运二年所刻千佛碑铭文,探寻其中隐约可见的意思,认为刘继恩被刺,刘继元是主谋,郭无为出的计策,侯霸荣挥的刀,“绎碑情事如见,欲盖弥彰”。不过这种观点受到不少质疑,仅凭一铭文就断定凶手是刘继元,不足以服人。而且刘继元一直与北宋作战,如果他真的是主谋,至少在北宋的史籍中能够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也有认为侯霸荣本人是刺杀刘继恩的元凶。宋代的《东都事略》等书指出,侯氏刺杀刘继恩的动机是为了持其首以归宋。部分历史学家赞同这种观点,认为当时就有人说郭无为是元凶,这是“不快于无为者造作之辞也”,这件事与郭无为是不相干的。

    那么杀刘继恩的元凶到底是谁?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杀刘继恩的凶手是宋太祖赵匡胤。这种说法的根据在哪里?

    《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是记述刘继恩被刺最为详尽和全面的史书,在讲到整个被刺过程时,基本上与《新五代史》一致,但语气上却有所变化。在谈到侯霸荣这个人的生平时说:“尝为盗并汾间,北汉世祖用为散指挥使戍乐平。王全斌攻乐平,霸荣率所部降之,补内殿直。未几,复奔北汉,为供奉官。于是谋杀继恩,持其首归朝,旋为无为所杀。”

    这里可知侯霸荣本是绿林中人,受北汉招安,授散指挥使,戍守乐平。虽职务不高,但能接近皇帝,所以地位重要,也很容易得到升迁。不过侯氏被派出戍守,应该是未受重用。不久,侯霸荣率部投降宋朝,补内殿直,成为宋太祖近卫班直中的一员,负责皇帝的安全保卫。问题的关键在于,此后侯霸荣又投奔北汉,于情于理这事都不应该发生——北汉待其极薄,而宋太祖待其极厚;北汉是“亡国之余”,已日薄西山,而北宋乃中原大国,正呈方兴之势。重投北汉的理由,让人值得回味。所以,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侯霸荣是负有宋朝方面的特殊使命伪装逃归北汉的。

    与此同时,宋太祖还派出间谍惠璘投奔北汉,北汉宰相郭无为任他为供奉官。宋朝军队攻入北汉时,惠璘就前往迎接,半路上被北汉军抓住,郭无为知道他是间谍,就把他放掉了。这条见于《长编》的资料似乎也在印证郭无为与北宋私下有勾结。侯霸荣和惠璘两人都是以殿前近卫的身份来到北汉,又都被郭无为署为供奉官,两人的真实使命都是为了杀死北汉皇帝。

    郭无为以一国之尊而与北宋暗通,那么为什么当侯霸荣杀死刘继恩后又将侯杀死?郭无为是官场老江湖,他精于算计、左右逢源,自然也懂得在局面对自己不利时,要牺牲他人保全自己。宋军于九月二十一进抵太原城下,八天后侯、郭二人杀了刘继恩,城内城外本成内呼外应之势,但出城迎接宋军的惠璘途中被俘,使宋军无法确知城中侯、郭的具体计划,因而没有作出相应的配合,这就给了刘继恩弟、太原府尹兼侍卫亲军事刘继元一个调兵遣将、控制局面的机会,在这种情形下,郭只能杀侯以灭口。

    北宋立国之初,宋太祖就如何进行统一战争考虑了很长时间,最后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按照这一战略,北宋先后打下了荆湖、后蜀。但平后蜀后却一反常态,按兵不动,停止了对南方诸国的用兵。宋开宝元年八月又突然决定对北汉用兵,次年又亲自出征,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这里固然有北汉老国主刘钧病逝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可能是赵匡胤亲自安排了侯、郭、惠在北汉的里应外合。

    行刺刘继恩成功后,宋太祖曾遣使招降北汉君臣,又另外赐给郭无为诏四十余道,许授安国节度使,试图从内部搞乱北汉。而郭无为劝刘继元接受宋太祖的诏令,纳款称臣。辽国军前来支援,宋军只能南撤。宋开宝二年(969年)二月,宋太祖胸有成竹地认为可不杀一人取下北汉,亲自带兵出征。宋军到达太原,郭无为于城内遥相呼应,至五月更想带精甲千人出奔倒戈,后因“反状甚明”被抓,“北汉主杀之以殉,城中稍定”。宋太祖策反计划全部被毁,不得不下令撤军。

    宋太祖遣侯霸荣刺杀刘继恩,意在溃敌腹心,乱而取之,这是出奇制胜的一招。北汉由于得到辽国的保护,宋朝力量还不足以与之相抗衡,最后无功而返。当然,这都是后人根据史料做出的推测。有些事情,用我们现在的眼光不可理解;有些事情,我们永远无法揭开尘封的历史真相。这或许也是我们细读这段历史的趣味之一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