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细看的五代十国史-南唐风情,垂垂暮年尽浮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弱肉强食的五代十国中,南唐算得上是十国中数一数二的强国。最初,以大国自居的南唐在与中原王朝死磕的过程中,南唐不忘与前后左右的邻居或战或和,时敌时友,时而联姻,时而兵戎相见,手腕多变,令人眼花缭乱。五代割据进入尾声阶段,南唐再无精力到处蹦跶,又自为小朝,不禁让人又想起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南唐立国,保境安民是上策

    李昪(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建立者。李昪原名徐知诰,是南吴大将徐温养子,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937年,李昪称帝,国号齐。939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南唐立国时,李昪已经近50岁,当了六七年的皇帝,使南唐的国力大增,实力在十国中首屈一指。李昪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一方面恢复生产,一方面保境安民,与吴越和解,没有盲目扩张。

    李昪知道创业不易,守业也很难。在唐末大乱世中,要想不被别人吃掉,自己必须先要变得足够强大。为了稳定民心,充实内政,李昪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对外不轻启战事,对内注重发展农业,恢复生产。他对杨家手段残忍,但对百姓却比较宽仁。江东在杨行密在位时,已基本消除了小的割据势力,社会比较稳定,经济也在缓慢地恢复,经过徐温和李昪的治理,江东富甲天下。

    李昪在南唐升元三年(939年)四月,下诏鼓励农民开拓荒地,规定每个劳力如果开荒达到了八十亩,政府奖励两万钱,并且五年免收租税,这对江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管仲曾经说:“仓癝实而知礼节。”江东的文化也因为经济的快速恢复而得到了发展,甚至在李昪治下发生一件趣事:江州(今江西九江)有一个陈姓大户家族,七百多口人同吃同住,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陈家养着几百条狗,每次这群狗吃食,只要有一只狗没赶上饭点,其他狗就没一个张嘴的。当然,这可能是个传说,但足以说明当时江东的富庶,人们非常注重礼节,连狗都受到了熏陶。

    李昪继位初期,可谓历经人世艰险,有很强烈的危机感,对下面提出的一些正确建议也能采纳。有次,江南一带大旱,百姓收成大减,而租税依然很重。李昪问群臣:“朕听说金陵附近都下了雨,唯独金陵没有下,这是为什么?”众人听后,面面相觑,谁也答不上来。这时一位名叫申渐高的大臣站出来说:“主公,这问题好回答,雨之所以不来金陵是因为要交税。”李昪大笑,下诏免除一些杂税。

    李昪为人严察,对下头人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南唐升元四年(940年),李昪派一个大太监去祭庐山,这个太监心想,这下山高皇帝远,谁也管不了自己,便大吃大喝起来,花了不少银两。回来复命后,李昪问他:“听说你很会过日子?”太监自得不已:“奴才平时只吃蔬菜。”李昪大笑:“你一路上东家买鱼、西家买肉,以为朕不知道?”太监立刻羞红了脸,伏地请罪。

    李昪在位七年,对外坚持弭兵休战,以保境安民,对内则兴利除弊。他在治理国政上礼贤下士,并能虚心纳谏。由于连年征战,从中原一带流落江淮的难民很多,李昪对此积极妥善安置,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使南唐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短时间内成为“十国”中的强国之一。

    伐闽攻楚,灰头土脸手中空

    在古代帝王中,有很多皇帝在世时都求过长生不老之法,众所周知,最典型的例子就数秦始皇了。做了皇帝,命似乎也值钱了,皇权在手,谁都想多活几年。李昪到了晚年时,也开始研究起长生不老之法,后来干脆搜罗来一些方士在宫中炼丹,结果硬是把自己给折腾到病床上。

    南唐升元七年(943年)二月,李昪自感时日不多,便将皇太子李璟叫到身边说:“你要经营好我辛苦一辈子攒下的这份家业,没事不要去招惹邻居,守境安民才是上策。”李璟连连称是。不久李昪病死于升元殿(与年号同名),终年56岁,皇太子李璟顺利继位,尊李昪为烈祖皇帝,改升元七年为保大元年。

    李璟虽然为人忠厚,但不善治理朝政,缺少政治远见,上位以来,重用一些文人雅士。南唐史上有个著名的党人集团——“五鬼党”:冯延巳、冯延鲁、魏岑、查文徽、陈觉。这五个人肚子里都算是有点干货,都擅长写诗填词,所以李璟很欣赏他们的才华,并予以重用,而把宋齐丘(历任吴国和南唐宰相)等一干老臣放在了冷板凳上。这些人不仅喜欢文学,得势后还喜欢搬弄是非,南唐政界被他们给弄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

    相比李昪的“保守”政策,李璟的“魄力”则要大得多,他不满足只治理江东这巴掌大的地方,对周边的弱小邻居开始有了想法。此时,正好南唐的东南邻国闽国发生内乱,闽主王延羲贪恋酒色,昏晕无能,国事日渐衰败,兄弟王延政屡劝未果,最终二人翻脸,在福建大打出手。后来,王延政干脆另立门户,在建州(今福建建瓯)自称大殷皇帝(也称大商)。

    南唐保大二年(944年)五月,闽国内乱的消息传到金陵,李璟按捺不住内心的小激动,身边的枢密副使查文徽又不停地激励李璟要趁势抢地盘,李璟终于坐不住了,便派查文徽、边镐率军去收福建,不久又增派何敬洙、姚凤、祖全恩部前去支援。

    此时闽主王延羲已经被杀,福州三易其主,落到了军阀李仁达手中。建州的王延政在王延羲死后只控制了福州几天便又失守,后来建州也没保住,被南唐军攻破。王延政被活捉,后被送往金陵。李璟嫌建州地盘太小,让福州的李仁达把福州交出来,李仁达就是不交。于是,李璟派陈觉率军攻打李仁达,李仁达便将福州献给了吴越王钱佐。原本是到口的肥肉,没想到让半路杀出的钱佐给硬生生地霸去了,李璟窝了一肚子气。

    在福建没有讨到便宜,但湖南又传来好消息:楚王马希广被兄弟马希萼绞死,马希萼自称楚王,并向李璟称臣。李璟笑得合不拢嘴,于保大九年(951年)八月,派大将边镐去收湖南,行前告诉边镐:“这回要小心点,不要再出什么差错。”边镐拍着胸脯,担保没问题。

    其实,湖南形势也比较混乱,马希萼刚当上楚王,就被大将徐威给废掉了,后弟弟马希崇做了楚王。马希萼不服,便向南唐称臣。就在马希崇不知所措时,南唐大将边镐率大军进入长沙,马希崇只好举族投降。南唐军进入长沙后,开始烧杀抢掠,名声极坏,辰州(今湖南阮陵)刺史刘言见有机可乘,出兵攻长沙。边镐只顾着在长沙享乐了,结果很快被刘言给撵出了长沙。刘言自称武平军节度使,移镇朗州(今湖南常德)。

    至此,李璟几次出兵都没讨到一点便宜,却以相同的方式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栽了跟头,灰头土脸,欲哭无泪。

    屈身示尊,面北称臣求自保

    李昪经营南唐的几年,南唐国力得到提升。李璟继任后,觉得家底厚实,有了修理别人的本钱,便急于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结果伐闽攻楚,没有捞到一点油水,心有不甘,总觉得还要做点什么,即使树立不起作为皇帝的威严,至少也要赚一点面子回来。

    就在这个时候,北面传来了一个坏消息,如霹雳一般把李璟雷蒙了:保大十四年(956年)春,后周皇帝柴荣亲率水陆大军南下攻南唐,声势浩大!李璟吓得颤颤巍巍,一个劲儿地抱怨自己命苦,自从当了皇帝没过一天好日子。眼下后周军来犯,李璟又急又怕。于是召集众臣商议对付柴荣的办法。

    大家都知道柴荣是个狠角色,但事已至此,也只能硬扛了。李璟先派神武统军刘彦贞率三万大军迎战,结果吃了个大败仗,刘彦贞战死。柴荣兵临寿州城下,刘仁赡泣励三军,固城死守。柴荣一时没有拿下寿春,便围点打援,结果城门很快就失守。

    李璟害怕,派泗州牙将王知朗到徐州,称唐皇帝奉送书信,愿意献出贡赋,以兄长之礼侍奉,柴荣不答复。

    李璟的东都副留守冯延鲁、光州刺史张绍、舒州刺史周祚、泰州刺史方讷都弃城而走;冯延鲁削发为僧,被后周兵擒获。蕲州裨将李福杀刺史王承隽降后周,李璟更加害怕,而避后周信祖(郭璟)讳而改名李景,派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进献犒劳后周军的牛五百头、酒二千石、金银罗绮数千,请求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给后周,以此请求撤兵;柴荣不答复,分兵袭击攻下扬州、泰州。李璟派人身藏蜡丸书信到辽国求救,被守边将士抓获。

    李璟又派司空孙晟、礼部尚书王崇质奉表,言辞更加谦卑驯服,柴荣还是不答复。被逼无奈,李璟只好做最后一搏,他挑选军中精锐,由弟弟李景达、监军陈觉率领,北上收复失地。李景达号称贤王,其实只是名义上的主帅,军政大权被监军陈觉握着。陈觉对带兵打仗一窍不通,但李璟又不希望李景达绝对控制军权,所以宁用外人,也不重用自己的亲兄弟。结果,李景达率领的五万南唐军在紫金山(安徽八公山)再被柴荣包围,南唐主力基本被后周军歼灭。边镐被俘获,李景达以水师奔还金陵。

    随后,柴荣再次南征。李璟在金陵城中如坐针毡,害怕柴荣打过江来,但耻于自己屈身去掉名号,于是派陈觉奉表后周,请求传位给他的长子李弘冀而听命后周。起初,李璟自恃水战,以为后周军不是对手,而且不能到长江。当陈觉奉命出使时,看到后周军水师布列长江,场面壮观,于是请求说:“臣愿意回国取李璟的表,将江北各州全部奉献,遵守条约。”柴荣同意,这才赐书给李璟说:“皇帝恭问江南国主。”

    这时扬、泰、滁、和、寿、濠、泗、楚、光、海等州,已经为柴荣所得,李璟于是献出庐、舒、蕲、黄四州,划长江为界。五月,李璟下令去掉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使用后周年号。

    李璟在江东已经做了十五年的皇帝,即使经常被北边的柴荣欺负,但在朝中还是有相当的威望。失去淮南十四州对李璟是沉重的打击,柴荣撤军后,李璟接连罢免了冯延巳、陈觉,曾做过后周朝俘虏的冯延鲁、边镐等人也弃之不用。而史称“机变如神”的宋齐丘,也被李璟监禁在九华山,后活活饿死。

    从杨行密割据江东以来,淮南一直被江东政权牢牢控制,固若金汤的淮河防线保障了江东政权的北线安全。李璟接手江东后,也非常重视淮河防线,即使后来伐闽和伐楚都失败,但都没有对南唐造成致命打击。吴越、周行逢、陈洪进等人都不具备消灭南唐的实力,所以李璟虽然吃了几次败仗,但实力尚存。可柴荣志在统一,必然要征服南边的邻居,得到淮南十四州,就意味着北方政权统一进程的开始。当然,同时也意味着南唐政权衰败灭亡只是早晚的事。

    金陵登基,奉宋正朔去唐号

    后周世宗柴荣南征,尽得淮南十四州,南唐全面撤出江北。李璟屈膝向柴荣称臣。对于国势的衰败,作为封安定郡公的李煜,虽然也痛心,但他似乎关心文学胜于关心国事,而且,即使父亲离开人世,也轮不到自己继位。所以,他觉得安分地做个郡公也挺好。

    李煜(937年~978年),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初封安定郡公,累迁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倒是太子李弘冀对才华横溢的李煜非常忌恨,担心他会抢了自己的位子。要不怎么说李弘冀活得太累呢,他既要提防李煜,还要防着前“皇太叔”李景遂。不过,李璟并不很欣赏大儿子李弘冀,经常冷眼相加。有一次,李弘冀犯了错,李璟操起一个木棍就打,并且还大骂:“真是后悔立你当太子,明天就将你废掉,传位于你三叔。”过了气头,李璟就把这件事忘了,但是李弘冀却因此更加提防李景遂,认为他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威胁。

    有一次,李弘冀听说李景遂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任上杀了都押衙袁从范的儿子,袁从范忌恨在心,便利用这个机会派人给袁从范送去毒药,让袁从范趁机下手毒死了李景遂。李璟不知道李弘冀私下干的这些事。

    皇太子李弘冀在害死了李景遂后,便锁定了下一个目标李煜。他虽然还不敢对李煜下狠手,但也不想李煜好过,时不时敲打他一番。李煜看出了他的意思,心里偶有怨气:“为何要忌恨于我,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皇帝。”为了打消李弘冀疑虑,李煜经常给李弘冀写保证书,李弘冀这才释怀。

    此时,最大的竞争对手李景遂已死,李煜又向自己做了保证。李弘冀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他每天都盼望着老爹赶快咽气,自己好继位。或许命该如此,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七月,李弘冀突然大病一场,至此卧床不起,勉强活到九月,就见了阎王。国势已衰,儿子又死,李璟也是没有一天好心情,每天都沉浸在莫名的悲哀中。唯一庆幸的是,自己还有几个儿子,后继有人。

    宋建隆二年(961年)二月,得知北方的后周朝灭亡,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李璟心中有些忐忑:不知这位大宋皇帝对江东是个什么态度。为了试探赵匡胤,李璟决定迁都南昌。

    在去南昌之前,李璟立吴王李煜为皇太子,留守金陵,正式把李煜这个书呆子作为了接班人。李煜原本想做一个名士,他自号为“莲峰居士”,一派名士风度,没曾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皇太子。

    和金陵相比,南昌地势偏远,不适合建都。群臣都住惯了金陵,没有人愿意来这个偏僻的地方,都劝李璟还是回金陵吧,现在赵匡胤还打不过来。但李璟心里没底,茶饭不思,没多久就染上重病。依据自己的经验,他知道这位赵皇帝早晚会打过江来,自己死倒不怕,怕的是死后祖宗留下的家业不保;越想越难受,后来干脆饭也吃不下,每天只喝点水,没过多久,就一命呜呼了,享年46岁。李璟死后,李煜在金陵继位,在征得赵匡胤的同意后,尊父亲李璟庙号为元宗。

    风流韵事,妻妹竟是枕边人

    南唐后主李煜在历史上名头叫得很响,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好皇帝,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好词人。他曾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千古名句。自古才子多风流,李煜如此有才华,身边美女成群,自然也少不了风流韵事。据说,在后宫还传出过他与小周后、大周后的一则“丑闻”——亲姐儿俩,先后做了他的“枕边人”。

    小周后、大周后都是钱塘人,姐姐叫周蔷,小字“娥皇”,妹妹叫周薇,小字“女英”。说来很巧,上古的尧帝,也有两个女儿: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姐妹俩一块儿嫁给了尧的接班人——舜。大、小周后并没有同时“共侍一夫”,她们和李煜成亲,是一个在先,一个在后。

    姐姐周蔷先嫁入了深宫,她跟李煜非常恩爱,可惜身体不太好,一场大病让她卧床不起,不得不把娘家人招进宫伺候。于是,妹妹周薇跟着父兄有机会进宫探望姐姐。这一年,周薇刚刚15岁。李煜见这个小姨子长得就像一朵鲜花似的,而且还非常聪明,不免有些动心。

    和所有文人雅士一样,李煜迷恋辞赋、笙箫、醇酒、美色……普通人尚且乐此不疲,何况一国之君?喜欢吃喝玩乐的李后主最舍得在诗词和女人身上下工夫。此时,大周后卧病在床,他便开始惦记如花似玉的小姨子了。

    情窦初开的少女,很难抵挡这位风月老手的攻势,再说,李煜不仅是大权在握的君主,而且还是妙笔生花的才子,打着灯笼也难找,一般女子想勾引还没机会、没资格呢,周薇岂能拒绝?于是,两人很快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在后宫传得沸沸扬扬,之后又搞得满城风雨。

    李煜是位高产词人,每有新作,便迅速传出宫廷,流布坊间,成为当年的流行歌曲。忽然,宫廷内外唱红了一首《菩萨蛮》,歌词背后,藏着一张怎样妩媚的笑脸:“明月暗飞轻舞,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

    其实,词中这个“手提金缕鞋”、蹑手蹑脚跑出来幽会的小姑娘,正是周蔷的亲妹妹——周薇。李煜居然在老婆的眼皮底下瞒天过海,私下跟小姨子对上眼了。

    陆游的《昭惠传》披露了事发细节:周蔷病了,并没叫娘家人伺候。想不到,她竟鬼使神差地撞见了周薇——这就怪了,妹妹进宫探视,自己为什么事先不知道?姐姐满腹狐疑,便不动声色地问妹妹:“你什么时候来的?”周薇原本是私下和李煜来幽会的,由于年少,经历的事儿少,被姐姐一问,便羞红了双颊,如实招认:“已经进宫很多天了。”

    一句话,道出了真相,把周蔷气得半死,病情也因此恶化。从此,她便不再看李煜一眼,觉得他是个负心汉。964年,周蔷病逝,年仅29岁。南唐朝廷,隆重治丧,李煜还悲悲切切地写祭文、立墓碑,落款自称“未亡人”。“道旁多少麒麟冢,转眼无人送纸钱”,刚出完殡,南唐后宫就过起了花天酒地、歌舞升平的日子——968年,周蔷三周年忌日一结束,李煜就迫不及待地迎娶了周薇。这一年,周薇18岁,史称“小周后”。

    初冬的金陵,晴空碧透,喜气洋洋。南唐后宫,早就热热闹闹地张罗起来了。借红烛,观美人,新娘莞尔一笑,李煜喜上眉梢。他俩做梦也想不到,眼前的荣华富贵,已经没有几天了。

    卧榻之侧,岂能容他人酣睡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天下大小割据势力林立,他曾对手下说:“我常睡不着觉,因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此时,放眼天下,主要的几股势力有:武平(周行逢)、后蜀、南汉、南唐、北汉。这几股割据势力中,除了南唐较强大外,其余都比较弱小。为了一统天下,从赵匡胤登基的第三年(公元962年),北宋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开始逐步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

    吴越等降宋以后,可以说,北宋的统一战争,主要就是攻灭南唐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赵匡胤得以仰仗的两位重臣分别是曹彬和潘美。

    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开国名将,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过汗马功劳。曹彬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奉诏出使吴越,累官至引进使。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率军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升宣徽南院使。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率水陆军10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以功擢升枢密使,死后谥号武惠。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人,北宋开国名将。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后,受到重用,参加平定李重进叛乱,镇守扬州、潭州,累迁防御使。北宋开宝三年(970年),为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军攻灭南汉。后参与平南唐、灭北汉、雁门之战等重要战役,被封为韩国公。北宋淳化二年(991年)病逝,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武惠。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九月,赵匡胤派遣使者,要李煜入朝,李煜以生病为由拒绝。赵匡胤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十余万,三路并进,进攻南唐:东路吴越王钱俶作为升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率数万兵自杭州(今属浙江)北上策应,并遣宋将丁德裕监其军;中路曹彬与都监潘美率水陆军十万由江陵(今属湖北)沿长江东进;西路王明为池、岳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牵制湖口(今屑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

    同年十月十八,曹彬率水步军沿长江北岸顺流东下。南唐军误以为宋军例行巡江,没有任何防范,曹彬军顺利通过屯有十万南唐兵的湖口。之后,曹彬军突然渡过长江,袭占峡口寨(今安徽贵池西),后又轻取池州(今贵池)。曹彬挥师顺江继进,连克铜陵、芜湖、当涂(今均属安徽)等沿江重镇。十月二十三,宋军击败南唐军两万,夺占要隘采石,并架设浮桥。

    南唐国主李煜得知这个消息,不以为然,认为江宽水急,怎么可能架设浮桥呢。所以,他只派了镇海节度使、同平章事郑彦华,天德都虞侯杜真,分别率领水步军各一万去探个虚实,结果与宋军一照面,被打了个落花流水。次年正月,北宋军在鄂州大败南唐军。曹彬分兵攻克溧水(今属江苏)、宣州(今属安徽),主力攻打江宁。南唐十余万水步军阵于城下,企图依托秦淮水背城一战。

    为不失战机,潘美不待渡河船只到达,率部强涉秦淮河,并大败南唐守军。随后,他乘胜进逼城下,对江宁形成包围。

    开战之初,李煜自恃江宁地势险要,企图坚壁固垒,迫使宋军疲惫而退师,所以整日诵经讲易,不问兵事。后来,北宋军攻到城下,围城数月,李煜知形势危急,先是命侍卫都虞侯刘澄率军赶赴润州,加强江宁以东防御。刘澄抵润州,惧战投降,吴越军占领润州,江宁局势更加危急。李煜一方面急遣使赴开封和宋乞和,一方面又调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率湖口兵10万赴援。朱令赟恐王明军从背后切断粮道,迟迟不敢东进。经李煜再三催促,朱令赟才于十月率兵15万,搭乘百米长的木筏和可容千人的大舰出湖口顺流东进。朱令赟孤军乘大舰行至皖口(今安徽安庆西南,皖水入江口),遭到宋军阻截,不战自溃,混战中朱令赟被烧死。

    江宁孤城援绝,李煜再遣使赴开封议和,希望赵皇帝能收兵回去。赵匡胤的回复是:李煜侍朕如父,本来无罪。但现在天下即将一统,李煜仍割据江东,朕为天下百姓计,必须要过江。何况,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是震泺千古的名言,也是赵匡胤留给后人最出名的一句话。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十二,宋军渡过长江,包围金陵城。宋军先礼后兵,派人入城给李煜下了一道最后通牒:“请速投降,不日大军将攻城。”就在李煜纠结、犹豫的时候,宋军破城而入,南唐群臣有的投降,有的自尽殉国。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李煜率领群臣开门素服出降。南唐自烈祖李昪937年开国,到李煜素服出降,共存在了38年。

    宋统一江南后,实力大增。太宗赵光义决心继承太祖遗志,集兵攻灭北汉。北宋统一战争历时十八年,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千古词帝,不爱江山爱艺术

    在中国政治史上,李煜并不算一位明君,在位期间国势日衰,直至国破家亡,可以称得上是昏君中的典范。但在文学史上,他不但是一个大家,是一个时代的典范,也是一座让后人高山仰止的丰碑——尤其在中国词史上,更是被尊为一代词宗。

    李煜,本名从嘉,其父祖为显宦。他出生于七月初七,是李璟的第六子,文采斐然,却无意争权,但历史的戏剧性令他由老六转为老大,也是如此造就了他非凡的一生。

    李煜出生于七月初七,死于七月初七,而登基也于七月,似乎如同命中注定一般,所谓双娇配才子,李煜不仅享受荣华富贵,而且又有两个姐妹侧卧君王膝。

    据《南唐史》中所记载李煜“神骨秀异,目有重瞳”,其精通音律,善书法,能诗词,好读书,在书法上也是自成一家。但就是这样的一位才子成为了南唐最后一位皇帝。

    李煜在书法界享有盛名,算响当当的大家。他刚出道时,拜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为师,后来,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风格。作为皇帝,虽然李煜性格有些懦弱,但是挥毫泼墨的功力却彰显了大丈夫的刚劲与淋漓,像他的作品《春草赋》《八师经》《智藏道师真赞》等都堪称书法界的佳品。对其书法,陶谷在《清异录》中曾评价说:“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

    李煜不光爱好书法,而且还喜欢作画,在美术创作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如他的《自在观音相》《写生鹌鹑图》等几幅作品被曾为画中珍品,可惜因为战乱没能保存下来。对他的画,宋代郭若虚在《图书见闻志》说:“江南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精。尝观所画林石、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

    除了书法、美术,李煜在中国词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像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都是不朽的篇章,故李煜也被称为“千古词帝”。他还极力推广了澄心堂纸,与与大周后一同修补了《霓裳羽衣曲》。

    所以说,李煜不是暴君,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并不是以能不能吟诗作画为标准的。皇帝的正业是治国安民,而乱世中的帝王更应该具备较强的军事能力,否则只能任人宰割。不幸的是,李煜正是这样一个“不务正业”的帝王,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文学上,结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葬送在了他手中。

    国破人亡,生死七夕亦离异

    宋开宝八年(975年),宋朝灭掉南唐后,南唐后主李煜被押往汴梁向大宋皇帝赵匡胤请罪。对于这样一个人生结局,他并没有太多的心理准备。此时,九族性命都握在赵匡胤手中,他不敢对赵匡胤说半个“不”字,只好在哭拜了列祖列宗后,然后带着小周后等家族成员以及文武大臣启程北上。

    宋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带着小周后等家族成员,以及文武大臣一行作为宋朝的俘虏来到汴梁。刚下船时,李煜看到汴口有座普光寺,便想上去看看,陪从人员劝还是不看为好,李煜说:“我继位以来,你们整天不让我做这,不让我做那。现在国破家亡了,今日我偏做一回主!”李煜登上普光寺,远望江南,触景生情,泪流满面,长叹数声才下来。

    见到赵匡胤后,李煜吓得魂不守舍。赵匡胤低头问他:“这位可是江南国主?”李煜无言以对。赵匡胤知道李煜是个昏君,便厉声责问徐铉:“李煜今日,汝不得辞其责也!为何不劝李煜早入朝?以致刀兵齐发,百姓受苦!”

    徐铉向来能说会道,见赵匡胤没有好脸色,便说:“臣为江南臣子,自当忠心侍主,今日国亡,臣当死罪,请陛下诛臣以谢江南士民。”赵匡胤见他如此硬挺,大笑:“汝真忠臣也,以后事朕也要像事李煜那样。”

    赵匡胤也听说了张洎劝李煜不出降曹彬一事,又骂张洎:“如你不劝李煜死守,李煜也不会受今日之辱。”说完就把张洎在金陵时准备召援兵的蜡书丢到张洎脚下。张洎汗出如雨,顿首哭道:“此书是臣所写,但臣彼时尚事李氏,所谓忠犬不吠其主。今若得死,臣之幸也。”

    李煜写的一首好词,但口才欠佳。赵匡胤见他身边都是些伶牙俐齿的老江湖,便作苦笑状,随后把安慰徐铉的话又讲给张洎听。成者为王败者寇,赵匡胤还算是宽容之人,将李煜痛贬了一顿,封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并给了他“违命侯”的爵位。见赵匡胤没有要杀自己的打算,李煜顿觉宽慰了不少,事已至此,只能苟且活着。

    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时年方50岁的赵匡胤突然驾崩,死得很离奇,皇弟晋王开封尹赵光义(赵匡义)继位,改元太平兴国。

    赵匡胤的死因是宋史第一大疑案,野史传言赵匡胤死前把赵光义叫进宫去,身边没有一个外人。不知他们说了些什么,只是传闻外头的太监听到屋里赵匡胤大声说了一句“好做!好做!”然后赵光义放声大哭,赵匡胤就不明不白地死了。

    赵光义当上皇帝这年,李煜不到40岁,而他的小周后也只有26岁。赵光义那双色眯眯的眼睛早就盯上了小周后,于是打着让小周后等南唐“命妇”到宫中拜见自己后妃的幌子,召小周后进宫。李煜以为赵光义和赵匡胤一样宽厚,便让小周后去了,可谁知道这一去就是好几天。

    赵光义见到小周后,色不迷人人自迷。小周后吓得连连后退,抵死不从,赵光义便强行将其按到床上。小周后回到府中,这时李煜也知道宫中这几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垂头不语。小周后满肚子的委屈无处发泄,只好大骂李煜无用,让自己的人格受辱。国破家亡本来就够窝心的了,自己的老婆又被赵光义给糟蹋了,李煜欲哭无泪。

    之后,赵光义三番五次召小周后入宫侍寝,小周后不敢不从。回来之后就接着骂李煜,骂累了,两人就抱头痛哭。

    李煜在汴梁生不如死,忍受着亡国辱妻的人格污辱,郁郁寡欢,开始怀念起小时候在江南春色中纵情奔跑,在宫中为起舞的周娥皇弹琵琶,和小周后在小亭中饮酒的快乐场景。之后,李煜开始“重操旧业”,写词怀念故国。其中有首词《虞美人》就是这个时候完成的。原词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如此“明目张胆”地怀念故土,赵光义知道后,心里很不爽,心想:“你这个亡国之君,心里只有金陵,竟丝毫不把我这个大宋皇帝放在眼里。”同时,也为了霸占小周后,赵光义便起了杀心。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初七,这天是李煜的42岁生日,正值七夕。李煜也没怎么过寿,只是简单地吃了一口,这时赵光义派人送来一瓶酒,李煜跪拜后收下。不想喝完后不久,感到腹中一阵剧痛,头部和手脚开始剧烈抽搐,拼命挣扎了一会儿,便渐渐没了动静。李煜死状极为惨烈,头和脚蜷在了一起,佝偻成一团。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初七,一代词宗、南唐后主、大宋“陇西郡公”李煜,就这样惨死于汴梁(开封)。

    李煜死讯传来,赵光义猫哭耗子,辍朝三日,追赠李煜为太师、吴王,葬在洛阳北邙山。小周后看到丈夫的惨死,悲痛欲绝,哭了数日后,在丈夫灵前自尽。

    历史对于李煜的评价有很多,不管怎么说,他总归是个悲情人物。他本不想做皇帝,也不应该去做皇帝,该去做一个悠然自得的文人,但命运就是这么作弄人,其中的原委谁又能说得清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