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鬼谷子-内揵第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21世纪,怎样活学活用《鬼谷子》《易经》的回答是巽卦第三爻和第一爻变,两爻齐变为中孚卦,就是要取得人家的信任。一个游说者要游说一个目标,通常是有求于他,目标有实力,希望打动他,说服他,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一旦建立信任机制,就不容易被人家离间破坏了。在他做决策的很多选项中,他可能就优先考虑你,就像亲子之间,不容易被打散。那么,怎样达成这样的中孚呢?靠巽的功夫。乱世忧患九卦的最高深、最幽微的功夫,就是巽卦。巽卦可以“称而隐”,“称以行权”,权变无方,无形无象,很深入地掌握对方的想法,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即“申命行事”。

    我前面讲的鬼谷子的理论几乎都是如此,至于后面的理论也不外乎这一点。也就是说,要想成功游说一个目标,要预先下很深入的揣摩功夫。巽卦的下一卦是什么呢?就是兑卦。要说服对方,还要让对方内心欢喜,完全同意。“巽”就是“兑”的前置功夫,后面才是兑卦的话术。如果不下深入揣摩的功夫,你就可能永远被拒于千里之外,进不了门。就如巽卦的前一卦旅卦一样,失时失势失位,到处飘飘荡荡。所以,要由旅卦到兑卦,被接纳为自己人,成为可以推心置腹、谈知心话的对象,中间必下的功夫就是“巽”。《鬼谷子》就是在“巽”里面产生“中孚”。

    巽卦的第一爻,就是从旅卦完全徘徊在门外的外人,下决心打进核心,大概要准备的一些方案是:“利武人之贞,进退”。进去之后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可能会遭遇很多障碍,那就是第三爻,经常会出现瓶颈,以致没有那么容易成功——“频巽吝”,自己还得校正,做情绪的控管,深入再深入,揣摩再揣摩,修正再修正,见风转舵,不要太坚持自己原先的看法。既然离原来的预期还有很大的差距,那就慢慢对焦、调整,反正目的就是要取得中孚的信赖关系。一旦互信建立,后面的什么都好说。由巽至中孚就是我们学习《鬼谷子》的目标。再难的东西研究透彻之后,不断练习都可以潜移默化,至少可以达到巽卦的第四爻:“田获三品”。这是鬼谷子的基本功。

    《捭阖第一》是《鬼谷子》的开宗明义,其卦象就是循序渐进的渐卦,第一、二、三、六爻动。渐卦是一步一步来,不能急,然后一定要成功。在这一过程中,考虑得很冷静,步步为营。有时候遭遇障碍也不要硬冲,迂回一下,想清楚再往前推。渐卦经常是这样的,要止而巽,动不穷也,永远有后招。渐卦下卦为艮,内部的阻碍要突破,最后才会成功,不然就不会有第六爻的完胜:“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建立一个成功的模型,可进可退。循序渐进,是要非常冷静的。整个说服的方案要一步步往前推进,滴水不漏。

    渐卦让你冷静地观察,修正思路,掌握节奏。四个爻齐变就是节卦。你在说服、沟通的时候,节奏是由你来主控的,不会失序。恰到好处,不钻牛角尖,也不过火,节卦之后就产生中孚了。换句话说,“捭阖”是有韵律、节奏、章法的。

    《反应第二》涵盖面更广,因为它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了解过去、预推未来。要说服人家是有往来的,要看人家是什么反应,然后再决定要怎么应对,甚至对方还会隐藏自己很深邃的心意,你要想办法张开网,布局、试探,逼出对方真正的心意。人的一颦一笑,说话的声调,脸上种种丰富的表情,就叫象。象会变,虚虚实实,不定型,象在形先,但是象就是内心的征兆。诚于中,很难不形于外,你就要捕捉那一刹那,遭遇困难就懂得马上用更高的招把对方的真情逼出来。用心很深,观察非常细腻,绝对不能有主观的情绪。感情用事,自以为是,都是致命的。所以,对于《反应第二》来说,《易经》给出的答案是损卦,第二爻和第六爻动。损卦要懂得“惩忿窒欲”,嗜欲越浅,天机越深,才可以从中获益。损的目的是要获益,益卦就是随时调整,“迁善改过”。所有的“迁善改过”都建构在“惩忿窒欲”上。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要是你有主观的想法,一厢情愿,绝对看不清楚,反而落在人家眼里成笑话了。损卦的第六爻就是最好的结果,损极转益,第六爻单爻变是自由开放、君临天下,取得主控权的临卦。损卦从第二爻就开始,抑制自己不恰当的情绪,和第六爻一样都是“弗损益之”,单爻变是颐卦。第二爻、第六爻齐变就是复卦,复卦就是要掌握真相,穿透假象,直探核心。

    第三篇《内揵》,揵同“楗”,揵即锁,“内”指内心世界,从字面上理解,“内揵”即从内心深处锁住。“内揵”这个词用得很怪,大概是鬼谷子门下的这些人,其活动、说服的对象是那些掌权的国君,就看你能不能说服、打动他,让他充分信任、启用你。一旦说动了这些君王,马上就是白衣卿相,苏秦、张仪就是如此。但是,这样的白衣卿相一定会有一堆人嫉妒,毕竟很多人熬资历不知道熬了多久,都没有上位,结果一介布衣凭着两三句话就爬到上位,这些人一定会想办法来破坏,在国君面前毁谤、造谣。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你要让新的老板始终对你信任不衰,就好像你把他锁定了一样,不受挑拨离间,交情一下就卡得很深。

    要知道,人与人之间,尤其男人跟男人之间,情谊没有那么自然的,一定是从利益出发,从供需方面来考量。要使国君没有办法离开你,别人讲的话都没有办法产生破坏力,这就要“内揵”,不仅关了门还上好了门闩。就像老子所云“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在短期内建立一个别人没有办法挑拨离间、破坏的关系,就叫“内揵”。快速建立信赖关系,好像把他的心锁住了,从外面还看不出来,然后他心服口服,完全接纳你。商鞅在短时间内就让秦孝公产生了信心,然后授予他大权,让他推行震古烁今的变法改革,一下子平步青云。你看,他得面对多少人的嫉妒、破坏?不论外面的人怎么破坏,秦孝公依然坚持变法,这就不容易了。这就是作为一个说客非常重要的自保功夫,即重要的“关楗”是谁,你能把他锁定,别人再怎么破坏都没用。这种方法就叫“内揵”,给它上把锁,而且没有钥匙能打开。人都有嫉妒的天性,自己没有本事办到,看到别人办到肯定要嫉妒、破坏,见不得人家好,就拼命去搜集资料,捕风捉影搞破坏。只要那个“关楗”的人屹立不摇、信心不动,别人就拿你没办法。

    《内揵第三》,写在《反应第二》和《捭阖第一》之后,没有任何善恶是非的问题。这涉及建功立业,不是开玩笑的,至少要自保,因为你怎么知道信赖关系是不会变的?挑拨离间日久,能确保不生异变?就像曾参的妈妈,别人三次说她儿子杀人,她就不相信儿子了,吓得赶紧跳墙逃跑,对不对?还是老子高明,“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他都不用锁,是无形的,怎么会有钥匙呢?“善数不用筹策”,特别会算的人不需要占卦,不用筹也不用策,也能未卜先知。要知道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被破坏,只要有形的就可以被破坏。别人看到你一定要用筹策才能够“顺数知往,逆数知来”,他就会买通你身边的人把筹策丢掉,这样你就没有办法占卦了。假如你不用筹策都能未卜先知,对手即使把你的筹策都丢光了,你还是可以数往知来。因为你对任何东西没有依赖感,你的智慧是活的。这就是老子的智慧,“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还有“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跟人家结交,紧紧地绑在一起,并没有用绳子绑,就是解不开。这种铁打的交情,别人根本无法破坏。

    可见,内揵是永远都没有办法打开的,外面想破坏的人看不到那把锁在哪里。这都是巽卦的功夫,不知不觉中打了一个楔子进去,谁也拔不掉,而且还不知道楔子在哪里。

    关于“内揵”,南朝学者陶弘景注解道:“揵者,持之令固也。言君臣之际,上下之交,必内情相得,然后结固而不离。”也就是说,你要持盈保泰,要稳住这样的关系,要固持,让它永远不被破坏。君臣上下之交多危险,随时可能会被破坏,随时可能会被出卖。所以要“内情相得”,要掩蔽内情,让人家误判,伤害不到你,这样才可以如鱼得水。如果不相得,勉强凑在一起,绝对不可以成事。就像《易经》中的革卦所说的“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非冲突不可,一定在短期内就会有剧烈的变化。而睽卦的“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纯粹是同床异梦,看着在一起,其实离得好远。这些就是内情有问题。不了解内情的,还以为是牛郎织女或者金童玉女,其实已经是怨偶了。内情,别人不会知道。相得,然后结固,这样的结交才坚固而不离,永远也打不散。要知道,人跟人能够互信几十年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管是夫妻,还是亲子、朋友,能互信多年不易。花无百日鲜,人无千日好,尤其是往来的频率高,更难长期互信。很多形式上的东西,如果你没有真正从内心搞定,那就通通不可靠。结婚的可以离婚,签约的可以撕毁,说的话可以不认。“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系辞传》)。说不说都可以,“或默或语,或出或处”,这种交情才不会被破坏,其他的东西通通不可靠。

    (一)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这几句颇有诗的韵味,这个鬼老头还有点摇头晃脑的意趣。人确实是这样,尤其涉及领导管理的事情,有时候真看不懂:到底谁是他的心腹?谁是他的爱将?他到底听谁的话?挤在他身边的人,可能他讨厌得要死,根本就不信赖;而看不到的人躲在后面对他影响很大,随便吹吹枕头风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君臣上下的事情是很难说的,“有远而亲”,有的离他好远,几年也没见一面,也没有看他召见,怎么关系那么亲呢?“近而疏”,有的人明明离得很近,关系却疏远得很。办公室就在隔壁,就住上下楼,都不讲点真心话,还有深刻的矛盾。离你越近的越疏远,看着就烦,看着就讨厌;离你越远的,反而亲密得很。这种事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有远而亲,近而疏”,尤其是君臣上下之事,万般不与政事同,有太多的利害在其中。就像《易经》的一个卦中,二爻(地方大员)、五爻(君主)“远而亲”,四爻(朝中大臣)、五爻“近而疏”。当然也有相反的现象,即四爻跟二爻争宠的时候,会把二爻完全排除在外,和五爻成为一个共犯结构。所以这里说“有”,而不说“全”,也就是说走得近有时会很亲密,就像穿一条裤子一样,一起贪污。而有的则不是,因为二爻离君主远,故多誉(有好声誉),而四爻是近臣,伴君如伴虎,故多惧(战战兢兢),是不是“远而亲,近而疏”?面对这些状况,你就要研究,“就之不用”,要迁就、屈就。天天往来、天天见面的,听不进任何谏言,找领导人也没有用,因为他不会用你的。“去之反求”,有时候离开领导人好远了,领导人却用快马把你追回来。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就是说某人向国君进谏,被弃而不用;离开国君,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老子换一个地方去游说,结果没出国境就被国君追回来了。这就是“就之不用”,反而坐冷板凳;“去之反求”,反被国君快马追回重用。

    “日进前而不御”,天天就在君王面前,反而得不到重用。“遥闻声而相思”,有的人只是远远地听到有大才,国君就好想与那个人见面。可见,人性很复杂,也很有趣,天天在眼前的东西太容易得到了,反而不要,非得去追慕一些遥远的,甚至没见过面的。就像秦始皇想见韩非,没见到韩非的时候,读了韩非的书,马上变成韩非的第一号粉丝,想办法把他弄过来。等到韩非来了,一看他讲话结结巴巴,结果不但没有重用韩非,还受了身边虎视眈眈的李斯的怂恿,杀了韩非。换句话说,表面上的那些距离,可能都不是真相。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这些都得给它研究清楚,不然你永远也看不透。

    下面就有一个结论告诉你了:“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任何事情都有一把无形的锁,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联结。所以,我们要把人家锁定,要不然心里就觉得不安全。我曾经去过不少风景区,到巅峰的时候,正想看风景,发现那里系着一堆锁,都是男女的同心锁。一把外在的锁真的能锁住一生?真要去调查的话,我估计很多锁都白锁了,以大地山川为证成了笑话。人生不就是这样吗?男女之间互相太喜欢了,不是弄同心锁,就是在身上刺青,还刺在很重要的地方。万一不在一起了,刺青怎么办呢?要是下一次找的伴侣的名字有一点相同还好改,一改就改过去了,要不然又得挖刺青、重刺。所以我建议这些人刺青前考虑考虑,看看有效期有多久,不然刚刺完,余痛未消就分开了。刺青的时候保留一点变化的弹性,要知道《易经》中说爻变就爻变,说卦变就卦变,卦中还有卦。这些外在的锁都不是内揵,只是外揵而已,是贴纸,一撕就撕掉了。“事皆有内楗”,这才是高手。要做到这一点,就得“素结本始”,平常就要下功夫。不要事到临头才想办法去表态、套近乎,内揵的功夫是不知不觉中下的,早就在布局了,别人却都不知道。一切都在平常下功夫,每天做一点,时间长了,关系深刻到别人想破坏都不行。

    那么“素结本始”,要结什么呢?“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或结以道德”,这是最高的,属于道义之交,他们在这方面有类似的水平,所以彼此欣赏,彼此推重。在道德上来交,这是最根本的,很纯粹。“或结以党友”,同党、朋友,有共同的利益,属于利益之交。党友有好有坏,东汉就有“党锢之祸”,明朝的宦官结党被称为阉党,朝中清流也有党。“或结以财货”,这直接讲了,他们之间以财物结交。这种结交有时难免提心吊胆,像有些人不敢把钱存入银行一样。现金放天花板上,放床底下,一旦被揭发,把天花板一顶,就掉下来了。“结以财货”的利害关系太深了,一旦发生事情,就是共犯结构。“或结以采色”,有的人以美色、娱乐相结交。那种美女开路、裙带关系都属此类。

    上述这些关系中,只有以道德相交的关系相对来讲没有问题,但是“结以道德”的恐怕很少,“结以党友”的还不一定做坏事。“结以财货”的就很难突破了,“结以采色”的也很难过关。权钱的交易,哪里跑得掉制裁?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这种关系不是轻易可以破坏的。只要“用其意”,意念动一动,想进去就进去,想出来就出来,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靠近就靠近,想离开就离开,要人家征召我,他就征召我,要人家想我,他非想我不可。这就叫“用其意”。一个眼神都能杀人,可以让对方急得跳脚,这就是懂得内揵,而且那种“结以”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不见得只有一种。这些关系外人看不出来,他就算破坏了其中的一个关系,还有好几个更重要的关系存在。好几层关系,就是人际网络,布局严谨,外人绝不可能破坏。

    关系一旦锁定了,根本不怕人破坏,即内揵成功。接下来鬼谷子就举了一个自然界的例子:“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蚨母”,即青蚨,一种昆虫,形似蝉而稍大,陶弘景注解说“似蜘蛛,在穴中”。如果它的幼子被偷取,蚨母不论远近都会飞来相救。还有研究说,蚨母住在洞穴中,非常有安全意识,它要出去的时候,为了保护幼子,洞口一定掩盖得很严密,别的动物无从知晓。所以它进也好,出也好,别的动物无法端掉其巢穴。蚨母养它的小孩,善用盖子把洞穴覆盖起来,好像逃生躲避的地下室,出入往来,不留任何痕迹。可见,它知道外面充满了敌意、杀机,所以一定要无形,让敌人找不到入口。它不在时,敌人没有办法进入巢穴。“出无间”,出口没有缝,人家没有办法破坏。“入无朕”,“朕”即征兆,也没有任何征兆,它又进去了。人要是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别人都没有办法端掉你的大本营,因为根本就不知道出入口在哪里。入穴出穴,防身有术,而且“独往独来”,谁都不能掌握你的行踪,都不能把你封杀,想出来就出来,想躲起来就躲起来。我们都知道,人生在世,尤其是身处乱世时,平时就要多准备一些资源,如狡兔三窟,只挖一个穴是不行的,最好中间还坑道相连。当然,洞穴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在下面是安全,猛兽进不来,但是藏在洞穴中,对外面的情况就不能掌握。万一你要再钻出来,刚好人家躲在那里守株待兔,怎么办?人生会遭遇一波又一波的振荡,所以,还要准备避难的高地,视野辽阔,跑到上面谁也奈何不得你。看来,我们得跟蚨母学习,母爱太伟大了,它为了保护小孩,都懂得用心机,敌人都不知道它的巢穴在哪里。还有“独往独来”,别人无从把握其与谁交往,因为他的交往是无形的,不着痕迹,就不会成为破坏的对象或者怨谤的对象。

    (二)

    内者,进说辞也。者,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往应时当也。

    下面就要解释名词了,什么叫“内”?什么叫“揵”?“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怎么才能打进这个楔子,使得关系这么深、信任感这么强呢?“进说辞也”,要向实力派人物游说,提出你的方案,打动这个实力派人物。不然你怎么打得进核心,让他和你的关系这么近呢?所谓的揵,就是运用你的谋略,对方有重大疑难问题,跟别人谈都无从解决,跟你一谈,如茅塞顿开。就像商鞅跟秦孝公谈了三天三夜,都忘了吃饭睡觉。“揵所谋”,一定有谋略,而且那个谋最好不要让别人知道。法不传六耳,一些绝对的机密不能为外人得知。这就是“内揵”。

    “欲说者,务隐度”,要说服人家,务必悄悄地猜测人家的心意。“机事不密则害成”,一定要揣摩上意,搞清楚君王真正的想法。“务隐度”之“务”,就强调绝对要专心致志,说服人家,千万不要打锣打鼓,一定要自己揣摩,料算精确,“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计事者”,尤其谈一些机密的国家大事,“务循顺”,要依循君王的意愿,了解其心里真正想干的事。《韩非子》中有一名篇《说难》,“说难”就是揣摩上意,不要搞错了。君主表面说的可能不是他心里真正想的,有时候甚至会说反话。所以你要打中他的心坎,了解他真正的企图,这叫“隐度”。隐,就是还不能够公开,自己要在心中算计,随顺君心。顺君意、度君心,才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结果。

    “阴虑可否”,还没正式开谈时,先要想自己的说法能不能说服他,他会说yes,还是no,自己要去猜想。假如还没有把握,那就搜集情报,再试探。前置作业一定要做好,说出来的方案没有任何一句废话。“明言得失”,直接提方案,告诉君主这件事情的得失、吉凶、成败如何。毕竟很多事情不会全得,也不会全失,有得必有失,有利益必然有风险,要很明确地分析给他听,不容含混。前面的“阴虑可否”是心理活动,后面的“明言得失”是实际建议,不能啰唆,不要长篇大论,半天不进入主题。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要求所有的工作团队都要做到在限定的时间内或在一张纸上,把要汇报的事情统统讲清楚、写明白,如果有必要再用附录。不要等到看完你这一篇伟大的报告,德国军队都打进来了。其实当老师的也一样,学生写论文,你认为老师都会看完吗?如果老师看了你前面三五段还不知道你在扯什么,保证是叉叉叉。所以一个说客要练习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谈话对象的注意。“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之后,就是“以御其志”,要弄清楚他内心真正想干啥。志乃人心之所主,人一生就是有某种志,百折不挠都想要完成。志是人内心的主宰,你要充分掌握、控制,这就是最高的领导统御。领导统御不只是上面管理下面,也可以针对君主,完全清楚君主想什么,就能够“御其志”。

    “方来应时,以合其谋”,以道术进言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国君问你意见时,他心中肯定是先有想法的,不可能说一片空白,什么事情都丢给幕僚,他自己也有一些谋划,只是没有把握。君王首先会自问应该怎么办,没把握时,再去问周边幕僚。还不行的话,再做一点民意调查,再不行就占卦问天了。所以你先要搞清楚,君主没有把握才会问你,不然他干吗问你。这时你要进献合于君主意向的谋略。国君把握的是大方向,有很多细节没有考量到,你所进献的方案除了要应时,合乎时之所需,还不能跟他的腹案偏离太远。《孙子兵法·始计篇》就说,作为大将,要说服国君,就要站在国君的角度去谋划。国君有治国平天下的方案,希望大将能帮他完成。“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换句话说,你想争取一份工作,想运用这个资源,就要合君之谋。如果你说的跟他想的南辕北辙,那就白费心机了。

    “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详细地考虑后再来进言打动君心,劝言也应该适应形势所需。要非常详尽地思索,周密地谋划,所有的想法、谋划刚好卡住君主的需求,你们就绑在一起了。如果你不管他心中有什么想法,就乱给人家建议,肯定要撞墙。所以要思虑周到,要恰当,要适时,然后去回应君主。

    (三)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夫内有不合者”,如果经过试探之后发现判断错误,没有那个客观条件,“不可施行也”,那就不要实施。“乃揣切时宜”,就要揣摩切中形势。也就是说,还要合乎时宜,这是最重要的。“从便所为,以求其变”,原先的方案有问题了,那就要调整,千万不要拘泥于原先的方案。因为不可施行,故要随机变化。双方谈得不爽,假定还有机会的话,那就要随机应变了,才能让谈判具有可操作性。这里要变的是你自己,不能说绝对不变,而是要随时调整。一个方案就可以打通关的,这样的事情很少。这就说明了临机应变的重要性。敏感度非常重要,在对话的过程中,要学会察言观色,随时都能体察你讲的那些话有没有打动对方,如果发现不对劲,那就得赶快调整。对于这些未知的变数,事先都要做心理准备,原先的方案可能要进行大修改。凡是这种重要的说服过程,都是希望对现状进行重大改变,中间不知道要改多少次。很多创作也是这样,最后的定案跟原先的草案,有时相差很远。这就是《易经》革卦所说的“革之时大矣哉”,如第三爻“革言三就”(意即多听、多试、多调整),就是要取得对方的信任——“有孚”,第三爻爻变就是随卦,强调调整的弹性——“以求其变”。发现不对了,就不要坚持原来的方案,赶快调整。像巽卦也是特别会调整的:“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所有调整不能偏离时宜、时变,要便宜从事,怎么方便,怎么合适,就怎么做。不要钻牛角尖,不要把一些空的理论架构往上套,要随时调整。只有经过多次的修正、试探、调整,才能取得成功。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就是如此,他可以朝秦暮楚,既可以纵,也可以横。那些游说君王的策士,在游说君王时,只要能让国君如愿,随时都可以换一个说法。如法家的商鞅入秦时,先讲帝道,秦孝公没兴趣,边听边睡;然后就讲王道,秦孝公兴致依然不高;最后就讲霸道,要变法强国,孝公来劲了,一个越讲越欢,一个越听越迷,竟然数日不厌。由此,君臣一拍即合,开始变法强秦。商鞅游说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随时调整方案,如果他坚持帝道或者王道,秦孝公会听吗?

    “以变求内者”,以变来求人家接纳,然后你才能够打进去。“若管取揵”,“管”就是钥匙,就像用钥匙打开锁一样。想打开他的锁,就要有一把钥匙。每个人都有锁,每把锁都有钥匙,所以不要用错。一旦打开他的心锁,下面就可以畅谈了。“言往者,先顺辞也”,游说之前,要阐述形势,分析得失,就得涉及已发生的事情,那就跟他讲讲这件事情的沿革,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要言不烦,要用“顺辞”,即顺从君主之意的言辞。当对方清楚到一定程度了,“说来者,以变言也”,讲未来可能的发展,在掌握基本方向的前提下,要用灵活应变的方案来应对,以留有变通余地。这里的“变”也包括一些重要的关系人的反应,你的出招因他的反应而变,不断在变。

    “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善于应变的人,要熟悉各国地理形势,精通天文以及四时的变化,这样才能役使鬼神,与阴阳之道相合,从而对牧养人民有充分的把握。这一句话当然不是迷信的观念,也不是在施法。天地人鬼神、春夏秋冬、土地民众,他们的变化都要掌握,这样才能够充分控管,不至于失控。

    “见其谋事”,言谈之间,通过对方做事的方式,可以预见其谋事的方式:怎么解决问题,都显现在他的政绩或者危机处理上。再加上你和君主的一对一的谈话,不是更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个人吗?看他怎么谋事,就“知其志意”。人会谋划,会思考应该怎么做事以推行自己的主张。要知道人的志跟意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尤其作为君主,更是不会轻易流露出来。但是我们凭君主如何谋事,就可以推测到他的志意是什么。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你要了解这个人的志意,就看他怎么谋事。做事情不能马虎,前面一定要谋,看他怎么想、怎么做,做的结果是什么,我们才能够了解他,推动他后面的志意。

    “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有些人自诩聪明,觉得自己完全了解决策者的想法。但是由对方后来做事的表现,发觉自己判断有误,不合君意,那一定是情报搜集有问题,了解对方还不够透彻,可能还有一些关键的信息没有真正掌握。人要全知好难,兵法说打仗要知彼知己,还要知天知地。如果关键的信息你不知道,当然是“事有不合”,不应对就不能成功。打仗是用力量来合,说客是用说来合,“有所未知也”,这一点必须承认。“不合”,就是情报掌握不够,“有所未知”,看着是合了,怎么没有进展呢?其实还是有不知的地方。

    “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不希望双方结成同盟,对君主的意图表面亲近,背地里却疏远。“阳亲而阴疏”在政治上、在聘雇关系上是常有的现象。表面上,不管周遭有没有人,都显得跟你亲近,但是心中还有一些顾忌,或者是“阴疏”,实际上他跟你还是疏远的,他没有真把你当自己人。他显现的态度就是“阳亲”,表面上跟你很亲,虽然你已近乎变成幕僚团的一员,变成了重要的军事顾问,但他实际上还没有把你当身边人——“阴疏”。

    表面上是亲近,实际上是疏远,一时半会儿很难识别,所以“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事有不合者”又出现了,前面说的“事有不合者”,是看起来君主不是完全满意。“圣人不为谋也”,对这种谈判失败的,人家并没有真正从心里接纳你,这时作为一个专业的说客,任何谋事、谏言,都要考虑放弃,因为毫无意义。你即使变成幕僚团的一员,但是并没有变成君主的谋主。一定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可能是你的问题,也可能是他的问题,也可能还有第三者。“圣人不为谋也”,别花脑筋了,不要白费力气了,想问题、斗心机很耗心力的。发现不对了,发现人家表面笑、实际冷,“圣人不为谋也”。天底下那么多地方,一定要待在这里吗?

    (四)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以待决事也。

    然后就解释了,为什么前面距离很近,“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故远而亲者”,为什么实际的时空距离很远,而他们却那么亲近呢?那是因为“有阴德也”,他们的关系之深,超乎你的想象。他们暗中心意相通,即“阴德”。

    “近而疏者”,那些关系亲近反而被疏远的人,就像办公室就在隔壁,关系却很疏远,因为“志不合也”,和君主的心意不能相通。志不相合,说明不是同道、同志,难以心意相通。找到一个真正的同志很难,因为真正的同志,有共同的想法,做事的风格也很接近。《礼记·儒行篇》就讲:“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作为儒者,有同样的师承,以同样的风格共事,营道用同一套办法。就像儒家有儒术,道家有道术,佛家有佛法,这就是同志。如果行事风格差异太大,就没有办法长期合作,最多只能风雨同舟,互相利用一下。所以说真正的长期合作,要求是很严格的,还真的需要有缘。“志不合”,那怎么行呢?《说文解字》解释“儒”字的特有含义,说是“术士之称”,当然不是江湖术士,而是强调做事情讲方法。“术”就是要实践,要设计出起点在哪里,目标在哪里,怎样的路线可以达到。换句话说,如果做事情没有道道,没有策略,也不讲方法,就不能称儒。

    “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已经那么接近了,很迁就他了,结果还是不用我的谋略,这是因为提出的策略没有得到他的欢心与认可。“策不得也”,当然不会用你,尤其在战国时代,国君都是要用有用的人才,一切都是很现实的。

    “去而反求者”,刚开始大家接触不良,最后你离开了,跑得远远的,这个君主反而想办法用快马把你追回来了,什么原因呢?“事中来也”,你原先的预测对了,灵验了。“来”就是未来。当时跟君主谈的时候,事情还没发生,提出的一些形势分析和预测,君主不相信,觉得荒唐,不采纳你的意见,那就再见了。没想到还未到边境的时候被他拦下来了,因为事情已经应验了,谁都没有料到的,你料到了,那君主就要把你追回来。这叫“去而反求”,一切以结果论。

    “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天天见面,就是不用你,因为所有的策略措施都不合君心,与其想法不契合。“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以待决事也”,隔那么远,还能让君主听到好名声的人,是因为其谋略合乎君主的心意,君主等待他来决策事情。“遥闻声而相思”,听起来很美好,是一个国君求贤若渴的表现。问题是有时“遥闻声而相思”,到最后发现“日进前而不御”,这就叫得不到的特别渴求,到手之后就特别失望,即“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现代很多的粉丝情结就是因为缺乏了解,等到见面的时候特别失望,偶像变成了“呕像”。

    (五)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万物。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如果找不到双方相似的地方就仓促谋事,必定会遭到人家的排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一定要有一些类比,察言观色也是类。“类”都不懂得运用,就瞎干,结果一定是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成,会踢到铁板。“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没有掌握他的七情六欲或者真正的想法,就胡乱去说,一定会被人家拒绝。“见逆、见非”,都是失败,因为没有“见其类”、“得其情”。《易经·系辞传》说“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就是伏羲画卦的依准,我们学卦就得有这个本领,晓得这个类,才懂得是怎么回事。还有“得其情”,一定要完全掌握对方心中真正的想法,不然你没有办法控制事情的发展。你都不知道他真正要什么,怎么去进行下一步呢?

    “得其情,乃制其术”,得到对方真正的想法,才能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一旦取得主导地位,对方就非听你的不可。你就可以自由出入,想走就走,想留就留,还有可以轻易地与对方在内心结交,使其敞开心扉。可见,情是人最大的弱点,就像一把锁,一旦控制住,开关都掌握在你手中。当然,这也是一个说客的自保手段:刚开始时,对方完全听你的,你可以操控自如;即使哪一天对方烦你了,你觉得不想干下去了,依然可以打开这把心锁,离开对方。什么时候出入、揵开,都由你来决定,而不是由老板来决定。任何一个国君或者老板,时日一久,对于身边的人不可能一直信任,旁边一定有人进谗言、搞诽谤,所以一个成功的说客要“开除”老板,不要等到被老板开除。有这种自由度,都是“因其情乃制其术”,对方的弱点你都知道,“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圣人能成就事业,就是因为预先知晓事情能否有进展,如此才能驾驭操控万物。这就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要抢先知道,要做先知。对万事万物,我要把它锁上就锁上,锁了之后没人能把它打开,只有我有那把钥匙。看来,交朋友,不要交鬼谷子之类,一旦被他控制,就麻烦了。这种人真的不会感情用事,很冷静,能够充分掌握主动权,什么事都比人家先行几步,早就布好了局,在进的时候,就已经预留了退路,所以走的时候风风光光,不留任何遗憾。

    (六)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测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这一段很像商鞅说秦孝公,是一个经典的说客策略,包括三个步骤。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由”就是按照哪一条路子走,顺着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这些方面来进言。先讲好的、冠冕堂皇的,什么人权、自由、民主等。“先取《诗》《书》”,《诗经》和《尚书》是当时大家熟知的经典,是大家引经据典的材料,引用其中的语句,自然让人信服。“混说损益”,还不纯说,要混说,加加减减,加油添醋。反正只要言之有据,合乎自己讲的目的就行,然后对方一定听我的。“议论去就”,决定自己留下来还是离开。这是说客的基本功,不能只有诈谋,冠冕堂皇的、合乎国际规范的都得用到,还要懂得混说,要用什么,不用什么,“议论去就”,要去还是要留,都得有把握。

    “欲合者用内”,如果你接触这个君王,觉得可以共大事,就要用内揵的功夫,机不可失,非把这个国君的心打动不可,让他绝跑不掉,老子就要借你的势来成事。同时,国君觉得你魅力无穷,对你言听计从,你就成了头号军师,如鱼得水,就像刘备对诸葛亮一样。“欲去者用外”,如果你在谈的某一个阶段发现不对劲,比如不大喜欢跟这个人长久合作,也很难长久合作,说不定将来有“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或者这个人是扶不起的阿斗,总有一天你要离开,那就不要再拉近关系了。所有的筹码不要乱用,注意力要摆在外头,说不定还有别家老板适合你。退一步海阔天空,此时就不要再进一步了,统统用虚招,开始往外做部署。在任何一个团体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人曾经很重要,如果他有一段时间开会也不来,或者来一下也是一直看表,说今天有约,就先离开了,这就是在“用外”,准备另谋高就了。“欲去者用外”,“用外”有什么好处呢?既然不愿意在这里再深入发挥你的长才,就不要再深入,将来离开的时候,也不会知道太多不应该知道的东西。如果决意要走,还拼命往里面钻,等到什么机要都知道了,人家还会放你走吗?“欲去者用外”,既是自保,也是职业道德。一切到此为止,不要知道太多内情,人家告诉你都要说没兴趣,不然知道的机密太多,要走的时候也走不了。一旦走了,还得小心被灭口、被追杀。

    “外内者”,不管是再深入,还是想抽腿,“必明道数”,不能乱来的,都有道,还有数,都可以算的。“揣测来事”,未来的事要先揣摩,“见疑决之”,还有想不通的,一定要决疑。对于学《易经》的人来说,这是基本功了。“策无失计”,所有提出来的完整方案,绝对不会遗漏。这里的计包括进言和遁退,想闪的,“走为上策”,绝不会算错。“立功建德”,功德就是这么建立的。进退有序,好来好去,进以正,退也以正,很不容易。怎么算都对,百发百中,替自己算也对,替别人算也对。最糊涂的就是替别人算都对,替自己算却错了。好多人都是这样,如勾践灭夫差后要文种自杀,文种还至死不悟。这一段在《史记·勾践世家》中记载得很详细: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治名入产业”,这句话的“名”应该是有问题的,应该不是名分的“名”,而是老百姓的“民”,即帮助国君治理百姓,使百姓有固定的产业。如果民不聊生,就会引起内乱。如果更具体一点,“入产业”就是税负千万不要太重,最好能减税。要刺激生产,门槛不可以太高,税负不要太重。“曰揵而内合”,这叫作巩固与君主的内部关系。这就是和君主的关系很近了,缺你都不行了。就像管仲已经完全“内揵”住齐桓公,所以他就可以做到“揣测来事,见疑决之……”,谁问他都可以很好地解决,以致富邦强国,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使齐国称霸,“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在《管子》中是最实际的内容。这就是“揵而内合”,是内揵最高的表现。

    “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如果你辅佐的老板不是齐桓公这种人,而是昏君,“上暗不治”,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下乱不寤”,下面也是乱哄哄的,没有办法使之清醒过来,就“揵而反之”。领导人昏庸,下面也是乱得一塌糊涂,那要做另外的打算,何必蹚这个浑水呢?何况战国时期很多说客是外来的,有必要蹚这个浑水吗?这时要准备全身而退的策略,因为不会长久,要考虑不能长久之计。发现这个人不行,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辅佐对象,跟他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完蛋,那就准备退路。

    “内自得而外不留”,对于那些内心自以为是而不采纳外人意见的老板,外面所有的高手、有才干的人,统统留不住。和这样的国君共事,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将来必定会出事。一个人刚愎自用,自以为是,高手一般都待不久。这时候怎么办呢?“说而飞之”,妙哉,继续说,不动声色,但是知道相处不能长久,只能给他灌米汤,跟他讲一些空话,把他搞得晕晕乎乎的。趁他还在晕的时候,你赶快自己想办法。反正没有办法救他,他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那就让他更糊涂吧。“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如果发现跟错人了,不能说走就走。而且国君还糊涂,还来找你,也没有关系,就迎上去,让他用你。在做了这些动作之后,虽然你心里犯嘀咕,还是要做最后的诊断,看看这个笨蛋到底可不可以驾御。如果经过这样的接触之后,发现还是不行,不可救药,“若欲去之”,自己想闪人了,“因危与之”,“与”就是交还职权。这样一个老板,怎么样也搞不好,那就不必跟他共生死共进退。他要你建言你就建言,他要你帮着办点事你就办点事。如果最后发现还是失控,没有办法起死回生,这个国家变得危险了,扶不起来了,那你就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辞呈,把那个烂摊子丢给他。在危局之下,既然没有办法帮他了,那就要懂得撤退,甚至还可以给他推荐一个更“好”的、当然也是更坏的臣子。“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或去或留,像圆环一样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转换,没有人知道你有什么打算,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懂得全身而退的大法则了。这个鬼谷子,这些话他肯定是对学生都明讲的,不但讲,还发挥,举很多案例。所以,他的书后来怎能不成为禁书呢?秦汉以后,皇帝最看重的是臣子的效忠,不效忠还糊弄,绝对不行。鬼谷子的说法可谓大逆不道,难怪这些个皇帝要禁他的书。合则留,不合则去,说明在先秦的时候读书人的自由度很高,只是在秦汉之后,皇帝是最不喜欢看到臣子有这个想法的。

    “退为大仪”,哪个人能够不留退路吗?《易经》的大壮卦血气方刚,乱冲乱撞,啥事也不能成,大壮卦的另外一面就是遁卦,要预留退路。有的貌似一家人,其实可能终身没有合作的可能,因为家人卦的另外一面是睽卦。那就不要勉强了,但是你发现睽之后,也不必公告天下,自己心里有计较、有安排就行。我们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职场的历练,离职的时候,或者离开一个待了很久的地方时,能不留遗憾、不撕破脸,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知进知退,知存知亡,也是内揵的关键。想要就一定征服他的心,不想要就一定让自己走得冠冕堂皇,而且有情有义。如果在你待过的地方,都吵得面红耳赤,那你的未来就有一点麻烦了。别人就会以此做文章,至少封你一个外号叫“老板杀手”。人的去就,假如自己不讲,将来甚至传记都不写,回忆录都不写,我们这种看戏的,真知道人家为什么要去、为什么要离开吗?不知道。不知道就算了吧,当事人知道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让别人知道呢?

    这一篇讲完了,从《易经》的角度来说,“内揵”就是屯卦的第五爻:“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锁定君位。第五爻变就是复卦,屯中有复。屯卦第五爻是资源有限,可以帮他一点忙,但没有办法帮到大忙,因为“大贞凶”,这个国君是朽木不可雕也,帮他自己也会卷进去一起完蛋。辅佐这样的人是“施未光也”。所以自始至终一定要掌握君位的真相,掌握真相就是复卦,复就是果肉里面的核仁。你要完全了解君王的资源,以及可以合作到什么地步。不是完全不能干的情况下,可以干到什么程度?千万不要用力过度。这就是《内揵篇》的言外之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