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右主位。
“安徐正静”,指国君或者领导人必须保持安稳、冷静。“其被节无不肉”原为“其被节先肉”,但是后者意思是先吃肉,这当然是不可能的,绝对是有问题的。陶弘景注解这一句说:“被,及也;肉,肥也,谓饶裕也。言人若居位能安徐正静,则所及之节度无不饶裕也。”“被”,就是及,即教化可以泽被天下。“肉”就是费,代表富饶、充裕。“节”,指任何事情不要过或不及,要恰到好处地把事情处理好,既漂亮,又有规范,时间、行动的节奏恰到好处。“其被节先肉”,他所能够达到的节度先肉,这就有点讲不通了。故陶说《道藏》本有错字,应为“其被节无不肉”。意思就是影响力达于节度,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而且很宽裕、从容。像《易经》中的益卦讲“长裕而不设”,在乱世中,“长裕而不设”的忧患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其前面一定要损,一定要“惩忿窒欲”。人的欲望、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的控管,就会出事。不经过损,损之又损,就不可能获益;没有无为,就不可能无不为,这些都涉及修为。领导人的修为,能够做到从容、宽裕的节度,因为“安徐正静”。“徐”,慢慢来,急躁没有用;“正”,不能走偏路,正路有时候不会那么快达到,好事多磨。“静”,安静,要“致虚极,守静笃”。一个领导人居于君位,不管碰到什么困难,依然很镇定,做事情就不会失节,而是恰到好处,影响力所及都合乎节度,结果没有不圆满的。损卦是“德之修也”,才会有益卦的“德之裕”,而且还不是偶然得到,是“长裕而不设”,怎么做都对。
“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我们先看后两句的意思,即自己则平心静气,坐观其变,等待对方倾覆、损毁。人的起心动念要虚、要平,耐心等待对方的倾损,这就说明在任何状况下,都要镇定、虚心、平易,等待我们讨厌的对方灭亡。因为对方可能很毛躁、很霸道、很离谱,既然不是“安徐正静”,处事一定不圆融,迟早会出事。我们不要着急,不要和他争,就等着看他灭亡。造成对方倾覆的结果,其实就是因为“善与而不静”,对方的领导人虽然很霸道、嚣张,但是没有沉静的功夫,而又出手大方。“善与”,给这个人好处,结交那个关系,但是做不到真正的静。而“虚心平意”的领导人,他“安徐正静”,那么他做事绝对合乎规范,处理得很圆融。有些人看着很大方,给这个、给那个,到处都是朋友,其实是组成了一串粽子,形成了共犯结构。但是修为不够,做不到真正的沉静,常常希望用最简单的方法去把问题给解决,这就难免夜路走多了,常常会碰到鬼。所以,我们看到这种“善与而不静”的领导人,即使他在成功的巅峰,我们也不必急。也有的版本把“静”当成“争”,变成了一个优点,善于布施,不跟人家争。这样的话,“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就得换一个说法了。我们且不管,还是照前面的讲。“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这两句话就是一个对照,一种是一个领导人“安徐正静”,没有什么事情会让他气急败坏、大难临头似的,什么事情他都能处理得很好,“其被节无不肉”。另外一种人属于枭雄型,“善与而不静”,他就是做不到真正的静,故我们暂时“虚心平意,以待倾损”,等到他势盛的时节过去,就会出事,造成他最后的灭亡。我们中国人都有这种等待的功夫,不要求在每一次较量的时候都获胜,甚至我们常常忍辱包羞,常常受挫折,没有关系,留得青山在,就等着对方败亡的那天,我们依然可以赢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人生中与人争讼、斗争,总是难以避免,能够大获全胜的是少数。前面即使遭受很多挫折,只要“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对方因为“善与而不静”,总会出事的。不然就没有天道了。事所必至,有时候也不一定要我们出手,他自己造孽多了,自取灭亡。这种自取灭亡,在《黄帝阴符经》中也是明明白白写着的。人做事情就是要没有算胜心,要算败:自己在最糟糕的状况中能否挺住,最后可不可以扳回来?如果要反败为胜,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活得很长,而且要很健康。如果惨败之后,一下子想不开了,就自我了断了,或者得了癌症,心里忧郁,就等不到胜利的那一天。所以,活得长比什么都重要,不光活得长,还要身心健康,即“虚心平意”。
“右主位”,“右”,古代的文字是按从右到左的顺序书写,故称“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以上”。意思就是,以上是说主位的人应该如何去做。
(二)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眼睛贵在清晰明亮,耳朵贵在灵敏机警,内心贵在充满智慧。《人物志》说“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耳目聪明看问题够深入,富有智慧的心灵对问题能够正确判断。
“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发动组织的力量到处布局,让天下那么多眼睛帮你看,没有什么看不见的。“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如果用天下人的耳朵来倾听,那么没有什么听不到的。“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用天下人的智慧来思考、谋划,没有什么不能知道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刚愎自用,要运用很多有智慧的智囊团,帮你去谋划思考。群策群力的好处,就是不会有认知的盲点。“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做到了上面的“无不见、无不闻、无不知”,即遍察、广闻、全谋,就像马车车轮的辐集中于车轴一样,你的明就不会被蒙蔽。“右主明”,以上就是讲领导人如何做到明。即一个领导人绝对要明智,看事情要看得透。这里告诉我们,不要迷信一个人的眼睛、一个人的耳朵、一个人的心,一个人哪里可以遍知天下事呢?必须用众,才能做好领导。
(三)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右主德。
“德之术”,修德要讲方法。“勿坚而拒之”,不要这样:人家跟你进言,还没听,就拒人于千里之外。也就是说,人家诚意来投效,不要轻易拒绝。如果你关上这扇门,就做了一个很不好的示范,那么你只能跟自己熟悉的那些人混日子。所以不要“坚而拒之”,可以先试试看,不合适还可以辞退。“许之则防守”,如果接受他,允许他加入,就多一些人帮忙抵御外敌。对于来的人,除了必要的考察外,要接受他,给他一个机会,允许他进来,他就帮你防守你的江山。因为人进入一个组织之中,就算是间谍,他表面上还是要表现出帮你防御外敌的。“拒之则闭塞”,如果什么都不考虑,就是不允许别人进门,那么你的组织不可能成长。没有新鲜的活水注入,必定会成为死水一潭。有的老板完全听不进别人的见解,什么忠言都没有办法听进去,慢慢下去就成了孤家寡人。
“高山仰之可极”,人家愿意仰望,还是可以看到高山的顶端。“深渊度之可测”,渊深似海,如果说下定决心要去探测,还是可以测的。“神明之德术正静”,像神明一样的德,要求平正、平静。“其莫之极”,这种风范无边无际。这就是说,一个领导人的神明之德几乎探不到边,就如“阴阳不测之谓神”,有无边无尽的智慧。领导人的“德”,比高山、大海还要不可测。高山、大海是有形的,人的智慧是无量无边的。所以,颜回追随孔子几十年,最后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还是望尘莫及。“右主德”,以上就是推崇德行的方法。
(四)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下面就是“主赏”,领导人除了惩罚办事不力的下属外,平时还要赏赐下属,一定要明正赏罚。
“用赏贵信”,该赏的一定要赏,不能吝赏,说了要赏就得赏,不要失信于下属。“用刑贵正”,要处罚一个人,不能乱来,不能公报私仇,刑罚要公正,不能硬整得人家受冤。
“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闻见”,为什么会赏赐部下呢?因为你的耳目发现他确实有善行,确实有功劳,经过确认、验核有功绩,所以就赏赐,这样大家才心服。
“其所不闻见者,莫不暗化矣”,人家真有善行,绝对不会漏掉,绝对给他一个荣赏。别人一看你是真正“赏赐贵信”,他就会觉得应该努力,他的努力总有一天会被肯定。如果赏罚公正,其他一些在暗中做坏事的可能就会收敛,因为怕被抓到,人的恶行、恶念就自然而然地自动调整,做好事的就得到激励。管理一定是这样,赏罚公正才能让员工有成就感和认同感。
“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至诚如神,立信是非常重要的,能畅通于天下神明。任何组织中都有奸恶之人,动小心思,搞小动作。“干”就是“求”,他跟你套关系,其实在搞破坏,只要你的赏罚都是正确的,那就不足为惧了。刚才就讲了,“其所不闻见者,莫不暗化”,这是明察、赏罚、诚信的作用。
“右主赏”,以上说的是如何行赏罚。
领导人,有的风格很深沉,但是很正派;有的人是深沉,但是邪僻;也有人正派,但是太露于外表,好对付得很。正派而深沉就难测了。“诚畅于天下神明”,《易经·系辞传》就经常讲“神明”,“神”是讲自然的造化,“明”是讲人的智慧达到的境界。领导统御,只要抓几个指标效应,其他人就统统不敢乱动,不敢为非,拼命行善。“奸者干君”,他离你很近,关系不正,必有所图,那就让他坐冷板凳。“亲贤臣,远小人”,这是正理,但历史上很多人事还是倒过来,历史的剧本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演下去。
(五)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右主问。
这一则“主问”,一个领导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所以要咨询,通过咨询了解关键信息,还要知道潜在的问题。不问怎么知道呢?看报表不一定正确,说不定账目是虚的。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天、地、人三才都来了。知天、知地、知人,要掌握大环境所有的信息。天地之间的变化,还有人的变化(人情、人心、人事的变化),都要掌握。
“四方上下,左右前后”,全方位都要掌握,一个领导人要掌握的就是全方位的关键信息。而这些信息有时候是靠问的,不能光看报告、看表面。然后还要知道有没有一些潜伏的危机、祸患在暗中出现。了解这些要凭借观星象,即观察“荧惑之处安在”。“荧惑”就是火星。了解火星的位置在哪里,代指获悉在暗中出现的重大祸患。
由于火星呈红色,荧荧像火,亮度常变,而且其运动轨迹,时西向东,时东向西,令人迷惑,故古代人称火星为“荧惑”,取“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意。
星象家认为,荧惑代表行为失礼,它出现,就预示有战争或灾难,它隐没,祸患会停止。故他们以荧惑所在的分野预测一国的吉凶。荧惑星预示着内乱、疾病、死丧、饥饿、战争等灾难。
荧惑有战争、臣弑其君等象,在这里就是一个比喻,是说表面上看不出问题,但其实隐含着重大的问题,是绝症、隐忧。所以领导人要居安思危,要察问,要防范,调查致命的弱点在何处。阳历三月(阴历二月),属于《易经》中的大壮卦月,诸事不吉,而西方的三月英文为March,源自古罗马的战神玛尔斯,还有拉丁文的火星也源自玛尔斯。可见,三月代表刀兵之灾,阴历二月称大壮月,都是有来源的。大壮卦如一头发情的公羊,血气方刚,容易与人冲突。大壮容易造成破坏性的群众运动,暴动特别多。故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要有所敬畏。如果什么都不怕,那就糟了。
“右主问”,以上就是君主针对隐伏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要找出来,早一点解决掉。
(六)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久长。右主因。
下面叫“主因”,道家、法家等术家特别重视运用一些既有的东西,即“因”,顺势利用,借力使力,才可成事。
“心为九窍之治”,人有九窍,脸上的七窍,加上前阴、后阴。“窍”是对外开口的,也是一切祸患的根源,在《易经》中就是兑卦,所以老子说要“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所有的窍都是由心管制。“君为五官之长”,君是五官的首长。君王对他组织中的那些出入口有统领权。
“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做好事的人,君主会给他们赏赐,做坏事的人,君主会给他们惩罚。语意清楚,无须多解释。
“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君主根据臣民的政绩来任用,斟酌实际情况给予赏赐,这样就不会劳民伤财。有人认为“求”是来,中间没有“政”字,即“因其之所以来”,他来求见,心中必有所求,就要了解他求什么,搞清楚他的来意,再给他,要名的给名,要利的给利。但是相对来讲,想要的人,就要表现好,君主不必帮他去想。
“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圣人用人,白的能用,黑的也能用,黑白两道都能用。每个人都有长处、短处,圣人都能用,故能很好地掌控他们。“因之循理”,按照自然的道理,按照人情、人性之理,去借力使力,“故能久长”,这样就能天长地久。因的人就没有什么主观的偏见,就是尊重客观形势,懂得运用,还懂得扩大运用。所以,为君者一定要懂得用,用的东西还是现存的东西,并没有加上什么自己的主观想法,循着自然的道理,国祚就能久长。
“右主因”,以上就是讲领导人善于运用形势,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等,达成其政治目的。
(七)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寂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主周”,即遍通事理。
“人主不可不周”,作为君主,需要全方位审时度势,用人也是如此,一定是三百六十度广泛了解外界状况。
“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如果君主在某些方面完全无知,或者不懂得驾驭,不懂得用人,下面的大臣就乱了。组织是全面的,人的身体也是全面的,就像“心为九窍之治”,所有器官归它管。群臣一旦生乱,“寂乎其无常也”,世间突然无声是不正常的。“内外不通,安知所开”,一个组织的毛病在于领导统御出现不周的状况,所以内外会不通,大家有意见也不提出来,开会都保持沉默。要怎么打开这个沉闷的局面呢?貌合心不合,同床异梦,难也。“关闭不善,不见原也”,有些东西要开,有些东西要关,也处理不当,看不到事情的源头。可见,“人主不周”,没有做到周密,没有全方位照顾到组织,就会滋生很多问题,如群臣生乱。这个组织一天到晚都是在一个无常的状态下,就糟糕了,没有定规。就像消防队,一天到晚,这边有火,那边有火,忙于救火。一个长久的、正常的体制完全乱了。
“右主周”,以上就是讲“主周”,要周全地掌握整体情况。
(八)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右主参。
“主参”,就是多方面参考,不能靠单一渠道的认知,就认为一定是这样。那样容易被蒙蔽。
多听一点意见,所有的情报信息要核实,参考几方面的信息,能够互相印证,大概就可以形成正确的意见。如果彼此抵触,可能就有问题了。不“参”的话,就不知道。“参”也是平视的意思,即重视每一个情报来源,然后整体思考,看它本身有没有矛盾。
“一曰长目”,领导人有长目,像千里眼。“二曰飞耳”,领导人有飞耳,如顺风耳,因为有人帮他看,帮他听。“三曰树明”,他到处去树立一些打探机构,帮助他提升判断的智慧、看得清楚。
“明知千里之外”,他在决策总部,即使在深宫大内,对天下事依然清清楚楚、了如指掌。“隐微之中”,有很多在暗中进行的,他也知道,每一个地方都有探子。你看,鬼谷子就是巽卦那种智慧的发挥,深入、低调、无形无象,这种智慧其实也是人类经验的总集。为了生存、斗争、扩大发展组织,一定是这样。卧底、间谍,这是很古老的智慧,不教都会。出事了,才派情报员进去,那太晚了。有的人生下来,就卧底,最后还变成那个地方的掌门人。“长目”,“飞耳”,“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这就叫作洞察天下奸邪,很多人还不知道,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在对方还没有发动的时候,领导人就有动作了,对方的人不敢动,连卧底都不敢动。这样,就可以让对方知难而退。
“右主参”,以上就是说君主应该有全方位的情报来源,作为国是的参考。
(九)
循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右主名。
最后谈“主名”,名实要相符,有些人爱吹牛,名头搞得好大,结果是虎头蛇尾,甚至根本不能成。好大言,少成事,名实不相符,对那种很夸张的名就不要有太高的预期,要考核后才能确认。
“循名而督实”,依照名分去考察实际。如果书面的方案写得那么美轮美奂,就要看最后到底做成什么了,要核实,要督促,要督责。“按实而定名”,根据实际来确定名分。一定要经过校核,名实要相符。
“名实相生”,名要合乎实,实要合乎名,名实相符,这是互相。“反相为情”,如果名脱离了实,实脱离了名,就要整顿了,不能成立的事情,会误导人。
“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名恰当、正当了,是因为实际就是这样。“实生于理”,按照道理就应该是这样。“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道理产生于名实相符之德,德产生于和,和则产生于适当。不当则乱,名生于实,实生于德,一个实干的人,他具备有德的修为,不是胡扯的。
“右主名”,以上就是讲名实相符。
(十)
好,《符言第十二》讲完了。这一篇主要是讲领导人要有怎样的修为,如何领导统御,提升感召力。很多事不必亲力亲为,要构造情报网,广开信息渠道,作为有效管理的参考。这一篇的主旨,用《易经》来说就是家人卦的初爻、五爻、上爻。先说君位第五爻。要当掌门人,领导一群人,当然要有一套。第五爻称“王假有家,勿恤,吉”,“假”说明要有强大的执行力,又要有感染的理念,因为王的对象是家族团体,相亲相爱,又很有组织效率。所以《符言篇》要求领导人做到家人卦第五爻,做到了,就不用担心了,从理念到执行都很完美。还有《小象传》所说的“交相爱”,也不可或缺。家人卦第五爻单爻变就是贲卦,家族团体在这样的家长的领导下,有文化,有教养。要知道“家和万事兴”绝对不容易做到。齐家才可以治国,家人卦上下对调就是鼎卦,鼎就是治国。家人卦是齐家,鼎卦是治国,齐家治国,由内而外,由下而上,内外、上下颠倒就是家国一体。当然,最重要的是领导人得有一套。还要把关,即对初爻的广大基层,把关要严,要严格征选——“闲有家,悔亡”,于是就少了很多麻烦。“闲”才能够“有家”,“王假”才能“有家”,基层“闲”(把关)才能“有家”,都是维持这个团体不可或缺的。还有就是上爻“有孚威如,终吉”,《小象传》说“反身之谓也”,说明领导人以身作则、反身修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要恩威并济。自己做到了威,才有办法要求别人。家人卦的上爻我们知道,有可能从家人发展到睽,亲近的关系可能会变成闹意见、闹分裂,只有按照家人卦的上爻爻辞那样做,才可免于睽。家人卦初爻是把前门关好,上爻则是把后门也关好,这样就成为一个“家人,内也”的自足、相亲相爱、具有竞争力又很有文化教养的团体。《符言篇》的主旨就应在家人卦初爻、五爻、上爻,重点在五爻。如果三爻齐变,那就是最好的卦——谦卦,团体的发展就可能“谦亨,君子有终”,资源的分配很合理,对外的处事也没有问题,不会惹麻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