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传奇-飞霞叙隐情真龙有壮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暮冬刚过,初春未立,天气让人感到虽然还是那么冷,可是有了一些暖意。

    经过一个纷扰杂乱的春节,刘伯温对诸多事情的热情都减退了不少,终日待在书房里捧着一卷书,看个不休,又恢复到他年少时寒窗苦读的境界。

    那所大宅院里统共只有他及秦、燕、尉三位小姐,还有春桃,虽然她们的花样年华有着遮盖不住的活力,但那个略显破败的宅子里还是有一股沉闷之气。

    刘伯温大多数时间都在书房读书,很少跟姑娘们在一起,但细心的他发现,燕飞霞一段时间来神神秘秘的,常常在外边疯跑,也不知她在忙碌着什么。

    又过了几日,燕飞霞倒是老实了,终日在房中呆坐,晚上却要到房顶上吹她的洞箫,曲调哀婉忧伤,给这处“鬼宅”更是添了几分“鬼”气。

    这日大家在一起用罢早饭,姑娘们要回房时,刘伯温把燕飞霞叫住:“飞霞呀,你跟我来书房一趟,我有话要问你。”

    二人来到书房,刘伯温坐到他那把宽大舒适的椅子上,很惬意地将身子向后一靠,和颜悦色地问:“飞霞,近来可有什么心事?”

    “没,没有呀。”飞霞心口不一地回答。

    “哈哈哈。”刘伯温笑得很灿烂,因为飞霞的神态分明像一个偷吃了糖果又不敢承认的孩子。

    “你是信不过我这个做叔叔的喽?”“不是,我……”飞霞晓得自己的掩饰不过是徒劳。“有什么难言之事,直说!”

    燕飞霞整理整理脑中乱作一团的思绪,开始将事情的原委讲述出来:“那日为救尉春燕,让我见识了‘亲叔叔’燕三思的卑劣、无耻,我真是枉活了二十几岁,这样一个阴险、毒辣的家伙居然将我抚养成人、送我拜师学艺,学艺归来又极力地将我荐到你的身旁。难怪每次我回燕府时,他总是要问长问短,特别热忱地打探有关你的动向,那时我还以为他在真心实意地关心你,也就毫无防范地如实告诉他,现在看来,我是他有意安插到你身边的‘细作’。我真傻,不知不觉中为他做了许多事。那次你对我讲了他在官场上干的种种勾当,听来令人发指,于是便与他决裂了。可是,前一阵子我疑心我父母的死与他有关系,就私下向府中的老仆人们打听,从我的一个养娘口中,我终于揭开这掩盖了二十几年的黑幕。当年我父亲与他是金兰之好,他时常到我家走动,对我母亲的美艳垂涎三尺,一直存有非分之想。一日趁我父亲不在家,他到我母亲房中,进行调戏,被我父亲撞见,将他痛揍一顿,要与他割袍断义。或许是他苦苦告饶,装出一副追悔莫及的样子,我父母心软也就将他饶过。不料,这个狠如蛇蝎的家伙,向朝廷诬告我父亲‘私藏兵刃,聚集人马,屯积粮草,蓄谋造反’,我父亲被抓进大狱里,在狱中不明不白地死去。我父亲出殡后,他不断过府骚扰我母亲,有一日竟趁府中仆人稀少之时,对我母亲进行威逼利诱,后来我母亲不知怎的便同意了,成了他的妻子。这些事都被我养娘瞧在眼里,那时我还不满一岁,后来,燕三思便成了我叔父,博得了重情重义的名声……”

    这些话像是在燕飞霞心中憋了很久,今日如决堤的洪水汹涌而出,说到悲愤心酸之处,泪水潸然而下,说到燕三思的歹毒之处,复仇的火焰从她的双眼中喷射而出。

    “我要替父亲手刃了这狗贼,用他的血祭在父亲的灵前!”

    刘伯温晓得燕三思决非善类,干下的伤天害理之事一定不少,没想到燕飞霞与他之间竟有着这样的血海深仇,有这样的纠葛。

    燕飞霞毕竟还是个涉世不深的孩子,这样那样的关系在她的心头纠缠不清,让她都理顺了实在有些难为她。

    “一个让我叫了二十几年‘婶婶’的人,居然是我的亲生母亲,我的‘叔叔’、她的丈夫竟然是我的杀父仇人。我……我该怎么办呀?”

    这件事不仅仅是让她感到束手无策,就是足智多谋的刘伯温一时也想不出什么主意来。刘伯温心中暗道:我怎么给你出主意,杀了燕三思给你父亲报仇,你母亲那里就不好说了,不管她当初因为什么原因跟了燕三思,反正这二十几年她时时生活在杀害自己丈夫的凶手身旁,报仇的机会有的是,她却迟迟未下手,其中定有缘故,飞霞父亲遇害的真相也从未告之飞霞,真是令人费解。

    “我想不明白。”燕飞霞的表情十分难懂,不知她是喜、是悲、是怒、是怨,“为什么我的亲娘不肯将这些告诉我?为什么要让我认贼作父这么多年?一直以来,在我心中‘叔叔’是我最亲的人……为什么呀?上天,你干吗要这样捉弄我呢?”

    燕飞霞的泪水大概早已哭干,双眼射出令人生畏的寒光。

    “飞霞,你先喝口茶水,咱们平心静气地商量此事。”刘伯温力所能及的也就这些,他先将燕飞霞的情绪平抑下来,心中思量了半日,方说:“常人生活在市井间,同侠客在江湖上行走是差不多的。侠客呢,几经搏杀,难免不留下一身的伤疤,常人呢,时常碰头跌跤,同样会伤痕累累。拿你来说,揭开自己身世的伤疤,没想到伤疤后面是更深、更大的伤疤。”

    说完这番话,刘伯温也自觉奇怪,自己为何要这样比喻说事,因而又说:“释迦牟尼主张万事随缘,孔圣人主张凡事要按本分去做,你若以为杀父之仇必报的话,就只管放手去做,你若笃信‘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留’的话,就让燕三思自作恶事自受报应吧。”

    “我明白了!”听刘伯温说到这里,燕飞霞细眉高挑,怒目圆睁,一闪身便不见了身影,刘伯温追出房门连唤数声,也没有听到回应。

    一连过了三日,燕飞霞都没有回来。

    刘伯温心急如焚,在家中如坐针毡,最后他决意亲自去燕府周围探听一下消息。外边情况不明,贸然出去的话风险难测。刘伯温又拿出跟朱珠所学的易容术来,

    将满腮虬须剃去,从羊毛袄上剪下几绺羊毛,一番巧装改扮后,由一位英姿尚在的中年人变作一个暮气十足的老头儿,他悄悄地从后门溜到街上。

    他的心中预感城中已出了大事,街上到处是手握刀剑的士卒在路口盘查过往百姓,刘伯温不明所以,便悄声问一个包子铺的掌柜,且故意将声音学作老头的声:“哎……这位掌柜,小老儿有事不明向你讨教,这满街的士兵是怎么一回事?”

    包子铺的掌柜一面熟练地往蒸笼里摆放生包子,一边回话道:“哟,老先生,这事你都不晓得呀?昨夜里知府大人燕三思的——”那掌柜用手向自己的脖中一比划,然后接着说,“脑袋就挂到了燕府的大门上,昨夜里城中可就炸了锅,官府已将全城戒严,说是要缉拿凶手,更邪门的是,燕知府的夫人在当夜也悬梁自尽了,世道不太平呀,你瞧……咳。”

    包子铺的掌柜倒是极为善谈,刘伯温这么一问呀,他的话像决堤的江水滔滔不绝。刘伯温暗想:既然情况已经打探清楚,就无须去燕府看什么热闹啦,便向那掌柜道了声谢,自己转身往回走,那掌柜一人还在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刘伯温回到宅院,看到燕飞霞已安安稳稳地坐在书房,表情依旧十分难懂,说不清是喜、是悲、是怒、是怨。

    刘伯温进得书房四目相对看了一阵子,目光便都又投向别处,两人什么话也没讲。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三月的绍兴已是春意撩人,可用陆放翁的“桃花轻薄柳花狂,蛱蝶翩翩燕子忙”来形容。

    在家中蜗居了一段时光的刘伯温,战事时局的消息已几乎隔绝,燕三思一命归西,刘伯温便又恢复了公开活动,不时去城中的朋友家造访一番,或是召集三两好友来家中小酌,这样有不少消息便传入他的耳朵。

    一日,他邀请了徐成中、吴博泉、董朝宗三人来家中小酌,席间又谈起了战局。

    徐成中呷了一口酒,说:“伯温先生,近来官军屡战屡败,不堪一击,大元朝莫非真的要完了?”

    “此话怎讲,官军何时又战败了?”刘伯温颇为不解。

    “伯温先生,沔阳、襄阳前线战事吃紧,官军被杀得大败,此事你竟然不知?”

    “确实不知,请详细道来。”

    “今年正月,徐寿辉令其手下虎将倪文俊率军攻打沔阳,沔阳守军不战而溃。”

    “朝廷呢,有何调遣?”

    “朝廷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威顺王管撤普化令其子报思奴会同元帅阿思蓝一道,水陆并进去攻打倪文俊,两军相遇在汉,官军的战船聚集在江面上而且疏于防范,倪文俊抓住战机使用火攻计,将上百条官军战船化为灰烬,官军一败涂地,报思奴也身首异处。”

    众人不由得都打起唉声来,刘伯温更是眉头紧锁,他急切地问:“那么襄阳呢?”

    “元帅阿思蓝根本就是个草包,沔阳败退,不知去向。襄阳守军也不济事,守了不到两天也就被攻破。”

    这几位都是仕途坎坷之人,被朝廷弃用在一旁,空有满身文武艺却无处可寻报国之门。

    老家人刘安引着刘伯温的二公子刘璟从老家青田武阳村风尘仆仆赶到了绍兴。

    刘伯温将刘璟细细地打量,刘璟幼年的模样依稀记得,转眼之间已出落得一表人材,玉树临风,颇似当年的自己,心中顿生几分喜爱之情,又平添几分惆怅。喜爱的是孩子已长大成人,惆怅却是因为自己正在悄然老去。刘伯温对镜打量自己,皱纹早已爬上了额头,镌刻着岁月的沧桑,白发也跻身于乌丝中,记录了往日的风霜。唉,江山总是一代新人换旧人,人生易老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日,刘伯温在家中摆下盛宴,一则酬谢刘安的奔波劳碌,二则将爱子介绍给府中的几位佳丽。刘璟不愧为名门大家之后,举手投足、言谈笑语中显露出几分儒雅、几许风流来,成了席宴上众人眼中的焦点。秦凤梧被刘伯温介绍给刘璟时,脸上一红,低头说道:“奴家比二公子虚长几岁,暂为公子的姐姐吧。”刘璟偷眼打量秦小姐:只见这位小姐体量合适,不肥不瘦,而且眼含秋水,唇似涂朱,光艳夺目。秦小姐也在偷眼观瞧刘璟:这位公子长得眉清目秀,文质彬彬,四目不期而遇,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两人都将目光逃向了别处。

    在座的尉春燕、燕飞霞、春桃等人见秦凤梧率先认了个弟弟,也不甘落后,几个人相互叙了年岁,结果是尉春燕为首,燕飞霞其次,秦凤梧老三,春桃也要比刘璟大上两个月,刘璟只得认了好几位姐姐。

    刘安与刘伯温俱是知趣之人,用了不多时的酒菜,便先行离席了,免得长辈在场,年轻人难以放开。

    年轻人总是好玩爱闹的,刘璟与她们初次接触,却俨然像熟识多年的老友。

    时光匆匆,转眼之间便到了暮春时节,平平淡淡的山阴古城。

    如今的朱元璋已不是当年四处乞讨的小叫花,也不是红巾军队伍中毫不起眼的大头兵了,他已是郭子兴的左膀右臂,更是濠州这支红巾军队伍实际上的顶梁柱。好多人都在私下里议论:一旦元帅郭子兴驾鹤西游后,元帅之位非朱元璋莫属。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朱元璋的志向并未停留在做个割据一方的诸侯上,他还有更大的野心,他的帐下已聚集了徐达、汤和、吴良、吴侦、华云、耿再成、郭英等二十四位能征善战的猛将。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在南平定远这事上小试身手,引得郭子兴对他青眼相向,更为器重。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定远张家堡的民众自发组织起来,足有几千之众,盘踞在驴牌寨不依附于任何一股势力,自成一家。濠州郭子兴、颍州刘福通,还有元朝廷都想将这支队伍拉拢过来。驴牌寨的人马起初不愿苟合于任何一方,后因粮草难以为继,不得不考虑究竟要倒向哪一方的问题,他们有意归顺濠州郭子兴这一方,但决心还没有下,正在犹豫不决。郭子兴非常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收编驴牌寨队伍的绝佳机会。然而派遣何人前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郭子兴的心中一片茫然。

    当郭子兴将这个问题摆到帐中众将面前时,许多人面面相觑,无人敢挺身而出,领命前往。朱元璋审时度势,感到自己应当抓住这一机会以便向众人证明他朱元璋决非是靠裙带关系在军中立身的。于是,朱元璋挺身而出,向郭子兴请命,一时间,众人惊诧的目光全投向这位容貌丑陋的帅府娇客。

    郭子兴有些惊喜又有些担心,女婿能迎难而上让他惊喜,然而驴牌寨的情况复杂多变,稍有不慎便要葬送性命,他又不禁为朱元璋提起心来,他问道:“你若前往打算率领多少兵马?”

    “元璋只带结义兄弟徐达等二十四人前往便可招抚定远驴牌寨。”

    郭子兴手持须髯,思忖再三,同意了朱元璋的意见。

    在前往定远的路上,朱元璋便已想好智取驴牌寨的计谋。在外人眼中,倘若想要驴牌寨的人乖乖就范,办法无非只有一个:先礼后兵,没有大批的人马作为后盾,贸然前去劝降无异于自取灭亡。驴牌寨的人马并非只是由一群乌合之众组成,里边渗透着各股势力,有倾向郭子兴的,也有拥戴刘福通的,另外还混有官府的内线,犹如犬牙交错,可称得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关于这些,朱元璋不是没有考虑,可他清醒地看到——在这个非常时期,传统的“先礼后兵”的法子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将事情弄得一团糟。

    朱元璋一行二十四人刚刚接近驴牌寨,便有哨兵厉声喝问:“什么人?为何事而来?”

    朱元璋扭头对众兄弟说:“大家一同上前会让寨里的人多心,人多无益,徐达兄弟与我一同进寨便可。你们在此守候,静待佳音吧!”

    说罢,与徐达纵马上前,高声回话道:“哨卡上的弟兄们辛苦了!我们是郭子兴元帅的手下,有要事与你家头领相商,有劳你进去通禀一声。”

    哨兵将信将疑地把朱、徐二人又上上下下打量一番,方说道:“且在此处等候消息!”

    大约一炷香的工夫,报信的哨兵回来了,冲着朱、徐二人道:“我家大王有请二位!”

    驴牌寨的大门“哗啦”一下被打开,朱、徐二人端坐在马上,昂首挺胸毫无惧色地随着引路的哨兵向山寨的深处进发。外边留下的二十余位好汉不禁在心中为朱、徐这一去捏了一把汗。

    外边的汤和、华云等人感到时间过得异常的慢,每个人的心都在忐忑不安中受着煎熬,急脾气的华云很快就沉不住气了,一个劲儿地问汤和:“哥哥,他们在里边怎么待了这么久,不会出事吧?”

    一开始,汤和还对华云讲:“别急嘛,这事不像你喝酒嚼萝卜那样干脆,等一下就会有结果。”

    汤和的话并未让华云静下心来,华云依旧不停地问,好像汤和知道答案似的:“哥哥,他们会不会已被驴牌寨的人收拾了?怎么这么久还不出来?”

    “乌鸦嘴!你要再胡说八道,我剜了你的舌头做下酒菜!”好脾气的汤和也发火了,脸色铁青,唬得华云不再问他什么了。就在这群好汉心急如焚地等了足足一个半时辰之后,突然看到驴牌寨的山门洞开,徐达满面春风地从里边出来,这群好汉呼啦一下子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地向徐达打探里边的情况。

    “众位贤弟,副元帅召唤你们随我一同进去,驴牌寨的人马已归顺咱们濠州红巾军啦!”

    这句话使得众人悬着的心又落到了实处。华云等人后来才知晓了朱元璋与驴牌寨的头领会谈的详情,无不对朱元璋的口才和胆略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费一兵一卒便将数千之众收归到濠州红巾军的大旗下,这在郭子兴的阵营里引起了轰动。众将对朱元璋不由得刮目相看,郭子兴也更加器重朱元璋。

    不久,定远人李善长前来拜见。朱元璋与他一经交谈,便觉察出此人言谈不俗、见解深刻,战法谋略上很有一套,朱元璋心中非常喜爱,便将李善长留在自己的幕府之中,出任掌书记。

    李善长在朱元璋的营中待了一段时日,便向朱元璋尖锐地指出:营中虽然良将云集,但谋士少得可怜,此时若不未雨绸缪,日后是要吃大亏的。闻听此言,朱元璋立时变得愁眉不展,将求助的眼神投向李善长,李善长献上一计:由他装扮游走江湖的相面先生,到各地去寻访良才贤士,劝说他们来营中效力。

    朱元璋在心中好好斟酌了一番,虽然眼下营中也很需要李善长,可是为了长远打算,只好应允了李善长的请求。

    李善长没让朱元璋失望,他每出去一趟便有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拿着李善长所写的引荐前来拜谒,朱元璋将他们任用在营中重要的职位上,这支队伍的面貌也在悄悄起着变化,以往是以作战凶狠而著称,善于打硬仗,而今却是打得更加巧妙,善于出奇制胜,以谋略克敌。李善长外出一段时日后总要回来修整几日,顺便向朱元璋汇报一下各地的见闻——那些都是极其重要的情报。

    李善长此次是前往浙东寻访,一连走了一个多月还不见回来,营中许多要务需要向他讨教主意,可李善长迟迟不归,这让朱元璋感到焦躁和郁闷。虽然有几个人拿着李善长的引荐来到营中,可他们都不清楚李善长到什么地方去了,朱元璋觉得心中十分怅然,甚至感到心中没有着落。

    在一个下雨的黄昏,朱元璋独自一人坐在帅帐里,帐内的光线昏暗,烛灯并未燃起,朱元璋就那么呆坐着,似乎在想着心事。

    “元帅,为何一人在此枯坐?”突然响起的问话声将朱元璋从辽远的神思中惊回,他寻声向帐门口一看,只见久违了的李善长手撑油纸伞满面微笑地站在那里。朱元璋十分惊喜,赶忙说:“善长,你一去这么久,真是让我牵挂。来,来,快进帐说话!”

    李善长收起油纸伞来到了帐中,坐在靠近朱元璋的一把椅子上,向朱元璋讲叙起此次招贤纳士途中的见闻观感。

    与此同时,朱元璋燃起了烛灯,帐内一片光明。朱元璋听得全神贯注,不时还将李善长所讲的一些要点记录下来。

    朱元璋听罢李善长讲完在绍兴的经历,心中起了疑窦:青田人刘伯温被羁管在绍兴,据人讲那可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贤士,善长为何只字不提呢?

    “善长,在外头日晒雨淋、风餐露宿,一定吃了不少苦,真是辛苦你啦!”

    “元帅,这是属下应尽之职,谈不上什么辛苦不辛苦。”

    朱元璋若有所思地望着帐外,像是突然间想起什么似的问道:“善长,你去绍兴地面可曾寻访到刘伯温的下落?”

    李善长心中便是一震,但他的回答却是不假思索:“元帅,您不提我下边也要谈谈有关刘伯温的情况。”李善长先是一顿,用眼角的余光看到朱元璋一副急待下文的样子,便口中连打唉声,“元帅,人我是见到了,可他——咳!”

    李善长一声长叹后便没了下文,这可将朱元璋的心一下子吊了起来,不清楚这声长叹因何而发,不由得追问:“善长,你快讲!他怎么了?”

    “英雄难过美人关呀!我见到他时,他正被三四个貌若天仙的年轻女子簇拥着,我想方设法才获得与他面谈的机会,怎奈刘伯温斗志消沉甘愿过着恬淡宁适的日子,不愿为我们所用,过快乐逍遥赛神仙的生活才是他向往的。”

    “他真的一点都不为你所动吗?”朱元璋眼光犀利地盯着李善长。李善长镇定自若地答道:“从他的言谈神态来看,似乎对参加红巾军持十分鄙夷的态度,与他的谈话没有多久,便被他礼送出来了。”

    “哦。”朱元璋轻轻哦了一声,随后对李善长道,“善长,多日的路途跋涉,身子必是困乏不堪了,快回帐歇息去吧!”“元帅,有许多军务要做,我还是处理完积压的军务再歇息也不迟。”

    “不,军务明日再议,你一定要好好休息一下才行。”朱元璋的语气透着十分的关切也透着十分的不容置疑。

    李善长遵命而去,帐中只剩朱元璋一人,空荡荡的。

    燥热沉闷的盛夏终于过去了,接踵而来的金秋时光却是稍纵即逝,转眼之间便已到了深秋,萧索凄寒之感笼罩在人们心头。刘伯温被羁管在绍兴已是两年有余了,在绍兴对秋之凄戾的感触是旁人难以体会的。他时常去登山临水,看那层峦叠嶂的群山,看那清澈见底的溪流,或是飘然而坠的红叶,悲鸣远去的孤雁,品尝着其中“物谢岁微”的滋味,心中更生出来无限的感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