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万木复苏所萌发的勃勃生机也深深感染了刘伯温,他从墙上取下悬挂了许久的“青虹”剑,仔细地拭去剑鞘上积聚的灰尘。一按弹簧,拔出“青虹”剑,一道寒光直逼刘伯温的双目。
刘伯温缓步来到庭院当中,捏了个剑诀气运丹田,意守门户,一招一式地舞起恩师所授的“天罡”剑法。虽然没有凌厉凶狠的把势,但却难以寻出一丝一毫的破绽来。此剑法变化多端,挥洒自如。
刘伯温一套“天罡”剑法舞毕,收招,将剑还入剑鞘,身子骨感到有说不出的畅快。刘伯温将一口丹田气吐了出来,耳中便听到有人拍手叫好,紧接着便有银铃般的声音响起,那是燕飞霞的声音,刘伯温对此太熟悉不过了。她借用了杜工部的两句诗文来夸赞刘伯温剑舞得好,摇头晃脑地吟颂道:“今有神人刘伯温,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
“霍”字刚出口,便另外有人脆生生地接了下去。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那后一个自然是秦凤梧了,两人随即爆发出朗朗大笑。
刘伯温也不禁淡然微笑,故作嗔怪道:“你们两个鬼丫头!将‘诗圣’杜子美好端端的一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生吞活剥,拿来笑我。”
两个丫头听后,笑得更加欢快了,燕飞霞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说:“伯温叔叔,观天下剑法,论杀气与招式,您的剑法固然离第一等还差那么一点点,可若论严密与美观的话,您的剑法要高过第一等那么一点点,因而侄女的称赞也不为过了。”
“巧言滑舌!少来给我戴高帽子。”刘伯温故意勃然作怒,对他知根知底的燕飞霞冲他一吐舌头,扮了个鬼脸。
“燕姐姐,今日天气这么好,大家兴致这样高,不如你也舞上一路剑法,怎么样?”
不料,燕飞霞却摇了摇头,说:“不好,我师父教训:剑不走空,不到万不得已之时不准动剑,一旦动剑的话,必要用人的鲜血祭剑,要么是对手的,要么就是自己的,我不敢违背师命。”
听到燕飞霞说得这样恐怖,秦凤梧很知趣地不再强求,心中却解开一个疑团,去年腊月二十九,自己无意中将心事透露给燕飞霞,不料燕飞霞与自己一般心思,她当场拔出宝剑直指自己的咽喉,要不是刘伯温及时赶到,恐怕自己小命休矣。后来自己见到她小臂处用布裹起,说是不小心划破了,想必那回她是用自己的血祭了剑,秦凤梧想到这里,不由得一阵阵后怕。
刘伯温并未察觉秦凤梧神色有异,而是兴致颇高地说:“如今,春回大地,古人讲究郊游踏青,我们不妨去东湖一游。”
到底是年轻人生性好动贪玩,燕、秦两人听罢兴奋地跳起来。
东湖距绍兴城的路途并不遥远,马车行了不多时,便已来到东湖湖畔,几个人下得车来舒展筋骨,满眼饱看东湖的山水,口鼻贪婪地吞吸带着泥土水汽芬香的空气。他们随即寻了一只小舟,要到碧青的湖水中畅游。
清凌凌的湖水涟漪荡漾,一条绵延数里的石崖作为东湖厚实的屏障,石崖与水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不知是东湖围绕着石崖,还是石崖怀抱着东湖。总之让人看了赏心悦目。
艄公不徐不疾地摇着橹,热心地向刘伯温等人介绍:“东湖呀,美就美在这道石崖与湖水融为一体,东湖最值得一游的去处便是仙桃洞。几位客官耐心一些,老汉这就把船摇过去。”
舟在青碧色的湖面上游了一阵子,众人便可遥遥望见一道兀立的石崖。一个状如桃子的洞口赫然醒目,艄公指点着:“那个洞口便是仙桃洞了,你们瞧,那洞口多像只桃子,洞口里边也有水,小船可以驶进去。”
待船驶得更近一些,刘伯温看清那墨色的山崖原来是盖满了藤罗,藤罗从石缝里爬出来,枝枝蔓蔓争相攀附,缠绕而上,编织了一身绿色的春装。
仙桃洞洞口两旁的石崖上还镌刻着一副对子,笔体道劲苍老,对联是“洞五百尺不见底,桃三千年一开花”。
艄公将船驶进仙桃洞,里边幽暗深遂,一眼望不到头,一股凉气扑面而来,几个人的眼睛好像不够用似的,上上下下地看个不停,口中啧啧称奇。
艄公长年累月地见,早就不以为然了,见几个人脸上流露出惊诧的神情,便说:“各位客官,这仙桃洞虽然世上罕见,但东边有个小洞,更有看头哩。”春桃追问艄公有何奇特,艄公只顾摇橹,笑而不答,慢慢地将船驶出了桃花洞,奔东边那个小洞而去。
洞口着实狭小,仅能容一只小舟进出的样子。舟上的刘伯温等人眼见洞口实在狭小,不由担心小舟能否进去,艄公也不敢大意,将船头对准洞口,小心翼翼地将船驶入,过得十分勉强,稍有不慎便难以进去。
几个人方才在外边观这个石洞,感到里边必定狭窄低矮,决不能与宽敞明亮的仙桃洞相比。孰知待船完全进得洞去方知是自己想当然了,几个人顿觉豁然开朗,万万料不到狭小的石洞里边竟是别有洞天,仿佛置身在桃花源里。
刘伯温等人乘舟在东湖的湖光山色中徜徉,流连忘返,直至金乌坠地,玉兔东升,方兴尽而归。
不料,马车行到半途时,一阵疾风吹得车体簌簌有声,刘伯温赶忙将头探出车外观瞧,只见外边的世界已是风云变色,夕阳西下时天空还是万里没有一丝云彩,此时却像挂上黑色的幔帐。原本是夜色降临,世界黑暗一片,越聚越多的黑云让人见不到星辰,也见不到月亮,倍感沉闷压抑。
突然天空那黑色的幔帐裂开一条缝,蓝森森地一晃,闪光过去并未听到轰隆隆的雷声,天空还是黑黝黝一片。过一会儿,长空又是一闪,依旧没有雷声。
风吹得更疾了,飞沙走石,道旁一人合围的槐树被吹得摇摇晃晃,马车更是被吹得寸步难行。这风打着啸声掠过山川万物,碗口粗细的树木被吹得连根拔起,马车中的人都透过车厢上的窗子看到狂风肆虐,一个个不由得毛骨悚然。
刘伯温熟知天象,经验老到,他忙令车夫将马车赶到一个空旷的场所,用布将马的眼睛蒙上。他已隐隐约约地感到,这风、这云来得不是太邪气,而是太罡了。
一道闪电像一条浑身带血的赤练蛇从黑黑的幕帐后蹿了出来,随后雷声像汹涌澎湃的海涛似的不断滚滚而来,震天撼地,让人听了心惊肉跳。
从大地和天穹传来奇异的响声,似吟似啸。响声虽不尖厉,却是异常地雄浑强劲,刘伯温感到脚下的大地在颤动,马鬃直竖起来!黑黑的幕帐后边似乎隐藏着一个庞然大物。
刘伯温的心头也是抑制不住地狂跳,他仰面凝视天穹,浓云太厚了,那庞然大物是什么他不得而知。头上的浓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似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气体形成,那似吟似啸的怪声由远及近,听得更加真切了。
就在刘伯温彷徨疑惑间,一道金光裂破长空,刘伯温好像看到形如怪蟒之物在翻腾扫动,只是短短的一瞬,天穹又恢复如初。滂沱大雨扯天扯地地垂落,一道道连成一股股,好似从半空直接倒下来,地上的水四流,蓝汪汪的闪电又在飞快地划破帐似的浓云,连绵不绝的雷就跟踪而至。
刘伯温呆呆地立在倾盆大雨中,他丝毫没有察觉自己已然是一只“落汤鸡”,他的心智全都用在琢磨那一瞬间呈现的异象,天呈异象莫非是在昭示着什么?自己好像在哪本书上见过这样的记载,可一时间却想不起来了。
车上的燕飞霞等人极力呼喊刘伯温,叫他快些回车上来。
如梦方醒的刘伯温这才将满肚子心事搁在一边,带着满身的泥水回到车上。
雨下了起来,狂风也就渐渐平息了,刘伯温令车夫冒雨赶路。
回到家中,换了身干爽衣服的刘伯温在书房里踱来踱去,还在冥思苦想。
他的目光时而投向窗外铺天盖地的大雨,时而落在屋内任意一个角落。
忽然,他的眼睛看到桌上的“九龙戏水砚”,那雕琢得活灵活现的九龙与天空一闪而过的怪蟒……一个念头便如电光火石般在刘伯温脑中一闪:飞龙在天!一本记载稗官野史的杂书上曾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豫中一带天象异常,骤降暴雨,在电闪雷鸣中,有人曾观察到有一条龙在雷后翻腾作势。看来今日之异象是应了“飞龙在天”,再联想到年初所占的那一“乾”卦,莫非是真龙出世?刘伯温不敢妄下断言,只是心中存下了大大的疑虑。
刘伯温耐不住暑气逼人的夏日,便在会稽的山阴苍翠浓茂之处搭了几间草庐,在那里避暑休养。山中观星象较在城中更为清晰醒目。一连数夜的观察,愈发让他对那日天呈异象的猜想产生疑虑。星空中并无新的帝星冉冉升起,代表妥欢帖睦尔的那颗帝星虽然依旧晦暗,但丝毫看不出有坠落的迹象。倒是北玄武附近有颗将星不久将有血光之灾。另外刘伯温还注意到中南有颗新的将星,光亮夺目,脱颖而出,似乎在以前从未引起他的关注。
他暗自推断其在地上的相应位置,似乎是在濠州郭子兴的营中。刘伯温又仔细观测了郭子兴的那颗星,老实说,跟以往的断定没有多么大的出入,总而言之,是颗没有多少红运且命数浅薄的将星。也许是郭子兴营中另有他人,刘伯温嘱咐燕三思府中的师爷多打探一下濠州郭子兴营中有何变化。
过了数日,真打探出一人来。那人便是濠州部营内的娇客,帐下的红人,名叫朱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其父朱五四祖籍沛县,后迁徙到江东句容朱家仓,因生计所迫又徙到汝州,最后来到安徽凤阳太平乡孤庄村。
据说朱重八生于天历戊辰(1328年)之九月九日,那一夜红火冲天,众乡亲都呼喊:“朱家着火了。”赶奔到朱家时,却发现根本没有火光,朱重八就在此时降临人世。朱重八幼时身体虚弱,多灾多病,朱五四打算将其送入皇觉寺出家。
后来在甲申年(1344年)时,凤阳瘟疫流行,朱重八的父母兄妹俱死于那场瘟疫。朱重八成了无家可依的孤儿,那一年他十七岁,便进到皇觉寺里做了一名小和尚,受尽打骂虐待,却不敢有丝毫的怨言,更不敢逃去,只为在皇觉寺混口饭吃,逃到外边多半要饿死。
孰料,没过几个月,皇觉寺内粮食缺乏,朱重八率先被打发出寺。无处投奔的朱重八颠沛流离在合肥、光州、息州、汝州、颍州一带(河南、安徽等地)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也算他命大福大造化大,在外流浪三年,居然活得一条性命。朱重八又辗转重返皇觉寺。
那时刘福通聚众在汝、颍起义,声势浩大威震四方,朝廷众将个个忌惮三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定远人郭子兴紧随刘福通,在濠州揭竿而起,占据了濠州。朝廷委派撤里不花前去征讨,撤里不花却是个色厉内荏的家伙,惧怕与郭子兴交战,便在距濠州不远处驻扎下来终日骚扰村庄,抓些无辜百姓充作俘虏的红巾军,向朝廷邀功请赏。连皇觉寺也未能幸免于难,皇觉寺的僧众便作鸟兽散,孤苦无依的朱重八又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
朱重八来到寺内的伽蓝殿,卜卦询问出路,他恭恭敬敬地在伽蓝神像前磕了三个响头,然后以心事相询:
“神啊,我打算外出避祸逃难,吉否?”随后抛得一签,却是“不吉”。
“神啊,我回归故里,与人帮衬做个短工,吉否?”又是“不吉”。
“神啊,让我浑水摸鱼,到红巾军营中混上个一官半职,吉否?”还是“不吉”。
朱重八心中可有了怒火,冲着伽蓝的神像说道:“我去逃命吧,不行;回家乡混口饭吃,不行;到两军阵前闯荡一下,不行;你该不是叫我做皇帝吧?”
这次,又抽了个签,心灰意冷的朱重八刚抽出来后看都不想看就要扔回去,可转念一想还是看了,不料却是个“吉”签。朱重八手握这个“吉”签,着实动了一番心思:伽蓝佛爷不会是在拿我寻开心吧?管它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我单枪匹马一个人凭什么就能做上皇帝呢?
朱重八思来想去,决定还是先投奔濠州的郭子兴,因为那里有他的幼时玩伴汤和,如今已是一位九夫长啦。
当朱重八满怀希望来到郭子兴的军营前,守营的兵士却不晓得他是满腔赤诚之心,见他虽然人高马大,但样貌丑陋,还是个光头,怎么看怎么像个奸细,便不容朱重八辩解,将他五花大绑起来。恰在此时,郭子兴巡营至此,见兵士绑了人,便上前询问,朱重八讲明自己的来意,郭子兴召来汤和与之对质,果然朱重八说得没有半点虚假。郭子兴便让亲兵领朱重八去入了花名册,领了号坎、兵器。
至此,至正十二年(1352年),年已二十四的朱重八在郭子兴的营中做了一名大头兵,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朱重八是奔着当皇帝而来,事事用功,处处留心,很快被提升为九夫长,后又做了郭子兴的亲随经常出入在郭府。
朱重八傻人有傻福,虽然容貌上让常人看了不赏心悦目,可偏偏有人喜爱上了他,那人便是郭子兴的养女马姑娘。马姑娘虽然长得没甚姿色,特别是有一双大得出奇的脚,但配出身低微、相貌寒碜的朱元璋还是绰绰有余的。况且马姑娘的身份特殊,虽说是郭子兴的养女,却与亲生女儿别无二致,谁若能娶马姑娘为妻,便可不费吹灰之力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在濠州城内也就能呼风唤雨了。
郭子兴见朱重八的样子虽不英俊,但气度非凡,才干远在营中众将之上,他日必将飞黄腾达,因而心中早就有意将养女许配于他。朱重八在帅府里进进出出,自然引起了马姑娘的关注,愈发觉得朱重八可爱,马姑娘芳心萌动,郭子兴极力撮和,朱重八求之不得,于是,朱重八便顺理成章地成了郭子兴府上的娇客。郭子兴觉得朱重八这个名字太土,便替朱重八改名为元璋,字国瑞。
朱重八在二十五岁这一年,成了新郎官,又更名为朱元璋。
但凡有权力的地方就有倾轧。朱元璋在濠州城内部的明争暗斗中力保郭子兴,却发现郭子兴才疏志浅,难成大事,彭早住、赵均用、孙德崖等人气量狭小,鼠目寸光,不足与之同谋,便返回凤阳,名义上仍受郭子兴的控制,实际上自立门户。
到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的这支人马已小有声望。
刘伯温经多方打听,所得到有关朱元璋的情况就是这么多,刘伯温从头到尾将朱元璋剖析一遍,传闻中朱元璋出生时天降祥瑞及伽蓝殿卜卦,刘伯温以为都是荒诞不经的,徐寿辉、陈友谅之流哪个不宣扬自己上承天命,下启民运,是正牌正宗的真龙天子呢?
眼下的时局便如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群雄逐鹿,弱肉强食,连年征战,最后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那时无人能预料到哪家将一统天下,谁又将成为真龙天子,孰料魏蜀吴三家争夺数载,大结局却是三家归晋,想那些痴心梦想做皇帝的人,真是可发人一笑。隋末,霍让、李密占据瓦岗,一十八家反王,人人对皇帝宝座垂涎三尺,到头来却是李渊父子捷足先登,开创唐朝。
刘伯温以史为鉴,印证眼下的时局变幻,谁最终将傲视群雄,荣登九五至尊,一时还难以断言,谁能担保大元朝不会峰回路转,光复中兴呢?
刘伯温想自己此时不妨学学诸葛孔明,隐居茅庐,静观天下之变。
这天是大年初二,城隍庙前搭起了戏台,要在这里连唱三天三夜,班子是红遍大江南北的“野菜花”班,最火的几出戏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秋胡戏妻》《倩女离魂》《窦娥冤》。当然,一个戏班子想要红火起来绝非靠能演的戏多,它还得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样的戏,例如到王公权贵府里过堂会,则要演一些多福多寿,大团圆结局的戏,《窦娥冤》是断断不能演的;在城镇文人聚集处则要演《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类;在乡村,《窦娥冤》是最受欢迎的。不过,乡下的光棍汉子们更乐意听一些带“荤腥”的戏,如《云房十试吕洞宾》《如意郎君传》。
最能让班子红起来的法子便是出一两个“名角”,俊俏的扮相、出神入化的嗓子、引人入胜的功力。各戏班的班主都力捧一两个戏子,一旦戏子成了“名角”,大红大紫起来,班主也就可以大把大把地收钱了。
“野菜花”班的班主姓黄,是个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家伙,他手下两个“名角”,一个叫黄秋娥,擅演《窦娥冤》《秋胡戏妻》,另一个叫尉春燕,《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倩女离魂》是她的拿手好戏。黄秋娥一眼看上去好似十六七的少女般清秀可爱,实则年已过三十,尉春燕是正值妙龄的女子,浑身雅态,通体上下一股幽香,两条又弯又细的黛眉,一双眼睛胜似两汪秋水,唇似樱桃,台上的扮相足以迷煞人,卸了妆的她简直要迷死人。
刘伯温等人到时,戏台外已是人山人海,黑压压一片人头,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不少卖小吃的商贩如黄鱼似的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兜售生意。真是好个热闹的所在,让人忘却兵荒马乱,多少感受到一丝太平气象。
台上锣鼓喧响、丝竹声声,扮好妆的各种角色在台上演绎着戏情。
只见台上一群番使装束的人拥着一个身着汉装、神情凄凉的绝代佳人,这佳人便是由尉春燕扮的旦角——王昭君,只见她轻移莲步上前唱白,云:
妾身王昭君,自从选入宫中,被毛延寿将美人图点破,进入冷宫。甫能得蒙恩幸,又被他献与番王形像。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这一去,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自古道: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一群文武官员及宫内侍从烘托着汉元帝上台来,也神情黯然地道白:今日灞桥饯送明妃,却早来到也。
紧接着无限惋惜地唱:锦貂裘生改尽汉宫妆,我则索看昭君图画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本是对金殿鸳鸯,分飞翼,怎承望!
旦云:您文武百官,计议怎生退了番兵,免明妃和番者。
戏台下的观众屏声敛气,静听尉春燕下边这段唱腔。
尉春燕的声一冲出喉咙,便响彻云霄,好似天外之音,让人不能不叹服。
尉春燕那一段唱词是:
宰相每商量,大国使还朝多赐赏。早是俺夫妻悒怏,小家儿出外也摇装。尚兀自渭城衰柳助凄凉,共那灞桥流水添惆怅。偏您不断肠,想娘娘那一天愁都撮在琵琶上。
刘伯温晓得一个长年生活在深山老林的人哪里见过这杂剧。
刘伯温自从没有公事可以忙碌时,涉猎了各类书籍,对元人诸多杂剧颇有心得,看戏全然不像外行人看热闹,而是剖析入里看其门道。
突然几十个彪形大汉冲上台,架起正在唱戏的尉春燕就走,琴师、鼓师齐齐停住手中的家伙,目瞪口呆地看着台上的变故,台下的观众则像炸了的油锅似的一阵骚乱,黄班主慌乱不迭地从后台跑上前,冲一位领头的又是作揖又是说好话,那领头的朝黄班主怀里塞了一张名单,黄班主仔细看上边的字,立时像个傻子一样立在台上,那领头的将黄班主推到一边去,挟持着尉春燕扬长而去,好端端的一台戏硬是搅黄了。
燕飞霞侠肝义胆,眼中揉不得半粒沙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事从不肯错过,她立刻自告奋勇地说:“叔叔,光天化日就敢抢人,太嚣张蛮横了,待我跟踪而去,瞧瞧是什么人干的勾当。”
刘伯温本不想多事,但见燕飞霞那副仁侠好义的样子颇似朱珠,便道:“飞霞,速去速回,查明情况就速回此处找我们,断不可莽撞行事!”
燕飞霞像得了令似的一溜烟不见了踪迹。
将近一个半时辰的样子,燕飞霞“咣当”一声推开书房的门,肩上扛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
“飞霞,怎么去了这么久,有什么变故吗?”刘伯温关切地问。
燕飞霞摘去面纱,又解开布袋口,冲里边拍了一拍,说:“安全了,你出来吧!”
从里边爬出一人来,正是日间被掳去的尉春燕,她云鬓散乱,花容惨淡,看到刘伯温便磕头如捣蒜,嘴中连声说着:“谢谢大老爷搭救之恩,谢谢大老爷!小女子愿做牛做马报答。”
“好啦,飞霞、凤梧带她到你们房中,给她换身衣裳,弄些吃的吧!”尉春燕冲着刘伯温又是一番千恩万谢,才随燕、秦二人离去。
刘伯温可是一番心潮澎湃,心中掀起的波澜久久不能平静。今日凑着机巧因缘,鬼使神差搭救了一个尉春燕,可天下不知有多少像尉春燕这样的人需要救助,自己这点微薄之力,又能救得了几人?翌日,天放大白,刘伯温唤来刘安,询问叫他寻访房屋一事,刘安回报还无甚消息,刘伯温便叮嘱他今日一定要费心寻觅一处,刘安唯唯应是,出去办理。
及至正午,刘安回禀刘伯温道:“老爷,在城南角找到一处宅院。”
“好,就按宅院主人所出的价格将其买下。”
这时,秦凤梧、燕飞霞、尉春燕及春桃一齐来书房拜见刘伯温,刘安转身去办理购房事宜。刘伯温便将几人叫至跟前,说:“春燕一事必会掀起一场风波,为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你们几个将随身所需物品整理好,悄悄离去,我会对下人讲,近日要闭关打坐排除一切干扰,家仆悉数遣散,我要演一出‘空城计’。”
众女子虽有不解,但知刘伯温做事玄妙,不便细问,便遵从刘伯温安排,随刘安去了新宅院里住下。
刘安回到府中后,刘伯温便要他将其余仆人悉数遣散,尔后,来到房中写了一条告示贴于房门之上,告示云:刘伯温近日忽感气血羸弱,遂决意闭门昼寝打坐修炼,一切人等当规避,断不可喧哗骚扰,否则后果难料。——遂将房门外锁,自己盘膝而坐,闭目养神好似老僧入定。刘伯温料想得丝毫不差,消息灵通的燕三思心怀鬼胎而来,偌大的宅院已是空空荡荡,不见人的踪迹。他寻至书房门外,读了此则告示,不敢造次,可心中疑虑重重,便用手指沾些唾沫,在窗纸上捅破一个小洞,偷眼观瞧,看到达摩面壁式的刘伯温,只得怏怏而去。但他并未全然相信,一连三日,派自己的亲信来偷窥,可回回见刘伯温都是那个老样子,这才将心放回肚中。燕三思并不是什么正人君子、热肠古道,而是一个极善钻营、用心险恶的家伙,但他极善于伪装,装得比真正的君子还要君子,比真正的正人还要正人。
当初他未对刘伯温冷眼相待、落井下石,反而热情招待、关怀备至,是为了日后着想。他对一个游方相士的话深信不疑,那相士是他偶然结识的,相谈甚为投机,那相士说:“天下文士的领袖未过于宋濂,其人必成一代宗师;天下文士的魁首当推刘伯温,其才不在姜尚、孔明之下,日后必将飞黄腾达。”
相士还旁征博引,历数众多事例,言之凿凿,让燕三思深信不疑。他一心想要攀附上刘伯温,可苦于没有机缘。刘伯温被朝廷羁管在他治下的绍兴,给了他千载难逢的绝佳良机,又是送去一处宅院,又是将养侄女安插到刘伯温身旁,此时着意培养,只待日后能得到丰硕回报。
可最近让他信念动摇的根源在于方国珍向他发起了猛烈的“银弹攻势”。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燕三思见了白花花的银子哪能不动心呢?方国珍的要求很简单,叫他相机弄死刘伯温。
一个万全之策已在他心中渐渐生成。
那便是先应下方国珍,但不急于动手,继续索要财物,刘伯温不会轻易杀掉,而是让他暂时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将他囚禁在府中的密室里,把他变成人不人、鬼不鬼的,成为手中的一张王牌。眼下还不能实施的最大困难便在于府中的密室还未修建完毕,要到春暖花开时才能建完,他只得耐着性子等待。
有时,燕三思为自己的聪明绝顶感到扬扬得意,智谋赛诸葛的刘伯温竟被自己玩弄于股掌之间。
他的得意之处恰恰是他的可悲之处,他可以小视任何一人,但决不可以小视刘伯温,刘伯温早已不是初出茅庐的少年,洞察人的心机的功力日益深厚。刘伯温故意装出一副浑然不觉的样子,实际上已洞察一切。
局势已到了图穷匕现的时节,刘伯温此时再不先发制人,必将为人所制。三日之后,刘伯温便从书房神秘地失踪了。燕三思获知这个消息后,懊恼不已,他绝不相信刘伯温会得道升仙,也不大相信刘伯温就有胆量逃离绍兴,不受朝廷的羁管,他一定还在绍兴城内!然而绍兴城房舍无数,一间一间地搜索未免兴师动众且难见成效。
就在燕三思大伤脑筋时,刘伯温已安然回到了新买的大宅院,只因人去院空多时,宅院已显露一些衰败气象。
春节期间,变故迭起,特别是燕三思撕去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张牙舞爪的本来面目,让刘伯温想起来就感到恶心,像他这种人迟早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结局。刘伯温料定他一时半会儿也难以找上门来,索性不再去理睬他。
燕飞霞耳闻目睹了她这个“亲叔叔”干的种种丑事,燕三思在她心中的形象彻底被打翻,她的心事更重了。然而跟随刘伯温生活了这么长时日,刘伯温的为人、品性深深折服了她,她思前想后,决定还是与衣冠禽兽的“亲叔叔”分道扬镳、一刀两断,就当从没有这个“亲叔叔”似的。
虽然是位居江湖的落魄书生,刘伯温依旧关注庙堂之上的大事要事。
春节前后,即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红巾军头领刘福通从砀山夹河将韩林儿迎到亳州拥护他为皇帝,又叫做小明王,都城就建在亳州,国号便定为宋,改元龙凤。另外立韩山童之妻、韩林儿之母杨氏为皇太后,杜遵道、盛文郁拜为丞相,刘福通、罗文素的官职则为平章,知枢密院事则为刘六。
因亳州没有现成的皇宫内院,刘福通便下令拆毁太清官,用太清官的木材建造宫殿。
另外,杜遵道没有参透刘福通这一系列举动的用意,上任伊始便大肆发号施令,目空一切。
刘福通眼中可容不得沙子,随便找了个借口便将杜遵道杀死,自立为丞相。刘伯温早就看出来了,刘福通有意向曹操学习,“挟天子以令诸侯”,小明王韩林儿虽然难率众望,可他毕竟是韩山童之子,不失为一张很好的招牌。名义上韩林儿是皇上,可实际上大权都由刘福通独揽,韩林儿不过是个任人摆布的傀儡罢了。
在韩林儿称帝之前,早有几家起义军头领荣登大宝。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十月,徐寿辉攻占新水称帝,建国号为天完,改年号为治平。
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占据高邮,号称诚王,国号立为大同,改元天佑。
这几家反王都野心勃勃,早已不满足占据一块地盘、手下有拨人马的现状,他们是群雄逐鹿中的主角,谁将最终功成名就、荣登九五之尊,现在下定论还不是时候。
刘伯温则心无旁骛地考虑起二女的终身大事来。
自己与她俩虽说是非亲非故,自己姓刘,一个姓燕,一个姓秦,原本不是一家人,可是造化弄人,机缘巧合,这二女的婚事非自己操持不行。
而且一定要寻两个般配的人儿,否则对不住她两人死去的爹娘。可以现在自己这身份、处境,要大张旗鼓地在绍兴城内宣扬是不可能的,把此事交与媒婆更是要不得的。
刘伯温便开始在自己熟识的人当中寻觅,王冕至今尚无妻妾更不要论子嗣了,柯上人、竹川上人、灯和尚俱是以身献佛的人,他们有没有儿子是不大好问的,宋潜溪倒是有儿子,可惜才两三岁,岁数相去甚远,刘伯温将自己身边的人都想遍了,仍未寻到一个合适的人选。
“哎,有了!”刘伯温兴奋地站起身来,自己想张三想李四,怎么就不想想自己。自己膝下已有两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老大已二十二岁,可惜已完了婚,老二刚好二十一岁,因前几年一直闹病,所以婚事迟迟未定,不如撮合刘璟与秦凤梧吧。
刘伯温当下心意已决,便在书案上铺了张信笺,笔走龙蛇,写了一封家信,在信中将叫刘璟到身边的大意讲了讲。家信写罢,叫过刘安,说道:“老家人,您再辛苦一趟吧,回趟青田老家把璟儿接到这里来。”
刘安办事一贯稳妥、周密。刘伯温很放心地将送信接人的事交与刘安办理。
刘伯温是这样打算的,自己虽然身为家长却不能包办婚姻,不如让这两个孩子一起多接触接触,倘若真有缘分的话,也就不用自己极力撮合,可能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刘伯温越想越觉得有趣,自己到老了,居然还要当回媒人,为儿子说媒,真是……刘伯温不由得笑出声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