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阴阳易是因房事导致男女之间互相染邪而发生的病证。差后劳复是疾病痊愈期因劳累、饮食、起居等因素导致疾病复发的病证。

    伤寒热病初愈,正气尚虚,气血未复,余邪未尽,当此之际,惟宜慎起居,调饮食,静养调理,预防疾病复发。古人认为,若病后因房事导致男女之间互相染邪而发生的病证,称为阴阳易。若不因房事,而由于饮食起居失常,作劳伤正,疾病复发者,称为差后劳复。其中因劳而发者,称为劳复;因饮食调理不当而发者,称为食复。

    一、原著精读

    【原文392】伤寒阴阳易①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②,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挥散主之。

    妇人中祥,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词解】

    ①阴阳易:因病后过早房事而致疾病复发的病证。由于病后精气虚损,症状与原病已大有不同,故称“易”,“易”作变异解。亦有认为“易”作交易解,谓病后交媾,男病传女,女病传男。

    ②阴中拘挛:牵引阴部拘急痉挛。

    【释义】阴阳易证治。

    伤寒病后大多正气内虚而余邪留恋,过早房事一则易耗不足之气,二则损却内虚之精,余邪乘虚而发,导致阴阳易证。病人身体沉重、感觉气少不足以息是房事后耗伤元气之象;少腹紧张急迫,有的甚至出现阴部牵引拘挛是阴精内亏筋脉失去濡养之征;房事后伤及肾中之精,致令精亏于下而火热之毒炎于上,病人出现热气上逆冲于胸膈,头重抬不起,眼睛发花,膝和小腿拘急痉挛之象。

    此证实则为“房劳复”证,针对精气内耗、热毒留扰这一虚实夹杂的病机,治当调补阴阳,祛除热毒之邪。

    烧裈散是张仲景用于治疗阴阳易证的方药,该方取用男子或女子裤裆或裙裆近阴部的布料,烧灰制成。传统理论认为,该方能畅利小便,使热毒从阴部下泄,进而达到引邪外出之目的。历代医家皆从阴阳相求、引热毒下行来解释其作用机制。《外台秘要》等古典医籍中有类似病案的记载,但今人验之临床者甚少。现代诊断学中对阴阳易证的研究内容缺如,该方药的作用机制存疑,有待研究后重新评估。

    从历代有关阴阳易的证治内容来看,阴阳易证并非烧挥散一张方剂所能胜任,从检阅文献来看,尚应结合阴阳易证的不同病机来进行论治,《外台秘要》等典籍中有治疗阴阳易方药数种,可以参看。

    【辨治要点】

    主症: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

    成因:精气内耗、热毒留扰。

    治法:调补阴阳,祛除热毒。

    方药:烧裈散。宜酌情选用后世有效方药。

    【原文393】大病①差后②,劳复③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④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⑤五六枚,服之愈。

    【词解】

    ①大病:严重的疾病。中医认为中风、伤寒、热劳、温疟等均属大病之类。

    ②差后:是热病过程中余邪未尽,正气损伤,机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正常时出现的一组病理变化的总称。应当指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证,而是包括了一组表现各异的临床证候。

    ③劳复:病后正气尚虚、邪犹未尽时,因劳力过度而诱发的病证。

    ④清浆水:一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者佳,如徐灵胎持此观点;亦有认为是将粟米烧成饭后投入水中,浸五六天后,生白花,色类浆,则清浆水即成,如《本草蒙荃》。

    ⑤博棋子大:一说如方寸匕大小,如《千金方》;一说长1寸、方1寸大小,如《服食门》。

    【释义】概述劳复证证治方药。

    劳复证的特征是因“劳”而致病复发,不仅有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房劳等“劳”形式上的差异,更有过早或过度劳作内容的不同。至于其形成机制,大多是因病后劳则气上,余热复聚使然。

    所述劳复证候,内容至为简单,需以方测证,并结合方后注逆推的方法,来加以理解。使用方药是枳实栀子豉汤,该方由栀子豉汤加枳实三味药组成,据方药分析,所述之证应属无形热盛致气机郁滞。

    既然所用之方是在栀子豉汤基础上加减而成,可见此证应有热郁胸膈证的证候特征,因此病人出现心烦燠侬,胸中窒闷,舌红苔薄黄等症势在必然。方中复用枳实,古人喻之有“冲墙倒壁”之功,足见其行气散结之峻,张仲景将其用于此显见该证气郁之甚;对枳实的具体作用部位,《名医别录》谓其主“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可见其作用主要是行心下胃脘部气滞,其气郁部位以心下胃脘部为主。

    本证与栀子豉汤证及栀子厚朴汤证至为相似,需仔细区别,三汤证相较,栀子豉汤证虽亦可因热郁盛而见“胸中窒”、“心中结痛”等气机郁滞之候,但气郁部位偏于胸中(上);枳实栀子豉汤证则气机郁滞偏于胃脘(中);栀子厚朴汤证以栀子豉汤去豆豉之升浮,并径用枳实、厚朴两味直入腹中以行腹中气滞,部位应在腹中(下)。由此分析可见,虽然三汤证所治之方皆以栀子豉汤为基础,但稍作化裁则所得之方有上浮、中踞、下趋之妙,这种临证变通思想应是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治疗学理论演绎的基础。

    劳复治用枳实栀子豉汤,仅是举例而已,临床所见劳复的证候类型较为复杂,医师应结合所见之证,灵活选方用药。

    【辨治要点】

    主症:心中懊,胸膈痞满,食少纳呆,舌苔薄黄略腻,脉滑数。

    成因:余热复聚,热郁胸隔,气机痞塞。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行气。

    方药: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栀子、豆豉)。

    【原文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柴胡八两人参二两黄芩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释义】差后发热的不同证治。

    发热是临床常见证候,亦是病人大病差后易见的症状之一。对其认识常有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一认为差后发热多属虚证,是因阴血不足,不能配阳,致阴虚阳浮所成,治当补养阴血以潜浮阳。另一看法则认为发热属邪热复炽或复感外邪,主张以清解祛邪为先。

    本条对差后发热的处理以汗、下、和解三法,昭示差后发热其证各异。在汗、下二法选方上未置定数,含有因证情不同,可灵活选方的思想,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原则的又一体现。

    【辨治要点】

    主症:伤寒差以后,更发热。

    成因:邪稽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人参、黄芩、甘草、生姜、半夏、大枣)。

    【原文395】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份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释义】伤寒之类热病初愈并发湿热内蕴水肿的证治。

    伤寒之类热病初愈,由于阳气耗伤、气化不行或阴液不足、湿热停滞,常可并发水肿之证,其证多属正虚或正伤邪恋,与之相对,临床亦有表现为纯属实证者。从条文用牡蛎泽泻散治疗分析,该方以大队祛邪药祛邪为主,足见该证属之邪实有余。

    从牡蛎泽泻散组成分析,方中泽泻、商陆根泻水利小便,蜀漆、葶苈开凝逐饮,祛水热之内停;牡蛎、海藻软坚以消痞;栝蒌根滋润津液而利血脉之滞,合方共凑逐水清热,通利血脉之功。因此,其所对应之证为湿热壅滞,气机不畅之候。

    证既属湿热内停,则除“腰以下有水气”,如膝胫足附水肿外,当见及小便不利,尿色黄赤,下肢沉重,口中黏腻,舌红苔黄腻,脉沉实有力等症。

    本证虽肿在腰以下,但与阳气不足致水气不化者不同,亦与湿热夹有阴虚者有异。阳气不足的水肿常见头面皆肿,面色白,乏力神疲,或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滑,脉濡或沉细无力等症。湿热夹有阴虚者常在水肿同时伴见手足心热,面色黧黑,肌肉瘦削,舌瘦小,脉细数等症。

    本证虽为湿热壅滞,但毕竟属之大病之后,因此,用此等攻击之剂犹当慎重。用时应以米汤等和服,以保养胃气,防止攻逐之剂损伤正气。用药宜中病即止。

    【辨治要点】

    主症:腰以下水气壅积,膝胫足跗皆肿,或伴大腹肿满,小便不利,脉沉实。

    成因:湿热壅滞,膀胱不泻,水蓄于下。

    治法:逐水清热,软坚散结。

    方药:牡蛎泽泻散(泽泻、商陆根、蜀漆、葶苈子、牡蛎、海藻、天花粉)。

    【原文396】大病差后,喜唾①,久不了了②,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

    【词解】

    ①喜唾:即频频泛吐唾沫。

    ②久不了了:长时间不好转。

    【释义】差后中阳不足喜唾的证治。

    伤寒之类热病初愈,病人口吐唾沫、久久不止,是津聚不去、停积为饮之候。验之临床,证情既有寒、热之异,亦有虚、实之殊。

    如何鉴别其寒、热属性,除依据仲景“胸上有寒”之训外,临床必见唾出唾沫既多,且其质清稀,并伴口中不渴,喜温畏寒,小便清白,舌苔白滑等症;反之,若吐出唾沫黏腻不爽,或兼口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等症者,为病性属湿热无疑。

    病人口吐唾沫,更有虚、实之异,若为实证,则因正气不虚,停积之痰饮每随吐而得去,故吐后多不复再吐,不至久久不愈;此证之吐不仅因寒饮内生,上泛胸膈,而见口吐唾沫不止,且因阳气内虚、津不得运而痰饮不断滋生,故不复其阳则病根不除而寒饮凝聚不止,因而旋唾旋生,久久不得息止,非若邪实停留,得吐则愈可比。

    “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实即指出了该证的性质属之虚寒。至其病位,又以脾肺为中心。因脾为机体水谷、水湿运化的本源,其机能异常又是水湿滋生之根本,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脾阳不足,肺金失去脾土温养,则肺气日虚而布散无力,甚则肺气失敛,至此,津液不但不司其濡养之职,反聚为饮而成邪,脾失运化、肺不布津所生痰饮,停于胸膈,而为“喜唾,久不了了”之证。

    本证虽有寒饮内停,但病根在于脾肺阳气不足,饮从中生,故温补脾肺为治本之法,理中丸确为的对之方。该方不仅能温补脾阳以助运化水谷、水湿,更可温肺以布散津液,脾、肺之阳得复,则津液自得正常敷布而不至留聚为痰饮,是不治饮而饮自消之意。

    【辨治要点】

    主症:大便差后,喜唾,久不了了。

    成因:脾肺阳气不足,寒饮内停。

    治法:温补脾肺。

    方药:理中丸(人参、白术、甘草、干姜)。

    【原文397】伤寒解后,虚赢①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①虚赢:虚弱消瘦。

    【释义】病后胃热未尽、气液两伤证证治。

    与前条相较,前条“喜唾”,本条“欲吐”,证候表现有相似之处,然其性质却有寒热之别。张仲景将条文作如此排列,正是欲示人差后有寒、热属性的不同。

    对伤寒差后阶段证候性质的认识,“寒邪易伤阳气”的理论更为大家所接受,故从阳虚证着眼者多。实际上,《伤寒论》中所述的感受外邪,并非寒邪一端;即使确属风寒外犯,证候转归亦不是阳气损伤一种演变途径,而是受到患者体质因素、治疗措施等多种内外因的左右。

    本条证候性质属于虚实夹杂,其“实”指胃热留扰不去;而“虚”为气阴两伤,且为“邪少虚多”之候。究其形成之因,多为素体阳盛阴伤者见及。正是由于胃热未尽,复加气阴两伤,致胃气失于和降,故见“气逆欲吐”;气伤不足以息,故见少气,阴津损伤不足以滋润形体,故见虚弱消瘦。除上述证候外,本证更可见及发热、心烦、口渴、少寐、舌红少苔、脉象虚数等热邪不尽、气阴两伤之候。

    病后气阴两虚、余邪留扰、邪少虚多,宜用正邪兼顾的变通治法。竹叶石膏汤是由白虎加入参汤加减而成。正因其邪热已减,故去方中苦寒味重之知母,加入竹叶之清扬以清热除烦;以其正伤少气,故仍用人参、甘草;其阴津耗伤尤重,已至形体消瘦、舌红少苔,故增甘寒之麦冬,助粳米以滋养胃液;妙在方中以半夏之辛散,配在大队甘凉滋润药中,既能防寒凉甘滋以碍胃,更有和胃降逆之妙用。经过对白虎加入参汤的合理化裁,变原先以祛邪为主、兼益气津而为以益津气为主、兼除余热。因此,就本证性质而言,其阳明胃热与白虎汤证、白虎加入参汤证相类,只是其热势已减、邪气已少,而气阴两伤的正虚较为明显。

    【辨治要点】

    主症:伤寒热病解后,身体虚弱消瘦,短气不足以息,干呕欲吐,或伴口渴、心烦、少寐、舌红少苔,脉虚数等。

    成因: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治法:清热和胃,益气生津。

    方药: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冬、人参、半夏、粳米、甘草)。

    【原文398】病人脉已解①,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②则愈。

    【词解】

    ①脉已解:病脉已除,脉象正常。

    ②损谷:减少饮食。

    【释义】大病之后微烦的机制及调护。

    病人脉象已经转为平和,而至傍晚时分却出现轻微心烦不安,或见微有发热,源于大病新差,病人脾胃功能尚弱,加之饮食不节,调摄失宜所致。人与天地相应,日中阳气旺盛,日暮阳气渐衰,而脾胃阳气亦衰弱,不能消谷,致胃气生郁,食积生热。对此,只要适当减少食物的摄入,则虚弱的脾胃机能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胃气郁滞自然解除。

    二、小结

    阴阳易、差后劳复之病,皆发生在大邪已退的阶段,同属于病后失于调理所致,故张仲景在六经证治各章之后,另列一篇,专题加以讨论。本篇不仅分析了差后劳复病的有关证治,而且提出了大病之后慎房事、逸体劳、适饮食,防止复发,以保痊愈的护理原则,为后世病后调理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