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多由饮食不洁,冷热不调,或感受暑湿、寒湿、疫疠之邪,伤及脾胃,导致中焦升降失职、清浊相干、气机逆乱而成,正如《灵枢·五乱篇》所说:“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
本篇所讨论的霍乱病实际上包括了多种急性胃肠病变。后世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将霍乱分为湿霍乱和干霍乱两类。即上吐下泻,挥霍无度者,为湿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腹中绞痛,烦闷不安,短气汗出者,为干霍乱。本篇所论当属湿霍乱。因为湿霍乱又有因寒因暑之异,故有寒霍乱与热霍乱之分。寒霍乱者,因于寒湿;热霍乱者,因于邪热。本篇论述的仅仅是寒湿霍乱,而未涉及热霍乱。现代医学所说的由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与本病证的概念不同,临证需作鉴别。
一、原著精读
【原文382】问曰:病有霍乱①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词解】①霍乱:以吐利交作为主证,病势急而变化快,挥霍之间便致撩乱。
【释义】霍乱的诊断要点。
呕吐有下利暴作,是诊断“霍乱”的重要指征,但尚须与其他病证相鉴别。首先,“呕吐下利”作为“霍乱”病的主证,往往见于起病突然,且证候表现剧烈。此与其他病证影响及胃肠而见“呕吐下利”不同;该病证有挥霍、撩乱的特性,常见吐下无度、心腹胀痛不安等,病情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即发生变化,出现伤阴损阳之变。而其它病证,即或出现吐利,亦不会立即导致阴阳耗竭。
因此,以“呕吐下利”并见作为诊断“霍乱”病的要点固然重要,但尚需从证候表现轻重、病势演变缓急等多方位考察,才不至于发生误诊。
【原文383】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释义】论霍乱病证波及肌表的脉证。
暑湿、寒湿、疫疠秽浊之气外侵,或饮食不节,致邪气踞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是霍乱病的基本病理。因此,霍乱以突然发生剧烈的呕吐下利为特征。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同邪郁于表可影响及里一样,踞于中焦之邪亦可波及肌表,导致营卫功能失常,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之症。因此,霍乱除出现剧烈的呕吐、下利证候外,尚可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营卫不和之证。本条所述即是霍乱在里之邪波及肌表时所见的证候类型。
因为霍乱的吐利是病从内发,而非误治,故张仲景称其“自吐下”。该证若里气平和则吐利会自然消失,但由于肌表营卫之气尚未调和,故还可见及发热等肌表不和之证。
【原文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释义】霍乱后复染伤寒的证候特点及霍乱病后的病理转归。
机体感受外邪,正气奋起抵抗,其脉应现浮象,今脉不浮而反见微涩,显然内有虚象。究其缘由,系霍乱后阴阳两伤,复感外邪所致。霍乱由于吐泻剧烈,病程中极易出现伤阴损阳之变,此时即使霍乱病证已除,但若不加养慎,又极易招致外感。由于正气先虚,外邪侵入后,正气无力与之抗争,故脉现微涩之象。
霍乱后正虚感邪,不仅初起证候与一般伤寒病人有别,且病后转归亦不同。由于霍乱病位踞于中焦,病后脾胃之气损伤尤为突出,脾升胃降之机一时难以恢复,在此基础上感受外邪,病邪最易传入中焦,所以病经四五天,即可传入阴经,致脾失升清而下利;若病人再现脾胃升降气机逆乱,吐利并见,则治疗更为困难。因本已阴阳俱不足,复加吐利并见,则正虚更甚,极易发生阴竭阳脱之变。
若霍乱病人胃气较强,则正气渐有恢复之机,故病人见“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之象,是脾胃健运、中焦气机升降得以复常的象征,故虽病经时日,外侵之邪亦难人阴经,故“仍不利”,由于脾升胃降之机渐得恢复,病人大便会由稀溏转硬。此类病人由于正气有恢复之机,故虽感外邪亦能待正旺后驱邪外出,故“十三日愈”。
霍乱病下利止后,如脾气渐旺,则大便会逐渐转硬,此时胃纳功能恢复,又是疾病向愈的重要因素。病人胃纳如常,则正气得食气之助,更易驱邪外出,故病易愈。即或一时胃纳功能不能复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胃纳转常者,亦会出现正旺驱邪的向愈局面。如仍不愈,则病情较为复杂,病变不是仅仅局限于胃纳功能方面,可能还有其他原因,需重新审察。
【原文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①也,四逆加入参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词解】①亡血:此处作亡津液解。
【释义】霍乱阳气衰微、阴液将竭证治。
霍乱病人见恶寒脉微下利等象显是阳气衰微之候,认识颇为容易。对张仲景在条文中提出的病人由下利到利止的转变颇应引起注意,初看起来,病情似乎有好转之趋,但从张仲景对该病证性质的判断来看,病人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认为病情出现了“亡血”之变。此处的“亡血”应是亡津液的互词,“利止”乃利下过度以至津液耗竭,无物可下而出现的证候特征,并非病情转愈之象。故而本证性质应是阳气既虚、阴分亦不足。
关于亡血亡津液与阳气得复利止的区别,则可根据四诊合参而得以分别。如虽利止,但恶寒更甚,脉象细微,且四肢逆冷、躁扰不宁、眼眶凹陷者属阳亡液脱之象;若利止同时伴脉转和缓有力,或由短见长,且四肢转温、精神转振为阳回欲复的佳兆。
由于本证不仅阳气衰微,更因利下过度而致阴亦欲竭,故治疗不仅应顾其阳,亦应兼顾其阴。方用四逆汤回阳救逆为主,更以人参大补元气、生津益液。
【辨治要点】
主症:吐利,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
成因:吐利过度,亡阳脱液。
治法:回阳救逆,补气生津。
方药:四逆加入参汤(甘草、附子、干姜、人参)。
【原文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去皮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泽泻一两六铢上五味,为散,更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理中丸方下有作汤加减法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①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入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②,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词解】
①脐上筑:筑,捣也。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捣物之状。
②食顷:约吃一顿饭的时间。
【释义】脾阳虚否对寒湿阻遏霍乱证治的影响。
霍乱属邪阻中焦,而中阻之邪复可波及肌表,故霍乱在吐利同时常常伴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肌表之症。由于中焦阳气盛衰的不同,病人的证候表现会出现细微的差异。若脾阳尚旺,正气奋起与邪抗争,则可见发热症状明显的“热多”之象;而若属脾阳不足,正气不能与邪相争,则多见恶寒症状明显的“寒多”之象。
对文中“热多”、“寒多”的理解历来存在争议。不少人以为“热多”、“寒多”是指证候性质,而若结合所用之方则不难理解其真正含义。如“热多”果属湿热霍乱或病已化热伤津,岂有用温阳化气利水的五苓散之理?因此,条文中的“寒多”、“热多”实际言及的是恶寒、发热症状表现的轻重,张仲景藉此所要反映的是中焦阳气盛衰的:不同,从两证性质而言,应该都是寒湿阻于中焦之证。
寒湿内阻,治当温化疏利,若脾阳尚旺者,则治疗着眼点在于使脾运复常而湿邪有出路,故以五苓散化气运脾,渗利水湿,脾运得健,寒湿得利,则脾升胃降之机得以恢复,而吐利自得解除;况五苓散不仅有运脾、内利寒湿之功,更具外疏和表之能,故用后不仅吐利能速得缓解,肌表不和之象亦能速除。
对中阳不足明显者,由于脾运功能减退,仅以运脾利湿力有不及,故需赖甘温补益以振奋中阳,兼以刚燥以化寒湿,方用理中丸,至其服法,需待病人腹中有由冷转热之感者方为有效,否则应增加用药份量;若属病情重、急,因丸剂作用和缓,恐力有不及,又需赖汤剂以增强其温化之力。药后饮入热粥亦是增强药效、温养中气的重要方法之一。
理中丸的方后加减,是针对其病理进程中可能见及的不同兼证而设的,应明确是举例而非全部。如兼见脐上跳动为兼肾虚水寒上冲,故去掉白术之壅补,仿桂枝加桂汤意,增入桂枝以温阳制水平冲;若因脾阳不足,致寒饮内停,上冲于胃而见呕吐者,则治疗又当去白术之壅补而仿茯苓甘草汤意,加生姜以化饮和胃降逆;若脾土不厚,清气不升,水湿下注者仍用白术之厚土;若因水气凌心而致心下悸者,加用茯苓既可利水更可宁心定悸;若渴欲饮水由脾运不健,津不上承者,宜重用白术以补土布津;因中虚而致腹中痛喜按者,重用人参以补虚缓急而止痛;而如属中寒明显,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者,宜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止痛;若阳虚寒凝致气滞不行,腹中胀满不舒者,应去白术之壅,增附子辛温通阳以散寒除满。
【辨治要点】
1.病偏于表
主症:吐利兼作,伴脉浮发热,头痛身疼,小便不利,渴欲饮水。
成因:表邪不解,里气不和,清浊相干,升降失序。
治法: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方药: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
2.病偏于里
主症:吐利频繁,发热头身疼痛不甚,不欲饮水,伴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缓弱。
成因:中焦阳虚,寒湿内阻,清气不升,浊气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胜湿。
方药: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原文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①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②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词解】
①消息:斟酌之意。
②小和:即微和,谓不需猛烈之剂。
【释义】霍乱里证消失而营卫不和的证治。
霍乱吐利停止,首先得分清其吉凶。若为里气调和,脾升胃降之机得以恢复,则在吐利止同时,应见精神爽慧、手足转温、苔腻渐化、脉来和缓等佳象;若属吐下太多,无物可吐可利者,则吐利止同时当见精神萎靡、手足冰冷、眼眶凹陷、皮肤干瘪、脉微欲绝等。
对“身痛不休”性质的判定,一般认为是微邪在表不去,此外,亦有为营卫之气不和而不夹表邪者,不可不知。
若“身痛不休”属里气调和而营卫未调或微邪在表者,应当采用桂枝汤调治,因该方不仅能外和营卫,更有利于霍乱病后脾胃升降之机的恢复。相反,若对霍乱病后身疼痛施用猛烈之剂,则欲速而不达,并将招致津气进一步损伤,因霍乱之后往往津气两伤,前人所谓“吐下之后,定无完气”是也。
对吐利虽止而证属津气耗竭、无物可下的身痛不休,桂枝汤亦不适宜,需根据病情性质,灵活选用相应方剂,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之类,以先治其里。
【辨治要点】
主症:吐利止而身痛不休。
成因:里证基本消失,微邪在表未去,营卫之气不和。
治法:外散微邪,内和脾胃。
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
【原文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①,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词解】①四肢拘急:四肢拘挛紧急,即所谓抽筋。
【释义】霍乱心肾阳衰、肌表失和的证治。
霍乱以中焦脾胃升降之机逆乱为主。在其病理进程中,从正气的角度分析,既有脾阳未至太虚的五苓散证,亦有脾阳已虚的理中丸证,更有心肾阳气衰微的四逆汤证。本条所述即是并发心肾阳气衰微的霍乱吐利证。
由于心肾阳气衰微,阴盛于内,虚阳不得温运中焦脾胃,因而霍乱病表现将进一步加重。由于阳衰不固,营阴不守,见汗出之象。“发热恶寒”一证,前人多认为属“虚阳外浮”,如果是,则决非四逆汤所能胜任,而当用通脉四逆之类治之,鉴此,其性质仍当为邪在中焦波及肌表或夹有表邪之象。由于阳衰温煦不力,筋脉失于柔顺,故手足厥冷、四肢拘急,《内经》所谓“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是也,前人有谓属“阴阳两伤”,若如此,张仲景何不用太阳病篇先温阳、后益阴或阴阳并补之现成方法,因此,本条实际仍是阳伤为主,所不同者,只是阳伤更重,出现了心肾阳虚之候。正因其阳衰为急,故治疗仍遵循“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的先后原则,里急先救里,以四逆汤治之。
【辨治要点】
主症: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脈微欲绝。
成因:吐利亡阳,火不温土。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四逆汤(甘草、干姜、附子)。
【原文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释义】霍乱病阳气更伤,虚阳被格于外的证治。
霍乱病病程中,由于阳气(少阴心肾阳气)进一步损伤,则不仅阳失温煦、火不暖土而致吐利剧烈、下利清谷,而且由于阳微失于收摄致关门不利、玄府洞开因见小便复利、大汗出等象,此时由于虚阳丝微,了无根本,而有浮散外越之势,故病人复见内寒外热之“身大热,反欲得近衣”的“真寒假热”之象。尽管有在外之“身大热”,其脉候仍因阳气衰微而见“微而欲绝”之象。阴盛阳衰,虚阳被格于外,其治自应破阴回阳,通达内外,参少阴病篇相关证候应当使用四逆加入参汤或通脉四逆汤,方为合拍。原文用四逆汤恐力有不逮。
【原文390】吐已下断①,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王之。
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半合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羊胆代之。
【词解】①吐己下断:吐利停止。
【释义】霍乱阳气衰微、阴液亦竭证证治。
霍乱病人吐利停止后,未见手足转温、精神转振、脉来和缓,而是汗出、四肢拘急、冰冷,脉微欲绝,显为病情加重之象。其吐利停止为吐利太过致阴液耗竭而无物可吐可下;因其阳气衰微、阴液内竭,筋脉失于濡养、温煦,因见四肢拘急不解;阳气衰微失于固守则汗出,失于温煦则手足厥冷。阴阳俱虚,则脉来微而欲绝。针对此证治疗自当以温阳益阴为方案,但由于有形之阴不能速生,且由于“阴伤而阳未亡者,其阴自得续生”,故治疗以温阳为主,俾阴得阳生而生生不息,方用白通汤以回阳救逆、通达内外为主,佐以猪胆汁兼益其阴,且有反佐之意。
从证候性质及治疗用方分析,本证除条文所述证候表现外,还应见及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等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证候。
与四逆加入参汤证相较,两证同为阳气衰微,阴液并耗,故都有阳气衰微的脉微、厥逆及阴液亦耗、无物可下的利止等证,但白通加猪胆汁汤证证情更重,而四逆加入参汤证则证情较轻。前证所以更重,是因为该证不仅阳微而脉微欲绝,更见及微阳外浮之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及虚阳不固的汗出等症,此外,“四肢拘急不解”更是阴阳俱伤增重、筋脉失濡之征。
【辨治要点】
主症:频繁吐利后,既无物可吐,又无物可下,并见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
成因:吐利过重,阳亡阴竭。
治法:回阳救逆,益阴和阳。
方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
【原文391】吐利发汗,脉平①,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②故也。
【词解】
①脉平:脉来平和。
②谷气:此处指饮食。
【释义】霍乱病后脾胃虚弱、运化不力而致微烦的证候。
霍乱病以中焦脾胃升降逆乱为特征,经治疗后虽然霍乱病证已除,但脾胃运化功能由于吐利难免不遭损伤,因而病后常见中焦乏运之象,值此之时,犹需注意调节饮食,以利脾胃功能的恢复,若食人过多或过啖肥甘厚味,极易招致食气内停,出现轻微烦闷表现。
此症未出方治,含有不需药治,重在食养的思想。从临床实际来看,可酌予运中之品以促其恢复。
二、小结
霍乱初起可见及貌似伤寒的证候表现,但其病变重心及疾病演变趋势却与伤寒迥然不同。就其证候表现而言,霍乱往往起病突然,初起即以上吐下泻不止为特征,非若伤寒初起病位在表,待外邪迫人大肠、影响胃气和降后才出现吐利可比;就两者病位而言,霍乱病初即以邪踞中焦、影响脾升胃降之机为主,其恶寒发热头身痛是在里之邪波及肌表所致;伤寒病初邪踞于表,病理过程中出现吐利系表邪影响及胃肠,致胃失和降、肠失传导所致,在“恶寒发热头身痛”表现与“上吐下泻”关系上,和霍乱有着先后标本之异。此外,霍乱有着吐利交作、病势急而变化快的特征,病人往往在短时间内即出现伤阴损阳之变;伤寒则变化较慢,有循六经演化的特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