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械:世界经典枪械完全手册-冷兵器时代的终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火药的出现

    火药又被称为“黑火药”,是一种早期的炸药。它是由火花、火焰或点火器材引燃,能在没有外界助燃剂的情况下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燃烧的药剂。燃烧时放出大量的气体和热,因它是武器发射的能源,故在军事上又称为“发射药”。火药的发明要从火说起,有史以来,火攻在人类战争中就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孙子兵法》十三章中就有一章专论火攻,《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一生擅用火攻。但有系统、有效率地使用火器,并且赖其维系了整个帝国生存的,首应归于公元7世纪时发明的“希腊之火”。它是罗马帝国的秘密武器,使罗马帝国在与土耳其回教帝国的战争中取得了非常有利的位置,也因此罗马帝国可以称霸欧洲长达百年。在当时这已是相当厉害的武器了,因此这种武器在西方国家影响很大,西方的历史学家都把它当做是西方火药的鼻祖。

    所谓“希腊之火”,据传是一名希腊建筑师在君士坦丁堡围城战时发明的。它是一种燃烧物质,这种物质呈液态或半液态状,通常以管子喷射,比水轻,在水上会快速扩散,在引燃后可以持续燃烧,很难扑灭,相当于现代的烧夷弹。

    “希腊之火”还算不上真正的火药,公认的火药起源地是中国。

    火药是用硫黄粉和木炭粉以及硝酸钾混合而成。在西方国家,13世纪前他们并不知道有硝的存在,他们对硝的认识来自阿拉伯人。火药的主要原料大约是在公元8—9世纪时由中国传到了阿拉伯、波斯等地。在12世纪后,阿拉伯等国的文献上才提到硝石。阿拉伯人称它们为“中国雪”,波斯人则称它们为“中国盐”。

    火药是中国的发明,这是无可否认的。在西方关于火药公认的最早的记载是由英国修士罗杰·培根在公元1242年左右写的《论艺术与自然的奇伟力量》。

    关于火药究竟是怎样传到西方国家的,历史上曾有多种说法。其中的一种观点认为是蒙古西征将火药带到西方。蒙古西征共有三次:第一次蒙古西征发生在公元1219年,攻打的是俄罗斯钦察部及印度河流域北部,1225年返回蒙古;第二次西征是在公元1235年,大军下莫斯科,败东欧联军,前锋直逼维也纳近郊,窝阔台病逝后,军队于公元1242年班师回朝;第三次西征是在公元1252年,当时进攻的是近东一带,10年内灭木剌及黑衣大食,下巴格达,入叙利亚。第一次西征时间过早,与欧洲也没有直接接触;最后一次则时间过晚,不合理;因此很多人都认为第二次西征就是火药传入欧洲的时期。虽然在此期间可以肯定蒙古接触过火药,但蒙古族是个游牧民族,因为战争,当时的人们已经流离失所,根本没有更多精力制作和储备火药,再加上他们不具备长途补给能力,因此,蒙古西征时火药传入欧洲的说法依旧不可信。于是有人提出是胡商将火药带到了西方国家。这一说法相对较为可信,阿拉伯人在经商的同时难免与火药有接触,于是将火药带回阿拉伯,然后传到西方。

    早期的火药威力有限,因为硝的比例不够高,培根的第一份火药配方中,硝的比例只占41.2%。中国早期火药配方中,硝的比例也只占60%左右,都远低于现代配方的75%的含硝量。硝的比例越低,产生气体的量就越低,爆炸威力自然也较低。

    除了军事用途外,火药在民间的应用进展缓慢,一直要到17世纪时才用来采矿或开隧道。公元1627年在匈牙利的雪姆尼兹,火药被用来采矿,公元1679年,法国用火药来开掘马勒帕斯隧道。19世纪下半叶在爆炸物质的研究上是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各种更有效的爆炸物一一出现。火药作为枪炮推进剂和弹头装药的角色被无烟火药和黄色炸药(TNT)取代后,它才逐渐步入历史殿堂中冷清的一角。但我们依旧不能否认火药的出现是伟大的,因为它,我们才进入了热兵器时代。

    2.德安守卫战的意义

    火炮和火箭听起来是现代才会用到的武器,但这里提到的火炮和火箭其实并不是现在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本文提到的火炮和火箭始于公元10世纪的唐朝。这些武器一直到宋朝还被普遍用于战争。由于喷火筒的使用,我国很早就已经进入使用火箭的时代,但这些武器的杀伤力比起后世的枪械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到13世纪末叶,才出现发射铅弹的雏形枪。

    尽管有了新的武器,但中华民族没有因此而舍弃原来的武器,中国有好长一段时间沿袭着长矛及喷火筒合用的传统,也因为这样,火器的发展受到制约。唐朝后期虽然已经开始将火器纳入军队装备,但此时国力已不再强盛,此时再发展火器为时已晚,因此火器再次发展是在宋朝。

    据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能是有关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载。到了两宋时期火药武器发展很快,《宋史·兵记》记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提出了一种火箭法,这种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缚火药筒,点燃后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的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卫队长唐福向朝廷献出了他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团练使石普也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火药武器最初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随着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才逐步过渡到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

    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较大的火器出现,如“霹雳炮”,“震天雷”。这类火器主要是用于攻坚或守城。公元1126年,李纲守开封时,就是用霹雳炮击退了金兵的围攻。元军攻打金的南京(今河南开封)时金兵守城时就用了这种武器。

    公元1132年,南宋德安有一位守将名叫陈规。在德安守卫战中他使用了一种新型火器。这种火器有着又粗又长的竹筒做枪管,里面装了火药。两军对垒时,只要点燃火线,火药燃放,并从枪管口喷射出火焰,如此便可烧灼敌兵。这种火器十分庞大需要两人抬放,敌军看到这么庞大的武器已经吓得不敢前进,更何况在枪械萌芽时期,这样的火器还是第一次出现,没人知道这种武器的威力。在这场战争中陈规利用这种火枪从桥上攻击攻城的敌兵,形成了难以攻破的防火墙,成功守住了德安。这种枪被称做是长竹竿火枪,陈规因此立功,中国火器也渐渐看到曙光,火器终于开始有所发展。

    金代时,金忠孝军在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使用了既能用火药筒喷火灼敌、又能用枪锋刺敌的飞火枪,取得了夜袭蒙古军兵营的胜利,成为我国集群士兵使用单兵火枪作战的首例。这种飞火枪与之前的长竹竿火枪有了很大改进,是枪械史的又一次进步,它中间装了火药及铁渣、磁末,这些铁渣、磁末可以说是枪弹的胚芽。

    世界最早的管形火器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还得回到南宋时期。公元1259年,南宋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军民在抵御蒙军的战斗中创制了“突火枪”,这种枪用巨竹做枪筒,枪中装有一种叫“子窠”的东西,它是用石子和铁块做成,装上火药后将火药点燃便产生很大的气压将“子窠”射出,这就是最初的子弹。不过,对于“子窠”的具体制造方法和使用方法还众说纷纭;但中外火器史学家一致肯定的“子窠”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枪弹。这是把燃烧性火器过渡到管形射击火器的发展阶段,为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其在发射原理上是欧洲近代枪炮的先导。这种枪燃放时,膛口喷火焰,“子窠”飞出、散开,杀伤对阵的敌人,这与现在的霰弹枪原理相似,因此它被认为是现代霰弹枪的真正起源。

    虽然突火枪很厉害,但它是飞散性发射,而且枪身是用竹筒制成的,因此,存在很大的危险性。于是人们又想到用金属来制造枪筒。用一种新型武器代替突火枪似乎迫在眉睫,不过那是元末明初的事了。元朝时,蒙古人扩张领土时还重视军事科技化,甚至在攻破襄阳时使用的襄阳炮都是伊朗人的杰作,而黑火药则被他们运用在攻打欧洲人的战争中。元末明初,汉人为了取得对游牧民族的战斗优势,也大力加强火枪的应用,但是火枪的技艺还不纯熟,即使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枪也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战法加以配合。

    纵观中国火器史,火器的发展大抵是在宋朝到明朝之间,而火药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则与中国大不相同。他们的枪械不是直接由枪发展而来的,而是由“手炮”开始,并且西方火器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中国,在世界火器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并为以后的火器发展奠定了基础。

    14世纪末,火炮迅速发展,其用的弹丸也形形色色,金属箭头、铜炮弹、铅炮弹、铁炮弹、石头炮弹,种类繁多。但当时的火炮威力并不强,只能造成些结构上的损害而已。到公元1400年,火炮杀伤力大大增强,此时担任炮手就成了十分危险的工作。当时的炮是用黄铜或青铜铸造的小口径炮,虽可造瓮形炮,但因技术原因只能用铁条拼成,这样的炮质量无法保证,不知什么时候会爆炸,因此十分危险。但为了增加火炮威力,火炮口径和尺寸不断增长,火炮分类也改成按炮弹重量和倍径来区分。

    西方国家火枪出现是在火炮出现之后。由于火炮的体积与重量巨大,不利于移动,因此有人想到做成长度较短、口径较小的炮管,并装上一根由人手持的木柄,以便能够灵活运用,手炮就此出现。关于手炮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公元1324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城的纪年中。公元1331年,意大利西维达勒城的纪年中也提到了小型火器。比较确切的关于手炮的记载是在锡耶纳附近的圣李奥纳多修道院的一幅公元1339年左右的壁画中,画中的士兵正在发射长度约1米的长管形火器。

    手炮被广泛使用后,人们又对其进行了改良。有人将引火孔移到右边,加了一个碟状的有盖药锅用来盛引药,同时加长枪管,缩短枪托,而且除步兵以外,骑兵也开始使用手炮。后来又有人将一片金属弯成S形,这个S形的金属被称为“蛇杆”,枪手只要将蛇杆的后端上移,前端的引火棍就会倒入引药锅中,点燃引药。这个发明,大大减少了枪手的负担,十分受枪手们欢迎。此时,火绳枪的出现已指日可待。

    手炮的发展导致了“排枪”和“管风琴枪”的出现。“排枪”就是把一排长型枪管放在车上,炮手可用火炬滑过引火孔,快速发射整排枪支。从造型看,可以说是后代机关枪的滥觞,但由于其装填缓慢,运动困难,因此常用来守城门。

    这种“排枪”到19世纪中叶的美国南北战争还在使用,直到手动机枪出现后才真正没落消失。

    3.枪炮诞生

    1604年(明朝万历三十二年)7月,一个叫韦麻郎的人率领着两艘荷兰巨舰和两艘中国船只抵达澎湖。当时防汛刚刚结束,明朝的汛兵已经撤走,荷兰人见此处风景秀美,物产丰富,于是想在这里砍树建房,长久居住。此后,荷兰海船游弋于闽粤沿海,荷兰海船的威武坚巨为沿海军民所认识。当时,在这些海船上都配备了西方火炮,而明朝福建官方并没有能与这些火炮相抗衡的武器。恰巧福建新任巡抚南居益此时到任,而朝廷正为这群“红毛鬼子”烦恼,于是,命其将“红毛鬼子”赶出澎湖。为了顺利破敌,南居益苦思良策,最后还亲自上阵。他亲身体验了荷兰的巨舰大炮,当时他在《谨陈闽事始末疏》中说:……大海波涛汹涌,巨浪滔天,与红夷的大炮相比,我们的战船是那样的渺小,他们的大炮对付我们的水师不费吹灰之力。就算有十万水师也不见得能对付那些大炮,只能望而兴叹。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是多么宏大,面对那么多的荷兰大炮,这位巡抚大概只有感叹吧。《万历野获篇·红毛夷》中也提到了这次战役,其中形容红夷大炮为“大炮一出,手脚几乎糜烂,甚至听不到声音,完全来不及反应。当红夷扬帆而去,军士死伤无可计数。”后来,荷兰人还曾带着大炮攻打广东,号称红夷大炮的荷兰火炮是明人所见过的威力最大的西洋火器,当时中国的火器简直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从上面这些史实中我们知道,火药虽是中国的发明,但在中国并未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反,火药传到西方国家后,被广泛应用于枪炮的制造,火器才得以迅速发展。

    据历史考证,枪炮不是由一个国家先发展再传入别国,而是多个国家同时发展起来的。在中国,早期枪炮是喷火筒,而西方国家则是火炮。在13世纪末西方国家也有了枪炮的雏形。

    西方最早的火炮于公元1250年至1275年间出现在北非及西班牙的摩尔人王国中。最早的炮都是臼形,这些石臼炮尺寸不大,装药量也不多,发射石弹的杀伤力有限,但在火炮初出现的时代,其对民众的心理震撼效果并不小。中国火炮大约于同一时期开始发展,而大量制造和发展火炮应是在明朝,在已出土的火炮中以明朝居多。

    西方对火炮最早的书面记载出现在WalterdeMillimete替英国爱德华王子(后来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在公元1326年写的《论国王的职责》一书中。同一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订购了铜制大炮和一些铁弹丸和铁箭矢,交易文件保留至今。

    14世纪中叶,火炮已被广泛使用,但是各地各时的名称都不同,这对研究火炮的发展史造成不少困扰。

    4.从火门枪到火绳枪

    公元14世纪,欧洲人和阿拉伯人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战争中,阿拉伯人使用了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兵器,使欧洲国家遭到重创,这时欧洲人从战争中认识到管形火器的威力强大。于是,他们纷纷学习制造火药和火器。欧洲国家工业技术水平较高,所以中国的管形火器在阿拉伯人手中没有得到长足进步,却在欧洲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欧洲最早的成型枪械应属火门枪,之所以叫火门枪,是因为在枪上有一个点火的火门,类似的枪在中国也有,我国早期的小型火铳就属于火门枪。火门枪结构简单,发射方式类似今天的爆竹,它的枪管由铜或熟铁制成,发枪管的下端有一火门,用来点燃火药,管尾接一种称之为“舵杆”的木棍或长矛,木棍或长矛便于射手握持、瞄准和控制发射。它的发射一般需要两个人。发射时,黑色火药从枪的膛口装入,然后再插入石弹、铁弹、铜弹或铅弹一类的弹丸,接着用烧得红热的金属丝或木炭点燃火门里的火药,从而将弹丸射出。发射时,两名发射手分别负责瞄准和点火。

    因为是两个人用一把枪,因此十分不便,特别是骑兵,根本无法两人操作。最早装备小型火门枪的军队是德国的黑衣骑士,骑士们每人挎一只火门枪。虽然这种枪在今天看来很落后,但在当时却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威力。在黑衣骑士与法国军队的一次交战中,黑衣骑士用绳子把枪吊在脖子上,左手握枪,右手点火,打完一次重新从膛口装入火药和弹丸。尽管德国火门枪命中率较低、操作麻烦、发射效率低,但因为法国士兵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能喷火飞弹的新式武器,吓得他们当场四处逃脱。因为这种枪存在太多的不便,于是为了使枪能够单人方便地使用,一位英国人发明了一种新的点火装置,用一根可以燃烧的“绳”代替红热的金属丝,并设计了击发机构,这便是火绳枪。

    欧洲大力发展火绳枪的同时,中国的火门枪却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此时的中国开始增加手铳枪管的长度,经过这样的改进,多管火铳出现了。两者外观不同,但实际上还是有些共同之处的。

    虽然在使用手炮的时期就已经发明了蛇杆,但关于火绳枪的最早记载却是出现在公元1475年的一份德文手卷中。在这份手卷中,蛇杆移到前方,火绳夹向后,长度减半,固定钉以下的部分被切除,多了一个链结,链结再连着一个杠杆,杠杆后端连上扳机。发射时只要将扳机上压,杠杆后端就会上移,前端随之下降,带动链结将蛇杆后拉,接触药锅,当松开扳机时,杠杆下方的一个弹簧片会将杠杆前端推回原来的位置,蛇杆也会自动归位。整个机械结构都可以装置在枪身右侧,再用一个铜片加以保护。这种发射机构的好处在于两只手都可以用来扶持火枪,发射时手部移动的距离较短,有助于瞄准目标,由于弹簧和杠杆的关系,蛇杆不会乱动,大大解决了发射的问题。

    火绳枪中的火绳是一根麻绳或捻紧的布条,它需要放在硝酸钾或其他盐类溶液中浸泡后晾干才能缓慢燃烧,燃速大约每小时80毫米~120毫米,这样,士兵将金属弯钩压进火门后,便可单手或双手持枪,眼睛始终盯准目标。训练有素的射手每3分钟可发射2发子弹,而如果是长管枪,其射程可达100米~200米,威力强大。

    从火门枪到火绳枪,是枪械发展史上点火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直至今天,火绳枪的原理仍获得广泛的应用。它在战场上一出现便引起各国军队的注意,并且很快就淘汰了火门枪,成为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兵器。当时的战争采用的是大群人马进行战斗的方式,队形较为密集,因此容易杀伤敌人。

    火绳枪发明不久,出现了另一种类似的枪械结构,不同点在于弹簧片的使用。在这种设计中,弹簧片被接到蛇杆上,而且也不是用来将蛇杆推回原位,而是用来将蛇杆弹向药锅。在发射前,火枪兵要将火绳装上蛇杆,然后将蛇杆扳到待发的位置,轻轻一压扳机就会将弹簧释放,弹力会将蛇杆压入药锅。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发射的动作更小,点燃的速度更快,有助于准确度的提高。坏处是火绳容易熄灭,而且由于没有保险装置,容易造成意外。由于这一点,这种结构在公元1550年后就从欧洲大部份地区消失了,只有在日本还一直沿用。

    火绳枪引入日本的时间比较晚,直到公元1543年,一个名叫克里斯多福·狄·摩达的葡萄牙人才将火绳枪引进日本。当时日本是在战国时代,各地大名诸侯无不竭力增强武备,火绳枪随即被大量仿造。公元1557年时,织田信长就订购了500支,武田信玄也预言火枪会是战争中的决定因素之一。而中国也在同期引入火绳枪,甚至可能更早,但认识火绳枪却是在倭寇攻打沿海地带时,通过对日本作战,才得以系统完善。

    虽然火绳枪是第一种可以真正用于实战的轻型射击武器,但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它不能在风雨天使用,战斗开始前和战斗进行中,火绳必须始终燃着,不仅消耗量大,而且非常容易发生危险,特别是在夜间作战时,因为燃着的火绳所发出的光亮,容易暴露出己方所在地及作战兵力的数量。于是,人们又开始探索克服火绳枪缺点的新型武器。

    5.科尔多瓦的火枪部队

    16世纪初,西班牙一位叫萨罗·德·科尔多瓦的将军在国王的支持下建立了欧洲第一支正规的火枪步兵部队。他对火绳枪战术有独到研究,他的火枪队装备的全是“穆什克特”火绳枪。最初这支部队被编成20个纵队,每个纵队1000~1250人,每个纵队又分成5个连。后来,他又将火绳枪部队改成步兵团的编队体制,每个步兵团辖3个纵队,步兵团由火枪兵和长矛兵混编而成,这种混编步兵团又称为“西班牙方阵”。在“西班牙方阵”中,火枪兵与长矛兵数量大体相等,但没多久火枪兵就渐渐增多了,远远超出原来的编制。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火绳枪的威力,科尔多瓦将军又发明了一种具有重大意义的新战术——后退装弹战术,运用这种战术,一个火枪战斗编队一般有40个横列。作战时,列队的枪手依次齐射,尔后沿着排与排之间的空隙,一列接一列地依次退到后排装子弹,这种战术弥补了火绳枪发射速率太慢的缺陷,从而保证了射击的连贯性。

    公元1525年2月,帕维亚会战开始。交战双方分别是科尔多瓦火枪兵和法国骑兵。这是他们第一次交战,认为自己稳操胜券的法国骑兵一开始根本没将西班牙火绳枪士兵放在眼中。而西班牙火枪射手借机占据有利地形,将火枪架在叉架上,当法国骑兵肆无忌惮地催马冲向西班牙阵地时,他们还扬扬得意,自以为聪明,但很快他们便发觉自己低估了敌人。原本以为很快就可以将西班牙军队打败的法国骑兵此时才后悔,战争的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西班牙火枪兵轮流射击形成的持续火力将法国骑兵一个个地打下了战马,法国骑兵方寸大乱,损失惨重。之后,西班牙军队依仗火绳枪的威力,彻底击败了在数量上明显占优势的法国军队,称霸欧洲数十年。这场战役之后法国等国也相继效仿科尔多瓦火枪兵,纷纷成立以火绳枪为主要武器的步兵团,这样,一度衰落的步兵又重新获得生机,并将不可一世的骑兵赶下了战争舞台主角的位置。

    火绳枪的威力让整个欧洲为之震撼,很快它便称霸欧洲。当然,“穆什克特”火绳枪也无法避免其他火绳枪身上存在的缺点,但是它的出现代表了欧洲枪械史的先进力量,虽然它最终还是不得不被淘汰,但它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6.簧轮枪之谜

    虽然已有相对先进的火绳枪,但因为其受天气制约又容易暴露己方军力,因此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出现了机械打火的装置,很快这种装置被用于枪械。这种打火装置的原理跟现如今的打火机很像,它有一个铁制的转轮,当弹簧驱动旋转,有粗糙纹路的轮面就会跟一片黄铁矿石摩擦而产生火花。这种装置运用到枪械身上,于是产生了簧轮枪。但是,关于簧轮枪由何人发明,历史上说法不一。

    首先在打火装置是谁设计的这一问题上就有争论。一种说法是打火装置最早的图绘出现于1505年德国纽伦堡地区一名贵族拥有的手卷中;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个装置应该出自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李奥纳多·达·芬奇之手,在他的多份手卷中都出现了类似的机械绘图。但因为年代无法确认,再加上也有可能是他看到别人的发明记录下来的,因此即使两份设计相似,也不能将这个装置的设计归功于达·芬奇。

    簧轮枪的发明者究竟是谁,最后还得回到达·芬奇身上。近来有学者对最新发现的达·芬奇手卷进行研究,终于有了新的突破。早在公元1490年或者更早的时候,达·芬奇已经对簧轮枪中使用的一些零件有所发明。簧轮枪的很多结构都类似其在该时期发明的一种门锁,而簧轮枪的链条装置也与他设计的自行车链条相似。将这些合并来看,簧轮枪是达·芬奇发明的可能性大大提升。簧轮枪也许是他把自己研究发明过的东西整合起来,转化的一个全新的发明。所以,簧轮枪可能早在公元1490年就已被他所发明了。另一项新的证据是近来有学者发现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城邦在公元1511年或更早几年就曾经使用过簧轮枪,这比德国公元1517年的说法还早,更巧合的是,达·芬奇在公元1500年前后曾经在这里测绘城堡的结构。这真的只是一个巧合吗?

    事实上根据簧轮枪复杂的结构与进步的程度来看,它甚至要远远超过后来的燧发枪,其中间各个零件的巧妙互动非简单的火绳枪能演化出来的,甚至要远超一两个世纪后的设计。照此看来,把这个设计归功于创造了无数跨时代发明的达·芬奇也是很合理的。

    簧轮枪正式发展是在16世纪中期之后,在这一时期,中世纪的骑士兵种已经开始没落,因为他们使用的枪械太过笨重,都是些长枪。过去重装骑兵以长枪冲锋的战术早已被牢不可破的步兵方阵所解消,骑兵对如林的长矛实在是无计可施。但是,因为簧轮枪的出现,骑兵们又得以继续存活。

    有一种使用簧轮枪的部队被称为“龙骑兵”。这些骑兵采用的是车轮战的方式,采用多波进攻,骑士们带着簧轮枪骑到敌方步兵方阵前30~40米处,用骑枪或手枪发射一阵,接着从一侧快速驰离敌阵,到己方阵势后方重新装填,然后再重复相同的攻击过程。这么做是因为步兵部队移动不便,一旦冲上来追击骑兵,骑兵们就可以改快步为冲刺,这时将火枪改为长枪与马刀,冲乱敌方方阵后就可以对这些步兵任意宰割了。不过也有可能步兵们不追击,这样就只能比火力、比勇气,看看哪一方先撑不下去。虽然骑兵使用的簧轮骑枪或簧轮手枪威力不如步兵的火绳枪,但是它们使用方便,容易瞄准,更何况骑兵是打一个庞大的、静止的目标,随便打也能中;而步兵方阵中唯一能跟骑兵交战的火绳枪手不但不易操作,而且他们要射击的是一个分散而不停活动的目标。所以基本上两边谁都占不到便宜,谁能撑得久,谁胆气壮谁才能赢!在公元1636年时,持簧轮手枪与马枪的日耳曼骑兵就曾用这种战术和使用火绳枪的步兵交火。因为比火绳枪多了很多优势,加上其使用比较方便,日耳曼骑兵最终夺取了胜利。

    簧轮枪零件结构复杂,多在20个以上,且零件精度要求较高,其弹簧原理跟钟表发条相似。制作一把簧轮枪需要高超的技术,因此价格相对较贵,这就造成了簧轮枪并不能普及于一般大众,多半流行于贵族及上层社会之间,或者为特殊军种如骑兵所用。簧轮枪与火绳枪就此并存,直到17世纪燧石枪开始流行为止,然后逐渐没落。

    簧轮枪不是普及大众的武器,枪匠便利用各种贵重的材质雕出精美华丽的纹彩,以衬托使用者的身份。除镶嵌金、银、象牙之外,更造出各种超小型枪支,或是特殊用途的枪支,除了提供收藏之用,同时也用来宣传枪匠自己的精巧手艺。

    簧轮枪的发明大大改善了火绳枪携带及使用不便的问题,让枪械可以随身携带并实时使用,相应地也出现了各种保险装置,增加簧轮枪携带时的安全性,使得枪械成为真正防身自卫的武器。

    关于簧轮枪,曾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设计:在一张外表华丽的椅子下面安装了大量火药,而牵引这些火药的点火装置就是一只簧轮枪或是簧轮枪的打火装置。当某个人坐在这个椅子上时,重量会引动点火装置。这时坐在凳子上的人就遭殃了,屁股开花是小事,严重的还会丧命。最初有些人拿这个把戏来戏弄人,到后来有些暗杀组织就采用这一方式暗杀政要。由于这个原因,簧轮手枪被许多国家列入黑名单,禁止在公众场合携带与使用。

    7.“恶魔”惊现

    故事发生在公元1500年到1520年间,德国纽伦堡地区的火枪手们最先开始使用拥有螺旋式膛线的火枪,这种枪被称为前膛火枪,虽然已经是一大进步,并且在当时非常有名且受欢迎,但前膛枪与线膛枪还有一定差距。有说法认为最早的线膛枪是在公元1510年由奥地利人科尔纳发明的。而现存最早的线膛枪是1544年在瑞士制造,现存于苏黎世博物馆。

    线膛枪的威力比前膛火枪射程更远,命中率更高,因此很快声名大噪。但是它的出名却引来了当时掌握德国政权的教会势力的排斥。为抵制线膛枪,一个叫赫尔曼·莫里茨的牧师故意说线膛枪火力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神灵对旋转物体无能为力,线膛枪不受神灵控制,因此它是恶魔之物,并蛊惑世人说这种枪会给世人带来灾难。当时科学不发达,于是很多人被这个牧师的言论所迷惑。线膛枪陷入尴尬的境地。但好枪械又岂会因为这些胡言乱语而不被民众认可?最终,因为它优异的性能,线膛枪在德国战场被广泛推广,这引起了统治者们的不满。

    为了维护教会权威,1547年3月,大主教美因兹下令在线膛枪和前膛火枪之间进行一场比赛。听到这个消息,四面八方的人蜂拥至比赛场地。大家都很期待,到底哪种枪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比赛规定,由两位射手分别使用线膛枪和前膛火枪,听到口令后在距离100米的指定位置同时向对方射击,被击中者为负。为了确保后者取得胜利,狡猾的美因兹暗地里叫人为前膛火枪专门制造了一种银弹,并在银弹上刻上了十字标,而线膛枪使用的只是普通的铅弹。比赛开始前,美因兹庄严地端出一只碗,里面盛着所谓的圣水,给前膛火枪射手举行了隆重的驱邪仪式。在场围观的人们都认为,在神灵的庇护下,其一定能够战胜线膛枪。“预备”口令下达后,美因兹把手中的旗子举到了半空,随着“射击”指令的下达,旗子被猛地挥了下来。“啪啪啪”的几声枪响之后,人们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使用前膛火枪的射手被击倒在地,而线膛枪射手却安然无恙。铅弹全部命中,银弹却不知去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这全是因为美因兹的诡计。让美因兹怎么也想不到的是,正是他的阴谋诡计帮了线膛枪的大忙。银弹本身密度就大,再加上银弹上刻有十字,其平衡遭到了破坏,所以装有银弹的前膛火枪一发未中。但是,美因兹怎么会愿意接受这个结果,他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极大损害,他恼羞成怒,不顾众人反对,公然宣布线膛枪为“恶魔”,并下令将其没收和销毁,凡是被发现制造和使用线膛枪的人一律绑在火刑柱上烧死。弄巧成拙的美因兹下达的宗教禁令不但没有能够消灭线膛枪,反而极大地提高了它的声誉,直至后来线膛枪完全取代了前膛火枪。线膛枪“恶魔”的称号就是由此而来。

    关于线膛枪还有一个小传说。16世纪初,著名的大画家兼发明家达·芬奇曾经带着自制的线膛枪在佛罗伦萨城墙上,瞄准围城的敌军开了一枪,这一枪打中了300米外的一名敌兵,可见线膛枪的威力。因为有了膛线和瞄准装置,线膛枪射击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最远可达200米以外,这在当时已经是种突破。

    8.中国鸟铳

    欧洲大力发展火绳枪的时代中国则大力发展火铳,这种武器在中国曾风靡一时,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中国火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后来的鸟铳也有很大的影响。

    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从缴获的两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西洋火绳枪。1548年,在与侵扰我国沿海双屿的倭寇激战时,缴获了日本的火绳枪。虽然之前火绳枪已通过别的渠道进入中国,但在中国得到发展却是在明朝。当时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就很重视仿制火绳枪,鸟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结合了火铳的某些特点制造出来的。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造出了据说“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它是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鸟铳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而造出来的。

    在公元1598年,中国古代著名火器专家赵世祯在鲁密国(今土耳其)贡入的鸟枪基础上,创制了比鸟铳射程更远的火绳机枪,称之为“鲁密铳”。后来赵世祯在创制鲁密铳的同时,还吸取鸟枪及佛郎机的优点,创造了“掣电铳”。

    鸟铳与火铳的最大不同在于其铳管前端安有准心,后部装有照门,构成瞄准装置;其次还设计了弯形铳托,发射者可将脸部一侧贴近铳托瞄准射击;再次是铳管比较长,长度和口径的比值约为50∶1~70∶1之间,细长的铳管使火药能在膛内燃烧充分,产生较大推力,弹丸出膛后的初速较大,获得低伸弹道和较远的射程;最后则是发火机的不同,它是用火绳作为火源,扣动扳机点火,不但火源不易熄灭,而且提高了发射速度,增强了杀伤威力。

    鸟铳的制作共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制管。鸟铳的枪管要用一种精铁制作,每10斤粗铁才能炼出1斤这种精铁,用这样的精铁制成的铳管坚固且耐用,射击时才不会炸裂。

    第二步是焊接。三尺以上的鸟铳都是一节节焊合的,所以焊接的铳质量不好就容易炸膛,铳管是制铳成败的关键,因此工匠们对铳管的质量非常重视。有一种双层复合式铳体的制作方法与一般铳不同,这种铳口径可以做得比之前介绍的鸟铳大,因而有限距离内杀伤力也更大。

    第三步是修整。早期铳管呈八棱型铳体,一头粗一头细,粗的做铳腹,细的做铳口。准心、照门、火台都是在铳体焊接后,用同样的方法焊上去的。

    最后一步就是装配了。装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铆接,一种是用铜箍或绳子将铳管扎在铳床上。

    鸟铳的射击过程也比较麻烦,可分以下步骤:倒药(将火药从药罐中倒入药管中,每管药发射1发弹),装药(将火药从铳口倒入铳膛),压火(用随枪的仗将膛内火药压实压紧),装弹(取出弹丸装入铳膛,然后用仗将弹丸压入火药中),装门药(将发药罐中的火药倒入药室的火门内,把药室填满,使之与铳膛内的火药相连,而后将火门盖盖上,以防潮湿),装火绳(将火绳装入扳机的龙头式夹钳内,准备点火)。准备完毕,射手随时听命。射击时,打开火门盖,点燃火绳,以蹲跪姿或立姿瞄准扣动扳机发射。当然,紧急时也可直接向火门点火,不瞄准发射。

    鸟铳最大的缺点就是点火时易受风雨影响以及点燃火绳时要保留火种和燃着的火绳不能维持较长时间,这一点造成了鸟铳受战斗场地与环境的局限,使得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遭遇惨败。

    萨尔浒之战时,天降大雾,弥漫山谷,一时间难分敌我。因恐惧,明军点燃松枝当火炬。本是想这样便于照明,且易于点燃火枪,却不知这恰好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八旗军面前,因为这些火光,他们不仅暴露在明处,且难寻目标,这样一来他们非但未能伤敌,自己反吃大亏。八旗军借着火炬轻而易举就冲到明军阵营,最后明军节节败退,而明军营地也最终被八旗军占领。

    9.美国独立战争的小插曲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有一种枪曾大出风头,那就是燧发枪。

    独立战争时,美国和英国都曾使用过燧发枪。战争从1775年4月19日一直打到1783年9月,最后英国政府被迫同意美国独立。1777年10月的一天,英美双方军队在相距90米~270米的阵地上对峙,英军神枪手福开森少校接到上级命令,让他干掉一个美国重要人物,那个人就是北美十三州人民推举的总司令华盛顿。而福开森之前并未见过华盛顿,因此他只能根据经验判断谁是华盛顿。有一天,美方阵地上出现了一个着便装的军官,连一个卫兵都没有带,身旁仅站着一个副官模样的人,当福开森端着燧发枪骂阵时,这个美国人一直盯着英军阵地,丝毫没有要逃离的样子,于是,福开森运用了他的经验,认为他不可能是多大的官,不值得他这个神枪手去取他的性命,因此没有开枪。可事后,福开森得知了那人的身份,那人正是他要刺杀的华盛顿。虽然他很后悔,但已经来不及了。华盛顿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因为这样美国才顺利独立。小小的燧发枪,就这样几乎左右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而这个小插曲一直流传下来。

    燧发枪(在有些地方也叫燧石枪)的发明要从转轮打火枪的发明说起。关于转轮打火枪的发明者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德国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了这种枪,也有人说是意大利科学家发明了转轮式发火装置。更可笑的是,有人说这种枪的发明者是一个偷鸡者,并编出了一个听起来可信的故事:有个偷鸡贼经常在夜间去做梁上君子,他偷鸡时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火绳枪,但是,火绳枪容易暴露目标,于是,他开动脑筋,发明了这种较为隐蔽的转轮打火枪。

    仔细比较几种说法,最后一种明显不太可能。最有可能还是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了这种枪的说法。基弗斯是16世纪初的人,他在钟表界很有名气,他不仅能造出各种造型别致的手表,更对各种枪械有浓厚的兴趣,并亲手制作过不少精美的火绳枪。一天,基弗斯家中来了个客人,客人在点火抽烟时,用的不是当时流行的火柴,而是用古老的燧石,就是这火花引起了基弗斯的灵感,他把钟表上那带锯齿的旋转钢轮与能够产生火花的燧石相结合,凭着他的经验和智慧,于1515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转轮打火枪。虽然这种说法还是有点戏剧性,但是比偷鸡贼发明转轮打火枪的说法要可信多了,至于说意大利科学家发明这种枪,因为资料不足,因此也不足以为信。

    转轮打火枪发明后很快引起德国军方的注意。在公元1544年德法交战时,德军骑兵装备的就是转轮打火枪,而法国军队仍装备火绳枪。战斗中,突然风雨大作,装备火绳枪的法军几乎没能打出一枪一弹,而德军却越战越勇,将法军打得落花流水。不久,法国国王也雇用了相当数量的同类骑兵,这些骑兵也配备了转轮打火枪。从这时开始,转轮打火枪慢慢成为骑兵的主要武器。

    这种枪的缺点在于结构复杂、造价昂贵、使用麻烦,最麻烦的是钢轮上有污渍时不能可靠地发火。于是,燧发枪出现了。这种枪据传是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人发明的。相比转轮打火枪的改进是将原来钟表的带发条钢轮替换掉,改为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有一击砧,如果需要射击,就扣动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点火药,这种击发机构被称为撞击式燧发机,装有撞击式燧发机构的枪械则称为撞击式燧发枪,这就是最初的燧发枪。

    17世纪初期法国人马汉对燧发枪进行了重大改造。他研制出性能更加可靠、完善的击发机构和保险机构,使燧发枪成为当时性能最好的枪。也因为这把枪,法国当时的国王亨利四世召其入宫,专为宫中制造枪械,后来这种枪被许多国家仿制。

    虽然燧发枪很先进,但还是无法逃脱被淘汰的命运,当击针枪出现,它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0.第一把手枪

    手枪是一种能单手握持发射的小型枪械,多用于近身战和自卫,一般有效杀伤距离约50米。它一直被世界各国军队和警察,主要是指挥员、特种兵以及执法人员等大量使用。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第一把手枪又是什么样子?

    关于手枪出现的时代说法众多,一种说法认为手枪出现在1540年,由意大利人制造了名叫皮斯托亚的手枪。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捷克文“pistol”演变而来:1419年,胡斯信徒在反对西吉斯蒙德的战争中使用了一种短枪,称为“pisk”,因为射击时枪管发出的尖叫声像哨声,手枪因此得名。

    事实上,手枪的雏形在14世纪初或更早的时候几乎同时诞生于中国和普鲁士。当时的中国有一种小型的火铳叫手铳,它口径一般为25毫米左右,长约30厘米。使用时,先从铳口填入火药、引线,然后塞装一些细铁丸,射手单手持铳,另一只手点燃引线,从铳口射铁丸杀伤敌人。这可以说是手枪最早的起源了。欧洲最早的手枪雏形是公元1331年普鲁士黑色骑兵使用的一种短小的点火枪,骑兵把点火枪吊在脖子上,一手握枪靠在胸前,另一手拿点火绳引燃火药就可以进行射击了。

    那么,手枪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呢?手枪的发展史我们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火门手枪—火绳手枪—转轮发火手枪—打火手枪—燧发枪—击发手枪—转轮手枪—自动手枪。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火门手枪是意大利人在14世纪中叶发明的,当时它被称为“希欧皮”,也就是手枪的意思。这种手枪是用铸铜或熟铁制成的,枪管尾部有一个火门,发射时先将火药装入,然后在火门处将引火药点燃。这种枪发射时,需一手持枪,一手持可燃物。这种手枪仅17厘米长,其性能与现代手枪完全不能相比,但在当时已经十分厉害了,它的出现使单手射击武器的发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并被各个国家广泛运用于军事上。

    14世纪末,火门手枪逐渐被火绳手枪替代,从而被淘汰。火绳手枪在点火技术上有了很大突破,到15世纪中期,火绳手枪有了很大改进,至此,它引来世界各国的目光。直到16世纪,火绳手枪依然作为步兵武器在欧洲大陆广为流行,前后经历了一个世纪。但不可避免的,它也拥有所有火绳枪的缺点:在风雨天,火绳不易点燃;在夜间,火绳容易暴露目标。因此,人们又研制出抗风雨的点火方式,那就是转轮发火。它的工作原理和前面提到的转轮打火枪是一样的。不久后燧发手枪出现了,这一次完成燧发手枪研制的是法国人,燧发手枪的出现是手枪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燧发手枪的发明前后经历了10年,1775年到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燧发手枪大显神威。一名美国士兵就用燧发手枪把英国殖民军少校打下马,还缴获了一支苏格兰造的燧发手枪。燧发手枪和火绳手枪一样在欧洲被广泛使用。当时的燧发手枪已具备现代手枪的某些特点,如击发机构具有击锤、扳机、保险等装置,并且枪膛也由滑膛和直线式线膛发展为螺旋形线膛。

    1812年,苏格兰牧师A.福赛斯设计制造出击发式手枪。这种手枪属于由枪口装弹丸的前装式手枪,操作不便,发射速度也较慢,难以适应作战需要。1825年,美国人德林格发明的德林格手枪,采用了雷汞击发火帽装置的方式,提高了手枪的射击性能。在后面的章节我们将详细介绍这种枪。

    经过了约541年的漫长发展、改进、演变的过程,手枪逐渐具备了现代手枪的结构和原理,而现代手枪诞生的标志是左轮手枪和自动手枪的发明。

    关于左轮手枪和自动手枪在后面的章节也将详细介绍,在此就先一笔带过。总之手枪的发展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它的出现在军事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11.后装步枪的问世

    后装步枪的发展是从枪械弹药后装开始的,最先尝试弹药后装的是法国人包利,他试用的子弹本身带有点火装置,但由于枪管尾端密封不严,火药气体从后面跑了出来,因而失败了。19世纪30年代,有人发明了一种纸壳定装式枪弹,将弹丸、底火、发射药合为一体,这种枪弹为后装枪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1800年,人们发现了雷汞,紧接着又发明了含雷汞击发药的火帽。把火帽套在带火孔的击砧上,打击火帽即可引燃膛内火药,这就是击发式枪机。到1828年,法国人德尔文设计了枪尾带药室的步枪并使用旋转膛线。1835年时,普鲁士机械工冯·德莱塞发明了从后面装填子弹的击针枪,在军方的支持下研制出后装式步枪,这种从身管后方装填弹药的枪由身管、枪机、发射机和枪托等组成,发射的正是纸壳定装枪弹。使用时,射手从后面将子弹推入枪膛,扣动扳机后,枪机上的长杆形击针即刺破纸弹壳,撞击底火,引燃发射药,将弹丸射出。由于这种枪发射时,击针穿破纸弹壳底部,打击底火,所以又叫“击针枪”。由于这种后装枪的子弹需要一发一发地装入枪膛,所以也叫“后装单发枪”,同时它也是最早的机柄式步枪。1840年,这种枪便成为普鲁士部队的主要装备。

    德莱塞击针枪是一种后膛装填的线膛枪。它使用一种纸质弹壳的枪弹,枪弹成卵型,弹头后部装有底火,在纸弹壳中装有发射药。射击时,一根长长的击针刺破纸弹壳击打弹头后部的底火,底火引燃发射药,击发枪弹。

    后装步枪比之前的枪具有更高的射速,而且射手可以以任何一种姿势重新填子弹。但在当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极力反对后装枪。1866年7月3日,在易北河以西的萨多瓦地区展开了一场欧洲近代史上的空前大会战,普鲁士军队和奥地利军队以50万的兵力进行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战争,在总参谋长毛奇的指挥下,普鲁士军队以巧妙的战术和猛烈的火力打败了一直称雄欧洲的奥地利军队。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中,奥军伤亡及被俘共4.5万人,普军仅损失约1万人。普鲁士战胜了奥地利,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尽管决定这次战争胜败的因素很多,但有一个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普军大量装备了以后装步枪为代表的先进武器,而奥军使用的仍是前装燧发枪。至此,世界各国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愚蠢,随后,法国、俄国、奥地利还有欧洲其它国家都纷纷装备了这种可以卧姿装弹的后装枪。

    到19世纪60年代,英美等国开始设计、制造后装连发枪,并相继装备部队,这之后,许多国家竞相制造,从而造出了种类繁多的枪。我国也在1867年研制成功了美式后装单发枪,但子弹是铅弹,药筒有纸和金属两种。在19世纪70年代,我国已能仿制生产多种后装单发枪。后来,我国又仿制了多种后装连发枪。

    后装连发枪的特点是没有储存子弹的弹仓。根据弹仓在枪身上的位置不同,通常又分为前托弹仓、后托弹仓和机巢弹仓。弹仓有固定式和可卸式两种,固定弹仓使用较广,常能容纳5发子弹,采用弹夹做装弹工具,可一次将子弹全部装入弹仓。使用弹仓可大大地缩短装弹时间,提高子弹的发射速度,使射速达每分钟10~12发。

    还是1866年,法国装备了英国人卡莱式结构的后装步枪,而后却发现此枪存在一系列问题。因为纸壳子弹没有可靠的密闭,这就影响射击精度,并使枪机结构复杂化,并且有后喷现象。因此,在19世纪70年代,后装步枪就被更完善的机柄式步枪所代替,这种步枪使用定装式金属壳子弹和装有弹簧击针的活动枪机,把气体密封起来,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后喷问题。

    1870年的色丹战役,将奥地利与法国间的战争结局改变了。在拿破仑时期,还是使用前膛枪,那时的法国非常强大,因为那时世界各国都在使用前膛枪,而法国的军力相对强大。就这样,奥地利的陆军被法国的自由式射击征服,一排排的奥地利人被躲在掩体的法国大兵们击倒,此时,拿破仑正是春风得意。但俗话说得好风水轮流转,这样的得意随着后膛枪的大范围使用,开始大大转变。到拿破仑的侄子拿破仑三世时候,奥地利人聪明地选择了后膛枪,这些后装弹武器使本来就处于衰弱状态的法国再次遭到了惨重的伤亡,这也再一次证明了这种后装弹武器的巨大威力。最终的结局是法国皇帝被奥地利人活捉。法国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威风。而色丹战役成了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骑兵冲锋的战役。这时人们真正地意识到后面装子弹武器的威力,它不仅具有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射程、准确性,还具备优良的发射速度。至此,前装枪械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世界枪械从此走上了后装之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