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械:世界经典枪械完全手册-手枪时代的到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林肯之死

    林肯的死亡和雷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东西怎么会和林肯这样的大人物扯上关系,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

    其实,雷汞是由英国牧师亚历山大·约翰·福赛思发现的。虽然他只是一名小小的乡村牧师,但他学识渊博,在传经布道之余,他还喜欢钻研化学并常常进行化学试验,最重要的是他对枪很有研究。有一次他一如往常在试验,无意间他提炼出一种灰褐色的晶状粉末,这种粉末就是雷汞。雷汞的性能很独特,稍不留心,受到轻微撞击便会发生爆炸。但是,福赛思并未被吓倒,反而想尽办法让它派上用场。反复试验过后,他终于发现,雷汞对针刺、撞击和热作用都极敏感,可作为枪械理想的起爆药。他兴奋起来,并把这个想法告知好友莫拉,莫拉当时是伦敦古堡的主管,听到福赛思的想法后,他马上邀请福赛思去伦敦做试验。1805年,福赛思终于将想法变成现实,用雷汞研发出击发点火技术,这之后,他和蒸汽机的发明人詹姆斯·瓦特合作,于1807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击发枪。后来他们继续合作又研制了好几种击发枪。

    经过努力,福赛思后来又把雷汞铺在两张纸之间,进一步制作成纸卷“火帽”。1808年,法国枪械工程师包利应用纸火帽,并使用针刺发火。1814年,英籍美国人齐舒亚·肖成功发明了铜制雷汞火帽。一直到1825年,美国人德林格发明了采用击发火帽的击发手枪。这款击发手枪被命名为“德林格击发枪”,而导致林肯之死的正是这款手枪。

    德林格击发枪款式众多,尽管它性能先进,但因为凶手用它刺杀了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林肯,所以,美国陆军和海军都拒绝使用这种枪。故事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呢?

    林肯是美国历届总统中较为受欢迎的一位。1858年,他以一篇题为《裂开了的房子》的演说参加了伊利诺斯州参议员竞选,他把南北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比喻为“一幢裂开了的房子”。他说:“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林肯演说时语言生动、深入浅出,表达了北方资产阶级的要求,也反映了全国民众的愿望,因而为他赢得了很大的声誉。凭借这些支持,他终于在18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

    林肯当选后,极力主张废除奴隶制度,这对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为了重新夺回他们长期控制的国家领导权,他们在林肯就职之前就已经发动了叛乱。在林肯就职后的三个月内,先后有11个州退出联邦,组成新的政府并选出新的总统和副总统。最先宣布脱离联邦的是南卡罗来纳州,这退出的11个州建立的政权叫“美利坚邦联”,他们推举大种植园主杰弗逊·戴维斯为总统,并制定新的宪法,宣布该政府以黑人奴隶制为南方联盟的立国基础。美国面临着再次分裂的危险。

    1861年4月12日,南方联盟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发起进攻,林肯不得不宣布对南方作战。随着萨姆特要塞一声炮响,南北战争拉开帷幕。林肯并不主张用过激的方式废除奴隶制,他认为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先限制奴隶制,然后逐步加以废除,关键是维护联邦的统一。战争进行了一年,但战场的形势却几乎没有进展,黑奴问题也没有解决,人民与资产阶级左派对他的做法感到不满,因此不再支持他。林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1862年5月,林肯签署了《宅地法》,这一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隶主夺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发了农民奋勇参战的积极性。1863年1月1日又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即日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解放的黑奴可以应召参加联邦军队。宣布黑奴从此获得自由,这从根本上瓦解了叛军的战斗力,也使北方军得到雄厚的兵源。这两个法令的颁布是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战场上的形势变得对北方越来越有利,1865年4月,美国内战终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虽然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分裂局势随之结束,并且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美国日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这一切引来南方奴隶主贵族的仇恨,也因此引来了他们的迫害。

    在1861年3月4日,林肯到华盛顿宣誓就任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时,就曾遭遇过刺杀事件。当时他正从家乡前往华盛顿,美国南方叛党派了特务计划在路上刺杀他。由于林肯事先得到风声,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到华盛顿,所以避免了这次暗杀。他就任后,南方叛党开始了更为频繁的暗杀行动,一心想将林肯置于死地。他们甚至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恐吓广告:我愿意前往华盛顿击毙林肯和西华德,只要邦联政府出资100元作为我的酬劳。有意者请函信箱119号。由于经常发生恐吓事件,林肯周围的人非常担心他的安全问题,他们经常提醒林肯要小心。但林肯依旧镇定自若,表面不在乎的他从这时开始心底已经作好准备。

    正所谓防不胜防,这些杀手总是无处不在。1865年4月14日晚,在首都华盛顿,林肯受格特将军及夫人的邀请前往福特剧院观看歌剧《我们美国的表兄弟》。事实上,在前往剧院的路途中,林肯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甚至犹豫是不是要取消去剧院的计划。虽然最后他还是决定前往剧院,为保安全,他要求作战部长斯特顿派陆军上校埃克特做自己的保卫,但斯特顿通知他埃克特早已安排了其他任务,后来委派一名叫布莱恩的军官作为总统当晚身边的警卫官。

    演出十分精彩,剧情慢慢发展到高潮,大家都看得聚精会神,没有人注意到有人悄悄地走进总统的包厢。不久传出一声枪响,一名刺客用枪打中了总统的后脑,总统应声倒下,再也没有醒来。4月15日早晨7点22分,虽经医生全力抢救,但林肯总统仍旧不治身亡。当时的刺客名叫约翰·韦克斯,是一名职业演员,美国内战初期他支持的是北方政权,但后来忽然改成支持南方政权,不止一次,他对别人说总有一天一定要杀死林肯,这样自己就可以出名,并且还除去了南方政权的眼中钉。韦克斯枪击林肯后,在慌乱中逃跑,因为太过心急,不慎碰伤了自己的脚,警察沿着血迹找到了他,并开枪将其击毙。

    后来根据调查,林肯遇害的当晚,埃克特根本没执行任务,来顶替的侍卫布莱恩一向行为不端,但林肯夫人却亲自点名要他保卫林肯。追捕凶手时明明可抓活口,但布莱恩最终却把直接参与者击毙了,甚至在后来的凶手缉拿报告中写道凶手自杀身亡。这一切让林肯之死蒙上了层层迷雾,究竟是谁杀死了林肯,多年来一直是各界讨论的话题。

    韦克斯刺杀林肯用的就是德林格击发枪,他用的是11毫米口径的德林格击发枪,这种枪为单管固定结构,采用盒式闭锁机,铜制。因为携带方便,结构简单,特别适宜近距离紧急情况下使用。此后,如前文所说,因为是刺杀林肯的武器,这款枪在美军中并不受欢迎。但这依旧不能否认它卓越的性能。因为它防水,所以不易出现“瞎火”现象,使用燧发枪,平均每七发子弹就会出现一次“瞎火”,而采用击发枪大约发射200发子弹才会出现一次“瞎火”现象,它的出现标志着枪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后来又出现了更为先进的多管击发枪,美国西部牛仔特别青睐这种枪,这种枪比单发击发枪打得更快。

    2.左轮手枪之父

    左轮手枪被认为是手枪中比较帅气的一种,在很多电影中,西部牛仔总是喜欢拿着这种手枪耍帅,甚至在俄罗斯著名的轮盘赌博游戏中也运用到这款枪。因此,这种手枪被很多枪械爱好者收藏,同时,它还是历史悠久的手枪之一。公元16世纪时,在欧洲就曾出现过火绳式左轮手枪,后来又出现了燧发式转轮手枪。但是当时的左轮手枪都需要用手来拨动转轮,因此应用范围有限。

    很多人并不知道所谓的左轮手枪其实就是转轮手枪的俗称,它是一种个人使用的多发装填非自动枪械。早期左轮手枪具有结构简单、动作可靠、使用安全等优点。其主要特征是枪上装有一个转鼓式弹仓,鼓内有5~7个弹巢(大多为6个),枪弹装在巢中,转动转轮,枪弹可逐发对准枪管。由于常见的转轮手枪在装弹时转轮向左摆出,因而又称左轮手枪。

    公元1818年,美国人科利尔等3人发明出一种燧发左轮手枪,这种枪首次将击发机构的动作与左轮结合在一起,是应用较早的左轮手枪之一。但当时的工艺水平较差,价格昂贵,加上没有应用火帽,因此未能获得广泛应用。

    真正让左轮手枪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人是美国人塞缪尔·柯尔特,他于1835年发明了第一支具有实用意义的击发式左轮手枪。

    柯尔特1814年6月19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卡特福德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他就是个手枪迷。他的父亲因为柯尔特特别喜欢枪,所以总给他买各式各样的手枪玩具,爱枪的小柯尔特总喜欢把每一种枪都拆开以探究其中奥妙。或许是这个原因才造就了后来的“左轮手枪之父”吧!

    1830年至1831年间,柯尔特完成了阿默斯特学院的大学预科,年满16岁的他开始了经好望角到英国和印度的旅行。这段旅途十分漫长,空虚和无聊让他觉得无所适从,因此柯尔特总喜欢做点什么来打发这漫长的时间,他除了出来站在甲板上眺望海鸟外,还喜欢跑到驾驶舱看舵手们掌舵,当看到舵手手扶舵轮,时而向左转,时而向右转时,一道灵光闪过脑际,当时他就想:如果研制出一种像转轮一样弹仓可以转动的手枪,一次可以装填多发子弹,就可以解决手枪连续射击的问题。这时,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在他心头爆发,之前他一直琢磨着如何把新式击发枪原理与旧式转轮枪结合在一起,现在这个问题终于可以解决了。这种激动让他不顾一切地高呼:“成功了!成功了!”他不顾众人莫名其妙的目光,急忙跑回船舱,开始模仿舵轮的结构绘制出一种全新的手枪图纸,还用木头雕出了击发式转轮手枪的模型。回到美国后,柯尔特一头扑进转轮手枪的研制工作中。

    1834年,柯尔特结识了来自巴尔的摩的机械工约翰·皮尔逊,在他的协助下柯尔特很快就制造出了可以发射的样枪。左轮手枪是由待击发的击锤转动,这个转轮机构研制得十分成功,但是这个成功得来并不容易。为了这个设计,柯尔特从1831年到1836年的5年里,试制了多种样枪。他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左轮手枪的设计和试制中,而且把他个人和家庭的全部家产都投入了此枪的样枪试制。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该枪研制成功后在1835年10月22日,他获得了6909号英国专利。虽然获得了专利,但他再也没有能力投资下一轮样枪的试制了。如果不是他的堂哥为他联系了一项与新泽西州武器制造公司合作生产手枪的业务,他的事业很可能就此停止。后来由该公司资助,在新泽西州帕森特市建立了一个生产左轮手枪的兵工厂,取名为帕特森兵工厂。

    柯尔特左轮手枪有很多独特之处,比如:弹仓是一个带有弹巢的转轮,能绕轴旋转,射击时,每个弹巢依次与枪管相吻合;转轮上可装5发子弹,枪管口径为9毫米;而且它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撞击式枪机,击发火帽和线膛枪管,尺寸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功能完善。

    转轮手枪通常由3部分组成:枪底把、转轮及其回转,制动装置和闭锁,击发、发射机构。枪底与一般枪上的机匣相类似,上面开有许多槽孔,以便将所有的机构和零件结合在一起,如枪管、框架、握把等。转轮、回转和制动装置通过回转轴固定在框架上,转轮既是弹膛又是弹仓,其上有5~7个弹巢,不过最常见的是6个。闭锁、击发、发射机构按动作原理又可分为单动式和双动式,单动式在发射时要先用手压倒击锤,使它处于待击状态,然后扣动扳机射击;双动式既可用手压倒击锤使之待击,也可直接扣动扳机进行自动待击的射击。

    转轮手枪需要手工装填子弹,子弹打空之后就得退壳或重新装填,这说明它的容弹量很小。由于枪管与转轮之间有间隙,所以此枪存在漏气和冒烟、初速低、重新装填时间长、威力较小等缺陷。虽然19世纪中期以后,这种枪风靡全球,许多国家都在研制和生产这种手枪,许多军官都以拥有一支左轮手枪而自豪。但是,因为这个缺点它逐渐被自动手枪所代替。不过,这种枪至今也还有一定市场,因为这种枪比较可靠,特别是对瞎火弹的处理既可靠又简捷,而且它的外形非常美观。

    在1846年,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战争爆发了。美军需要一批战斗手枪。军方一次就向柯尔特订购了1000支左轮手枪。1847年7月,柯尔特如期向军方交货,这是他向军方销售的第一批左轮手枪。从此,左轮手枪的市场大大拓展开来。

    柯尔特不仅擅长枪械技术的开发,同时他还是经营方面的天才,他在发明转轮手枪后,一方面不断改进,从1847年至1860年间,他共改进与推出12种转轮手枪;另一方面,他将发明与实业结合在一起,他申请专利时,申请的专利要求范围达8项,其中包括转轮手枪上的枪管、转轮弹膛和枪底把的连接方法等。从1847年到1873年的26年间,他生产了85万多支各种型号的左轮手枪供英、美海军和陆军使用。他用赚来的钱在他的家乡建了一个生产左轮手枪的兵工厂——柯尔特武器制造公司。到19世纪中叶,柯尔特兵工厂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兵工厂。

    3.枪械神话——毛瑟兄弟

    19世纪,两位著名的机械设计师在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风景秀丽的内卡河畔边一座古老的小城镇奥本多夫出生,他们就是毛瑟兄弟。这对兄弟在枪械史上非常有名,创造了经典的毛瑟系列枪械,他们是枪械界的神话。

    毛瑟兄弟分别叫威廉·毛瑟和保罗·毛瑟,威廉是哥哥,保罗是弟弟。威廉于1834年5月2日出生,1882年逝世,辞世时年仅48岁,因此他没有弟弟出名。保罗于1838年6月27日出生,1914年逝世。他们的父亲老毛瑟是奥本多夫符腾堡皇家兵工厂的一位著名的枪械制造师,他和妻子养育了13个孩子,威廉是他的第12个孩子,而保罗则是最小的一个。毛瑟家还有其他4个孩子也在这家工厂工作,因此可以说他们家是“武器世家”。毛瑟兄弟从小随父母居住在奥本多夫,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因为家里孩子多,他们不得不很早就出来工作以维持生计,在少年时期他们就在符腾堡皇家兵工厂做临时工,高中毕业后,他们正式开始了漫长的枪械制造与设计生涯。他们二人一生建树颇多,在步枪设计、手枪设计、枪械制造和工厂生产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称为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枪械设计大师。

    威廉从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符腾堡皇家兵工厂工作,保罗则应征入伍。1859年,2l岁的保罗经过短期服役后回到了符腾堡,开始从事枪械制造工作。8年后,由于符腾堡兵工厂停业,他们兄弟二人便来到了诺里斯兵工厂工作。在这里,他们成功研制了一款新型的旋转后拉式单发步枪,这支步枪于1868年6月2日获得78603号美国专利。

    毛瑟兄弟二人一生致力于军用步枪的研究和改进,直到他们去世为止。他们研究的步枪品种繁多,最具代表性的包括M71式步枪,M84式步枪,98式步枪和98式毛瑟半自动步枪等。下面我们一一介绍这几种枪。

    M71式步枪

    这种步枪于1869年设计制造,制作这把枪时诺里斯中断了对毛瑟兄弟的财政资助,于是他们回到奥本多夫,在保罗的岳父家建了一个小手工作坊。这款枪就是在那里诞生的。1871年12月2日,普鲁士政府采用了这款枪,并将其定名为M71式步枪。这是一款有枪机的单发步枪,其口径为11毫米,弹仓内可装8发枪弹,这是他们第一个成功的设计。因为德国政府对他们的支持,就此,他们开始了和德国政府的长期交往,并开始朝他们事业的巅峰前进。

    M84式步枪

    这种步枪其实就是在M71式的基础上加了个弹匣,它于1888年大量生产,这款枪很受各国欢迎,为此保罗与柏林的德维格—洛斯公司签了生产合同,后来的改型7.65毫米84式步枪则由比利时生产,并销往西班牙、土耳其、比利时、智利、希腊等国。在这期间威廉已经过世,发展枪械的任务交给了保罗。

    M98式毛瑟步枪

    这种步枪是改进了圆形弹仓后的发明,它于1898年研制成功,随后装备德军,同时出口中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西班牙和南斯拉夫,并被这些国家仿制。这款枪最大特点是使用了5发匣式弹仓。

    M98性能参数:

    口径:7.62×51毫米

    作用方式:毛瑟型栓式手动枪机

    重量:6.57千克

    全长:1117毫米

    枪管:610毫米重型枪管,6条膛线右旋,缠绕距305毫米(1:12)

    给弹系统:5发内装弹仓

    扳机系统:M40/x两段式军用扳机,1.4~2.4千克磅扣引压力可调整

    瞄准系统:10倍UnertlMil-Dot狙击镜(附弹道高低修正钮,BDC)或LeupoldUltraM3A10×42(Mil-Dots)瞄准镜

    有效射程:800米

    枪身:McMillan玻璃纤维

    准确度:1MOA(使用M118子弹),0.5MOA(使用M118LR子弹)

    98式半自动毛瑟步枪

    知道这款枪的人并不多,它是保罗单独设计的,为研制这支步枪,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一次试验中,因底火击穿,他的右眼被打瞎了。但因当时的情况和这支枪本身的缺陷,再加上没有进行批量生产和大量装备,因此不被人们熟知。它的特点是采用了管退式自动机构,它是最早采用这一机构的步枪。

    毛瑟兄弟除了在步枪方面的成就外,在手枪方面也有巨大成绩,他们研制的手枪主要有1877年式手枪、1886年式手枪、毛瑟左轮手枪、96式毛瑟手枪、1909年式手枪等,其中最著名的是96式毛瑟手枪。

    96式毛瑟手枪虽然冠以毛瑟的名字,但并不是由保罗或威廉设计的,而是毛瑟兵工厂的试制车间总管费德勒兄弟三人共同研制的。96式毛瑟手枪的研制开始于1893年,是一个偶然的动机诱发的,研究方案一经提出就获得了保罗的支持。1894年夏天,他们兄弟三人就拿出了样枪,经过8~10个月的攻关,于1895年3月15日进行了实弹射击试验,试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后来由保罗申请了专利并在其他国家申请了专利保护,所以说这款枪的出名与保罗分不开。1895年11月,制造出了第二支样枪,这支样枪和第一支样枪相比有几点改变,主要的是把扳齿击锤改成了圆弧锥形击锤,这一机构在1.5万支手枪上使用过,这支样枪制造出来后,毛瑟工厂下定了生产96式毛瑟手枪的决心。1897年上半年,96式手枪正式批量生产,当年就生产了数千支,并卖掉了1000多支。

    96式毛瑟手枪外形独特,方形枪身,细长枪管,圆形握把,弹匣位于扳机的前方,从外形上极易辨认。它采用了管退式自动原理,发射后枪机和枪管一道后坐,运动2.5毫米后,枪机脱离枪管继续后坐,完成拉壳和抛壳,然后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复进,推弹入膛,完成一个循环。

    毛瑟兄弟于1869年建在保罗岳父家的小作坊,成了后来他们成立公司的资本,在1872年时这个小作坊就发展成了小型工厂。但当年夏天新工厂就遭遇火灾,之后他们就买下符腾堡皇家兵工厂。经历重重危难,毛瑟公司才最终得以成立。

    毛瑟兄弟一生致力于轻武器的研究和生产,在轻武器研究和兴办企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成绩和贡献。他们逝世后,人们在他的故乡奥本多夫的毛瑟枪械博物馆中,树立了两尊塑像,这便是后人对他们业绩的缅怀。他们的勤奋和敬业精神,是值得世人称道的。因此,他们被形容为枪械界的神话一点儿也不夸张。

    4.一战“死神”

    一场名为索姆河战役的战争让马克沁机枪扬名世界。当时德国陆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超过12500挺。因为在一战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以至于有人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称为马克沁机枪的战争。

    1916年6月,英法联军为了报凡尔登战役上的一剑之仇,在法国北部的索姆河地区发动了攻打德军的索姆河战役。英军将弹药供给全运到了索姆河地区,并调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150门大炮。经过一星期的轰炸,1916年7月1日早晨,英军终于开始了总攻。当时一共发射了150万发炮弹,英军想当然地认为经过这么多炮弹的袭击,德军一定受到了沉重打击。于是英法联军排着密集的队形,肩并肩勇敢地向前推进。然而,当英法联军像潮水一样涌向德军阵地时,却得到德军数百挺马克沁机枪的回应。当时,德国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马克沁MG08机枪的火力密度,向正面进攻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一天之内就使6万名英军士兵伤亡。这一天马克沁机枪将杀伤力和血腥气推向顶点。当步兵一往无前地向前冲时,那些拿着机枪的德国兵甚至可以闭着眼睛就能够把他们一片片地扫倒,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由此,由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研制的马克沁机枪被称为“战场上的死神”。马克沁1840年2月5日生于美国缅因州桑格斯维尔市。1916年11月24日,于伦敦家中去世,终年76岁。马克沁虽然出身贫寒,但是他很勤奋,不放过任何求知的机会。14岁时,他成为一个马车制造商的学徒,后来还做过食品工具公司的工人等工作。但是,他的努力换来了回报,通过自学他成为了知名的发明家。他的一生是那么传奇,被世人传为佳话。当索姆河战役结束之际,马克沁以76岁的高龄在英国斯特雷瑟姆去世。去世时,他既有英国国籍,又被赐封了英国皇室的爵位。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马克沁机枪的敬畏之情。

    1882年,他被派往伦敦参与美国电气照明公司子公司的改组。当时,欧洲人正疯狂地卷进新武器发明研制热潮中。于是他在朋友的鼓励下组建了马克沁—韦斯顿公司。从此他在此定居,这也是他人生的转折,就是这个转折造就了后来的马克沁机枪。虽然他之前几乎没上过战场,但他还是没有放弃理想,对自己的能力有十足把握。在这段时间他四处考察,学习关于武器的知识,并认真观察士兵们的情况,观察中他发现士兵们的肩膀因为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就是说枪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源于哪里呢?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现,这股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就是根据这一现象,马克沁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他首先是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1883年,马克沁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通过他自己的坚持不懈和那种不断努力的精神,他对枪械的了解从门外汉级的水准直到精通。事实证明他的努力都没白费。

    马克沁机枪就是根据其研制的步枪的经验研制出来的,在发现了枪械后坐力能增进枪械的动力后,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枪连续供弹。这种帆布子弹带,带长6.4米,容量333发。弹带还有锁扣装置,可以连接更多子弹带,能够长时间地发射。为给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冷却,马克沁还采用水冷方式。1884年,马克沁终于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至此,著名的马克沁重机枪诞生。

    马克沁重机枪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枪。它的自动动作是利用火药气体能量完成的。子弹发射的瞬间,枪机与枪管扣合,共同后坐19毫米后,枪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枪,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因为这一点它被许多国家进行仿制,有一些发明家和设计师针对马克沁重机枪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改进和发展。1892年,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家勃朗宁和奥地利陆军军官冯·奥德科莱克几乎同时发明了最早利用火药燃气能量的导气式自动原理的机枪,这种自动原理到今天仍被大多数机枪采用。美国枪械设计师霍奇基斯所设计的1814型机枪是最早的气冷式机枪,这种机枪取消了水冷式机枪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机枪较为轻便。

    马克沁机枪刚面世时没少受冷落。当时,没有人意识到每分钟600发子弹确实可以形成一张强大的火力网,很多人甚至认为机枪是浪费子弹的无用之物。马克沁也曾到各国推销他的发明,可惜不仅没收到任何订单,还受到其他国家的嘲讽。还好,他继续坚持着,他一直相信他制造的武器将会引领战争的新方向。这样的情况一直到1887年,英国才试买3挺马克沁机枪。而马克沁一面改进其机枪,一方面继续周游列国推销其新式杀人武器。

    马克沁重机枪首次实战应用是在1893年至1894年罗得西亚士兵与苏鲁士人的战争中。在一次战役中,50名罗得西亚步兵仅仅使用4挺马克沁机枪就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的猛烈进攻,结果战场上留下了3000具祖鲁人的尸体。1895年,阿富汗奇特拉尔战役和苏丹战役中,马克沁机枪也使进攻的敌人死伤惨重。1898年,苏丹的恩图曼之战,2万名伊斯兰教托钵僧被英国侵略军屠杀,大约有15000人倒在马克沁机枪的阵地前。1899年开始的布尔战争中,布尔人在冲锋时遭到了马克沁机枪的毁灭性攻击。由此,马克沁机枪终于被世界各国认可。

    对于这些成绩,马克沁并未感到骄傲,而是继续苦心研究。这之后他又发明了一种后来被广泛效仿的油压缓冲器,使机枪可以单发或10发、20发点射,还可以调节到100发/分钟的慢射速。1891年,马克沁又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导气式自动步枪。56岁时,以马克沁的名字命名的机枪后坐式自动手枪问世。从此,自动武器的渊薮大开,马克沁成了自动武器的代名词。

    马克沁重机枪最威风的时刻是在一战期间,这一时期真正意识到机枪的重要性和威力的只有德国。马克沁当着德国国王的面表演其改进的MG08型马克沁机枪,德国国王对机枪非常赞赏,马克沁获得了相当数量的订单。后来,马克沁机枪不仅仅是坦克、装甲车、飞机、军舰,甚至“齐柏林”飞艇上都装有马克沁机枪。人们将机枪安装在摩托车上,以便进行对空射击。大战刚爆发时,比利时军队就在德国的攻势下节节败退,当时比利时使用的是已经落后的机枪,最后还是一大群忠实的军犬,拉着机枪完成了撤退。要不是马克沁机枪太沉重使它不易于移动,比利时军队会受到更沉重的打击。

    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俄军使用的是马克沁机枪,日军使用的则是哈齐开斯机枪。前者威力和可靠性均优于后者,特别是在鸭绿江附近的大战中,俄国人首次使用带防盾的索科洛夫低轮架马克沁机枪射击,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机枪真正变成了战场上的主流,法国平均每个步兵师装备机枪684挺、英国400挺、德国324挺,而发展最快的是美国,从战前的每个师18挺发展到1000挺。

    尽管马克沁机枪优点良多,但依旧有无法避免的缺点,一战中最著名的德国马克沁MG08机枪重达26.54公斤。对于火炮而言,这分量并不算重,但对于以营连为基本作战单位的机枪,士兵就不胜负荷了。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制造单人使用的轻机枪。后来,一个叫麦克兰的美国人设计了一种能单人携带、用弹盘供弹、使用两脚支架的轻机枪。因为种种原因,他将这一设计转给了军官兼发明家路易斯。1911年,路易斯机枪在美国诞生。关于这挺轻机枪的故事,后面的章节将详细介绍。

    5.自动手枪的意义

    左轮手枪的缺点使得自动手枪站上了历史的舞台。不过所谓自动手枪只是指可以自动装填、单发射击、用弹夹供弹、有空夹挂机装置的手枪。它是一种利用火药燃气能量来实现自动装填枪弹的手枪。有的型号甚至可以全自动射击。自动手枪弹夹可携带6~12发子弹。部分型号甚至可装20发子弹。是现代军、警、民用的主流手枪。

    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手枪于1892年由奥地利人约瑟夫·劳曼研制成功。约瑟夫有个特别的喜好,他在登记专利时总喜欢签上肖伯格兄弟公司的名字,因此人们将他发明的手枪称为肖伯格手枪。不过这种枪并不实用,再加上其性能差,因而未能被广泛使用。

    发明世界第一款实用自动手枪的是美国枪械师雨果·博查特,虽然他是美国枪械师,但实际上,他是美籍德国人。他在1890年就已经研制成功了这种枪,但是,美国厂商对其不感兴趣,无奈之下他在1893年跑到法国联系生产这项发明,因此很多人都以为这项发明是他在1893年发明的。

    博查特这款枪最初取名为博查特手枪,也叫C93。但是这种枪太大,而且不耐用,军方并未采用。不久,他的助手德国工程师乔治·鲁格与一个名叫路德维希吕韦的制造厂商合作改进了博查特的设计方案。最后这种枪在1898年定型,1900年成为瑞士制式手枪,更名为30Luger。鲁格没有放弃继续改革,1904年,新式的鲁格手枪诞生,并被德国海军采用,并且更名为P08式9毫米鲁格手枪,至此这支手枪才成为一支成功的手枪。这种手枪采用肘节式闭锁系统,于1900年开工生产,并在美国出售。同时该枪曾作为制式自卫武器,在德军服役达30年之久。

    鲁格P08式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是一种性能可靠、质地优良的武器。该枪配有V形缺口式照门表尺,片状准星,发射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这支手枪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手枪,1945年以后该枪停止生产,军队也不再装备,现在只有部分警察还使用。由于该枪的知名度颇高,至今仍是世界各地手枪收藏家搜集的目标。

    鲁格P08最开始是由DWM公司生产,到1911年,德国兵工厂也开始生产这种枪,但一战后的一段时间内德国曾禁止生产。为了出口,DWM公司重新生产这种枪,纳粹执政后,大部分枪的生产转到了毛瑟公司。德军最少制造了200万支鲁格P08,最后一批鲁格于1942年停止生产。

    除了鲁格P08外,毛瑟手枪也是较早研制和使用的自动手枪。毛瑟全自动手枪中比较有名的一把叫M96式7.63毫米毛瑟自动手枪,是毛瑟兵工厂的技术人员费德勒兄弟发明,这支枪对手枪的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M96式采用短枪管后坐式自动方式,卡铁摆动式闭锁方式,首创空仓挂机机构,使手枪的结构更趋完善。其特点是结构紧凑,威力大,使用方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配有木质外壳,这种外壳既可以用做枪套,又可以与手枪结合在一起,用于抵肩射击,这样就提高了射击时的稳定性,并延长了射击距离。

    研制成功M96式7.63毫米毛瑟自动手枪后,毛瑟兵工厂又以该枪为基础,不断进行技术改进,研制生产了1897年式、1898年式、1899年式、1912年式、1916年式、1932年式等多种型号自动手枪。

    自动手枪通常由套筒、套筒座、枪管、复进装置、弹匣和击发、发射机构等六大部件构成。套筒是手枪的主要部件,可完成闭锁、击发、抽壳、抛壳、推弹以及使击锤待发等动作。套筒座用来连接全枪零部件和导引套筒前后运动。

    虽然自动手枪称为自动手枪,但实际上仅指能自动装填弹药的单发手枪,所以严格地说,应叫做自动装填手枪或半自动手枪。但是,它的出现已经大大填补了左轮手枪的不足之处,而真正的自动手枪因为射击精度差,命中率低,所以仅在上世纪的20年代—40年代在少数国家得到使用。所以说,像鲁格P08这样的手枪的出现还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的,它们的出现为世界枪械史又添上了新的一笔,它们的工作原理及设计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6.比利时“响尾蛇”

    虽然,马克沁机枪在一战时占据机枪界绝对的王者地位,但依旧不能排除它过分沉重的缺点,于是轻机枪的概念应运而生。德国方面的做法是拆掉马克沁机枪的三脚架,另装一个两脚架,一个枪托和一根背带。他们把这种改装的机枪叫轻机枪,实际上这与之前并没有什么区别,还是一样沉重。德军的这一行为曾沦为一时笑柄。

    最早的轻机枪是由丹麦人斯考博研制,由丹麦哥本哈根市轻机枪综合制造厂制造的。当时,斯考博是这家工厂的厂长。他在马克沁发明重机枪不久后就开始研制轻机枪。在他研制了这款枪后,当时的国防部长麦德森大力支持国家军队使用这种机枪。这种枪装有两脚架,可抵肩射击,全重不到10公斤。它的性能非常可靠,口径和结构多变,可适应不同兵种要求,因此是当时军火市场上的热门货,这就是世界闻名的麦德森轻机枪。由于麦德森轻机枪得到了当时的国防部长麦德森的大力支持,因此把他的名字放到第一位,而设计者斯考博的名字被放到最后一位。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认为该枪是麦德森研制的,这实际是一个误解。

    在1901年,意大利人吉庇比·佩利诺也曾研制出一款轻机枪,这款机枪性能十分出色,在当时来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样是轻机枪,这款机枪就没有麦德森轻机枪那么幸运了。意大利当局决定对其严加保密,为不走漏风声竟下令不准生产佩利诺机枪,反而从外国引进一些笨重且性能差的机枪。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因为没有使用轻机枪而吃到了很大的苦头,在这之后佩利诺机枪才开始投入生产并装备军队。

    现在轮到我们的主角登场了。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这款机枪,它的名字叫路易斯机枪,它的设计者是美国人麦克兰,后来他将这个设计转给了路易斯。

    路易斯机枪于1911年在美国诞生,和很多枪械一样,诞生之初它并未能获得美国军方的青睐。无奈之下,路易斯远赴欧洲,开始推销他的机枪。他到了比利时,比利时军方看到路易斯机枪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种机枪。在签下定单后,路易斯机枪在比利时开始批量生产。路易斯轻机枪的特点是枪托可以抵肩,比较方便,可供单人携带和使用;它的枪管又圆又粗,其中充满金属薄片;它率先采用空气冷却,将水冷式冷却淘汰。

    一战期间比利时就开始在军队广泛装备路易斯机枪了,在与德国对战的时候比利时就使用了这种枪。当德国兵们第一次听到这种枪连续射击时发出的沙沙声时还被吓了一跳,就是因为这种声音,他们把路易斯轻机枪称为“比利时的响尾蛇”。虽然路易斯机枪威力很强大,但是比起德军的马克沁重机枪还是差了点,所以他们在德军的攻势下节节败退。还好,路易斯机枪不重,所以比利时军队得以顺利撤退,而德军则因为枪的重量太重没能乘胜追击。

    到此为止,德军也开始意识到轻机枪的重要性。虽然他们之前研制轻机枪失败了,但是他们又重新开始,这次他们改变方向转而研究通用机枪,终于又一次走在了世界的前头。

    虽然在陆军作战上路易斯机枪没有马克沁机枪战绩卓著,但是在世界空军史和飞机史上它还是留下了显赫的声名,路易斯机枪是世界轻武器界公认的世界第一挺航空机枪。

    因为路易斯本人认为,如果将路易斯机枪安装到飞机上,能大大推动飞机的军用化。因此,1912年6月7日,航空试验站站长查理斯·德·钱德勒上尉决定将路易斯机枪搬上一架莱特B型推进式飞机,把枪身固定在一根横杆上。实验地点选在美国马里兰州的科勒吉帕克,当天天气十分晴朗,飞机起飞后,在76米的高度三次通过目标。每次通过目标时,钱德勒上尉进行8~10发点射,平均5发中靶,飞机每次飞过目标的时间为0.1秒。后来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世界每个角落,成为当时的热点新闻。

    路易斯机枪第一次运用于航空作战是在1914年8月,当时一战开始还不到一个月,两名英国飞行员就擅自将一挺路易斯机枪带上飞机,在1524米高空向德国飞机进行射击,当一个弹盘的子弹射完后没有一发射中。

    两名飞行员事后将此事向上级作了汇报,这两名飞行员因为害怕引来德军的报复,因此英军当局下达了严禁往飞机上携带机枪的禁令。不过这个禁令维持得并不太久,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路易斯机枪还是在飞机上装备了。

    再好的枪也难免被淘汰的命运。一战后不久,路易斯机枪就被更先进的机枪取代了。但是,它在航空机枪上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它因此被人们熟记心头,而“比利时响尾蛇”就成了它的代称。

    7.冲锋枪的问世

    冲锋枪可以说是世界轻武器家族中最年轻的一员,从研制成功到今天才80多个春秋。冲锋枪是指可以双手持握的,并且可发射手枪子弹的单兵连发枪械曾被称为手提机关枪。冲锋枪介于手枪和机枪之间,比步枪短小轻便,方便突然开火,并且,它射速高、火力猛,适用于近战和冲锋,因此得名“冲锋枪”。冲锋枪是一种短枪管、发射手抵肩或手持射击的轻武器,装备于步兵、伞兵、侦察兵、炮兵、摩步兵及空、海军等,是冲击和反冲击的武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冲锋枪起源于意大利。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正式加入协约国,同时又向奥匈帝国宣战。因为当地地形属于山形地带,因此为奥军提供了较好的防御环境。虽然意军兵力大大超过奥军,但最后还是因为防御环境对奥军有利而损失了超过27800人的兵力。从这时开始,意大利军方就在设想能不能研制一种能够供单兵携带和发射的轻机枪,就是这样意大利开始了冲锋枪的研制之旅。

    世界上第一把冲锋枪的名字叫维勒·帕洛沙M1915式冲锋枪,这种冲锋枪是意大利人艾比尔·贝特尔·列维里设计的。他在1908年就设计了一种采用延迟后坐式原理的机枪,后被意大利军队大量采用,并命名为列维里M1914机枪。而维勒·帕洛沙M1915式冲锋枪是他在1914年设计并发明的。这种枪为双管自动枪,发射的子弹为9毫米手枪弹,射速可达3000发/分,也因为这一点导致它的精度差而且很笨重,因此不适合单兵使用,这也造成了它不受军方欢迎的局面。

    维勒·帕洛沙M1915可以说是S.I.A.机枪的复制品,他们同样采用的是延迟后坐式原理,但是后者是在一战前设计的,有人评价维勒·帕洛沙M1915就像是阿涅利的S.I.A.机枪的缩小型,与列维里之前设计的列维里M1914机枪设计完全不同。由于列维里曾参与S.I.A.机枪的设计,因此有人怀疑维勒·帕洛沙M1915是剽窃了S.I.A.机枪的设计。先不管列维里是不是剽窃了别人的设计,维勒·帕洛沙M1915在世界枪械史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它依旧是公认的世界冲锋枪鼻祖。

    维勒·帕洛沙M1915式冲锋枪设计出来后马上投放战场使用,它刚上战场时意军对它寄予厚望,将它作为轻机枪,用于山地作战,试图用它来填补机枪和步枪之间的空白。然而,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在实战中,维勒·帕洛沙M1915式冲锋枪在射程和威力上都无法代替轻机枪,而用作步枪则又显得过于笨重,用作机枪则威力又太小。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意大利就将它从军队装备序列中撤换下来,打入了冷宫。也是受到这款枪的启发,后来德国人开始对冲锋枪感兴趣。

    维勒·帕洛沙M1915设计之初是用作侦察机观察员的旋转机枪,从外形看,该枪有两根枪管,一般装在三脚架上使用,很难双手操枪抵肩射击,但是它采用双排双进弹匣,因此易于装填。

    当然,维勒·帕洛沙M1915只是最早的自动冲锋枪,而早在19世纪末的奥地利就已经研制了M1901式半自动冲锋枪。不过即使这样,冲锋枪的年龄还是很年轻。

    真正适合单兵使用的冲锋枪是由德国人H.斯迈塞尔在1918年设计的。他设计的这款枪正是受了维勒·帕洛沙M1915的启发。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冲锋枪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很多国家对冲锋枪的战术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冲锋枪型号不多。这一时期的冲锋枪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体积、质量较大,安全性、可靠性差,使生产的数量和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到了40年代,冲锋枪的全盛时代来临。这一时期的冲锋枪无论是品种、性能、数量和装备范围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0年代出现了结构新颖的冲锋枪,性能也不断改善。60年代,为了满足特种部队和保安部队在特殊环境下作战的需要,出现了短小轻便,且可单手射击的轻型、微型冲锋枪。70年代的冲锋枪开始小口径化、武器系列化和弹药通用化。80年代至今冲锋枪进一步向多功能化、系列化的方向发展。

    常规冲锋枪是一种双手握持、使用手枪弹的全自动武器。7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使用小口径步枪弹的短枪管自动(突击)步枪和集手枪、冲锋枪、步枪性能于一身的个人自卫武器也被划归为冲锋枪范畴。目前,各国装备的冲锋枪包括有普通冲锋枪、轻型或微型冲锋枪,以及短枪管自动步枪和个人自卫武器。冲锋枪的口径以9毫米为主。而未来,冲锋枪将重点向轻型或微型冲锋枪方向发展,采用大容量供弹具,增强火力密集度和火力持续能力。未来冲锋枪除了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之外,还将在设计上充分运用可靠性、可维修性和优化设计等技术,确保产品的高性能和低成本。

    8.名不副实的无声手枪

    电影里常常看到一些杀手可以乘人不注意就击中目标,即使距离很近也不妨碍他们射击目标,因为他们用的是无声手枪。

    无声手枪的准确称谓应该是微声手枪,它射击时并非绝对无声,只是声音很轻,以致离射击地点稍远一点就听不到,或即使听到,也不会认为是枪声。为什么它的声音那么小呢?秘诀就在于这种手枪采取了消音装置,因此,在室内射击时,室外听不见声音,反之也是一样,故俗称无声手枪。

    无声手枪不仅仅是声音微小,它喷出的火焰和烟雾也不大。与一般手枪相比,其体积和重量较大,有效射程较近。

    一般枪在射击时,会产生强烈的噪声,这是由于高温、高压的火药气体从枪口喷出时,冲击周围的空气,产生激波,发出声音;弹丸以超音速在空气中飞行时产生激波,发出啸声;自动机运动时发出的零件撞击声。那么无声手枪怎么能做到“无声”的呢?除了消音装置外还有其他原因,在此我们总结了无声手枪之所以能消声的原因:首先,其使用的枪弹与一般枪弹不同,而且其枪口装有消声装置,另外,它采用非自动射击为主的射击方式。如此一来,大大减小了枪械发射枪弹时的声响。

    那么,无声手枪究竟是谁发明的呢?这就要从消音器的发明说起。人们发现了共振现象后,就利用共振现象发明了消音器。但是当时的消音器并没有应用于枪械上,用于手枪的消声器是由自动武器之父、英籍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发明的。马克沁在1908年3月25日获得了一项关于消音器的专利,并提出了无声手枪的概念。不过也有人认为消音器是其子——海勒姆·帕西·马克沁于1909年发明的,还有人认为是马克沁的兄弟希拉姆发明的。说是马克沁之子发明是有根据的,因为他的确发明了消声器并获得了专利。在马克沁获得专利的两天后,他的儿子帕西也获得了一项关于消音器的专利。

    帕西发明消音器很大一个原因是他喜欢安静的工作环境,不愿听到吵闹声,特别在打猎时,他最讨厌猎枪那刺耳的声响,于是他在父亲马克沁的鼓励下开始无声枪的研究工作。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1909年他制成了一种装在猎枪上的消音器。因为当时的美国总统很喜欢打猎,于是,他将自己发明的消音器送给了总统。

    这种消声器很快引起了军方注意,在此基础上,世界上第一支微声步枪于1912年诞生。这种微声步枪的声音大大减小,使用这一枪械的美国将军无一不称之为妙。没多久,美国军界就在这基础上研制了无声手枪,专供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人员和特种部队使用。

    第一批无声手枪制成后,美国总统的一位好友挑选了一支准备送给总统,那天,他悄悄带着这支手枪和沙袋走进白宫,想和总统开个玩笑,顺便试试这无声手枪的效果。因为当时总统正在会客室会客,因此没注意朋友的到来。于是,好友将沙袋放在总统办公室外面的角落,用无声手枪向沙袋连射10枪,结果周围根本没人察觉,这无声手枪果然神奇。总统会客结束后,从朋友那得知了这一情况,连称神奇,他不得不庆幸,来的是他的朋友,要是换成别有用心的杀手,说不定他死了都不会有人发觉。

    消声器通常装在无声手枪枪管外,各种无声手枪的消声套筒结构并不相同,但消音作用是一样的。消声筒前半部分长出枪口,其结构有多种。有的是由十几个消音碗连接而成,有的是在消声套筒前半部装有卷紧的消音丝网,还有的是将消声筒前端用橡胶密封,还有一种是在消声筒后半部套住的枪管上开一些细小的排气孔,放出枪膛内的一部分火药气体,减少枪口处气体压力。

    要注意的是消音器对弹头的散布有一定的影响,弹头一出枪口,膛内附近的火药燃烧气体形成冲击波,对弹头产生脉冲扰动,增大了弹头的扰动角。除此以外,由于消音器内的火药气体继续对已出枪口的弹头产生推力,所以,装消音器的枪械的弹头初速略高于不带消音枪械的弹头初速。

    大多数无声手枪采用的都是消声器,不过二战后,有些国家发明了无需消声器的无声手枪,比如S4M式无声手枪和PSS无声手枪。前苏联在无需消声器的无声手枪研发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前苏联研制的几种无声手枪,装备苏联特种部队和国家安全部门,用来执行特殊任务,其效果非常好,因此受到广泛欢迎。

    无声手枪的出现可以说是枪械史的一大进步,有了它,各国情报以及安全部门还有特种部队的工作能更好地开展。因为这种手枪具有声音微小的特点,在它出现后的几十年里被各国不断研制,并发展出更加优秀、更加先进的新型号无声手枪。

    9.《凡尔赛和约》的特殊条例

    1914年9月,德军被协约国军队阻于马恩战役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从而转入一系列的狙击战、炮击战和堑壕战。战争陷入僵局,为打破僵局,德军将领埃利希·卢德恩多夫针对当时的战场情况制订了一套全新的战术方案。

    后来,陆军上校万·洛斯伯格首次将这种战术用于战争,没想到效果非常好。这套战术因而被称为“万·洛斯伯格战术”。这种战术需要一种新型的突击武器,这种武器在保证突击火力的前提下,还要足够轻、短,机动性要好,同时容弹量要尽量地多。于是制造MP18I冲锋枪的计划开始慢慢酝酿。

    MP18I冲锋枪的前身是MP18型冲锋枪,这种枪是由德国著名武器设计师施曼塞尔设计,由伯格曼军工厂生产的,生产后它被定名为伯格曼MP18型冲锋枪。该枪发射9毫米手枪弹,虽然射程近、精度不高,但它适合单兵使用,具有较猛烈的火力,所以迅速装备了德国军队。因为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所以它未能来得及发挥威力。

    一战期间欧洲步兵采用的依旧是传统进攻战术,这种战术先是猛烈的炮火袭击,然后步兵上刺刀进行集群冲锋,前赴后继。由于交战双方的战壕工事越修越坚固,炮火无法彻底清除对方的火力,而以密集队形冲锋的步兵往往遭遇敌军机枪组成的火网,伤亡惨重。后来德国将领胡蒂尔创造了步兵渗透战术。这种战术的特色是德军突击队跟随延伸的炮火从敌军防线薄弱处渗透,避开坚固要塞,不与守军纠缠,而迅速向纵深穿插,破坏敌军的指挥系统和炮兵阵地。这种战术要求突击队员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猛烈的火力,而当时的主流武器毛瑟枪明显不能符合这一要求,于是施曼塞尔设计出MP18。

    为了使这种冲锋枪的火力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于是,施曼塞尔又对MP18进行了改造,成为了MP18I。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发动了“麦克尔攻势”,英法军队的防线被德军突击队多处渗透,很快溃不成军。德军因此向前推进60公里,俘虏英法士兵5万多人,这都是MP18I的功劳。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前线仍装备了35000支MP18I型冲锋枪,每个连有6名冲锋枪手,MP18I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被大量装备并广泛用于实战的冲锋枪。

    MP18Ⅰ首次采用了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从而为简化结构、减轻重量找到了最有效的技术途径。与机枪、步枪相比,该枪具有长度短、重量轻、火力猛,适用于近战等优点。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发射9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弹匣容量为32发。由于没有专门的保险机构,该枪只能连发,理论射速达400发/分。该枪发射的9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初速381米/秒,有效射程200米。

    MP18I及MP18的外型和结构为冲锋枪奠定了基本式样。此后,美国、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等国均模仿MP18I,研制出与MP18I大同小异的本国冲锋枪。拥有众多强悍兵器的德国最终还是成为战败国,为了防止德国滥用MP18I,在《凡尔赛和约》中增加了一条禁止德国再装备MP18I的规定。可见,MP18I在当时有多大的影响。

    我国装备MP18I的时间比较早,一战后,德国的毛瑟手枪和MP18I一起流入中国。在中国当时管MP18I叫“花机关”。在飞夺泸定桥一战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冲锋枪都以MP18I为主。

    MP18I在二三十年代被多个国家仿制。丹麦的BMK-52和奥地利的斯太尔都属于这种类型。只不过丹麦的装有前握把,而斯太尔号称“冲锋枪里的劳斯莱斯”,价格昂贵,制作精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