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嘟》第二季-中国制造怎么了(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对中国科技史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李约瑟。这个英国老头是中国科技史专家,他出版过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在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叫《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全书十五卷。这个鸿篇巨著,把中国古代科技的所有发明,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

    李约瑟难题

    1900年出生,1995年去世,这老头活了九十五岁。李约瑟对西方科技史非常熟悉,晚年对中国科技史了解得非常多,他有一个大惑不解的问题,是向全世界发问的。许多学者都试图回答他这个问题,但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圆满的答案。

    李约瑟怎么向全世界发问的呢?他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十六世纪以来的英国工业革命为什么不在人文荟萃、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产生?”

    按照人们常规的思路,资本主义革命以及工业革命,理应在人文荟萃、历史悠久的中国产生,因为中国当时具有产生的文化基础。可奇怪的是,十六世纪(明朝中叶偏后)的时候,资本主义在英伦三岛悄然诞生,然后以席卷之势,在短短两百年时间,占领了世界绝大部分地区。今天来看,说英语的国家和地区占地球面积最大,首先是美国,其次是加拿大,再其次是澳大利亚,这三大块国土,都受英国殖民地的影响,都是英国人的子孙开拓的。

    李约瑟最初是一个化学家,他是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在英国也是赫赫有名。他在1936年偶然遇见了三个中国人,其中一个女子叫鲁桂珍,父亲是一个药剂师,让女儿来英国学习药学。她对李约瑟的影响,就是让他喜欢上了中国古代科技。从那以后,李约瑟跟她认真学习中文,最后成为一个中国通,中国话也很流利。他开始悄悄地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

    这之间有一段插曲。李约瑟的妻子叫李大飞,大李约瑟四岁,夫妻俩人在婚姻存续期间遇上了鲁桂珍,鲁跟李发生了一段婚外恋。有意思的是,这段婚外恋得到了李大飞的原谅。在以后的日子里,鲁桂珍依然跟着李约瑟,一跟就是几十年。李大飞与李约瑟相伴一生,1987年去世。她去世的时候,已是九十一岁高龄了,那年李约瑟八十七岁,鲁桂珍八十三岁。两年以后,鲁桂珍跟李约瑟修成正果,结婚了。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极少会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修成正果。两年之后的1991年,鲁桂珍也去世了,享年八十七岁。这样一个三角关系,维系了近半个世纪,常人听着都觉得很不可思议。

    西方有学者认为,由于李约瑟对中国怀有特别的感情,他的这部巨著书写得有点拔高。李约瑟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明是领先于世界的。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不叫科技,为什么呢?它没有现代科技的逻辑和系统的试验。中国过去的科技发明,都是个人偶然的一种经验的积累,而不像现代科技发明,是有系统、有逻辑的,要反复地试验,得出最终的结果。所以,中国古代很多科技发明自生自灭,有很多并没有得到应用。大家熟知的活字印刷,今天能找到活字印刷的最明确的证据,是明朝中叶才有的,来自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自《梦溪笔谈》记载以来,一直到明代前叶,都没有发现实物存世。

    明末品牌响当当

    这儿有一组数据,以十六世纪为节点,把科技史做了一个划分。有学者统计过,在这之前,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发明,中国人占了百分之五十四,之后的四百年,中国人的科技发明只占全世界科技发明的百分之零点九,不足百分之一。这也就是为什么经历了康乾盛世以后,中国社会急剧滑坡。中国人为何在明朝末年走上了歧途?

    来看看明朝末年的生活。明朝末年,中国人的日子过得还是很好的,并不像史书上说的民不聊生。明朝末年,江南富庶,生活非常滋润,有《金瓶梅》为证。《金瓶梅》描述的就是晚明江南地区的市井生活,《金瓶梅》一书的记载,甚至可以作为晚明江南地区的食货志看。什么叫食货志呢?食是吃,货是货币,食货志是指当时社会的物价、生活水平,它可以当作史书来读。有学者考证过,《金瓶梅》中的物价就是当时的物价,并不是宋朝的物价,《金瓶梅》是借宋朝西门庆的故事展开的。

    这时候社会变得非常富足。从《金瓶梅》中可以看到使用的物品、吃的东西都有大进步。比如说西门庆跟潘金莲结婚的时候,顺手买了两个丫鬟,一个五两银子,一个六两。他还买了一张拔步床,这张床花了十六两银子,换句话说,床的价值是三个丫鬟价值的总和。过去,买丫鬟也只是买一段时间,买到你不能用了为止。后来,潘金莲抱怨床不够好,西门庆就专门跑到南京给她买了一个描金的欢门拔步床。这次花了多少两银子呢?五十两。又花七两银子买了一个可以上灶的丫鬟。什么叫上灶的丫鬟呢?就是能多少做点菜了,能在厨房帮点忙了,有点本事了。今天也是这样,人的价值,都是跟本事直接关联的。在明朝末年的时候,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如此。西门庆不是一个孤立存在,而是有一个阶层存在,因为有这个阶层的存在,才有了这本小说的诞生。

    明朝末年,上层社会、富裕阶层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出现了很多带有品牌价值的工艺品。喜欢玉器的人一定知道陆子冈的制玉,喜欢紫砂壶的都知道时大彬的紫砂,还有江千里的螺钿、张鸣岐的手炉、周柱的百宝嵌、朱松邻的竹刻等等。你能说出工艺品制作人名的,百分之八十都是明末的人,这个人名是什么呢?就是品牌。

    西方的品牌都是建立在个人名字的基础上,路易威登、古驰、爱马仕、范思哲、皮尔卡丹、伊夫圣洛朗、福特、奔驰、百达翡丽、卡地亚、波音等等,都是人名。谁来负责呢?是名字来负责。我们只习惯于西方品牌,但不习惯于西方品牌中的人名价值。

    清朝阉割了中国品牌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萌芽的所有特征都同时呈现,比如雇佣关系,比如品牌意识。刚才罗列了那么多工艺品牌,那些人名都是当时的品牌。比如张鸣岐的手炉,今天存世至少还有四万到五万个带有他人名的。张鸣岐一个人是用手凿不出来这么多手炉的。如果按照一般存世量的估计,从明朝到现在四百来年,能留下的东西百不足一二的话,当年得有几百万个张鸣岐的手炉。

    张鸣岐已经变成了一个手炉品牌,他跟西方所有品牌的形成没有二致。只不过中国品牌入清以后,一刀就被切了。它改叫什么呢?叫大清康熙年制、大清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光绪年制,到最后叫Made in China。我们把品牌彻底地丢掉了,只知道物体本身。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前,对品牌几乎是漠视的,我们没有奢侈品的概念,只对这个东西的好坏直接产生判断,而不对它的品牌产生判断。中国有商品要到国际上去换钱、为国家创造外汇,外国人说你这东西我们不能卖,因为没有商标。中国人说这东西不写着Made in China吗?外国人说,这是产地,你必须得有一个品牌。在那个时候,我们突击注册了一些品牌,这品牌是什么呢?叫蓝天牌、白云牌、东风牌、红旗牌、解放牌,全是虚的。

    前些年,丰田汽车刹车设计有缺陷,它被迫召回所有有缺陷的汽车。丰田章男这孙子,他确实是丰田家族的第三代人,这孙子跑到全世界各地,向消费者磕头道歉。中国的东风、解放和红旗不负这责,为什么?找不到一个具体的人。

    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出现人名的品牌是谁呢?是李宁。李宁奥运会获得世界冠军以后,利用知名度创造出一个体育品牌,叫李宁。李宁服装第一次上市的时候,我正巧在北京利生体育用品商店买东西,售货员热情洋溢地向消费者推荐,说这是我们的品牌——李宁牌,上面写着李宁,Li,Ning。我记得很清楚,有个男孩子捏着那个品牌说:我小时候身上绣的都是自个儿的名字,我怎么能绣一别人的名字呢?这个事情一开始对李宁的品牌有重创。你们注意,李宁的牌子由一开始的拼音转成一个大L,变成一个图案形的商标,这就是为了冲破中国人固有的文化心理。李宁品牌的出现,说明我们开始有了商标意识。

    翻过头去说,在明朝末年已经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了,当时的商业也非常发达,但是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英国在1626年,就是明朝天启年间颁布了英国第一部专利法。这部法律规定:我发明的东西你不能抄。让中国人看来,这是非常小气的法律,正是这个小气的法律,让英国迅速成为“日不落帝国”。而李约瑟当时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这是一个五节盒,非常精美。每个里面都镶嵌有精美的螺钿。五彩螺钿在光线下闪着紫、红、黄、蓝、绿诸种颜色的光,这就是四百年前的奢侈品。

    每一个里头都有不同的花绘,每一个花绘颜色都不一样。背面、底部写着两个字,镶嵌着螺钿的两个字,叫“千里”。江千里,明末做螺钿的第一人。

    这种小盒,它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陈设功能大于实用功能。这种螺钿的盒子,保存下来非常难,为什么呢?空气的湿干变化,会让它开裂、变形,上面这个螺钿就会剥落。因而,保存得这么完好,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漆器有很多种,螺钿是漆器中的一种。螺钿的历史很长了,在日本正仓院,可以看到在唐代送给他们的礼物,就是嵌螺钿的,保存得跟新的一样。这个小盒距今已有四百年了。

    面上是一个完整的图案。图案很有意思,在一棵柳树下,四个成年人围着一桌吃食,旁边还有一个带着一小童,一共五人。

    螺和钿是两种东西,在中国古代,一般名词都是单字,凡是双字的都可以拆开去读。螺很容易理解,吃的田螺,打转的,这叫螺。钿呢,指的是大蛤蜊皮。这是一个点螺的。钿的颜色一般都比较单一,是白色的。钿一般情况下都会陷在里头,就是刻下去,镶嵌在上头。而螺呢,叫点螺。什么叫点螺呢?漆器未干之时,这漆器是黏的。螺片非常薄,它是用醋泡软了,用很小的镊子捏起来,切成所需要的图形粘在上面,这东西就叫点螺。这种工艺品从明朝末年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流行于社会上层和富裕人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