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嘟》第二季-洗澡(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古代的沐浴

    洗澡的历史,应该与人类共生。人还没进化成人的时候也洗澡,下河就算洗澡了。什么时候把洗澡当成大事呢?从文献记载来看,至少在西周,洗澡就形成了一个定制。比如上巳节,开春的时候洗一大澡,洗去身上污垢,洗去内心污秽,心里就高兴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礼记》上也有所记载,说:“三日具沐,五日具浴。”“沐”是指洗头发,“浴”是洗澡。古人说的“洗澡”是什么呢?“洗”是洗脚,“澡”是洗手,古人分得清清楚楚。沐浴洗澡,今天以为是一件事,实际上沐、浴、洗、澡,分别是指洗头、洗身、洗脚、洗手,古人分得非常清楚。

    先秦时,人们在祭祀祖宗时一定要沐浴净身。现在,很多人写佛经的时候都沐手,就是把手洗干净了才能写佛经,意思完全相同。人在祭祀祖宗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先洗干净。

    古人还提倡浴德,你洗澡的时候,不仅要洗净身体,还要洗净思想。人的思想是不停被污化的,很容易脏。说瞎话从某个角度上说,就是品德有问题。但每个人都说过瞎话,所以儒家就说“儒有澡身而浴德”,就是你洗澡的时候,不仅在洗身体,还要好好想想,你自己是不是也把思想洗干净了。

    到了秦汉,官府定了一个制度,就是五天休沐,等于五天放一天假。

    到了唐代,五日一休沐就改为了十天休浣。什么意思呢?第一,把身体洗了,还得把衣服洗了。今天去澡堂子去洗澡,什么都不需要带,只要你带着肮脏的身体,把衣服脱光了进去,想用什么有什么。古代什么东西都不给准备,都得你自己准备。准备什么呢?在先秦的时候,要带草木灰。许多人不知道,草木灰只要是被火烧过的,都非常干净。还有淘米水,用淘米水洗头发,头发又黑又亮。

    还有胰子。这胰子很有意思,记得小时候是一毛钱一个,也可能是五分钱一个,乒乓球大小,圆圆的。使用香皂时,在手上都是来回搓,两只手来回搓,胰子太小,两只手搓很容易掉,因而只能一只手攥一攥,搁另一只手攥一攥。胰子是用猪的胰脏跟什么东西一块熬制的,去污能力非常强。

    再有就是澡豆。这些天然植物,很早就被中国人用来洗澡。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上面就有洗澡药方。

    今天有药浴。我洗过一些药浴,跟中药汤似的。一个朋友去洗,深不见底,因为水就跟酱油颜色一样。一下去,他就惊呼说他踩着一人,吓我一跳。原来是一个大中药包,长而圆,一脚踩上去,真像踩在一个人肚皮上。我就洗过那种药浴。现在还流行牛奶浴、蜂蜜浴等花样,过去吃的东西今天都拿来洗澡了。

    宋代,东京、开封等地的药铺里就有洗面的药了。

    元杂剧中,也有熬麸浆细香澡豆。麸是粮食的麸皮,浆细就是米汤,你可能奇怪,熬麸怎么能把身体洗干净呢?还真能洗干净。日本有一种很奇怪的吃饭方法,叫女体盛,在女子身上摆着各种生菜,可以直接吃。对女人的身体要求非常严格,就是用麸把身体全部擦一遍。麸是一种柔性的揉搓材料,可以把皮肤上的死皮全部搓揉掉。女体盛为什么不用香料不用浴液去洗呢?因为浴液都有化学香味,人家不允许身上带有这种香味,就只能用麸皮去洗。

    清代,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说洗澡水叫枸杞煎汤。枸杞今儿都是补气的,宁夏出的枸杞,红红的,很漂亮。古人就拿来洗澡。古人的奢侈,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

    古人的洗澡用具

    古人洗澡的时候,都使用什么样的器具呢?一般都会认为用大木桶,你看电视剧,甭管哪个朝代的,女人男人都装木桶里洗澡。古人都是在木桶里洗澡吗?不一定。

    周代传下来一个虢季子白盘。此盘命运多舛,据说道光年间就出土了,躲过了所有战争,最后一个收藏者把它捐给了国家。盘子长一米三七,是可以很平稳地坐在里头的。说是盘,实际上是一个盆,中间有一百多字的铭文,周圈全是蟠螭纹,非常漂亮。这盘便是洗澡用具。

    古代还有一种叫鉴的青铜器,也是一种浴盆,可以从中㧟水,比如战国的双龙鉴——今天只找到了夫差鉴,另外一个找不到——它是一种大型水器。

    古代洗澡,大部分是人工淋浴,就是人工把水舀出来淋在身上。人工淋浴没有什么新鲜的,当年在农村洗澡的时候都是人工淋,一个是自己淋,一个是相互淋。

    古人洗澡就是这个状况。今天,城镇大部分人家里都有淋浴了,有相当一部分人,家里都有盆浴了。最早的浴盆,大概是1993年扬州出土的那种灰陶浴盆。所谓盆,是指人可以坐进去;盘,一般情况下都是人站在上面去淋浴,这种淋浴就是人工淋浴。

    有什么文物能证明历史上有浴室呢?浴室是一种文雅的说法,俗称就是澡堂,古时候也称浴室门,或者叫混堂。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呈现了一个古老的洗澡间,这可能是我们现已知道的最早的澡堂子。这是私人专用的,这个墓葬是“黄肠题凑”等级。这个十平方米的洗澡间,是用金丝楠木铺的地,里面放着双耳铜壶、铜浴盆、搓澡用的浮石——就是很软软的沙沙的那种石头,还有木屐、铜灯、浴凳等一整套沐浴用具。通过出土的实物可以知道,汉代洗澡已经非常完备了,比如搓澡的浮石。什么叫浮石呢?是一种泡沫状的石头,非常轻,搁在水上是漂着的。

    唐代以后比较流行洗温泉。“温泉水滑洗凝脂”,杨贵妃就喜欢洗温泉。

    宋以后开始——起码就这个是很明确的——公共澡堂子和浴室就出现了。当然有学者会认为,唐代就开始有公共澡堂子了,苏州就叫混堂,就是混在一起,搓背已变成了一种服务。元代就不用说了,公共澡堂非常成熟,《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杭州人怎么洗澡,记载得非常清晰,以至让西方人羡慕。

    洗澡需要很多装置。什么叫装置?今天的淋浴头就是一个装置。什么时候出现淋浴的呢?拿证据说话。南宋李嵩有一个《水殿纳凉图》,图中表现了水闸开始控制人工服务的细节。那个淋浴装置跟现在的不一样,我洗过那个瀑布般的淋浴装置,特痛快,砸得人都快晕了。在瑞士时,我去过一个温泉,那温泉在大瀑布旁边,从瀑布流下来的全是热水。很多老外站在那儿让水砸。那水砸在人身上真疼。

    帝王的另类情调

    五代学者王仁裕写过一本《开元天宝遗事》。五代挨着唐代,他的记载可信度很高。中间有这样一段记载,说:“奉御汤中,以文瑶密石,中央有玉莲,汤泉涌以成池。又缝锦绣为凫雁于水中。帝与贵妃,施镂小舟,戏玩于其间。”这话写得非常有意思。汤就是热水,御汤就是皇上自己洗的这汤。你到日本去看,澡堂子都写一个“汤”字。中间有文瑶密石,中间有玉莲,什么意思呢?是拿玉器雕的莲花搁在温泉中,因为温泉水热,不可能养活莲花。“汤泉涌以成池”,就是热水涌出来,热的温泉涌出来成了一个大池子。“又缝锦绣为凫雁于水中”,他希望这池子里游着各种水禽,有野鸭子、绿头鸭子,有鸳鸯,什么都游在里头,那多有意思啊。他命人缝制成五彩绿头鸭,漂在水中。“帝与贵妃,施镂小舟,”那小船都是镂空的,非常漂亮,戏玩其间。这事很有意思,完全是一个奢华的画面。

    唐代的洗澡是非常奢华的。唐玄宗是一个伟大的帝王,古书上对他的评价非常矛盾,说他当年接班的时候,也希望成就一番伟业,可惜碰上了胖妞杨贵妃。古人评价他,说他是一个伟大与渺小、英明与昏聩集于一身的皇帝。他有英明的时候,但是一见这胖妞,脑袋就不转了。唐明皇宠着杨贵妃,天天跟她去洗澡,喜欢她这种肥美白的感觉。今天,男的叫高富帅,女的叫白富美,而人家叫肥美白,肥、美、白,说的都是体态,今天说的“白富美”,中间加着一个钱,多俗!

    杨贵妃如日中天之际,安禄山就来巴结她,认她做了干妈。孩子出生以后要“洗三”,过了三天以后要洗一下,表明接纳了这个孩子。安禄山一个三百斤、满身长毛的胖子,他也要“洗三”,干妈杨贵妃比他还小呢,就一口一个“禄儿”地叫着。安禄山叫她“妈”,叫得那个肉麻!给他做了一个盛大的“洗三”仪式,最后还做了一个大襁褓,把安胖子裹起来,抬着在宫里乱转。这是历史上的一个记载。这个故事说明:人要恶,什么事都敢做;凡是生活中敢下作的人,都是恶人。

    我们都说环肥燕瘦。燕,指赵飞燕。汉成帝娶了赵飞燕以后,还惦记着她妹妹赵合德,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如果汉成帝娶赵合德,那一定还惦记着她姐姐赵飞燕。赵飞燕消瘦,可以做掌上舞。有一次赵合德洗澡的时候,偶然被成帝看见了,他隔着帘子窥视着,心里一下就受不了了。这事让赵飞燕知道了,赵飞燕一想,这皇帝不地道,竟然偷窥我妹妹洗澡,那我就洗给他看吧。她洗澡时极尽风骚,还往皇帝身上撩水。赵合德颇有心计,知道皇上偷看她洗澡,故意不戳穿这事,一到洗澡的时候就搔首弄姿。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段故事,没法考证真假,权且这么一听。

    历史上能记载下来的洗澡故事大致都和皇帝有关。还有一个洗澡更牛的人是慈禧太后。老佛爷夏天一天一回,冬天两天一回,有专职用人伺候,分工明确。太监准备所有沐浴用品。四个宫女为其洗澡,两个澡盆,一个洗上身,一个洗下身。慈禧太后认为上身干净下身脏,所以一定要分开。慈禧太后洗澡的木盆包有银皮,防毒。过去有一种谣传,说银子防毒。

    慈禧太后有自己专用的矮椅子,椅子高了不舒服嘛。毛巾一使就是一百条,这一百条毛巾沾水就算一回,打完香皂,用后就赏赐给底下或者扔了,反正是不用了。最后喷上香水熏香,小锤捶背。据说,到死她的皮肤都跟少女一般细嫩,这跟保养有直接关系。

    帝王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记录在案。而百姓的洗澡,生活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从古到今,洗澡都是生活中比较奢侈的行为。

    它是个残件,历史上是贵族乃至皇宫使用的东西。把儿全部锈蚀掉了,应该是铁的。铁不易保存,埋在土里会锈蚀光,这就剩了一个残肢。这是一个匜,年份上限是宋,下限是元。

    这个匜从尺度上讲过大,一定是洗澡用的。它有一个非常奢侈的把儿,如果有这么长的一个把儿,这件东西应该是替别人洗澡用的。匜,历史上称之为水器,跟舀水有直接关系。

    出水的地方都叫流,流水嘛。但这个流有个专业术语,叫敞流,就是敞着的,在舀完水倒的时候极为方便,水量可控。

    银匜不多见。我们见的比较多的匜都是瓷器,以元代为多。蒙古民族喜欢喝奶,尤其喜欢喝酸奶,酸奶黏稠,倒的时候不那么流畅,如果用一般细嘴的壶,不容易倒出来。这么大的匜,也很少见。

    这是洗澡用具。金属边缘起的线非常清晰,可惜看不到完整的面貌了。它是用一个铁,成叉状,完整地卡住底下这道弧线,上面还有一个同样的铁,用三处铆钉铆住。银灿灿的表面和黝黑色的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有一种特殊的美感。今天,我们生活中的器皿,更多的是强调功能,跟美几乎绝缘,而古代的东西即便残成这样,依然有它的美丽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