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嘟》第二季-洞房花烛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用两集时间谈谈红白喜事,先谈红事。

    最有喜剧性的婚礼

    这些年我没少参加婚礼,都是朋友或者朋友子女的婚礼。

    婚礼大同小异,反正就是往死了热闹一下,吃一顿,吃得酒足饭饱,最后晃晃悠悠回了家。偶尔也会碰上比较特别的婚礼。

    有朋友娶了个媳妇,媳妇儿比他小很多。他下了请帖,我们很多人就跟着去参加婚礼。他娶的是一个外国媳妇,屋子里净是外国人。

    日子大概是十一月份吧。他让我们坐在院子里,院子里凳子冰凉,坐在上面肚子十分不舒服,我当时就觉得我扛不了多久。忽然有人招呼,说一会儿新娘来之前要撒糖,说一定要去,这是一种喜庆场面,不能让外国人小看了我们。我也就顺势出去了。出了院子,有个小空场,两边是小山坡,山坡上还有一些松树什么的。

    我说怎么撒糖呢?他们说叫空中撒糖。他不知道从哪儿雇了一个飞行器,我只能说那东西是飞行器,就是超大的电扇在屁股后头吹着,这人就能飞起来,声响巨大。我一看那东西超低空飞行,很恐惧,迅速躲在一棵大树后头,心想,你万一掉下来也跟我没什么关系。空中撒糖开始,我估计事先经过飞翔操练,但一定没撒过糖,撒糖的时机把握得十分不好,空中哗啦一撒,糖在我们上空直接就飞山上去了,一块糖都没落下。所有人都很尴尬地站在那儿。主持人说大家请镇定,一会儿还撒。飞行器兜了一个大圈,声音由远及近,“呜——”又过来了,又撒下一拨糖。很有意思,绝大部分又飞山上去了,小广场中间掉了一粒糖,大家围着那糖瞧,没人好意思冲上去捡。撒糖仪式就这样结束了。

    然后就是常规仪式。

    古今媒人撮合有何不同

    从古到今,婚礼有严格的礼仪程序。中国地域广阔,南北都不一样。北京人结婚,现在都要求在中午十二点以前开饭。上海结婚都是吃晚饭。北京人认为,吃晚饭的都是二婚。两个大城市之间差异竟然有这么大。

    明清两代皇上,有五个是在皇宫里完成大婚的。那都是幼主登基,比如明朝的正统、万历,清朝的康熙、同治和光绪,这几位皇帝都是在皇宫里完成大婚的。光绪皇帝的大婚,程序非常完整。前些年在故宫还搞过一个展览,把光绪皇帝大婚的程序完整地呈现给公众。参观过的人才知道,敢情皇上结婚这么复杂!但它提供了非常完整的一套礼仪,大概是六个程序:第一个叫纳采,第二个叫问名,第三个叫纳吉,第四个叫纳征,第五个叫请期,第六个叫亲迎。都听不懂,不知道什么意思。其实,它跟普通百姓的结婚程序没有多大差别。

    先说第一个程序,纳采。按照百姓的话说,就是媒人撮合。今天大部分年轻人很少用媒人撮合了,在我们再上一代人,结婚这事大都是媒人撮合的。我爹打进上海好几年也没结婚,都算大龄青年了,有人就给我爹介绍,我爹跟我妈一见面就同意了。按我妈的话说,当时她还没来得及站起来,我爸就同意了。

    今天,很少有媒人,如果说有,网络可能算一个。有什么“摇一摇”之类的,就把自个儿老婆或者丈夫摇出来了,这可以算一媒人。网上还有很多相亲网站,你把自己的身高、体重、愿望、长处短处输进去,对应的人可能就找来了,这就算媒人撮合。

    过去,这媒人,是真正有一个人来撮合。

    一般情况下,并不是真的说皇上看上谁了,找人去撮合,那都是事先已经定下来了,媒人要走这道程序。程序怎么走呢?媒人一定要抱着只大雁,古人喜欢大雁,认为它有几个好品德:第一有信,秋天天冷了大雁就往南飞,春天天暖和了大雁就往北飞,这叫有信;第二有序,大雁飞的时候,不是一字就是人字;第三情感专一,大雁永远是傍飞的,如果有一只大雁被捕杀或者失去性命,另一只终身不娶不嫁。元好问在赴考路上,看到有猎人打大雁,另外一只大雁见同伴被打死了,就一头摔在地上自绝身亡。元好问把大雁买来埋了,写了《雁丘词》,叫“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后来看小说都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原词中没有“人”。

    古人抱着一只大雁,就是因为大雁有信有序,情感专一。媒人传达的是这样一个象征性的含义。今天媒人一般情况下都是许诺,代表男方去就说,家里发了财了,家庭条件很好,小伙子很精神,说的都是比较夸张的话。代表女方的媒婆就说,女方如何漂亮,如何有钱什么的,都说一些很夸张的话。皇上不一样,纳采时,媒人去了,一定是要给礼物的。光绪大婚时给了媒人四匹马。

    聘礼的份量

    第二道程序叫问名。民间问名注重两点,一是名字。起名得有含义,汉字单个是有含义的,有时候某人名字中的单个汉字,跟另外一人名字的单个汉字犯冲。再有就是生辰八字。小时候我老听大人说,这俩孩子属性不合,最好不要结婚。记得有个口头语,叫什么“鸡猴不到头,白马怕青牛,龙虎如刀挫,羊鼠一旦休”,说的都是属性不合。如今,年轻人不太注重属性,看重的倒是星座。星座之间合不合,我没有研究过。

    下一个程序叫纳吉。纳吉就是俩人确定关系。今天的年轻人,婚姻随时都可能解体,还有的婚礼进行一半,俩人就各奔东西了。他们不大在乎这种程序。

    剩下的就是纳征。纳征就是送聘礼。光绪皇上送的聘礼有多少呢?黄金二百两,白银一万两,绸缎一千匹。还有金茶筒、银茶筒等等一大堆东西。光绪皇帝大婚的时候,纳吉纳征结为一体,叫大征,送出的聘礼数额巨大。

    农村比城市更重视彩礼。很多年前,我在农村看过迎亲的队伍。他们把什么都捆到马车上,俩大柜子捆到马车上,把铺盖、被褥挡在上面,走起来晃晃悠悠,招摇过市。人家说就是炫耀,表示我们家闺女行,弄了这么多彩礼。

    在民间,一般情况下给了聘礼,女方满意了,接着就是请期,俗称定日子。皇家大婚,这时候就要测命。皇后,理论上讲跟皇上算不得平起平坐,所以要有册命。册命是什么?就是对应的人得有一个权力。有金册,也有玉册;有金玺,也有玉玺,宝玺。故宫收藏的印中,有皇后宝玺,有贵妃玺,盖上章就不一样了。光绪大婚时送的金册是五百二十九两黄金,给的宝玺是五百两黄金。

    结婚容易,经营婚姻难

    今天,结婚就剩先前的最后一个程序,迎亲。过去叫亲迎,皇帝叫奉迎。光绪皇帝奉迎的时候,是把节交给使节,一个正使一个副使,俩人拿着节替皇帝去迎亲。皇后在头天夜里不能过子时(十一点五十五分,即二十三点五十五分),就得出门,迎亲大轿十六人抬着,忽悠忽悠一步一步走,得走好几个小时。

    皇后住在今天南小街芳嘉园胡同,从那走出来一直走到长安街上,忽悠忽悠走好几个小时,才能从大清门走直线进入皇宫。入皇宫后,她不能从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一路走过去,必须绕一个圈,从东侧绕到后面去。绕过三大殿,到乾清门,就到了后宫,到了后宫就可以下轿歇息。

    皇后下轿以后一定要跨过火盆。跨火盆今天农村还在做,预示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进入坤宁宫的时候要跨马鞍,马鞍底下搁俩苹果,什么意思呢?平安,平平安安。这都是很民俗的。皇上结婚从本质上讲,除了排场外,跟百姓结婚差不多。

    今天的婚礼,应该说是五花八门。现在更多的年轻人,不大愿意走婚礼的程序,因为每一个走过完整婚礼程序的年轻人都会抱怨,为什么呢?它跟过去不同,过去为什么不抱怨呢?就是在走完这个程序之前,跟女子都没见过,还抱有一丝幻想,总是有个新鲜劲儿。现在结婚前啥人事都干了,有的连孩子都养了,这个程序完全是做给大家看,就有了抱怨。

    甭管怎么说,结婚都是人生的重要一课。但结婚这事没那么简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老一代人,就是比我们岁数再大一代的人,结婚后日子过得都紧巴巴的,都觉得日子很难过。我们这一代人算半老半新的婚姻,跟现在的新式婚姻有很大差距。如果你觉得结婚这个流程非常不容易,我可以告诉你,婚后经营婚姻比这个更难。

    这是一根老蜡烛。蜡烛后面有一洞。蜡烛是清朝的,这种白蜡过去叫洋蜡,用一根绳作捻。这里头没有绳子,是一根芦苇。

    今天的蜡是插不进去的,一插那蜡就碎了,因为中间没有留有空隙,而过去的蜡中间,这个空隙是足够你插进去的,你看能插进去这么多,插进一寸多。

    这是红烛。因为搁了一百多年,颜色没那么红了,龙纹的红烛。烛台是乾隆时期的,奢华,铜鎏金,錾花,上面镶嵌珊瑚松石。应该是皇家烛台。

    结婚进洞房时点上两个红烛,看着自己心爱的新娘,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种感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