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河战役之后,宋军在捍卫边疆的战役中屡立奇功,基本上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辽景宗死后,只剩下孤儿寡母,宋太宗以为收复燕云的机会来了。特派使者去辽国讲和。
韩德让说:“宋军早不来晚不来,这个时候来讲和,到底是什么意思?”
耶律斜轸说:“我看他们请和是假,刺探情报是实。太后,不要见这个使者。”
萧太后问:“使者可有南朝皇帝的书信?”
韩德让说:“没有。”
萧太后说:“那好,你们就以没有书信为由,将使者支走。我看赵光义是故意来刺探我们,可能这时候他正积极准备入侵呢!立即传朕命令,让耶律休哥和耶律勃古哲加强防御。”
耶律沙说道:“太后英明,高粱河失败之后,宋军几乎就很少吃败仗。他们这时来请和一定是为了麻痹我们,然后大举进攻。”
宋太宗的确有大举进攻辽国的意思,这也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过天公不作美,党项人李继迁似乎有意要坏宋太宗的好事,早不作乱迟不作乱,偏偏这个时候作乱。
事情是这样的,拓跋氏是鲜卑族的一支,唐末时期因为参与镇压叛乱,赐姓李。李继迁就是这支拓跋氏的后人。宋朝建立后,宋太祖授予李光睿为定难节度使。太平兴国三年,李光睿死,其子李继筠嗣位。太平兴国五年,李继筠死,弟弟李继捧嗣位。
李继捧因为年纪很轻,威望不够,担心众人不服,于是主动到开封朝觐太宗,放弃自己的世袭封地,博得太宗欢欣。但是,他的族弟李继迁对他的这种“卖国求荣”行为很不满,联合党项的豪强望族,合力反宋。李继迁的势力日渐壮大,大肆在边境处劫掠。
宋太宗的伐辽计划因为李继迁这么一搅和,只能作罢。李继迁作战勇敢又有计谋,同时他又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宋军几次和他作战都失利。直到雍熙三年,党项叛乱才告一段落。
岳州刺史贺怀浦说:“契丹主年幼,母后用事,韩德让擅权,契丹百姓莫不怨恨。这正是伐辽的大好时机,可以一举拿下幽蓟之地。”
宋太宗听了很兴奋,幽蓟之地是他的心结,现在契丹孤儿寡母当政,再打不下来就说不过去了,忙说:“好主意,好主意,不知各位爱卿意下如何?”
很多大臣不以为然,有的甚至公然摇头表示不同意。太宗不明白这些大臣为啥忌惮孤儿寡母?
负责管理武器的官员刘文裕奏道:“现在契丹的幼主好比是一头小老虎,我们现在趁着老虎没长大时拔掉他的牙齿,确实是明智的。等老虎长大了,就没那么好对付了。”
太宗赞道:“对,这个比喻打得好。所以朕决定亲征辽国,不知各位爱卿有什么建议?”
大臣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谁也不说话。
贺怀浦见这情景,走出来说道:“皇上,既然大家没什么意见,那就代表北伐一事深得人心。”
太宗笑道:“好,既然大家都赞同,那么就决定决定了。明日再商议出征的具体情况。”
第二天,宋太宗召集一些重要的将领商议。
“这次北伐,朕想兵分三路,东路、中路、西路三路同时出兵,不知大家有何看法?”
曹彬说:“三路会不会让兵力过于分散?”
太宗笑道:“我们大宋兵多将广,兵分三路是为了让辽军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东路就以曹彬为主帅,崔彦进、米信为副帅;中路以田重进为主帅;西路以潘仁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
将帅安排妥当之后,太宗大宴将领们。酒席上,太宗亲自给各路元帅和副帅敬酒,这些武将们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发誓就是一死也要报效国家。
雁门关之战后,太宗对杨业再无丝毫怀疑。不过他深知潘仁美和杨业的关系不好,雁门关战役后,潘仁美就多次说杨业的坏话。本来打仗最忌将帅不和,但潘仁美和杨业常年镇守西北防线,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
太宗对潘杨二人说:“潘爱卿,虽然你是西路军的主帅,但要多听听杨老将军的意见,老将军镇守雁门关多年,对敌人和地形都很熟悉。再加上他威名远播,实是你们西路的一个重要人物啊!”
潘仁美恭敬地说:“皇上放心,臣一定多听从杨老将军的建议。”
太宗微笑道:“这是我们最大规模的一次北伐,朕希望这次将燕云十六州全部收回。十六州中,山西占了五州,如果其他两路大军进展顺利,你们那五州没收回,朕可要问责于你哦!”
潘仁美正色说道:“如果其他十一州收回了,唯独山西五州没有收回,臣任凭皇上处置。”
杨业也说道:“如果东路和中路都凯旋,西路失利,杨业愿意以死谢罪。”
太宗吃了一惊,笑道:“老将军不必这么认真严肃,怎么还没开打就说死呢?呵呵!”
谁知杨业更加严肃,说道:“所谓军中无戏言,臣愿意立下军令状。”
太宗听到这里,大笑:“好,既然杨将军如此有自信和豪情,朕就听你的。”
一旁的潘仁美有些不自在,说道:“既然杨将军愿意立军令状,臣也愿意。”
两人立下军令状后,一下子激起了其他两路将帅的傲气,曹彬也说道:“如果东路军失败,臣愿意接受惩罚。”
各路将领纷纷表示誓死杀敌,夺回燕云十六州。
宴席散了之后,太宗让一个公公秘密塞给杨业一包东西。杨业带回家,打开一看,发现里面全是告密信,这些信全都是边关的一些武将们弹奏他的。杨业看着,气得捶胸。杨业想自己一门忠心报国,这些人居然这么污蔑自己,人心真是可悲可恨。不过,还好皇上信任自己,不仅不相信这些流言,还把诬告信都给了自己。这等知遇之恩杨业就是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
太宗密告三路大军主帅,如果进军顺利,最后在幽州会师。他特别叮嘱曹彬:“你们东路军是这次北伐的主力部队,兵力最多,所以要格外慎重。你们到达雄州和霸州以后,不要再贸然往前挺进,应当实行游击战,迷惑敌军,将敌军吸引到幽州附近,以缓解其他两路大军的压力。但是切忌,不要轻易跟他们发生正面的大规模碰撞。东路大军是主心骨,在北伐早期,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应以策应为主。等三路大军会师幽州,那时就算强攻应该也没问题。”
曹彬一听,果然有道理,答道:“皇上的策略很高明,臣一定谨遵命令。”
此外,太宗还告知其他两路大军:“千万不要贪图小利,应当抓住战机,全速向幽州推进。”
一切准备就绪后,三路大军向幽州进发。西路的监军是王侁,这个人是杨业的克星。王侁的父亲是后周枢密使,可以说出身名门,大大小小的战功也有不少,但是此人自视甚高,刚愎自用。杨业在作战中实力派,为人没有什么锋芒,但性情刚烈,受不得刺激。所以西路军将帅阵容虽然非常强大,但搭配得很不合理。
这是大宋开国以来最大的一场战役。萧太后听说宋太宗大张声势北伐,并没有着慌,反而从容镇定地召集大臣商议退敌之策。辽朝不少皇族主张放弃南京,萧太后没有思考就一语否决。
此时,韩德让建议:“这次,宋军兵分三路进击我们,但依臣看来,东路才是主力。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南京,臣以为应该把主要兵力集中在南京,再派出一部分兵力与中路和西路周旋,不过不应当和他们正面对碰。”
萧太后点头道:“这次宋军来势汹汹,依朕看,也不过纸老虎而已。他们数十万大军固然庞大,但是也暴露出太多的弱点。首先,他们的战线拉得太长,东起雄州,西至雁门关,如此长的战线,很难首尾呼应;其次,双方主力将在燕蓟一带开展,这里是平原开阔之地,正好可以发挥我们的骑兵优势;第三,听说宋军打仗,皇帝都会发什么阵图,要让他们按照阵图作战,其实,战场上瞬息万变,死搬阵图正如纸上谈兵,只会贻误战机。相反,朕希望各位将军在战场时能随机应变,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作战。”
萧太后随后布置了作战的计划,各路将领纷纷领命奔赴前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