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杨家将-杨业之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杨业带着伤痕累累的残兵赶到陈家谷时,除了树枝间传出几声乌鸦的叫声外,什么也没有。杨业最开始还不相信没人,大声地喊叫潘仁美的名字,可是除了自己的回声,什么也没听到。这时,乌鸦的叫声又传来,杨业悲从中来,忍不住嚎啕大哭。东路作为主力军,遭遇惨败,中路和西路虽然获胜,但依然无法挽回败局。太宗下令田重进和潘仁美撤回关内,并且要求已经在平州登陆的海军全部撤回渤海,同时他又调集部队镇守边关,此时,手下已没什么良将,居然将一些退休多年的老将派上边关,比如宋偓、刘廷让、张永德等。

    耶律斜轸奉萧太后之命,在西北战场上攻城略地,几乎将宋军收复的各州尽数收回。此时,驻军代州的西路军面临严峻考验,因为太宗让他们把百姓迁到关内。西路军兵力本来不多,辽军在东路大胜之后,对于西路构成了很大的压力。

    潘仁美对诸将说:“耶律斜轸从蔚州一直打到寰州,但是攻下城池之后,没有留下一兵一卒防御。我们完全可以重新夺回这些地方,然后再联系各州的民兵和老百姓,从四个方向对耶律斜轸发起总攻,完全可以歼灭他们。”

    杨业对此不能苟同,说道:“潘元帅的想法确实不错,不过实际情况可能非常困难。我们三路大军,东路惨败,中路撤退,现在辽军的士气非常高。最重要的是,我们西路军的兵力远远赶不上辽军,这种情况下如果想将辽军歼灭,非常难。再说,皇上只是让我们把这几州的百姓迁到关内,并没有让我们重新夺回这些地盘。”

    潘仁美冷笑一声:“杨将军倒是把皇上的意思理解得很透彻,可是如果我们能夺回地盘,不是更好吗?”

    杨业说道:“好是好,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实力了,就算夺回,也未必守得住。”

    潘仁美:“那你说应该怎么办?”

    杨业想了想,说:“现在辽军已经占领寰州,寰州地处四州的最南面,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迁徙百姓的话,他们可以断我们后路。现在最好的办法是秘密派人通知各州的官民,让他们先行南迁,同时我军北上应州,一方面护送百姓南迁,另一方面将耶律斜轸引到寰州。我率领军队殿后,我军可以在石碣谷埋伏三千弓弩手,只要辽军追到此处,定然让他有去无回。”

    潘仁美想,这个计划的确可行,虽然很保守,但是很可靠,不会造成太大的伤亡。潘仁美刚准备同意,监军王侁站了出来。

    王侁是个非常刻薄的人,他气势逼人地说:“杨元帅,在下听夸夸其谈半天,原以为有什么好计策,没想到尽是一些长他人气焰灭自己威风的话。当年雁门关之战,你不是打得辽人鸡飞狗跳,博取了个什么杨无敌的称号吗?怎么,今天这杨无敌碰到了耶律斜轸倒像个缩头乌龟?”

    杨业顿时满脸血红,颤抖地指着王侁:“你……你……”

    杨六郎扶着父亲,说道:“父亲,不要动气……”

    六郎说道:“领兵打仗,应该根据时机决定是进是退,盲目进攻和逞强跟莽夫有什么分别?”

    王侁听了大怒:“杨六郎,这里还轮不到你插嘴,别以为你打了几个胜仗就可以瞎指挥了。现在敌军气焰嚣张,正是轻敌的时候,如果我们主动发起进攻,一定打得他们猝不及防。”

    杨业深吸几口气,终于平静下来,说:“皇上命令我们护送百姓撤退,如果我们贸然出击,一旦战败,这个责任谁来负?”

    王侁拍着胸脯叫道:“我来负,耶律斜轸匆匆赶到寰州,士卒疲劳,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士气。这一仗我们一定要挽回面子,别因为东路军的失败让辽人把我们看扁了。”

    刘文裕点头道:“王监军说得很有道理,辽军就算士气再强,千里迢迢赶到这里也累得不行,何况潘元帅和杨将军都是我大宋赫赫有名的大将,尤其是杨将军,雁门关之战后,辽人一看到你杨字旗就闻风丧胆。杨将军,这次你应该拿出当日的雄风啊!”

    王侁说:“对,杨将军,你应该尽快带兵出雁门关,取大道北上,直接打垮耶律斜轸,将他们赶回去。这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你报圣上知遇之恩的唯一办法,否则,就这么退缩,纵使圣上没意见,我们的颜面又往哪里放呢?”

    杨业尴尬道:“不是我不愿意出兵,实在是因为这次形势……”

    王侁笑道:“杨将军啊杨将军,看你今日的表现我真不知你杨无敌的名号是怎么来的。你通晓兵法又久经战阵,向来敢打硬仗恶仗,怎么今天突然表现得这么畏首畏尾,难道你有其他什么想法?”

    杨大郎愤怒地说:“王侁,你别欺人太甚,我父亲一心报国,你胆敢污蔑他?”

    王侁笑道:“是不是污蔑就很难说,杨老将军,要让别人相信你,你首先得有所作为才行啊!”

    潘仁美在一旁一声不吭,事实上他心里对形势看得一清二楚,虽然明知道王侁的作战计划是错误的,但他心里存着故意看杨业笑话的想法。潘仁美嫉恨杨业可以理解,一来是因为两个儿子之死,二来因为杨业是北汉降将,在对外战争中,比自己的人气还高。

    杨业看到这个场面心里更气,他明知潘仁美一言不发是给自己难堪,心想,一同并肩作战的将领们居然如此冷漠和排挤我杨业,今日我也只能一死了之了。

    杨业闷声说道:“王监军,我杨业自从归附宋朝以来,大小战役不知道打了多少,哪一次怕过死?杨业舍生忘死保卫边疆,你却出言不逊,指责我没有为国捐躯。既然你执意如此,就算前面是地狱,杨业也要一闯。”

    杨大郎和杨六郎同时说道:“父亲,你千万不要冲动。打仗之事万不可以争一口气!”

    杨业脸色凝重地说:“孩子,我也明白,只是事到如今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王侁无动于衷,只说道:“我怎么敢责怪你呢!只是你身为边帅,大敌当前,怎么可以退缩呢?潘元帅,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潘仁美支吾道:“王监军绝对没有针对老将军的意思,这点我是相信的……”

    杨业愤道:“潘元帅,你怎么也说出这样的话……”

    潘仁美装作没听见,踱步离开。

    杨业回营后,六郎延昭焦急地说:“父亲,你这样只是送死,我们千万不要这样做,不如另外想想计策!”

    杨业叹道:“无法可想了,监军王侁和刘文裕这个小人看我不惯,我能理解。没想到潘仁美是堂堂大元帅、宋朝的开国功臣,居然也这么心胸狭窄……”

    六郎骂道:“这些人真是太卑鄙了!父亲,你可千万别中他们的激将法啊!”

    杨业说:“也许这就是命,六郎,你要记着,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我们只能尽自己力罢了,就算这一次要战死疆场,为父也无怨无悔。”

    六郎:“父亲,可是……”

    杨业:“你以后要好好学会做人,这一战我会带上你大哥,你就跟着大部队吧!”

    六郎哭道:“不,这一战凶险无比,孩儿一定要陪着父亲。”

    杨业怒道:“连父亲说的话你也不听吗?”

    六郎:“如果孩儿不能陪伴父亲,就是不孝子。”

    杨业:“六郎,你是一个将才,跟我一起牺牲太可惜了,将来镇守边关还要靠你。如果我战死沙场,皇上一定不会亏待你的,当今皇上仁慈宽厚。”

    六郎:“可是我曾经得罪过皇上。”

    杨业:“你不用担心,皇上是一个顾念大局的人,不会把一些小事放在心里的。这次北伐我们败局已定,将来辽国一定会得势不饶人,你一定要韬光养晦,将来像为父一样为国尽忠。”

    六郎很早的时候就跟父亲一起出征,对父亲的性格最为了解,既然父亲主意已定,自己是绝对没法改变的。

    就在杨业出征前,潘仁美前来送行。六郎看潘仁美来了,低声骂道:“假仁假义!”

    杨业瞪了六郎一眼,笑着迎接潘仁美:“有劳潘元帅了。”

    潘仁美笑道:“哪里哪里!杨将军这次出战,定能旗开得胜,潘某怎么也得跟老将军好好喝一杯!”

    杨业恭敬地说:“多谢元帅。”

    潘仁美说道:“不过,杨将军也不能轻敌,这次对手是辽国的名将耶律斜轸,所以还是万事小心。”

    杨业叹道:“此行确实凶多吉少。”

    潘仁美拉着他的手说:“嗨,这也未必。老将军杨无敌的威名可是震烁辽国上下的,你和辽人打了那么多仗,就没输过一次,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老夫还等着喝你的凯旋酒呢!”

    杨业说道:“元帅,杨某有两件事要请元帅帮忙。”

    潘仁美笑道:“哎,杨将军太客套,有什么话只管说,潘某一定尽力而为。”

    杨业:“那杨业先谢过元帅了。不知潘元帅是否知道,在朔州有一个叫陈家谷的地方。”

    潘仁美:“我听说过,那里地势极为险要,两面是高山,中间有一条商道。”

    杨业:“恳请潘元帅在那里设下伏兵,杨业会将辽军引到那里,只要我们弓弩手齐出,然后两路兵夹击,不愁辽军不破。”

    潘仁美点头:“这是个好主意,潘某一定按你说的做。杨将军的第二件事是什么?”

    杨业眼中似有泪:“犬子六郎,生性桀骜不驯,将来还望元帅多指点他。”

    潘仁美一听,就知道是托孤的意思,一口答应。杨业带兵离开之后,监军王侁建议将杨六郎软禁,以免杨业投敌。潘仁美虽然觉得这招很阴险,但素来不喜欢杨六郎,便也答应了。当时,六郎正好染上了风寒,潘仁美便以养病为借口将六郎软禁。

    探子向耶律斜轸回报杨业带兵出征的消息,耶律斜轸听了骂道:“这个杨业好大的胆子,宋军兵败如山倒,他还敢过来挑衅,真以为自己是无敌将军了。他带了多少人马?”

    探子回道:“一万。”

    耶律斜轸叹道:“一万人就想把我吓走,就像上次打萧咄李那样。如果他杨业这么瞧不起我,这次我真要给他一个好好的教训。”

    耶律谐理说:“不过太后有旨,让我们生擒杨业,如果在乱军中不小心杀了他,只怕太后会怪罪。”

    萧挞凛说:“生擒杨业,谈何容易!我看还是杀了他比较现实。”

    耶律斜轸摆手道:“不,这次我一定要生擒杨业,杀了他不算英雄,生擒他才是本事。”

    杨业率领一万人马与耶律斜轸十万大军对阵,双方并没有急着开战。

    耶律斜轸本着招降杨业的意思,喊道:“杨老将军,久仰久仰,在下正是耶律斜轸,素闻老将军有无敌的威名,真是闻名不如见面。你我都是保家卫国的大将,可以说得上是惺惺相惜。老将军早年事汉,与我国也算是有些渊源,后来老将军归宋之后,动辄派兵犯我边疆,虏我百姓,这种做法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次宋朝皇帝居然兵分三路犯我边境,老将军说说看,这种行为是不是符合道义?”

    杨业说道:“耶律斜轸,你也算是辽国的佼佼之辈,应该也懂得一些道理。这燕云十六州本是我汉人的领土,只是奸贼石敬瑭卖国求荣才给了你们,试问汉人中谁答应?你说我们犯你边境,不觉得大言不惭吗?”

    耶律斜轸说道:“杨业,现在你们败局已定,你又何必逞强。我们太后怜惜你是个人才,只要你归顺大辽,裂土封王也不是没有可能。倘若你敬酒不吃吃罚酒,恐怕后悔也来不及了。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良臣则明主而事。萧太后这么英明的主子应当也不至于委屈你这杨无敌的称号。”

    杨业笑道:“废话少说,想招降我杨业你们真是打错了算盘。如果你敢跟我单挑,打得过我这柄大刀,再来招降吧!”

    耶律斜轸红脸道:“岂有此理,本帅礼敬你在先,既然你不识抬举,休怪我不客气!”

    耶律斜轸挥舞枪杆,辽军大军蜂拥上前,杨业大刀砍向耶律斜轸,十几个回合,耶律斜轸自知硬拼不是杨业的对手,便和其他将领一起围攻杨业。

    混战中,杨业的大儿子杨延平肩膀上中箭,流血不止,但还是舍命杀敌。宋军将士被这股豪气感染,无不奋勇向前。一时之间,辽军竟然占不到什么优势。

    其实,耶律斜轸早已在狼牙村设了埋伏,存了跟杨业一样的心思。所以,他下令辽军撤军,想把杨业引入埋伏圈。看到辽军撤退,杨业就知道其中有诈,明明他们兵力强于我们,撤退的话分明是别有所图。

    不过,杨业认为追杀一阵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只要别太过深入就行。结果呢,辽兵节节败退,杨业带领一万人马在后面杀了个爽。追到狼牙村附近,杨业下令将士们停下来。

    杨大郎说:“父亲,我们还是赶快撤退吧!”

    杨业说道:“好,我们撤退。”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伏兵从四面八方赶来,杨业打仗这么久,这是第一次中了别人的埋伏圈,可想而知他当时的状态。虽然中了埋伏圈,杨业带着宋军将士越战越勇,激战了半天,只剩下五百多人,但总算突出了重围。

    杨业带着这五百人一路往陈家谷奔去,后面辽兵穷追不舍,不料杨大郎被箭射中,跌下马来。杨业回头一看,儿子已被辽军铁蹄踩成肉泥。杨业忍者泪水狂鞭策马,心想,只要将辽军引入陈家谷,这仇恨就可以报了。

    耶律斜轸存了决心要活捉杨业,此时看杨业的部队大多战死,也不防他有诈,所以让大部队拼命往前追,一定要将杨业活捉于马上。

    潘仁美和王侁带着大部队在陈家谷埋伏多时,这时久不闻杨业的消息,心里都很不安。

    王侁急道:“我们从早上一直埋伏到现在,怎么还没看到杨业的影子,莫非出了什么变故?”

    潘仁美想了想,说:“应该不至于,杨业打仗非常沉稳。”

    王侁:“我们不如在山顶上看看,或许能看到他的旗帜。”

    潘仁美几乎是对王侁言听计从,两人登上山顶,却什么也没看到。

    王侁说道:“现在只剩下两种情况了,杨业要么打了胜仗,正在追击辽兵,如果是打了败仗,他肯定派人回来要求增援。”

    潘仁美问:“还有一种情况呢?”

    王侁凝眉说道:“那就是杨业带着所有人马投靠了辽军。”

    潘仁美:“这个……他的家人都在我们这边,这个不太可能吧!”

    王侁:“人为了荣华富贵,什么事做不出来?”

    潘仁美:“那现在应该怎么办?”

    王侁想了想说:“我觉得前一种可能性更大一些,杨业当年几千人马大败辽军,现在他有一万人马,取胜的可能性更大。我们就不要在这里等了,应该赶快过去接应他,争取将战果扩大几倍。眼下,东路军失利,中路也无功而返,为大宋挣回颜面全靠我们西路了。如果我们能大败辽军,那功劳简直等同于攻下幽州。”

    潘仁美:“但是杨老将军让我们留在这里啊!”

    王侁:“战场之上,形势不断变化,怎么能死守原定计划呢!杨业让我们留在这里,前提是他吃了败仗,现在他打了胜仗,我们当然要立刻北上,和杨业夹击辽军。”

    潘仁美:“这……”

    王侁:“如果我们错失这个机会,功劳就是他杨业一个人的,以后,我们还怎么在将士面前立威。”

    潘仁美:“但是杨业临走前,再三叮嘱我在陈家谷这里守着,万一离开的话,可能会出现意外。”

    王侁身为监军,直接听命于皇帝,虽然官职没有潘仁美大,但实际权力却比潘仁美更大,所以他敢于单独行动。王侁说道:“我很怀疑杨业想独揽功劳,故意让我们在陈家口干等,你不想出击的话,我只好自己出击了。”

    潘仁美很怕得罪王侁,说道:“我已经答应了他,没有接到他的消息,不好贸然离开。”

    王侁说道:“既然忠言逆耳,我只好带着两万人马,先走一步了。”

    潘仁美:“王监军还是等等吧!”

    王侁是何等刚愎自用的人,怎么会听得进潘仁美的意见,带着人马浩浩荡荡地走了,还以为能捡到大便宜。

    王侁一走,潘仁美的部下也蠢蠢欲动,纷纷想抢功,要潘仁美出战,那些早已埋伏好的弓弩手听到这种鼓噪,哪里有心思再打埋伏。碰到这种情况,潘仁美也没辙了,只好跟随大流。王侁前脚刚走,潘仁美后脚就来。

    就这样,潘仁美带着余下的两万人马沿着灰河向西进军,陈家谷空无一人。

    当杨业带着伤痕累累的残兵赶到陈家谷时,除了树枝间传出几声乌鸦的叫声外,什么也没有。杨业最开始还不相信没人,大声地喊叫潘仁美的名字,可是除了自己的回声,什么也没听到。这时,乌鸦的叫声又传来,杨业悲从中来,忍不住嚎啕大哭。

    杨业当时的悲痛可想而知,事前受到众人的排挤,眼下他又以为潘仁美出卖了自己,遂含泪对剩下的人说:“你们正值年轻力壮之时,还有机会为朝廷出力,我已经一把年纪了,虽死无悔,你们快走吧!”

    众将士听到这里,个个眼中含泪,谁也不肯走,誓要与杨业一起死在这里。这对于悲伤失望的杨业是最大的安慰。

    最后的死战开始,在这场战役中,宋军几百壮士全部阵亡,杨业被生擒。耶律奚底为了抢功,射了杨业一箭,事后不仅没有得到萧太后的封赏,反而被贬官。可见,杨业当时不仅在汉人中的声望非常大,在辽人心目中的地位也相当高。杨业被抓到辽国后,拒不投降,绝食三日而死,他忠义的精神感天动地,为后世千千万万的百姓所仰慕。

    潘仁美的军队沿灰河走了几十里后,就看见王侁的军队匆匆返回。潘仁美惊问出了什么事。王侁说道:“元帅,快逃吧!杨业在狼牙村中了敌人的埋伏,全军覆灭。辽军有十万人马,我们绝对不是对手,赶快退回雁门关吧!”

    至此,雍熙北伐以宋军的全面失败告终。

    潘仁美既是开国功臣,又是皇亲国戚,王侁也是出身名将之后,这两人虽然对杨业之死要负很大的责任,但由于他们巧舌如簧,竟至于没有受到太宗的惩罚。杨业的妻子,折太君不服,给太宗写信,告发潘仁美和王侁。在经过多方调查之后,太宗认为潘仁美和王侁确实失职,遂将王侁发配到边疆,将潘仁美降职三级,追封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将杨业余下的儿子都给予官职。尤其是杨六郎,在日后镇守边关的过程中大放异彩,虽然名声不如老父响亮,但也是大宋不可多得的良将。

    父亲战死疆场,对杨六郎的刺激很大。得知事情真相后,他既恨自己没有陪在父亲身边,又恨潘仁美没有信守诺言守在陈家谷。他觉得宋太宗只是给潘仁美降职实在有包庇的嫌疑,正巧有一天在京城汴梁碰到了一个说书人,杨六郎请他喝酒,义愤填膺之下,六郎大骂潘仁美,后来这个说书人添油加醋,将潘仁美描述成一个无恶不作的大奸臣,是以潘仁美这样一个具有人性弱点的大宋开国功臣在百姓心中变成一个千古罪人。

    杨家将传说和真实的杨家将差别很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杨家的确是三代忠勇,为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些人根据真实历史翻案,又走入另一个极端,认为潘仁美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完美人物,没有任何的瑕疵,对杨业之死也不必负责任。在历史中,潘仁美对杨业的嫉妒是可以理解的,杨业在血战雁门关之后,名震华夏。

    在监军王侁激怒杨业,杨业作出不理智决定时,潘仁美一言不发。很多人认为是监军权势太大,潘仁美不敢得罪,这种说法太牵强。潘仁美是宋朝的开国功臣,又是皇亲国戚,不至于胆寒到面对一个五品监军连话都不敢说的地步。从潘仁美的沉默中可以看出他对杨业的某种微妙的态度,后来潘仁美又没有遵守和杨业的约定,私自离开。得知杨业兵败的消息,也没有任何救援的打算,只是一走了之。民间舆论没有放过他也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丑化得有些过分,但杨业之死他的确要负很大的责任。

    杨业阵亡之后,杨六郎被升为崇仪副使,后来又在河北一带守边。北宋咸平二年,辽军南犯,六郎正待在遂城,遂城是个小城,兵力少,辽军又猝然来犯,全城军民都感到慌张。六郎从容不迫召集全城壮丁,给他们武器,和宋军一起守城。但是辽军实在是人多势众,即便动员百姓也很难抵挡。时值隆冬,六郎灵机一动,让人在城墙上浇水,墙上一夜就结冰了。由于城墙光滑,辽军无法攻城,只好撤退。因为这一战,六郎被升为莫州刺史。

    守边期间,六郎常有出色表现,得到宋真宗的青睐,几次召见他,询问边防策略。咸平四年,辽国又南下侵犯,杨六郎在山里的羊肠小道里埋伏好精兵,自己率军和辽军正面作战,将辽军引入埋伏圈,大破辽军,阵斩辽国大将。就像他爹杨业一样,他也引起了宋朝不少文武官员的嫉妒,不过真宗仍将他升为宁边军部署。澶州之战,杨六郎曾反对议和,和当时的宰相寇准不谋而合,可惜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杨六郎乃私自带兵,攻入辽国境内,杀敌抢掠不少。

    景德二年,杨六郎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大中祥符七年,六郎死于任上,享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深为悲痛。杨六郎生前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大公无私,将自己所得的奖赏全部分给部下,所以深得部下爱戴。而且,他本人生活简朴,与士卒同甘共苦,纪律严明,每战都会身先士卒,当时辽人视之为克星。

    杨文广是杨六郎的第三子,不过这人大半生默默无闻,全没有爷爷和父亲那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曾跟随范仲淹和狄青出征,但由于职位较低,一直没有太大的表现机会。直到具有英雄主义情节的宋英宗上台,杨文广才因为“名将之后”的出身而受到重用,杨文广擢升为成州团练使,不过杨文广此时已年过六十。

    宋神宗时,西夏人进犯筚篥城,杨文广奉命前去支援,但是根据行程已经来不及了。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杨文广来了一招“望梅止渴”,告诉士兵们筚篥城有一处神泉,可以喷出珍珠,只要他们赶到,珍珠就归他们。他用这种方法提前两天到达筚篥城,不仅守住了城,还斩杀了西夏几千人。皇帝下诏嘉奖,给予他封侯赏赐,并任命他为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候。

    后来杨文广还提出攻取幽燕的策略,这应该说是宋朝最后一个还有收复幽燕志向的人,可惜这个梦想最后落空了。皇上还没来得及给他回复,杨文广就病死任上。

    杨家将的故事到此基本落幕,这落幕的方式不像杨业之死那么壮烈,带着历史的某种沧桑和无奈。真实总没有传说那么美丽,那么斑斓,真实总是带着一股宿命的无奈。

    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车轮,有着自身的轨道,不是一两个悲剧英雄所能改变的,但英雄的精神永远点缀着历史的天空,永远给予后人一个瞻仰星空的机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