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微表情-从不屑到恶心——厌恶微表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除了本能的反应外,闻到有刺激性的味道或是看到恶心的东西,还有受到不同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的影响等,都可能会成为引起一个人厌恶情绪的具体刺激事件。

    面对粪便状的巧克力——厌恶情绪

    人之所以会出现厌恶的表情,是因为厌恶心理情绪的出现。那么,我们厌恶的情绪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可以说,厌恶情绪是一种遗传情绪,许多动物也会出现厌恶的情绪和表情。

    在远古时代,我们人类的祖先还无法理智地分辨出健康的食物和腐烂的食物。于是,我们的祖先就会出现误食腐烂食物的情况。人类的身体具有一种很神奇的功能,会自动把那些对人体有害的东西通过排泄的方式排出体外,以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这种排泄的方式有时是拉肚子,有时是呕吐,甚至是上吐下泻。当一个人呕吐的时候,不仅会出现厌恶的情绪,还会出现以下的面部表情:眯起眼睛,皱起鼻子,张开嘴巴,伸出舌头。

    这是一种十分难受的体验。于是,在经历了多次的呕吐后,我们的祖先便学会了分辨腐烂食物与健康食物。当人类的祖先再次见到腐烂的食物时,不会再吃,并且还伴随着厌恶的情绪反应,本能地排斥。

    这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保命本领,并且世代相传,进入了人们的潜意识之中。所以,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学会了表达自己的厌恶情绪。例如当一个女性正在给自己的孩子喂奶,可是这个孩子已经吃饱了,但由于他还不会说话,所以无法用言语去拒绝。不过,他会采用吐舌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厌恶。

    人类进化到现在,已经对健康与腐烂的食物有了十分理智的认识,可以说人类再也不会吃腐烂的食物了。但是,人类依然保留了厌恶的情绪和表情,并且还进行了拓展延伸。例如,当一个品行十分恶劣的人出现在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面前,这个品德高尚的人就会出现厌恶的情绪和表情。就好像这个品行恶劣的人是一堆腐烂的食物,浑身上下散发着让人厌恶的气味。

    厌恶的情绪是由负面的刺激性事件所引起的,但是引起一个人厌恶情绪的事件远远没有引起人愤怒、恐惧和悲伤情绪的事件严重。因此可以说,厌恶是负面情绪中对人影响相对轻微的一种。

    除了本能的反应外,闻到有刺激性的味道或是看到恶心的东西,还有受到不同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的影响等,都可能会成为引起一个人厌恶情绪的具体刺激事件。

    有关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到了4~8岁左右,厌恶的情绪和表情才会独立出现。尽管如此,4~8岁的孩子们的厌恶情绪和表情并不会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本能反应而已。

    心理学家让4~8岁的孩子和成年人去触摸和品尝被做成小狗粪便模样的巧克力。结果是,4~8岁的孩子不会因为这个巧克力是小狗粪便的模样就不去品尝,相反他会忽略掉让人厌恶的模样而选择品尝巧克力。

    但是,成年人的反应明显不同,大多数成年人拒绝品尝这种样子的巧克力,有的人甚至还出现了厌恶的情绪。

    通过这个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厌恶情绪和表情除了本能的反应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一个人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影响。

    除了本能的厌恶外,引起人们厌恶情绪的刺激性事件主要有两种,一是否定;二是认为它很低级。这个所谓的低级与否定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它不会对当事人造成直接的威胁。

    当一个人被其他人批评时,也就是说自己遭到否定,就会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因此对这个批评和否定自己的人产生厌恶。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例如,当一个管理人员在批评员工时,起初这名员工是诚心悔过。但是,如果管理者的批评一直喋喋不休,那么这个员工就会感到自己被否定了,从而对管理者的批评以及管理者本人产生厌恶的情绪。这种厌恶的情绪除了会引起厌恶的面部表情之外,还会有一种特殊的反应——扭头。其实扭头的动作类似于厌恶表情中的眯起眼睛,不仅表达了当事人厌恶的心理情绪,还起到了视觉阻断的作用。因为人们都想远离让自己厌恶的人或事物,这是一种本能。

    低级,是一个相对于高级而出现的概念。当一个人遇到不如自己的人时,就会认为自己处于高级的位置,对方处于低级的位置。因此不仅会心生优越感,而且还会产生厌恶的情绪和表情。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厌恶的情绪和表情具体表现为轻蔑。由于这种厌恶并不会对当事人自身产生直接的危害,因此当事人仅仅有厌恶的情绪,而没有被威胁到的感觉。

    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羊脂球》中就描写了这种高级对低级的厌恶情绪和表情。

    《羊脂球》所描写的故事背景是普法战争。在战争期间,法国的鲁昂城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了。于是,法国人纷纷决定逃离这个敌占区。一个星期二的早晨,一辆公共马车在大雪纷飞中从鲁昂市出发了。这辆公共马车上大约有十多名乘客。

    在这十多名乘客中,既有社会地位较高的贵族——伯爵,也有富甲一方的富翁,还有颇受人尊重的品德高尚的修女。但是也有一个被世人所看不起的妓女。由于她体形十分丰满,所以她有一个外号“羊脂球”。

    当时,那些上层的社会人士由于出来得太过匆忙,都没有带食物。但是,羊脂球却带了许多美味的食物,足够她一个人吃三天的。这时,那些上层社会人士饥饿的本能已经占据了支配地位,所以他们纷纷向羊脂球讨要食物。羊脂球虽然是一个妓女,但却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于是就把自己所准备的食物分给众人。

    后来,马车到了一个叫做多德的地方,被一名普鲁士军官扣留下来。这名普鲁士军官表示,如果羊脂球可以陪他一夜,那么他就放走这辆马车。

    普鲁士军官的这一要求遭到了爱国的羊脂球的反对。但是,马车上的上层社会人士为了自身安全的考虑,纷纷逼迫羊脂球。最终,羊脂球不得不答应了普鲁士军官的无礼要求,以换取全车人的平安。

    后来普鲁士军官放行了,羊脂球和马车上的人继续往法军所在地前进。但是羊脂球却意外地发现,马车上的人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有的人不仅对她很冷淡,而且似乎还很厌恶她,因为他们都离她远远的,似乎她身上有臭味一样。

    妓女是一个被所有人都看不起的群体。因此,马车上的那些人自认为比羊脂球要高级,而羊脂球是低级的存在。于是,在不需要羊脂球的情况下,厌恶羊脂球,并且疏远她,其实也算是一种轻蔑的情绪。

    想象呕吐的模样——极度厌恶的表情

    极端厌恶表情的典型表现就是呕吐。一个人在呕吐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嘴巴张到最大,并且紧闭眼睛和皱紧双眉。

    呕吐完全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本能地厌恶人自身所产生的一些东西,例如呕吐物、粪便、尿液、黏液和血等等。

    1955年,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提出了有关厌恶情绪和表情的“想象实验”。按照戈登·奥尔波特的要求,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们需要想象着把自己的唾液吐到一杯水里面,然后想象着自己又把这杯含有自己唾液的水给喝下去。最后,大多数志愿者都会拒绝,并且出现类似于呕吐的厌恶表情。因此,戈登·奥尔波特得出了一条结论:“所有人厌恶的东西主要是人自身所产生的一些东西。”

    由于戈登·奥尔波特的这个实验是利用志愿者的想象力进行的,所以他所得出的实验结果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后来,另一个心理学家罗金的实验证明了戈登·奥尔波特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罗金让志愿者们把自己的唾液吐到一杯水中,然后再喝下去。几乎所有的人都拒绝了罗金的这一要求,并且还做出了极度厌恶的呕吐行为,好像那杯水中不是自己的唾液,而是粪便一样。

    当唾液在自己嘴中的时候,谁也不会感到恶心和厌恶。但是,如果下一秒这口唾液排出了体外,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感到厌恶和恶心,即使在前一秒钟这口唾液还在自己的嘴中。

    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冒险类的讽刺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个十分喜欢旅行的英国人。格列佛年轻的时候学习了医学。后来,他开始在航海轮船上担任外科医生,并借此环游世界。

    在格列佛环游世界的时候,到过许多地方,经历了许多神奇的事情。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是,格列佛到过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马国。后来,回到英国的格列佛就把自己在这四个奇特国家的见闻给记录下来了。

    在格列佛第三次出游的时候,他所乘坐的商船“好望号”在印度和马来西亚一带航行。但不幸的是,在这里格列佛所乘坐的商船遭到了海盗的袭击。海盗并没有把格列佛杀死,而是把他放到了一艘独木舟上任其自生自灭。

    幸运的格列佛后来被海浪带到了一座小岛上。在这里,格列佛发现了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空中飞着一座岛屿,而且岛屿上还住满了人,这就是“飞岛国”。后来,这个飞岛国降落在地面上,格列佛就趁机来到了飞岛国上。

    格列佛发现飞岛国的居民不仅相貌奇特,而且行事也很怪异,让他完全无法理解。尤其是飞岛国国家科技院中科学家们的研究。

    其中一名科学家的研究就是如何把人的粪便通过科技的手段还原成食物,因为这样一来就能节约许多资源。由于研究的需要,这名科学家的研究所中到处堆满了他的实验品——人的粪便。这些粪便中有些比较新鲜,可能是刚刚拿过来的;有些就显得很干瘪,可能已经放在这里很长时间了。但是不论怎样,所有的人还是能一眼辨认出这些都是让人厌恶的粪便。

    当格列佛第一次参观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所时,立刻被眼前的景象给吓住了。因为格列佛很难把眼前这个浑身臭味的人和科学家本应该有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这简直就是一个挑粪的。

    格列佛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十分厌恶,并且无法控制地呕吐了。因为他实在太厌恶了,格列佛甚至认为即使这位科学家的实验成功,把人的粪便变成了食物,自己也不会吃这样的食物,因为太恶心和令人厌恶了,只要一想到就会呕吐。

    人在呕吐的时候,自动张大嘴巴是本能的。但是紧闭眼睛和皱紧双眉却是由张大嘴巴引起的连锁反应。

    呕吐的极度厌恶表情中紧闭眼睛有两方面的用处。一方面,紧闭眼睛可以保护眼球免受意外的伤害。我们知道,眼睛对一个人很重要,是最重要的收集外界信息的器官,也是帮助我们判断危险情况与威胁的主要部位。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眼睛,其对危险的预知与判断也就会大大下降。人之所会厌恶和呕吐,自然是因为身体受到了威胁。所以,一个人在受到威胁的时候,会闭起眼睛,以保护自己的眼球。

    另一方面,紧闭眼睛其实属于“视觉阻断”中的一种。所谓“视觉阻断”,其实是一种非言语行为。通常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受到威胁,或是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物时,就会出现视觉阻断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避免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物,以保护自己的大脑。

    因此,当一个人遇到自己厌恶的人或事物时,就会出现紧闭眼睛的视觉阻断行为。当我们厌恶某一个人时,就会出现眯起眼睛或是闭上眼睛和用手遮挡住眼睛的行为,这同样属于视觉阻断。

    之前提到过,除了本能的厌恶呕吐之外,人之所以会厌恶某个人或事物,是因为遭到了否定或是认为对方是低级的。其中否定属于受到了威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厌恶表情就会出现视觉阻断的行为。但是如果认为对方是低级的话,那么产生厌恶情绪和表情的人本能不会受到威胁,所以一般不会出现视觉阻断行为。例如轻蔑的表情就属于厌恶表情中的一种,但是却没有视觉阻断行为的参与。

    被嫌弃的刘姥姥——饱满的厌恶表情

    饱满的厌恶表情与呕吐的极度厌恶表情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就在于嘴巴的动作。在极度厌恶的表情中,嘴巴是大大地张开的。但是,饱满的厌恶表情会把嘴巴紧紧地闭上。

    这种饱满的厌恶表情与一个人闻到臭味时出现的表情十分相似。例如,当一个人突然闻到一股恶臭,就会出现紧闭眼睛和紧皱双眉,并且还会把嘴巴紧紧地闭起来,甚至还会皱起鼻子不闻。总的来说,就是让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尽可能地远离让自己厌恶的刺激物——恶臭。

    鹿子霖是陈忠实小说《白鹿原》中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精明能干和争强好胜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并且好色成性。后来,这个精明能干的人物因为一次意外刺激变成了痴呆,成为了白鹿原上有名的傻瓜。

    鹿子霖并不是一个宽厚待人的人,在他变得痴呆之后,几乎没有人来看管他。

    因为痴呆,鹿子霖不论是撒尿还是排便都是穿着裤子的。这样一来,鹿子霖的身上就充满了屎尿味儿。在冬天的时候,乡亲们还能忍受。但是到了夏天,只要鹿子霖所到之处就会臭气熏天。所有的人只要见到了鹿子霖,都心生厌恶之情,即使在远处也会出现饱满的厌恶表情。如果鹿子霖走到了他们身边,他们就会用手捂住自己的鼻子,然后一脸厌恶地赶紧从鹿子霖的身边走过。

    由于人的面部表情是最容易被伪装的肢体语言,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饱满的厌恶表情是很难出现的。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饱满的厌恶表情,要么就说明当事人所处的环境和地位是允许他这样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厌恶情绪。要么就是这个人故意做出厌恶的表情,只是为了表演给其他人看的。

    小说《红楼梦》中刘姥姥是一个喜剧人物的形象,在她进大观园期间不仅闹出了许多的笑话,而且给史太君——贾母带来了许多欢乐。

    虽然贾母很喜欢这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乡下老婆子,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喜欢刘姥姥。有些人还对刘姥姥表现出了厌恶的情绪和表情。

    一次,贾母带着刘姥姥来到了栊翠庵,这是妙玉修行的所在地。虽然妙玉在栊翠庵和大观园中颇受尊重,但是面对大观园中实至名归的女主人,妙玉还是得出来迎接。贾母十分识趣地说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撞了罪过。我们就在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

    于是,妙玉就为贾母准备了一盏茶。贾母在吃了半盏之后就随手递给了刘姥姥。刘姥姥没多想拿来就吃,吃完后还说:“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就更好了。”在听完刘姥姥的话后,众人都笑起来,认为刘姥姥是一个不懂茶的乡下老婆子。唯独妙玉露出了饱满的厌恶表情。

    妙玉并不是一个嫌贫爱富之人,但却是一个自视清高的人。所以,即使刘姥姥是一个颇受贾母喜爱的开心果,但她还是十分厌恶这个庸俗之人。而且,妙玉的身份地位本来就很特殊,根本用不着掩饰自己的厌恶情绪和表情,于是就出现了饱满的厌恶表情。在刘姥姥离开后,妙玉就把刘姥姥吃过的那个茶盏给敲碎了。从妙玉的这一行为中,我们可以得知妙玉是多么厌恶刘姥姥。

    后来,贾母感到了疲倦,于是就命她的贴身丫鬟鸳鸯陪同刘姥姥参观大观园。但是在参观的过程中,刘姥姥闹起肚子来。鸳鸯就命一个婆子带着刘姥姥去方便。在刘姥姥方便的过程中,那个婆子就自顾自休息去了。

    刘姥姥方便完起身的时候突然感觉到一阵头昏眼花,于是便迷了方向,迷迷糊糊地来到了贾宝玉的住处——怡红院。由于刘姥姥玩耍了一天也累了,看到一张床倒头就睡。

    众人看刘姥姥好长时间都没有回来,就四处找刘姥姥。而贾宝玉的贴身丫鬟袭人担心刘姥姥会到贾宝玉的房间,于是就匆匆忙忙地回去。到了怡红院后,袭人就听见了鼾声如雷,并且还闻到了满屋的酒屁臭气。这时袭人的心中肯定很厌恶,一方面是因为臭气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刘姥姥的这一行为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刘姥姥这时正在睡觉,旁边也没有其他人。所以,袭人可以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厌恶,并做出饱满的厌恶表情,用不着伪装自己的厌恶情绪和表情。

    讨人厌的赵姨娘——厌恶表情的等级

    虽然当一个人产生厌恶情绪时,都会表现出厌恶的表情。但是,厌恶的表情会因为厌恶情绪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别。

    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厌恶的情绪和表情,如果出现的话,就说明这个人遇到了刺激性事件。正是因为该刺激性事件,才让他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和表情。

    刺激性事件对当事人所产生的刺激程度会有差别,因此当事人的厌恶情绪和表情也会有差别。

    强烈的刺激

    如果该刺激性事件给当事人带来了强烈的厌恶情绪,当事人会非常厌恶眼前的刺激性事件,并且想远离。这是因为厌恶的情绪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与愤怒不一样。如果是愤怒的情绪,当事人就会有想要消灭刺激性事件的想法和冲动,或是进行改变。但是厌恶的情绪则仅仅是想远离刺激性事件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都会出现饱满的厌恶表情。需要说明的是紧闭嘴巴的表情动作所代表的意义。闭紧嘴巴的动作代表着自我控制,似乎是为了强行控制住自己的呕吐。此外,闭紧嘴巴的动作还代表着拒绝接受难吃的东西。

    要想使一个人产生这种强烈的厌恶情绪并出现饱满的厌恶表情,就必须保证这个刺激性事件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例如,几乎所有人看到血肉模糊的画面都会产生这种强烈的厌恶。

    中等程度的刺激

    如果刺激性事件对当事人来说是较为轻微的,并不那么强烈,当事人也会出现厌恶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更倾向于轻蔑。既有看不起的成分,也有厌恶的成分,更多的其实是一种排斥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人们厌恶的情绪相对减轻了,所以厌恶的表情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当一个人处于平静状态时,他的面部表情就是平静的,脸上的肌肉和眉毛、眼睛、嘴巴、鼻子就没有明显变化。但如果是饱满的厌恶表情,这个人的脸部就会出现扭曲。而轻蔑表情的扭曲程度比饱满厌恶表情的扭曲程度轻很多。

    首先,轻蔑的面部表情与饱满的厌恶表情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依然是双眉紧皱。然后眼睛出现了变化,由之前的紧闭双眼变成了微微闭合,也就是说眼睛是睁开的,但是睁得并不大。最后是嘴巴的变化。嘴巴可能保持着与饱满厌恶表情状态时相似的紧闭,也可能微微分开。

    小说《红楼梦》中,贾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虽然身份地位表面上看起来很尊贵,但是贾探春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因为贾探春是贾政与其妾室赵姨娘所生。这样一来,虽然贾探春依然是贾家的女儿,但是因为庶出的身份,大大影响了她在贾家的地位。

    贾探春虽然是赵姨娘的女儿,但是从小在贾政的正牌夫人王氏身边长大。所以在贾探春的心中,她其实很看不起自己的生母赵姨娘。

    再加上赵姨娘在贾府完全是一个小丑的形象,言语十分粗俗。因此,赵姨娘不仅在贾府中身份极其卑微,而且毫无口碑,几乎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讨厌和厌恶。因此,贾探春更加厌恶自己的生母赵姨娘。

    后来,贾府中的大管家王熙凤因为流产,需要调理身体,所以王夫人就把管理贾府日常事务的权力暂时交给了李纨、贾探春和薛宝钗。但是贾府的下人们并不服气,他们把这种情况形容为:“倒了一个巡海夜叉(指王熙凤),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指李纨、贾探春和薛宝钗三人)。”

    因此,在贾探春管理贾府事务的时候,就迎来了第一个难题。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也就是说贾探春血缘上的舅舅死了。按照贾府的惯例,赵国基的妻子直接去领银子就可以了。

    但是,向贾探春报告此事的是吴家婆子,照理说吴家婆子来禀告的时候,需要说出以往的惯例,然后等待主子贾探春的裁决。可是,这个吴家婆子故意挑衅贾探春,在说出赵国基已死的事实后就不说话了。

    坐在贾探春旁边的李纨自然知道吴家婆子这样做的意思,无非是想多讨点赏钱。于是,就表示赏钱为四十两,而惯例是二十两。李纨这样做只是不想贾探春尴尬,但是却遭到了贾探春的反对。

    于是,贾探春责问吴家婆子以往赏银的惯例。这样一来,吴家婆子变得很难堪,于是就支吾着说自己忘了,需要回去查账。这时贾探春轻蔑地说道:“你办事办老了的,还不记得,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最后,贾探春决定按照惯例,赏银二十两。

    但是,贾探春这一决定遭到了赵姨娘的反对。不久之后,赵姨娘就来大闹,并且责备贾探春是一个忘本的人。这样一来,贾探春很生气,便哭起来,但被旁边的李纨劝住了。随后贾探春就开始和赵姨娘讲道理,因为按照惯例都是赏银二十两的。这时赵姨娘就指出了赵国基与贾探春的血缘关系,暗示既然赵国基是你的舅舅,那么就应该多点赏银。

    在听到赵姨娘的这一暗示后,贾探春马上露出了轻蔑的表情,并且说道:“我舅舅,我只认王子腾(王夫人之兄长)是我舅舅。”这也就是说,贾探春并不承认赵国基是她舅舅。这样,赵国基的身份地位就只能是仆人,所得到的赏银也只能按照仆人的规格——二十两。虽然贾探春的这一行为和说法有些不可理喻和冷酷,但是在封建时代却是合理的。

    这里贾探春对赵姨娘的胡来是厌恶的,但是她也算是习惯了赵姨娘的胡闹。所以,赵姨娘的这一行为对贾探春的刺激并不大,因此贾探春的厌恶只能算是轻蔑的程度。

    但是,赵姨娘在和贾府中的其他小丫鬟争吵和打架时,其他旁观的仆人大都是不屑一顾或讥笑的表情。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最轻微的厌恶情绪和表情,可以用不屑一顾来形容。

    微弱的刺激力度

    如果外界刺激给当事人所造成的影响比较轻微的话,那么其厌恶情绪也会很轻微。表现在面部表情上,会与之前的两种有所区别,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屑一顾。这时,人的厌恶情绪大大减弱。可以说,当事人对刺激性事件只是轻视或者看不起,不会出现远离刺激性事件的心理冲动。

    不屑一顾其实就是完全轻视刺激对象,除了看不起刺激对象之外,自认为根本不用花费精力去远离和排斥刺激对象。

    虽然不屑一顾的心理状态属于轻蔑情绪中的一种,但是和厌恶的情绪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都会出现明显的鼻唇沟。但是,不屑一顾的表情和厌恶的表情也有很大的区别。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没有皱紧的眉头以及嘴巴一边上扬的笑意。

    在小说《红楼梦》第七回中,林黛玉就出现了不屑一顾的厌恶之情。在这一回中,薛宝钗得到了十二支宫花。后来薛姨妈正好和自家姐妹王夫人聊天,忽然间想起了这十二支宫花。

    于是,她就对身边的丫鬟香菱说:“把匣子里的花儿拿来。”听到自家主子的吩咐,香菱马上就去拿宫花了。在此期间,薛姨妈就和王夫人解释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围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天我想起来了,摆放着倒也可惜了。倒不如给其他的姐妹们戴去。昨天本来是要送去,但是却忘了。你今天赶得巧,就带去吧。你家的三个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支,送给林姑娘两支。剩下的四支给凤哥吧。”

    听到薛姨妈这样说,王夫人说道:“给宝丫头留着戴吧,又想着他们做什么呢。”薛姨妈说道:“姨娘不知道,这宝丫头古怪的很,她从来都不喜爱这些花儿粉儿之类的东西。”

    既然十二支宫花拿到手了,就得送给府内的诸位姑娘了。以王夫人在贾家的地位,自然不可能亲自送去。于是,她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陪嫁丫鬟周瑞家的。

    虽然王夫人并没有刻意交代,但是周瑞家的毕竟也算是王夫人的心腹。所以,她自然知道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去送。结果轮到了林黛玉,林黛玉就成为了最后一个看见这十二支宫花的人。

    因为周瑞家的是按照府中各位姑娘与王夫人的关系的亲疏远近来送的。凤哥其实就是王熙凤。王熙凤虽然是邢夫人(王夫人的嫂子)的儿媳妇,但实际上是王夫人的人,还是王夫人的娘家侄女,关系自然不用说。虽然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都不是王夫人的亲生骨肉,但是实际上都是王夫人的养女,从小由王夫人抚养长大,自然比林黛玉更亲近一些。

    这样一来,林黛玉就成为了这些人中,不论是血缘上还是感情上都是和王夫人关系最为疏远的一个人。所以,王夫人的心腹周瑞家的把宫花最后一个送给她,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但是林黛玉并不这么想。林黛玉最大的缺点就是敏感、多疑和刻薄。所以,在得到周瑞家的送来的宫花时,自然就留了个心眼,问了一句:“这宫花还送给了谁?”周瑞家的虽然只是一个仆人,但是由于其主子的身份,所以根本也用不着顾忌那么多,就实话实说了。

    听到周瑞家的答案后,林黛玉就讥笑了一下。林黛玉的眉毛既没有皱起也没有下压,而且眼睛形态也没有明显的变化,一边嘴角微微向上。林黛玉的这个冷笑既说明了她内心的清高,也表达出了她不屑一顾的情绪。

    林黛玉接下来的话就说明了她的这一情绪和心态:“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林黛玉在说这些的时候,语气也不正常,完全是不屑一顾的语气。再加上原来那不屑一顾的表情,明显是在给周瑞家的甩脸色。

    周瑞家的在这一路送宫花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对她很恭敬。就如同那句俗话一样,打狗还得看主人。既然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人,那么在给周瑞家的难堪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考虑王夫人的感受和地位。

    但是林黛玉并不在乎这些。幸好当时在场的还有贾宝玉。贾宝玉一看势头不对,马上就帮助圆场。这样一来,周瑞家的尴尬也就化解了。

    不屑一顾属于厌恶情绪和表情的一种,而且是最轻微的厌恶。不屑一顾还表现在讥笑和冷笑上。因此,不屑一顾的表情与其他厌恶表情最重要的区别是在嘴部。

    不屑一顾的情绪和表情表达了当事人连看都懒得看一眼的心态。虽然不屑一顾属于厌恶情绪中一种轻微的表现,但是实际上,不屑一顾和厌恶还有不小的区别。

    不屑一顾表现在面部上,常常就是讥笑或是冷笑。虽然讥笑和冷笑中都带有“笑”这个字眼和表情动作,但实际上并不能表达出当事人的喜悦之情。但是,讥笑和冷笑在厌恶表情和情绪中,却带着一种自我优越感。

    正是这种优越感的出现,所以不屑一顾的面部表情才不会像其他厌恶表情那样紧皱或下压眉毛,而且一边嘴角还会上扬,露出所谓的“笑”。此外,在不屑一顾的表情中,眼睛的形状也不会有任何明显的变化,更不会像遇到强烈刺激时那样出现视觉阻断的行为。因为眼前的刺激性事物或人,虽然引起了当事人的一丝厌恶,但是还远远没有产生想要逃离的冲动。

    小说《水浒传》中,有一个十分豁达的人名叫鲁智深,绰号“花和尚”。鲁智深原名鲁达,原先为官府效力,官职为提辖,所以人称“鲁提辖”。有一天,这位鲁提辖和自己的好友史进、李忠在酒馆喝酒时,听到一名女子在哭泣。

    于是,好奇的鲁提辖就去问明原因,在得知父女二人被一名绰号为“镇关西”的屠夫所欺负时,就打抱不平,去“镇关西”的肉摊上戏弄郑屠户。这一戏弄不要紧,鲁提辖居然把“镇关西”给玩死了。虽然鲁提辖只打了“镇关西”三拳,但“镇关西”就死了。于是,就有了脍炙人口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美谈。

    在后人看来,这的确是鲁提辖的一番佳话。但是,鲁提辖根本顾不上这些,因为他要逃命。虽然当时的宋朝政治昏暗,但是杀人偿命对普通民众来说还是一条十分管用的法律。

    于是,鲁提辖就变成了鲁智深。“智深”其实是一个长老的赐名,也就是他出家后的名字。鲁智深之所以出家,其实就是为了逃避命案。

    当时鲁智深出家的寺庙在五台山。虽然鲁智深已经出家,但是并没有戒酒,而且不守清规戒律。有一次,他喝醉了酒,撒酒疯,大闹五台山,最后竟然把半山腰的亭子和寺中的泥塑金刚给砸坏了。

    这样一来,本来就不守清规戒律的鲁智深更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错。于是,寺中住持不得不把鲁智深给赶走。但是,住持看在鲁智深是一个豁达、率性之人的面子上,就写了一封推荐信,把鲁智深推荐给了相国寺的住持。

    只是鲁智深已经“恶名远扬”,即使有五台山寺庙住持的推荐,相国寺的住持依然不敢把这样一个危险品放在寺庙之中。他打发鲁智深去相国寺寺外的菜园子。

    由于鲁智深是一个新来的和尚,原先经常偷抢菜园子的流氓地痞们就决定给这个新和尚一个下马威。在这些地痞流氓们和鲁智深较量拳脚的时候,鲁智深的脸上一直保持着讥笑和冷笑的表情。

    虽然鲁智深是一个粗人,但是他对自身的拳脚能力还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的。在他看来,这些泼皮无赖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即使他们一起上来攻击他,他也可以轻松地搞定他们。

    也就是说,在拳脚能力上鲁智深比这些泼皮无赖们有着巨大的优势。而这些泼皮无赖们的胡搅蛮缠虽然会让鲁智深心生厌恶,但是不得不承认,鲁智深的内心深处其实还是有心理优越感的。这种优越感既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也是因为对比而产生的。

    果然,这些泼皮无赖的三脚猫功夫根本没法和鲁智深较量。最后,鲁智深把他们一个个都撂倒在了粪坑之中,算是一种惩戒,也算是为自己立威。

    讥笑和冷笑常常是人们表达不屑一顾情绪时所采用的面部表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讥笑和冷笑虽然有嘴角一边扬起的参与,但是眼睛的形态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讥笑和冷笑的笑容并没有笑到眼睛里,并不能表达出一个人真实的喜悦心情。而且,在讥笑和冷笑的表情中,嘴角的笑容是不完整的,因为只有一边的嘴角向上扬起。

    当遇到一个你认为很愚蠢的人,而这个家伙又很不识趣地向你发出挑衅时,你会心生厌恶。然后,你的大脑会迅速地做出判断:为对方是一个不如你的人,你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搞定他。

    当你们之间的实力有着天壤之别时,你便会产生优越感。因此,这种来自他人挑衅的刺激性事件,在你心中就不会引起很大的情绪波动,然后你就出现了不屑一顾的表情。

    正当你不屑一顾时,对方出丑了,你就会出现讥笑或冷笑的表情。如果对方一直保持严谨的态度和行事方式,那么你的不屑一顾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寇准的斜楞眼——不屑一顾时的眼神

    虽然不屑一顾的情绪和表情属于厌恶微表情,很难被对方察觉到。但是,一些细心的人还是可以观察和感觉到。

    首先是眼睛部位。人在遇到自己不喜欢或讨厌的强烈外界刺激时,就会出现饱满的厌恶表情。这时,人的眼睛是紧闭的。但是,如果这个外界刺激比较轻微,人的眼睛就不会闭上,并且也不会伴随着皱眉和眉毛下压的动作,眼睛周围的肌肉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但是,眼神却会有明显的变化。当一个人情绪很平静或是没有太大的波动时,这个人的眼神会给人一种平和之感,而且不会带有任何情绪。这时,人们眼睛周围的肌肉和眼神都没有明显变化。

    当一个人遇到自己不屑一顾的人或事物时,他的心中就会升起轻微的厌恶感,虽然眼睛的形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眼神中却会透露出嘲笑的意思,上眼睑下压,并形成斜眼。如果厌恶感加强的话,这个人的眼神中还会透露出憎恨之意。

    所以,我们在观察一个人不屑一顾的眼神时,可以通过对方是否出现了斜视的行为进行判断。因为这种方式最直观也最有效,而且一眼就能观察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如果对方天生斜视的话,就不能再套用这种标准了。

    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尽量不要斜视对方,即使是陌生人也不可以。因为你这种斜视的眼神会表现得很明显,被对方觉察到后,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对方或许会因为你斜视的眼神而认为你在轻视他,因此对你产生厌恶的情绪甚至敌意。

    寇准是宋朝着名的大臣,在民间传说中也是以忠臣的形象出现。寇准出身书香世家,因为父亲早逝,所以早年生活过得比较清苦。在寇准为官的过程中,他与周围的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寇准不阿谀奉承和攀附权贵,是一个刚正廉明、不畏强权的人,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

    宋太宗十分欣赏寇准,并说:“我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由此可见,宋太宗对寇准的评价有多高。

    寇准的官位很高,自然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在靠拢寇准的这些宋朝官员中,既有像寇准一样的正直廉洁之士,也有一些唯利是图的小人。其中,丁谓就是一个小人。丁谓的为官与行事原则,以自身的利益为准,是一个道德水准很低的人。

    有一次,寇准正在和同僚们吃饭,不小心在胡须上粘上了饭粒,但是寇准本人并没有意识到。

    可是,坐在寇准旁边的丁谓却发现了,于是就伸手帮寇准把胡子上的米粒取掉。这无疑是一种公开的巴结与讨好,因此立刻遭到了寇准的厌恶,寇准马上露出了不屑一顾的表情,并渐渐转化为了讥笑与冷笑,而且还当众批评了这个向他示好的丁谓。

    不过寇准似乎忽略了一点,一起吃饭并不是只有他们两个人,还有很多其他的官员。而寇准的这一做法必然会给丁谓带来难堪和尴尬。

    丁谓虽然是一个小人,没有什么道德原则,但是也还是十分好面子的。丁谓之所以投靠寇准,不是因为寇准是一个正直廉洁的人,而是因为寇准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身居高位。可是,寇准这一公开的不屑表情深深地伤害了丁谓的自尊心。或许对丁谓来说,他一辈子也忘不了寇准讥笑和冷笑的表情吧!寇准眼神斜视着他,带着不屑一顾的神态,而且只有一边的嘴角向上扬起。

    寇准没有注意到的是,丁谓的眼神中也出现了斜视,而且还伴随着恨意。这说明丁谓对寇准的这一做法感到很不满,已经到了十分厌恶的地步,并心生恨意。

    后来宋太宗去世,继位的是宋真宗。宋真宗十分尊重寇准,因此寇准遭到了许多官员的嫉恨,其中以王钦若为首的官员们就视寇准为眼中钉肉中刺。终于在这伙官员的共同攻击排挤之下,寇准被免去相职,降职为地方官,不得不离开权力的中心——东京。

    虽然王钦若是扳倒寇准的领头人,但是丁谓在扳倒寇准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主要作用。而这一切的起源就是因为当初吃饭时所受到的侮辱。除此之外,丁谓还做尽了落井下石之事,希望寇准永远不得翻身。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人们会毫不犹豫地暴露出自己厌恶的情绪,并且出现饱满的厌恶表情。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例如一个人独自在家或是和自己好朋友在一起时,或者是一个特别令人厌恶和憎恨的场合,等等。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道德的约束,人们为了能给其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或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不会露出饱满的厌恶表情,但是他们的眼神中却会闪过厌恶的神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