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微表情-聚焦心理变化——眼睛的秘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眼睛,是人面部最重要的器官,是人类心灵的窗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通过眼睛获取外界信息,还要通过眼睛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活动。因此,我们在观察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时,需要多注意对方眼睛的变化。

    眼随心动——眼球转动方向

    眼睛的构造十分特殊,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例如我们的眼睛可以收集许多景象,这些信息可以保证我们的生存和正常生活。

    同时,眼睛也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如果一个视力正常的人突然失明了,他就会变得十分焦虑和不安。这种焦虑和不安来源于安全感的丧失。

    对一个视力正常的人而言,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眼睛,他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外界的事物,从而判断出这些事物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某一事物会给当事人带来威胁,那么当事人的眼睛在接收到该信息之后,会马上做出判断并且以最快的速度采取行动,以减少给自己造成的损失。

    如果这个视力正常的人突然间失明了,那么他就失去了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能力,他不知道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更别提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了。所以,他就会有一种总是处于危险之中的感觉。

    眼睛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即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在眼睛中,眼球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我们的眼球还会转动,我们可以通过转动眼球来改变自己观察的视角。

    我们的眼球与摄像机的摄像头很相似。摄像头是可以随意转动的,当摄像头转动到某一方向时,摄像机中就会呈现出这个方向的景物。因此摄像头的转动可以改变摄像机的观察角度,就好像人的眼球一样。

    虽然人的眼球和摄像头的功能十分相似,但是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摄像头只是单纯地反映所观察到的景象,但是人的眼球除了会把眼前的景象真实地反映在大脑以外,还会准确地反映出当事人的内心活动和情绪。

    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球除了具有观察外界事物的功能外,还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活动。而且,眼球转动的方向不同所代表的心理意义也是不同的。

    当眼球处在眼睛中间位置时,总是会给人一种坚定和自信的感觉。例如当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决心时,他的眼球一定会处在中间位置,而且一动不动。

    刘备、关羽与张飞在《三国演义》中是讲义气的代表。他们的相识却是因为一块猪肉。张飞是屠夫,有一次他杀了一头猪,但是担心一时卖不完坏掉,于是就把一扇猪肉吊在水井之中,因为水井之中比较阴凉。然后,他拿着另一块猪肉去卖。

    在把猪肉吊在水井之中后,张飞担心其他人把猪肉取走,于是就在井口处压上了一块千斤大石。这样做虽然很保险,但是却没意思,于是张飞就在石头上写了一行字:“谁能揭开石板,可拿走好肉一刀。”张飞这样写,并不是想让别人拿走自己的猪肉,只是闹着玩罢了。

    后来,卖绿豆的关羽路过这口井,感到口渴,于是就把井口处的千斤大石给挪走了。但是,他从水井中打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块猪肉,然后才看到了那块大石上的一行字。于是,他就问心无愧地拿走了那块猪肉。这一切被张飞的妻子看到了,并告诉了张飞。

    第二天,张飞去找关羽算账。两人都是火爆脾气,力气又大,谁也不服谁,于是就打起来了。最后被卖草鞋的刘备劝下,三人就这样认识了。

    这三人经过交谈发现,他们志趣相投,于是就决定结义成异姓兄弟。在三人的商议之下,他们在一处桃花园中结义。这三人在祭拜天地时,宣誓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备、关羽与张飞在起誓时,其实就是在下定决心。此时他们三人的眼球位置处于中央,表明了他们的坚定。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是自信满满的,那么他在说话的时候,眼球一定处于中央位置。除此之外,眼球处于中央位置,还说明了当事人的思维活动正在关注当下所发生的一切。例如一个人在照相的时候,他的眼球总是位于中间,这说明了他的思维正在关注照相这件事情。

    眼球转向左边,这说明当事人的思维正处在过去的状态。例如一个人在回忆某件事情时,他的眼球就会转动到左边。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后,取得了真经便离开了。当唐僧师徒四人离开后,如来佛祖问观音菩萨:“唐僧此行一共经历了多少磨难?”

    在回答如来佛祖的问题之前,观音菩萨进入了思索的状态,也就是说观音菩萨的思维正停留在回忆之中,眼球向左转动。很快观音菩萨的回忆停止了,她的眼球又回到了中间的位置并回答道:“唐僧此行一共经历了八十难。”

    根据观音菩萨眼球的转动方向,我们可以得知观音菩萨的内心活动:在大脑中认真地回忆和计算唐僧此行所经历磨难的次数。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观音菩萨在回忆完毕后,正式回答如来佛祖的问题时,眼球的位置是中间,这说明观音菩萨对自己答案十分自信与坚定,也就是说观音菩萨是如实回答如来佛的问题,并没有出现欺骗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在回答某个问题时,眼球先是向左边转动,然后又转到右边时,那么他接下来所回答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谎言。

    当你去买东西的时候,服务员会向你推荐某种产品,并告诉你说,这个产品卖得特别好,许多人都喜欢。这时你可以试探性地问一问服务员,这个产品在今天大约卖出了多少件?

    这个问题是需要进行回忆后才能回答的,也就是说当事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他的思维必须进入过去式,同时眼球也会出现向左边转动的情形。

    如果这个服务员的眼球没有出现转动,直接给出一个答案。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经过思考就做出回答。那么,他所给出的答案很有可能是事先准备好的,而不是真实的。

    如果服务员的眼球向左转动后又向右转动,然后才回答了你的问题。那么,这个答案也是不真实的。因为一个人如果是真实地回答问题,他的眼球在向左转动后,会回到中间的位置。眼球位于中间是坚定的表现,对方之所以会这么坚定,是因为他对问题的回答是诚实的。相反,如果眼球没有回到中间位置,那么他对于自己所给出的回答是不坚定的,也就是说他心虚。为什么会心虚,因为他在说谎。

    此外,眼球向左转动的幅度大小和时间长短与所需要回忆问题的难度呈正比。也就是说,当事人所需要回答的问题的难度越大,他眼球向左转动的幅度越大,维持的时间越长。

    如果当事人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刚刚发生的,那么他的眼球只会微微向左转动,时间也会很短暂。

    如果当事人需要回答的问题发生在很久之前,那么他就需要调动起所有的思维去进行回忆,因此眼球会大幅度地向左转动,并且维持的时间会很长。

    当你在问一个人问题时,需要在对方回答之前多注意他眼球的转动幅度与所维持时间的长短,并且可以通过以上规律来判断对方是否说谎。

    当一个人的眼球转动到右边的时候,就说明他的思维正处在对未来的联想上。有时向右转动的眼球还说明当事人正在推理、计算与思考。例如当一个学生在思考数学题的时候,他的眼睛就会出现向右转动的情况。

    当我们正在想象着自己的未来时,眼球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向右转动。这说明我们的思维正在关注未来或是尚未发生的事情。

    此外,眼球向右转动常常与谎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与未来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过去是真实发生过的,而未来是尚未发生的。因此,人们对未来的想象是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上的。

    因此,当我们在问对方问题时,如果这个问题是不需要对方对未来进行想象的,而对方在思索问题时,眼球却出现了向右转动的情况,那么,他接下来所给出的回答极有可能是虚假的。

    眼球向上转动所代表的意义与向右转动很相似,但是却比向右转动更加深刻。也就是说,眼球向上转动比向右转动所具有的说谎嫌疑更大。

    但是我们也不能说,一个人只要出现了眼球向上转动的情况,就是在说谎。当一个人正在努力地进行推理、计算与思考时,也会出现眼球向上转动的情况。例如当一个学生在背诵课文时,思维突然中断了,停止了背诵。这时的他正在努力思考着接下来所要背诵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于是就出现了眼球向上转动的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正在和一个人进行交流,但是对方却出现了眼球向上转动的情况,那么接下来他所说的话八成不是出自真心的。换句话说,他所说的内容并没有表达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他在说谎。

    2012年5月14日晚上,在沈阳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原来一个外国人在坐火车的时候,把自己的脚放在了前一排座位的顶部,这样一来他的脚就接触到了前面座位的女士的头部。

    面对这个外国人的不雅行为,这位女士自然很生气。于是,她礼貌地要求外国人把脚放下去,并表示这是在公共场所,他不能做出这么粗俗的动作。

    外国人不仅没有把脚放下,反而对这位女士破口大骂。这位女士马上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也有力地进行反击。于是,两个人就在火车上争吵起来,而且争吵得十分激烈,甚至惊动了乘警。

    当乘警赶到时,才发现那名男子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交响乐团的俄罗斯籍大提琴手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于是乘警就劝说那位女士要息事宁人。最终,这场争吵结束了。

    可是,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情居然给自己所在的乐团带来了很坏的影响。为了乐团的发展,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不得不公开向那位女士道歉。

    在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公开致歉的视频中,他这样说道:“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在这里我向那位女士和大家道歉。”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的眼球向上翻动了一下。

    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的这个眼球上翻动作说明了他内心不认错的真实想法。也就是说,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的道歉并不是出自真心的,他的道歉是不得已编造的谎言。

    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这种不真诚的态度也被观众们感受到了,所以即使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已经公开道歉,但是观众们并没有原谅他。最终,这个臭名昭着的奥列格·维捷尔尼科夫被乐团开除了。

    当一个人眼球向下转动时,他的眼皮会下垂。这往往是因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做错事时,会产生羞愧和不好意思的感觉,于是就会出现眼球向下转动的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眼球转动的方向来判断对方是否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例如当一个父亲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就可以多注意一下孩子眼球的方向。如果孩子出现了眼球向下转动的情况,那就意味他已经知道错了,你的批评也可以适可而止了。如果继续批评下去,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批评起到相反的效果。

    相反,如果孩子的眼球并没有向下转动,那么就说明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父亲的当务之急,是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视觉阻断——敏感的自我保护

    眼睛是获得外界信息最重要的器官,当我们遇到外界刺激时,眼睛会先获取这个信息。因此,面对这个刺激性事物,我们的眼睛也会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

    眼睛所作出的这种反应不仅具有真实性,而且很难伪装,几乎是条件反射,不需要经过理智思考。

    美国波多黎各一家旅馆曾经发生过一场巨大的火灾,这场火灾十分严重,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还有97人遇难。

    在接到有关火灾的报案后,FBI探员很快开展了调查工作。通过初步的调查,FBI探员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场人为纵火案,并不是意外事故。于是,FBI探员就开始调查纵火的凶手。

    FBI在调查中发现,旅馆的保安具有重大嫌疑。很快,FBI探员开始审讯这名保安。在审讯的过程中,FBI探员问了许多有关案发现场的细节性问题,例如火灾发生之前和之后保安人在哪里以及他是否参与了纵火等等。保安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十分谨慎,因此FBI探员并没有从他的回答中找到漏洞。

    不过有一名细心的FBI探员发现,在保安回答火灾发生时他在哪里的问题时,他的眼睛意外地眨动了一下。虽然保安的答案无懈可击,但是他的眨眼睛动作还是引起了FBI探员的注意。因为保安在回答其他问题的时候,眼睛表现得很正常,根本没有眨动的现象。

    于是,这名FBI探员对保安的答案产生了怀疑。并在接下来的审讯中,把重点放在了火灾发生时,他人在哪里的问题上。

    最后这名保安不得不承认,在火灾发生的那一天晚上,他并没有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而是偷偷溜出去与女朋友约会,而纵火犯就是趁着他玩忽职守的时候溜进了旅馆内,并成功纵火。

    于是,FBI探员就把保安的这个眨眼动作作为一条重要的破案线索,展开了调查。在接下来的审问过程中,FBI探员从保安的口中得知了更多新的线索,并成功破案,逮捕了纵火犯。

    这名保安所出现的眨眼动作其实属于“视觉阻断”的一种。视觉阻断是一种很重要的眼部动作。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时,就会出现视觉阻断的行为。

    眨眼睛、眯起眼睛、闭上眼睛或是用手遮挡眼睛的动作都属于视觉阻断。在面部表情中,厌恶、恐惧、悲伤和愤怒表情中都会伴随着视觉阻断的动作。

    一个人会出现厌恶的表情,是因为所遇到的事物让他不喜欢,因此他想要远离这个让人厌恶的事物。

    一个人会产生恐惧和愤怒的情绪,是因为受到了威胁。没有人会喜欢对自己产生威胁的事物,因此在恐惧和愤怒的表情中也会出现视觉阻断的现象。只是这种视觉阻断的现象并不会像厌恶表情那样明显,以紧闭眼睛的方式展现。因为人在恐惧和愤怒时,需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逃跑和攻击。所以不能闭上眼睛,因为这样当事人就无法收集信息了。

    一个人会出现悲伤的情绪,是因为已经发生了不好的结果。虽然当事人已经得到了悲伤的结果,但是从主观角度来讲,他并不希望接受这个悲伤的结果。所以会出现紧闭眼睛的视觉阻断,算是一种暂时的逃避性行为。

    虽然视觉阻断的行为具有掩耳盗铃的自我欺骗性,并不会起到改变客观现实的作用。但是,却能对当事人的心理起到一种保护的积极作用。

    人们总是不希望看到厌恶或是对自己有威胁的事物,可是客观上又无法改变,所以就采取视觉阻断的行为来避免看到,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慰。

    一瞬间的真实——瞳孔变化

    通常,我们的瞳孔会随着外界光线的强弱变化而变化。如果外界光线太强烈的话,我们的瞳孔就会缩小,这样能保护眼睛免受强烈光线的伤害。如果外界的光线变得暗淡起来,我们的瞳孔就会出现扩大的反应,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暗淡的光线下看清楚外界的事物。

    我们的瞳孔除了会随着外界客观环境变化外,还会随着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而产生变化。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瞳孔的变化可以真实地反映一个人内心活动的变化。所以我们想要掌握对方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就必须仔细观察对方的瞳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很少注意到对方瞳孔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太细微了,需要细心的观察才能发现。瞳孔的变化虽然观察起来十分困难,但却是人的面部表情变化中最诚实的。

    这是因为我们的瞳孔变化直接受到大脑中神经系统的命令。当一个人遇到外界刺激时,他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而这些情绪和情感会通过瞳孔的变化反映出来。这一切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直接支配,所以难以被理智所掩饰。因此观察一个人瞳孔的变化,是揣测一个人内心活动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了。

    在阿拉伯国家,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很关注对方的眼睛,并从对方瞳孔的变化中来了解对方对所谈论话题的真实反应。

    虽然阿拉伯国家的人们都知道自己瞳孔的变化会泄漏自己的内心活动,但是他们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们的理智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瞳孔变化。不过阿拉伯人还是想到了不让对方看到自己瞳孔变化的方式——戴墨镜。

    如果注意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名流政要在参加一些重要会议的时候,都会戴着墨镜出席。

    2011年12月3日,阿拉伯国家联盟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部长级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公布将要受到制裁的阿拉伯国家政要和富商的名单。

    作为叙利亚总统的巴沙尔·阿萨德和他的弟弟希尔·阿萨德一起出席了这次会议。上图中戴着墨镜的两个人就是巴沙尔·阿萨德和他的弟弟希尔·阿萨德。他们之所以会戴着墨镜出席会议,就是为了不让他人从自己的瞳孔变化中得到自己内心的真实信息,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这次会议中,巴沙尔·阿萨德和他的弟弟希尔·阿萨德榜上有名,被列入了需要制裁的阿拉伯国家政要名单。不过由于他们戴着墨镜,而且其他面部表情也没有出现任何变化,因此我们无法得知他们在听到自己被列入黑名单时,是什么样的反应并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如果巴沙尔·阿萨德和他的弟弟希尔·阿萨德没有戴墨镜的话,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他们瞳孔缩小的变化。

    瞳孔的变化与人的内心活动密切相关,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厌恶与喜爱之情。以下这个实验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实验人员挑选了二十个志愿者。让其中的十个志愿者不吃不喝一整天,而让另外十个志愿者吃饱喝足,然后再把这二十个志愿者安排在一间房子中。

    在这间房子里面有一张大桌子,上面摆满了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实验人员发现:那些一整天不吃不喝的十个志愿者在看到这些美食后,他们的瞳孔扩大了,说明他们对面前的食物十分感兴趣。

    但是,另外十个吃饱喝足的志愿者的瞳孔却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即使有的志愿者在看到美食后瞳孔出现了扩大的变化,但是远远没有那十个处于饥饿状态中的志愿者的瞳孔大。经过统计,实验人员发现,饥饿志愿者的瞳孔比饱餐志愿者的放大了2到5倍。

    实验人员还发现,虽然那十个饥饿的志愿者都处于饥饿状态,但是在他们看到美食时所出现的反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有的志愿者表现得比较坦诚,自己很饿,于是在见到美食时,直勾勾地盯着桌子上的美食,不愿意把目光转移到没有美食的地方。

    有的志愿者表现得就比较隐蔽一些,他们不会轻易表现出自己内心对美食的渴望。尽管自己很喜欢桌子上的美食,但是却故意把目光转移到其他地方,以转移自己对美食的注意力。

    可是,这些人瞳孔的变化却出卖了他们的内心需求,因为实验人员注意到,这些人的瞳孔依然是扩大的。这说明他们的内心十分渴望得到桌子上的美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们瞳孔的变化来揣测一个人的内心活动。

    心理学家艾克哈德·赫斯曾经指出,人们永远不可能控制自己的瞳孔变化,瞳孔的变化可以真实地表达出一个人的内心活动。

    总的来说,当一个人见到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时,他的瞳孔会扩大;而见到自己不喜欢和厌恶的人或事物时,他的瞳孔会缩小。

    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紧张、激动、惊讶和喜悦状态时,他的瞳孔会扩大;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厌恶、悲伤、轻蔑和愤怒时,他的瞳孔会缩小。

    在所有的情绪中,恐惧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绪。因为当一个人处于恐惧情绪时,他的瞳孔会出现一种奇特的变化——先扩大,再缩小。这是因为人的恐惧情绪实际上是惊讶情绪和悲伤情绪的叠加。

    当一个人遇到强烈的外界刺激时,首先会出现惊讶的反应,这个惊讶的反应会促使当事人去注意观察这个刺激性事件,然后作出应有的判断。于是,当事人就需要调动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收集信息,其中人的视觉器官是收集外界信息最重要的器官,于是人们需要扩大自己的瞳孔收集到更多的信息,方便当事人作出正确的、对自己有利的判断。

    这个惊讶表情中收集信息的过程十分短暂,但是却很重要。在收集完信息后,当事人会作出判断。如果这个刺激性事件会对当事人构成威胁,当事人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因为面前的事物会给自己带来危险,所以当事人根本不可能喜欢,于是瞳孔就会出现缩小的反应。

    1989年,美国联邦调查局抓获了一名间谍。为了掌握更多的信息,FBI探员很快就开始审问这个间谍。可是,FBI探员并没有从审问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名间谍的嘴巴实在太紧了,FBI探员几乎无法从间谍的嘴中得到任何信息。

    经过几天的审讯,FBI探员虽然没有从间谍的嘴中套出线索,但是却了解了这名间谍对自己的国家十分忠诚。这名间谍甚至已经做好了牺牲自己成全同伙的决定。面对如此顽固的间谍,FBI探员还是不愿意放弃。

    在一次审讯中,FBI探员准备了32张照片。这32张照片上的人都是嫌疑人,间谍的同伙极有可能在这32个人当中。

    在审讯的过程中,FBI探员要求间谍观看这32张照片,并在观看完之后叙述他所知道的照片上的人的信息。其实这名间谍所说的内容并不重要,FBI探员也不相信间谍会说实话。

    在这次审讯中,FBI探员的重点在于观察间谍在看到这些照片时的反应,也就是观察间谍的肢体语言。FBI探员注意到,这名间谍在看到这32张照片中的两张时,他的眼睛突然睁大,然后瞳孔出现了迅速缩小的状态,并且还微微地眯起眼睛。虽然这名间谍的眼部变化十分细微,但是还是被细心的FBI探员捕捉到了。

    从这名间谍的眼部变化中,FBI探员认为照片上的这两个人很有可能就是间谍的同伙。因为间谍在第一次看到这两个人的照片时,他的眼睛突然睁大,这说明他很吃惊,因为他没有想到FBI探员居然会把这两个人作为嫌疑人。

    由于这两个人是间谍的同伙,间谍需要保全他们,并不希望在联邦调查局看到他们。于是,他的瞳孔就出现了迅速缩小的状态,真实地反映出了他内心的厌恶情绪。间谍眯起眼睛的行为属于“视觉阻断”,当一个人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但是却无法逃避时,就会出现视觉阻断的行为,算是一种自我保护。

    后来,FBI探员把这两张照片作为破案的重要线索,并以间谍的罪名逮捕了照片上的两个人。在FBI探员的审讯下,这两个人交代了自己是间谍的事实,并说出了自己所要执行的任务。

    此外,一个人瞳孔的大小还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年龄的因素,通常老年人的瞳孔都没有年轻人的瞳孔大。而且一个人的年龄越小,他的瞳孔就越大。如果你多加注意就会了解到,小孩子的眼睛看起来十分明亮,但是老年人的眼睛却显得有些浑浊。之所以会有这种视觉体验,其实就是瞳孔的大小不同所引起的。瞳孔扩大时,人的眼睛看起来会非常有神,而且明亮,就好像会放射出光芒一样;如果瞳孔缩小的话,人的眼睛就会变得无神,好像死鱼眼一样。

    瞳孔的大小还会受到性别的影响,通常来讲,女性的瞳孔比男性要大。瞳孔的大小还会受到眼睛生理状况的影响,眼睛近视的人比眼睛远视的人瞳孔要大。当一个人处于深呼吸和睡眠状态时,他的瞳孔也会缩小。

    在意大利,许多女性会利用药物让自己的瞳孔扩大,这种药物被称为颠茄。在意大利语中,颠茄所代表的意义是“漂亮的女人”。

    这些意大利女性之所以会用药物来让自己的瞳孔扩大,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喜欢瞳孔扩大的人,并认为瞳孔扩大的人看起来更美丽。例如在化妆品的广告中,广告商会把代言人的瞳孔进行修饰,也就是把瞳孔扩大,因为这样不仅让广告代言人更漂亮,而且还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不同的药物会影响一个人瞳孔的大小。例如使用吗啡、匹罗卡等药物后,人的瞳孔会出现缩小的状态;但是使用了阿托品、新福林、肾上腺素等药物,可以使人的瞳孔扩大。

    窥探内心的窗口——眼睛的变化

    瞳孔的变化与一个人的内心活动紧密相连,而且能真实地反映出当事人的情绪和情感变化。但是我们却很难观察到瞳孔的细微变化。

    首先我们的瞳孔很小,而且瞳孔颜色与眼球其他部位的颜色十分相似,只是比其他部位更黑一些而已。这就给我们的观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其次,瞳孔的变化很微小,而且所维持的时间也比较短暂。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又不可能一直直勾勾地盯着对方的眼睛看,因为这种直勾勾的目光会让对方感到很不舒服。

    美国一所着名的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这项实验中,一批男女学生被安排在一个十字路口处,他们只需要直勾勾地盯着那些正在等待绿灯的行人就可以了。

    实验结果表明,当那些行人感觉到有人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时,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和不自在,就会产生想要逃离这种直勾勾注视的想法。于是,当交通指示灯变成绿色的时候,行人们会加快自己的步伐,快速地逃离参与实验者的目光。相反,如果这些参与实验者没有盯着行人,行人在穿过马路的时候,前行的速度会变得缓慢,显得很自然,并没有之前那么匆忙。

    这个实验结果充分表明了任何人都不喜欢他人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看,因为这样自己会产生一种受威胁和不安全的感觉。这种直勾勾的目光会给自己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并且产生想要逃离这种压力的想法。

    例如当警察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经常会利用眼神来使犯罪嫌疑人产生心理压力,从而诚实地交代犯罪过程。警察愤怒的、直勾勾的眼神会让犯罪嫌疑人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威胁。

    因此,我们在观察一个人瞳孔的变化时,切记不能直勾勾地盯着对方。而应该配合其他的肢体动作,来观察他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例如当一个人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时,他的瞳孔会缩小。除了瞳孔的变化外,他的身体也会出现厌恶的反应,比如身体向后倾、侧身或是扭头等等。他的所有动作都在传递一个信息:远离这个讨厌的人。

    除了身体的动作之外,人的眼睛也会出现一些消极的反应,例如眯起眼睛。通常,当一个人遇到强烈的光线时,他的瞳孔会缩小,并眯起眼睛,这么做只是为了保护眼睛免受伤害,并不具有心理意义。

    当一个人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物时,也会眯起眼睛。这么做是为了把自己和厌恶的人或事物隔离开来,也算是一种逃避性的行为。

    一名在美国联邦调查局工作的男子和女儿一起散步。在散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女孩,大约是女儿的同学。他的女儿向那名女孩挥手打招呼,但是却轻轻地眯起了眼睛。

    这名男子感到很奇怪,于是就问女儿和那个女孩的关系怎么样。女儿诚实地回答道:“那个女孩是我的高中同学,我和她曾经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吵。虽然后来和好了,但是我却很讨厌她。刚才遇见她,我并不想和她打招呼,但是出于礼貌却不得不打个招呼。”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肢体语言会诚实地反映出当事人的情绪。这名男子的女儿在遇到令自己讨厌的人时,瞳孔肯定出现了缩小的变化,而且眼睛还伴随着眯起的动作,这些变化充分说明了她的厌恶情绪。

    人的面部表情是五官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在人的五官之中,眼睛很特殊,与其他部位不一样。因为我们的眼睛总是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不仅迅速,而且我们的理智甚至来不及控制。

    眼睛对一个物种的生存十分重要。因为眼睛是我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器官。如果没有眼睛,我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会大大降低,会丧失获得危险信息的能力,这会给自然界中物种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害。

    人类是进化的产物。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我们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眼睛周围的肌肉得到了很好的改良。因此,在遇到强烈的外界刺激时,往往我们的理智还没有作出反应,眼睛周围的肌肉就已经开始变化了。

    眼睛周围肌肉变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眼睛免受外界的伤害。因为只有保护好眼睛,我们才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让自己免受危险的伤害。

    当一个人遇到危险的时候,会产生恐惧的情绪,表现在眼睛上就是眯起眼睛、闭上眼睛或者用手遮挡住眼睛。这些反应通通说明了当事人的消极情绪,虽然我们无法看到对方的瞳孔变化,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这种眼部反应推测出他瞳孔缩小的变化。

    所以,我们的眼睛和瞳孔一样是我们面部器官中最诚实的部位,不仅能真实反映出我们的内心活动,而且难以被我们的理智控制。

    当我们被消极的情绪所影响时,除了会作出眯起眼睛和瞳孔缩小的反应以外,眉毛也会有相应的变化。例如压低的眉毛常常出现在消极的面部表情中,而弓形的眉毛通常会出现在积极的面部表情中。

    在积极的面部表情上,除了扩大的瞳孔以外,我们还会观察到睁大的眼睛。例如在我们看到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物或人时,总是会睁大眼睛,似乎想要看得更加清楚,扩大的瞳孔也代表着这个意义。

    这种睁大的眼睛以及扩大的瞳孔被称为“闪光灯眼”。这是因为当一个人的情绪非常兴奋和开心时,他的眼睛会给人一种放射出光芒的感觉,就好像闪光灯一样。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对方出现了“闪光灯眼”,就说明对方对你非常感兴趣,很喜欢你。此外,人们对睁大眼睛的人也会有一种莫名的好感。所以如果你想要赢得对方的好感,不妨有意识地睁大自己的眼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