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部门这样为难张大勇,让他生发出无限的感慨与忧伤:“如此说来,我真的被迫搬迁养殖场了?为了迎合他们,我不得不向他们求和了?逢年过节什么的,我都得送礼?”
郁闷之余,他来到大明山上的一座房子。房子里住着一对老年夫妇,靠种植茶叶、八角、果树为生。这对夫妇是他的朋友,有空的时候,他就来看望他们。他们原是国营大明山茶场的职工,是饱读经书的智者,常在工作之余泼墨挥毫,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被人称为画家夫妇。
有一年,有一新加坡记者到山里来寻找野趣,偶然发现他们沉醉在书画之中,且被他们的作品吸引了,便静静站在旁边看着他们作画。事后,这老外还索取一幅作品,回国后还写了文章介绍这对画家夫妻。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境外媒体报道他们的作品和事迹后,惊动了省文联,文联领导亲自来到茶场,要把他们调到省城。他们却留恋这一山一水,留恋这几乎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因此拒绝了领导的爱才之心。
省文联领导亲临茶场时,着实也把县文联弄得一愣一愣的。在这个山林深处,居然藏着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才。作为主管部门,他们孤陋寡闻,也太怠慢人才了,着实丢脸呐。省文联的人离开不久,县文联也再三进山请他们到文联去任职,做个专业的画家。他们也拒绝了。茶场领导知道这对夫妻有水平,也有意安排他们到县城的茶场总部上班,做个办公室之类的文员兼搞墙报之类的活儿,他们死活也不愿意下山。
这样的痴人,在当时颇为让人不解,甚至有人说他们清高,寄山水于心间是不能当饭吃的。茶场这小地方,说倒闭就倒闭,到时连工资也发不出。若到了省城或到了县城,你们就算拿不到工资死也足矣。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你们瘦死在深山里,一点儿也不风光。他们只是笑笑,未作任何回应。
日子就这样清清悠悠地过去了,谁也没有想到世事发生巨变。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茶场生产的茶叶不仅走销国内市场,还远销国外,茶叶供不应求。在山上采摘茶叶的日子虽说过得很艰苦,可每天在露水中凝视着升空的旭日,工作之余再把玩琴棋书画,累了再泡了一壶茶水慢慢品茗,他们的生活倒也过得很快意。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茶场就破产了。山民种植的茶叶不再走销市场了,职工见无工资可发,便也下海的下海,自己种植茶叶的种植茶叶,下山的下山,另觅去处的也另觅去处。奇怪的是,他们依旧留守茶场,不离不弃。茶场的房子年久失修,倒的倒,塌的塌,渐渐也就没了往日的热闹景象,冷冷清清,毫无生息。
他们所住的房子也已破旧,但倒也没有到了不能住人的地步。很多人都劝他们下山,别再守着这荒凉之处。他们摇摇头,不知道他们留守什么。后来人们才知道,他们一直在等着他们的儿子回来。
有一年,他们带着四岁的儿子小树到县城玩,要给他买书买玩具。到了新华书店时,他们被琳琅满目的书籍吸引住了,便仔细翻阅起来,一时间竟也忘记看住小树,他从书店内溜到街上去玩了。发现小树不见的时候,他们赶紧冲到街道上。附近看守单车的师傅说,有一个中年妇女见小树一个人在街上玩,便用一颗糖诱骗了他,把他抱走了。也有人证实,那妇女就是个“拐带婆”,经常在县城拐卖小孩。他们报了警,并发动亲戚朋友寻找儿子,最终也没能把他找回来。
小树对茶场大门口那棵大树很有感情,经常一人跑到那儿去玩,还对他们说,他要吃很多很多的饭菜就会比这棵树长得还要高。小树被拐走后,这二十八年来,他们几乎哭瞎了眼睛。他们始终抱有期望,相信终有一天,他会回到茶场,会站在这棵大树下朝他们笑笑,说他长高了。他们没有下山,也没有离开茶场,天天待在山上作画度日,最终的目的也只有一个:等着儿子回来。
张大勇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他们。那一次,他带着一个客户到山上来玩,遇上天下大雨,见破烂的茶场尚有一处房子可以躲雨,他便与客户跑到屋檐下避雨。正在屋里画画的这对夫妇看见他们便起身开门把他们迎了进来,请他们喝茶。
也就从那时起,张大勇才知道这山上还有这样的智者,这样的画家。几个客户中也有人懂得画画,且懂得这些画的价值,见了这对夫妇的画,他们不禁惊呆了:这些画一出手,保证价值不菲,少说也能卖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城里所谓的画家,根本就不算得什么,整日被喧嚣的俗世所左右,经常被名利所俘虏,苦苦追求一夜成名,苦苦追求书画作品无价,心间自然也就无一片宁静的净土。而这对夫妇却不同,他们无心于功名利禄,也无心于尘世的纷争困扰,只是醉心于书画。那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就是他们的心血结晶。
最让张大勇至今仍然难以忘却的是他们说过的一句话,“风起了,雨下了,树叶没有骨气地翻飞”。当时,他对他们保证说:“我经常在外地奔跑来回做生意,接触很多人,会留心帮你们寻找小树的。”他们只是默默地叹气。
在他们看来,这辈子没有希望找回来儿子了。二十多年过去了,儿子要是回来早就回来了,茶场大门的围墙早已成了断墙残垣,而那棵大树也渐渐老去,只剩下斑驳的皱纹与伤痕,还有那光秃秃的树桠。狂风吹来,大树总是摇摇晃晃的,像要被连根拔而起一样。大树下面的一条小溪仍旧叮咚地流淌着,似乎不知道岁月的流逝。他们日渐憔悴,形容枯萎。
尽管如此,他们的双眼终究透射着睿智的光芒。智者就是智者,满头白发与清瘦的躯体,让他们显现出仙风道骨的神韵,让人不禁想起影视片中那些得道的高僧——高僧穿着八卦衣服,白发飘飘,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不是那些得道高僧,也不是深山密林处某个寺庙里的道士,他们活在尘世烟火之中,为纷杂的生活而操劳,为心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而苦恼。
现在,张大勇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来找这对夫妇。自从那一次偶然认识他们之后,他就极少到茶场来。此时,他站在房子前朝前眺望,苍翠的树木、千年的巨石、飞流而下的瀑布,一一迎入眼帘。美不胜收的山山水水对他来说,一点儿也不新奇。
以山为生的山民,对于这些古树、山石、溪泉、花草早已习以为常,见惯不怪。对于城里人来说,这地方就是旅游、度假揽胜之处。每到周末或节假日,经常见到背着行李的游客出现在山间的小路上。
此外,此地也成为电影或电视剧的取景处。前不久,就有一支摄制组来过。事后,他听说摄制组就在对面山谷的溪泉一带拍摄一组镜头,拍摄的影片叫《那一年的冬天》。他在网上搜索,网上只有几篇有关此部影片的新闻报道;至于影片的剧情,也是一笔带过。
张大勇之所以关注这部影片,那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普通不过的山水怎么可能成为影片的背景呢?像外省的九赛沟、黄山、黄果山瀑布等地的风景,那才是影片首选的取景地。这穷山僻壤,怎么看也弄不出个名堂来。
此次来茶场,也许是让他们给他出些主意吧。张大勇认为,智者就是智者,会在关键时刻给他指点迷津。智者也有光芒黯淡的时候——见到他们时,他发现他们已无心画画,只是呆呆地坐在院子前的椅子上,出神地望着那棵大树。
惨淡的雾气围绕在山顶上,像一团浓得化不开的心事,让人觉得异常压抑。
张大勇知道这对夫妇姓名,男的姓黎名尘兮,号明山居士;女的姓成名若兰,号云卷云舒。他们居住的房子本来就不是很宽广,客厅里既放着一台声音已经有些失真的黑白电视机,还堆放着一捆捆的书籍,让人进出之时,有一种钻进了故纸堆里的感觉。就在这方寸之地,他们特意僻出了一个书房,用于读书、画画,书房的上方写着“明山斋”三个字。
张大勇那次与客户躲雨时,曾走进“明山斋”,看到里面摆放着许多书画作品,那些山水国画,让简陋的书室顿时铄铄生辉。这富有的精神世界,让尘世凡人瞬间渺小起来,金钱、权利、争斗在此空间原形毕露,无处可去——正因如此,处于困境的张大勇才决定来求智者帮忙。
黎尘兮说:“你的事我听说了。”
张大勇有点意外,说:“你也听说了?”
黎尘兮说:“前两天,有一个人到山里来采药,顺路到我这儿歇脚,他跟我聊起你的事。我们不是神仙也不是高僧,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民,每天都吃人间烟火,因此无法给你指明一条去路。我一直认为,冥冥之中是不会有神灵保佑的,如果真有神灵,我们也许就不会痛失儿子了。我劝你还是到一些庙宇去跪祷吧,也许那样做真的能够帮助你。”
张大勇说:“我知道你们不是神仙,但你们对生活的洞察,对世故的冼练,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成若兰说:“那只是你个人的理解。境由心生,所谓的看透世事并不能真正的看透。小树走失后,我们把所有的悲痛都隐藏起来,并想尽一切办法忘记它。每天画画、练习书法,最终,伤痛仍是无法淡忘……也许,这是老天对我们的惩罚。人的一生,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有所得必有所失——这道理看起来很简单,很多人都会明白个中的道理,但它有时候却简单得让人无法理解。如果我们不浸心于书画,也许儿子不会这样莫名走失;如果我们换一种居住环境,终日不与山林为伍,也许我们功成名就,名满天下……人生没有太多的如果,世事谁也难以预料……就算我们能把儿子找回来,谁又能保证他有健全的人格。如果他是个强盗,如果他是一个小偷,如果他是一个蠢材,如果他是个一无所成而又行尸走肉的怪物,如果他是个祸害于世的恶棍,你说他活着又有什么意思,而我们天天这么盼着他又有何意义?”
黎尘兮也说:“你面临的苦恼与郁闷,不算得什么,对于我们甚或对于那些尚在伤痛线上挣扎的人而言,只不过是一些皮毛。以你个人的能力,目前确实难以摆脱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张大勇说:“我是……来散心的。”
成若兰说:“山上的青松挺拔于岩石之上,风吹雨打,它始终岿然不动。你永远不会知道它为了傲骨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你见过我们画的一幅青松图,但你可能没有见到青松有几个枝干断裂的惨状,那是风雨淫威之下的结果。”
张大勇说:“那画我是看了,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我没有看得那么仔细。”
黎尘兮说:“你也许经常被山雨淋过。山雨到来之时,总是有一阵前奏的,乌云压住山顶,狂风吹着树木,接着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山雨过后,乌云就会消失得无踪无影。你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乌云看起来确实很厉害,压得你透不过气来,可你要相信总会有一场山雨出现的。一场山雨之后,山谷之间仍然一片晴朗,空气仍然清新如初。”
张大勇说:“谢谢你们的指点。”
临下山时,张大勇像想起了什么,回头对黎尘兮夫妇说:“我把小树的相片加晒后已散发了一些出去了,同时我还托人到处寻找他。如有必要,我可能还会在报纸等媒体上刊登寻人启事。”
黎尘兮摇头道:“算了,这么多年,我们没有抱任何希望了……我们心中已有答案,只是我们不敢面对现实。谢谢你啦。”说着,他又习惯地看了看那棵大树,目光之中多是酸楚与失落。张大勇再看成若兰,见也是如此神情。他们浸泡在深深的忧伤与哀恸之中。
张大勇说:“这么说,你们知道小树的下落了?”
黎尘兮叹息道:“……我们也不敢肯定,只是我们有些不敢相信,小树他……怎么会是那样的人。唉,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这话我信奉不已。如果小树他当年一直跟着我们,在这种单纯而宁静的环境下生活,也许他不会……喧嚣的都市,纷扰的尘世,如潮的贪欲,让每个人无法摆脱欲海那掀起的淊天恶浪。”
张大勇怔了怔,还想往下问个明白,忽而见到黎尘兮夫妇转过脸,不太愿意往下说。他弄不明白,他们明明知道小树的下落,为何托着他要寻找儿子呢?也许,当他们看到昔日的儿子变成另一个模样,变得让他们不敢相信,于是他们心生幻想:他们所找到的那个人绝对不是小树,他绝对不会是那样的,于是他们继续打听着,希望在茫茫人海中找出那个属于他们的真正的儿子。
下山的途中,张大勇见到前几天在粉店吃早餐的一男一女行走在一条山路上。他一愣,这两个人难道是来旅游的?他再看不远的树木里,发现那个孕妇鬼鬼祟祟的躲在一个岩石背后。这两女一男到这儿来干什么?这大明山每天也没少市里来的驴友,像他们这样神秘的游客倒是少见。
想起那天见到的追杀场面,张大勇至今仍心有余悸:那几个手持凶器的男子为何要追杀他们?难道他们欠了人家的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