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命-文物古董真变假 鉴定专家昩良心(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事实上,董大桥是在试探磨华生,看他可不可以发展成为与其同一路的人。电脑可以实施犯罪,但在假币制作的某个工序,尚需人工绘制其中的一个模板。磨华生的精细绘画技能及鉴定古玩字画、文物古董的真假能力董大桥是见过的,董大桥认为如果利用他的专长,那简直是如虎添翼。可当他借口说有人许诺付一千万元的版头费时,没想到磨华生这个既有傲气又有傲骨的穷画家竟然百般拒绝了,并表露出一副圆目怒瞪要与他势不两立的架势。那一刻,他就知道看错了人了。他想,不请还好,一请,倒反坏了事情。

    从那以后,磨华生确实没有从董大桥那儿弄到一鳞半爪的情况。斤木对他说,没事的,慢慢来,不要太急。是狐狸总是藏不住尾巴的。这样吧,你注意张沈军的动静。此人也收藏有大量的古玩字画。你应该容易接近他。

    相对于董大桥来说,张沈军更加相信磨华生了。随着深入了解张沈军,磨华生惊呆了:“张沈军不仅是个贪官,还是一个涉黑的关键人物。他有点恨起凌云,怎么把此人介绍给他。他质问外甥怎么会跟这种人来往。倘若不是外甥解释说张沈军只不过是他们公司的广告客户,他可能会把外甥从窗户扔下楼去。唉。当初若是知道他的底细,我绝对不会接受他的帮助,也不会通过他把省市那些头头们请到画展发布会现场。丢脸呐!某一天案子破了,有无聊的网民把张沈军夫妇参加发布会的图片发到网上,我这辈子可就没得混了!”

    磨华生跟张沈军“混”成一片,还装做出报答对方的知遇之恩的样子,把董大桥介绍给他,让董大桥去收购他的古玩字画。当董大桥拎着大量钞票去买下张沈军那些东西时,磨华生再也清楚不过了。张沈军那些东西他是鉴定过的,是假的,像董大桥这样不识货的人当然相信他这个鉴定师的话了,当然会毫不犹豫地买下了。

    磨华生知道,纵便张沈军一旦知道钞票是有问题的,肯定会责怪于他,但他知道张沈军是不敢胡闹的。一个贪官家里所收藏的古董文物什么的,都是别人送的,见到被人坑骗了,他也是不敢声张的。报纸上报道过,某市有一副市长因经济问题而被判刑,法官在调查此案时知道,副市长在任期,有一次家里被盗,损失惨重,金银珠宝、细软现金什么的,均被盗贼洗劫一空,但他当时没有报案。他知道一报案,警察一调查起此事,他贪污受贿的事情就会败露。一个政府公务员,月薪也就几千元,加上杂七杂八之类的奖金,他的月收入绝对不会超过一万元。可是,他家里被盗的钱财就有上千万元以上。就算是自从他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开始算起,把他所有的合法收入加起来,不吃不喝几十年,他也没有那么多的钱财啊。

    而董大桥对自己老是收藏到的假冒伪劣藏品颇为不爽——表面上看,他尽管对花巨款收藏到的假冒古董文物不在乎,老子有的是钱,哪里怕扔掉这些破玩意儿,可暗地里他却为没有一件真正的藏品而伤心。因此,当磨华生一向他介绍起张沈军有几个“极品古玩字画”急着出手时,他便找到了张沈军,三言两语之下便把东西买了下来。

    实际上,董大桥是要拎着真币去交易的。再愚蠢无比的人,也不可能用假钱跟一个官员做买卖的,除非他想黑吃黑;再野蛮凶残的人,也不可能会驳磨华生的面子的。可出门时,他阴差阳错地把一袋假钞拿上了。他家的各个角落,到处放着成袋的钞票,既有真币也有假钞。他顺手拎起其中一袋,就拎错了。

    那袋假币也在此前到过了磨华生的手上。董大桥并不有意要坑磨华生,他是有心资助对方的,并准备了一袋的真钞。他想,只要磨华生受了他的恩赐,领了他的人情,终有一日会答应给他绘制假币模板的。谁想到,也是在出门时他居然拎错了另一袋假币。直至磨华生几天后退回那袋可以以假乱真的假钞,他才后悔自己一时糊涂了。

    董大桥估计磨华生可能知道那些钱是假的了,但他见磨华生一直没有吭声,便也以为对方并没有认真查看过那袋钞票。也许,他真的有了赞助单位或个人了,是不敢接受他这么大单的金额的,所以就把钱给退了回来了。他本以为收购张沈军的古玩字画时不会再出错了,岂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他想,这回事情闹大了。无意中坑了别人也就罢了,可如今坑的却是一个领导干部,他忐忑不安。他还了解到,张沈军是有来头的……

    磨华生之所以要撮合董大桥购买张沈军的东西,就是想取得张沈军的信任。在与张沈军的交往过程中,他确实慢慢打探到一些情况,并向斤木如实地反映了。他对斤木说,种种迹象表明,张沈军准备要外逃了,与张沈军一起吃娱乐场所干股的蓝晓知也有此念头。他向斤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得天宾馆娱乐场所的真正老板是贾一平和张顺时。

    与此同时,磨华生还向警方提供了董大桥一个重要的罪证——在与董大桥交往时,他经常见到对方在一个报表上记录着假币及真币进出的情况。斤木也偷偷拿到这份报表。不久,董大桥便被警方抓获了。

    次日,张沈军便给磨华生打来电话,说董大桥犯罪的事他全知道了,“你怎么介绍这种人来买我的东西?他给的钞票全都是假的!”“他会不会说出这事?”“老天,这下我该怎么办?”张沈军之所以如此紧张,那是因为他的每根毛孔里都沾有各种害人害己的尘埃,很不干净,他担心警察顺藤摸瓜揪出他的其他问题。他甚至怀疑磨华生与董大桥串通在一起坑他。只要董大桥供出用假币买下古玩字画的过程的,他就全完了。

    磨华生只有装作糊涂地对张沈军解释说,他根本就不知道董大桥是个假币贩子,若知道此人是这种人,他绝对不会去害朋友的。此人虽已落网了,可他是不会再多此一举说出此事的,“多一条罪状就多一条死路,他不会那么愚蠢的”。退一步来说,货主在卖东西时收到了假钱,明明是个受害者,难道警察也把货主拿去坐牢不成?张沈军一听,对磨华生的猜疑也慢慢消除了,情绪便也稍微放松下来。

    这时候,磨华生还以为警方顺势控制张沈军,但迟迟不见有动静。他很担心磨华生找人收拾他,因为收集了不少有关张沈军的犯罪证据,如果对方知道他跟斤木有联系了,他就会面临着被杀的险境。他找到斤木,问明事因。斤木说了,时机仍未成熟,所以警方暂时未对张沈军采取措施。

    尽管如此,磨华生仍是不放心。斤木又说了:“张沈军怀疑我的身份了,可他不会怀疑你的。纵使他有所觉察,但他已如惊弓之鸟,哪里还能分身有术要对付你。他们现时要做的事是要急于销毁罪证,急于防范警方的调查,急于迅速逃离市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警察的监视之下,他们已经起不了浪了。再过一段时间,等所有的证据链都吻合后,我们就会拘捕他们。”

    这时,斤木还通过明月书画一个店员交给磨华生一个任务,调查包工头陶豹、谭天禄等人的事情。因为陶豹等人曾经有几次到磨华生的店铺买古玩字画送给张沈军,跟磨华生混个面熟。只要接触了陶豹等人,就会掌握张沈军的相关罪状。打开斤木用两份报纸包着的招投标合同书复印件等物,磨华生知道斤木是什么意思。根据他提供的这些材料,核实陶豹等人承包工程的内幕。在去年的桃源江都市报及桃源晚报上,均刊登着桃源江防洪堤坝招投标的广告。而那些招投标合同书复印件等物,则是斤木从相关部门那儿弄到的,上面有陶豹等人的签名笔迹。斤木说,虽然相关部门发布广告声称要公开招投标,可中标单位却值得怀疑。或者说,张沈军有暗箱操作的嫌疑。

    接触浑身臭铜味的陶豹等人那简直太容易了,他们曾到店铺买过古玩字画,磨华生认为跟他们打交道倒也不是难事。正如他所想的那样,陶豹等人对他一点儿也不设防,他声称自己也想承包一两项工程来做做,试图改变自己目前一穷二白的面貌,并请教他们有何门道。他们在闲聊之中时,也说出了一些招投标的内幕,“你跟张局长有往来,且又是古玩字画方面的鉴定师,再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一些好处,他就会像关照我们一样弄个工程给你做的。那个竞争对手肖如铁就是个大傻瓜,满以为在招标时会十拿九稳地拿到工程,并美美地等着通知……哼哼,哼哼,他哪里想到我们做了招标单位领导的工作”。他把这些谈话作了录音,事后并把录音资料刻成光盘交给斤木。

    磨华生感叹不已,招投标工程是如此黑暗。建安建筑公司的老板肖如铁不会“来事”,最终落标了。而且,还险些被陶豹等人谋害。他还知道肖如铁为了揭露其中的招标内幕,到处告状。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招投标利益链上,他一个建筑老板如何抵抗得住几个人的攻击。

    磨华生以为,斤木收到他刻制的录音光盘后,便会立即拿下张沈军、蓝晓知等人。不然,张沈军没有被警方控制,对磨华生来说始终都是一个威胁。谁知,风云突变,世事难料。不久,红星农场那儿就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大案,蓝晓知莫名死于现场。此后,张沈军和情妇斯佳也死于他们的安乐窝,外界传言他们是自杀的。

    闻到消息的磨华生那终日那块压在心门上的大石终于放了下来。但他对警方的办案效率表示极为不满,如果早点抓获张沈军等人,这些人是不会死于非命的。斤木解释说:“有些事情瞬息万变,也不是我们一时无法控制的。难道说警察没有一点儿的人性,居然眼看着一起起血案发生?这不可能的嘛……我们也想抓捕他们之后,通过审讯他们,立即揪出他们身后的关键人物呢。”

    磨华生想想也觉得在理。警察没有理由不抓坏蛋的,何况他们在前期也下了功夫搜集张沈军、蓝晓知等人的罪证,不可能让他们轻易死去的。

    尽管张沈军等人先后死去了,几个与张沈军有牵连的包工头陶豹、谭渌明等人也被警方收审,无人再威胁到磨华生的安危了,可他还是觉得内心无法得到安宁。

    像其他书画店一样,他也卖出一些假冒的古玩字画。他是知道这些东西的来路的,也知道它们的去处——经营多年,他已经形成自己的销售渠道,许多包工头、建筑老板喜欢跟他要货,以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价钱买下来后,再送给某个官员,声称这些东西是正品,值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毕竟,这些东西是从他此处买来的,他是个“鉴定师”,收受礼物的人是不会怀疑它们的价值的。

    他是这样认为的,现时假冒的东西太多了,如一幅《清明上河图》,除了真迹放在国家博物馆外,全国各地哪里还有它的复件。某些书画店出售的《清明上河图》,其实都是临摹的。临摹的东西算不算得上假冒的?各个朝代的古玩、名家字画,是有真迹流传于世,可收藏者有多少人啊。于是,就有临摹作品出现了。临摹作品若达到了一定层次,他认为这也是一种绝顶的艺术作品,以天价售出,似乎也不为过。问题是,有的店主并未如实告知它的底细。

    他的店铺里有不少古代名家的临摹作品,但售价并不高,成本费而已,三五百元一个。开店当初,他也如实告诉顾客有些东西是临摹的,正所谓太老实了,生意做得不咸不淡,半死不活,几乎连店面的租金、水电、人工开支等费用都难以为继。后来,他干脆像其他店主一样,自己动手临摹各个朝代的名家名作,再批发给商贩。他的绘制天赋无人能比,临摹的东西几乎能假乱真,所以多数商贩都愿意跟他合作。

    尽管如此,他还是赚不到什么钱。临摹的高手太多了,临摹一书画作品,搞得两眼昏花、头胀脑酸,也仅仅能赚到几十元钱。于是,他干脆搞起鉴定书画、古董、文物的行当。这行当有利润,随便给一个朋友过一过目,就有不菲的收入。还有,如果昩起良心,真的说成假的,假的说成真的,还可以从中捞一把。他是个鉴定师,虽说未拿到相关部门颁发的证书,可在行内,他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对于他的“鉴定之言”,多数人会信以为真的。

    磨华生确实这样干了一回。有一个人急于要买房子结婚,可他手头却没有钱,于是他拿出一个祖传的宝贝,请磨华生给它估价。那宝贝是宋代的陶瓷,做工精致,上面绘制的人物栩栩如生,确实不可多见。磨华生一见这东西,就惊呆了。可他没有显露出任何惊讶的神情,而是故作平淡地说这玩意儿是宝也不是宝。

    那人不解其意,遂问何故。磨华生说:“说它是宝,那是因为它是家传的东西,具有特别意义,价值连城。就如比你女朋友买一个只有几十元的玉石赠送给你一样,玉石的含意不是几十元钱所能衡量的,它代表她爱你的一颗真诚之心,情义无价,恩爱无价,玉石无价。所以说,我说陶瓷是宝,那是它凝聚着你们祖上对后人的一种寄托与厚望。那人连连点头称说得有道理。”

    磨华生又说:“我说它不是宝一点儿也不为过。像这种陶瓷,在古玩市场随处可见,顶多值三五万元。你可能不知道,宋代的陶瓷技术已经成熟了,当时全国各地均有专业的陶艺师,产品遍布大江南北。因此,流传于世的东西也不少。正因为流传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它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出来。物以稀为贵嘛。东西珍稀了,才成为文物、古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