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点二战史-浩劫:大战的爆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面是德国的咄咄逼人,一面是英法的绥靖政策,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参加过一战的希特勒深知德国无力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他力图使德国避免重蹈一战的覆辙,因此在挑起战争前,他不惜和一向水火不容的红色政权苏联缔约。当万事俱备,德国终于向波兰举起了屠刀,苏联人随后也攻入了波兰,多灾多难的波兰在历史上第四次被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瓜分。而信誓旦旦要保护他们盟友的英法两国,则躲在马其诺防线背后坐山观虎斗。

    第一节 苏德密约,瓜分东欧

    阴谋酝酿

    鉴于德国在一战中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并最终遭到失败,希特勒不希望重蹈覆辙。所以,他在发动大战前,开始谋求和苏联达成一定程度的“谅解”。

    社会主义苏联向来为纳粹德国所不齿,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对抗;同时,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意识矛盾同样是不可化解。苏联就像一头刚刚走入世界阵营的雄狮,前有德国恶虎盯着,后怕英法豺狼惦记。而德国想要攻打苏联就必须经过东欧,那又将触犯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故此,西方及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弈与斗争便开始了。

    希特勒一方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另一方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在德国的咄咄逼人之势面前,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而斯大林虽然意识到了德国的狼子野心,私下也在准备应对纳粹德国日后可能的军事行动,却仍在表面上与之周旋,以求争取更多的时间来武装自己。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1939年8月14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写信给斯大林,说:

    德国与苏联之间没有真正的利害冲突。两国的生存空间互相接触,但天然需要并无冲突。因此,没有任何原因使得一国对另一国采取侵略态度。德国对苏联没有侵略意图。帝国政府认为,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没有问题是不能以两国都完全满意的方式决定的。

    他这话说得很清楚:德国已经准备了一份大礼给苏联,那就是和苏联共享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广大地域这份大餐,而他相信这个瓜分方案一定会使斯大林完全满意。

    苏德的密约

    8月20日,希特勒再也坐不住了,亲自写信给斯大林,敦促他接见里宾特洛甫,直率地说明德国正准备入侵波兰,再不能等下去了。

    德国与波兰之间的紧张局势已经变得不能容忍。波兰对一个伟大的强国的态度,使得危机在任何一天都可能发生。有鉴于此,德国决心从现在起,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它拥有的一切手段保卫帝国的利益。

    我认为,鉴于两国有意建立新的关系,最好不要浪费任何时间。我在此再次提议您在8月22日星期二接见我的外交部长,至迟不晚于8月23日星期三。帝国外交部长有全权起草并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以及议定书。鉴于国际形势,他在莫斯科停留不可能超过最多一两天的时间。如您能及早答复,我当十分高兴。

    阿道夫·希特勒

    可能国际外交史上还从未有过如此坦率的文件,斯大林看了信件后于当日就迅速作了答复,同意里宾特洛甫于8月23日来莫斯科。8月23日,苏德双方签下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

    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5.条约有效期为10年。

    附加协议书中的规定:

    1.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在这方面,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2.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以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3.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在该地区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4.双方将视本协议书为绝密文件。

    条约里秘密协议了波兰的领土分配问题,以及之后的东欧势力分配情况。苏联的介入,使波兰局势雪上加霜。

    其后,德国闪击波兰,苏联很快出兵,波兰将被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历史上第四次瓜分。

    第二节 绿色方,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丑恶的《慕尼黑协定》,使德国得到了其所要求的一切,苏台德尽管只有1.1万平方公里,但集中了捷克这个工业国的66%的煤炭,70%的钢铁和电力工业,80%的水泥工业和纺织工业,86%的化学工业。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力量,在欧洲大陆上除了传统强国德、法、苏联、意以外,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但割让苏台德地区后,有如患了重病的猛虎,任人宰割。相反的是,苏台德地区工业生产成了德国发动大规模战争的一个额外支撑。英法两国自慕尼黑阴谋后,威望大减。

    但取得苏台德地区根本无法满足希特勒的胃口,在德军进驻苏台德地区不到十天,就已经开始进行军事部署,以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和默默尔。

    默默尔地处波罗的海沿岸,是个拥有四万人口的小港口。这个港口,原本属于德国,在凡尔赛条约中被割让给立陶宛。立陶宛的实力,远比捷克和奥地利小得多,希特勒对于这一港口的要求,用了“归并”一词。但对于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对德军下达了命令:必须扫荡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这是希特勒第一次对非日耳曼人居住区的领土要求。

    在被割让出苏台德区后,捷克新外长契瓦尔科夫斯基于10月14日前往慕尼黑,希望德国能和英、法两国保障其被大大缩短的边境。希特勒表示英法两国的担保一文不值,只有德国的担保才有用。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独占捷克。

    此期间,由于割让苏台德区,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余少数民族纷纷蠢蠢欲动,欲图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出去。10月17日,斯洛伐克的两名领袖斐迪南·杜尔坎斯基(刚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出去的斯洛伐克副总理)和马赫,以及斯洛伐克境内的日耳曼领袖卡马辛觐见戈林。斯洛伐克方面表示希望能“完全独立”,并和德国建立广泛的同盟关系。将捷克斯洛伐克彻底肢解,正符合德国人的战略,故德国决定对斯洛伐克予以支持。

    1939年初,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走向了一个十字路口。亲德的捷克新政府在1938年年底解除了日耳曼人学校里面所有任教的犹太人,并解散了共产党。1939年的第二天,捷克斯洛伐克外长向德国外交部发去的电报表示“将在各方面满足德国人的愿望”。

    尽管新政府卑躬屈膝,但希特勒对于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野心并不会因此改变分毫。随着局势的紧张,捷克新外交部长契瓦尔科夫斯基于1月21日前往德国,希望能让捷克得以苟延残喘。狂妄的希特勒表示捷克人如不改弦易辙,其下场将难以想象。具体而言,希特勒要求捷克必须退出国际联盟,大幅缩减军队,在外交方面服从德国旨意,解雇任何对德国不友好的报刊编辑和政府官员等。当然,还有一点是宣布犹太人不受法律保护。

    1939年初的捷克,处于内忧外困中,英法的绥靖政策使捷克在德国的淫威下无力反抗。在国内,德国政府煽动的卢西尼亚、斯洛伐克的分裂运动愈演愈烈。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面临的问题是无论镇压分裂运动与否,都有可能为德国进军布拉格提供“平乱”之口实。

    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1939年3月6日,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宣布解散卢西尼亚自治政府;3月9日,又下令解散斯洛伐克的自治政府。3月10日,下令搜捕斯洛伐克总理和副总理等要人,同时宣布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实行戒严。捷克的形势由此骤然紧张起来。

    3月11日,哈查总统任命的斯洛伐克新总理西多尔召开内阁会议。晚间10点多,奥地利的纳粹党组织领袖约瑟夫·贝克尔带着5名德国将军闯入会议厅,要求斯洛伐克自治政府内阁立即宣布独立,并表示如不照做,德军将对整个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军事行动。

    对于德国人的要求,西多尔犹豫不决。3月12日,被关押的斯洛伐克独立运动领袖提索神甫(原斯洛伐克总理)逃走,并以“总理”身份要求召开内阁会议。德国人很快用飞机将其送往觐见希特勒。一个新的阴谋开始酝酿。

    德国人帮助这名斯洛伐克“总理”起草了一份电报,令其一回到布拉提斯拉法即宣告斯洛伐克独立,并要求德国出兵保护其独立。德国的这一阴谋,和此前侵吞奥地利的做法几无分别。

    3月14日,提索向议会宣读德国人起草的《独立宣言》。期间,有数名议员表示有必要进行讨论,但尽被日耳曼民族领袖卡马辛压制了下去。新的斯洛伐克由此诞生,捷克斯洛伐克由此一分为二。

    斯洛伐克独立后,老态龙钟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已经走投无路,他又一次希望希特勒这一恶魔可以放过捷克,向希特勒提出会见的请求。希特勒同意了这一请求。接下来的德捷会议,又是一个新的慕尼黑阴谋。

    3月14日,斯洛伐克独立之日,即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之日。希特勒在柏林隆重接待了哈查总统。但在会谈中,希特勒并未给他留半分情面。他给了哈查两个选择:投降,或者等待德军占领捷克全境。在重压之下,年老体衰的哈查总统甚至昏了过去,希特勒的私人医生给他打针抢救,才使之醒转过来。老总统抖索着通过电话向他在布拉格的政府传话,并建议内阁投降。

    3月15日凌晨3时55分,哈查总统为自己国家的死刑判决书签下了字。

    双方随后发表的公报中写道:“元首和总统(希特勒与哈查)在会谈中,以坦率的精神研究了最近几个星期以来,在目前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上发生的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局势。双方一致认为,必须尽一切努力来保全中欧这一部分的安宁与和平。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宣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并为了实现最后和平,他满怀信心地把捷克人民和捷克国家的命运交到德国元首手中。元首接受了这一宣告,并且表示他愿意把捷克人民置于德国保护之下,并且保证他们的民族能够生活在自治的条件下,按照合乎他们的特定的方式得到发展。”纳粹无耻之尤,可谓少见。

    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使德国获得了在东边的前进基地。更重要的是,捷克的物资尽被充实到德国的侵略军中。据不完全统计,德国从捷克斯洛伐克获取了95亿马克的金钱,1500架飞机,400多辆坦克,2100门大炮,500多门高射炮,43000多挺机枪,100多万支步枪,300多万发炮弹及10亿发子弹等物资和军事装备。这些成了德国扩大侵略的工具。而德国人获得这些“战利品”,是在不费一枪一弹的前提下所获取。

    至于英法两国,在慕尼黑会议中,他们在劝自己的盟友献出苏台德区以满足战争狂魔的胃口时,曾信誓旦旦表示将保证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完整不受侵犯。他们的保证在希特勒的淫威下成了一个十足的笑柄。但在其后的波兰问题上,他们还将继续“担任”这一被后人引为耻辱的角色。

    第三节 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

    世界大战正式开始

    一触即发的浩劫

    8月23日,当苏德合约签订后,德国对波兰的军事行动就已经迫在眉睫。原计划中,德军将在8月26日凌晨发动进攻。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希特勒被迫推迟了进攻的时间。

    在他去信墨索里尼后,苏德条约不出意料地引发了墨索里尼的愤怒。他的感觉是自己被盟友背叛了。墨索里尼向希特勒回信说,他将不介入有可能发生的德国和英法两国的战争,除非德国能为意大利提供一切战略物资。英国的外交“斡旋”,是另一个原因,英国政府一方面将在8月25日和波兰签订《英波安全保证条约》并入1921年法国和波兰签订的同盟条约中(法国为了遏制德国,在一战后和东欧诸多小国均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这意味着英国加入了法波军事同盟体系;另一方面,英国的绥靖之心不死,当英国和波兰暗示愿意和德国就走廊和但泽问题展开谈判时,希特勒召回了前线的部队——能像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那样不费一枪一炮即可获取但泽和走廊,何乐而不为?

    摩拳擦掌的德军,虽有小股部队因未收到撤退命令于8月26日向波兰发动进攻,但并不影响双方的“和平谈判”。8月29日,德国发布的最后一次外交声明中,表示必须重新修正攻击波兰的“白色方案”。当晚,德国政府对英、波两国关于就但泽和走廊问题进行谈判的提议做出回应,除了对但泽、走廊的领土要求外,希特勒附加了一个条件:波兰代表必须在一天内赶至柏林签订协议。这个附加条件可以视作德国的最后通牒。

    8月31日凌晨,里宾特洛甫向英国提出了德国的要求后;正午时分,波兰大使约瑟夫·利普斯基抵达柏林,但表示无权签署任何协议,这招致了德国方面的愤怒,并断绝了会谈。下午4时,德国方面的广播宣布波兰拒绝了德国的提议,德国将在次日凌晨4时许发动攻击行动。

    闪电战威力初显

    战争的爆发已然不可避免。面对强大的德国军队,波兰方面唯一的指靠是英国能按照协议介入战争,但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英法又一次成了后人诟病的对象。波兰人唯有以战马和德国的坦克洪流对攻,独力面对德军的攻势。在讲述这场极不对等的战争前,且先看看德国、波兰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德国方面,空军出动2000架飞机;陆军计有150万人,2500辆坦克,2000辆装甲车,9000门火炮,分编为南、北、中三个集团军群;海军也出动了20艘战舰配合作战。波兰方面,计有100万人,但装备落后,坦克和装甲车合计500辆,飞机400架,火炮2800门,从数量到质量,均与德军有着质的差别。

    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的攻击行动如期开始。德国空军率先发动进攻,成群的轰炸机蜂拥着飞往波兰境内,对波兰的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部队进行狂轰滥炸。1个小时后,150万德军从西、北、西南三个方向展开全面攻势,2500辆坦克横冲直撞,广漠的波德平原成了德国坦克最好的战场。

    在德国的空袭之下,波兰的战机几乎全部还未起飞就被击毁在机场,大型武器被摧毁,交通运输濒于瘫痪,部队则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在但泽港外的德舰“荷尔斯泰因”号也发动了突然进攻,炮击岸上的波军基地。德军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数个要地突破了波军的防线。

    突破波军防线后,德军每天以五六十公里的速度推进。德国名将伦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以第十军团为主力,从中路进攻,并分别以第十四军团、第八军团为右翼和左翼掩护兵力,向维斯瓦河中游挺进;博克的北方集团军以第四军团为主力,奔袭波兰走廊,第三军团则从东普鲁士向南直插波兰首都华沙及布格河地区。

    撇开战争的人道主义争论,这场战争注定要被载入史册,这是德国初次使用“闪电战”,波兰人不幸地成了德军试刀的牺牲品。在这场战争中,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名将、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对其装甲兵理论的实践。古德里安率领的第十九装甲军隶属于德国北路集团军群第四集团军,下辖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以及1个步兵师,是整个集团军的开路先锋。战事始发时,古德里安率第十九军迅速突破对方防线,并于开战第一天晚上渡过布拉西河,第三天抵达维斯瓦河一线,完成了对波兰“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后者被围困于格劳顿兹以西和希维兹以北的森林地区中。9月4日,古德里安歼灭“波莫瑞”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己方伤亡仅为850人,其中阵亡人数只有150人。

    面对德军的“闪电战”,波兰人空有抵抗决心,却无丝毫还手之力。尽管对德国的进攻早有预料及准备,但波兰将领的思想依旧停留在一战期间,认为德军还会以骑兵进行攻击,并缓慢地推进,波兰人因此将主力部队全部部署在边境以准备进行坚决抵抗甚至反击(这种想法,在现在看来,是何等天真)。若说一战前的地面战争是钝刀式,则德国的闪电战可以视为尖刀式。波军在边境上堆积重兵为盾的做法,加速了其败亡过程,波军或被德国的尖刀(装甲摩托化部队)分割,或被合围,毫无抵抗力。

    波兰成了二战的第一个牺牲品

    9月6日,波兰政府仓皇地从华沙撤出,迁都于卢布林。波军总司令希米格维下令全军撤往维斯瓦河以东,在维斯瓦河-桑河一线重组防线。孤立无援的波兰,其悲惨的结局是已经注定的。单纯从军事角度而言,德波战争已然结束,残存的波军所进行的只是一边倒的无谓抵抗。德国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仅仅用了一周不到的时间,足以震惊全世界。

    9月7日,伦德施泰特的南路集团军重创波军“克拉科夫”、“罗兹”军团,先后占领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和工业中心罗兹,中路第十军团的前锋进逼华沙南郊,切断波军“波兹南”军团退路。博克的北路集团军群全歼波军“波莫瑞”军团之余,还重创了“莫德林”军团,如期占领波兰走廊,随后又强渡维斯瓦河,打通了从北路通往华沙的道路。

    9月8日,隶属于北方集团军群的第三军团和第四军团分别从北方和西北方向华沙方向展开攻势。9月11日,古德里安率领第十九军度过纳雷夫河,向布格河地区快速推进。9月14日,南方集团军第十军团和第八军团将从波兹南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合围,占领波兰中部,华沙陷入被全面包围的境地。9月15日,第十九军包围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同时以麾下一个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师往南推进,以配合右翼第十四军团完成对华沙的合围。另一方面,第十四军团的前锋——克莱斯特率领的第二十二装甲军于16日在活达瓦地区和北方集团军会合,将退往布格河、维斯瓦河、桑河地区的波军包围。

    9月16日,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出逃罗马尼亚;17日,德军完成了对华沙的全面包围,并限令华沙当局在12小时内投降。

    波兰政府出逃,德军完成对华沙的合围,意味着波兰已经名存实亡。与德国有密约的苏联在波兰政府出逃后,宣称波兰政府已经不存在,此前双方签订的《苏波互不侵犯条约》失去效力。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苏军向波兰东部发动进攻。斯大林对俄罗斯民族的这种“保护”,与希特勒以对日耳曼人的“保护”为名窃据奥地利、捷克(苏台德区)和波兰几乎是同一性质。9月18日,德苏两军于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会师,德占波兰西部,苏占波兰东部,这是两国历史上第四次瓜分波兰(前三次是两国的前身沙皇俄国和普鲁士对波兰的瓜分)。

    华沙方面,德军在9月25日起开始对华沙周围要塞和据点的炮击。9月26日出动空军轰炸华沙市区、要点。9月27日,华沙守军停止抵抗。9月28日,守军司令投降。至10月2日,最后一个进行抵抗的城市格丁尼亚也放下了武器。

    德国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这场战争,真正的战争,实则只进行了一周的时间。整个战争过程,波军伤亡20万人,另有40多万人被俘,德军伤亡仅4万多。

    波兰的盟友,英、法两国在德军闪击波兰后的第三天向德国宣战,这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实则德、日、意三国对外大力扩张早已展开),但英法两军几无任何动作,只是“宣而不战”,躲在坚固的马其诺防线背后坐山观虎斗,眼睁睁看着他们的又一个盟友沦入法西斯铁蹄之下。英法纵虎伤人,但德国这头猛虎,在解决了波兰、巩固了东部防线后,将会调转头扑向英法,英法意图将祸水东引,结果伤及的将是自己。

    第四节 坐山观虎斗,英法“宣而不战”

    静坐战

    当纳粹铁蹄践踏波兰国土时,英法百万大军无动于衷,西线呈现一片安静的景象。德国人将之称为“静坐战争”。这一新名词让英法联军遗臭万年。

    英国的一名将军形容道:“世界上最强大的法国陆军,和其对峙的只不过是德国的26个师,却躲在钢筋水泥的工事背后静静地坐着,眼看着一个堂吉诃德式的英勇盟国被希特勒消灭了。”这名将军说的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海军——英国皇家海军同样无动于衷,数额庞大的英国远征军也已经被陆续运到马其诺防线背后。

    德国方面,早已料定了这种情况。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儿德在8月初制定进攻波兰的计划时,就已经断定法国不会出兵。一则,法国要出兵,则需借道比利时,而比利时多半不愿自己的国土由此成为法德两大强国的战场;二则,英法两国只盼着希特勒能在打下波兰后继续东进,攻打东方的他们称之为“红色怪兽”苏联。

    英法坐山观虎斗,既是坐观盟友波兰被消灭,又想看纳粹德国和苏联火拼。9月7日晚,希特勒与陆军司令伯劳希契进行的谈话,也认为英法两国并无真正开战的意图,因为英法两国内阁缺乏果敢的气魄。

    英国和波兰在战争行将发生时签订的军事同盟,吓阻的思考多于实质意义,其后的事实也证明英国此举不过是做做样子。相反的是,法国在1939年5月19日签订的军事同盟协定中明确表示“在总动员令下达后不出三天的时间内,逐步对有限目标发动攻势”并有义务在“第十五天派遣主力部队对德国发动攻势”。法国的军事总动员在9月1日即已宣布,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法国的士兵只是在坚固的马其诺防线背后乘凉。

    波兰的副总参谋长曾询问法军统帅甘末林将军可以派出多少兵力发起对德国的攻势时,后者表示将可调遣35到38个师的兵力。但在战争迫在眉睫时,甘末林对他的政府说如能在得到“英国部队和美国装备的帮助”的前提下,法国将在两年后可以发动一场对德国的大规模进攻。

    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当德国进攻波兰时,英、法两国在西线驻扎了110个师的兵力,德国仅有23个师,并且德国的坦克和飞机基本上都被调去进攻波兰。英法两国错失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以今日的眼光来看,如果当初英法两国可以果敢地对纳粹德国发动进攻,则将迅速威胁德国军工企业之重心鲁尔区,迫使德国屈服。以此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或许可以在1939年即被扑灭。

    英法军队在西线占据压倒性优势,缘何没有对德国发动进攻?除了心怀侥幸希望希特勒能继续东进和苏联两雄相争外,失败主义情绪的蔓延也是重要原因。法国政府甚至坚决不允许英国空军对德国境内的目标进行空袭,原因是担心法国工厂会遭到纳粹空军的报复性打击。殊不知德国人最担心的就是鲁尔区遭到英法空军的轰炸。

    英法两国的这种畏事退缩的表现,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初就已开始,绥靖政策大行其道即是一有力佐证。9月的第一周,即英法宣战的第一周,德国海军击沉了11艘英国舰艇,吨位达6万多。但随后三周内,英国舰船的损失反而渐渐减少,原因在于希特勒希望海军方面能稍微“克制”一些,以避免英法两国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对德国发动大规模进攻。希特勒对海军的这种要求,和严禁西线陆军不可生事如出一辙。

    希特勒一方面抓紧进攻波兰,一方面为“和平”造势。9月19日,希特勒声明“我无意和英国和法国作战”。时波兰主力已经基本被德军消灭,希特勒正着手准备对西线的攻势。9月26日,即华沙陷落前一天,德国的广播和报纸等又进行和平攻势,扬言“德国对西方没有野心”。

    当希特勒磨刀霍霍时,英法还心怀侥幸可以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英法两国在希特勒的和平攻势下所考虑的,是如何在避免战争的前提(在他们看来,避免战争几乎是十拿九稳的事了)下保全面子。波兰的战事还未结束,英德两国就在瑞典的斡旋下在荷兰召开秘密会议。

    希特勒调转枪口

    9月下旬,希特勒早已加紧战前准备,希望抢在英法尚未做好战争准备时在西线发动进攻。10月6日,德军的准备几乎已经完成,但希特勒依旧装出一副诚挚的样子提出了“和平建议”以麻痹英法两国。希特勒一面表示希望法德“两个具有光荣历史的国家互相接近”,又对英国表示“我从来没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做过任何违反英国利益的事情”。

    纳粹的喉舌《人民观察报》不失时宜地进行和平鼓噪,相继刊登了《德国希望和平》、《德国对英法没有战争企图》、《建议进行谈判》等报道。除此以外,德国还意图通过意大利和西班牙进行和平“斡旋”。

    英法两国尽管认为希特勒的和平宣传不可信,但依旧没有对德国采取任何军事行动。相反的是,希特勒在10月10日上午即发布了西进的第六号作战指令。德国的将领认为这一指令太过仓促,均表示反对。但希特勒这个战争狂魔以其过人的嗅觉意识到时间拖得越久,对英法越有利。

    根据第六号作战指令,德国军队务必以最短的时间做好穿过卢森堡、比利时、荷兰等地的战前准备,进攻目标为歼灭法国及其同盟国(如比利时)的军队,并占领尽可能多的土地以作为对英国进行海空作战的基地。

    希特勒要求德军尽快出击的原因,更多是基于德国战略地位的不足。一方面德国的粮食和原料基地均有不足,很多友好或不友好的国家很有可能在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样被拉入英法同盟中;另一方面,德国的鲁尔区极易受到攻击。鲁尔区堪称德国工业的心脏,一旦遭到轰炸,便有可能“导致德国战争经济的崩溃”。因此,德国需要速战速决。

    这样,整整几个月的时间中,德国疯狂地加紧战前准备,英法两国的大军在马其诺防线背后待了近乎半年的时间,毫无动作,坐视德国人整饬军备。但坐山观虎斗,往往可能会遭到饿虎的反噬,当1944年3月和苏联瓜分了波兰、解决了东线的后顾之忧后,希特勒终于向英法两国举起了屠刀。

    第五节 挪威战役,希特勒先夺“粮仓”

    进军北欧

    战争伊始,德国面临着一个险峻的问题。对于德国来说,其对手拥有的资源远超德国。英、法两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在战争期间可以利用殖民地的资源维持战争,苏联则本身拥有广阔的领土和资源。与这几个国家作战,物资是德国最大的短板。

    同处北欧的瑞典,是德国铁矿砂的重要来源,德国每年消耗1500万吨铁矿砂中,有110万吨来自于瑞典,瑞典可称是德国的粮仓。为了确保铁矿砂的供应,和瑞典同处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挪威,就成了纳粹德国的重要目标。挪威和瑞典的领土均纵贯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一东一西,倘若挪威对英国海军开放港口,将对德国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冬季时德国从瑞典进口的铁矿砂需要先经铁路运到挪威港口,然后再运到德国。

    早在1939年10月10日,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即劝告希特勒占领挪威,这样一可免除德国海军重蹈一战覆辙(一战时,英国海军凭借对挪威港口的控制,将德国海军牢牢封锁),二可利用挪威港口作为对英国作战的基地。但至为关键的是,德国可以保证铁矿砂的供应,这关乎德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胜负。

    1939年12月16日,挪威纳粹党魁吉斯林(挪威国防部长)访问柏林,希望能获得希特勒的支持以在挪威发动政变,建立亲德的新政府。但在1939年底以及1940年初,希特勒正筹备对西欧的作战行动,不希望在北欧扩大战场,希特勒希望挪威能保持中立。

    英法方面同样觊觎挪威的战略位置。1939年9月19日,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所提交的关于在挪威海内布雷的方案在英国内阁获得通过。这是对挪威中立的挑战,希特勒对北翼的安全以及战略物资的担心骤然上升。1月27日,希特勒指示德军统帅部拟定一份占领挪威的作战计划,以在必要时使用。德军统帅部由此成立了由海、陆、空三军代表组成的准备工作参谋部,“威赛演习”计划由此诞生。

    1940年2月5日,英法两国加紧筹备登陆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远征行动。双方在巴黎召开的军事会议,决定派遣由2个英国师和1个法国分遣队组成的远征军执行这一行动。2月16日,“阿尔特马克”号事件发生,这坚定了希特勒入侵挪威的决心。

    “阿尔特马克”号事件。2月16日,德国海军补给舰“阿尔特马克”号由于受到英国军舰的追逐,逃入挪威水域。英国海军在丘吉尔的命令下闯入挪威水域,拘捕该船,并救出了战俘。事发时有两艘挪威炮艇在场,但并未对英舰的这一行动作出任何反应。挪威政府随后对英国的入侵行径表示抗议,希特勒则认为挪威已经倒向了英法两国,有摆脱中立的危险,遂决定对挪威采取军事行动。

    3月,希特勒向德国海、陆、空三军下达了执行“威赛演习”的密令。位于德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之间的丹麦成了德军的第一个目标,德军需要占领丹麦以作为跳板。

    “威赛演习”计划主要如下,使用海、陆、空三军立体作战,从南到北分6个港口登陆。第一目标是夺取港口和机场,其后是扩大登陆场并占领挪威全境,并随时准备好对英法军队的反击作战。为实现这一计划,德国海军出动了几乎全部兵力,空军出动了6个航空师和2个空降师,卢亚军出动了5个步兵师。尽管英法海军掌握着绝对优势,但德国统帅部认为海军舰艇损失大半也在所不惜,这足见德国对于挪威的重视。

    相对于德国而言,英法两国动作缓慢,不断延迟登陆挪威的计划。4月初,德军准备工作基本完成,海陆军集结在威赛河口,空军进驻德国北部机场。为麻痹英法两国,德军还抽出小部分兵力驶出北海,作为疑兵。

    4月2日下午,希特勒向三军指挥官下发了正式指令,“威赛演习”行动定于4月9日凌晨开始执行。

    血战挪威

    4月6日晚,一支搭载一万多名士兵的德国登陆舰队趁着夜幕驶进了波罗的海。次日下午,英国海军侦察机发现这支德军舰队的踪迹,向英国海军部发出报告,后者根本不相信德国舰队的目标是挪威,反而认为是有可能出击英国。英国皇家海军遂于4月7日于斯卡帕湾出发北上,在茫茫北海中搜索德军舰队,英国舰队错过了歼灭这支德国登陆舰队的最有利时机。

    4月9日凌晨4时20分,德国驻丹麦大使向丹麦递交了最后通牒,限令后者在1小时内接受“德国的保护”;1小时后,德国方面又向挪威政府递交了类似通牒。此时德国舰队已经逼近各港口,并在同一时间向丹麦发起了海陆进攻。丹麦几乎未做任何抵抗,在4小时后接受了德国方面的最后通牒。挪威政府则拒绝了德国的无理要求。

    5时50分,800架德军各式作战飞机和250架运输机向挪威蜂拥扑去;与此同时,德军在挪威各港口发起登陆作战。挪威军队一则实力欠缺,二则仓促抵抗,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在纳尔维克港,10艘德军驱逐舰逼近港湾时,2艘挪威军舰尚不知大祸将临,向德舰要求说明身份,德军派出一艘汽艇要求这两艘挪威舰艇投降。遭到拒绝后,很快就被德舰击沉,300名挪威水兵葬身海底。上午8时,德军占领纳尔维克港。

    另一路进攻特隆赫姆港的德军未受任何抵抗即获取了这一港口,原因是守军接受了挪威纳粹分子吉斯林的号令交出了该港。在卑尔根港口,德军遭受了一定的阻碍,挪威重创了德国巡洋舰“葛尼斯堡”号以及一艘辅助舰,前者在当晚被英国飞机击沉。截止到中午,该港也被德军占领。西南方向,德军占领了斯塔万格以及附近的机场,德国空军由此获得了一个前进基地,牢牢掌握了制空权。在南部海岸,德国登陆舰队两次被克里斯丁海岸的炮台击退,但在德国空军炸毁了岸炮以后,该港口在下午3时被德军攻占。

    德军仅仅在进攻挪威首都奥斯陆时遇到了一点麻烦。德国舰队原计划在4月8日抵达奥斯陆,但在进入奥斯陆的峡湾入口处,德国舰队遇到了挪威海军的拦截,轻巡洋舰“埃姆登”号被撞,另有一艘鱼雷艇被击沉。在奥斯陆以南15英里处,德国舰队又遭到岸炮和鱼雷攻击,旗舰“布吕歇尔”号被击中,弹药库被引爆,1600名德国官兵随着该舰沉没,舰队司令落水后被俘虏,德舰被迫暂时撤退。

    4月9日中午,德国在奥斯陆附近的福纳步机场发动登陆战,吉斯林以“第五纵队”配合德军的行动,奥斯陆陷落。挪威王室和政府撤往哈马尔。

    在德军发动挪威战役的同一天,英国主力舰队抵达卑尔根,德军出动轰炸机攻击英国舰队。英军被击沉1艘驱逐舰,另有1艘战列舰和2艘重巡洋舰被击伤,缺乏空中掩护的英国舰队被迫暂时撤往舍得兰群岛。德军牢牢掌控了挪威中部和南部的制空权。慑于德国空军之威,英国统帅部决定不以水面舰艇进入挪威南部水域。

    但在挪威北部的纳尔维克,由于德国空军作战半径的限制,该处的登陆部队缺乏空中掩护。英军先后在4月10日和13日对纳尔维克进行轰炸,10艘德军驱逐舰被炸沉。4月14日,英法联军在纳尔维克登陆,16日在中部的特隆赫姆登陆。在特隆赫姆登陆的英法军队同样由于缺乏空中支援,遭受德国轰炸机的狂轰滥炸,被迫在5月2日撤出。

    双方在纳尔维克的争夺,可谓是整个挪威战役中最残酷的战斗。英法联军占据了此处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德国登陆部队对实力远甚于自己的英法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数度击退后者的进攻。5月28日,损失惨重又无外援的德军被迫放弃纳尔维克,向瑞典方向退却。

    另一方面,德军于5月10日在西线发动了全面攻势,英法联军在西欧大陆屡战屡败。及至6月初,法国已经危在旦夕,英法联军已经顾不上在北线的战役。6月7日,两国从挪威撤出了全部军队。挪威国王和政府流亡伦敦。

    6月10日,德军占领挪威全境。吉斯林在德国的扶持下组成了傀儡政府。

    取得挪威战役的胜利,德国在占领北欧全境的同时,一方面保障了自己的铁矿砂资源,一方面又获得了从挪威出击英国以及驶向大西洋的出海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