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点二战史-西线:法西斯铁蹄横扫西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解决了波兰后,希特勒并没有继续向东进攻苏联,英法两国来不及失望就得面临德军如潮水般的攻势。在德军的闪电攻击下,看似强大的英法毫无还手之力,而处于弱势的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被德军轻松地纳入版图,被认为拥有世界最强大陆军的法国也战败投降,继普法战争后,德军第二次进入巴黎。德军横扫西欧后,不列颠成了孤岛,危如累卵。

    第一节 黄色计划,希特勒闪击西欧

    入侵低地国家

    低地国家,指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这几个国家濒临英吉利海峡和北海,地势低洼,因此得名。对于英法两国而言,低地国家均有重要战略意义,英国将之视为屏障,但凡入侵这一地区的国家,均被视为对英吉利海峡安全的威胁;对法国而言,德国进攻这一地区,则可绕过法德边境的防线,由侧翼攻入法国本土(一战和二战中,德国均向这一地区出兵)。

    1940年四五月间,北欧战场的形势已经颇为明朗,德国基本上占据了丹麦和挪威的领土。德军开始着手在西线发动进攻。在东线(闪击波兰)和北线(进攻丹麦挪威)的战争中,德国均未受到足够有效的抵抗,但对于西线行将发起的军事行动,即使是希特勒也难保一定能成功,法国和英国分别拥有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陆军,可谓是德军的真正对手。

    5月10日,德国向比利时和荷兰下达了最后通牒,表示为了保卫低地国家的中立,德军将开进这两个国家以抵御英法的“进攻”。历史上,德国曾对比利时和荷兰这两个低地国家的中立做过不少保证(尤其是比利时,由于夹在数强的夹缝中,曾受到欧洲五大国的“永久”保证)。同样,每一次攻入低地国家,德国方面均会慎之又慎,但希特勒根本顾忌不了这些了,用他的话来说,时间并不站在德国这边,尽管第三帝国政府也数度“庄严”地表示,将保证比利时的领土不可侵犯之中立。

    5月初,欧洲天气渐暖,挪威战役胜利可期,这正是德国装甲兵大展身手的最好时机。西线,德军准备了136个师,法、英、比、荷联军计有142个师,坦克数量亦相差无几。就实力上来说,双方可谓势均力敌。盟军的弱势在于荷兰和比利时还侥幸地希望德国能恪守对低地国家的中立保持尊重的承诺,故两国为参加联合参谋会议,无法协调各方的力量和守卫计划。法国作为联军的主要守卫力量,接连失败。相反的是,德军拥有一个统一的指挥部,士兵的军事素养极高,且拥有在波兰作战的实战经验。

    5月10日,西线战斗正式开始。英法两国开始品尝长期姑息养奸的恶果。

    攻占荷兰,德国几乎只用了一个师的兵力,花了一周不到的时间。德国的计划之一,是以空降师在海牙的机场着陆,进而占领海牙,俘虏荷兰的女王即政府官员(有意思的是,发动一战的德皇威廉二世在德国战败后逃到荷兰,荷兰女王保护了他,拒绝了协约国要求逮捕威廉二世的要求)。德军的这一计划,显然是受到在奥斯陆的空前成功的影响。缺乏重兵器的空降兵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对手实力的弱小。很显然,荷兰的实力不逊于挪威。德军的这一行动遭到了挫败。当德军空降并向海牙发动进攻后,荷兰的步兵和炮兵将悍战的德军驱逐回三个机场中,暂时挽救了荷兰,但实力上的差距,使荷兰的覆亡迫在眉睫。

    执行主攻任务的是德军第十八军团,其最大障碍是囊括了海牙、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城市的重要水道防线。这些临水而建的防线,被称为“荷兰要塞”。德军如要攻入“荷兰要塞”,攻占鹿特丹正南和东南的两条河流(南尼维·马斯河、缪斯河)的几座桥梁成了关键。只有占领这几座桥梁,德军的装甲兵才能顺利进攻。

    5月10日清晨,德军41架滑翔机运载突击队在荷兰守军还未来得及将桥梁炸毁前就如神兵天降,将这些桥梁夺下。但荷兰守军固守桥梁北端,德军坦克部队无法通过桥梁展开攻势。德军遂以空军对鹿特丹进行狂轰滥炸,鹿特丹居民损失惨重,被迫向德军投降,荷兰武装部队随后也投降了德军。荷兰女王威廉敏娜和政府要员搭乘2艘英国驱逐舰出逃伦敦。黄昏时分,荷兰军队在总司令温克尔曼的命令下,放下了武器。

    只用了5天时间,几乎未经过任何大规模战斗,德军即占领了整个荷兰。

    荷兰投降后,法、比、英军的命运几乎就此注定了。

    比利时投降,德军再下一城

    法国东北部小镇色当,是法国的军事要塞,人口不过一两万,距离比利时14公里。普法战争中,德国凭借在色当会战中一举击败法国,赢得独立,奠定了走向富强的基础。对法德两国而言,色当均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无论是从历史还是战略位置而言。

    5月13日,德军攻占了缪斯河对岸的数个桥头堡,打通了前往色当的道路,盟军防线的重心色当随后陷落。失去色当后,英法两军失去枢纽,无法迅速转移到比利时。

    很快,德军的大规模攻击开始。绵延上百里的德国坦克部队分三路从阿登森林出发,迅速突破法军第二和第九军团的防线,向比利时北部的英吉利海峡推进。德国的俯冲轰炸机在天上一批又一批地飞过。在坦克部队背后,是装备精良的装甲师,装甲师的后面是摩托化步兵师,这些部队迅速占领了德军坦克部队开辟的阵地。这是典型的闪电战,以空军和坦克为先导,迅速撕裂对手防线,机械化部队迅速推进,巩固并扩大阵地,分割围歼被冲得混乱的敌人。后来鼎鼎有名的隆美尔,此时率领的赫尔曼·霍特将军麾下第十五装甲军的两个装甲师之一,他所在的第十五装甲军在缪斯河上迪囊的两侧击败了法军。

    法国人注定要在色当再承受一次耻辱。5月14日,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装甲军在由工兵刚刚搭建的缪斯河上的浮桥向西挺进。英法军队意图炸毁这座桥梁,但他们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英国皇家空军出动的71架轰炸机中有40架被击落,法国坦克被击毁了70辆。及至傍晚,德军已经将在色当的阵地拓宽30英里,纵深15英里。守卫色当的法军,已经被彻底击溃。

    法军被俘无数,剩余法军仓皇撤退。盟军在比利时境内的22个师由此陷入了困境,失去退路的他们很可能会被围歼。

    在东北边境,比利时人尽管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均无济于事。除了无往不利的闪电战,德军的空降行动几乎屡试不爽,通往马休斯赫特的运河上,有3座桥梁,德国伞兵在黎明时分空降,并夺取了其中的2座。

    德军伞兵在行动中,夺取埃本·埃马尔要塞一役,至今犹被奉为经典。该要塞位于艾伯特运河和马斯河的交叉点,比利时在这里建造了当时被称为最难攻克的防御工事。具体而言,要塞有1200名士兵把守,炮楼浇筑了厚甲板。设计时,预计可以抵抗当时最大威力的炮弹和炸弹持续30个小时的不间断攻击。结果,德军以80名伞兵降落于要塞顶部,以阵亡6人、受伤19人的轻微代价,就攻下了这一要地。

    德军在右翼的猛烈进攻,使英法联军统帅部认为最大威胁是来自于右翼,法、英、比军队在5月15日晚依旧坚守于那缪尔到安特卫普间的伏尔河防线。这酿成了这支盟军几乎被围歼的恶果。

    5月19日,德军出动7个坦克师,以楔形队伍向一战时的着名战场索姆河以北挺进。次日晚,第二装甲师已经抵达索姆河口的阿布维尔。40万英法联军被压缩到敦刻尔克港口,被德军包了饺子。他们唯一的退路是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5月24日,德国的装甲师已经可以望见敦刻尔克。联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并且危在旦夕。他们将在随后进行一场生死抢渡,即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点我们将在下文进行细述。

    5月27日,比利时国王奥波德三世派遣比利时武装部队副总参谋长罗骚出使德军请求休战,德国人提出的条件是比利时军队务必无条件投降。当夜,走投无路的奥波德三世决定投降。5月28日清晨,比利时投降。

    比利时投降后,为德军打开了从侧翼通往英法联军的通道,整个西欧将在纳粹的铁蹄下颤抖。

    第二节 败退的胜利,敦刻尔克大撤退

    生死一线

    1940年5月在德军向敦刻尔克步步逼近时,希特勒犯了他人生的第一个战略上的大失误。他下令23日在敦刻尔克以向挺进的德军坦克停了下来。部队领导对此大惑不解,但又无法违抗元首的命令。德国仅以空军向敦刻尔克发动连日不断的空袭。

    希特勒的这一命令,成了一个谜。可能是部队给养跟不上。有人猜度是戈林在希特勒耳边吹风,说他的轰炸机能够推毁集结敦刻尔克周围的英法联军。亦有人认为希特勒希望能对英法军“温和”一点,以迫使英国议和。无论如何,盟军赢得了时间。德国空军投下的炮弹,在沙地上所起的威力大大减小。一直到27日,希特勒才下令继续进攻,但英法军已经组织起了相对有效的抵抗。

    早在5月19日,即德军在西线发动进攻不到10天时,英国就已经预见到联军的失败命运,开始指示海军部制定从欧洲大陆撤出远征军的计划,该计划被称为“发电机计划”,由多佛尔港司令拉姆齐指挥,打算从法国沿岸的敦刻尔克、布伦、加莱三个港口每天撤出一万兵力。海军方面集中了30艘渡船以及12艘扫雷舰,但英国方面谁也没有料到联军的溃败会如此之速,撤退计划骤然紧迫。

    5月26日黄昏时分,英国海军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这时,布伦已经被德军占领,加莱也危在旦夕(27日失陷),英国海军部能用的仅剩敦刻尔克港,他们需要撤出的人数有40万之多。敦刻尔克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位于法国北部和比利时接壤处。此际,敦刻尔克港沿岸的40公里海岸线成了盟军的唯一生路。由于受到德军的狂轰滥炸,敦刻尔克的4个船坞和8公里长的码头尽被炸毁,唯一可以供渡船停泊的是由木桩木板搭起来的长1200米的简易岸堤。从敦刻尔克到英国的航线有三条,最短的Z航线(40海里)处于德军炮火封锁之下无法使用;X航线(40海里)由于英国海军曾布设有不少水雷区(防范德国潜艇),短期内难以清除,同样无法使用;剩下的Y航线是唯一可以使用的,全程长达90海里,一来一返即要十来个小时,增加了在途中遭到德国空军空袭的危险。

    战争史上的奇迹

    26日晚,英军撤出首批1312人。德军发现英军的撤退计划后,开始加紧攻击。英国海军动用了所有可以征用的船只,并号召拥有船只的英国船民开往敦刻尔克参与救援行动。无数英国船主响应海军部的号召,驾驶着私人船只驶往敦刻尔克,各式客轮、拖船、渔船以及私人游艇均纷纷出海。

    据行动后统计,总计有693艘英国船只以及168艘法、荷、比、波等船只参与了这一伟大行动。他们从英国港口出发,冒着战火抵达敦刻尔克后将盟军接往英国。

    27日,德军出动第二、第三航空队,向敦刻尔克发动大规模空袭,英军出动200架战机拦截德机,尽管德军总计投下了4.5万发炸弹,但也损失惨重,被击落数十架飞机。当天,盟军有7669人从敦刻尔克撤出。盟军的形势更加紧迫了,比利时的投降,使英法军门户大开,英国第三师在师长蒙哥马利的巧妙率领下,连夜行军60公里,组织其新的防线。

    5月28日,敦刻尔克大雾弥漫,德国空军尽管出动了2个轰炸机大队,但由于能见度太差,无奈返航。盟军则把握了这一机会,加紧撤离。鉴于港口损毁严重,盟军官兵多以数十人为一组,从海滩涉水登上小船,再由小船转乘大船(大船吃水深,无法近岸泊靠)。当天,合计有17.8万人撤出敦刻尔克,比之前一天多了一倍不止,其中民船起了很大作用。

    5月29日,吸取前三天的经验,盟军的撤退行动显得“得心应手”了许多,他们利用木板、木梁等作为临时跳板,又以卡车沉入海滩,作为临时栈桥,盟军的撤退行动快了许多。当天下午,天气转晴。德国空军大举出动,集中攻击大型船只,盟军有3艘驱逐舰和5艘大型渡船被击沉,另有10多艘其余各类船只被击沉,7艘驱逐舰被重创。海军中将伯特伦·拉姆齐被迫将剩余的8艘新下水的先进驱逐舰调回。在陆上,重新进攻的德国坦克部队的攻势越来越猛,英法军队的防御圈越来越小,无数的车辆和武器装备丢了一地。德军的地面炮火已经可以攻打到海滩和近海航道。当天,盟军损失惨重,但撤退的速度也有了大幅度提升。这一天总计有4.7万人撤出。

    5月30日,大雾。天气又一次帮了盟军的大忙,德国空军无法进行有效攻击。英吉利海峡一片平静,无风无浪。当天,盟军在没受到多大损失的情况下撤出了5.4万人,其中法军占了接近一半。

    5月31日上午,大雾依旧笼罩在敦刻尔克上空,德国空军依旧无法出动。下午,天气放晴,戈林派出了整整9个轰炸大队。意识到德国空军可能大举出动的英国空军,也派出了大量战斗机。在地面上,德军的攻势更加猛烈,盟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抗,他们成了敦刻尔克的血肉长城。当天,盟军撤出了6.8万人。

    6月1日,天晴。英德空军在敦刻尔克爆发了大规模空战,德军战斗机有效地拦截了英机,盟军的船只遭到了德国轰炸机的狂轰滥炸,总计有31艘舰船被击沉,其中包括满载官兵的4艘驱逐舰,另有11艘遭到重创,德机被击落23架。这天是盟军损失最大的一天,但依旧撤出了6.4万人。

    6月2日,英军为保持有生力量以应对德国对不列颠群岛的进攻,停止出动战机,只在夜间撤退。德国空军也由此改变目标,转为空袭巴黎。德国陆军成了主攻力量。当晚,盟军撤出了2.6万人,其中包括最后一批英国远征军。

    6月3日,在夜色中,英国远征军参谋部撤出,同时还撤出了2.6万名士兵,其中多为法军。

    6月4日,德军装甲部队冲入敦刻尔克,担负后卫的4万法军全部被俘,但有2万多法军撤离了敦刻尔克。当天14时23分,拉姆齐宣布“发电机行动”结束。

    从5月26日到6月4日的整个撤退行动中,总计有338226名士兵从敦刻尔克撤出,其中英军21.5万人,法军9万人,比利时军3.3万人。这些官兵成为日后反攻的有生力量。这次行动也被称为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撤退行动。

    盟军虽从敦刻尔克成功撤出,但正如丘吉尔所评价的“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等待着盟军的是持续5年的更加艰苦卓绝的战争。

    第三节 绕道马其诺,法国投降

    纳粹旗帜插上了巴黎铁塔

    二战前,法国人倾尽全力打造了坚固的马其诺防线,但鉴于防御工事造价昂贵(建造这道防线用了十多年时间,耗费了所有军费开支中的30%),仅建造于法德边境。当德军从阿登地区发动攻击,并攻入比利时后,马其诺防线彻底失去效用。及至今日,马其诺防线被用以形容看似坚固实则毫无价值的东西,这可谓是对二战前的法兰西的最大嘲讽。

    6月5日,即德军攻陷敦刻尔克的第二天,此时德军已经绕到了马其诺防线的背后。他们在索姆河上发动大规模进攻,从莱茵河上游到阿布维尔的400多英里宽的战线上发起全面攻势。此际,法军仅仅剩下65个师,他们最精锐的部队和大部分装甲师均已经在守卫比利时的战役中覆灭。他们的对手,拥有143个师,其中有10个装甲师。在空军方面,法国空军力量原本就薄弱,在德军的闪电战面前又损失惨重。英国空军则表示需要紧守不列颠,仅仅提供了少量飞机。

    此时的法国政府,已经弥漫着失败主义情绪。

    部分法国部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均无济于事。德军如潮水一般涌进法国境内。6月10日,法国政府从巴黎撤出,并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

    6月14日,冯·库希勒的第十八军团进入巴黎。继1871年普鲁士军队开入巴黎后,德国人时隔69年后再一次进入这一伟大城市,巴黎铁塔上挂起了纳粹旗帜。

    法国投降

    6月16日,雷诺总理辞职,贝当接任。

    6月17日,新上任的贝当总理通过西班牙大使向德国方面传话,要求双方停战。希特勒回复说,他需要和“盟友”墨索里尼商量这事。在此,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墨索里尼已经在6月10日向英法宣战。在战争爆发前,墨索里尼一再对希特勒表示,如后者和英法爆发直接冲突,他将无法为德军承担军事义务。然而,当看到法国战败已经近在眼前时,墨索里尼的市侩本性毕露,他向英法宣战,以图分赃。意大利在法意边境,即阿尔卑斯山和南方海岸一带,以32个师的兵力向6个师的法军发动进攻。然而,即使是这种32:6的单方面压倒性战斗,孱弱的意大利军队,却还是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在整整一周的“进攻”中,甚至丝毫不能迫使法国残军后退一步。

    6月18日,希特勒邀请墨索里尼到慕尼黑探讨和法国停战的问题。墨索里尼收到希特勒的邀请后,自是“受宠若惊”。他所没有想到的是,元首另有打算。希特勒担心法国舰队落入英国手中,或是法国政府逃窜到法属北非或伦敦继续抵抗,故表示要对法国“温和一点”,以此来让法国人老实一点。墨索里尼提出的关于占领法国土伦、马赛以及解除法国在科西嘉岛、突尼斯等地解除武装的要求,均被希特勒否决。墨索里尼甚至没有被允许参与到法国和德国的停战谈判,希特勒要独享他的胜利果实。为了安抚他的伙伴,希特勒答应墨索里尼在法意签订停战协议之前,德国和法国的停战条约将不会生效。

    法国的投降仪式,或者说德法间的停战谈判,于贡比涅森林的一处空地举行,这里是德国在1918年11月11日和协约国签订投降仪式的地方。希特勒选择在这里进行停战谈判,足见其狂妄以及报仇雪恨的用意。22年前德军投降时,希特勒尚负伤在床,得知德军投降的消息后,他的怨恨已然滋长。

    当年的停战条约,是在一节火车的卧铺车厢上签订。该卧铺车厢在一战后被保存于法国博物馆。希特勒特意命令德国工兵将这节车子推到空地间的轨道上。车子的停放位置,也是当时德国使节向协约国(法军)统帅福煦元帅签署停战协定时的确切位置。

    6月21日下午3时,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要员抵达谈判地点,其中包括德军海、陆、空三军司令格雷德尔、勃劳希契、戈林以及外长里宾特洛甫等人。在离车厢停放地点200码处的阿尔萨斯-洛林雕像前,希特勒走下汽车。德国人将雕像上的一把剑用纳粹军旗覆盖,以防让希特勒看见,那把剑刚好插在一支巨鹰上,那头鹰代表旧德意志帝国。这一雕像,几乎囊括了法、德间近百年的恩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得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这两处的煤矿为德国的崛起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力。一战后,法国人收回了这两处,并立了雕像。现在,德国和法国这两个堪称欧洲最大的两个国家,又一次以战争的方式纠葛到一处。

    在空地中央,有一大花岗石,希特勒和他的要员驻足了好一会儿。上面以大字碑文镌刻着: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他所企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击败。

    希特勒读了遍碑文,戈林也跟着读。6月的阳光照在这片寂静的森林中,但化不开的是两个伟大民族间的仇恨。

    随后,希特勒一行进入了早已准备好的车厢,坐在了1918年福煦坐的那把椅子。对法国人来说,这里可谓是一处圣地,但他们要接受的将是耻辱。德国人提出了苛刻的条件,法国代表团在6月22日18时50分被迫签字。

    除去诸多对法国不利的要求外,法国得到的“温和”对待是在南部和东部继续保留自己的政权,相对于任何一个被纳粹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被侵略国家完全击败的国家而言,这几乎是难能可贵了。德国人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整个法国占领。这样,在战争进行的数年中,以维希为首都的法国依旧以独立国家的形式存在,并统治着法国五分之三的领土。

    至6月22日,曾经拥有300万大军,和欧洲乃至世界最强大陆军的法国,在战争爆发后仅仅6周即投降。

    法国的投降是二战中的一件大事,纳粹铁蹄从此统治了几乎整个西欧大陆,前者也成了二战中向轴心国投降的唯一大国。但法国的自由之火并没有就此熄灭,戴高乐将军流亡伦敦,开始领导“自由法国”运动。

    另一方面,法国陷落以后,不列颠成了孤岛——纳粹铁蹄的下一个目标。

    第四节 流亡伦敦,戴高乐建立自由法国

    法国投降了,但法国人并没有屈服。在投降前夕,时任国防部次长的夏尔·戴高乐流亡伦敦,开始领导抵抗运动。这就是有名的“自由法国运动”。

    戴高乐(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生于法国西北边境城市里尔,父亲参加过普法战争,颇具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对幼年的戴高乐影响甚大。年轻的戴高乐,身材魁梧,一心从军,并在1909年考入圣西尔军校。毕业后任驻阿腊斯第三十三步兵团少尉军官。有趣的是,该团团长即一战中的法国英雄以及维希法国的首脑贝当。早期的戴高乐,和贝当关系极为密切,两人间的友谊保持了很长时间,在二战期间又走向了对立。

    一战期间,戴高乐参加对德作战,在1916年凡尔登会战中受伤被俘。德国投降后,重新回国。但没多久又被派往波兰和苏俄红军作战。二三十年代,戴高乐担任过圣西尔军校讲师,又先后在东地中海地区参谋总部和国防部总秘书处任职,并发表了一系列军事着作。1937年,担任坦克团团长。他提出了不少建立机动性部队的建议,但均未被采纳。

    1940年夏,德国闪击西欧,戴高乐被擢升为准将,授命组织一个装甲师,可惜为时已晚。6月5日,雷诺任命戴高乐为国防和陆军部次长。随着德军的步步紧逼以及投降派在政府中占了上风,法国已经危在旦夕。戴高乐建议将政府迁往北非继续抵抗,但贝当将首都迁往维希后,向德国投降。

    6月17日,戴高乐随英机飞往英国。次日下午6时,戴高乐在英国广播公司的演播室向全法国发表讲话:“我是戴高乐,我现在在伦敦……法兰西抵抗的火焰绝不应该熄灭,也绝不会被熄灭!”

    6月17日,贝当政府已经通过西班牙向德国发出了求和声。同一天,戴高乐和法国军政要员前往机场为离开巴黎的英国将军斯皮尔斯送行。在飞机行将起飞时,戴高乐突然跑向飞机。当追上以后,醒悟过来的斯皮尔斯急忙用手抓住追上来的前者的胳膊。时间刚刚好,当戴高乐的双腿尚在空中乱蹬之时,飞机就带着他往伦敦飞去。在场的法国官员无不目瞪口呆。

    流亡伦敦后,戴高乐即向法国人发表了那篇着名的广播《告法国人民书》。这标志着自由法国运动正式开始。起初,戴高乐对于自己此前的同僚魏刚将军仍心存侥幸,曾写信表示希望他也能离开法国,凭借他的威望领导抵抗运动。但魏刚已经甘做亡国奴,心安理得地做了维希法国的国防部长,并通过军事法庭宣判戴高乐死罪。

    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抵抗时,戴高乐可谓是手无寸铁,他有的仅仅是满腔热情。另一方面,当维希政府投降后,英国表示承认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流亡政府)。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均承认维希政府为法国政府,英国人对戴高乐提供的支持也极为有限,仅将之视为对抗纳粹德国的一个工具。戴高乐并未气馁,而是以满腔豪情开始了他的新角色。庆幸的是,法国民众纷纷响应了他的号召,巴黎的学生走上凯旋门,表达他们对戴高乐的拥护。从敦刻尔克撤退的法国士兵,亦有不少人投入“自由法国”运动。6月底,海军中将米塞利埃抵达伦敦,宣布拥护戴高乐将军。7月底,已经有近万人拿起武器为自由法国而战,他们有的从北非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而来,有的从法国本土绕道西班牙而来。自由法国的总部位于泰晤士河畔的一栋大厦,在简陋的办公室中,戴高乐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民众。

    7月14日,是法国的国庆节。这天清晨,戴高乐对新组建的武装力量进行检阅。一周后,一批“自由法国”飞行员随英军参与了对德国工业心脏鲁尔区的空袭行动。8月,戴高乐组织一支舰队进攻德国,但遭到失败。其后不久,戴高乐在法属北非建立了作战基地和行政机构,并开始出版“自由法国”的报纸。这意味着戴高乐在非洲站稳了脚跟,这和法属非洲对自由法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在非洲,法属殖民地包括乍得、喀麦隆、刚果、加蓬等地,取得这些地方的支持后,戴高乐的流亡政府拥有了70多万人,同时还避免了广阔的殖民地受到纳粹铁蹄的践踏。除此以外,法属印度支那(现越南)也对流亡政府表示支持。

    法国投降后,英国为了避免法国战舰被德国人获得,将部分法国战舰击沉或夺走。经过戴高乐的努力,英国人交回了部分战舰,其中包括“巴黎”号战列舰。

    战争中期,戴高乐将“自由法国”总部迁往北非。自此,法国流亡政府可以避免受到英国的掣肘。1943年5月,法国境内有16个政党团体组成了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自由法国在本土的代表让·穆旦担任第一届主席。1944年3月,抵抗组织已经拥有50万兵力。1944年7月,法国光复,自由法国政府完成历史性过渡,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取代了流亡政府。

    8月20日,戴高乐率军向巴黎挺进。26日,行抵凯旋门。星形广场和香榭丽舍大街人山人海,法国人再一次站立了起来。

    自由法国尽管只是一个流亡政府,但在戴高乐的领导下,为反纳粹的斗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有上百万法国人拿起了武器投入到反纳粹战火中;另一方面,大大减轻了其后盟军在北非作战的压力和光复法国的损失。这些既是戴高乐的功劳,又是法兰西人民不屈的象征。

    第五节 不列颠空战,英吉利海峡成天堑

    “鹰”计划,酣战不列颠

    法国投降后,英国毫无疑问地成了下一个目标——在西欧,除了希特勒的盟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外,已经全部被纳粹占领。

    在对待英国的问题上,希特勒采取了以空军为主的作战方式。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因素的考虑:

    1.“和平”攻势的破产。希特勒崇尚武力,但更崇尚外交讹诈。这在英国人面前显然行不通,英国人并未对纳粹妥协。

    2.纳粹的海军实力远逊于英国。纳粹的空军和陆军,均是世界第一,但海军实力连意大利都不如。这既是陆权国家的特性使然,又是一战的后续影响,德国无力在希特勒上台7年的时间内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

    这样,以空军为主轰炸英国,消灭其有生力量后再发起登陆战的“海狮计划”开始实行。当时英国刚从法国撤出,陆军尚在整编之中,空军也在西欧战场损失不小。英国人仅剩下500门大炮,200辆坦克,飞机只有1200架(战斗机700架,轰炸机500架)。以这种力量和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相抗衡,其结果可想而知。英国人唯一的办法是阻止德国人登陆英伦三岛,他们的最有力武器是英吉利海峡。历史上,这道天堑曾让英国人避免了“太阳王”路易十六和拿破仑一世的铁蹄。

    希特勒一直认为英国会急于求和——就像法国一样。他在5月下旬就已经开始将主要兵力从西线调往东线,准备和苏联开战,6月15日,希特勒还通知他的陆军将领将陆军缩减四分之一,从160个师裁减到120个师。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中,几乎并未做任何对英国继续作战的准备。一直到7月16日,希特勒才下达了“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的第十六号指令(海狮计划),并要求在8月中旬以前完成所有准备工作。

    德军在一个月内集结了近4000艘各类舰船,13个师已经整装待发。英国对这场毫无把握的战争采取了积极的应对姿态。截止到8月20日,国防部为200万人配发了步枪和刺刀。组织了庞大的国民警卫队,这些人中很多还拿着木棍,准备为抵抗纳粹入侵而作战。

    戈林又一次误了事。这位帝国元帅甚至认为仅仅依靠他的空军就能迫使英国屈服,甚至都不需要用到陆军。显然,他已经忘了在敦刻尔克的教训。

    或许戈林有这样的资本,他总共有3个庞大的航空队:第二航空队、第三航空队和第四航空队,分别由凯塞林元帅、斯比埃尔元帅和施登夫将军指挥,可从低地国家、法国北部以及挪威和丹麦等处起飞。单是第二和第三航空队,就有两千架飞机,实力远超英国皇家空军。

    7月下旬,德国空军开始发动进攻,目标主要是英国南部港口和英吉利海峡的商船,这可视为德军的前期行动,其目的是引出英国战机并将之歼灭。为保留有生力量保护本土,英国皇家空军司令休·道丁鲜少派出战机迎战。整个7月,德国人击沉了4艘驱逐舰和18艘商船,但有296架飞机被击毁,英国人损失了148架战斗机。

    8月13日,戈林下令在次日开始实施“鹰计划”。此前一天,德国空军已经大规模出动,袭击了英国雷达站,5个雷达站被击坏,1个被炸毁。但很显然,德国人并未了解到雷达站将起到的关键作用,他们并未继续攻击这些雷达站。8月13日到14日的两天间,德国出动了1500架飞机,主攻目标为英国空军机场。后者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德国战机被击毁47架,英国损失13架。

    8月15日,德国空军倾巢而出,总计出动了2000多架次。在东北沿海,由于德国方面认为英国不会在这里设防,故驻扎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第五航空队派出了100架轰炸机在34架战斗机的护航下袭击英国东北沿海。结果,英国人出动了7个中队的战机进行拦截。缺乏战斗机保护的德国第五航空队损失惨重,有30架飞机被击落。英军毫发无损。在南边,德军的攻击相对顺利,炸毁了数个飞机工厂以及战斗机机场。德国人损失75架飞机,英国损失34架。

    英国的雷达站成了英国空军获取先机的关键。德国飞机往往刚起飞就可以被雷达监测到,他们的航线被精确地计算出来后,英国战机能选择最有效的地点和时间进行拦截。新研制的雷达技术,为英国空军赢得不列颠空战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除了雷达站,英军的另一大功臣是扇形站。扇形站可简单地理解成地下控制中心,利用扇形站,英国人根据空中的驾驶员、地面观察站以及雷达上获取的情报,指挥空军的“飓风”和“喷火”式战斗机进行作战。但德机驾驶员发现英机的驾驶员经常使用无线电讲话后,意识到了英军地面控制中心的重要性,遂于8月24日改为主攻扇形站。

    8月17日,德军的损失依旧很大,总计有71架被击落,英国空军仅损失27架。戈林被迫将携弹量大,但航速缓慢的施图卡式俯冲轰炸机撤出战斗,执行对英轰炸的德国轰炸机由此减少了三分之一。19日到23日,天气恶化,双方未爆发空战。

    8月24日起到9月6日,德军每天出动上千架飞机,目标是英国皇家空军。德国的数量优势开始显现,德国飞行员破坏了英国南部5个前进战斗机场,7个关键的扇形站中有6个遭到严重损毁,英国空军赖以取得先机的通讯系统处于崩溃边缘。另一方面,在这段时间中,英国总计有446架飞机被击毁或击伤,皇家空军驾驶员有两百多名阵亡或重伤,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很难想象,德国人如果继续以英国空军为主要目标,英国还能坚持多长时间,他们的总数只有七八百架的战斗机,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补充。但在这一时刻,希特勒犯下了自敦刻尔克后的人生第二个关键性的战略错误。

    纳粹扩张脚步第一次被遏制

    早在8月23日的空战中,有一小队德国轰炸机由于航向出了偏差,将炸弹投向了伦敦市中心。作为报复,英国在次日晚上出动了81架飞机飞往柏林,并执行了轰炸计划。德国方面在这次空袭中受到的损失几可忽略,但对士气的打击却很大。28日,英国再次派遣飞机轰炸柏林。歇斯底里的希特勒,随后下令将主要空袭目标改为伦敦等英国主要城市。对于伦敦的轰炸,希特勒尚有另一层考虑,即迫使英国屈服。

    9月7日,德军开始对伦敦进行大规模轰炸。鉴于英国战机是夜间对柏林发动袭击,故希特勒指示德国空军也只在夜间攻击英军。当天晚上,有625架轰炸机在648架战斗机的掩护下飞往伦敦。一批又一批的德国飞机在伦敦上空呼啸着,仅在9月7日和9月8日的两天间,就有3000多人被炸死或炸伤。伦敦这座古老的城市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对伦敦的大规模轰炸,持续了整整一星期,但这却为英国空军赢得了喘息的时间。9月15日,堪称是不列颠空战的转折日。缓过气来的英国空军,大举出动,在德机进入伦敦以前就进行拦截。当天,英国人宣布击落了185架德国飞机,自己仅损失26架。

    经过丘吉尔所评价的这一“关键性”的一天后,德国空军开始势弱。尽管戈林依旧在吹嘘将在四五天内歼灭英国的所有战斗机。但很显然,德国空军已经无法继续承受这等损耗。9月17日,希特勒下令无限期推迟登陆英伦三岛的“海狮计划”。

    英国取得保卫英伦三岛的胜利,民众的同仇敌忾固然重要,但德国指挥阶层的朝令夕改也从反面帮了倒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国放弃轰炸战斗机机场、飞机制造厂等战略目标,改为轰炸伦敦。有一个数据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英国人在此前月产飞机700架,但仅在8月份就有总计1600架飞机出厂,有效地补充了战斗中的损耗。

    无论如何,德国的扩张势头第一次被遏制住了。面对横亘眼前的英吉利海峡,希特勒将目标放回了东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