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点二战史-东线:红色政权岌岌可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不列颠上空,纳粹德军第一次尝到了败绩的滋味。鉴于无法取得陆地上的优势,希特勒被迫放弃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海狮计划”。德军随后掉头东进,经过一番整顿,德军终于向苏联发动了筹谋已久的攻势,190个师的德军在数千架飞机和数千辆坦克的掩护下蜂拥至苏联境内。

    第一节 巴巴罗沙计划,剑指苏联

    1940.6-1941.6——节节胜利的纳粹军

    进攻苏联的计划,希特勒早就有了。或者说,仇共的希特勒对于消灭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红色政权的欲望远比消灭法国和英国要大得多。他曾狂妄的称消灭苏联是他一生的目的。在《我的奋斗》中,对马克思主义和苏联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恶毒攻击。

    当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破产后,希特勒舍弃了英国,将主力全部往东线转移。从1940年6月法国投降,到1941年6月希特勒闪击苏联,这一年的时间中,纳粹德国将重心都放在东线。但在此期间,地中海地区和巴尔干半岛的多变局势使他放缓了进攻苏联的脚步。

    1940年冬,卷入战团的墨索里尼在北非节节败退,加以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多变,维希法国总统贝当元帅年老昏聩,希特勒在地中海地区失去了机会。纳粹和它的盟国本来在地中海占尽优势,但鉴于以上因素的存在,事实正好相反。正如在圣诞节后海军元帅埃里希·雷德尔对希特勒的报告所指出:英国在整个地中海、北非、近东所受到的威胁已经消除了。

    早在1940年秋,野心勃勃的墨索里尼在巴尔干半岛发起了进攻,这一打乱全局的行动,让希特勒颇为恼火。很快,希特勒的这个不争气的伙伴就收获了一场溃败。11月,希特勒决定派遣少量空军支援地中海,目标是攻击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英国舰队。意大利人发动的战争,迫使德国不得不卷入其中。

    除了在东地中海以空军支援意军外,希特勒还决定对葡萄牙采取行动,目标是占领直布罗陀海峡,彻底切断英国人进出地中海的咽喉,他的这一计划与佛朗哥达成了“谅解”。然而,在次年2月,英军在北非大胜,俘虏意军13万之多。精明善变的佛朗哥对这一计划表达了反对意见,尽管他依旧表示“绝对忠于元首”。

    1941年年初,希特勒在德国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在会议上,希特勒决定派遣地面部队进入北非,帮助退却的意军,同时下令加紧入侵希腊、和意军进行夹攻的“玛丽塔计划”。

    也是这一会议上,入侵苏联的“巴巴罗沙”计划被作为重点加以强调。他直言美苏参与到对德国的战争中来的话,情况将会对德国不利,故有必要消除出现这一威胁的可能性。从战略意义上而言,进攻苏联,并迫使其垮台,则日本将可以全力对付美国,处于日本的压力和威胁之下的美国将无力参与到对德国的战争之中。

    “巴巴罗沙”,意指红胡子,为中世纪德皇腓特烈一世的外号。腓特烈一世一生穷兵黩武,在欧洲发动数次血腥战争。以“巴巴罗沙”为进攻苏联计划的名号,足见希特勒的野心。1941年7月21日,当时英国人正准备全力保卫他们的岛国,希特勒就已经着手准备对苏联的战争。12月18日,“巴巴罗沙”计划得到批准。该计划的核心是以闪电战迅速击溃苏联,在6周到8周的时间内结束战争,所有的准备工作将在1941年5月15日完成,实施该计划的时间不得晚于1941年圣诞节。

    在进攻苏联前,希特勒又玩起了惯用的欺骗把戏,宣传工具一概停止攻击苏联,改为针对英国,以麻痹苏军的思想。在将大部分兵力调往东线的问题上,他表示这是为了让军队进行轮休。

    在进攻苏联前,希特勒有必要将巴尔干半岛掌控。希特勒在他的仆从国罗马尼亚集结了68万大军,这支军队将借道另一个仆从国保加利亚(一战时同样是德国盟友)进攻希腊。2月28日,德国人渡过多瑙河,进入保加利亚。

    关于在巴尔干的战争,在第五章第二节巴尔干半岛争夺战会有详述,此处不表。在先后拿下南斯拉夫和希腊后,德国人巩固了自己的南翼,并在此处给了英国一个沉重的打击。

    除了在巴尔干半岛解决了墨索里尼的困境外,希特勒还派遣隆美尔率军进抵北非,后者很快就大败英军,迅速收复了昔兰尼加并包围了托普鲁克,威胁驻扎在埃及的英军地位。

    向苏联开进

    诸多的胜利使希特勒加快了入侵苏联的步骤,他将发动“巴巴罗沙”计划的时间提前到1941年夏天。这样,二战中规模最大,战况最残酷的苏德战争很快就将在广漠的苏联国土展开。

    1941年6月22日,周末,凌晨3时30分。轴心国以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193艘舰艇的兵力从德俄边境大举出动,向苏联发动进攻。东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里(苏联和轴心国)边境线上战火蜂拥。

    苏军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损失惨重。斯大林很快就成立了国防委员会,号召全体苏联人投入到这场反侵略的卫国战争中。

    在这里,有一点需要提到,在进攻苏联的军队中,除了德国外,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均参与其中,其中既有盟友因素,亦有苏联长期以来对外扩张的恶果,比如芬兰、匈牙利等均对苏联心怀怨恨。

    这时,德国法西斯已经占据了西欧大部分地区,拥有远胜苏联的经济和战略资源。以钢产量而言,当时苏联的钢产量为1830万吨,德国和占领国的钢产量为3180万吨。另一方面,德军的装备和经验均远远胜于苏军,而苏联方面战前准备不足,新扩张的西部边界(如芬兰、波兰境内)的防御工事均未完成。

    诸多情况,使得苏军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战争开始第一天,就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有800架还未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战争前十天,德军前进了600公里。

    三路德军中,冯·包克率领的中央集团军在比亚里斯托克前进了700多公里,进抵斯摩棱斯克,从此处往东300多英里,即是莫斯科;冯·李勃的北路集团军已经穿过波罗的海国家往列宁格勒方向推进;南路方面,冯·伦斯德率领的集团军已经威压基辅,即富饶的乌克兰首府,希特勒对此早已垂涎已久。

    希特勒扬言要在冬天到来前占领苏联的计划,显然已经达成了前期目标。1941年,冬天还未来,但对于苏联人来说,这个秋天远比往常的冬天要冷得多。

    第二节 基辅战役,希特勒眼中的

    最大围歼战

    夺取东欧“粮仓”

    7月,当德军节节胜利之际,希特勒和陆军总司令部发生了分歧。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总参谋长哈尔德主张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希特勒则对“粮仓”乌克兰和高加索的油田垂涎不已。他认为他已经找到了诱歼在基辅移动的布琼尼部队的机会。飞扬跋扈的希特勒对他的陆军元帅和将军们大加批评,并决定了下一个目标——基辅。

    这样,被认为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合围战由此展开。

    在南线,德军虽然同样推进迅速,但几乎整个苏联西南方面军均驻扎在基辅一带,这是当时苏联在东线最强大的一支部队。鉴于南方集团军并无足够的力量可以消灭这支庞大的苏军,故德军统帅部将第二军团和第二装甲集群从中央集团军调往南方集团军,以在基辅以东会合。

    苏联方面,也认为德军的主攻方向将是西南,遂不断往乌克兰部署兵力,其中包括西南方面军4个集团军、南方面军2个集团军,另有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以及28个装甲旅,统帅为布琼尼。截止到7月9日,苏军已经在科罗斯坚、沃伦斯基新城、舍佩托夫卡、旧康斯坦丁诺夫等处驻扎,意图固守。

    在两军实力对比上,德军挟连胜之勇,装备和士气远胜苏军。

    7月7日,德军突破苏军在新米罗博尔北部的防线,于当晚占领别尔基切夫。7月8日,德军突破沃伦斯基新城以南。7月9日,德军占领日托米尔。7月11日,德军第一坦克集群昼夜兼程地抵达基辅以西不到20公里处的伊尔片河。

    值此危难之际,朱可夫向斯大林建议放弃基辅,以保全有生力量守卫莫斯科。暴躁固执的斯大林拒绝了这一建议,并解除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并被调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可谓“黄钟毁弃”。

    德军以坦克为主力的正面突击和侧翼突击,将苏军分割成几大孤立集团。所幸基辅西北的苏军右翼第五集团军在科罗斯坚阵地阻滞了德军一个半月之多,牵制了德军10个师的兵力。该集团军对德军侧翼的反突击,大大减轻了基辅守军的压力。

    8月3日,德军在乌曼地区合围了基辅苏联西南方面军左翼部队。此后10天内,总计有103000名苏军被俘,其中包括第六集团军司令和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另有317辆坦克和858门火炮被德军缴获。自此以后,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结合部情况恶化。

    另一方面,在7月19日到29日,苏军第二十九集团军发起对德军第一坦克集群的破坏战,但在德军的猛烈进攻下,仅仅坚持了几天。第三十七集团军则在8月初击退了德军在西南方面对基辅的突击,此役中,不少基辅市民和附近居民均积极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战斗中。德军一度突击至基辅近郊,但苏军在8月中旬又将战线往外扩展。但随着德军新援第二集团军和第二坦克集群的到来,苏军的境况渐渐恶化。

    8月9日,德军第二集团军和第二坦克集群向斯塔罗杜布、科诺托普、戈梅利、切尔尼戈夫等方向挺进。苏军识破了德军的企图,于8月19日下令西南各方面军撤往第聂伯河东岸驻防。在西岸,苏军的任务仅剩坚守基辅阵地。苏军将各地段撤退下来的兵团组建为第四十集团军,以掩护方面军右翼。此外,苏军大本营还责成布良斯克方面军阻击德军向西南方面军后方的突入路线,但布良斯克方面军并无足够的力量完成这一任务。

    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

    9月初,德军从绍斯特卡、科洛普、维布利等地强渡杰斯纳河。9月10日,第二坦克集群突入苏军后方的罗姆市。此时,苏军被围歼的危险已经不再止于“可能”。9月11日,布琼尼向斯大林请求后撤,但遭到拒绝。斯大林以消极避战的罪名将布琼尼免职,另派西方面军总司令铁木辛哥为指挥。

    9月11日,德军强渡第聂伯河,在克列缅丘格抢占了一处登陆场,苏方第三十八集团军未能抓住时机清除德军的这一登陆场,酿成大祸。9月12日,苏军由此处登陆场向卢布内方向进攻。

    面对被合围的危险,苏联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冒着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危险下令后撤,但苏军大本营很快就撤销了这一命令。斯大林要求西南方面军采取“更积极的战术”,对德军展开反攻。大本营的荒谬命令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9月15日,德国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在洛赫维察会师,苏军西南方面军陷入合围,第四、五、三十七、二十六集团军成为纳粹的刀下之俎。

    1941年9月16日,这场被称为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开始了。德军以强大的装甲集群迅速将苏军分割包围,苏军陷入一片混乱。9月17日,斯大林才下令同意西南方面军采取突围行动,但已无法弥补此前犯下的大错。

    9月19日,基辅陷落。苏军方面仅有小股部队往东突围逃脱,前后总计有15万人逃生,其中包括布琼尼、铁木辛哥以及后来的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9月20日,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基尔诺波斯和参谋长图皮科夫阵亡。

    截止到9月26日,西南方面军基本上被歼灭或被生擒。

    在这场持续两个多月的战役中,苏军损失70万人,其中有66.5万人被俘,另有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和3500辆车被击毁或被缴获。此战以后,苏军的战况进一步恶化。

    第三节 保卫革命摇篮,会战列宁格勒

    革命摇篮到了生死时刻

    就在纳粹南方集团军发起基辅战役的同时,北方集团军进抵列宁格勒(今彼得格勒)。

    列宁格勒是十月革命的发源地,称之为革命摇篮丝毫不为过。自彼得大帝以来,列宁格勒都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1924年,苏共将之改为列宁格勒(列宁于1924年去世,以故改名)。尽管莫斯科成了苏共红色政权的首都,但列宁格勒是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亦是全国第二交通枢纽,被誉为第二首都。

    德国北方集团军对苏作战的主要目标便是列宁格勒。取得这一波罗的海的最大港口,纳粹德国即可控制整个波罗的海,并和芬兰军队会合,同时还能保证瑞典的铁矿石供应。希特勒对于列宁格勒,可谓志在必得,宣称将在7月21日前拿下列宁格勒,并在冬宫广场阅兵。

    北方集团军中,冯·李勃元帅麾下总计有22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以及3个摩托化师,即布歇上将率领的第十六集团军、西勒尔率领的第十八集团军以及第四装甲兵团(下辖第五十六装甲军,由名将曼施泰因上将率领)。经过战争初期的狂飙突进,至7月1日,德军已经占领拉脱维亚首都里加,7月4日又突破了拉脱维亚-俄罗斯边界。7月9日,进占普斯拉夫。至此,德军已经打通了通往列宁格勒的大门。

    在列宁格勒以北,芬兰军队也向苏联发动了进攻。不同的是,芬兰的主要目标是收复在苏芬战争中失去的国土。但无论如何,列宁格勒已经处于德军和芬军的夹攻之中。芬兰军队尽管装备与人数和德军无可比拟,但就像在苏芬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士气高昂一样,他们有足够的力量给苏联人以教训。

    苏军西北方面军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急忙调集百万列宁格勒市民,不分昼夜地构筑了三道环绕列宁格勒的防线,最外层的防线以卢加城为中心,沿卢加河摆开,并调集了总计7个师(含3个民兵师)的兵力驻守。伏罗希洛夫还从抵御芬军的北方面军中调集了6个师的兵力进行协防。

    德军方面,在占领了普斯科夫后,一路沿卢加-列宁格勒一线进军。曼施坦因率领第五十六装甲军迂回进攻楚多沃,以切断莫斯科方面对列宁格勒的支援。在卢加防线,苏军进行了拼死抵抗,同时还遣军拦截德第五十六装甲军,迫使其后撤。

    鉴于在卢加一线受阻,希特勒关于在7月21日攻下列宁格勒的计划破产。7月19日,意识到苏军抵抗的强烈后,希特勒调遣中央集团军的第三装甲兵团向北出击,以完成第五十六装甲军未完成的任务——切断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联系。

    7月21日,希特勒亲自前往前线,但他不是抵达此前他所宣传的列宁格勒,而是在斯普拉夫督军奋战之余,对年已65岁的李勃元帅大加斥责,严令后者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拿下列宁格勒。此后,德军开始重新部署兵力,以准备对列宁格勒发起更猛烈的进攻,意图一战定胜负。

    8月8日,新整编后的北路德军(下辖屈希勒尔率领的第十八集团军和莱因哈特的第四十一装甲军)向位于卢加河下游的金吉谢普地区发动猛烈攻击,并于8月13日突破该处防线,以布歇率领的第十六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增援的第三装甲兵团所辖之第五十七装甲军所组成的南路德军,在卢加河上游的希姆斯克地区发动进攻,于8月中突破苏军防线,并向东北方显楚多沃进军,以截断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联系;曼施泰因率领的中路军(第五十六装甲军)向卢加发动进攻,牵制了苏军3个师的部队。8月15日,德第五十军接管第五十六装甲军的任务,后者驰援南路德军。

    除了德军以外,芬军以3个师的兵力进攻拉多加湖,同时还以卡累利阿集团军向苏军第二十三集团军发动进攻,牵制了不少苏军。

    8月21日,德军占领楚多沃,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联系终于被截断,前者将很难得到来自莫斯科的物资和兵源的补充。月底,北路德军进逼列宁格勒城南20公里处,可谓兵临城下。

    9月8日,当德军占领吕瑟尔堡后,列宁格勒和外界最后一条陆上交通线被截断,自此仅剩东边拉多加湖可与外界联系。至此,无论德军还是苏军,均认为列宁格勒已经再也无法守住了。

    朱可夫临危受命

    至此危急存亡之际,苏共大本营决定组建列宁格勒方面军,斯大林重新启用苏军最精干的将领朱可夫出任该方面军司令。9月10日,朱可夫冒着战火飞抵列宁格勒,时伏罗希洛夫等人正开会讨论一旦列宁格勒失守,将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朱可夫立即表示应该死守列宁格勒。朱可夫随后对苏军进行了整肃,撤换了第四十二和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职务,又连夜制定了极为有效的守城计划。

    在朱可夫赴任前一天,德军已经从南面开始向列宁格勒发动了正面进攻。10日,德军突破苏军第二近卫民兵师的防线。接下来的两天中,先后占领了杜德格夫和红村,并向乌里茨克挺进。9月13日,德军占领索斯诺夫卡和芬兰科伊洛沃等处。列宁格勒的防御战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朱可夫旋即将最后一个预备队第十师投入战场。14日,该师在航空兵和炮兵的火力支援下,向德军进行突击。后者根本没料到苏军还有力进行反击,猝不及防之下被迫放弃了刚刚占领的索斯诺夫卡和芬兰科伊洛沃。

    此时,对于北方面军而言,时间已经不多,因为好大喜功的希特勒已经决定对莫斯科发动进攻,德军的战略重心将被转移到中央集团军。希特勒的要求,是和芬军取得联系,攻下列宁格勒,并为德军在15日将要发起的在莫斯科轴线上的进攻创造条件,届时,将有很大一部分兵力会被调往中央集团军。

    简单地说,布歇只有一天的时间攻下列宁格勒,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布歇很快就致电统帅部,要求延迟几天将原本需要调往中路军的部队调走。希特勒答应了他的要求,但只给了他4天的时间。

    9月16日,德军从苏军第五十五和第四十二集团军的结合部进行突击,攻下了列宁格勒以南的普希城,该处距离列宁格勒仅有18英里,德军随后进攻科尔皮诺。但由于苏军的顽强抵抗,德军的推进速度越来越慢。

    9月19日,离希特勒给的最后期限已经只剩下1天,布歇决定拼死一搏,德军倾尽全力向普尔科沃高地猛攻,炮兵连续17个小时不间断地对列宁格勒进行猛轰,航空兵不断对列宁格勒进行空袭。

    但英勇的列宁格勒军民在朱可夫的率领下,守到了最后一刻,德军的最后一搏破产。

    9月19日的拼死一搏失败后,德国北方集团军的精锐部队不断被调往莫斯科方向,自此再无力对列宁格勒发动全面进攻,德军的战略也由攻城改为围城。

    自此,长达900多天的举世闻名的列宁格勒围困战开始了,苏联人民将在这场漫长的战役中展现出绝无仅有的勇气和魄力。

    第四节 兵临城下,斯大林红场阅兵

    危城莫斯科

    纳粹对苏联的攻势中,莫斯科始终是第一目标,德军三个集团军群中,以中央集团军的兵力最多,实力最强。基辅战役前,德军将领即担心会因此影响进攻莫斯科的计划,北集团军发动的对列宁格勒的进攻,亦可看成是进攻莫斯科的前奏,希特勒妄图在拿下列宁格勒以后,汇集中央集团军和北路集团军进攻莫斯科。但鉴于列宁格勒的岿然不动,德军被迫改以围困战,以加紧时间发起进攻苏联首都的作战。

    9月30日,德国中央集团军已经集中了74个师180万人的兵力,另有1700辆坦克和1390架飞机以及14000万门大炮。这支军队的庞大令人咋舌。当日,德军从南面向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进攻行动。此前,西南方面军已经取得了基辅作战的胜利,北方面军尽管未能拿下列宁格勒,但也将后者死死围困。现在终于轮到实力最强的中央集团军上场了。

    10月2日,德军突破苏军中路防线,希特勒妄图在莫斯科前沿将苏军主力尽歼,以迫使苏联政府垮台。与此同时,自大的希特勒要求李勃拿下列宁格勒,又令伦斯德率领南方面军向斯大林格勒进军。力量分散的德军,埋下了失败的祸根。

    德军来势汹汹,从100多年前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的老路上不断推进,确如一股“台风”。10月上半月,驻守勃良斯克和维亚兹马间的两支苏军被围,并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10月20日,德军坦克部队已经距离莫斯科40英里处。苏共中央和各国使馆纷纷撤往伏尔加河上的古比雪夫城。莫斯科处于绝境中的同时,纳粹德国的强盛也达到了巅峰状态。

    就像100多年前冰冷多变的天气毁灭了拿破仑的大军一般,德国人也遇到了拿破仑大军的窘境。时值秋雨绵绵,道路泥泞,德军装甲车越走越慢,很多时候不得不停下,甚或在打仗时还得以坦克拖曳陷进泥淖中的弹药车和火炮。德军的坦克群威力大减。德国陆军名将古德里安回忆秋雨初起的10月中旬时说:“过后几周内就将听从烂泥的摆布了。”

    秋雨过去,严冬降临,德军甚至连冬衣都没有准备——他们的元首已经笃定自己的军队将会在冬天到来前拿下莫斯科。苏军的顽强抵抗加上运输车队经常遭受袭击,使法西斯军队的士气开始下降。

    从严冬困扰德军开始,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军队就不断被这条路上覆灭的拿破仑大军的鬼影所笼罩。德国将领开始重读关于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的故事,以弥补对当地气候少得可怜的认知。

    1941年冬天,大雪早早降落。10月6日夜间,开始下起雪,气温很快就降到零度以下,但此际正是对莫斯科发起重新进攻的日子。古德里安再一次向大本营要求发来冬衣。10月12日,古德里安记录大雪依旧不停。11月3日,寒潮来临。11月7日,古德里安再次记录部队开始出现“严重冻伤病员”。11月13日,气温降到零下8度。就是在这样的天气下,德国士兵还得穿着单衣作战,而他们的大炮和枪管也受到严寒的影响无法发挥原本应有的威力。古德里安记述说“我们步兵的战斗力已然穷竭”。

    不仅步兵如此,古德里安在11月21日向哈尔德表示他的装甲部队“已经无能为力了”。这位纳粹德国在东线最悍战的将领,决定请求集团军总司令包克元帅收回进攻的命令。他的部队的情况已经险峻到了极点,他们的最大敌人是气候。“冰天雪地,无处避寒,无衣御寒,人员装备受到严重损失,燃料供应糟糕透顶——所有这一切使我难以履行司令官的职责。长此以往,我的重大责任要把我压垮了。”古德里安在当天写道。

    尽管遭到了重大损失,素来悍战的德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风雪交加的天气中,他们冒着苏军的炮火于11月底从北、南、西三面抵达莫斯科30英里。他们距离莫斯科仅仅只有一步之遥。他们已推进了500英里,只要再往前推进30英里,就能取得这场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拿下苏联人的首都。

    德军从11月开始准备对莫斯科发起总攻,希特勒将东线绝大部分的坦克部队集中到莫斯科城下。

    法西斯军队的第一次溃败

    12月2日,一支德军侦察营突入莫斯科城郊,已经可以望见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但随后被苏军的坦克部队和民兵击退。谁也没有想到,这会是德军唯一一次看见克里姆林宫。

    德军步履维艰的背后,除了天气,另一个重要原因还是苏军的顽强抵抗。斯大林做出了要在莫斯科城郊歼灭德军主力的决定。10月17日,加里宁方面军成立。该方面军的任务是从西北方向阻击德军。10月19日,国防委员会号召莫斯科市民死守莫斯科;10月22日,《真理报》号召全市人民以自己的鲜血埋葬纳粹入侵者。从19日到22日,整个莫斯科民众都被动员起来,他们冒着严寒修筑防御工事,组织了25个工人营、100多个巷战小组、数百个摧毁坦克班,随时决定和入侵者展开殊死决战。

    11月7日清晨,大雪纷纷扬扬,染白了莫斯科的街道。在初冬雾霭中,莫斯科军民围聚红场,举行了别具风格的盛大阅兵式以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

    整个阅兵式在大雪中进行,坦克和大炮均被积雪覆盖。在列宁墓的观礼台上,斯大林发表了演讲:“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同志们!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的欧洲被奴役的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他们的解放者。”

    不可否认,斯大林在战争初期的一系列错误使得苏军惨败。但在这一刻,他成了抵抗纳粹侵略的象征。

    这场炮火中的阅兵式,成了苏联历史上最特殊最鼓舞人心的阅兵式。阅兵式所展现出来的是苏联军民不屈的斗志。凭借这种斗志,他们击败了嚣张一时的德军。

    12月初,莫斯科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30度,暴风肆虐的天气,对德军的进攻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困难。12月1日,患有胃痉挛的包克向总参谋部表示,他的部队由于力量的削弱,再也无力进攻。德军开始转攻为守。

    12月4日,在零下30多度的天气中,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军团在莫斯科南面遭到阻滞。他向包克报告说,他的坦克已经几乎动弹不得了。

    12月5日,在环绕莫斯科200英里的阵地上,德军的进攻被全面阻滞。同一天,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向德军参谋长哈尔德说,他将卸任陆军总司令一职。这天堪称德军自开战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古德里安回忆说:“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必须做出这样一种(后撤)决定,没有比这更困难的事了……我们遭到了可悲的失败。”

    德军的撤退意味着希特勒要在1941年年底打败苏联的希望,在最后一分钟和最后几十英里地方化为泡影。

    12月6日,继任苏军中路战线总司令一个半月之久的朱可夫发动了反攻,在莫斯科前沿200英里的战线上,110万苏军在1000多架飞机、774辆坦克和7652门火炮的掩护下全线出击。就像在1812年拿破仑遭到的溃败一般,纳粹德国歼灭欧洲大陆建成大帝国的幻梦就此破灭,并成了纳粹德国的由巅峰开始往下坡路走的一个转折点。

    12月8日,希特勒不得不下令德军在苏德战场转入全线防御。12月9日,苏军收复罗加切沃。12月11日,收复伊斯特拉。15日,收复克林。16日,收复加里宁。到了次年1月初,苏军已经从德军手中收复了1万多个居民点。

    尽管在2月初得到增援后,德军又一次发动了反突击,但已经无力攻取莫斯科。4月20日,苏军大本营下令西方面军转入防御,莫斯科会战由此结束。在这场大会战中,德国首次遭到惨败。此前在英国上空进行的空战,仅仅是遏制住了希特勒的前进步伐,但莫斯科会战中,德军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失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