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传奇-风雨飘摇的摩天大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众将士一听,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看着宋义血淋淋的人头,大家都不敢正眼瞧项羽,纷纷说道:“将军英明,当初立楚国和怀王的,就是将军的家族,现在将军又诛杀叛乱有功,理应取代上将军的位置。”

    害死丞相

    章邯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赵高把这些功劳都算在自己的头上,自认为用人得当。先前的危机感消失,赵高又变得过于自大,逐渐产生了独断朝纲的欲望。

    要想独断朝纲,首先必须把皇帝和大臣们隔开。赵高故技重施,对秦二世说:“皇帝若想要显得无比尊贵,最好是只让别人听到他的声音,而见不到他的人。陛下年轻,对很多事情不是很了解,如果坐在朝堂上,说错了话,不是要被大臣轻视吗?所以,陛下不如深藏在深宫中,让大臣们看不清陛下的庐山真面目,这样陛下就会给人神秘神圣的感觉。”

    胡亥认为赵高说得很在理,便待在宫里不出来,将朝政都交给赵高。

    赵高把持朝政后,首先想要除掉的是丞相李斯。为了除掉李斯,赵高精心布置了一系列陷阱,然后设套让李斯钻进来。

    有一天,赵高听说李斯有急事要去禀告皇上,眼珠一转,来到李斯府上,假意说道:“现在关东盗贼蜂起,皇上还大修阿房宫,收集奇珍异宝,天天骄奢淫逸,简直是将国家往深渊里推。微臣本打算向皇上进谏,只可惜人微言轻,这事还得拜托老丞相您啊!”

    李斯没有想到其中有诈,说道:“是啊,我也早就想向皇上谏言,只可惜皇上最近老不上朝,我根本见不到皇上啊!”

    赵高说:“这好办,我为丞相安排时间吧!”

    然后,阴险的赵高故意在胡亥跟妃嫔亲热的时间里让李斯过来进谏。李斯来到宫里,发现皇上不见自己,再三请求,最后胡亥不耐烦,很生气,让人把李斯赶走。

    接着,赵高又安排了这么几次,胡亥终于忍无可忍,说:“朕没事的时候丞相不来找我,偏偏要挑朕有事的时候过来,丞相分明是存心跟朕过不去。”

    赵高眉眼一挑,阴恻恻地说:“不知陛下是否忘了,当年沙丘政变时,丞相参与其中。如今陛下贵为天子,丞相却还是丞相,没有得到想要的好处,所以心怀不满啊!”

    胡亥惊慌地问:“丞相到底想干什么啊?”

    赵高笑道:“臣猜丞相一定是不知足,想要裂土封王。如果不是这样,为何丞相长子李由镇守三川,却任由盗贼猖狂。臣还听人说,李由跟盗贼陈胜私下里往来密切。臣没有得到实证,所以一直未敢禀报,况且丞相权大势大,谁敢得罪,在这朝堂之上,丞相的权威只怕比皇帝你还大啊!”

    秦国毕竟一直以来遵循法治,所以,胡亥虽然很想立即逮捕李斯,但还是克制住了,让人先调查李由与陈胜勾结之事。

    李斯得到消息后,知道赵高已经向自己开战了。李斯也不甘示弱,立即向皇帝上书,痛斥赵高的种种恶行。在奏折中,李斯条分缕析,指出赵高实属秦国最大的祸害,赵高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窃国做准备。

    可惜胡亥不信李斯,反而责备他:“丞相说哪儿去了,赵高不过是一个宦官,哪来那么大的野心。况且赵高一向洁身自好,对我大秦忠心无二,丞相以后不要再说这种话了,免得影响朝廷内部的和谐。”

    秦二世把李斯说的话全都告诉了赵高,赵高心里恨得咬牙切齿,发誓要置李斯于死地。

    这时,全国的叛乱丝毫没有熄灭的趋势,陈胜虽然被扑灭了,但项梁的部队发展得更为壮大了。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大将军冯劫联名向秦二世进谏,说盗贼并起,朝廷虽然调集大军平乱,消灭了不少盗贼,但盗贼的势头丝毫没有减弱,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朝廷的劳役重、赋税多,老百姓生活不下去,才加入叛军;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减免苛捐杂税,停止修建阿房宫,并减少服役的劳工。

    胡亥听到这样的建议非常恼火,和赵高合谋,决定通过这次机会夺回朝政的治理权。于是,胡亥解除冯去疾、李斯、冯劫的职务,将三人拘禁起来。冯去疾和冯劫两兄弟比较明智,知道秦王朝再无回天之力,赵高当政自己必死,在狱中选择了自杀。而李斯还对秦国存有一线希望,希望免死。

    在狱中,李斯再一次提笔,就像当年写《谏逐客书》一样,给秦二世写了一封泣血的信,可惜这封信落入了赵高的手里。赵高负责审理李斯,严刑拷打下,李斯只好承认了所有的欲加之罪。这么三番五次之下,李斯再也不敢说真话了。不过秦国虽然残暴,毕竟是讲法律的,在李斯被定罪之前,皇帝会亲自派出最后一批审讯官来审讯,由于前几次的经验,李斯不敢说真话,无奈地把所有的罪名都揽了下来。

    随后,李斯全家在咸阳宫门外被腰斩,临死前,李斯感慨地对其次子说:“我想和你牵着黄狗到上蔡东门去打猎,可惜永远都不可能了。”父子俩在行刑之前相拥而泣。此时的李斯深深后悔自己发动了沙丘政变,但如果没有那场政变,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呢?

    李斯的一生就像一场豪赌,可以说李斯是一个赌神,虽然一生只输过一次,但这一次就足以抵消前面的一切功劳。十赌神仙也会输,沙丘政变押错宝,亡国不算还亡家。成败在一念之间,国家存亡百姓命运也在一念之间,历史就是这样残酷又奇妙。

    在秦末的这场豪赌之中,还有一个人比李斯输得更冤,这个人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李斯毕竟是因为利益、贪欲和恐惧才输的,项羽却是因为妇人之仁。

    一个福星,一个不速之客

    项梁的军队到达安徽居巢的时候,迎来了一个重要人物。

    由于范增成功地预测到陈胜的失败,所以名声很大。范增见到项梁的第一句话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范增刚到就为项梁送上了一份厚礼,范增力荐项梁找到楚怀王的孙子,立为楚王。范增告诫项梁千万不要学陈胜那样自立为王,和范增一席长谈后,项梁心中就认定他为楚军的首席军师。

    项梁确实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此人二十五岁,叫熊心,流落民间当了一个牧羊人。熊心绝对不像一些影视作品里表现得那样,是一个昏庸愚蠢的人。听到使者说接他去做楚王,熊心很是吃惊,要知道他常年做下人,饱尝生活的艰辛,突然有人要立他为王,一时之间谁都没法适应。

    但他毕竟是王室的后代,眉宇之间自然有一股天生的威严。他并没有急着答应,而是思量着,自己这么一去就是做招牌做傀儡,大多数傀儡的下场都不会太好,利用完之后要么被杀,要么放弃权力过上富裕的生活。在熊心看来,他宁愿承受被杀的风险,也不愿意继续过这种低贱的生活,再说了,只要自己控制得好,说不定就能尽量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实在不行,放弃权力,不对别人构成威胁,单纯地过那种富贵的生活也可以。

    当然,年轻的熊心不会想到,权力是一种极具腐蚀力的东西,若非超人圣人则很难抵制它的诱惑。

    项梁在薛城迎接熊心,但令项梁感觉很不快的是,在熊心身边一直跟着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子。这名男子叫宋义,宋义是楚国的贵族,地位比项氏家族还高。宋义的祖先世世代代担任楚国的令尹,令尹是楚国特有的官名,在九卿中地位最高。宋义这次过来,把全家人都带来了。

    项梁这下感觉头大了,尽管宋义很会做人,对他非常恭敬,口口声声说:“如果不是将军,楚国的势力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些话固然很冠冕堂皇,也很正确,表面上看是肯定项梁的功劳,但项梁怎么听怎么不舒服,感觉自己这是在为别人做嫁衣。

    宋义的到来,吸引了一大批前楚的流亡贵族。这些贵族百无一用,但是对自己的身份非常在乎,在这些贵族眼里,项梁的地位远远不如宋义高。这些贵族不但不以坐吃山空为耻,反而认为自己代表了楚国的精神,仿佛没有他们就没有楚国一样。

    项梁虽然也是贵族,但长期的流浪生活早已让他的贵族情调磨灭殆尽,他对那些作威作福的贵族并无好感,所以他能客观地评价:“秦帝国虽然野蛮,但它的官僚制度还是优秀的,因为是任人唯才。”

    宋义、项梁、范增三人商量之后,决定封熊心为楚怀王,以此唤起人们对楚怀王的记忆。

    建立起楚国小朝廷后,宋义担任了令尹,职位上高于项梁,项梁也只好忍气吞声。

    有了楚王,就得封文武百官,在这些百官中,有一个人正是从沛县跑过来的刘邦。刘邦起义之后,一直无所作为,他也陆陆续续打过一些小仗,总是败多胜少。后来,他把丰邑交给自己的老乡雍齿,结果雍齿不服他,背叛了他。刘邦回过头来打雍齿,屡攻不下,就这样,刘邦连立足之地都失去了。

    失败之后,刘邦又气出了病,当时的刘邦烦躁不堪,他既恨雍齿背信弃义,又恨自己无能,连小小的雍齿都拿不下来。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刘邦不会带兵,他所带领的部队也没有什么战斗力。这就让人更加纳闷了,他为什么后来能夺取天下?

    这个雍齿,至少在打仗方面比刘邦要强很多,刘邦后来不计前嫌重用他并不完全是为了显示自己心胸广阔。刘邦得到天下后,由于分封问题差点引起叛变,张良给刘邦提出一个建议,让刘邦封雍齿,以稳定众人的情绪。大家一看刘邦连仇人都封,自然不会少了自己。

    后来,刘邦带着人马投靠楚王景驹。在投靠的过程中,刘邦认识了张良。

    景驹死后,刘邦投靠了项梁。他向项梁借了五千兵,终于拿下了雍齿镇守的丰邑。

    跟随项梁后,刘邦终于长进了不少,可能是从项家军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总之,刘邦的地位攀升得非常快,很快得到了项梁的重用。项梁将他提拔到跟项羽同等的地位。

    项梁之死

    应该说,自从刘邦跟了项梁后,也立了不少的战功,所以项梁才提拔刘邦为主将。

    在攻打山东东阿之前,项梁给刘邦拨了大量的士兵,让他和项羽分左右两翼包抄东阿城。两人配合得还不错,很快就包围了东阿城,并攻下城池。

    占领东阿等于踏上了通往咸阳的主道,原本谨慎的项梁开始有些自大,他觉得秦军也不过如此。项梁几乎认为这一战必胜,为了炫耀自己的军威,他邀请宋义过来观战:“令尹大人啊,你过来看看我是怎么打败秦军的吧!”

    就这样,宋义来到了前线。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义跟随项梁时间越久,就越发现此人的轻敌情绪很浓。

    宋义觉得这是一个危险的征兆,对秦国的章邯,宋义多少了解一些。宋义还研究过章邯的战术,他发现章邯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弱势兵力。项梁之所以轻松取得一连串的胜利,那是因为章邯始终捏紧着拳头,没有出击,章邯将兵力全都集中在一处。反观项梁,却把兵力分散成好几块。

    宋义在心里问自己:“项梁是不懂兵法,还是脑袋犯迷糊了?”

    此时,项羽和刘邦正在攻打城阳,城阳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青岛市。项梁忽然对宋义说:“我想进攻定陶。”定陶位于山东省菏泽市,与城阳相去很远。宋义不明白项梁为什么要进攻定陶,难道他不知道这样会让自己的两支部队首尾不能呼应,形成孤军吗?

    宋义无法理解,看着项梁神秘的笑容,他猜到了几分,莫非定陶有项梁的情人?一定是这样,宋义早就听说项梁是个到处留情的人。

    奇怪的是,宋义虽然感觉项梁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却并没有加以劝阻。其实,这也不奇怪,宋义本来就对项梁心存芥蒂,他巴不得看项梁的笑话。

    项梁向定陶出发的时候,已经收到项羽和刘邦的好消息。这次,项梁也想打个漂亮仗,他知道章邯的主力就在定陶附近,但是他已经完全被之前的胜利迷惑住了。他认为他可以轻松击败章邯。

    到了定陶后,只用了几天的时间,项梁就攻陷了定陶,一切正如项梁“所料”,秦军不堪一击。

    项梁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宋义却感觉很不对劲。直到这时,也许是出于对自身安危的考虑,宋义提醒项梁,章邯的大军随时可能到来。但是,项梁根本听不进去。

    几天之后,黑色大军就扑了过来,宋义吓破了胆,项梁却面无惧色,他认为章邯不值得恐惧,他有信心击败章邯。宋义提出向齐国搬救兵,项羽和刘邦是远水救不了近火,项梁勉强同意了。

    负责向齐国求救的人就是宋义,宋义此举首先是为了保命。宋义前往齐国的途中碰到了齐国派过来的使者,使者是奉齐王的命令来见项梁。宋义对这个使者说:“项梁马上就要失败了,你还是别过去的好,免得徒然丢了性命。”

    章邯就像一个耐心的猎人,在围攻定陶之前他就摸清了项梁的性格和习惯。他发现项梁非常大意,每天晚上都会去前线巡视。为此,章邯让自己的部队做了突袭训练。

    终于,项梁的灾难来临了,就在项梁巡视之时。章邯的黑色大军扑了过来,首先击杀了项梁和一些重要将领。楚军群龙无首,一片大乱,黑色军团杀得楚军措手不及,死伤枕藉。楚军十万主力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定陶之战中,章邯取得完胜。

    宋义毙命

    时值八月,秋高气爽,黄河流域弥漫着菊花清香,项梁就倒在这四溢的菊花香味中。

    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都不知道统帅项梁阵亡的消息。

    项羽和刘邦并肩作战,两人的优缺点表露无遗。项梁安排两人在一起,可能有特殊的用意,让项羽学习刘邦的做人智慧,让刘邦学习项羽的打仗艺术。

    确实,在打仗方面,刘邦跟项羽没法比。项羽军队的士气比刘邦高出不知道多少,项羽是楚人中的佼佼者,简直是一个战神,整支军队对他有一种本能的依赖和信任,这种信任是一种动物式的信任,完全不受理智干扰。当然,这也是当时战场上的一种传统,士兵们对主将有一种超强的依赖,主将的素质和武艺决定了整支军队的素质。如果主将当场阵亡,整支军队可能瞬间崩溃。

    项羽是一个如猛虎般的将领,他带着军队将黄河流域的一些城池一扫而空,全部纳入囊中。到达陈留(河南省开封一带)的时候,他接到了项梁的死讯。

    项羽一拳打在墙壁上,灰尘纷纷抖落:“不可能,给我打听清楚。”

    残兵败将们陆续回来,告诉项羽这个消息,当范增亲口告诉他这个消息时,项羽终于忍不住,在众人面前号啕大哭。

    章邯歼灭项梁的消息传开后,楚军心里开始出现恐惧:秦军是一群虎狼之师,以前的胜利只是侥幸罢了。

    刘邦知道这个消息也非常吃惊,他完全不明白项梁为什么会输,之前一直是胜利的。接下来,刘邦就感觉恐惧了,主力部队被消灭后,就意味着自己和项羽会沦为章邯的下一个目标。

    痛定思痛后,项羽并没有忘记手头事,他首先攻下陈留。反观刘邦的军队,已经有很多人偷偷地脚底抹油,跑回老家去了。是的,天下人对秦军的恐惧又重新回来了,人们想起了秦始皇时代的百万铁甲。

    对于范增,项羽的心情是复杂的。范增你是个军师,跟着我叔父,结果他战死,你跑回来了,你这军师是怎么当的,当然,项羽的这些想法是不会说出来的。现在,范增毫无愧色地回来了,继续指指点点,项羽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

    所以,这段时间他对范增的态度有些奇怪,既不骂这人,也不是十分友好,可能是在观察,或者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这些在范增看来,分明是项羽这个人有些糊涂,比不上项梁。

    项羽的个性是非常要强的,刘邦在这个时候提出战略性撤退,正好给项羽一个台阶下,项羽自己肯定是不好开口的,但现在确实应该撤退。

    项羽撤退到彭城,将这里作为自己军队的大本营。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在当时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城市,当上西楚霸王后,项羽将彭城作为首都。从古至今,彭城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发生战争的频率相当高,原因就是彭城四通八达,大军很容易在这里聚合分散,彭城地处平原,很适合会战。

    项羽在彭城落脚之后,写信给怀王,让他来彭城。怀王答应了,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傀儡,但显然他很不喜欢傀儡这种感觉,尤其是项梁死后。

    怀王也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至少他得到了楚国贵族的支持,身边还有宋义这样的棋子。由于宋义预测到定陶之战项梁必败,所以他在人们眼里的地位越来越高,几乎是一个谋略家了。同时,宋义与齐国达成了协议,准备送自己的儿子到齐国当宰相。

    章邯打败项梁后,并没有追击项羽和刘邦,这位大忙人要操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首先他要密切关注朝廷的动向,关注阉人赵高思想上的细微变化。自从李斯一家被腰斩后,章邯明白,自己不可能指望通过这次平叛得到高官,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握住分寸,别惹恼赵高,保住身家性命就行了。

    章邯此时把目标锁定在赵国,决定率领大军包围巨鹿,先灭掉赵国,再来对付其他人。

    闰九月,宋义和楚怀王联手打压项羽,首先封魏豹为魏王,相当于拉一个外援。魏豹利用章邯后方空虚,接连攻下二十几座城池,一时威名大振,封他为魏王,让他坚持骚扰秦军后方。这听起来是非常荒谬的,连项梁项羽这样的人都没有封王,一个瓦釜雷鸣的魏豹居然封王。怀王又将项羽和吕臣的军团合并,自任统帅。

    在范增的建议下,项羽克制忍让,得到了楚国一些贵族和绝大多数士兵的同情和支持。怀王封项羽为长安侯,号鲁公,让吕臣监视项羽。同时,怀王又将刘邦的部队独立出来,封刘邦为武安侯,号沛公。这样一来,等于是让刘项之间互相牵制。

    楚怀王不知感恩,得寸进尺,项氏家族扶植他为王,他居然想夺走别人的权力,进而开始了“有为”的历程,这个过程无非是内斗和内耗,最终不仅送了自己的性命,也遗祸项羽,让刘邦捡了便宜。

    就在怀王为自己的权术沾沾自喜的时候,忽然收到紧急军情,章邯的黑色军团已经包围了巨鹿。

    楚怀王召开紧急会议,会场的气氛非常紧张,大家心里很清楚,如果章邯不是围攻巨鹿,而是围攻彭城,那么,在座诸位的性命在不在还是个问题。彭城不同于巨鹿,是个平原城市,没有天险,当年项羽定都彭城,手下人极力反对,就是因为这个。巨鹿的城市是非常坚固的,但能支撑多久确实是个问题。

    怀王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他对自己的地位和生命常常有一种危机感,所以在会议上他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主张:“先入关中者为王。”这分明是想挑起刘项之争,正常的情况通常是推翻秦王朝,怀王继承秦帝国的衣钵,可惜他没有这个志向,也不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所以才提出这个荒谬的建议。当然,怀王可能是过于惧怕黑色军团,所以开出一张空头巨钞,让手下拼死卖命。

    宋义主动提出挂帅救赵,看起来大义凛然,实际上是为了掌握军权。怀王立刻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只好做宋义的副将。

    这时,怀王又提出,让项羽和宋义去救赵国,而刘邦则负责带领一支小部队西征,由函谷关直取咸阳。考虑到之前怀王说先入关者为关中王,这项任务分配表面上对刘邦很有利。但实际上里面的学问复杂着呢,估计是怀王和宋义经过精心策划作出的决策。

    刘邦表面上是直取咸阳,实际上是担当疑兵的任务,吸引秦军的主力,以便救赵行为能顺利进行。这个计策并不高明,当然不可能迷惑一代军事家章邯。说心里话,怀王并没打算让刘邦当关中王,在分配任务之前,他根本就没有必胜的把握,更多的是恐惧心理。他想用此举激励项羽和他那战斗力惊人的楚军。项羽为了比刘邦先一步入关,必定会和章邯死磕,只有这样楚军才有胜利的机会。否则,一旦黑色军团打遍天下无敌手,别说什么怀王了,大家都得死,所以,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怀王考虑最多的还不是将来的王位,而是生存。

    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有谁还会贪图荣华富贵,贪恋权术?

    怀王固然对项羽不信任,但对刘邦也好不到哪里去。

    听到这种安排,项羽绷紧了脸,怒问:“执行特殊任务的为什么是刘邦,不是我?”

    直到此时,项羽还没意识到这种安排其实是一种合理的安排,而且对自己也有利,正是通过这种安排,他才能成为西楚霸王。当然,怀王这样安排也是担心项羽暴虐的性格,担心屠城之事再次重演。

    老实说,刘邦接到这个任务,心情是失落的。自从加入项梁军队,他一直很努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世人的肯定。想不到大家还是看扁了自己,又把无关紧要的任务交给自己。刘邦心里也是有英雄情结的,很想跟秦军主力大干一场,一展自己的能力,让世人刮目相看。

    在范增的劝导下,项羽终于平息愤怒,跟着宋义一起向巨鹿进军。

    为了这次出征,怀王特意赐给宋义“卿子冠军”的称号,宋义带领的这支军队阵容庞大,非常壮观。刘邦那头则显得默默无闻,低调前行。

    出征前,怀王早已号召天下诸侯一同援赵,诸侯们也都作出了回应,答应一同前去。

    章邯之所以选择攻打赵国,首先是看到赵国没有善于作战的帅才和将才,张耳和陈余只是名士,最多算是谋士。而且章邯算准,攻打赵国,诸侯们不会援救。章邯攻过来之后,赵国都城邯郸很快就失守,张耳护着赵王退守军事重镇巨鹿。巨鹿的城墙非常坚固,粮食也十分充足,可以支撑一段时间。

    章邯选择围点打援,将巨鹿城围成了铁桶,跟外界完全割断开来。陈余逃到北方,又纠集起几万人的军队。随后,驻守在巨鹿北面的常山上。赵王派人向陈余求救,陈余迟迟不敢行动。

    现在最大的希望似乎还是在“卿子冠军”身上,但这位“卿子冠军”是个权术高手,实战经验实在不敢恭维。在行军之前,他就将项羽和范增分开,让项羽充当前锋,范增殿后,负责后勤工作。大军到达安阳后,宋义忽然下令停止行军,就地扎营。

    宋义这个决定让全军上下都云里雾里,而且扎营后,宋义丝毫没有动身的意思,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了。连范增这么老谋深算的人都不知道宋义要干嘛,安阳距离定陶只有几公里。章邯在这里击败项梁后,立即纠集大军北上攻打赵国,定陶和安阳基本上是秦军势力的真空区域。

    项羽更是困惑,一再问宋义:“卿子冠军到底要干嘛?”

    宋义只是打着官腔说:“将军不必多问,本帅自有安排。”

    项羽只好忍住怒火,看宋义下一步棋怎么走。

    宋义实战经验虽然严重不足,但是对于兵法还是素有研究的。他了解章邯的战术,在内心深处对章邯非常恐惧。宋义所以在安阳驻足不前,没有任何理由,仅仅因为一个怕字。这么一呆,就在安阳呆了四十六天,这段时间里,宋义不断做思想政治工作,与其说是做楚军的思想工作,不如说是做自己的思想工作。他反复强调自己非常热爱楚国,愿意为楚国献出生命,希望大家跟自己一样,要有为楚国献身的精神。还没打仗就想到死,碰到这样的统帅,没有哪个士兵会喜欢,好战的楚军对宋义这一套非常反感。

    项羽对宋义实在已经烦不胜烦,而范增此时已看出宋义的弱点,这个人根本就是个胆小鬼,无力领导这支军队。

    宋义确实不敢直面章邯,所以他拼命掩饰这点,用思想政治工作掩饰内心的恐惧。当然,在这段时间里,宋义也没完全闲着,他不停地写信给各路诸侯,催促他们快点过来支援。他派出几拨使者劝说齐国的军事强人田荣,可惜田荣这人完全是个现实的军阀,坚决不肯输血。宋义没办法,居然收买了田荣的部将田都,田都带着一队人马火速赶往巨鹿。由此可见,宋义外交还是有两下子的。除了田都之外,各路诸侯在宋义的催促下,也都陆续赶往巨鹿。

    被宋义这么一拖,马上就要入冬了,将士们饥寒交迫,安阳是个小城,根本供应不了大军的衣食需要。士兵们的抱怨渐渐多了起来,对宋义的不满也越来越强烈,但宋义却没有任何措施,仍然一天天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项羽终于忍不住,在军事会议上对宋义大吼:“你想让军队在安阳过冬吗?渡过黄河就是巨鹿战场了,在这里等死还不如上战场。”

    宋义听了,怔了怔,旋即阴险地笑道:“鲁公啊,你何必这么性急,论冲锋陷阵也许我比不上你,说到运筹帷幄你又不如我了……”

    项羽抢白道:“什么运筹帷幄,现在就应该渡过黄河,和巨鹿城内的赵军内外夹击,必能大破秦军。”

    宋义笑道:“现在攻击章邯犹如打牛背上的牛虻,固然能够打死牛虻,却不能伤害牛毛下面吸血的虫子。现在去打的话吃力不讨好,章邯正在攻打巨鹿城,如果他胜利了,那么秦军也会非常疲惫,我们就可以以逸待劳一举歼灭。如果打输了,我们去救赵就完全没必要。所以,现在最好的办法是让秦军和赵军互相厮杀,我们坐收渔翁之利。”

    这番话说得项羽哑口无言,看到项羽哑口无言,宋义更加志得意满,立即骄横地下了一道命令:“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宋义这道命令明显是针对项羽,听得项羽须发怒张。

    这几天是宋义人生中的巅峰,无论是外交还是权力,他都混得风生水起。对内,他制服了桀骜不驯的项羽,至少他自以为制服了;对外,他连横合纵,玩得别国团团转。田荣不配合自己,宋义便设法分裂齐国,故意抬高田都,让他跟田荣作对,他跟田都约好,让他的儿子宋襄到齐国出任宰相,进而操纵齐国政局。

    宋义拿出大量的钱财贿赂齐国的长老和贵族们,还亲自送儿子到齐国的边境无盐城,在那里通宵达旦地饮酒狂欢。

    就在宋义和齐国的元老们纵情酒肉时,范增已经探知了这个消息。他找到项羽,告诉他:“宋义正在和齐国的使者举办宴会,他分明是跟齐国勾结,这才是他屯兵不动的原因。”

    项羽怒道:“士兵们在这里饿着肚子吹着寒风,宋义这个混蛋居然和外人勾结,喝酒吃肉。”

    时间已是十一月下旬,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将士们饥寒交迫,当项羽把宋义的所作所为告诉全军将士时,大家无不义愤填膺,摩拳擦掌。

    项羽站在高处,声如洪钟:“现在秦军锐气正足,如果他们攻破了巨鹿,秦军只会更加强大,士气更加高涨。我军新近遭遇大败,此次倾国来攻,如果不抓住时机,恐再无翻本的机会。卿子冠军一派胡言乱语,说什么秦军灭赵后,士卒疲惫,我军可以乘虚而入。要知道,我国和赵国唇亡齿寒,只有尽快渡河,和赵军会师,才有胜利的希望。现在,卿子冠军一片私心,不体恤士卒,只顾自己饮酒作乐,如果再任由他这样下去,楚国就有灭亡的危险。”

    底下欢声雷动,项羽知道自己已经得到了将士们的支持,便向范增示意,表示可以实行计划。

    宋义送走齐国使者后,晚上回到安阳。回来后,宋义倒头就睡,对于军队中的哗变一无所知。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项羽就带着几个亲兵,来到宋义的大营中。宋义的卫兵阻拦,项羽说道:“我有要事禀报上将军,你们快闪开。”

    卫兵还想阻拦,项羽眼睛一瞪,一双重瞳怒火迸射。卫兵不敢再阻拦,只好在营外喊道:“上将军,鲁公有事求见。”

    宋义仍在睡梦中,迷迷糊糊中听到这话,很不耐烦地回道:“有什么事晚点再说。”

    宋义还想继续睡,项羽已经冲进帐中,一手提起宋义,吼道:“奸贼,受死吧!”

    一刀砍下宋义的头颅,项羽不愧是铁胆英雄,在宋义的大本营里提着宋义的头到处走,对众将士说:“奸贼宋义暗中和齐国勾结,我奉怀王密令,已将他杀死。”

    众将士一听,个个吓得面如土色,看着宋义血淋淋的人头,大家都不敢正眼瞧项羽,纷纷说道:“将军英明,当初立楚国和怀王的,就是将军的家族,现在将军又诛杀叛乱有功,理应取代上将军的位置。”

    项羽并不是一个莽夫,镇定地说:“这件事还需向怀王禀明,等他作决断。”

    将士们纷纷说:“军队不可一日无主帅,将军还是暂时代理职务,再等怀王的旨意也不迟。”

    项羽点头称是,为了防止宋义的儿子宋襄到齐国勾结齐军,对楚军不利。项羽派出一支快速骑兵队伍,在齐国边境杀掉宋襄及其家人,将宋家人杀得一个不留,真正做到了斩草除根。

    当怀王接到项羽诛杀宋义的消息,顿时吓得动弹不得。怀王差点吓傻了,只知道点头称:“一切按照项羽的意思办,一切……”

    这是项羽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权力斗争,应该说做得相当出色,干净利落。在他后来的人生中,如果能有这种做事风格,他绝对不会失去天下。在后来的斗争中,项羽打的是战争,用的是光明正大的手段。可见,项羽这个人,如果你不把他逼急了,他一般是不会搞权力斗争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