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
楚军的控制权重新回到项羽手中,他立即重振士气,并恢复范增的军师地位。
项羽带着七万楚军急行军赶往巨鹿。
巨鹿在邯郸东北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是华北平原的中心地带。这里既是一个军事重镇,也是一个巨大的粮仓。巨鹿的城墙坚如磐石,粮食也相当充足,应该可以坚持很长时间,张耳是这么估计的。
张耳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人,他之所以没有带着赵王一路逃窜,而是选择在巨鹿等候秦军,并不是为了让秦军围死自己,张耳的脑子很清醒,不会自寻死路。作为战国最后一批策士,张耳在谋略方面多少有些水平。深受连横合纵的影响,张耳认为只要秦军围困巨鹿,天下诸侯必然汇聚巨鹿,在巨鹿平原上将发生一次大决战。反秦大业的胜败就在此一举了。
张耳把巨鹿当成亡秦的一个诱饵,事实证明,他预料得没错。但如果历史中没有项羽这个人,张耳这场豪赌会一败涂地,所以,张耳的成功充满了偶然性。
张耳的思维还停留在战国时代,虽然他的思维很合理,巨鹿一旦攻破,其他地方的诸侯也逃不掉灭亡的命运,事实确实如此。但人性是有弱点的,面对章邯的黑色大军,他应该想到,诸侯可能会抱着这样的想法:“早一天死总比晚一天死好吧!”所以,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诸侯们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拒绝援助赵国。
应该说,章邯和张耳心有灵犀,他跟张耳的想法很类似。只不过他站的立场完全不一样,对他来说,他也是把巨鹿当诱饵,把天下诸侯的兵力全部吸引过来,然后一举歼灭,章邯是有这个自信的,而且这确实是解决问题的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只要在巨鹿之战歼灭诸侯军队,反秦起义基本上就扑灭了,秦国的江山就保住了。
章邯让王翦的孙子王离将巨鹿团团包围,自己则在巨鹿不远的棘原城设立大本营,坐镇指挥。章邯的战术很明显:围死巨鹿,击垮一切援军。
章邯是一个非常沉稳的人,一般不会自大,但这一仗他也认为自己的胜算很大。当然,他也有操心的问题:粮食。三十万大军,每天消耗的粮食就要堆积成山,所以一定要保护好粮道。为了保护粮道,章邯命令在棘原和巨鹿之间修建甬道,所谓甬道就是在道路两边加上围墙,围墙比人头高出一截。这样既可以保护士兵和粮食,又能让行军隐蔽。
粮道就相当于战场上的血管,这是章邯作战的特点,他把后勤补给线的安全看得比战场上的局部胜负更重要。
赵国的援军也陆续来了,但这些援军根本无法靠近城池,也不敢靠近,都修起了坚固的工事。这些支援的部队赶过来也是做做样子,所以他们努力避免跟秦军交锋,在他们看来,巨鹿沦陷是迟早的事情,所以他们关心的重点是巨鹿沦陷后,如何安全地撤离战场。
张耳对此感到非常无奈,他原本期望援军能够给力,然后自己带兵杀出来,里应外合,夹击秦军。可惜,这些盟友们都非常怕死。
“看来,巨鹿城是保不住了。”张耳产生了悲观的想法。
另一边的章邯看到这形势,也认为巨鹿迟早会沦陷,这些诸侯根本不会出手相助,此事早在章邯的预料之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余,陈余和张耳是刎颈之交,关系非常不错。张耳多次催促陈余救援,陈余每次都非常客气地回复张耳,说马上动身,但是始终没有发出一兵一卒。在陈余看来,赵王和张耳早晚都难逃一死,自己如果发兵的话那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何必作这种无谓的牺牲,陈余想。
可以说,陈余这种态度造成了一个很恶劣的影响,诸侯们肯定会想,连你们赵人自己都不救自己,凭什么要我们去送命。如果大家都是这种心理,巨鹿必亡,反秦大业必亡,可历史总是充满偶然性,偏偏出现了一个敢于吃螃蟹的项羽。
在项羽没有来之前,陈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不得不作出一些姿态性的动作,将部队往前挪了一段距离。
对于陈余的表现,张耳非常愤怒。他派出了自己亲信,连夜化妆逃出城,找到陈余,怒斥陈余背信弃义。经过讨价还价之后,陈余决定派五千士兵过去支援。两个使者带着这五千人马准备连夜进城,结果被秦军发现,全部歼灭,无一人生还。这事对作壁上观的诸侯们打击非常大,让他们再一次亲历到黑色军团的恐怖。
项羽那边的军队正缺粮,但项羽这样安抚人心:“我们赶快过河,打败秦军,就可以进巨鹿城大吃一顿了。”
在整个行军过程中,范增一直在绞尽脑汁思索,作为一个谋士,面对强大的敌人,想出良策乃是职责所在。但范增实在没有想出什么好的计策,当他得知章邯修建了甬道,更加忧虑,说:“章邯这个人比我们想象的还可怕,有了这个甬道,秦军的战斗力就更强了。”
项羽说道:“这些甬道恰恰是秦军的弱点,我们只要毁掉甬道,秦军的后方就会混乱……”
范增脸上忧虑的表情显得更重了:“毁掉甬道,谈何容易,联军已经赶到了巨鹿,都没有人敢接近甬道,恐怕还没接近甬道就被秦军刺成窟窿了。”
项羽说:“这个好办,我们可以边打边毁。”
范增沉默了,他想,项羽毕竟年轻,低估了秦军,低估了章邯。
大军终于来到黄河边,项羽骑着乌骓马在黄河边上眺望。这是项羽第一次见到黄河,果然如传说中的那么雄壮,尽管已近冬季,黄河还是浊浪滔天。
项羽命英布和蒲将军为先锋,各派一万精兵先渡河。
渡河之前,项羽让每个士兵带上三天的干粮,然后摔碎煮饭的锅。项羽还说,等渡河之后,大家要砸掉船只。这一幕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破釜沉舟,项羽带头砸掉了一口锅。
章邯也得到了楚军的消息,他知道楚军共有七万人,远道而来,饥寒交迫。“这一战,秦国胜利了。”章邯在心里说。
疯狂的巨鹿
英布遵循项羽的命令,上岸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直扑秦军的甬道,捣毁了好几里的甬道。
随后,英布又命令士兵们将石块和木头堵在甬道中。为了守住战果,英布还命令士兵们把守破坏的甬道。秦军听到了这个消息,产生了恐慌情绪,甬道的破坏将直接影响后勤补给,如果不修理甬道的话,楚军很可能沿着甬道偷袭各个营垒。
负责守护甬道、掌管后勤的是秦军的一个猛将苏角,苏角既勇猛又骄傲,而且非常残忍。由于他自恃胜券在握,在防守和侦察方面有所疏忽。听说甬道被捅破,苏角非常气愤。在他眼里,楚军应该跟那些诸侯一样,都是一路货色,苏角把英布的这个举动看成是偷鸡摸狗的行为,实在是大错特错。
苏角知道英布是盗贼出身,大有轻视之意,他派出一小股部队去剿灭楚军。没想到英布早已准备好,立即放下工事,纠集起全部兵力,打得秦军一个措手不及。这是自定陶之战来,秦军的第一次失败,这次失败当然无关大局,但是对秦军尤其是苏角的心理冲击非常大。生性骄傲的苏角感觉自己被人鄙视了,纠集五万大军,准备将英布一举歼灭。
英布小胜的消息传到项羽的主力军中,欢声雷动,大家信心十足。黎明时分,苏角的五万大军向英布扑来,作战之前,苏角收到了项羽渡河的情报,但他推测项羽主力完全渡河至少要一天的时间。所以他暂不考虑项羽,决定一举歼灭英布,然后再率军直接扑向黄河,击楚军于半渡。
英布豁出命和苏角大战,尽管兵力占绝对劣势,但英布誓死要坚持到项羽的到来。看到主将这么拼命,大家也不顾生死,奋起抵抗。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苏角发现楚军仍然没有失败的迹象。苏角开始烦躁了,不能拖得太久,一旦项羽过河,不堪设想。
就在苏角游移不定的时候,忽然听到了楚军的号角,为首的正是骑着高头大马的项羽,楚军浩浩荡荡地朝战场逼近。
苏角是个不服输的人,心想,项羽你来了也好,正好将楚军全部歼灭。交战一开始,秦军就完全被楚军的气势给镇住了。楚军个个像失去理智的野兽,对黑色大军丝毫没有恐惧。
项羽在战场上疯狂地厮杀着,忽然他看到一个人,这个人身材也非常高大,一身黑色的铠甲,只有头盔是金黄色的,这人簇拥在旗帜中间,不用说就是主将。
项羽长剑一指:“杀了他!”
乌骓马飞驰,一身白色铠甲的项羽仿佛一道闪电,冲向敌军,秦军被这气势吓得让出一条道路。项羽来到苏角马前,一剑劈开苏角的头盔,苏角的脑袋被劈成两半。
苏角一死,秦军顿时六神无主,乱作一团。趁着这个机会,项羽带着自己的亲兵疯狂屠戮,将附近的秦兵杀得一个不剩。秦军士兵一个个地倒下,心理防线已经崩溃。
就在这时,范增带着一队人摇旗呐喊,让秦军放下武器投降。由于援兵迟迟来到,这支秦军已再无斗志,纷纷放下武器,投降的秦军多达三万人。
尽管歼灭了苏角部队,在巨鹿周围还有王离的五万军队和涉间的两万后勤部队。项羽将投降的秦军交给英布和蒲将军看管,让士兵们捅开甬道,在里面找到一些吃的。大概休息了两刻钟,士兵们再次上阵。
王离不愧为名将之后,在作战方面比苏角要严谨扎实得多。王离摆出层层方阵围住巨鹿城里的五万大军,就连外围部队也始终保持警戒状态。
两天前,王离听说有人偷袭粮道,感觉不妙,果然粮食出问题了,供应不足。涉间虽然派出紧急部队,专门运了粮食过来,但粮道多处被毁,补给工作的难度非常大。当时,王离有一种很不好的预感,他派出一拨拨探子前去搜集军情,探子回报的消息让他很崩溃:苏角战败,已经阵亡,项羽领着楚军已经过来了。
王离紧急调整阵形。让王离吃惊的是,项羽也来了,项羽加入了先锋队伍,而且是冲在最前面。看到项羽这气势,王离在心里首先就感到害怕了。
交战以后,王离不敌,仓皇间,准备撤离战场,没想到项羽冲过来,一把抓住了他。接着,项羽凭借个人的勇武,冲破王离设置的九层方阵,直接来到巨鹿城下。巨鹿城里的军民看到这一幕,惊喜万分。在高地上作壁上观的诸侯也看呆了,他们纷纷说,项羽这个人简直不是人。
张耳呆呆地愣着,项羽对他吼道:“赶快开城,和我军里应外合,一起夹击秦军。”
接下来,楚军表现出了令人恐怖的战斗力,个个以一当十,秦军被杀得害怕了,纷纷缴械投降。
负责粮草的涉间看到大势已去,不忍粮草落入敌人手中,命人烧掉粮草,自己冲入火海中,以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秦虽然残酷,但是大秦的官员确实做事认真负责,很少出现玩忽职守,不讲法律的现象。
诸侯们看到项羽这种惊人的战斗力,纷纷在想:“仅仅一天的时间,这人基本就得到了天下。”
诸侯们更多的是羡慕和恐惧,然而面对巨大的成功,项羽并没有想到什么天下不天下。他甚至有些别扭,不知道该用什么态度对待那些让人鄙视的诸侯,固然这些诸侯对他毕恭毕敬,经过项羽的大营,纷纷跪下来往前挪。毫无疑问这样只会让项羽更看不起他们,但毕竟人家是奉你为领袖,又不可能完全板着一副脸。
当然,此时盘踞在项羽心里的还有一个巨大的阴影,章邯。章邯现在已经知道巨鹿之战的结果了,可以肯定的是,章邯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的。章邯手中至少还有二十万大军,完全有能力反扑,所以,接下来面临的考验更大。
只有打垮了章邯,革命才算胜利,项羽是这样想的。事实上,推翻了秦王朝,革命仍然没有结束。
项羽与章邯
巨鹿之战的失败固然出乎秦军的意料之外,但秦军并没有丧失信心,就像楚军充分信任项羽一样,秦军对章邯的信任也是无条件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只要跟着章邯,就一定能打胜仗。”
章邯并不是通过什么作秀行动得到士兵的信赖和尊敬的,而是在实际作战中,士兵们认识到这个人是一个出色的元帅,是一个可以与士兵共存亡的元帅。大家跟着他心甘情愿,对他给予了充分的信任。
章邯的脸上沉浸着刚毅的气质,这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最讨厌的就是废话。
章邯是一个实干型的人才,对政治中那些阴险的权力斗争非常反感。他完全把打仗看成是自己神圣的职责,对于后方的政治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咸阳城里面的情况实在太糟糕,太让人失望了。
赵高操控了整个朝政,秦二世躲在深宫里,完全不理朝政。朝中对赵高不满的人,要么被罢官,要么被砍头,咸阳宫成了赵高的一言堂。章邯虽然不喜欢过问政治,但是对这些情况也不可能完全不了解,但他从来不愿多想。章邯的思想很像现代人常说的:“适应不能改变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
所以,章邯一门心思打仗,尽量不考虑政治,以免影响心情。
章邯刚开始征战的时候捷报频传,那时秦二世还关心过章邯,派遣司马欣、董翳去协助章邯。可是,后来秦二世对战事就越来越漠不关心了,他听信赵高的谗言,呆在深宫里,过着淫荡放纵的生活,还自以为神秘。
司马欣和董翳都是秦朝的长史,尤其司马欣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才,很擅长搞情报工作。
作为一个专业的军事家,章邯打仗时非常重视情报的搜集整理工作,情报不仅包括敌人的动向,还包括敌人内部的派系斗争,以及敌方重要将领和参谋的性格。
司马欣帮了章邯不少的忙,但司马欣关心的情报不仅是来自敌营,还包括朝廷的动向。章邯对此很烦,他是真的不想知道朝廷里的情况:“求你了,不要管朝廷里的事情。”
司马欣却严肃地回答:“将军,我这是为你着想,朝廷的情况你不可不知,一旦有天赵高过河拆桥,你离死期也就不远了。”
这些事情无疑会影响章邯的心情,朝廷传来的消息常常让他心灰意冷,连打仗的动力都没有。最后,司马欣和章邯达成妥协,司马欣可以继续搜集朝廷情报,但不能把这些事告诉章邯。
但是有件事司马欣实在忍不住,一次,趁着吃饭的时间,司马欣开口道:“抱歉,将军,这件事如果不说出来,我简直快发疯了。”
章邯沉默,望了司马欣一眼,继续吃饭。
司马欣说道:“这听起来很像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鹿和马的故事。”
接着, 司马欣绘声绘色又心情沉重地讲完这个故事。司马欣讲的这个故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指鹿为马事件,这是相权糊弄皇权最经典的例子。听完这个故事,章邯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你真的确定赵高处死了那些说鹿是马的大臣吗?”
司马欣点头,章邯陷入了沉思中,这么下去,就是扑灭起义军,秦国也会完蛋。
司马欣点醒章邯:“现在整个秦国就你一个人在镇压叛乱,朝廷里大家都没把叛乱当回事啊!将军还是考虑一下自己的前途吧!”
咸阳宫里对战场的情况完全不了解,因为所有的情报都被赵高扣压。赵高对皇帝说的永远是叛乱已经平定,或者正在平定,完全是一些不成气候的流民在闹腾。赵高这么做是为了防止秦二世了解实情,了解实情后,秦二世肯定得亲政,这样一来就会发现赵高一直欺上瞒下,到时赵高的脑袋就保不住了。
章邯不知道,自己的下坡路已经开始了,当他得知苏角阵亡,王离兵败,巨鹿秦军尽数被楚军打败,死伤无数,余者全部投降。章邯懵了,这完全是一个噩耗,事先没有任何征兆。
直到这时,章邯才知道,楚军的一个名叫项羽的大将当上了统帅的位置。在章邯的意识里,项羽仅仅是一个猛将而已,情况怎么完全变了,项羽凭什么打败了秦军呢?章邯不知道,现在也没法知道,现在最关键的是应对措施。
章邯对司马欣说:“已经发生的事无法再挽回,当务之急是收拢巨鹿之战中打散的秦军,还有啊,你赶快去咸阳如实禀报战况,请朝廷尽快增派援兵。”
司马欣愣在那里,仿佛在思考。
章邯吼道:“事不宜迟,赶快。”
司马欣于是快马加鞭地朝咸阳奔去,他先回到自己的家里,刚进家门,家人又缠着他问:“那些盗贼歼灭了吗?”
司马欣心想,赵高对消息封锁得特别厉害啊,便说道:“事情没这么简单……”
吃了点饭,司马欣就去求见赵高,但是卫士根本不放他进去。司马欣无奈,只好回去,准备第二天再来找赵高。
然而,第二天,巨鹿战败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咸阳城。司马欣感到很恐慌,自己并没有透露消息啊,莫非有人从前方回来告诉了百姓,还是家人从自己的表情中猜出了结果。
消息也传到赵高的耳朵里,赵高很惊慌,找到秦二世,含糊其辞地说到章邯用兵不利,让秦二世严惩章邯。
赵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无比精明的风险投资者,巨鹿的战败在赵高看来是一个危险的征兆,这预示着楚军的力量不断壮大,士气不断高涨,而秦军正在走下坡路,秦王朝很有可能灭亡。既然楚人有可能建立起一个新王朝,那么就必须赶在他们建立新王朝之前投资,向他们示好。
赵高已经听说楚国派遣了一支特别的军队正往函谷关这边杀来,由一个叫刘邦的无赖率领。赵高决定派人跟刘邦联络,一旦确定秦国没戏了,赵高将在第一时间杀死秦二世,开关迎敌。
当然赵高并不急着杀死胡亥,他还要继续忽悠下去,直到最后关头才会举起屠刀。一方面,赵高对秦二世说:“天下太平无事,只不过章邯吃了一个败仗,这个败仗虽然无关大局,但是也要派遣使者对章邯严厉谴责,这是秦的成法。”
秦二世问:“要立刻派遣使者吗?”
赵高点头:“对,必须让他们重视,如果不严厉谴责,以后他们还会犯相同的错误。”
秦二世没有主见,一切都遵照赵高说的办。
又过了一关,赵高心想。然而, 当赵高知道司马欣在不停地找自己时,顿时心里又发慌了,他已经知道司马欣为什么找自己,他肯定是想通过自己去见皇上,这种事情决不能让皇上知道。
很多人建议赵高,就让司马欣在门外等,一直别见他,他自然会识趣离开。赵高觉得有道理,便不理睬司马欣,想不到司马欣在司马门外等了三天还不走。赵高火了,派出一个凶神恶煞的人过去,司马欣果然被吓坏了。司马欣想,赵高这是想将我绳之以法。
司马欣火速上马车,连家也不回,径直向外逃跑。他本想跑到章邯那边,却走错路,往函谷关方向跑去了。不过,幸运的是,因为迷路,他捡回了一条性命。司马欣逃跑不久,赵高就派人追杀,追杀的方向是章邯所在的棘原方向。
巨鹿之战,楚军可以说是拼了全力才打败秦军。现在要面对的是秦军的终极boss章邯,压力自然非同小可,章邯的兵力更雄壮,指挥也更加出色。能不能打赢章邯,项羽毫无把握。
虽然刚取得大胜,但项羽并不轻松。现在困扰他的是秦军七八万的俘虏,秦军的饭量不比楚军小,让这些人填饱肚子不是一桩小事情啊,必须有更多的粮食。如果发给他们武器,让他们和章邯交战,项羽很担心到了战场他们会反戈一击。假如我们把这些俘虏放在后方,再去跟章邯打仗,这些俘虏会不会从背后偷袭呢?
项羽的这些担心都不是杞人忧天,而是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所以当他问范增时,范增似乎也没有想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项羽心中已经动了杀掉俘虏的念头,但要做这事,必先征求范增的意见。
范增一听,急忙说道:“万万不可,秦军的士气低落,还会有投降,如果杀了俘虏,秦军就会决一死战。”
范增说得也有道理,项羽只好先把这些沉重的包袱背上。项羽和章邯之间小规模的交战发生了很多,楚军几乎就没有失败,章邯虽然一直失败,但伤亡很少。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项羽的声望越来越高,章邯的声望却越来越低。
两军一直以漳水为界,处于对峙状态,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春天。秦帝国早已失去人心,在项羽看来,秦国灭亡是迟早的事情,现在章邯拖着自己,无异于让刘邦先入关中。想起这点,项羽非常恼火,明明是我立的功劳最大,结果却要让刘邦捡便宜。
陈余一眼就看透了项羽的苦恼,此时陈余已经四十多岁,其他人在项羽面前大气都不敢出的时候,他却显得非常自信老练,经常以非常亲密的口吻跟项羽说话,有时候还以一个长者的姿态批评项羽几句。
事实上,在巨鹿之战前,陈余根本就没见过项羽,但现在他说话的口气和方式似乎是项羽的忘年交。在巨鹿之战中,陈余没有动过一刀一枪,项羽对这种人一向看不惯,项羽欣赏那种勇敢无畏的人。
“阿羽啊,”陈余貌似关心地说道,“你跟章邯这么耗下去也不是办法,再拖下去,那个刘邦就要进咸阳了。”
项羽看了看陈余一眼,没吭声。
陈余接着说:“章邯这个人虽然会打仗,但没什么政治头脑,完全看不清形势。这种人啊,军事强人,政治白痴。”
陈余一进来,项羽就明白他心里在想啥,现在这么一说,更加确信陈余是想劝降章邯。在巨鹿之战中,陈余未立尺寸功劳,现在想捞个头功,将来可以封王。但是项羽不愿谈这事,让陈余跟范增谈。
就项羽自己来说,劝降章邯当然是好事情,对项羽集团是有利的。但项羽好不容易碰到这么一个对手,很想跟章邯真刀真枪地打一场。
范增也是主张劝降章邯的,跟陈余这么一商量,范增就同意把这个任务交给陈余。
陈余给章邯写了一封信,无非是说将军你有功要被杀,无功也要被杀,总之是死路一条,只有投降是唯一的活路。陈余举出了秦朝历代名将的例子,白起战功卓著,却被秦昭王剥夺官职,逐出咸阳,最后赐死;蒙恬为秦始皇平定天下有大功劳,还率军讨伐匈奴,结果还是被杀。最后陈余说,功高震主者得如此下场是自古的铁律,难道将军认为自己是个例外?
陈余的意思很明白:“将军如果不想被灭族,赶快投降楚军,跟着楚军一起攻进咸阳,杀掉赵高。”
如果光是陈余的一家之言,章邯未必相信。从咸阳逃回来的司马欣,跟陈余说的也非常相似,总之,将军现在有大难了,打输了肯定是死,打赢了也是死。死路一条,将军看着办吧?
尽管章邯相信司马欣所说的,但他仍然不想投降,他不想因为个人的利益危害国家的利益:“不可被这些事情迷惑,动摇了我们的原则。”——这就是章邯给司马欣的答复。
但司马欣也找到了章邯的弱点,他说:“就算为了那些投降的将士,将军也应该考虑一下啊!”
是的,如果自己不投降,投降的士兵们的生命就得不到保障,而且一旦战败,自己的二十万大军也会化为乌有。章邯终于动摇了,他派出使者跟项羽接触,然而,令他感觉不安的是,项羽似乎没有和他见面谈判的意思。不仅没有这个意思,项羽还主动挑衅,几次袭击秦军。
项羽这么做,一方面是个性好战,另一方面是不想把劝降的功劳让给陈余。
一直熬到七月盛夏,项羽才接受章邯的投降。项羽接受投降的理由是粮草非常紧缺,确实如此,但这也是项羽为自己找台阶下,目的是不让陈余邀功。在与章邯的书信往来中,项羽只字未提陈余的功劳。
会面的地点选在“殷墟”,传说这是殷商的故都。章邯带着司马欣、董翳两人前往殷墟的一个山冈上面,项羽正坐在上面。
来到山冈上,见到项羽正坐在一棵大树底下,章邯前去行礼。项羽立即搀扶起他,说道:“将军,免礼免礼。”
章邯准备卸掉佩剑,项羽说道:“没事,就这样好了。将军大名,项羽仰慕已久……”
项羽丝毫没有掩饰对章邯的欣赏,他大谈章邯的作战风格,不时评点几句。章邯听了非常感动,项羽待他完全不像对待降将,而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
为了表达对章邯的尊敬,项羽没有让章邯做自己的部将,而是封他为雍王。司马欣负责带领那二十万投降的秦军。
坑杀降军
对项羽来说,形势似乎一片大好,通往咸阳的路上已经没有多少抵抗的力量了。
项羽沿着黄河西进,沿路将官方粮仓全部据为己有,一路到达河南新安。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项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最终导致了坑降事情的发生。
项羽为了防备投降的秦军发生暴乱,在其中安插了大量的楚军,楚军与秦军本来水火不容,这么一来,天天都有斗殴辱骂的事情发生。楚军大多是由一些流民组成,都有过服劳役的经历。在服劳役期间,他们饱受秦军的鞭打和侮辱,现在好不容易骑在对方头上,自然会有新仇旧恨一起算的想法。
现在轮到楚兵欺负秦兵了,秦兵向来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有组织有纪律的专业军队,其他军队不过是一些乌合之众。如何忍受得了楚兵的欺负?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秦兵最开始不敢反抗,后来发现楚兵越来越过分,完全把自己当奴隶对待,不高兴就打。
渐渐地,秦军中一股反叛意识开始蔓延,大家开始发牢骚,骂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些人,“他们自己倒舒服了,让我们在这里受罪。”
在秦军中,恐慌的情绪很快就蔓延开来。他们想,如果楚军逼着自己去进攻咸阳,打赢了还好,但如果打输了,楚军肯定会把自己带回远离中原的楚地,到时候秦王朝就会把自己的家人屠杀干净。
叛变的情绪在秦军中蔓延,一个楚军将领巡夜时听到秦军在偷偷议论这事,大惊,立刻报告给项羽。项羽召集范增等幕僚,紧急商议此事。
项羽对蒲将军说:“严密看管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不可以让他们跟秦军接触。”
项羽、范增、英布等人密商之后,决定对秦军来个集体大坑杀。具体任务由英布执行,英布将秦军全部安排在城外扎营。英布把这些秦军安排在大坑边上,到了夜深人静之时,英布带着楚军来到秦军营地里,从三面包围营地,只有一面出口,这个出口就是大坑。
深夜里忽然遭到袭击,秦军一片混乱,踩死的人不计其数,秦军被赶到悬崖边。刚开始掉下去的一批人立即就摔死了,后来掉下去的人掉在同伴的尸体上,虽然不会立即死去,但紧接着,上面又会有人掉下去,没有被摔死,也会被砸死。没有被砸死的也逐渐窒息而死。就这样,人压着人,二十万大军一夜之间消失了。
这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大屠杀在古代历史中是非常罕见的,尤其是发生在同一个种族内就更为罕见。中国古代的历史还有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这在其他民族的历史中非常难找。项羽组织的这次大规模杀戮还有一个特点,他不是用兵器一个个地杀掉,而是激起对方的恐慌,让他们自寻死路,这样耗费的精力就少很多。不得不说,这是一场聪明的屠杀,说项羽蠢的人乃真蠢。
第二天,楚军全部投入到坑埋的工作中,整整用了三天的时间才埋葬了这些被坑杀的秦军。
有些电影上说,坑杀降卒这件事范增不知道,这是不符合历史常识的。作为项羽的亚父,楚军集团的首席军师,这么大的事情范增不知道,可能吗?
坑杀降卒固然解决了暴乱问题以及粮食问题,后来项羽到底缺不缺粮食,我们不知道,反正所到之处粮仓全是他的。但坑杀降卒留下了巨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中父老憎恨项羽,天下百姓也认为项羽的残暴比起秦始皇来有过之无不及。在巨鹿之战以前,上天还没有抛弃项羽,项羽的凝聚力和领袖魅力都非常强。坑杀降卒后,项羽不知不觉走上了下坡路,形象越来越差,鸿门宴中项羽不杀刘邦可能有这个因素,因为形象已经很差,杀了刘邦后等于把自己抹得更黑。
秦军中只有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活了下来,而且三人都封了王,当然也有一些人推测章邯的亲兵没有被坑杀,理由是章邯后来镇守废丘时有一支生力军,因为缺乏证据,这个观点只能当做是一种推测。
这三人虽然活了下来,但是精神状态却让人担心。章邯从此一蹶不振,身体逐渐发胖,那张坚毅的脸完全失去了棱角,一天比一天圆溜。从后来的历史上,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心灵上似乎遭受了重大打击,从此沦为一个庸人。
后来韩信出关中的时候就对刘邦说:“关中父老恨透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现在陛下如果入关,一定是众望所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