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哲学发展的历程(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3.普遍与个别、一与多的关系问题

    西方哲学史是对一与多,包括普遍与个别、统一性与多样性、不变与变的关系的认识的发展史。

    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究竟是水还是气或者是火等的讨论,实际上都是要在个别的、多样性的、变动不居的东西中寻找普遍的、统一的、不变的东西。柏拉图的“理念说”所说的感性事物就是指个别的、多样性的、变动不居的东西,理念就是指这些东西的型式,即普遍的、统一的、不变的东西,他认为后者在前者之外,先于前者而存在,他是重普遍轻个别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批评了柏拉图的“理念说”,他比较重视个别,而且他的基本倾向是认为理念不在感性事物之外,而就在感性事物之中,普遍不在个别之外,而就在个别之中,但他在这个问题上往往陷入混乱和困境。

    古希腊哲学家主要是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普遍与个别的关系问题,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Porphyry,234—305?)曾从本体论的角度把古希腊关于这个问题的各种讨论总结概括成为三个问题。[2]波爱修(Boethius,480—525)是第一个正面回答波菲利的问题的中世纪哲学家。中世纪哲学的主要争论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从一方面看也可以说就是重普遍与重个别之争,不过中世纪哲学是既从本体论的角度也从认识论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的,这两派各有片面性,他们从不同方面把普遍与个别做了形而上学的割裂。

    近代哲学着重从认识论的角度讨论了一多关系问题,总的趋势是要求把二者结合起来。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包含有一多关系问题的讨论。经验论者重多:洛克以个别为实在,巴克莱和休谟是极端重视个别、否认普遍的哲学家;唯理论者重一,其中斯宾诺莎尤其突出,他只崇尚唯一的实体,把多样性的事物看成是唯一实体的变形,根本否认了多样性、个别性,他把实体看成铁板一块的东西,他的哲学发展到以普遍性吞灭个别性、统一性吞灭多样性的地步,这在西方哲学史上是少见的,黑格尔把斯宾诺莎的哲学称为不符合西方哲学一般特征的“无世界论”,不是没有道理的。康德看到唯理论与经验论各有片面性,企图结合普遍与个别而构成科学知识,但他并没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他的理念是理性所追求的无限统一体,但他割裂了无限和有限,使最高统一体脱离了有限的多样性事物。只有黑格尔才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系统地阐发了一与多的辩证关系,他不但达到了多样性的统一,并进而达到了对立面的统一,他的“具体普遍”的思想和对立统一的思想是他的辩证法的核心,这使西方哲学史在一多关系问题方面,也在整个辩证法的发展方面,达到了近代哲学史上的最高水平。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大多反对黑格尔把统一看成最高原则的观点,而强调多样性和个体性。

    注释:

    [1] Hegel·Werke,第18卷,176页。

    [2] 波菲利的三个问题是:1.种和属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单纯观念性的东西?2.如果它们真实存在,那么,它们是有形的东西还是无形的和单独的?3.它们是存在于感性的东西之中还是存在于感性的东西之外?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1.古希腊哲学

    西方哲学史开始产生于古希腊奴隶社会。古希腊哲学是在东方、埃及巴比伦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从神话传说中,首先注意物理世界的起源与本性,集中于对宇宙本原的研究。最早的有米利都学派,以后有毕泰戈拉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和原子论者,一般称之为自然哲学家或宇宙论者。

    最初的自然哲学家和以前的宗教家不同,他们很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但他们毕竟处于哲学思想发展的幼年时期,他们的思想不能不打上宗教神话的烙印,他们把人和自然,看成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不分主体与客体,因此,他们有些人主张“物活论”。“物活论”以为万物都是活的、有生命的。如泰利士认为一切都充满神灵,阿拉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的有生气的原则。“物活论”是17世纪的剑桥柏拉图主义者Ralph Cudworth所造的一个词。

    米利都学派的泰利士(Thales,624?—547 B.C.)以物质性的“水”、阿拉克西曼德(Anaximander,610?—547?B.C.)以“无定形”、阿拉克西美尼(Anaximenes,588—524 B.C.)以“气”为本原,乃是从质料和性质方面研究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性。毕泰戈拉学派的创始人毕泰戈拉(Pythagoras,584?—493?B.C.)以“数”为本原,是从形式和量的方面研究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性。他们的思想中都暗含着一个如何用不变的东西来解释变的东西的问题。当然,他们都没有深究这个变与不变的关系问题。赫拉克利特和爱利亚学派从两个正好对立的方面发挥和发展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赫拉克利特强调变的方面,认为只有变才是真实的,没有永久不变的东西,他以“火”为万物的本原,就是因为在他看来“火”具有最鲜明的运动变化的性质;他关于对立统一和斗争的思想使他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奠基人。相反,爱利亚学派(Eleaties)的创始人巴门尼德(Parmenides,515?—?B.C.)则强调不变的方面,认为存在的东西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因为那将意味着它产生于无或变成无,而无在本性是不存在的。世界上只有“存在”(有),没有“不存在”(无),只有“一”才是真实的,“多”不过是幻象,因而只有不变才是真实的,变不过是幻象。巴门尼德明确提出了思维与存在两个范畴,对以后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变与不变的关系问题,后来的自然哲学家认为赫拉克利特与爱利亚学派都各有片面性,必须既承认变又承认不变,只是对这两者要做出新的解释。这就是后期自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495—433 B.C.)、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500—428 B.C.)和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460—370 B.C.)等哲学家的任务。他们认为不变的东西不是一个,如水或火那样,而是许多个,如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土、气、水、火),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seeds),德谟克利特的“原子”那样,变不过是这许多不变者相互组合上的不同。

    后期自然哲学家既然认为万物之基础不变,可是他们又不否认变,这就必然产生变的原动力从何而来的问题。他们中间有的人倾向于把原动力看成是来自不变者之外,如阿那克萨戈拉认为这种原动力是“奴斯”(nous)。这种思想是一种模糊的二元论,使早期自然哲学家的“物活论”思想开始遭到破坏,在一定意义下,有分离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因素。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兴趣由研究自然转移到研究人,智者的主要代表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481—411 B.C.)、高尔吉亚(Gorgias,公元前5世纪)就是这样。在他们看来,自然哲学时期的各派学说都失之独断,他们一般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的真理。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认为一切都同样的真,是非善恶都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他的思想是相对主义的。高尔吉亚认为一切都同样的假,他的思想是怀疑论。

    苏格拉底和智者一样,也是研究人的哲学家,他同样轻视对自然的研究,同样反对未经批评的独断,但他与智者相反,主张有客观真理,主张认识是可能的。在他看来,真理不在个人,而在人类一般,不在感觉,而在思维。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就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道德的普遍定义,而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他的论辩诘难的方法是辩证法的最早来源。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时期,代表人物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总结了以前各派的哲学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哲学系统。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他的理念主要来源于爱利亚学派的不变的本质和苏格拉底的普遍性定义以及毕泰戈拉派的数的概念;他关于感官事物变动不居以及感官事物的真理只是相对的思想,主要来源于赫拉克利特和普罗泰戈拉。柏拉图综合了这两方面的思想,又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和价值。柏拉图把理念看成在感官事物之外,普遍在个别之外,这使他在本体论上初步具有分裂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普遍与个别的思想成分。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因此,他重视理念(他称之为形式);但他又注重经验事实。亚里士多德把这两个方面结合为一,创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他批评柏拉图将理念看成是和个别事物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他认为理念或他所说的“形式”不能离开感官事物而独存,普遍不能离开个别而独存。亚里士多德要在理念和感官事物、普遍与个别之间建立起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关键在他看来就是有目的的发展,发展就是由潜能到现实。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思想使辩证法特别是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系统化。

    公元前332年亚里士多德死后约八百年的期间,希腊文化逐渐与罗马文化相结合。纯粹的希腊哲学渐成过去。

    这八百年的前期,主要哲学流派有伊壁鸠鲁学派(Epicureanism)、斯多葛学派(Stoicism)和以皮浪(Pyrrho,365—270 B.C.)为代表的怀疑论。除伊壁鸠鲁(Epicurus,341—270 B.C.)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主义外,他们都集中于伦理问题的讨论。这个时期中对于某些具体科学的兴趣也出自伦理行为的需要。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伦理思想以小苏格拉底派为其前驱,怀疑论则源于智者的思想。三派关于伦理问题的争论导致西塞罗的折衷主义。大约从公元前100年起,罗马哲学由伦理的兴趣转向了宗教,新毕泰戈拉派和新柏拉图派都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哲学,而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学”则更是一种十足的宗教哲学。在这个时期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罗马唯物主义者卢克莱修(Lucretius,99—55 B.C.)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Epicurus,341—270B.C.)的原子唯物主义;新柏拉图派的波菲利和普罗克洛关于普遍与个别、一与多的关系问题的概括。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史的诞生地,西方哲学史上各式各样的思想学说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自己的起源和萌芽,随着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古希腊哲学所阐发的各种思想又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特点。

    2.中世纪哲学

    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时期,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统治者,教会支配了中世纪的世俗权力和精神生活。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它不过是使信仰有可能得到理性解释的工具。中世纪的科学也和哲学一样屈服于宗教的支配之下。中世纪人们所注意的中心不是世俗生活而是脱离世俗的天国。中世纪的主要哲学问题是神与人、天国与世俗的关系问题。

    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同基督教合流的产物,而在各个发展阶段中,这些成分所占的比重又各不相同。

    以奥古斯丁(St.Augustine,353—430)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在时间上属于古代,但就其思想意识形态来说,则属于中世纪,它是基督教哲学的最初形态。奥古斯丁运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确立了基督教哲学,他首先提出信仰第一、然后理解的原则,为中世纪经院哲学奠定了基础。奥古斯丁以后的中世纪哲学分为三个时期。

    5—11世纪初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时,人们对于古代哲学除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片断和新柏拉图主义外,所知甚少。在这个时期的哲学中,新柏拉图主义比基督教的成分更占优势。主要代表人物是波爱修和爱留根纳(John Scotus Erigena,810—877?)。波爱修是连结古代哲学与中世纪哲学的桥梁,他对古代的波菲利关于普遍与个别所提的问题做了自己的回答。他重视多样性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性,是中世纪唯名论的先驱。爱留根纳是一个披着基督教外衣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他主张“否定的神学”,与正统的基督教神学观相左。爱留根纳认为统一的普遍的整体是最真实的,等而下之,愈是多样性的东西则愈不全面,因而也愈不真实。不过他认为多样性和最高统一体(上帝)之间有桥梁可通,这就是“理念”。爱留根纳的这种思想源于柏拉图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是中世纪实在论的先驱。

    11—14世纪初,是中世纪哲学的第二期,即经院哲学的全盛期。在此期间,基督教势力强大,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著作经阿拉伯哲学家的媒介在西欧广泛传播,这样,经院哲学就成了基督教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哲学,而且不仅有了柏拉图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因素,还添加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因素,这后一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增长。

    经院哲学的特征是奉基督教教义为无上权威,但要用理性去加以解释,解释的方法又极其烦琐抽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