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齐国的没落(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齐国军队大举南下,宋康王便派人去侦察,看看齐军前锋已经到达哪里了。不久,侦察人员回来报告说:“齐军已经很近了,老百姓都很害怕呢。”这时宋康王周围的马屁精马上跳出来说:“这怎么可能呢?宋国的军力如此强大,齐国的兵力那么弱小,你这是造谣。”宋康王听后大怒,下令把这个侦察人员杀死,然后又派另一个人前去探察。结果第二个侦察人员回来报告,说的与第一个人差不多,宋康王又很生气,也把他给杀了,紧接着又派一人前去。

    第三个派出的人前往侦察,发现情况与前两人说的一模一样。那回去后要不要如实禀报呢,他心里犯嘀咕了,迟疑不决。在他往回走的途中,正好遇到自己的哥哥。哥哥叫住了他,高声说:“国家都这么危险了,你要往哪儿去呢?”他便答道:“国王派我前去侦察敌人的动向,没想到齐军已经这么近了,所有人都陷入恐慌不安中了。在我前面已有两人去侦察过,他们因为说了实话,国王不爱听,就把他们都杀死了。我回去后,如果据实禀报,怕是也要遭毒手了;可要是不如实禀报,又担心犯下欺君之罪被处死。我应该要怎么办呢?”

    哥哥对他说:“你要是如实禀报,那么你比谁都死得快。国家要是被灭了,那些马屁精、祸国殃民者就得死,你比这些该死的人还早死,那就不值得了。”他听完后,心领神会,打定主意要撒个谎了。回到王宫后,他报告说:“我根本就没看到齐国军队在哪儿,而且社会秩序很安定,没有人慌乱的。”这些话宋康王爱听,而马屁精们又纷纷说:“可见前面被杀的人就是活该,大王真是英明。”宋康王于是赏赐了这个侦察人员很多钱,这人后来趁机逃到国外去了,还生活得很富实。

    可是掩耳盗铃的自欺伎俩,除了自我满足之外,岂能改变战场的态势呢?齐国大军一路南下,攻城略地,宋国百姓对桀宋恨之入骨,有谁肯卖力作战呢?此时的宋康王才发现大事不好了,面对齐国人咄咄逼人的进攻,他也牛不起来了。怎么办呢?情急之下,他想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

    宋国与楚国的关系不错,号称“兄弟”般的国家。宋康王便派臧子出使楚国,向楚顷襄王求援。楚顷襄王十分爽快地答应了,并且交代臧子,宋国不要投降,一定要坚决抗战,楚国会提供军事援助的。

    在返回宋国的途中,臧子面露忧色,他的马车夫很不解,问道:“您要求楚国援助,楚国已经答应了,怎么你还忧心忡忡呢?”臧子叹了一口气说:“宋是小国,齐是大国。楚国要救宋国,势必要与齐国结怨,按理说楚王应该面有忧色才对。可是你看到没有,楚王非但没有担忧,反倒兴致勃勃的。他的目的,无非是想坚定我们的抵抗决心,如果我们与齐国血战到底,令齐师遭到损失,这样对楚国才是最有利的。”

    臧子的判断一点也没错。要知道齐国为了伐宋,在外交上下了大力气,在东方与其他四国合纵,在西方与秦国连衡,楚国要是在这个时候去帮助宋国,那未免也显得太不聪明了。果不其然,楚国是光吆喝罢了。齐国的军队一连攻陷宋国五座城池,可是楚国的援军在哪儿呢?连个影子也看不到呢。

    当然,楚顷襄王喊着要救宋,是别有用心的。说白了,是喊给齐湣王看的。意思是说,我与宋国是兄弟国家,宋国有难,我理所当然有义务出兵的。如果楚国真的出兵援宋,那对齐湣王来说,当然是件麻烦的事情。齐湣王明白楚顷襄王在想什么,无非是想捞点好处嘛,那好吧,只要你保持中立,灭了宋国之后,有你的一份儿。

    连楚国都不肯出手相援,宋康王完全是孤家寡人了。宋国虽然号称是“五千乘之劲宋”,可是实力与齐国还差得远呢,况且除了齐国之外,赵国、魏国、燕国都派军队参加伐宋战争,这其中任何一个国家也比宋国强啊。

    宋国溃亡的命运已是无法改变了。齐国大军已经攻打到了宋国都城,宋康王在城池沦陷之前,跳上一辆马车,夺路而逃。

    关于他的下场,有不同的说法。一个说法是他逃到大臣倪侯的住所,被齐国人抓住杀死了;另一个说法是他逃到了魏国,死于温地。不管哪种说法是对的,结局是一样的,宋国的历史被终结了,而这位战国史上最大的暴君,也死于非命。在诸侯的兼并战争中,宋国终于被无情地扫出历史的版图。

    中山与宋国先后灭亡,被孟子称为九个大国中的两个惨遭淘汰,剩下来的,只有战国七雄的角逐。

    有几个国家在这场战争获利,其中最大的赢家当然是齐国,它占据了宋国的大部分地盘。魏国与楚国也分到一部分的土地,赵国的李兑则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陶地。可以说,对于东方诸侯来说,这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有一个国家却是例外,这个国家便是燕国。

    伐宋之役,燕国也曾派军队参与。可是齐湣王根本就瞧不起燕国,也不知是出于什么缘故,他甚至把燕国大将张魁抓起来处死。此事传到燕国后,举国震惊,燕昭王颜面扫地,一个万乘大国的将军,像一只蚂蚁一样被踩死了。燕昭王一下子觉得血气上涌,满脸通红,怒气难压,他召集文武官员,宣布说:“我兴师伐宋,可是齐国人居然杀我大将,是可忍,孰不可忍?我打算要动员全国武装,攻打齐国。”

    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说道:“我以前认为您是一位明君,所以情愿做您的臣子;可是现在大王已经不是明君了,请允许我辞职吧。”

    燕昭王定睛一看,说话的这个人名为凡繇,这一通话把他给听愣了,便脱口问道:“这是怎么说呢?”

    凡繇答道:“燕国曾遭灭国之祸,先王(指燕王哙)死于齐人之手。大王您内心极其痛苦,可是仍然选择事奉齐国,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如今大王因为张魁之死,就打算以倾国之力攻齐,那么岂不是把张魁看得比先王还重吗?”

    燕昭王虽说在气头上,可是冷静下来后一想,凡繇说得有道理。当初他采纳苏代之计,怂恿齐国攻宋,就是想把齐国的扩张矛头转向南方。于是他问凡繇说:“那先生您认为寡人应该要怎么办呢?”

    凡繇回答道:“大王应该派一名使臣前往齐国谢罪,这样对齐王说:这都是寡人的过错,大王乃是贤明之君,岂会冤杀诸侯国的大将呢?只有燕国的将军被杀,这说明寡人用人不慎,所以特派使臣前来请罪。”

    自己的大将被杀,还得这样屈尊来讨好齐湣王,有这个必要吗?凡繇认为有必要,让齐湣王更加骄横,更加得意忘形,那么他的末日就快到了。燕昭王不愧是一代明君,要成大事,必须要忍辱负重,小不忍则乱大谋,他决定采纳凡繇的意见,派一名使臣前去齐国。

    燕国使臣到了齐国时,齐湣王正在举办庆功宴呢,大宴群臣,祝贺灭宋战争的伟大胜利。当他听说燕国使臣到来时,也不给燕国人面子,就传令让他上殿。你想想,在一个宴会上召见燕使,这本身就是对使者的极不尊重。使臣上殿后,就依凡繇所说的话,在殿堂上请罪了一番。齐湣王本来就喝了几杯酒,一听到这些,心里更加得意了,要燕国使臣把请罪的话再重复一遍,干什么呢?好让左右群臣明白啊,我齐湣王乃是王中之王,看到没,我杀了燕国大将,燕王还要向我请罪呢。

    “将欲踣之,必高举之。”想要让一个人跌倒,就得先把他举得高高。

    事实上,齐湣王真的有高高在上的感觉。灭宋之役,令齐国声威大振。齐国边上的小国,如鲁、卫、邹等国,无一例外,全部向齐国称臣。对于南方的楚国来说,也颇为尴尬,楚国有一块土地,称为淮北之地,伸入到宋齐之间,这块地在战国初期无所属,后来被楚惠王所吞并。淮北之地呈狭长形,延伸到齐国南部,齐国灭了宋国后,乘机占领了淮北之地。

    齐湣王意犹未尽。在占领楚国的淮北之地后,他把目标锁定在淮河下游的淮夷,夺取七百里之地。这时的齐国疆土面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水平。如此伟大的事业,齐湣王岂能不沾沾自喜呢?他甚至想要吞并二周(东周、西周),自立为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在伐宋之前,齐湣王对秦国还所有畏惧,可是现在他早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为齐国在疆域面积上已经不逊于秦国了。

    这里还必须说一说齐湣王对孟尝君的排挤。孟尝君在辞相后,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可是在齐湣王看来,他仍是一个最大的潜在对手。据《史记》“孟尝君列传”所记,齐湣王在灭宋之后,便采取种种措施逼迫孟尝君离开齐国。孟尝君担心遭到毒手,遂从薛邑前往魏国,魏昭王拜他为魏国宰相。也有另一种说法,称孟尝君离开齐国的时间,是在灭宋之前。不管哪种说法属实,孟尝君的离开,肯定使齐湣王如释重负并大大膨胀其野心。因为连秦昭王都畏惧三分的孟尝君,都成了他的手下败将。

    其实齐湣王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他以为消灭宋国是一件堪比秦灭巴蜀、赵灭中山的伟绩,其实不然。

    如果要消灭宋国,在齐威王或齐宣王时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以大国吞并小国,这并非难事。可是齐威王与齐宣王都没有去冒这个险,显然知道政治风险太大,很容易引来其他诸侯国群起而攻。齐国的地形条件不比秦国,秦国地处关中,易守难攻,而齐国则是丘陵地带,难有天险可以阻止敌人的入侵。我们也看不出齐湣王的执政能力有多么出色,他曾经大权旁落,甚至还被大臣劫持为人质,实在算不上是一个杰出的君王。

    这位齐国君王的品行,从他羞辱燕国使臣一事便可见一斑。这里,我们还可以举一些例子,来看看齐湣王的真实面目。

    在《吕氏春秋》中,记有齐湣王的一则故事。有一回,齐湣王生病了,他听说宋有一位名医,名叫文挚,便派人去把他请到宫中。文挚检查齐湣王的身体后,对太子说:“这个病不用吃药,只要能激怒大王,病自然就好了。只是激怒大王后,我恐怕就保不住性命了。”太子说:“你放心,到时我会劝说父王,你不会有事的。”于是文挚就跟齐湣王约了看病的时间,时间到了,文挚并没有出现。连续三次失约后,齐湣王心里十分生气,好不容易到第四次时,文挚终于来了。文挚走到齐湣王的床头,鞋子也不脱就踩上床,还踩着齐王的衣服。这时齐湣王简直要气疯了。可是文挚仍然继续激怒齐王,他说话傲慢不恭,出言不逊。齐湣王最终无法忍受,从床上跃起来,大声叱骂文挚。没想到这一跃,这一骂,病居然就鬼使神差地愈了。文挚果然是一代名医,可是他的下场如何呢?尽管有太子与王后的解释与辩护,齐湣王仍然一意孤行,以“大不敬”罪将文挚处予烹刑,就是活活煮死。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齐湣王之心胸是何等的狭窄。比起燕昭王的忍辱负重,他只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罢了。

    死要面子的人,谈不上有大胸襟。他高高在上,野心勃勃,可是他忘了一件事:高处不胜寒。

    五燕国复仇记(上)

    从燕昭王即位的那一天起,他就矢志复仇。“多难兴邦”,对燕国来说,确是如此。在战国七雄中,燕国一直是最弱小的国家,尽管号称“万乘之国”,但长期以来在军事上乏善可陈。公元前316年,燕王哙在权臣子之的步步紧逼之下,被迫将王位让出来。然而子之篡权不到三年,燕国便爆发内乱。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以名将匡章伐燕,短短数月的时间,便吞并燕国,燕王哙也在这场战争中身亡。在诸侯的干涉下,齐国独占燕国的计划破产,被迫撤军。公元前311年,赵武灵王把入质赵国的燕国公子职护送回国,成为新的国王,他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燕昭王。

    要重振破碎河山,这是一件艰巨的任务,可是燕昭王并没有知难而退。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广招人才。战国时代,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人才是密切相关的。燕昭王深知此理,他效仿秦国明君秦孝公,开出优厚的条件,招揽天下英才。

    当时燕国有一位贤人,名唤郭隗,燕昭王召见他并说道:“我们国家不幸发生动乱,齐国乘机袭破燕国。我深知燕国弱小,兵力不强,不能够报仇雪恨。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共同治理国家,以洗刷先王蒙受的耻辱,这是我的心愿。先生如果发现可用的人才,我一定要亲自侍奉他。”

    郭隗答道:“大王如果一定要招揽贤人,就请从我郭隗开始吧。这样的话,比我贤能的人就会不远千里而来的。”燕昭王便为郭隗修建了一座房子,并且把他尊为老师。其实郭隗并不是一个十分出众的人,他之所以毛遂自荐的原因,就是给燕昭王树立起一个礼贤下士的标榜。如此一来,比郭隗高明的人,岂能不从四面八方涌入燕国呢?

    事实也是如此。当天下士人得知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求贤才时,许多人便不远千里前来,为燕国的复兴献计献策。在燕昭王所招揽的英才中,最重要的有以下数人:苏代、乐毅、剧辛、邹衍。苏代的故事,前文已叙述,这里说说其他三个人。

    乐毅是战国时代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原是赵国人,是魏文侯时代名将乐羊的后代。由于出身将门之家,他自小便刻苦研究兵法,富有谋略。不仅如此,他也是一位道德素养很高的人,年轻时就以“贤能”闻名于赵国。后来,有人把乐毅推荐给赵武灵王,成为其麾下的一名参谋人员。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在沙丘之乱中被赵成、李兑害死,当时国内无人敢为其喊冤。乐毅不想与弑君者共事,便离开赵国,前往魏国。魏昭王虽然收留了乐毅,可是并没有重用他。正当乐毅心灰意冷时,一次出使燕国的任务改变了他的人生。当他作为魏国使臣抵达燕国时,燕昭王以贵宾的礼节待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