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东方乱局(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最后的合纵

    邯郸之战后,赵国的军事力量严重受挫,秦国已是一枝独秀。东方诸侯们有联合作战的迫切需要,合纵运动又一次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东方诸国中,魏国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这得益于信陵君的救赵壮举。尽管魏安釐王对信陵君杀将窃符一事耿耿于怀,但不可否认经此一役,魏国的国际地位已是大大提升了。魏安釐王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他也是魏惠王之后,魏国最出色的君王。公元前254年(邯郸解围后三年),魏安釐王在对外扩张上迈出重要的一步,他居然把矛头对准秦国,出兵攻取秦国孤悬于东方的陶邑。

    陶邑本是秦国宰相魏冉的封地,名为秦国的土地,实际上如同一个独立王国。陶邑与秦国本土并不接壤,是一块飞地,正因为如此,魏安釐王想干一大票。其实魏安釐王原本并不打算与秦国交恶,说实话,他有些害怕秦国。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邯郸危急时,他坐视不理。可是信陵君窃符救赵,把魏国卷入到与秦国的战争中,这么一来,魏安釐王就不能当没事发生了。既然秦魏战事已起,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陶邑与秦本土相去甚远,守备薄弱,自然成为魏国首要攻击目标。

    此时魏冉已经去世,陶邑业已衰落,又不能得到秦国的支援,很快被魏军攻陷。对魏国来说,这乃是一次伟大的胜利,难道魏文侯、魏武侯的霸业又要重现江湖吗?这真是太岁头上动土,在秦军横扫天下之时,魏安釐王竟然敢虎口拔牙,吞并秦国的地盘,这无疑令东方诸侯为之一振。

    魏安釐王志不在小,夺取陶邑之后,他转而进攻卫国。卫国是老牌诸侯国,立国于西周初期,是周武王弟弟康叔的封国,历史相当久远。进入战国后,卫国由于实力弱小,不断受到赵、魏两国的鲸吞蚕食,国土面积越来越小。魏师大兵压境,卫国无法抵挡,卫怀君只得举白旗投降。自此,卫国完全沦为魏国的附庸国。可是魏安釐王仍意犹未尽,他认为卫怀君并非真心实意投降,故而在两年后,他乘卫怀君入大梁城朝见时将其捕杀,立其弟为卫国君主,史称卫元君。卫元君的夫人是魏国公主,他比较亲魏,故而得到魏安釐王的信任。

    在魏安釐王时代,魏国的实力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令人刮目相看。可是此时秦国的力量无人可以撼动,魏国的中兴注定只是昙花一现。秦国不能容忍魏国的扩张,在之后的几年,秦军不断对魏国发动进攻,令魏安釐王深感压力巨大。自从信陵君离开后,魏国难以有人能肩负起抗击秦军入侵的艰巨任务。在这个时候,魏安釐王十分盼望信陵君能回到魏国,协助他保卫家园。他多次派人前往赵国见信陵君,可是去的人无不碰了一鼻子灰。

    信陵君不愿意回魏国。原因很简单,他根本不信任自己的异母哥哥魏安釐王。信陵君与魏安釐王的矛盾由来已久,魏王一直深忌弟弟的才华,对他严加防范,不肯把权力交给他。两人的矛盾在援赵一事上最终爆发,最后信陵君以窃虎符、杀晋鄙的方式夺取兵权,完成了拯救赵国的惊世壮举。可是这件事后,信陵君再也不回魏国了,因为他私夺兵权已是犯下死罪,不敢回去见魏安釐王,留在赵国。在赵国的十年里,信陵君得到赵国君臣的礼遇,吃穿不愁,头顶上笼罩着英雄的光环。他已经不想卷入到复杂而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对魏国国内之事,不闻不问。

    魏安釐王的使者络绎驿不绝前来,令信陵君很烦心,他给门人下了一道死命令:“谁都不许替魏国来使通报,违令者杀无赦。”此话一出,没有人敢吭声了,前来的魏国使者无不吃闭门羹。看来信陵君已经是铁了心,无论如何也不回国。

    可是魏国的战况不容乐观。

    公元前247年,秦国大将蒙骜挥师进攻魏国,连克高都、汲城,魏国大恐。这时大家更希望信陵君重新出山,拯救魏国于水火之中。可是门客们谁也不敢吭声,大家想来想去,有两个人大概可以说得上话。这两个人,一个唤作毛公,一个唤作薛公。

    这两个人是何方神圣呢?其实他们既不神,也不圣,原本是混居于市井的匹夫罢了。毛公本是在赌场中打杂,整天与赌徒们厮混;薛公则是卖豆浆汤水的,地位也卑微。这两人虽是市井匹夫,却有士的品行,出淤泥而不染。信陵君想结交他们,亲自到两人打杂的地方,但两人或许觉得这个地方见不得人,便都躲着不见。信陵君并不放弃,最终找到他们的住所,登门拜访。为了不摆架子,他不坐马车,走路前去。就这样,三人成为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相当投缘。

    毛公、薛公二人受众人嘱托,便找信陵君说:“公子在赵国受到礼遇,在诸侯中盛名远扬,可要是没有魏国,公子哪有今天的成就呢。如今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了,而公子您却丝毫都不在意。要是秦国攻破了大梁,祖先的宗庙被夷平,到时您还有什么颜面活在世上呢?”

    听到这里,信陵君倏然变色,还没等毛公、薛公两人把话说完,就赶紧令人备好车马,收拾行李,即刻启程回魏国。

    信陵君回到了阔别十年的魏国,哥哥魏安釐王亲自前往迎接洗尘。兄弟二人十年间未尝谋面,毕竟是一个爹生的,久后重逢,两人相视而泣下。相逢一哭泯恩仇,时间过了这么久,魏安釐王也不再追究当年信陵君窃符之事,况且是自己苦苦请求弟弟回来助他一臂之力。魏安釐王当即宣布,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统领魏国的全国武装力量,抗击秦国。

    那么信陵君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来保卫魏国呢?光凭借魏国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借助于东方诸侯的联合。他上任后,马上派遣使者前往诸国,共商合纵大计。当各国听说信陵君执掌魏国兵权后,纷纷表示愿意合纵。其中的原因,正是信陵君个人非凡的人格魅力。十年前,他不计个人安危,断然窃兵权拯救赵国于将亡,这是何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东方诸侯们都强烈感受到秦国的威胁,在历史上多次合纵抗秦,但合纵运动并不太成功,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领袖人物。如今信陵君无论从人品或是能力,都堪当重任,诸侯们把军队交给他,心里踏实。

    很快,一支由五国联合作战部队组建起来了。信陵君率这支联军在河外与秦军大战,大败秦军,秦国将领蒙骜落荒而逃。信陵君乘胜追击,一直把秦军赶到函谷关。秦国人关闭函谷关,军队不敢出战。看来信陵君果然名不虚传,十年前他败秦师于邯郸城下,十年后雄风犹存,宝刀不老,又一次让傲慢的秦国人蒙受战败的耻辱。

    魏国的危机解除了,而信陵君凭此役再度名扬天下,成为秦国的克星,更成为天下人崇拜共仰的偶像。当时东方诸国的很多兵法家纷纷带着自己的兵法书,呈献给信陵君,希望能在他手下效力。信陵君把这些兵法书汇编成籍,后来世人称之为“魏公子兵法”。只可惜的是,这本兵法汇编并未能保存下来,后来失传了。

    对于秦国来说,信陵君成为其扩张的最大绊脚石,只要他一天还掌握魏国的兵权,以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联合诸国一致抗秦,秦国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但是秦人尚诈,在外交权谋上颇为得心应手。一个针对信陵君的巨大阴谋出笼了。

    这个阴谋就是离间魏安釐王与信陵君的关系。尽管魏安釐王与信陵君尽释前嫌,可是在两人内心深处,都有很深的防范意识。既然两人的关系存有裂缝,便有了弱点,只要把裂缝再撬开一些,小空隙最终会变成难以跨越的鸿沟。那要从何处下手呢?当年魏国大将晋鄙被杀,虽说信陵君是不得已为之,但晋鄙本人并无过错,他只是忠于职守罢了。晋鄙被杀后,其门客对信陵君恨之入骨,对秦国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

    秦国宰相吕不韦在政治投资上向来是舍得花钱,他耗费万金,在魏国寻求晋鄙的旧门客,巨额贿赂,让他们想方设法离间魏安釐王与信陵君的关系。这些门客一方面见财眼开,另一方面也想为晋鄙报仇,便在魏安釐王面前进谗道:“无忌公子在国外待了十年之久,如今回到魏国当了上将军,诸侯们都乐意把军队交给他指挥。诸侯只知魏国有魏公子信陵君,而不知有魏王。听说公子想要南面称王,诸侯们也都畏惧公子,打算一起拥立他。大王您可得留神啊。”

    此时信陵君刚刚解魏国之危,破秦军于河外,立下赫赫功勋,魏安釐王当然不会因为晋鄙旧门客的一番谗言而罢免信陵君。但秦相吕不韦深悉人性的弱点,谎言说多了,就成了真实。当年曾子的母亲听说儿子杀人,刚开始一点也不信,可是多听几次,她就吓得逃走了。这就是人的心理,母亲对儿子的信任尚且经受不住流言的攻击,何况是兄弟之间呢?

    吕不韦是一个高明的政客,他不仅有深远的眼光,还有一般人缺乏的优点:耐心。晋鄙的门客无功而返,可他并不认为万金的投资打水漂了,因为他已经在魏王与信陵君之间插入一根楔子,接下来要做的事,是用铁锤把楔子打得更深。他不断地派出形形色色的间谍,在魏国传播流言。甚至让他们在信陵君面前,当着众人的面问说是不是快要当王了,还故意献上贺词呢。这些手段太高明了,魏安釐王岂能不起疑心呢?十年能让一个人改变多少,他又岂能知道信陵君是否野心勃勃呢?

    这是秦国人所导演的一出反间计,在这方面,秦国实在太厉害了。十几年前的长平之役,秦以反间计令赵王撤了廉颇的职;如今,他们又一次故伎重施,让魏王收了信陵君的兵权。

    我们必须说,魏安釐王并不是个昏君,可是作为君主,他缺了秦孝公、燕昭王那样的胸怀,秦孝公、燕昭王对于商鞅、乐毅都能用人不疑,而魏安釐王对自己的弟弟反倒信不过。

    信陵君的“上将军”头衔被别人取代了,他知道魏安釐王已被人挑拨离间,对自己不再信任了。想想自己一腔热血,为国家奔走效命,倘若他只是顾及一己私利,何必从赵国回到魏国呢?魏王怎么能因为谗言而对自己起疑心呢?想到这些,他内心激愤难平。既然如此,他也不愿上朝了,称病待在家里,与众宾客日夜饮酒。然而,以酒消愁愁更愁,他不理国事,日渐消沉,纵情于声色。

    魏安釐王罢免信陵君,导致了一个恶果,刚刚建立起来的东方合纵体系,很快瓦解了。赵国因为信陵君的缘故,一直不与魏国为敌,现在既然信陵君被免职了,赵王就有借口出兵了。赵军在老将廉颇的指挥下,攻取繁阳。紧接着,秦国大将蒙骜卷土重来,取魏国二城,魏国又一次蒙受耻辱。可是到这个时候,魏安釐王仍不肯重新起用信陵君,在他眼里,权力远比国家利益来得重要。

    公元前243年,由于长期纵酒过度,信陵君不幸去世。《史记》里是这样写的:“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可能是肝脏受损导致死亡。在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是最出色的一个,所建立的功勋也最为卓著。特别是他窃符救赵,保全赵国,大大推迟了秦国吞并天下的步伐。在战国中后期,能打败秦军的将领并不多,信陵君无疑是最出色的一个,他两次挫败秦师,成为秦国人眼中的头号对手。

    与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相比,信陵君更有英雄气概,更有侠义精神,因而也更有人格魅力。信陵君在世时,其声誉是巨大的。我们从史料中可以看到,他的精神影响了许多人,比如后来推翻秦帝国的汉高祖刘邦。信陵君去世时,刘邦年仅十三岁,据《史记》载,“高祖(刘邦)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到了刘邦夺取天下后,每当经过大梁城,总要前往祭祀信陵君。后来他还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护信陵君的坟墓,每年四时都要祭祀,不能断绝。

    除了刘邦之外,秦汉之交的许多英雄人物,也是信陵君的崇拜者。比如张耳,他曾经当过信陵君的门客;还有陈豨,在少年时便十分仰慕魏公子信陵君。

    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也是信陵君的粉丝,他特地造访了大梁城故墟,寻找夷门遗址。当年侯嬴不过是个看守夷门的老汉,信陵君却亲自拜访,礼贤下士,不以交结低贱之人为耻。司马迁感慨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他还这样评价信陵君:“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之。”

    在信陵君去世后不久,魏安釐王也去世,其子魏增继立为王,史称魏景湣王。两大巨头几乎同时死去,这对魏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秦相吕不韦可不管“不伐有丧之国”的传统,在魏国政权更迭之际,派蒙骜大举发兵攻打。魏军大败,丢失了酸枣、燕、虚、桃人等二十余城。秦政府把新夺得的土地置为一郡,称为东郡。至此,秦国的领土已经东扩到了齐国边境,东方诸国为之震动。

    公元前241年(魏景湣王二年,秦王嬴政六年),东方诸侯又一次合纵。参加合纵的有六个国家:楚国、魏国、赵国、韩国、燕国、卫国,其中卫国只是摆设罢了。东方六雄中,只有齐国没有出兵。尽管秦国已经把领土扩张到齐国边境,齐国政府却仍然无动于衷。齐王建根本谈不上有什么雄心壮志,在他看来,秦国想进攻齐国,那得先收拾赵、魏、韩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