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尾声:十年以后……(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五个由旧王族继承王位的诸侯国里,只在齐国田氏是凭借自己的本事复辟成功,其他的四个国王,都只是被别人推上前台罢了,没有任何实力可言,在他们的背后,实际上是新军阀掌握着大权。这也决定了历史并不是在重复战国的故事,旧贵族的回光返照,并不能阻止新权贵成为时代的主角。

    最终脱颖而出的是两个人:刘邦与项羽。

    秦二世是秦国历史上最傻、最笨,也是最残暴的君主,加上赵高弄权,使得先前光芒万丈的大秦帝国悄然褪色。原来从鼎盛之峰跌落到深谷,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尽管如此,我们不要忘了,秦国仍然是军事上的巨人,拥有超强的武装力量。

    章邯是秦国的顶梁柱,在大败魏、齐、楚联军后,他又在定陶会战中取得了大胜,项梁败亡,楚怀王不得不迁都彭城。但是章邯犯下了一个大错,他认为楚政权已经一蹶不振了,不足为忧,便把进攻的目标对准北方的赵政权。在秦军的猛攻下,赵都邯郸城被攻破,赵军在钜鹿被团团围困,危在旦夕。

    反秦战争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倘若赵政权被秦所灭,那么胜利的天平将倒向秦政府。可以说,这是生死存亡之战。各路反秦武装在这个时候都使出吃奶的劲来的帮助赵国,可毕竟还是囊中羞涩,能拿得出来的法宝实在有限得很。秦军如泰山压顶,而诸侯们则危若累卵,命悬一线。

    作为反秦先锋的楚国,理所当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各路兵马救赵。值得注意的是,在援赵的同时,楚怀王还派遣沛公刘邦收罗陈胜、项梁的残兵散卒,向西进发,讨伐秦国。两路出击的战略,颇有高明之处,日后也证明了这一战略主张的正确性。然而观楚怀王之意,显然是想借机摆脱项氏的控制,项梁意外身亡后,正是削弱项氏力量的最好时机。

    但是项羽像一头猛虎,绝不可屈人之下。他发动兵变,杀死宋义,取得了军事指挥权,并把自己的军事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于钜鹿城下。这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一役,是秦与反秦两大势力的殊死之战。这一战也成为项羽人生的转折之战,此时的他已经不仅是楚国的大将,而且成为反秦诸侯共推的领袖人物。

    就在项羽率领天下诸侯军队以风卷残云之势收拾关东秦军时,刘邦仅凭一支毫不起眼的游兵散勇,居然也闯荡出一片天地。在郦其食、张良等人的帮助下,刘邦竟然一路杀到咸阳。这时的秦宫已经乱成一团了。赵高逼死了秦二世,立了子婴;子婴设计杀了赵高,取消了皇帝的称号,降格为王。这是秦政府一种表态,表示放弃了对东方六国的占领,承认六国的独立。可是,这种表态是不是太晚了呢?

    秦国的顶梁柱章邯在项羽的穷追猛打之下,终于投降了。秦军主力在东方战场一败涂地,而刘邦又已兵临咸阳城下,秦王子婴再也没有继续抵抗的勇气了,他献城投降,曾经不可一世的秦国,就以这种方式草草收场,这时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也才不过十五年而已。表面上看,复活了的东方六国,终于一雪前耻,灭了秦国,但不可否认的是,战国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原因很简单,新的军阀取代了旧的贵族。

    尽管六国王族后裔幻想着回到割据称雄的往日岁月,但他们已经被边缘化了,再也不是政坛上呼风唤雨的主角。秦国灭亡后,自称“西楚霸王”的项羽分封十八位诸侯王,历史似乎又回到了诸侯林立的时代,但是新的战国时代并未到来。这不是群雄争霸的年代,而是项羽与刘邦双雄的决斗,这两个人是扮演主角,其他人都只能充当配角。

    为了让战国的故事有一个完整的结束,笔者还要费点笔墨交代一下新六国的命运。在新的六国中,燕王韩广与旧燕国王族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盗用燕国的国号。项羽分封诸侯时,把韩广迁为“辽东王”,而封韩广的部将臧荼为“燕王”。这无疑是挑起韩广与臧荼两人的战争,战争的结局是臧荼杀死了韩广,成为新的燕王。臧荼后来投靠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因谋反被诛。

    作为反秦中坚力量的楚国,大权落于项羽之手。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表面上尊楚怀王为“义帝”,实则有名无实,无权无势。公元前205年,项羽索性密使九江王英王等人杀死义帝,以绝后患。然而项羽的西楚政权在与刘邦的汉政权血战四年后,终于寿终正寝,项羽自刎乌江,为楚汉争雄的历史画上句号。

    韩国因张良而复国,又因张良而灭国。韩王韩成本来就没有什么雄才伟略,在张良成为刘邦的谋臣后,项羽迁怒于韩成,废掉韩成的王位,并把他也砍了。这个可怜的韩王后裔,糊里糊涂当了国王,又糊里糊涂死于非命。

    比起韩王韩成,魏王魏豹算是比较有本事的人,他在反秦战争中,颇多战功。在楚汉战争中,魏豹起先投靠刘邦,后来又背叛。刘邦派大将韩信征讨魏豹,魏豹兵败被俘,被削去王号,驻守荥阳,戴罪立功。后西楚军队进攻荥阳时,汉将周苛担心魏豹谋反,遂杀之。赵王赵歇的故事更加曲折。赵歇在陈余、张耳的拥立下成为赵国君王,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有意在各诸侯间制造矛盾,遂将赵国一分为二,以张耳为“常山王”,赵歇为“代王”。没有受封的陈馀大为恼怒,发兵攻打张耳,张耳败走,投奔汉王刘邦。陈馀遂重新扶赵歇为“赵王”,自己为“代王”。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张耳出井陉,大败赵军,擒杀赵王赵歇。

    最后说说齐国的结局。在众诸侯中,齐国的实力是很强的,项羽也特别忌惮。他处理齐国的手段与处理赵国如出一辙,把齐国一分为三。原齐王田巿被封为“胶东王”,另封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这无疑是引发齐国的内战。事实也是如此,齐国的内战爆发,最后田荣吞并了三王势力,自立为齐王。

    自命为天下霸主的项羽岂能坐视田荣称王,遂发兵讨伐。公元前205年,在西楚兵团的打击下,田荣败亡,项羽立田假为“齐王”。然而田荣的弟弟田横收罗残兵散卒,打败田假,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田横自任宰相。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伐齐,大破齐军,俘齐王田广。田横自立为齐王,但很快被汉军击破。到了公元前202年,项羽败亡,刘邦称帝,田横不肯称臣于汉室,遂率五百人逃亡海上,最后田横及五百壮士选择了集体自杀的悲壮结局。

    田横之死,意味着战国七雄的回音终于消散在历史的旷野。

    短短十数年的时间,却有着如此翻开覆地的巨变。翻开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再也找不到类似的史迹。要知道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曾经遭遇到的小挫折都屈指可数,秦国如同猛虎雄狮,在它面前,其他国家不过只是阿猫阿狗的角色罢了。就算偶尔有一两个势均力敌的对手,也不过如昙花一现,根本无法撼动秦国坚不可拔的根基。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战国七雄斗了两百多年,斗得头破血流,你死我亡,表面上看,秦国似乎是胜者,其实不然。秦国的灭亡,较六国不过多出十几二十年,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了。最终翻江倒海,居然是名不见经传的陈胜、项羽、刘邦等小人物,小人物却创造了大历史,这真是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件事。虽是意料之外,却属情理之中,秦末汉初的革命风暴,证明东方六国并非没有人才,而是六国保守的政治制度未能人尽其才。秦国的灭亡同样如此,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当竞争不复存在时,广揽贤士的制度一下子失去动力,取而代之的是政治高压与独裁,故而在秦末战争中,秦国显得人才凋零,与数十年前判若两国。

    从春秋到战国,诸侯争雄斗霸五百年。这个看似战乱不断的年代,却孕生出中国伟大的文化,道理何在呢?其实不难理解。我总喜欢把春秋战国比作近世的欧洲,近世欧洲杀伐之烈,不逊于于春秋战国,国家竞争,优胜劣汰,唯有不断革新方能保有竞争力,方能不被对手消灭,变革的需求刺激了文化的需求,形形色色的思潮粉墨登场,遂造就文化的繁荣。我尝写过一文名为“大一统与文明的衰微”,自秦一统天下,之后两千年,思想几乎寸步未进,停滞不前,甚至大大倒退。问题不是出在国家版图的大一统,而是出在思想上的大一统,当创新之源头被截断,文化陷入一潭死水就成了必然。在后世儒学独尊的年代,却未能产生一个可匹敌于孔子、孟子、荀子的大师,儒学命运尚且如此,其他学派自不必说。道家宗师老子、庄子、列子也未被后世超越,富有平民色彩的墨家则在专制时代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甚至最实用的学问,后世也难以企及春秋战国。比如纵横家,其外交纵横捭阖之手段,几成绝学;再如法家,管仲、子产、商鞅、韩非等人的理论深度,亦后世所未逮;兵家可以说被历朝历代所重视,但后世兵学,也难产生像《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等这样的军事巨著。

    国人很容易有一种印象,言及古代中国之强盛,非强汉即盛唐。以笔者观之,中国最强大时,不在强汉,亦不在盛唐,而是在战国。何以知之?以汉唐之强,集全帝国之力对抗外族仍倍感吃力。汉匈战争前后三百年,唐与突厥战争前后一百五十年,外族入侵始终为国家之大患。战国时代二百多年,只是中国诸侯内部之战,外族之患不足道。赵国在长平之役后衰微,仍可一战歼灭匈奴十万骑兵,一战扫平北患。而汉武帝以举国之力北伐匈奴,凭卫、霍两位旷世名将,歼敌于漠北,战绩犹逊于李牧。自春秋时代大规模攘夷战争后,华夏诸国之实力远超周边诸夷,到战国时这种军事优势更大,在历朝历代中,唯有在战国时代外族威胁微不足道,故而此为中国尚武精神最盛之年代。

    唯尚武故,血性亦得以张扬。春秋战国,重义轻生。此孔夫子所言“任金革死而无厌”也,此墨家之“死不旋踵”也,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也。中国古时之大刺客,莫不出自春秋战国,曰专诸,曰豫让,曰聂政,曰荆轲,你试着在后世诸代找寻,尚有“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者乎?血性张扬,故多复仇之传奇,若赵氏孤儿,若伍子胥鞭尸,若勾践卧薪尝胆,若孙膑身残志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之灭亡,亦未尝不是六国之复仇。及至专制时代,“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思想不得自由,血性不得伸张,国民之精神为之一衰矣。

    战国虽仅二百余年,却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其最大特点在于“变”字,诸“变”之中,又以“变法”为最要。在魏有李悝之变法,在楚有吴起之变法,在秦有商鞅之变法,在赵有武灵王之胡服骑射。这些变法给国家注入无限生机,同时刺激学术之发展,其带来活沷之生气,是后世王朝所没有的。

    战国伟大的进步,在于给平民以更多的机会。旧有贵族政治解体,底层平民得以改写自己的命运,若苏秦、若张仪,若范雎,若李斯,无不以平民身份而掌国家之权柄。人才政策,只倾向于才能,而不顾及出身,此社会之伟大进步也。及至秦亡汉兴,汉开国君臣,自刘邦以下,韩信、萧何、彭越、英布,陈平、周勃,莫不出身市井草莽,此岂是偶然,实战国时代平民兴起之延续耳。

    经过五百多年的动荡杀伐,春秋战国的大幕徐徐落下了,这是一段血与剑夹织的历史,是文明与野蛮并存的历史。当我们回首两千多年的战国,仍可以感受其跳动着的强健脉搏,感受其雄浑的大气与宏伟的魄力。21世纪的中国人,仍然从先秦伟人们的思想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往事不并如烟,它仍存在于当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