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康梁助光绪变法(并)

    中国的该变法,并不是和外国人接触了,才有这问题的。一个社会和一个人一样,总靠新陈代谢的作用旺盛,才得健康。但是总不能无老废物的堆积。中国自秦汉统一之后,治法可以说是无大变更。到清末,已经二千多年了,各方面的积弊,都很深了。便是没有外人来侵略,我们种种治化,也是应当改革的。但是物理学的定例,物体静止的,不加之以力,则不能动,社会亦是如此。所以我们近代的改革,必待外力的刺激,做一个诱因。

    中国受外力刺激而起反应的第一步,便是盲目的排斥,这可谓自宋以来,尊王攘夷思想的余波。排斥的目的,已经非是,其手段就更可笑了。海通以后,最守旧的人,属于这一派。其第二步,则是中兴时代湘淮军中一派人物。大臣如曾国藩、李鸿章,出于其幕府中的,则如薛福成、黎庶昌之类。此派知道闭关绝市是办不到的。既已入于列国并立之世,则交际之道,不可不讲,内政亦不得不为相当的改革。但是他们所想放效他人的,根本上不离乎兵事。因为要练兵,所以要学他们的技艺;因为要学他们的技艺,所以要学他们的学术;因此而要学他们的语文。如此,所办的新政虽多,总不出乎兵事和制造两类。当这世界更新,一切治法,宜从根本上变革的时候,这种办法,自然是无济于事的。再进一步,便要改革及于政治了。

    但是从根本上改革,这句话谈何容易?在高位的人,何能望其有此思想?在下位的人而有此思想,谈何容易能为人所认识?而中日之战,以偌大的中国,而败于向所轻视的日本,这实在是一个大打击。经这一个打击,中国人的迷梦,该要醒了,于是维新运动以起。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又假使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康有为就是这时代中的这样的人。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县人,生在咸丰五年(1855年),比孙中山先生大十一岁。

    他家好几代都是读书人。他的家教和他的先生朱九江给他的教训,除预备他能应考试,取科名外,持别注重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及一般所谓经世致用之学。他不懂任何外国文字,在戊戌以前,也没有到外国去过。但他到过香港、上海,看见西洋人地方行政的整齐,受了很大的刺激。他觉得这种优美的行政,必有文化和思想的背景和渊泉。可惜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讨论西洋政治经济的书籍,康有为所能得的,仅江南制造局及教会所译的初级天文、地理、格致、兵法、医药及耶稣教经典一类的书籍。但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能举一反三,因小以知大,自是于其学力中别开一境界”。

    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后来梁启超批评他说: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这种批评是很对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甲午以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李鸿章所不敢提倡的政治改革,康有为要提倡,这就是所谓变法运动。

    我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只有两个人曾主张变法,一个是王莽,一个是王安石,两个都失败了。王莽尤其成为千古的罪人,所以没有人敢谈变法。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所以在甲午以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春秋》的真义在《公羊传》里可以看出来,《公羊传》讲“通三统”,那就是说夏、商、周三代的法制并无沿袭,各代都因时制宜,造出各代的法制。《公羊传》又讲“张三世”,那就是说,以专制政体对乱世,立宪政体对升平之世,共和政体对太平之世。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作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

    康有为在甲午年中了举人,乙未年成了进士。他是那个国难时期的新贵。他就趁机会组织学会,发行报纸来宣传,一时附和的人很不少。大多数并不了解他的学说,也不知道他的改革具体方案,只有极少数可以说是他的忠实同志,但是他的运动盛极一时,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

    孔于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从抓住皇帝下手。他在严重的国难时期之中,一再上书给光绪皇帝,大讲救国之道。光绪也受了时局的刺激,很想努力救国。他先研究康有为的著作,后召见康有为。他很赏识他,因为种种的困难,只教他在总理衙门行走。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于是他又派康有为的四位同志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在军机处办事,从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初,康有为辅助光绪推行了百日的维新。

    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如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以及与总督同城的巡抚,不治河的河督,不运粮的粮道,不管盐的盐道,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好像我们现在的经济部,想要推行经济建设。这两件大新政,在我们今日看起来都是应该早办的,但在戊戌年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的人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土,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康有为既然抓住皇帝来行新政,反对新政的人就包围西太后,求“西太后保全,收回成命”。这时光绪虽作皇帝,实权仍在西太后手里。他们两人之间久不和睦,西太后此时想索性废光绪皇帝。新派的人于是求在天津练兵的袁世凯给他们武力的援助。袁世凯嫌他们孟浪,不肯合作,而且泄露他们的机密。西太后先发制人,把光绪囚禁起来,说皇帝有病,不能理事,复由太后临朝训政。康有为逃了,别人也有逃的,也有被西太后处死的。他们的新政完全打消了。

    第二、顽固势力总动员

    在戊戌年的变法运动之中,外国人颇偏袒光绪帝及维新派,反对西太后及顽固党,因此一个内政的问题就发生国际关系了。后康有为、梁启超逃难海外,又得着外国人的保护。他们在逃难之中发起保皇会,鼓动外国人和华侨拥护光绪。这样,西太后和顽固党就恨起洋人来了。西太后要废光绪,立端王载漪的儿子溥俊作皇帝。刚毅、祟绮、徐桐、启秀诸顽固分子想在新王之下操权,于是怂恿废立。但各国驻京公使表示不满意,他们的仇外的心理更进了一层。

    顽固党仅靠废立问题还不能号召天下,他们领导的运动所以能扩大,这是因为他们也是爱国分子。自鸦片战争到庚子年,这六十年中所受的压迫,所堆积的愤慨,他们觉得中国应该火速抗战,不然国家就要亡了。我们不要以为顽固分子不爱国,从鸦片战争起,他们是一贯的反对屈服,坚强的主张抗战。在戊戌年,西太后复政以后,她便硬不割让三门湾给意大利,她令浙江守土的官吏准备抗战。后意大利居然放弃了他的要求,顽固党更加觉得强硬对付洋人是对的。

    外人在中国不但通商占地,还传教,这一层尤其招顽固分子的愤恨。他们觉得孔、孟的遗教是圣教,洋人的宗教是异端,是邪教。中国最无知的愚民,都知道孝顺父母,尊顺君师,洋人是无父无君的。几千年来。都是外夷学中国,没有中国学外夷的道理。这种看法在当时是很普遍的。譬如大学士徐桐是大理学家倭仁的门弟子,自己也是个有名的理学家,在当时的人物中,算是一个正派君子。他和他的同志是要保御中国文化而与外人战。他们觉得铲草要除根,排斥异端非尽驱逐洋人不可。

    但是中国与日本战尚且打败了,怎能一时与全世界开战呢?顽固分子以为可以靠民众。利用民众或“民心”或“民气”去对外,是林则徐、徐广缙、叶名琛一直到西太后、载漪、刚毅、徐桐传统的法宝。凡是主张剿夷的,莫不觉得四万万同胞是有胜无败的。甲午以后,山东正有民间的义和团出现。顽固分子觉得这个义和团正是他们所要的武力。

    义和团(又名义和拳)最初是大刀会,其本质与中国流行民间的各种会党并无区别。这时的大刀会专以洋人,尤其是传教士为对象,民众对洋人也有多年的积愤。外国传教士免不了偏袒教徒,而教徒有的时候免不了仗洋人的势力欺侮平民。民间许多带宗教性质的庙会敬神,信基督教的人不愿意合作。这也引起教徒与非教徒的冲突。民间尚有种种谣言,说教士来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以炼丹药;又一说教士窃取婴孩脑髓、室女红丸。民间生活是很痛苦的,于是把一切罪恶都归到洋人身上。洋人,附洋人的中国人,以及与洋人有关的事业如教堂、铁路、电线等,皆在被打倒之列。义和团的人自信有鬼神保佑,洋人的枪炮打不死他们。山东巡抚李秉衡等鼓励他们,因此他们就以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山东活动起来。

    己亥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袁世凯作山东巡抚,他就不客气,把义和团当作乱民,派兵痛剿。团民在山东站不住,于己亥冬庚子春逃入河北。河北省当局反表示欢迎,所以义和团就在河北得势了。毓贤向载漪、刚毅等大替义和团宣传,说他们如何勇敢、可靠。载漪和刚毅介绍义和团给西太后,于是义和团在北京得势了。西太后及想实行废立的亲贵,顽固的士大夫及顽固爱国志士,都与义和团打成一片,精诚团结去灭洋,以为灭了洋人,他们各派的公私目的都能达到。庚子年义和团是我国顽固势力的总动员。

    第三、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天下事无其力则已,有其力,是总要发泄掉,才得太平的。义和团之事,亦是其一例。

    中国从海通以来,所吃外国人的亏,不为不多了。自然,朝野上下,都不免有不忿之心。然而忿之而不得其道。这时候,大众的心理,以为:一、外国人所强的,惟是枪炮。二、外国人是可以拒绝,使他不来的。三、而民间的心理,尤以为交涉的失败,由于官的惧怕洋人。傥使人民都能齐心,一哄而起,少数的客籍,到底敌不过多数的土著。四、而评话、戏剧,怪诞不经的思想,又深人民间。五、在旧时易于号召的,自然是忠君爱国之说。所以有扶清灭洋的口号,所以有练了神拳,能避枪炮之说,所以他们所崇奉的孙悟空、托塔李天王之类,无奇不有。这是义和团在民间心理上的起源。而自《天津条约》缔结,教禁解除以来,基督教的传布,深人民间,不肖的人民,就有藉教为护符,以鱼肉良懦,横行乡里的,尤使人民受切肤之痛。所以从教禁解除以来,教案即联绵不绝,而义和团的排外、闹教,亦是其中重要的一因。

    这是说民间心理。至于堂堂大臣,如何也会相信这种愚谬之说呢?这真百思而不得其解了。须知居于高位的人,并不一定是聪明才智的,而位高之后,习于骄奢怠惰,尤足使其才智减退。所以怪诞不经之事,历代的王公大人,迷信起来,和平民初无以异,况且当时的中朝大臣,还有几种复杂的心理。一、端郡王载漪,是想他的儿子早正大位的。二、其余亲贵,也有人想居翊戴之功。三、有一派极顽固的人,还是鸦片战争时代的旧思想,想把外国人一概排斥。如此,自然要以义和团为可信;或虽明知其不可信,而亦要想利用他了。

    义和团是起于山东的,本亦无甚大势力。而当时巡抚毓贤,加以奖励,其势遂渐盛。地方上教案时起。山东是德国人的势力范围,自然德人不能坐视,于是向总署交涉。政府无可如何,把他开缺,代以袁世凯。袁世凯知道义和团是靠不住的,痛加剿办,其众遂流入直隶。直隶总督裕禄是那拉后的心腹。其人是不懂事的,只知道仰承意旨。当时中央既有此顽固复杂的心理,自然要利用义和团,裕禄自然也要加以奖励了。于是义和团大盛于京、津之间。自地方绅民,以至朝贵,也有慑于势,不得不然;也有别有用心的,到处都迎奉他们,设坛练拳。于是戕教民,杀教士;焚教堂;拆铁路;毁电线;见洋货则毁;身御洋货的人,目为二毛子,则杀。京、津之间,交通为之断绝。其事在1900年夏间。

    外国公使,纷纷责问。极端守旧顽固之人,固然不知所谓。略明事理而有权的人,也开不得口。别有用心的人,又说外国人要如何,借此恐吓那拉后。遂至对各国同时宣战。其实这时候,英、美、德、奥、意、法、俄、日八国联军已到,大沽已失陷四日了。

    其时驻守津、沽之间的为聂士成。他奉清廷之命对义和团痛加剿击。义和团很恨他。联军攻其前,义和团亦攻其后。士成战死。天津失陷。裕禄兵溃,自杀。巡阅长江大臣李秉衡,率兵北上勤王。兵溃,亦自杀。京城之中,其初命董福祥率甘军,合着义和团去攻使馆。因有阴令缓攻的,所以使馆没有打破。而德国公使克林德、日本使馆书记杉山彬,都为乱民所戕。天津失陷。联军进逼通州,遂逼京城。德宗及太后出居庸关,走宣、大以达太原,旋闻联军有西进之说,再走西安。联军的兵锋,东至山海关,西南至保定而止。

    这时候,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等,相约不奉伪命。派人和上海各国领事,订结保护东南,不与战事之约。战祸的范围,幸得缩小。而黑龙江将军寿山,举兵攻入俄境。于是俄人从阿穆尔和旅顺,两路出兵。阿穆尔的兵,分陷一、墨尔根、齐齐哈尔;二、哈尔滨、三姓;三、珲春、宁古塔;合陷呼兰、吉林。旅顺的兵,一、西陷锦州;二、东陷牛庄、辽、沈;新民、安东;挟奉天将军增祺,以号令所属。东三省不啻全人俄人的掌握。

    事势至此,无可如何。乃复派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和各国议和。鸿章未能竣事而卒。代以王文韶。明年秋,和议成。与议的凡十一国。其条件是:

    一、派亲王大臣,赴德、日,表示惋惜之意。

    二、惩办首祸诸臣,开复被害诸臣原官。

    三、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城镇,停止考试五年。

    四、军火暨制造军火之物,禁止进口二年。

    五、赔款总数,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照市价易为金款,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偿还。

    六、划定使馆境界,界内由使馆管理,亦可自行防守。

    七、大沽及有碍京师至海口通路的各炮台,一律削平。

    八、许诸国驻兵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以保京师至海口的交通。

    九、许改订通商行船各条约。

    后来通商条约改订的,有英、美、日、葡四国。一、因赔款重了,许我加海关进口税至值百抽十二点五,出口税至七点五,而以裁厘为交换条件。二、中国许修改矿务章程,招致外洋资财,及修改内河行轮章程。三、中国厘定国币,外人应在中国境内遵用。四、律例、审断及一切相关事宜,均臻妥善,则外人允弃其治外法权。五、英允除药用外,禁烟进口。亦皆在此约中。又开商港多处。

    其俄国,当奕劻、李鸿章与各国议和时,借口东三省事件与中国有特别关系,当另议。于是以驻俄公使杨儒为全权大臣和俄国外交部商议。俄人要求甚烈。日、英、美、德、奥、意等,均警告中国,不得和俄人订立密约,交涉遂停顿。各国和约大致议定后,乃由李鸿章和俄人磋议。1902年,奕劻、王文韶和俄使订立《交收东三省条约》。俄人许分三期撤兵。第一期如约撤退,第二期则不但不撤,反要求别订新约,且续调海陆军。1903年6月,俄人合阿穆尔、关东,设极东大都督府,以亚历塞夫为总督。九月,俄兵复占奉天。而日、俄二国,作战于我国境内的活剧,就不可免了。

    第四、远东国际新形势

    远东非复中国的远东了,亦不是中国和一两国关系简单的远东,而成为世界六七强国龙争虎斗之场。

    在十六世纪以前,亚洲东北方还是个寂寞荒凉之境。乃自俄人东略以来,而亚洲的北部,忽而成为欧洲斯拉夫族的殖民地。俄人因在黑海、地中海为英、法等国所扼,转而欲求出海之口于太平洋。于是中国黑龙江以北之地割,而尼科来伊佛斯克,而海参崴,相继建立。再为进一步的侵略,则西伯利亚大铁道,横贯黑吉二省,而又分支南下,旅顺、大连湾,亦成为俄国远东的军商港。

    此等情势,自然和日本的北进政策是不相容的。日本是个岛国,在从前旧式的世界,本可做个世外桃源。乃自帝国主义横行以来,而此世外桃源,亦不复能守其闭关独立之旧。不进则退,当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也是被人侵略的,这时候,就要转而侵略他人了。日本的政策,原分南进、北进两派。论气候和物产,自然南进较为相宜。但是南洋群岛,面积究竟有限,而且也早给帝国主义者所分据了,要想侵略他人,自然要伸足于大陆。如此,朝鲜半岛和中国的东三省,遂成为日俄两国势力相遇之地。

    在中日战前,竞争朝鲜的主角是中日。中日战后,中国的势力,完全打倒了。但是日本是战胜国,而俄合德、法干涉还辽,是战胜国的战胜国。其势焰已使人可惊,况且当时,日本在朝鲜的势力,很为弥漫。朝鲜人处于日本钤制之下,自然要想反抗。想反抗,自不得不借助于外力。于是俄国的势力,便乘机侵人了。当中日战时,日本即强迫朝鲜订结攻守同盟。及中日战后,《马关条约》认朝鲜为自主之国,于是朝鲜改国号为韩,号称独立。然实权都在日人手中。日人所扶翼的是大院君。闵妃一派,自然要想反抗,自然要倚赖俄国。其结果,遂酿成1895年闵妃遇弑之变。

    这一次,大院君的入宫,挟着日本兵自随。而日本公使三浦梧楼,又以日使馆卫队继其后,各国舆论嚣然,都不直日本。日本不得已,把三浦梧楼召回,禁锢在广岛,而实未尝穷究其事,这就是所谓广岛疑狱。此等举动,适足以形日人手段的拙劣。其结果,反益促成韩国的亲俄。日人无可如何,只得吞声忍气,和俄国商量。1896年,两国因韩事订立协商。在韩的权利,殆处于平等的地位。到1898年,又订立第二次协商。俄人亦仅承认日人在韩国工商业上,有特殊的利益而已。对于东三省的利益,则丝毫不许日人分润。于是亚洲的东北角,潜伏着一个日俄冲突的危机。

    不但如此,便中、西亚之间,也是危机潜伏。当十八世纪中叶,中国荡平天山南北路之时,正值英人加紧侵略印度之际。而俄国的侵略中亚,亦已于此时开始进行。三国的势力,恰成一三角式。不进则退,中国对于属部,始终以羁縻视之,而英、俄两国,却步步进取。于是巴达克山,夷为英之保护国。乾竺特名为两属,实际上我也无权过问了。而俄国亦服哈萨克,慑布鲁特,灭布哈尔,并基华,并取敖罕。三国间的隙地博罗尔,竟由英、俄两国,擅行派员,划定界线。我国最西的属部阿富汗,则由两国的争夺,而卒入于英人的势力范围。而两国的争点,遂集于西藏。蒙古支族布里雅特人,是多数住居在俄国的伊尔库次克和外贝加尔两省的,亦信喇嘛教。俄人乃利用其人入藏,以交结喇嘛。1899和1900两年,达赖和俄政府之间,竟尔互通使聘。中国还熟视无睹,英人看着,却眼中出火了。

    在中国本部的利益,自然是列国所不肯放松的,而东北一片处女地,尤其是要想投资的人眼光之所集注。当《辛丑条约》业经订结,而东三省尚未交还时,俄人侵略的形势,最为可怕,日人于此,固然视为生死关头。便英人也不肯落后。法国在东洋,关系较浅,而其在欧洲,颇想拉拢俄国,所以较易附和俄人的主张。德国便不然了,他从占据胶州湾以后,对于东方,野心勃勃,断不容俄国人独强的。至于美国,在东方本没有什么深固的根抵,其利于维持均势,自更无待于言了。

    所以当此时,颇有英、德、日、美诸国,联合以对付一个俄国之概。当庚子义和团运动,俄人占据东三省时,英国方有事南非,自觉独力不足以制俄,乃和德国在伦敦订立《协约》,申明开放门户,保全领土之旨。此约经通知各国,求其同意。日、美、法、奥、意都复牒承认。独俄国主张限于英德的势力范围,不适用于东三省。德国因关系较浅,就承认了俄国的主张,惟英、日两国,反对最力。于是英人鉴于德国之不足恃,知道防御俄国,非在远东方面,有个关系较深切之国不可。而且印度和英国,关系太深了,亦非有一国助英防护,不足以壮声势。乃不惜破弃其名誉的孤立,而和日本订立同盟。此事在1902年。而俄国亦联合法国。发表宣言,说:“因第三国侵略,或中国骚扰,致两国利益受侵犯时,两国得协力防卫。”这明是把俄、法同盟的效力,推广及于远东,以对抗英日同盟。日、俄两国的决裂,其形势已在目前了。但是以这时候的日本和俄国开战,究竟还是件险事。所以在日人方面,还斤斤于满、韩交换之论。至1904年,日本公使和俄国交涉,卒无效果,而战机就迫在眉睫了。

    第五、日俄战争

    当1903年之时,日俄战争,业已迫于眉睫了。此时亦有主张我国应加人日本方面的。然一、中国兵力,能帮助日本的地方很少。二、而海陆万里,处处可以攻击,傥使加入,无论如何是不会全胜的。那末,日本即获胜利,亦变为半胜了。而议和之际,反受牵制,所以日本是决不愿意中国加入的。而且中国加人,则战祸益形扩大,于列强经济利益有碍。所以亦都不愿我们加入。中国的外交,自动的地方很少,而这时候,确亦很难自动。于是日俄战事,于1904年之初爆发。而中国亦于其时,宣告中立,划辽河以东为战区。

    日本海军,先袭败俄舰于旅顺和韩国的仁川,把旅顺港封锁了。海参崴的军舰,亦屡为日兵所击败。俄国太平洋舰队,失其效力。日军遂得纵横海上。其陆军:第一军自义州渡鸭绿江,连陷九连城、凤凰城,直迫摩天岭。后又别组第三军,以攻旅顺。旅顺天险,所以相持久之不下。这一年秋间,日本一二两军,合攻辽阳。再加以从大孤山登陆的第四军,辽阳遂陷。俄国的运兵,比日本为迟。辽阳陷后,而其西方的精锐始渐集。乃反攻辽阳,不克。这时候,天气已渐寒冷了。两军乃夹浑河相峙。而日人于其间,竭全力攻陷旅顺。到明年,俄国西方之兵益集,日亦续调大军。日兵三十四万,俄兵四十三万,开始大战。经过两旬,俄军败退。日军遂陷奉天,北取开原。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因英日同盟,不敢航行苏伊士运河,绕好望角东来。又为日人邀击于对马海峡,大败。于是俄国战斗之力穷,而朴资茅斯的和议起。

    《朴资茅斯和约》,共十五条。其重要的:一、俄承认日本对韩,有政治上、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卓绝利益。二、租借地外,日俄在满洲的军队,尽数撤退,以其地交还中国。俄人在满洲,不得有侵害中国主权,妨碍机会均等主义的领土上利益,暨优先及专属的让与权利。三、中国因发达满洲的工商业,为各国共同的设置时,日俄两国,都不阻碍。四、俄国以中国政府的承认,将旅、大租借地和长春、旅顺间的铁路,让与日本。五、库页岛自北纬五十度以南,让与日本。六、日人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的俄领沿岸,有渔业权。

    此时日本可调的兵,差不多都已调尽。其财政亦异常竭蹶。其急于要议和的情形,反较俄国为切。所以赔款分文未得。而且一切条件,差不多都是照俄人的意思决定的。日本战争虽胜利,和议是屈辱的。所以其全国人民,大起骚扰。费了许多气力,才镇压定。然而日本虽未能大有所得于俄,而仍可以取偿于我。当战役将终时,我国舆论,有主张乘机废弃《俄约》,并向英交涉,收回威海,而自动的和日本订立新约的。列国的眼光,则不过要把东三省作为共同投资之地,不欲其为一国所把持。而又希望其地的和平秩序,可以维持,所以有主张以东三省为一永世中立之地的。我国这时候,希望立宪之心正盛。而满族皇室,终竟迟迟不肯放弃其权利,亦有就此议论,加以修正,主张以满洲为一王国,放奥匈、瑞那之例,由中国皇帝兼其王位,而于其地试行宪政的。这许多议论,都成为画饼。

    仅于日、俄议和之时,由我国政府照会二国,说和约条件有涉及中国的,非得中国承认不生效力而已。日、俄和议既定,日本乃派小村寿太郎到中国来,和中国订立《会议东三省事宜协约》中国政府承认《日俄和约》第五、第六两条。而日本政府,承认遵行中俄租借地和筑路诸约。别结《附约》:一、开凤凰城、辽阳、新民、铁岭、通江子、法库门、长春、吉林、哈尔滨、宁古塔、三姓、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为商埠。二、安奉军用铁路,许日本政府接续经营,改为商运铁路。除运兵归国十二个月外,以两年为改良竣工之期。自竣工之日起,以十五年为限。届期请他国人评价,售与中国。三、许设中日合办材木公司,采伐鸭绿江左岸森林。四、满韩交界陆路通商,彼此以最惠国待遇。明年五月,日人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七月,又设关东都督府。于是东北一隅,成为日俄两国划定范围,各肆攘夺的局面,不但介居两大之间而已。

    《会议东三省善后事宜协约》,立于1905年12月26日。照约,安奉铁路的兴工,应在1906年12月27日之后,而其完工,则应在1908年12月26日之前。乃日人至1909年,才要求派员会勘线路。邮传部命东三省交涉使和他会勘。会勘既竣,日人要收买土地。东三省总督锡良,忽然说路线不能改动。日人就自由行动,径行兴工。中国人无可如何,只得同他补结《协约》,承认了他。而所谓满洲五悬案,亦于此时解决。

    一、抚顺煤矿。日人主张是东省铁路的附属事业。中国人说在铁路线三十里之外。日人则说照该《铁路条例》,许俄人开矿,本没限定三十里。此时并烟台煤矿,都许日人开采。

    二、闲岛问题。图们江北的延吉厅,多韩民越垦。日人强名其地为闲岛。于其地设立理事官。这时候,仍认为中国之地。日所派理事官撤退。惟仍准韩民居住耕种,而中国又开龙井村、局子街、头道沟、百草沟为商埠。

    三、新法铁路。中国拟借英款兴造。日人指为南满铁路的平行线。这时候,许兴造时先和日本商议。

    四、东省铁路营口支路。是中俄《东省铁路公司契约》许俄人兴造的,这是为运料起见,所以原约规定八年之内,应行拆去,而日人抗不履行。至此,准其于南满铁路限满之日,一律交还。

    五、吉会铁路。满铁会社要求敷设新奉、吉长两路,业于1907年订立契约。该会社又要求将吉长路展至延吉,和朝鲜会宁府铁路相接。至此,许由中国斟酌情形,至应开办时和日本商议。

    自日俄战后,各国已认朝鲜为日本囊中之物了。所以日俄议和的一年,英日续订盟约,即删去保全朝鲜领土一条。然而对于中国门户开放,领土保全的条文,依然如故,1907年的《日法协约》、《日俄协约》,1908年的《日美照会》,都是如此,然而日本的行动,则大有惟我独尊,旁若无人的气概,列国自然不肯放手。而中国也总希望引进别国的势力,以抵制日俄两国的。当新法铁路照日本的意思解决时,中国要求筑造锦齐铁路时,日不反对。日人亦要求昌洮路归其承造。彼此记人会议录中。悬案解决后,中国要借英美两国之款,将锦齐铁路,延长到瑷珲,改称锦爱。

    日人嗾使俄人,出面抗议。于是美国人提议,各国共同出资,借给中国,由中国将满洲铁路赎回。此项借款未还清以前,由出资各国共同管理,禁止政治上、军事上的使用,此即所谓满洲铁路中立。其通牒,向中、英、德、法、俄、日六国提出。明年,日俄二国,共提抗议。这一年,日俄两国就订立新协约。约中明言维持满洲现状,现状被迫时,两国得互相商议。如此,英美的经营,反促成日俄的联合了。而这新约,或云别有密约,俄国承认日本并吞韩国,而日本则承认俄国在蒙新方面的举动,所以这《协约》于7月4日成立,而朝鲜即于8月30日灭亡,而到明年,俄人对于蒙、新,就提出强硬的要求了。

    第六、清末的宪政运动

    戊戌变法、庚子义和团运动,清朝的失政,一步步的使人民失望。而其时人民的程度亦渐高,于是从改革政治失望之余,就要拟议及于政体了。

    中国的民主思想,在历史上,本是酝酿得很深厚的。不过国土大,人民多,没有具体的办法罢了。一旦和外国交通,看见其政体有种种的不同,而且觉得他们都比我们富强;从国势的盛衰,推想而及于政权的运用,自然要拟议及于政体了。于是革命、立宪,遂成为当日思潮的两流。

    戊戌政变以后,康有为在海外设立保皇党。梁启超则在日本横滨发行《清议报》,痛诋那拉后,主张拥戴德宗,以行新政。这时候,还是维新运动的思想。但是空口说白话,要想那拉后把政权奉还之于德宗,是无此情理的,所以虽保皇党要想夺取政权,亦不得不诉之于武力。人民哪里来武力呢?其第一步可以利用的,自然是会党。原来中国各种会党,溯其原始,都是人民受异族的压迫,为此秘密组织,以为光复之豫备的。日久事忘,固然不免渐忘其原来的宗旨,然而他们,究竟是有组织的民众,只要有有心人,能把宗旨灌输给他们,用以举事,自较毫无组织的人民为易。

    所以在当时,不论保皇党、革命党,都想利用他们。就是八国联军入京的这一年,康有为之党唐才常,在上海设立国会总会,汉口设立分会。才常居汉口。后来的革命党人黄兴居湖南,吴禄贞居安徽的大通,联络哥老会党,广发富有会票,谋以这一年七月间,在武汉同时举事,而湖南、安徽,为之策应。未及期而事泄。才常被杀。鄂、湘、苏、皖四省,搜捕党众,杀戮颇多。当时鄂督张之洞,有一封信,写给上海国会总会中人,劝他们不要造反。国会中人,也有一封信复他,署名为是中国民。畅发国家为人民所公有,而非君主所私有之义,为其时之人所传诵。保皇运动,寝寝接近于革命了。

    但是到二十世纪的初年,而保皇党宗旨渐变。《清议报》发刊,满一百期而止。梁启超改刊《新民丛报》。其初期,颇主张革命。后来康有为鉴于法国大革命杀戮之惨及中南美诸国政权的争夺,力主君主立宪,诒书诤之,梁启超渐渐改从其说。于是《新民丛报》成为鼓吹立宪的刊物,和当时革命党所出的《民报》对峙。以立宪之说,可以在国内昌言之故,《新民丛报》在国内风行颇广,立宪的议论渐渐得势。到日俄战争以后,舆论都说日以立宪而胜,俄以专制而败,立宪派的议论,一时更为得势。

    庚子一役,相信一班愚民,做这无意识开倒车的运动,以致丧权辱国,赔款之巨,尤其诒累于人民,清朝自己,也觉得有些难以为情了。于是复貌行新政,以敷衍人民。然而所行的都是有名无实,人民对于朝廷的改革,遂觉灰心绝望。除一部分从事于革命外,其较平和的,也都想自己参与政权,以图改革,这是十九世纪初年立宪论所以兴盛的原因。而其首将立宪之举,建议于清朝的,则为驻法公使孙宝琦。其后两江、两湖、两广诸总督,相继奏请。到1905年,直督袁世凯,又奏请简派亲贵,分赴各国,考察政治。于是有派五大臣出洋考察之举。

    明年回国,一致主张立宪。于是下上谕:“先将官制改革,次及其余诸政治,使绅民明悉国政,以备立宪基础。数年之后,查看情形,视进步之迟速,以定期限之远近。”是为清末的所谓预备立宪。于是改订内外官制。设资政院、谘议局,以为国会及省议会的基础,颁布《城镇乡自治章程》。立审计院,颁布《法院编制法》及《新刑律》。设省城及商埠的检察、审判厅,又设立宪政编查馆,以为举行宪政的总汇。看似风起云涌,实则所办之事,都是不伦不类的,而且或格不能行,或行之而名不副实,人民依旧觉得失望。于是即行立宪和豫备立宪,遂成为当日朝廷和人民的争点。

    朝廷上说:“人民的程度不足,是不能即行立宪的。”舆论则说:“程度的足不足,哪有一定标准?况且正因为政治不良,所以要立宪。若使把件件政治都改好了,然后立宪,那倒无须乎立宪了。”当时政府和人民的争点,大要如此。当时的政府,是个软弱无力的政府,既没有直截痛快拒绝人民的勇气,又不肯直截痛快实行人民的主张。1908年,各省主张立宪的政团和人民上书请速开国会。朝廷下诏,定以九年为实行之期。这一年冬天,德宗死了。那拉后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年四岁,以载沣为摄政王。明日,那拉后也死了。其明年,各省谘议局成立,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于1910年,人都请愿,亦不许。这一年,京师资政院开会,亦通过请愿速开国会案上奏。清廷乃下诏,许缩短期限,于三年之后,开设国会。人民仍有不满,请愿即行开设的,遂都遭清廷驱逐。并命京内外,有唱言请愿的,即行弹压拿办。其訑訑的声音颜色,可谓与人以共见了。

    当时的清廷,不但立宪并无诚意,即其政治亦很腐败。政府中的首领,是庆亲王奕劻。他是个老耄无能的人,载沣性甚昏庸。其弟载洵、载涛,亦皆欲干预政治,则又近于胡闹。到革命这一年,责任内阁成立,仍以奕劻为总理。阁员亦以满族占多数。人民以皇族内阁,不合立宪公例,上书请愿。谘议局亦联合上书,不听。到第二次上书,就遭政府的严斥。这时候的政治家,鉴于中国行政的无力,颇有主张中央集权之论的。政府也颇援为口实。但政治既不清明,又不真懂得集权的意义,并不能励精图治,将各项政权集中,而转指人民奔走国事的,为有妨政府的大权,一味加以压制。于是激而生变,酝酿多年的革命运动,就一发而不可遏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