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革命?凡事积之久则不能无弊。这个积弊,好像人身上的老废物一样,非把他排除掉,则不得健康。人类觉悟了,用合理的方法,把旧时的积弊,摧陷廓清,以期达于理想的境界,这个就唤做革命。
革命不是中国一国的事。以现在的情形而论,是全世界都需要革命的。但是我们生在中国,其势只得从中国做起。
然则中国的革命思想,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说其动机有三:
其一、是民族思想。人生在世界上,最紧要的,是自由平等。但是因为民族的差殊,彼此利害不同,而又不能互相谅解,就总不免有以此一民族,压制彼一民族之事。
中国待异民族是最宽大的。只觉得我们是先进的民族,有诱掖启导后进的责任。绝无凭恃武力,或者靠什么经济的力量,去压迫榨取异民族之事。但是此等理想,要实现它很难。而以过尚平和故,有时反不免受异族的压迫。中古史的后半期,辽、金、元、清,叠次侵入,便是其适例。到了近世,欧人东略,民族间利害冲突的情形,就更形显著了。我们到此,自然觉得我们自己有团结以争生存的必要。同时,也觉得阻碍我们民族发展,或者要压迫榨取我们的,非加以排除抵御不可。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第一种动机。
其二、是民权思想。中国的民权思想,发达得是最早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纪元前四世纪时,就有人说过了。但是因为地大人多,一时没有实现的方法。每到政治不良,人民困苦的时候,虽然大家也能起来把旧政府推翻,然而乱事粗定之后,就只得仍照老样子,把事权都交给一个人。于是因专制而来的弊害,一次次的复演着,而政治遂成为一进一退之局。这种因政体而来的祸害,我们在从前,虽然大家都认为无可如何之事,然而从海通以来,得外国的政体,以资观摩,少数才智之士,自然就要起疑问了。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第二种动机。
其三、是民生问题。历代的革命,从表面上看,虽然为着政治问题。然而民穷财尽,总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这是谁都知道的。历代的困穷,不过是本国政治的腐败,经济制度的不良,其程度尚浅。到欧人东略以来,挟着帝国主义的势力,天天向我们侵削。我们就不知不觉的,沦入次殖民地的地位。全社会的经济,既然日益艰窘,生于其中的人民,自然要觉得不安了。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第三种动机。
此等现象,或非全国人民所共知,即其知之,亦或不知其原因所在。然而身受的困苦,总是觉得的,觉得困苦,而要想奋斗以求出路,也是人人同具的心理。如此,革命思想就渐渐的兴起于不知不觉之间了。
在未述孙中山先生的事业以前,我们试回溯我国近代史的过程。我们说过,我们到了十九世纪遇着空前未有的变局。在十九世纪以前,与我民族竞争的都是文化不及我,基本势力不及我的外族。到了十九世纪,与我抗衡的是几个以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列强。我们在道光年间虽受了重大的打击,我们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及民族的危险,因此不图改革,妄费了民族二十年的光阴。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简单的说,这个方案是要学习运用及制造西洋的军器来对付西洋人。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后来又是不彻底的实行。为什么不彻底呢?一则因为提案者对于西洋文化的认识根本有限,二则因为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制度及时代精神不容许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前进。同时代的日本采取了同一路线,但是日本的方案比我们的更彻底。日本不但接受了西洋的科学和机械,而且接受了西洋的民族精神及政治制度的一部分。甲午之战是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
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以期民族精神及维新事业得在立宪政体之下充分发挥和推进。变法运动无疑的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康有为虽托孔子之名及皇帝的威严去变法,他依旧失败,因为西太后甘心作顽固势力的中心。满清皇室及士大夫阶级和民间的顽固势力本极雄厚,加上西太后的支持,遂成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潮。严格说来,义和团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义和团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个方案的产生与孙中山先生的少年环境是极有关系的。
中山先生是广东香山县人,生于前清同治五年(1866年)。他的家庭是我国乡下贫苦农夫的家庭,他小的时候就在田庄上帮助父亲耕种。十三岁,他随长兄德彰先生到檀香山,他在那里进了教会学校。十六岁的时候,他回到广州入博济医学校。次年,他转入英国人所设立的医学专科,他在这里读书共十年,于光绪十八年毕业,成医学博士。中法战争的时候,他正十九岁,所受刺激很大。他在学校所结纳的朋友,如郑士良、陈少白、陆皓东等多与秘密反对满清的会党有关。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已有了革命的思想。
中山先生的青年生活有几点值得特别注意。第一,他与外人接触最早,十三岁就出国了。他所入的学校全是外国人所设立的学校。他对西洋情形及近代文化的认识远在李鸿章、康有为诸人之上。这是我民族一种大幸事。因为我们既然只能从近代化找出路,我们的领袖人物应该对近代化有正确深刻的认识。第二,中山先生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而且是长期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是近代文化的至宝,但是这种方法不是一两个月的训练班或速成学校所能培养的。我们倘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了解为什么中山先生所拟的救国方案能超越别人所提的方案。中山先生所提的一切方案是具体的,精密的,有步骤的,方方面面都顾到的,因为他的思想是受过长期科学训练的。
光绪十年的中法之战给了中山先生很大的刺激,光绪二十年的中日之战所给的刺激更大。此后,他完全放弃行医,专门从事政治。次年,他想袭取广州,以为革命的根据地。不幸事泄失败,他逃到国外。在檀香山的时候,他组织了兴中会。当时风气未开,清廷监视很严,所以兴中会的宣言不提革命,只说政府腐败,国家危急,爱国志士应该联合起来以图国家的富强。宣言虽是这样的和平,海外侨胞加入兴中会的还是很少。中山先生从檀香山到美国、英国,一面鼓吹革命,一面考察英、美的政治。在英国的时候,使馆职员诱他入馆,秘密的把他拘禁起来,想运送回国。幸而得着他的学校教师的援助终得出险,后又赴法。这是中山先生初次在海外逃难的时期,也是他革命的三民主义初熟的时期。
庚子义和团活动的时候,郑士良及史坚如两同志奉中山先生的命令想在广东起事,不幸都失败了。但是庚子年的大悲剧摇动了许多人对满清的信念,留学生到日本去的也大大的加增,从此中山先生的宣传容易的多,信徒加增也很快。日本朋友也有赞助的。到了甲辰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在日本组织同盟会,并创办《民报》。这是我民族初次公开的革命团体,《同盟会宣言》及《民报发刊词》,是中山先生初次公开的正式的以革命领袖的资格,向全世界发表他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甲辰以后,中山先生尚有二十年的革命工作,对他所拟的方案尚有不少的补充,但他终身所信奉的主义及方略的大纲已在《同盟会宣言》和《民报发刊词》里面立定基础了。
《民报发刊词》说明了三民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欧洲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各民族割据其地,慢慢的各养成其各别的语言、文字、风俗、法制。到了近代,各民族遂成了民族国家。但在各国之内王室专制,平民没有参政之权,以致民众受压迫的痛苦。十八世纪末年,十九世纪初年,欧人乃举行民权的革命。在十九世纪,西洋人虽己实行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但社会仍不安。这是因为欧、美在十九世纪科学发达,工业进步,社会贫富不均。中国应在工业初起的时候防患未然,利用科学和工业为全民谋幸福,这就是民生主义。中山先生很激昂的说:
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这是中山先生的爱国热忱和科学训练所创作的救国方案,其思想的伟大是古今无比的。
但是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在西洋尚且未实现,以落伍的中国外受强邻的压迫,内部又满布封建的思想,何能同时推行三民主义呢?这岂不是偏于理想吗?有许多人直到现在还这样的批评中山先生。三十三年以前,当同盟会初组织的时候,就是加盟者大部分也阳奉阴违,口信心不信。反对同盟会的人更加不必说了。他们并不否认三民主义的伟大,他们所犹豫的是三民主义实行的困难。其实中山先生充分的顾到了这层困难,他的革命方略就是他实行三民主义的步骤,同盟会的宣言的下半说明革命应分军法、约法、宪法三时期,就是以后所谓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一般浅识的人承认军政、宪政之自然,但不了解训政阶段是必要的,万不能免的。中山先生说过:
由军政时期一蹴而至宪政时期,绝不予革命政府以训练人民之时期,又绝不予人民以养成自治能力之时间,于是第一流弊在旧污末由荡涤,新治末由进行;第二流弊在粉饰旧污以为新治;第三流弊在发扬旧民,压抑新治。更端言之,即第一,民治不能实现;第二,为假民治之名行专制之实;第三,则并民治之名而去之矣。此所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者。
当时在日本与同盟会的《民报》抗争者是君主立宪派的梁启超所主持的《新民丛报》。梁启超是康有为的门徒,爱国而博学。他反对打倒满清,反对共和政体,他要维持清室而行君主立宪,所以他在《新民丛报》里再三发表文章攻击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他说中国人民程度不够,不能行共和制,如行共和必引起多年的内乱和军阀的割据。他常引中国历史为证,中国每换一次朝代必有长期的内乱。梁启超说:在闭关自守时代,长期的内乱尚不一定要亡国。现在列强虎视,一不小心,我们就可召亡国之祸。民国以来的事实似乎证明了梁启超的学说是对的。其实民国以来的困难都是由于国人不明了,因而不接受训政。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无疑的是我民族惟一复兴的路径,我们不可一误再误了。
第二、冲破阻碍共和立国
庚子义和团之乱以后,全体人民感觉满清是我民族复兴的一种障碍,这种观察是很有根据的。甲午以前,因为西太后要重修颐和园,我国海军有八年之久不能添造新的军舰。甲午以后,一则因为西太后与光绪争权,二则因为满清的亲贵以为维新就是汉人得势,满人失权,西太后和亲贵就煽动全国一切反动势力来打倒新政。我们固不能说满人都是守旧的,汉人都是维新的,因为汉人之中思想腐旧的也大有人在。事实上,满人居领袖地位,他们一言一动的影响大,而他们中间守旧的成分实在居大多数。并且他们反对维新,就是藉以排汉,所以庚子以后,满清虽逐渐推行新政,汉人始终不信服他们,不认他们是有诚意的。
庚子年的冬天,西太后尚在西安的时候,她就下诏变法。以后在辛丑到甲辰那四年内,她裁汰了好几个无用的衙门,废科举,设学校,练新兵,派学生出洋,许满、汉通婚。戊戌年康有为要辅助光绪帝行的新政,这时西太后都行了,而且超过了。日本胜了俄国以后,时人都觉得君主立宪战胜了君主专制,于是在乙巳年(1905年)的夏天,西太后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法,表示要预备立宪。丙午、丁未、戊申三年成了官制及法制的大调整时期。
丙午(1906年)九月,厘定中央官制。前清中央主要的机关有内阁、军机处、六部、九卿。所谓九卿,多半是无用的衙门。六部采用委员制,每部有满、汉尚书各一,满、汉侍郎各二,共六人主政,责任不专,遇事推诿。并且自道、咸以后,各省督抚权大,六部成了审核机关,本身几全不举办事务。军机处是前清中央政府最得力的机关,原是内阁分出来的一个委员会,实际辅佐皇帝处理大政的。自军机处在雍正年间成立以后,内阁变成一种装饰品。丙午年的改革,保存了军机处,此外设立十一部,每部以一个尚书为最高长官。这种改革虽不完满,比旧制实在是好多了。但十一名尚书发表以后,汉人只占五人,比以前六部满、汉各一的比例还差了。所以这种改革,不但未和缓汉人的不平,反加增了革命运动的力量。
丁未年(1907年)满清决定设资政院于北京,作为中央的民意机关;设谘议局于各省,作为地方的民意机关。戊申年,满清颁布宪法大纲,并规定九年为预备立宪时期。如果真要立宪,九年的预备实在还不够。但是因为当时国人对满清全不信任,故反对九年的预备,说满清不过藉预备之名搁置立宪。
满清在这几年之内,不但借改革以收汉人的政权,并且铁良和良弼想尽了法子把袁世凯的北洋兵权也夺了。等到戊申的秋天,宣统继位,其父载沣作摄政王的时候,第一条命令是罢免袁世凯。此时汉人之中尚忠于清廷而又有政治手腕者,袁世凯要算是第一,载沣还要得罪他,这不是满清自取灭亡吗?
清季的革命运动,有同盟会所指导的;亦有同盟会员非秉承会的计划而自行行动的;并有并非同盟会会员怀抱政治革命或种族革命的思想而行动的。三者比较起来,自以同盟会所策划的为最多,而其声势也较壮。
1903年1月,洪秀全的第三个兄弟洪福全,曾联络内地洪门会,谋以旧历壬寅除夕,乘清朝官吏聚集在万寿宫时加以袭击,然后起事。因事泄,未成。明年,黄兴组织华兴会。联络哥老会党,谋以秋间起事于长沙,亦不克。又明年,便是同盟会成立的一年了。
革命运动的初期,所联络的不过是会党。虽亦曾运动防营,而防营武力有限,且其人见解多陈旧,不易受主义的感动。会党虽徒众颇多,究不能公然行动,而其组织也并不十分紧密,所以其收效颇迟。到同盟会成立的前后,则中流社会觉悟的渐多。其时在上海报馆中,则有从戊戌政变以后,始终反对旧党的《苏报》,又有章炳麟所著的《馗书》,邹容所著的《革命军》等发行。在日本的留学界,定期和不定期的刊物尤多,大都带有革命色彩。人心风动,而革命主义的传播,遂一日千里。到同盟会成立后,更加以组织和策划。于是各种革命的势力,渐汇于一,其行动就更有力了。
此时同盟会在日本,发刊《民报》,以为宣传主义的机关。派遣同志人内地,联络各陆军学堂的学生及新军、工人。海外的同志,则担任筹募军费、接济军械等。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等,联络会党,并运动防营和工人,以初冬在萍乡、醴陵、浏阳三处,同时举事。以力薄致败。这一次,系同盟会会员个人的行动,未秉承会中计划。事发之后,会中分筹应援,亦无所及,然而清廷合湘、鄂、苏、赣四省的兵力,然后把他打平。可见清廷的无用,而革命党人身殉主义的坚强了。明年,党员许雪秋又以夏初起事于广东饶平县的黄冈,亦以势弱致败。
然而黄冈事定后,未几,即有安徽候补道徐锡麟枪杀巡抚恩铭之事。徐锡麟此时,系警察学堂的提调,而恩铭则系总办。锡麟潜以革命思想,灌输学生。乘学堂毕业之时,把恩铭枪毙。率领学生,占据军械局。旋因被围攻致败。清人剖其心以祭恩铭。锡麟在其本籍绍兴,办有大通学堂。其表妹秋瑾,在学堂中担任教员,暗中主持革命事务。清人又加以围捕,把秋瑾杀害。
这一年秋间,同盟会策划在广东的钦州举事。占据防城,旋以接济不至,退入十万大山。冬间,又袭据镇南关,以百余人守三炮台。清兵攻击的数千人不能进。旋亦以无接济退出。别将入钦、廉、上思的,同时退回。此时孙中山先生,身居越南,为之调度。清朝和法国交涉。法国强迫先生退出。先生乃和党员遍历南洋英、荷各属和暹罗、缅甸。在新加坡设立同盟会南洋支部。而这一年,同盟会会员,还有拟在四川举事的。虽然未能有成,而清廷处此,真觉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
丁未、戊申两年既受了这许多的挫折,同盟会的多数领袖主张革命策略应该变更。胡汉民当时说过:“此后非特暗杀之事不可行,即零星散碎不足制彼虏死命之革命军亦断不可起。”汪精卫反对此说,他相信革命志士固应有恒德,“担负重任,积劳怨于一躬,百折不挠,以行其志”。但是有些应该有烈德,“猛向前进,一往不返,流血以溉同种”。他和黄复生秘密的进北京,谋刺摄政王载沣,后事不成被捕下狱。这是庚戌宣统二年的事情。
汪精卫独行其烈德的时候,中山先生和胡汉民、黄兴、赵声正在南洋向华侨募捐,想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向满清进攻。这是汪精卫所谓恒德。他们于庚戌年十一月在槟榔屿定计划,先占广州,然后北伐,“以黄兴统一军出湖南趋湖北,赵声统一军出江西趋南京”。定了计划以后,他们分途归国。次年辛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役是他们的计划的实现。军事上虽失败了,心理上则大成功,因为革命精神从此深入国民的脑际。
正在这个时候,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计划,给了革命党人一个很好的宣传的机会。那时待修的铁路,以粤汉、川汉两路最为急迫。困难在资本的缺乏,四川、湖北、湖南诸省的人民乃组织民营铁路公司,想集民股筑路。其实民间的资本不够,公司的领袖人物也有借公济私的,所以成绩不好,进行很慢。邮传大臣盛宣怀乃奏请借外债修路,把粤汉、川汉两路都收归国有。借外债来建设本来是一种开明的政策,铁路国有也是不可非议的。不过盛宣怀的官声不好,满清已丧失人心,就是行好政策,人民都不信任,何况民营公司的股东又要损失大利源呢?因以上各种缘故,铁路国有的问题就引起多数人的反对,革命党又从中煽动,竟成了大革命的导火线。
同盟会的革命策略本注重广东,但自黄花岗失败以后,陈其美、宋教仁、谭人凤等就想利用长江流域为革命策源地,他们在上海设立同盟会中部总会。谭人凤特别注重长江中游之两湖。那时湖北新军中的蒋翊武组织文学社于武昌,借以推动革命。在湖南活动的焦达峰及在湖北活动的孙武和居正,另外组织共进会。这两个团体虽有同盟会的会员参加,并不是同盟会的支部,而且最初彼此颇有磨擦。经谭人凤调和以后,共进会和文学社始合作。
同盟会的首领原来想在长江一带应该有好几年的预备工作,然后可以起事。但四川、湖北、湖南争路的风潮扩大以后,他们就决定在辛亥年(宣统三年,1911年)秋天起事。发难的日期原定旧历八月十五日,后因预备不足,改迟十天。却在八月十八日,革命党的机关被巡捕破获,党人名册也被搜去,于是仓卒之间定八月十九即阳历十月十日起事。
辛亥武昌起义的领袖是新军的下级军官熊秉坤。他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督衙门。总督瑞澂当即不抵抗出逃,新军统制张彪也跟他逃,于是武昌文武官吏均弃城逃走,武昌便为革命军所据。革命分子临时强迫官阶较高,声望较好的黎元洪作革命的都督。义军连克汉口、汉阳。照会各国领事。领事团即宣告中立,旋都承认我为交战团体。清廷闻武昌事起,即调近畿陆军南下。派陆军大臣荫昌督师。并命海军和长江水师赴鄂。旋召荫昌回。起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清兵连陷汉口、汉阳。而各省亦次第光复。唯清提督张勋,负固南京,亦为苏、浙两省联军攻克。停泊九江、镇江的海军,又先后反正。清以吴禄贞为山西巡抚。禄贞顿兵石家庄,截留清军前敌军火,为清廷遣人刺杀。而张绍曾驻兵滦州,亦对清廷发出强硬的电报。清廷乃罢盛宣怀,下罪己之诏。又罢奕劻,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旋宣布十九信条。其中第八条:“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第十九条:“国会未开会时,资政院适用之。”于是载沣退位。资政院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
先是各省都督府,于上海设立代表联合会。旋以一半赴湖北,一半留上海。赴湖北的,议决《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南京光复后,又议决:“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限七日内齐集。有十省的人到齐,即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其时武昌民军,以英领事介绍,自11月30日起,许清军停战三天,旋又续停三天。期满之后,又续停十五天。袁世凯派唐绍仪为代表,和黎都督或其代表人讨论大局。民军以伍廷芳为代表。旋以廷芳为民军外交代表,不能离沪,乃改以上海为议和地点。其时民军闻袁世凯亦赞成共和,乃议缓举总统,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临时大总统未举定前,由大元帅暂任其职权,而由副元帅代大元帅,组织临时政府。议和代表旋在上海开议。议决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
12月25日,孙中山到上海。29日,十七省代表,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通电改用太阳历。以其后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月元日。孙中山即以是日就职。
于是唐绍仪因交涉失败,电清廷辞职。和议停顿。其时清廷亲贵中,最反对共和的,为军谘使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杀。段祺瑞复合北方将士,电请改建共和。并说要带队入京,和各亲贵剖陈利害。清廷乃以决定大计之权,授之内阁总理。由袁世凯和民国议定优待满、蒙、回、藏暨清室条件,而清帝于2月12日退位。失陷二百五十八年的中华,至此恢复。
第三、二次革命始末
革命是要把一切旧势力,从根本上打倒的,这是谈何容易的事?辛亥革命,不过四个月就告成功,自然不是真正的成功了。
当清帝尚未退位时,孙中山先生曾提出最后协议条件,由伍代表转告袁世凯。一、袁世凯须宣布政见,绝对赞成共和。二、中山辞职。三、由参议院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参议院是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由各省都督府所派参议员,组织而成的。于元年1月28日成立。到清帝退位之后,袁世凯电参议院,表示绝对赞成共和。于是中山向参议院辞职,并荐举袁世凯。参议院于2月15日,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既当选,就发生国都在南在北的问题。当时民党中人,多数主张在南。以为南方空气较为清新,多少可以限制旧时的恶势力;但亦有主张在北,以为较便于统驭北方的。参议院本已议决临时政府移设北京。后来复议,又议决仍设南京。于是派员北上,欢迎袁世凯南下就职。而北京和天津、保定,相继兵变。乃又议决: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袁世凯派唐绍仪南下,组织新内阁,办理接收事宜。而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遂先后北迁。孙中山先生于4月1日去职。
依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临时政府成立后六个月,即应召集议会。这时候,因为来不及,由参议院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改为《临时约法》。于3月11公布。依照《临时约法》,本法施行后十个月内,应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于是由参议院制定《国会组织法》、《参众两院选举法》,据以选举、召集。于二年(1913年)4月8日成立。
当袁世凯当选后,孙中山知道新旧势力一时不易合作,主张革命党人退居在野的地位,而自己愿意专办实业。但是这时候的革命党人,步调未能一致。于是同盟会于元年(1912年)八月,改组为国民党——从革命团体变为政党。此时国民党的宗旨,近于急进,其主张偏于分权。其倾于保守,而主张扩张中央政府的权力的,则集合而为共和党。国会选举,参众两院,都以国民党占多数。共和党乃和统一党、民主党合并而成进步党。在众院中,席数差足相敌,而在参院中,则仍以国民党占多数。此时进步党是接近于政府的,国民党则与政府立于反对的地位。当国民党未成立时,袁世凯和唐绍仪内阁的同盟会阁员,已有龃龉。到国民党改组完成,国会开幕之后,两者间隔阂的情势,就更形显著了。
但是政治既未上轨道,则借为政争武器的,自然还不是议会中的议席,而是实力。以实力论,自然北政府为强。当孙中山辞职之后,曾在南京设留守府,以黄兴为留守,然未久即撤消。此时民党中人为都督的,只有安徽的柏文蔚、江西的李烈钧、湖南的谭延闿、福建的孙道仁、广东的胡汉民而已。
旧势力既已弥漫,则二次革命已势不可免。但是当时民党中人,还不能一致。而其与二次革命以刺激,而为之导火线的,则有善后大借款、俄蒙交涉和刺宋案三事。善后大借款和俄蒙交涉,别见下节。至于刺宋案:则唐绍仪内阁的阁员宋教仁,亦系民党中人。系主张政党内阁的。去职之后,为国民党理事,游历长江流域各省,发表其政见。二年(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车站遇刺。越二日身故。政府命江苏都督,民政长查究。据其宣布证据,则凶手武士英,系受应桂馨主使,而应桂馨又系受国务院秘书洪述祖主使。于是舆论大哗。
南北新旧的裂痕,既日益显著。袁世凯乃于六月中,下令免柏文蔚、李烈钧、胡汉民之职。于是李烈钧以7月12日起兵,称讨袁军。安徽、湖南、福建、广东,相继俱起。黄兴亦入南京。陈其美又起兵于上海。袁世凯早有布置。命李纯扼守九江、郑汝成守上海制造局。这时候,又派段芝贵、冯国璋率军南下,而以倪嗣冲都督安徽,龙济光都督广东,张勋为江北宣抚使。安徽、江西、广东、南京、上海,均因兵力薄弱失败。湖南、福建两省,则自行取消独立。二次革命遂告失败。
《临时约法》第五十四条,以制定宪法之权,属之国会。《大总统选举法》本宪法的一部分,二次革命之后,乃有先举总统,后制宪法之议。于是由宪法会议,将《大总统选举法》,先行议决公布。10月6日,开总统选举会。有自称公民团的,包围议院,迫令当天将总统选出。投票三次,袁世凯乃当选为大总统。次日,又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袁世凯于10月10日就职。
袁世凯就职后,两次通电各省都督、民政长,反对国会所定《宪法草案》。11月4日,又称查获乱党魁首和议员往来密电。遂下令解散国民党。凡国会议员,籍隶国民党的,一律追缴证书、徽章。旋又下令:各省省议会,也照此办理。籍隶国民党的候补当选人,亦一律取消。议员缺额,无从递补,国会遂不能开会。
这时候,熊希龄为内阁总理,拟定大政方针。因为要设法实行,所以命各省行政长官,派员来京会议。适逢国会停顿,遂改组为政治会议。各都督民政长,呈请将残余议员遣散。大总统据以咨询政治会议。三年正月四日,据其呈复,停止两院议员职务。其省议会,亦于3月28日解散。又令停办地方自治,由内务部另行厘订章程。政治会议呈请特设造法机关。乃议决《约法会议组织条例》,据以选举议员。将《临时约法》修改为《中华民国约法》,于5月1日公布,此项《约法》,亦称为《新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废国务院,于总统府设政事堂。另设参政院,以备大总统的咨询,审议重要政务,并令其代行立法。
革命尚未成功,国内到处充满着旧势力。于是孙中山先生另行组织中华革命党,以三年(1914年)7月8日成立于日本的东京。以达到民权、民生主义,扫除专制政治,建设真正民国为目的。其实行的方法,仍和从前所定相同。因鉴于前此党员,多有自由行动的,党的纪律,未免松弛,所以此次组织,以服从党魁命令为重要条件。
第四、城下之盟的外交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民国初年,原是一个外交更新的好机会,然而其劈头记录在外交史上的,却是大借款和边疆交涉问题。
要讲民国初年的借款问题,必须回溯到清末。原来当清末,日、俄两国,在东三省的势力太膨胀了。政府乃想引进各国的资本,以为抵制之计。于是革命这一年,有向英、美、德、法,订借改革币制和东三省兴业借款一千万镑之议,期限为二十五年。以东三省烟酒、生产、消费税及各省新课盐税为抵。革命军兴,其事就搁起了。革命军既起,外交团协议,由银行代表,组织委员会,监督关盐两税的收人,以为外债的担任。并决议,对于南北两军,都不借款。到唐绍仪到南京,组织新内阁时,才以将来大借款为条件,向四国银行团,借到垫款三百万元。北京政府成立后,又以善后的名义,向四国银行团续商六亿元的借款。此时四国银行团,觉得将日、俄两国除外,终竟不妥。于是向其劝诱加入,成为六国银行团。在伦敦开会。
日、俄两国,要求借款不得用之满、蒙,四国不许。又改在巴黎开会。决议将此问题归外交解决。各国的意见,既大略一致,乃向中国提出条件。其时中国,因六国团的条件过于苛刻,有自向他银团借款之举。为外交团和银团所阻止。而美政府亦命令其国的银行退出。于是四国团变为五国。卒因需款孔亟,中国政府不得已而俯就银团的范围。于二年(1913年)4月间,以关盐余的全数为担保,向五国团借得善后借款二千五百万镑,期限为四十七年。于北京盐务署设稽核所,用洋员为会办。各产盐地方设分所,用洋员为协理。税款尽存银行,非总会办会同签字,不能提取。本利拖欠逾近情的日期,即将盐政并入海关办理。其用途,则于审计处设立稽核外债室,以资稽核。提起监督财政四个字来,阅者无不不寒而栗,然而这实在就是部分的监督财政了。
日、英、俄三国,对于东三省和蒙、新、西藏的侵略,其事是互相关联的。当前清末年,英、俄因西藏问题,互相猜忌。1904年,英人乘日俄战争,中、俄两国,都无暇顾及西藏,于是有派兵入藏之举。达赖出奔。英人和班禅立约:一、开江孜、噶大克为商埠。二、赔偿英国军费五十万镑。三、藏人非经英国许可,不得将土地租卖给外国人。铁路、道路、电线、矿产,不得许给外国或外国人。一切入款、银钱、货物,不得抵押给外国或外国人。一切事情,都不受外国交涉,亦不许外国派官驻扎和驻兵。中国得报,大惊。再立交涉,到底于1906年,订立《英藏续约》。承认《英藏条约》为附约。声明英国不占西藏的土地,不干涉西藏的内政。中国亦不许他国占藏地,干藏政。并声明《附约》中所谓外国或外国人,中国不在其内。赔款由中国代为付清。英兵方始撤退。然而其前一年,日、英续盟,《条约》有日本承认英国在印度附近必要的处分一款,英人对西藏,就更觉肆无忌惮了。
《藏印条约》订结后的四年,便是1910年,日、俄订立《协约》。有人说:实在另有密约,俄人承认日本吞并韩国,而日人承认俄国在蒙、新方面的举动。果然,其明年,俄国向中国提出蒙、新方面强硬的要求。并声明:如不全部承认,就要自由行动。后来又提出最后通牒。中国无可如何,就只得覆牒承认了。然而条约未及订结。革命军兴未几,活佛竟在库伦宣布独立,并陷呼伦贝尔。亡清当这时候,固然无暇顾及蒙古。民国成立以后,亦未有何等适当的措置。于是俄人擅和蒙人立约:许代蒙古人保守自治制度。不许中国驻兵殖民。而别订《商务专条》,以为报酬。
这《商务专条》所许与俄人的权利,真是广大得可惊。中国再三交涉。至二年(1913年)7月间,才和俄国议定草约。提出于国会。众议院通过,而参议院否决。直到国会停顿以后,才成立所谓《声明文件》。一、俄人承认中国在外蒙古的宗主权。二、而中国承认外蒙古的自治权。三、不派兵,不设官,不殖民。另以《照会》声明:自治区域,以前清库伦大臣、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大臣所辖之地为限。其随后商订事宜,则由三方面约定地点,派员接洽。于是三年(1914年)9月,中、俄、蒙三方会商于恰克图。至四年(1915年)6月,才订成《中俄蒙条约》。而呼伦贝尔,亦因俄人的要求,于是年11月,改为特别地域。
俄、蒙的交涉未平,而英、藏的风波又起。英兵入拉萨的明年,中国因驻藏帮办大臣凤全,被藏番杀害,任赵尔丰为边务大臣。命四川提督马维祺,出兵剿讨。遂将川边之地,改设县治。又以联豫为驻藏大臣。当达赖出奔时,清政府曾革其封号。1908年,达赖到北京,乃将其封号恢复,加意抚慰。乃达赖回到拉萨,遽向中国反抗。联豫电调钟颖,以一千五百人入藏。达赖又逃到印度。清朝就下诏把他废掉。这是1910年的事。革命消息传至西藏,西藏人遂将中国军队驱逐。达赖回到拉萨,宣布独立。并发兵陷巴塘、里塘,攻打箭炉。民国元年7月间,四川都督尹昌衡,出兵征讨。云南亦出兵相助。把失地恢复。而英人又提出抗议。中国不得已,改剿为抚。并恢复达赖封号,以示羁縻,而派员和英、藏代表,共同会议。到三年(1914年)4月,在印度的西摩拉,议定草约。一、英国承认中国在西藏的宗主权,而中国承认外藏的自治权。二、不干涉其内政。不将其地改省。三、彼此不派官,不驻兵,不殖民。而所谓内外藏,则将红蓝线画于所附的地图上。中国政府,不承认此项附图的界线,英国亦不肯改变,直争执到如今。
这是民国初年的蒙、藏交涉。至其后来,则因俄国的革命,颇替中国造成一个好机会。外蒙因失其援助,且受兵匪的侵掠,于八年(1919年)11月,吁请取消自治。呼伦贝尔的自治,亦随之而取消,其时政府方任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编练边防军。然而驻扎在外蒙古的,只有一旅一团。直皖战后,更其无人过问。而白俄却计划以外蒙为根据地,以反对赤俄。又得他国接济军械。至九年(1920年)11月,库伦遂为白俄所陷。中国不能镇定。至十年(1921)7月,为远东共和国的兵所打平。其时蒙古人已在恰克图成立政府。至此,遂移于库伦。以活佛为皇帝。十三年(1924年)5月,活佛卒,遂将君主制取消。而唐努乌梁海,亦由俄人扶助,自立为共和国。西藏方面,中、英的交涉,依然停顿。藏番却于六年、七年、九年、十年、十九年,迭次入犯。西康之地,多为所陷。班禅于十二年出奔,至今滞留在内地。而达赖又于二十二年(1933年)12月圆寂。藏事的解决,就更难着手了。
民国初年,还有一件重要的交涉,于此也得补叙的。那就是所谓满、蒙五路的建筑权。当民国成立以后,国人颇关心于承认问题。外国中有好几国,是在正式国会成立之后承认的。有许多国,则在正式大总统选出之后承认。而日、英、俄三国,都附有条件。俄国要求外蒙古自治。英国要求外藏自治。日本则提出所谓开海、四洮、洮热、长洮、海吉五路的建筑权。这要求的提出,还和二次革命时张勋兵入南京,杀害日本人三名有关,但其提出恰在选举正式总统之前一日。中国政府也承认了。日本自此凯觎蒙古之心就更切。
第五、袁氏称帝的闹剧
凡事总免不了有反动的。中国行君主制度二千余年,突然改为共和,自不免有帝制的回光反照,然不过八十三日而取消,这也可见民意所在了。
当民国四年(1915年)8月间,总统府顾问美人古德诺氏,忽然著论,论君主与共和的利弊,登载在北京报纸上。旋有杨度等发起筹安会,说从学理上,研究君主、民主两种制度,在中国孰为适宜。通电各省军民长官,上海、汉口各省城商会,请派代表来京。旋由各省旅京人士组织公民请愿团。请愿于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要求变更国体。参政院建议:召开国民会议,以谋解决。已而国民代表一千九百九十三人,所投的票,全数主张君主立宪。并委托参政院为总代表,推戴袁世凯为皇帝。袁氏于12月12日,下令允许。于是设立大典筹备处。改明年为洪宪元年。
已而前云南都督蔡锷,秘密入滇。和督理军务唐继尧、巡按使任可澄于23日发出电报,请袁氏取消帝制,限25日答复。届期无复,遂宣告独立。定军名为护国军。并通电,宣布袁氏伪造民意的证据。
护国军兴后,贵州首先响应。五年,正月一日,云南成立都督府。推唐继尧为都督。以蔡锷为第一军长,李烈钧为第二军长。蔡锷即率师入川。袁世凯闻护国军兴,派兵分驻上海和福建。又命原驻岳州的兵,择要进扎。而命张敬尧率师入川,龙继光以广东兵攻广西。北军在四川不利。而广西、广东、浙江、四川、湖南,先后独立。陕西为反帝制的兵所占。山东亦有民军起事。而日、英、俄、法、意诸国,又先后提出警告,劝袁氏缓行帝制。袁氏派往日本的专使,日人又请其延期启行。袁氏乃于3月22日,下令取消帝制。恢复黎元洪的副总统。以徐世昌为国务卿,段祺瑞为参谋长。由黎、徐、段三人通电护国军,请停战商善后。
护国军复电,要求袁氏退位。并通电,恭承黎副总统为大总统。暂设军务院,设抚军若干人,以合办制裁决庶政。6月6日,袁氏因病身故。遗命命以副总统代行职权。黎氏于七日就职。黎氏就职后,下令恢复临时约法,召集国会。国会于8月1日开会。旋重开宪法会议。并选举冯国璋为副总统。独立诸省,相继取消。军务院亦即裁撤。
一场帝制的风波,表面上总算过去了。然而暗中隐患,还潜伏着。原来天下大事,都生于人心。当袁氏帝制自为时,虽然沸逆民心,而中外有权力的人,却多持着观望的态度。所以护国军初起时,通电各省说:尧等志同填海,力等戴山。力征经营,固非始愿所及。以一敌八,抑亦智者不为。麾下若忍于旁观,尧等亦何能相强?然长此相持,稍亘岁月,则鹬蚌之利,真归渔人,箕豆相煎,空悲轹釜。言念及此,痛哭何云。而尧等与民国共存亡,麾下为独夫作鹰犬,科其罪责,必有攸归矣。
这真可谓语长心重了。然而谁肯觉悟?谈何容易觉悟?当南方要求袁氏退位,而袁氏尚未身故时,江苏将军主张联合未独立各省,公议办法。通电说:“四省若违众论,固当视同公敌;政府若有异议,亦当一致争持。”正在南京开会,而袁氏病殁。长江巡阅使张勋,其时驻扎徐州,就邀各省代表到徐州开会。后又组织各省区联合会。于是全国的重心,既不在西南,连北政府也把握不住,而其余各方面的人,也无甚觉悟。就近之酿成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远之则伏下军阀混战的祸根了。
第六、二十一条之交涉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看似无妄之灾,其实不然、凡事总有因果的,不过人不能知罢了。当十九世纪末业,中国的安全,久和世界大局,有复杂的关系。当这改革还没有成功的时候,在中国,是利于列强的均势的。而民国三年,即1914年,欧战爆发,各国都无暇顾及东方,日本大肆其侵略的野心,中国就要受着池鱼之殃了。
欧战的爆发,事在民国三年(1914年)6月间。中国于8月6日,宣告中立。日本借口英、日同盟,于8月15日,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一、德国舰队,在日本、中国海洋方面的,即时退去,否则解除武装。二、将胶州湾租借地全部,以还付中国的目的,于9月15日以前,无偿无条件,交付日本。以23日为最后的限期。届期,德国无复,日本遂对德宣战。
胶州湾本非德国土地,日本即欲对德宣战,亦只该攻击胶州湾。乃日人于9月2日,派兵由龙口登岸。中国不得已,划莱州龙口接近胶州湾的地方为战区。而与日本约,不得越过潍县车站以西。其时英国兵亦从劳山湾登陆,与日军会攻胶州湾。至11月7日,胶州的德人降伏。而日军先已于9月26日,占领潍县车站。10月6日,并派兵到济南,占领胶济铁路全线和铁路附近的矿产。中国提出抗议。日本说:“这是胶州湾租借地延长的一部。”到青岛降伏后,又将中国海关人员,尽行驱逐。中国于四年(1915年)1月7日,要求英、日两国撤兵。英国无异议,而日本公使日置益,于十八日径向袁世凯,提出五号二十一条的要求。你道那五号二十一条:
【第一号】一、承认日后日、德政府协定德国在山东权利,利益让与的处分。二、山东并其沿海土地及各岛屿,不得租借割让与他国。三、允许日本建造,由烟台或龙口接连胶济的铁路。四、自开山东各主要城市为商埠-应开地方,另行协定。
【第二号】一、旅顺、大连湾、南满、安奉两铁路的租借期限,均展至九十九年。二、日本人在南满、东蒙,有土地所有权及租借权。三、日人得在南满、东蒙,任便居住往来,经营工商业。四、日人得在南满、东蒙开矿。五、南满、东蒙,(甲)许他国人建造铁路,或向他国人借款建造铁路;(乙)以各项课税,向他国人抵借款项,均须先得日本同意。六、南满、东蒙,聘用政治、财政、军事各顾问、教习,必须先向日政府商议。七、吉长铁路,委任日政府管理、经营。从本条约画押日起,以九十九年为期。
【第三号】一、将来汉冶萍公司,作为合办事业。未经日政府同意,该公司一切权利产业,中国政府不得自行处分;并不得使该公司任意处分。二、汉冶萍公司各矿附近的矿山,未经该公司同意,不得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此外凡欲措办,无论直接、间接,恐于该公司有影响的,必先经该公司同意。
【第四号】一、中国沿岸港湾及岛屿,概不租借或割让与他国。
【第五号】一、中国政府,聘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等顾问。二、日本人,在内地设立寺院、学校,许其有土地所有权。三、必要地方的警察,作为中日合办。或由地方官署,聘用多数日本人。四、由日本采办一定量数的军械。或设中日合办的军械厂,聘用日本技师,并采买日本材料。五、接连武昌与九江、南昌的铁路,及南昌、杭州间,南昌、潮州间铁路的建造权,许与日本。六、福建筹办路矿,整理海口——船厂在内——和需用外资,先向日本协议。七、允许日人在中国传教。
并要求严守秘密。如其泄漏,日本当另索赔偿。
中国以陆征祥、曹汝霖为全权委员。于2月2日,和日本开始会议。日使日置益,旋因堕马受伤,乃即在日使馆中,就其床前会议。至4月17日,会议中止。26日,日使提出修正案二十四条。声言“系最后修正。傥使中国全行承认,日本亦可交还胶澳”。5月1日,中国亦提出最后修正案,说明无可再让。7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除第五号中,关于福建业经协定外,其他五项,侯日后再行协议。其余应悉照4月26日修正案,不加更改,速行承诺。以5月9日午后六时为限。否则当执必要的手段。”中国政府,于5月9日午前,答复承认。到25日,由陆征祥和日使日置益,订立条约二十一条。
其后日人又于六年(1917年)10月,在青岛设立行政总署。潍县、济南等处,都设分署。受理人民诉讼,抽收捐税,并于署内设立铁路科,管理胶济铁路及其附近矿产。中国抗议,日本置诸不理。到七年(1918年)9月,才由驻日公使章宗祥和日本订立《济顺高徐豫备借款契约》,并附以照会,许胶济铁路所属确定后,由中日合办,而日本将胶济路沿线军队,除留一部于济南外,余悉调回青岛,并将所施民政撤废。中有“中国政府,欣然同意”字样。遂为巴黎和会我国交涉失败之一因。
第七、中央权力的频繁更迭
袁世凯死后,北方连形式上的统驭,都失掉了。而南方的新势力,又未能完成。就酿成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当民国六年之初,欧洲战事,德、奥方面,渐已陷入困境。德国乃于二月初,宣布无限制潜艇战争。我国提出抗议,无效,即提议对德绝交。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于14日宣布,因进而谋对德宣战。于是国务总理段祺瑞,召集各省、区督军、都统,在京开军事会议。于4月25日开会。一致主张对德宣战。5月1日,通过国务会议。提出于众议院。7日,众议院开委员会筹议。有自称公民团的,包围议院,要求必须通过。旋外交、司法、农商、海军四总长辞职。19日,众议院决议:“阁员零落不全,宣战案应俟内阁改组后再议。”是晚,各督军、都统,分呈总统和国务总理,反对国会所通过的宪法。说“如不能改正,即请解散,另行组织”。旋即先后出京赴徐州。23日;黎总统免国务总理段祺瑞职,以外交总长伍廷芳代理。28日,安徽宣告和中央脱离关系。于是奉天、陕西、河南、浙江、山东、黑龙江、直隶、福建、山西,纷纷继起。并在天津设立军务总参谋处。通电说:“出师各省,意在另订根本大法,设立临时政府,临时议会。”6月1日,黎总统令:“安徽督军张勋来京,共商国是。”张勋带定武军五千,于8日到天津。要求黎总统解散国会。12日,伍廷芳辞职,国会解散。14日,张勋入京。
7月1日,张勋拥废帝溥仪在京复辟。黎总统避入日本使馆,电请冯副总统代行职务,以段祺瑞为国务总理。4日,冯、段通电出师讨贼,段祺瑞在马厂誓师。以段芝贵、曹锟为司令,分东西两路进讨。12日,我师复京城。
京师既复,黎总统通电辞职。冯代总统于8月1日入京。14日,布告对德宣战。
当国会解散后,广东、广西,即宣告军民政务,暂行自主。重大政务,径行秉承元首,不受非法内阁干涉。复辟之后,定后,有人主张:“民国业经中断,可放初建时之例,召集临时参议院。”于是海军第一舰队,开赴广东。云南亦宣言拥护约法。8月25日,国会开非常会议于广州。议决《军政府组织大纲》:在临时约法未恢复以前,以大元帅任行政权,对外代表中华民国。选举孙中山为元帅。
此时两广、云、贵,完全为护法省份。四川、福建、湖南、北、陕西,也有一部分独立的。南北相持于湖南。六年(1917年)11月,南军攻入长沙、岳州。七年(1918年)3月,复为北军所取。南方由两院联合会,修改《军政府组织大纲》:“以政务总裁,组织政务会议,各部长都称政务员,由政务员组织政务院;以政务院赞襄总裁会议,行使军政府的行政权。”旋选出孙中山等七人为总裁。于6月5日,宣告成立。推岑春煊为主席。国会于12日在广州开正式会,并续开宪法会议。北方则召集参议院,修改《国会组织法》和《两院议员选举法》,据以选举、召集。8月12日,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于10月10日就职。南方不承认。由两院联合会委托军政府,代行国务院职权,以摄行大总统职务。
徐世昌就职后,通电南方,停战议和。八年(1919年)2月6日,南北各派代表,在上海开议,至5月10日而决裂。九年四五月间,北方驻扎衡阳的第三师长吴佩孚,撤防北上。七月间,在近畿和定国军冲突。定国军败。于是裁督办边防事务处,解散安福俱乐部。是为皖直之战。第三师撤防之后,南军即占领湖南。此时南北两方,均撤换议和总代表。而国会议员,已先于四月间离粤。通电:“政务会议,不足法定人数。所有违法行为,当然不生效力。”7月10日,国会在云南开会。撤岑春煊总裁之职,代以刘显世。8月17日,议决国会,军政府移设重庆。10月14日,又宣言另觅地点。是时陈炯明以驻扎漳、泉的粤军回粤。10月24日,岑春煊等通电解除军政府职务。26日,广东都督莫荣新,亦宣布取消自主。30日,徐世昌据之,下令接收。并通令依元年《国会组织法》暨《两院议员选举法》筹办选举。是为“旧法新选”。孙中山等通电否认。回粤再开政务会议。十年(1921年)1月12日,国会再在广州开会。4月7日,议决《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于5月5日就职,军政府即于是日撤消。中山宣言:“傥徐世昌舍弃非法总统,自己亦愿同时下野。”
此时北方曹锟为直鲁豫巡阅使,驻保定。吴佩孚为副使,驻洛阳。王占元为两湖巡阅使,驻武昌。张作霖为东三省巡阅使,兼蒙疆经略使,节制热、察、绥三区,驻沈阳。是年五月,以阎相文为陕西督军。命十六混成旅冯玉祥等入陕。八月,相文暴卒,以玉祥署理。七月末,在湘鄂籍军官,组织湖北自治军,湖南组织援鄂军,攻入湖北。北政府免王占元,以萧耀南为湖北督军,吴佩孚为两湖巡阅使。吴佩孚陷岳州,和湖南定约休战。川军入宜昌,亦被吴佩孚回军击退。十二月,吴佩孚电攻内阁拨借日款赎胶济路,及发行九千六百万元公债之事。奉天亦通电,“以武力促进统一”。十一年(1922年)四五月间,直、奉两军,在近畿冲突。奉军败退出关。河南督军赵倜起兵,冯玉祥出关,把他打败。于是以冯玉祥为河南督军。免张作霖之职。6月4日,东三省省议会举张作霖为联省自治保安总司令,吉、黑两督军为副司令。10月30日,以冯玉祥为陆军检阅使,移驻南苑。
孙中山就职后,以陈炯明为陆军总长,兼粤军总司令。是年六月至九月间,陈炯明平定广西。8月10日,国会通过北伐请愿案。孙中山在桂林,筹备北伐。十一(1922年)年4月,中山将大本营移设韶关。陈炯明辞职,走惠州。中山命其办理两广军务,肃清土匪。五月,北伐军分三路入江西。6月2日,徐世昌辞职。曹锟等十五省督军电请黎元洪复位。元洪复电说:
诸公所以推元洪者,谓其能统一也,毋亦症结固别有在乎?症结惟何,督军制之召乱而已。督军诸公,如果力求统一,即请俯听刍言,立释兵柄。上至巡阅,下至护军,皆刻日解职,待元洪于都门之下,共筹国是。微特变形易貌之总司令,不能存留,即欲划分军区,扩充疆域,变形易貌之巡阅使,亦当杜绝。
旋以各督军、巡阅使,先后来电,均表赞同,于11日先行入都,13日,撤消六年(1917年)6月12日解散国会之令。国会于8月1日开会。宣言系继六年第二期常会。而浙督卢永祥又通电说河间代理期满,即系黄陂法定任期终了。广州国会,亦通电否认。孙中山则宣言:
直系诸将,应将所部半数,由政府改为工兵。其余留待与全国军队,同时以次改编。如能履行此项条件,本大总统当立饬全国罢兵。若惟知假借名义,以涂饰耳目,本大总统深念以前祸乱,由于姑息养奸,决为国民一扫凶残,务使护法戳乱之主张,完全贯彻。
这时候,在广西的粤军,先后返粤。6月15日,围攻总统府。声言要求孙总统实践与徐同退的宣言,孙中山避居军舰。旋由香港赴上海。陈炯明复出任粤军总司令。北伐军回攻,不克。粤军退入福建,滇军退入广西。十月,徐树铮在延平设建国军政制置府。通电拥戴段祺瑞、孙中山为领袖人物。粤军退福建的,合驻延平的王永泉旅,攻入福州。徐树铮旋出走。北政府命长江上游总司令孙传芳入福建。是岁岁杪,在广西的滇、桂军声讨陈炯明。广东军队,亦有响应的。陈炯明再走惠州。十二年(1923年)2月,中山返粤,以大元帅名义,主持军务。
护法的始末,大略如此,至国民政府成立,而后风云一变。
第八、一战留下问题种种
中国和德、奥宣战,当时情况下,中国曾设立参战事务督办处,并借入参战借款二千万,练成参战军,但实际都用之于内争,对于欧战,不过曾招募华工赴欧而已。
这时候,日本正想独霸东洋。当中国对德提出抗议时,其公使即向我国外交部说:“日本赞成中国的抗议,然而如此大事,中国竟不通知日本,甚为遗憾。”又向英、俄、法、意交涉,日本承认中国参战,各国却要保证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于是英法两国和日本都立有密约,俄、意亦经谅解。
八年(1919年)1月18日,欧洲和会在巴黎开幕。我国亦派代表参与,先是七年(1918年)1月间,美总统威尔逊,曾提出和平条件十四条。中有外交公开、减缩军备、组织国际联盟等项。各国都认为议和的基本条件。所以我国对于和会,当时颇抱热望。曾作成希望条件,和《取消对日二十五条条约》,和《换文的陈述书》,一并提出。各国说:“这不是和会权力所及。当俟国际联盟的行政部能行使权力时,请其注意。”时英、美、法、意、日五国,别组所谓最高会议。一切事情,颇为其所垄断。
关于山东问题,我国要求由德国直接交还,而日本则主张德国无条件让与日本,相持不决。到4月24日,最高会议开会,招我国代表出席。威尔逊朗诵英法两国和日本的《秘密换文》。又诵《中日条约》和《换文》的大要。问为什么有这条约?我国代表说:“是出于强迫。”威尔逊又问:“七年(1918年)9月,欧战将停,日本决不能再压迫中国,为什么还有欣然同意的换文?”这消息传到我国,舆情大为激昂。于是有5月4日,北京专门以上学校学生停课,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之举。风声所播,到处学校罢课,商店罢市,又有铁路工人,将联合罢工之说。政府乃于6月10日,将三人罢免。是之谓“五四运动”。
当时山东问题,在和会中,交由英、法、美专门委员核议。卒因英法的袒日,依照日本的意思,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与日本。插入《对德和约》第156、157、158三条中,中国代表提出保留案。声明中国可以在《和约》上签字,但关于山东条项,须保留另题——始而要求于《和约》内山东条项之下,声明保留,不许。继而要求于《和约》全文之后,声明保留,不许。改为《和约》之外,声明保留,不许。再改为不用保留字样,但声明而止,不许。最后要求临时分函声明,不能因签字有妨将来的提请重议,不许。代表电告政府,说:“不料大会专横至此,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将更无外交之可言。
”28日,《和约》签字,我国代表,就没有出席。于是对德战争,由大总统以《布告》宣布中止。至于《奥约》,则由代表于9月10日签字。《国际联盟条约》,美国提出后,经各国同意,插入《和约》中,作为全约的一部,我国虽未签字于《德约》,而曾签字于《奥约》,所以仍为会员国之一。《德奥和约》,两国都应放弃因庚子义和团在中国所得的权利和赔款,将专用的租界,改为各国公用。德国并须将庚子年所掠天文仪器交还。我国虽未在《德约》签字,德国仍照《约》履行。其后德、奥两国,于十年(1921年)、十一年(1922年),先后和我国订立条约,亦改为平等关系,和从前的条约不同。
至于对俄国的问题,则最为复杂。原来俄国从革命以后,其所采取的政体,业已和各国格不相入。而俄又于七年(1918年)2月间,对德国成立和议。于是德奥武装俘虏,在俄国大为活动。反俄的捷克军,为其所制。各国乃有共同出兵之议。中国亦追随其后,于七年(1918年)3月、5月间,与日本订立《共同防敌海陆军协定》。而中国兵舰和英、美、法、意、日军舰,亦先后驶入海参崴。旋又联合俄国,组织一铁路委员会,将西伯利亚和中东两铁路,置于管理之下。此时各国的出兵,都不甚起劲。惟日本则拥立俄旧党谢米诺夫于赤塔、卡尔米哥夫于哈巴罗甫喀。并分兵占据海兰泡、阿穆尔、伊尔库次克。直至十四年(1925年)3月,方才和俄国订约撤兵。而当共同出兵之时,日兵由中东路运出的甚多。吉、黑两省,大受骚扰。而铁路委员会的技术部长,且有共管中东铁路的提议,在华盛顿会议席上提出。经我国代表力争,方才作罢。这反是中国因参战所受的损失了。
《和约》既经批准,日本遂要求中国,直接办理交还胶澳交涉。中国舆论,都主张提出国际联盟,经政府拒绝,到十年(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开会。我国决将山东问题提出。乃由英、美两国调停,在会外交涉。英、美两国,都派员旁听。直至十一年(1922年)1月,才订成条约二十八条。胶济铁路,由我发国库券赎回,期限十五年。但五年之后,以先期六个月的知照,得随时为全部或一部的偿还。在偿款未清以前,用日人为车务总管和总司计。其高徐、济顺铁路,让归国际财团。烟潍铁路,中国如用本国资本筑造时,日本不要求并归国际银团办理。溜川、坊子、金岭镇三矿,由中政府许与中日合组的公司。胶州湾由中国宣告开放。盐业及公产,都交还中国,其偿价为日金一千六百万元。其中二百万元为现款,余为十五年期的国库券。青岛佐世保间海电,亦交还中国。青岛一端,由中国运用,佐世保一端,由日本运用,而日兵于是年四五月之间撤退。
第九、弱国的外交
华盛顿会议,是民国十年(1921年)11月14日,在美国的华盛顿开的会。因为所议的都是太平洋问题,所以一称太平洋会议。
欧战以前,日、俄、英、美、德、法,在太平洋上,本来都有势力的。欧战以后,德国在海外的属地,业已丧失净尽。俄国承大革命扰攘之余,法虽战胜而疲乏已极,亦都无力对外。在欧洲方面,只有英国向来是称霸海上的,而和东方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虽当大战之后,对于太平洋的权利,还是不肯放弃。美国和日本,则是大战期间,都得有相当利益的。所以这时候,太平洋上,遂成为此三国争霸的世界。
讲起地位来,则日本是立国于太平洋之中的。自中日旧俄两战后,南割台湾,北有旅、大租借地和南满、安奉等铁路。又承俄国革命之时,加以侵略。而德属太平洋中赤道以北的岛屿,战后议和,又委任他统治。其在西太平洋的势力,可谓继长增高。所以这时候,美国要召集这个会,主要的意思,就是对付他。
要讲华盛顿会议,却要先明白欧战以来中国的形势,二十一条的交涉。此项交涉,虽由兵力的迫胁,订立二十五条条约,然而未经我国国会通过,以法律论,本不能发生效力。但是虽然如此,日本在事实上,其势力却是伸张无已的。除山东问题,已见上章外,当六七两年,我国因忙于内战,所借日债颇多。吉长、吉会和所谓一、开海、海吉,二、长洮,三、洮热,四、洮热间一地点到某海口的铁路,均曾因此而订有借款或借款的预备契约。欧战停后,英、美两国,又提起中国铁路统一之议。因我国舆论不一致,未有具体办法。旋英、美、法、日四国,组织新银行团。于民国八年(1919年)5月,在巴黎开会。11日,订立《草合同》。规定:一、除实业事务——铁路在内——已得实在进步者外,现存在中国的借款合同及取舍权,均归共同分配。二、联合办理将来各种借款事务。后因日本提出满、蒙除外停顿。至九年,美银行团代表赴日,和日银行团谈判。日乃放弃洮热和洮热间到海口两路,而承认《草合同》。新银行团于以成立。但因我国没有统一的政府,所以借款之事,迄亦未能进行。
华盛顿会议开会后,分设限制军备和远东问题两委员会。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法、意、日五国组织。远东问题委员会,则更加中、葡、荷、比四国。当开会之初,我国代表,即提出大纲十条。后由美国代表罗德氏,总括为四原则。订立《九国公约》。所谓《九国公约》:第一、条,系列举罗德氏四原则:(甲)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及行政的完全。(乙)给中国以完全而无障碍的机会,以发展并维持稳固的政府。(丙)确立、维持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丁)不得利用现状,攫取特殊的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第二、条说缔约国不得缔结违背此项原则的条约。第三、条:不得在中国要求优先权或独占权。第四、条:不得创设势力范围和实际排他的机会。第五、条:中国全部铁路,不得自行或许他国,对于各国为差别的待遇。第六、条:中国不参加战争时,应尊重其中立权。此外还订立《九国中国关税条约》。其(A)撤退外国驻兵;(B)撤废领事裁判权;(C)关于中国的条约公开;(D)撤废在中国的外国邮政局;(E)无线电台;(F)中国铁路统一;(G)交还租借地诸议案,则或有结果,或无结果。
山东问题,即在会外解决,已见前章。二十一条件问题,又经我国代表在远东问题委员会中提出。日代表说:“与会国要提出从前的损害,要求会议中重行研究和考虑,日本必不能赞成。但因《中日条约》和《换文》成立后,事势已有若干变迁。所以允将南满、东蒙的铁路借款权及以租税为担保的借款权,开放于国际财团,共同经营。其南满洲聘用顾问、教练,日本并无坚持的意思。原提案中的第五项,日亦将其保留撤回。中国代表仍声明不能承认。因此此问题在华会中,未能得有结果。其后十一年(1922年)11月、十二年(1923年)1月间,众参两院,先后通过请政府宣布二十五条条约及《换文》无效案。乃由政府照会日本,声明废弃。
至于各国所订条约,有关东方大局的,则有英、美、法、日四国《海军协定》。订明相互尊重在太平洋中岛屿和殖民地的权利。如或发生争议,当请其他缔约国调停。此约既立,1911年7月13日的《英日协约》,即因之而废。国联委任日本统治的德属岛屿,中有雅浦岛,为美国和西太平洋交通孔道。当时美国即提出保留。此时亦成立《协定》,规定使用无线电,日、美两国,处于同等地位,美人得在雅浦岛居住、置产、自由贸易。后来民国十二年,英、美、法、意、日五国,又有《海军协定》。十九年,又有《海军公约》。规定英、美、日三国海军的比例为五五三。虽然如此,日本在太平洋中形势,还较英、美为优胜。海军协定和公约的期限,都到1936年为止,所以大家都说:1936年是世界的危机,然而苟非中国强盛,谁能保证太平洋上风云的稳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