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当敌方处于危机的时候,要趁机对其发动进攻以便夺取胜利。敌方有内忧,可抢占他的地盘;敌方有外患,可掠夺他的民财;敌方内忧外患交加,就吞并他的国家。这就是强者趁势取利,适时把握战机,一举打败陷于厄境之敌的战略。
解读无论多么强大的对手,都会有软弱的地方,看似无懈可击的防御,也会出现有机可乘的时候。当竞争对手遇到麻烦或陷入危机时,往往是制服对手的最佳机会。高明的决策者往往会充分利用这种机会,果断出击,获取最大利益。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有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乘人之危,抱薪救火。对方后院“起火”,我方可以伪装“救火”的姿态前去凑热闹,这样既不会被对方拒绝,也不会引起对方注意。在“救火”过程中,便可以暗中捞取好处,或在暗角再点一把“新火”,给敌方制造更多的麻烦,这样就可以轻易地将其置于死地。在敌人发生危难之时,采用这种方式向敌人发起主动进攻,往往很容易取得成功,为自己谋得利益,也可称为乘间取利,乘人之隙。第二种情形为助纣为虐,入伙分利。火是别人放的,别人趁火打劫时,我方乘机插手,助对方一臂之力,事成之后,获得部分利益。两种方法都极为巧妙。
“趁火打劫”这一计策虽然看似不甚光明磊落,但着实是屡试不爽的破敌良策,往往能起到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的奇效。其要义在于,当对手处在危难之中自顾不暇时,趁机迫其接受正常情况下难以接受的苛刻条件。运用这一计谋的关键,在于对“打劫”时机的正确把握。这就要求决策者掌握对手的动态,通过分析,确认对手已经“失火”,正处在危难之中或是有求于己时,果断出手,于乱中获利。需要注意的是,“趁火打劫”,一方面要求决策者反应敏锐,出手果断,因为有利时机往往稍纵即逝,若是等到“火”灭了再行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可盲动,既要避免中了对手引蛇出洞的圈套,又要注意“劫”之有度,不要引火烧身。
“趁火打劫”的运用非常广泛。用在军事上,是选择战机的惯用谋略。所谓“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讲的也是这个意思。此计的应用需要有机可趁,以及敌对双方实力上的悬殊。矛盾双方的对峙,斗争力量的大小,决定了各自的内部矛盾状态。只有当敌方内部冲突激烈、尖锐,力量随之由强变弱的时候,己方才有机会突进。而运用到现代生活中,也是乘着对手之危谋取利益,达到各种目的的一种良计。商战中,“趁火打劫”可引申为:当竞争对手陷入困难和危机,或者市场发生变化时,趁势出击,凭借自己的优势战胜对方或夺取市场,以削弱对方实力,壮大自己。在西方世界,一旦某个企业濒临破产,其他财团、企业往往会蜂拥而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抢夺它的有用设备和技术人员,就是对“趁火打劫”策略的有效利用。总之,此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收到极好的效果。
当然,一旦有人对我们实施“趁火打劫”之计时,我们也应该采取一些防范措施进行应对。首先,要时刻关好门户,不给敌人可乘之机。趁火打劫者一般都是乘隙取利,乘乱谋益,如果我们总是提高警惕,关好门户,以防外人乘虚而入,敌人就不太容易发现可乘之“隙”了。退一步讲,即使哪天我们身处困境,也一定要做到临危不乱,秩序井然。敌人的可乘之机无非就是我们“家里失火”后的混乱,如果我们沉着冷静,面面俱到,妥善处理问题,并且对外界保持高度的警觉,敌人也就无可乘之“乱”了,这是最根本的防范措施。其次,一旦陷入困境时要全力防卫,一致对外,让敌人无利可图。遇到危难,损失在所难免,但也要尽可能减少较大的损失。如果敌人乘我们内乱之时来进攻的话,那么,内部发生矛盾的双方要清醒地认识到,“鹬蚌相争”,得利的是渔翁。要立即摒弃前嫌,联合对外,这样不仅对双方有利,对整体也有利。
智慧典例
田单“巧攻心后打劫”
公元前284年,燕、赵、韩、魏、秦五国曾共同出兵攻打当时强大的齐国。燕国派出大将乐毅统率五国军马,接连将齐国七十二城攻下。最后,齐国只剩下莒州和即墨两座城市没有被占领,乐毅有意没有攻取这两个地方,是为了对民众施以仁政,收买人心,为日后做长远打算。
五年后,齐国即墨城守将田单派人向齐王建议:让莒州与即墨互为犄角,共同对付燕军。这五年,燕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乐毅在朝中受人嫉妒,饱受谣言攻击。于是田单乘机派人去燕国散布谣言,说乐毅和田单正在密谋称王。燕王闻讯,立刻招乐毅回燕国。乐毅见情况不妙,马上就投奔赵国做官去了。燕王无奈,便派出骑劫代替乐毅统领燕军,下令即刻进攻即墨城。不料,城中军民在守将田单的率领下,万众一心,拼命反抗,坚守城池。但由于燕军拥有众多精兵强将,即墨城还是很快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田单在城中冥思苦想,希望能有一良策巧妙破敌。一天,他忽然计上心来。
第二天清晨,田单对全体军民声称:昨晚他梦见天神要派神师助自己对付燕国。不久,一名身着神师服饰的士卒,就被即墨城的百姓拜为“神师”,据说他就是田单梦中的神师模样。从此田单便通过“神师”发号各种师令。一日,“神师”发布命令说,三餐之前务必要在庭院中祭祖。于是田单连忙让手下精心准备祭祀活动。祭祀中,百鸟见庭院中有食物,便每日云集即墨城上空。燕军见此情景,本来就很诧异,又听说齐军得到了神师帮助,很快,军中便人心浮动。
田单知道情况后,心生欢喜,便就势用大红绸布和彩色颜料将城中一千多头牛打扮起来,牛角绑上尖刀,牛尾捆上涂有膏油的麻苇,再让选出的五千精兵,穿上五彩怪衣,脸部涂上各色颜料,俨然一副天兵天将的模样。天色一黑,田单就命令“神兵神将”们用火点燃牛尾上的麻苇,赶着数千头装扮怪异的牛从早已挖好的洞穴中一起冲出。牛一被火烧,便冲出城门蜂拥向燕国的营地狂奔而去。五千“神兵神将”也手持钢刀,紧跟其后。一时间,景象很是壮观:惊慌失措的燕军以为真的是神兵天将降临,一个个吓得魂飞魄散,夺命而逃。而此时,千头“怪”牛带着团团火光,就像腾云驾雾、从天而降一样,在燕营中横冲直撞,凶猛无比。燕军一片混乱,溃不成军。田单“趁火打劫”,把燕军杀了个一败涂地,并趁势接连攻克了十多座城池。最终,不仅将燕军赶出了齐国,还一鼓作气,收复了全部的疆土。由于战功赫赫,齐襄王把田单任命为齐国的相国,封其为安平君。
田单在收复疆土时,面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形并没有畏敌,而是聪明地运用心理战术和“火牛阵”,先造成了燕王对大将乐毅的不信任,导致乐毅逃走,然后用“神师”和“天兵天将”的表演蒙蔽敌军,促使其人心慌乱,然后趁火打劫,在敌我交锋中迅速占据上风,一举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由此看来,“趁火打劫”一计在敌我悬殊的战势中,无疑是打击对手、保全自我的有效手段。
哈默心急中圈套
美国实业界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阿曼德·哈默,曾一度被人们称为“经营之神”、“幸运之神”。的确,只要是他涉足的行业,都会创下赫赫战绩。不论是和苏联人做粮食、铅笔、毛皮生意,还是经营威士忌酒、石油,他都能从中大大获利。就连他的对手都不得不感叹——“哈默无敌”。然而,“无敌的”哈默,却没成功躲过一个不大不小的陷阱。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人们很难吃到一块上好的牛排。受此启发,哈默决定踏入养牛这一行业。此时恰好有一头名叫“埃里克王子”的种牛在密苏里州拍卖,这头种牛被养殖专家誉为本世纪的最佳种牛。哈默深知牛要卖出好价钱,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种牛的血缘和质量,于是他信心满满地去了拍卖会,并喊出了1.5万元的高价。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一位叫奥布莱恩的企业家出手很是大方,竟以3.51万元买走了埃里克王子。无奈之下,哈默只得花2.75万买下了前一年国际种牛大赛的冠军,进行牛群的繁殖。第二年,哈默由此获利上百万元,这让他更加意识到“埃里克王子”不可估量的价值。
正在这时,一位兽医带给哈默一个好消息:据他诊断,“埃里克王子”患上了阳萎病,但只是心理上的,完全可以利用其精液进行人工授精。这个消息让哈默心花怒放,他立即打电话给奥布莱恩:“莱斯,老朋友,把你的王子卖给我怎么样?”“我很乐意这样做。”奥布莱恩的回答出奇的爽快。“那好,你打算开什么价?”“10万元。”奥布莱恩给了哈默重重一棒。他不由大吼起来:“你疯了吗?我刚听说这头牛不能再交配了,而且也已经有一年多没有交配过了。”“那你为什么还要买呢?”对方也不甘示弱。“我知道你想干什么。大学里已经派人来讲过,‘埃里克王子’还可以做人工授精的种牛呢。”看到奥布莱恩已经洞察出了自己的心理,哈默有些气馁了。他当即用很委婉的语气和对方讨价还价:“我也只是碰碰运气而已。谁也不能证明它是不是真能生育,不是吗?这样吧,‘埃里克王子’已经为您服务这么久了,我一分钱不少,照你买来的原价给你,怎么样?”“10万元!一分都不能少。”奥布莱恩丝毫不让步。情急之下,哈默只好咬咬牙,把价钱加高1倍多:“这样吧,我们折衷一下,我出7.5万元,不过您得让我做次试验。”奥布莱恩稍微沉吟了一会,接着说:“好吧,你来吧!”哈默带着兽医去了,试验结果十分满意。于是他掏出7.5万元的支票交给奥布莱恩。奥布莱恩接过支票看了看,又把它还给哈默:“钱不够。”“怎么?不是讲好7.5万元的吗?”“不,我没有同意7.5万元成交,我只是同意你到这里来做试验。”哈默生气至极,转身就走。奥布莱恩在背后得意地笑出声来。
第二年12月份,最负盛名的芝加哥国际牲畜展览会开幕了。此时的哈默,尽管在养牛界已经很有名气,但遗憾的是,他的牛从未得过芝加哥展览会的世界冠军。这次,哈默带了一头“埃里克王子”的后裔母牛来参展,还是牛犊时,他就以5 000元的高价把它买了回来,同时还聘请了一些技术精湛的专家来饲养。哈默胸有成竹,养牛界的许多同行也认为冠军非它莫属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头母牛只得了亚军,而冠军被“埃里克王子”的另一个后裔抢走了!哈默备受打击,于是回到宾馆,他再次拨通奥布莱恩的电话:“莱斯,我愿意出你要的10万元。”最后,这笔生意还是以比奥布莱恩当初买入价高6.49万元的价格成交了。奥布莱恩心满意足。
以精明著称的哈默,这次在强硬的对手面前,也不得不甘心就范。奥布莱恩早就看准了哈默对“埃里克王子”的情有独钟,不断地埋下伏笔,沉稳出击,利用哈默急切购买“埃里克王子”的心理“趁火打劫”,抬高价格,等待时机,终于在哈默输掉比赛之后,成功将对方收入自己的圈套。
摩根渔利白宫
在商战中,“趁火打劫”是经营高手的惯用计谋。有两种方式可循:一是“趁火打劫”,即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获益。二是“纵火打劫”,即以更为高超和严密的计划,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让对手陷入困境,逼其就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财阀都是“趁火打劫”的高手。他们“打劫”的对象不仅限于大公司,有时甚至连政府都被列入他们的谋算名单。
约翰·摩根是19世纪末美国著名的债券投资天才。1873年,他与几位大银行家联手,购买了美国政府33亿国库券的一半。很快,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便成为美国实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将美国政府的债券市场控制在自己手中。1884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年底,市场上掀起了抢购黄金的风潮,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当时华尔街盛传,美国政府计划放弃以黄金支付货币的做法,以控制黄金外流。虽然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亲自出面辟谣,但抛售美国证券兑换黄金的做法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致使国库告急。
为了缓解困境,避免因金库空虚可能带来的民众恐慌,美国政府决定立即筹集一笔至少1亿美元的巨额资金。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般的财团根本无力承担。加上真正能洞悉国库实情的人并不多,一时间,没有人愿意主动出面为政府解燃眉之急,更没有人能看到其中可以获取的牟利。摩根是个例外。由于长期与政府打交道,他非常了解政府此时已经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于是他成功说服了另一位银行家,共同组成了一个辛迪加(一种垄断组织形式),用以承办黄金公债,表面上看是解救财政危机的大义之举,实际上是要借机牟取暴利。由于摩根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未获得国会批准,“辛迪加”计划并没有顺利实施。无奈之下,财政部长卡利史尔计划通过发行5 000万美元的公债来缓和紧急形势,但由于全国都处于金融恐慌的状态,各大银行自身难保,没有人回应财政部长的号召。卡利史尔只好使出杀手锏,提出以超出面额的117点公开募集5 000万美元公债。这一做法破坏金融界的规矩,侮辱了投资银行,于是摩根私下操作,让这位财政部长的纽约募款之行以失败而告终。
情急之下,总统亲自召见摩根,两人开诚布公地商讨公债问题。当摩根从总统那里得知国库只剩下900万美元存金时,便更加有信心让政府答应自己的条件。他胸有成竹地对总统说:“除非我和罗斯查尔组成辛迪加,让伦敦的黄金重新流入美国,不然谁都不能解救陷于破产困境的国库。现在,我手头就有一张1 200万美元的支票没有兑现,如果我执意要兑现,国库就连那900万都保不住了,如果你不同意我开出的条件,我就立刻拍电报兑现这张支票。”克利夫兰虽贵为总统,但国家深陷危机,他还不得不对摩根笑脸相迎。摩根深知自己占了上风,于是他有意摆出一副高傲的姿态,甚至抽起总统讨厌的雪茄烟,不慌不忙起来。
最终,总统被迫批准了摩根的“辛迪加”计划。当天晚上,摩根就将足够的资金交给了财政部,帮助财政部渡过了难关。而摩根及其合伙人仅在向政府承包的公债差价中就净赚了1 200万美元。摩根在与政府的交涉中,彻底摸清了国库的虚实情况,“趁火打劫”,制定了高明而周密的计划,让自己赢得“心中有数”,这一招,为其日后的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后,摩根财团对政府的影响力一日千里,其声望更是全美皆知。
地主明救暗抢得民女
20世纪30年代,朝鲜有一位名叫何泰叔的农民。他的女儿在丈夫被日本人抓到中国服劳役后,心痛不已,便动身前往东北地区寻找丈夫。几个月过去了,何泰叔始终没有得到女儿的消息。他等啊等,终于有一天,卖油的小贩捎来一封女儿的亲笔信。但他看何泰叔不在家,自己又急着赶路,于是随手将信放在何家门前的台阶上便走了。何泰叔不识字,以为这封信不过是卖油小贩随便扔掉的一张废纸,便从上面撕下一条卷了烟丝,剩下的部分被他粘在窗上,补贴窗洞了。
不久,传来了中国东北地区发生水灾的消息。何泰叔担心女儿的生命安危,决定向本村的大地主借一笔钱,好让妻子去中国找女儿。不想,这个地主却是有名的恶霸,早就想把何泰叔的女儿弄到手,见何泰叔有求于他,便心生一计,一边很爽快地答应借钱,一边骗何泰叔在借钱的契约上按上了手印。就在何泰叔的妻子准备动身之时,那个卖油小贩又恰巧路过该村,于是顺便问起何泰叔有没有拿到女儿的信。何泰叔这才知道,那张用来糊窗户的废纸原来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女儿带来的消息,可是当他拿着这封残缺不全的信四处奔走时,就是没有一个人能把信读懂。何泰叔没有放弃,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将信读完整的人,知道女儿很平安,甚是欣慰。然而他马上又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因为这个识字的人告诉他,他按过手印的借钱契约上赫然写着:“何泰叔自愿以20元将自己的女儿卖给本村地主。”
大地主对何泰叔的女儿早有所图,最终借着何泰叔急于用钱而又大字不识,欺骗其签下卖身契,这种“趁火打劫”的阴险行为之所以能施行,就是借了何急于想知道女儿下落之“火”。明着是救人,实则暗中抢人,乘人之危,取己所需,可谓狡猾至极。
在“火”中大显身手
“趁火打劫”,从字面上看,无疑会为正人君子所不齿。但在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完全可以把它引申到职场中来。例如单位出现别人无法解决的难题,或承担重要工作的同事正好生病或犯了一些错误时,你如果可以在这些紧急的“火灾”中依照自己的决断,毅然行事,显山露水,最终将这些问题解决得很好,那提拔重用落在你头上的几率就很大了。
在山东的一家半军工企业里,有一位姓王的电工班长曾受到过一次重奖。事情发生在某天早上6∶30。那天,一只巨大的耗子突然窜到变电控制室,造成了严重的线路故障。正在生产的三个车间立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500多名三班倒的工人已经工作了整整一个晚上。他们的神经在这个时候已经很脆弱,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造成设备报废的巨大损失,还有造成人员伤亡的可能。
此时,车间主任和厂领导都还没有上班,而王班长也没有拉闸停电、处理紧急事物的权力。在这个危机时刻,王班长顾不得那么多,果断将闸拉了下来,并带领值班电工开始紧急抢修。
等车间主任匆匆从家赶来时,全厂已经恢复了正常。车间主任立即把此事报告了厂长。厂长听完,马上召开班子会,宣布给王班长奖励3 000元,并将他提升为工段副段长。
类似这样的“趁火打劫”在职场上是屡见不鲜的,许多成大器者就是如此。他们肯动脑筋,能够及时发现“火源”,准确出击,敢于打破常规,义无返顾,直达胜利。当然,用计者也要充分认识到,如果“火源”和“火候”把握不好,就可能造成“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后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